古襄陽遺址
⑴ 襄樊的十個名勝古跡
我市共有13家A級景區,其中:AAAA級1家:隆中風景名勝區;AAA級4家:米公祠景區、水鏡庄風景區、南河小三峽景區、薤山旅遊度假區;AA級5家:錦綉園、白水寺風景區、熊河風景區、五道峽風景區、湯池峽溫泉;A級3家:襄陽王府綠影壁、張自忠將軍紀念館、香水河風景區。
隆中風景名勝區:隆中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庄、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五大景區。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風景旅遊區。核心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公元197年-207年諸葛亮在此躬耕隱居十年。西晉時期已有紀念性建築,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三顧堂、躬耕田、小虹橋、野雲庵、六角井、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半月溪。
《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故事發生在襄樊,僅次於荊州。
米公祠景區:米公祠位於襄樊市樊城區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紀念北宋書畫家、鑒賞家米芾而建的祠宇。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又稱海岳外史、襄陽漫士。曾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其舉止「顛狂」,人稱米顛。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襄陽王府綠影壁:襄陽王府綠影壁坐落在襄城東南隅。其為明代襄王府門前照壁,約建於1440年,影壁長26.2米,高7.6米,厚1.6米,仿木結構廡殿式四柱三樓造型,影壁造型別致,雕刻精細,圖案繁縟,是古代石刻藝術中的瑰寶。現為我國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龍壁。
中原古剎——廣德寺:廣德寺原名雲居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位於襄樊市城西10公里處,寺院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後院內的多寶佛塔又名五星塔,系磚石結構,通高17米,塔座高7米。塔座上建有五座佛塔,中心矗立一座印藏結合式喇嘛塔,高達10米。全塔上下內外共有石雕盤坐佛像45尊,碩大「佛」字3個,共48「佛」。
⑵ 古代的襄陽是現在的哪裡
古代的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
襄陽簡稱「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處秦嶺、大巴山和大別山之間,北連南陽盆地,南接江漢平原。地處東經110°45′~113°47′,北緯31°13′~32°38′。市境東西長157~228公里,南北寬109.5~122.8公里。連界線全長13,328公里。
(2)古襄陽遺址擴展閱讀
襄陽位置境域
襄陽市北鄰河南省南陽市,南與荊門市相鄰,東接隨州市,西連十堰市。行政區域總面積1.97萬平方千米,呈不規則的平行四邊形,邊界線全長1332.8千米。
襄陽市地形為東低西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丘陵、崗地、山地,約占襄陽總面積分別為20%、40%、40%。東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間,主要分布在棗陽東部的新市鎮、鹿頭鎮、劉升鎮、吳店鎮、平林鎮、王城鎮等。
⑶ 襄樊戰爭遺址
我來回答:據我了解,現在人們叫襄樊大學這個名字80%指的是襄樊學院。以前的確有一個襄樊大學(襄樊職業大學),但是合並了。給你找了個襄樊學院(大學)的歷史,你可以參考。
襄樊職業大學
1983年襄樊職業大學創建
襄樊教育學院
1981年襄樊市教師進修學院創建
1984年襄樊地區教師進修學院、襄樊市教師進修學院合並組建襄樊教師進修學院
後襄樊教師進修學院更名為襄樊教育學院
襄樊美術學校創建
襄樊美術學校更名為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校
2000年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校並入襄樊學院
1998年襄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襄樊職業大學、襄樊教育學院合並升格為襄樊學院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360618.html
中國歷史,南北戰爭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 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 孤城無援,咸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蒙古忽必烈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樊,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 轉變。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 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 鎮。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 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 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制置使 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 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牆,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 修築土牆,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咸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 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 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系,襄樊成為一座孤城。這一時期元軍在襄樊外
圍修築10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完成了對襄樊的戰略包圍。其次,建 立水軍,尋求制服南宋的戰術優勢。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宋軍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後派騎兵直沖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艦,其餘將領奮勇拼殺,才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蒙古軍隊雖然打敗了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佔優勢的弱點。咸淳六年(1270年),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忽必烈當即命劉整「造戰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准備了必要條件。
從咸淳四年(1268年)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 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挽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范、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範文虎逃歸。咸淳七 年(1271年),範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
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斗也不可能勝利,宋軍只好睏守襄陽,敗局已定。
中國歷史,南北戰爭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戰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軍對樊城發動總攻,襄樊之戰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只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陽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鍾祥縣)等地民兵3000餘人,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救援襄陽。
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資出發,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志,你們當中的有些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當時3000水軍群情振奮,鬥志昂揚,表示堅決完成任務。五月,救援戰斗開始,二張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隻船都安裝火槍、火炮,准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船隊到達磨洪灘,被布滿江面的蒙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敵艦,然後用大斧短兵相接,沖破重重封鎖,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宋軍勝利抵達襄陽城中。當時襄陽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張入援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城中軍民的鬥志。然而這次戰斗中宋將張順陣亡,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張順,並立廟祭祀。
張貴入援雖然給襄陽守軍帶來希望,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仍很嚴峻。張貴聯絡郢州的殿帥範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計劃範文虎率精兵5000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範文虎會師。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們的計劃已經泄露,只有迅速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他們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範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面駛來。等到近前,才發現來船全是元軍,他們先佔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斗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
元軍為盡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採取了分割圍攻戰術。元將阿裏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為切斷襄陽的援助,元軍對樊城發起總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軍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炮攻城。元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南宋守將牛富率軍巷戰,終因寡不敵眾,牛富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後,襄陽形勢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終無援兵。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絕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裏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將領紛紛出城投降。元軍在攻城的同時,又對呂文煥勸降,呂文煥感到孤立無援,遂舉城投降元朝,襄樊戰役宣告結束。
宋元襄樊之戰經過長期較量,終於以元勝宋敗結束,蒙元的勝利,在於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建立了包圍襄樊的堡壘,以逸待勞,又注重彌補戰術上的不足,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在裹樊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將帥軟弱無能,呂文德見利忘義,使蒙古軍隊占據了襄陽有利地位,在反包圍戰過程中,因將帥不和,步調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戰術錯誤,戰斗中基本上執行了消極防禦策略,導致了被元軍圍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後歸於失敗。
二張援襄的傳奇式行動,氣壯山河,留名青史,體現了南宋愛國軍民保衛領土、抗敵禦侮的智慧和勇氣,為後人所傳頌。
遺址
1.鄧城遺址:春秋戰國
2.三國:水淹七軍遺址(關羽VS於禁)、隆中(三顧茅廬)等
3.兩宋:鹿門山古寨及襄陽城、護城河(宋蒙襄陽之戰)
4.明清:襄陽王府(張獻忠燒過的,李自成也呆過)
5.老河口第四戰區司令部(李宗仁)、張自忠紀念館(棗宜會戰)
5.解放戰爭:西門破城口
⑷ 襄陽古城在哪裡
襄陽古城一般指襄陽城(湖北省襄陽城),襄陽城位於漢水中游南岸,襄陽城約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雄據漢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
自劉表蒞襄作荊州牧治始,歷為州、郡、府、縣治。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禦建築。
襄陽城總長為7322米,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護城河最寬處250米,襄陽城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池」之說。 襄陽城共有六座大城門,即大北門、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
襄陽城與仲宣樓、鼓樓、襄陽護城河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中華腹地山水名城。襄陽明清古城牆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4)古襄陽遺址擴展閱讀:
城南北長約1.6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明洪武初年維修古城時,漢水南岸北移,為使北城與漢水緊連,加強城東北角防禦能力,把城向東北擴展,遂使城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
據考證西漢時期在築襄陽城的同時開鑿了護城河,城池南北長約1.7公里,東西寬1.5公里,護城河寬180米、水面91萬平方米。
襄陽護城河平均寬180多米,最寬處250米,是我國最寬的人工護城河,被稱為「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護城河河面寬闊如湖泊,使得襄陽城易守難攻,固若金湯。
⑸ 襄陽三國歷史遺跡有哪些成語典故有哪些
- 【漢皋解佩】漢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陽縣西北;佩:玉佩.相傳周鄭交甫於漢皋台下遇二女,解佩相贈.後多指男女的愛慕贈答.
【山公倒載】山公,指晉·山簡.山簡性嗜酒,鎮守襄陽,常游高陽池,飲輒大醉.其指醉酒後躺倒在車上.形容爛醉不醒.
〖按甲不出〗 成語典故: (源)洧欲退保江陵,穎士說曰:『襄陽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洧乃按甲不出. 宋·洪邁《容齋隨筆·五筆·蕭穎士風節》
〖傲睨自若〗 成語典故: 鄭太穆郎中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書於襄陽於司空頔,其言懇切,而傲睨自若,似無郡僚之禮. 宋·王讜《唐語林·豪爽》
〖不慌不忙〗 成語典故: 輪起刀來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縮了頭.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
〖不拘文法〗 成語典故: 為征南功曹,止舉大綱而已,不拘文法.簡益器之,轉為記室參軍. 晉·習鑿齒《襄陽者舊記》
〖觸目悲感〗 成語典故: 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 《晉書·習鑿齒傳》
〖岑牟單絞〗 成語典故: 岑牟單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禰衡. 唐·皮日休《襄陽春遊》
〖沉默寡言〗 成語典故: 梁崇義,長安人,以升斗給於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鉤.後為羽林射生,從來瑱於襄陽,沉默寡言,眾悅之,累遷為偏裨. 《舊唐書·梁崇義傳》
〖伏龍鳳雛〗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攻心為上〗 成語典故: 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三國志·蜀志·馬謖傳》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悔過自懺〗 成語典故: 僧教寬悔過自懺,後歲余,方如舊. 宋·張邦基《墨庄漫錄·襄陽天仙寺》
〖厚禮卑辭〗 成語典故: 我本待要養性修真避世塵,今日個厚禮卑辭徵聘緊. 元·高文秀《襄陽會》楔子
〖渾然天成〗 成語典故: 閣下負超卓之奇才,蓄雄剛之俊德,渾然天成,無有畔岸. 唐·韓愈《上襄陽於相公書》
⑹ 襄陽的歷史文化
一、荊楚文化
襄陽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孕育了楚賦開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傳至今。留下了穿天節、端公舞、牽鉤戲、鎖吶巫音、苞茅縮酒等楚風遺俗,留下了西周鄧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棗陽九連墩等楚文化遺址。
二、三國文化
上承漢末,下啟魏晉,在近百年群雄爭戰、風雲際會的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謀劃《隆中對》,襄陽成為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源頭;以羊祜鎮守襄陽、杜預上表滅吳方略為標志,襄陽成為晉滅吳、完成統一大業的策源地。
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劉表領荊州牧(公元190—209年),「愛民養士,從容自保」,把襄陽治理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成為亂世中一片安寧的「綠洲」,數以千計的士人紛紛來到襄陽。
諸葛亮、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謀略精英,經學家宋忠、文學家王粲、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等一批傑出人物匯聚襄陽。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等,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
三、詩賦文化
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詩經》、《楚辭》均發源和交匯於漢水流域,《詩經·漢廣》描寫的漢水女神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江河女神形象。
歷經千百年流傳,漢水女神形象成了千萬漢水女兒美麗、善良、聰慧、高貴的象徵,寄託了漢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嚮往。襄陽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辭》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動了楚辭向楚賦的轉變,王逸編撰了《楚辭章句》。
四、書畫文化
襄陽是「中國書法名城」,歷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國時期的梁鵠、邯鄲淳,隋唐時期的丁道護、杜審言,北宋時期的米芾、米友仁、張友正等。
米芾世稱「米襄陽」,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他的畫以「米點山水」著稱於世,他的《研山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習書臨摹的法帖。
五、古城文化
襄陽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個大型軍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軍事文化的烙印。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戰爭發生在襄陽。
其中,元宋大戰曠日持久,長達六年,使「鐵打襄陽」之稱名噪海內外。「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兵家必爭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陽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
⑺ 湖北襄陽發掘古墓時意外發現萬年前遺址的詳細介紹
最近考古人員在對湖北省襄陽市東津新區一古墓群發掘時,意外發現距今約一版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權遺址,上萬個平方的遺址見證了我們的祖先早在襄陽生活狀況。
考古人員介紹,目前已發掘五百個平方的東津後崗舊石器遺址位於漢江以西,毗鄰漢江,距市區僅有十公里左右。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在一萬年前,就有一個大型古人群落在我們襄陽生活。隨著進一步的發掘,可能會發現古人用火的痕跡,以及他們在採集果實和狩獵時,留下的動物骨骼或穀物。
⑻ 古代的(襄陽)在現今哪個地方
古代時的襄陽,即是現時在湖北省的襄樊市。
歷史沿革
襄樊市為中國歷來最悠久的地區之一,據考古發現,遠在60萬年前,人類已在此繁衍生息。襄
樊是襄陽、樊城兩城合稱,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而得名。
⑼ 襄陽有什麼名勝古跡
隆中風景名勝區:隆中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庄、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五大景區。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風景旅遊區。核心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公元197年-207年諸葛亮在此躬耕隱居十年。西晉時期已有紀念性建築,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三顧堂、躬耕田、小虹橋、野雲庵、六角井、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半月溪。
《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故事發生在襄樊,僅次於荊州。
米公祠景區:米公祠位於襄樊市樊城區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紀念北宋書畫家、鑒賞家米芾而建的祠宇。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又稱海岳外史、襄陽漫士。曾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其舉止「顛狂」,人稱米顛。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襄陽王府綠影壁:襄陽王府綠影壁坐落在襄城東南隅。其為明代襄王府門前照壁,約建於1440年,影壁長26.2米,高7.6米,厚1.6米,仿木結構廡殿式四柱三樓造型,影壁造型別致,雕刻精細,圖案繁縟,是古代石刻藝術中的瑰寶。現為我國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龍壁。
中原古剎——廣德寺:廣德寺原名雲居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位於襄樊市城西10公里處,寺院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後院內的多寶佛塔又名五星塔,系磚石結構,通高17米,塔座高7米。塔座上建有五座佛塔,中心矗立一座印藏結合式喇嘛塔,高達10米。全塔上下內外共有石雕盤坐佛像45尊,碩大「佛」字3個,共48「佛」。
⑽ 襄樊出土的著名文物
第一展廳——史前時期的襄樊(20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有關的考古文獻資料表明,十幾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襄樊這塊土地上生活、繁衍,這段歷史將用現代科技復原、展示。
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樊城北鄧城附近的山灣、太平店軍營坡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特別是考古人員1990年至1994年在棗陽市鹿頭鎮雕龍碑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的最重要的一處彩陶遺址,其光彩可與北方的仰韶文化和南方的屈家嶺文化、大溪文化相媲美,可以說它匯聚了南北文化的精華,獨具地方特色。
在展覽中,圖表展示雕龍碑遺址地理環境圖,遺跡分布總平面圖,雕龍碑發掘主要收獲統計表,雕龍碑文化各期文化特徵表和展品。通過這些文物,可以領略到雕龍碑遺址的輝煌,也可以通過其他遺址的展出,感受襄樊5000年的文明進程。
遺址見證文明:一件器物、一個圖案和紋飾體現出了古人的精神情感與意趣;一把石斧、一件銅鼎、一件陶壺,能夠展現出先民們所處的環境以及當時生活與斗爭的圖景。
本單元展出80餘件珍品文物。
第二展廳——先秦時期的襄樊(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
高大雄偉的楚國大銅鼎,與牆壁上先人們艱苦勞作的圖畫和青銅冶煉場景相呼應,昭示著襄樊歷史從史前時期進入青銅文明時代。歷史文明的門檻隨之打開,暗示著「篳路藍縷」的楚國由弱小到雄霸一方,暗示著襄樊地區的先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中,辛勤耕耘,進而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
夏商周時代,襄樊是中原文化南傳的重要通道,一度成為長江中游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襄陽城西南真武山、樊城北鄧國及其外圍有周崗、余崗和黃家村等兩周文化遺址,其豐富的文物類別和文化內涵,無不凝聚著先民的匠心獨具與智慧,既見證了襄樊5000年的文明,又表明鄧城的時代發展序列和作為都、市的繁華。
襄樊是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西北荊山山脈的南漳、保康等地留下了楚國早期開發的印記。春秋戰國時期,楚曾一度建都於鄢郢(即今宜城市鄭集鎮),並置襄陽為「北津戌」。在宜城市區南楚皇城遺址及其附近,不僅分布有眾多的楚文化遺址,而且出土了大量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器物。參觀中我們可看到楚國不同時期器物組合、器型、紋飾的變化,器類由鼎、缶、壺到鼎、敦、壺,紋飾由繁縟細密的蟠螭紋到光素無紋等交接過程等,從中可以窺視楚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特有的風采。
本單元500餘件文物為研究襄樊歷史、楚文化、中原文化,佐證襄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第三展廳——秦漢時期的襄樊(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兩漢三國時期,襄樊歷史進入了新的一頁,它成了引領全國的政治學術和經濟文化的中心。東漢時期這里經濟繁榮、文化興盛,是士族、名士聚集之地。
秦漢時期,伴隨漢庄園豪強勢力的膨脹,與場景配置的模型明器大量出現,反映了漢人獨特的天地思想和陰陽風水信仰觀念。襄陽擂鼓台出土西漢彩繪漆衣鳥雲紋陶鼎、壺、盒各二件,主題鮮明,色彩艷麗,光彩奪目,是西漢時期不可多得的彩陶瑰寶。
低溫鉛釉陶約在西漢中期出現,東漢很盛行。出土於襄陽伙牌的東漢綠釉紅陶樓,它不僅記錄了墓主人生前富足無憂的莊院生活場景,而且反映出漢代建築的真實風貌。
葬玉、玉劍飾等在漢代大量流行,玉制舞人、動物等藝術品也方興未艾。館藏印章多為私印,假司馬印為官印,假司馬為官名,司馬前貫以假者為副職。
式樣豐富,製作精巧,美輪美奐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的漢代銅鏡製作是繼戰國以後又一次大發展,它是漢代金屬工藝中一個主要的品種。
本單元展出近100件文物。
第四展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襄樊(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是襄樊歷史上的最鼎盛時期。公元190年,荊州刺史劉表將荊州治所由湖南漢壽遷到襄陽,使襄陽成為一個控地甚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一變化,對襄樊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襄樊成為歷代府、道、州、縣的治所,並一度成為全國的學術文化中心。三國之後,襄陽成為一個軍事重鎮,「天下之要綱,襄陽實握之」。
此時處於南北交接地帶的襄陽,其文化傳統表現出以南朝文化為主體,又具有中原風格的特色。
青瓷盤口壺、罐、黃釉、青瓷虎子等精美的瓷器。南北朝時陶俑,品種多樣,有文侍俑、持扇俑、持物俑、跪拜俑、小冠文吏、鎧甲武士俑等,並開始著重動作和神情刻畫。文官俑形態灑脫,武士俑體格強健,神情剽悍,真實形象地表現出此期士族名士放盪不羈、戰亂頻繁的世俗面貌。此期襄樊出土陶俑均為模製後插合成型,腹部微凸,這些特徵與中原北朝風格相接近,說明襄陽地區是南風北傳的重要通道之一。
1984年,考古人員在襄陽城西虎頭山東北麓賈家沖發現一處南北朝時期的畫像磚墓,該墓文化主流明顯是南朝風格,從出土的大量飛仙供養、佛教題材等圖案可以找到證明。
本單元將展出50件珍貴的文物。
第五展廳——隋唐至明清時期的襄樊(公元581年——公元1911年)
隋唐以後至明清時期,襄樊「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雲集」。這個時期出土文物更加豐富多彩,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昌盛、文化的繁榮及民族的大融合。唐墓中出土一批陶俑,體態豐盈、形神兼備,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該時期出土的不同窯系、不同釉色和裝飾工藝的陶瓷器,可謂異彩紛呈、爭奇斗妍,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的感覺。
在傳世文物中,也有一批價值頗高的珍貴文物,以青銅造像、墓誌碑刻拓片和官印為主。青銅造像有 100多尊,內容涉及有道教和佛教題材,是研究我國明代造像藝術、鎏金技術、鑄銅技術和宗教文化的藝術寶庫。在墓誌碑刻中,唐武周時期宰相張柬之的家族墓誌銘及王大劍、李景逸、劉密、楊孝貞、畢粹等唐代人物墓誌,極大地豐富了地方史志內容。傳世元明時期的官印均用九疊篆,篆字篆法自然流暢,布白對稱飽滿,是研究當時的篆刻工藝、用兵制度和官品制度的重要資料。
本單元共展出文物100餘件。
一個展覽,濃縮了襄樊的文明史;一批文物,向我們展示的是襄樊濃厚的歷史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