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漢梁遺址
㈠ 山東文化遺址都有哪些
山東龍山文化遺址
大汶口文化遺址
煙台白石文化遺址
山東周村漢碼頭文化遺址
瀘溪文化遺址
三里河文化遺址
後李文化遺址
㈡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南尚任漢墓遺址,地址在哪裡是山東省肥城市王莊鎮嗎
王莊鎮位於肥城西南部,距城區20公里。
南尚任春秋戰國遺址位於王莊鎮南尚任村南高台地。
㈢ 山東有哪些古遺址
趵突泉
孔府、孔廟、孔林
水泊梁山
王羲之故居
泰山
蓬萊閣
太白樓
台兒庄古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州市,蘇祿王墓,明
肥城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東漢
濟南市歷城區,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濟寧市,崇覺寺鐵塔,北宋
濟寧市,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東漢
歷城縣,四門塔,東魏
聊城市,光岳樓,明
聊城市,聊城山陝會館,清
棲霞縣,牟氏庄園,清至民國
青州市,駝山石窟,北周至唐
曲阜,孔林,東周
曲阜,曲阜孔廟及孔府,金至清
曲阜,曲阜魯國故城,周至漢
泰安市,岱廟,宋至清
泰安市,馮玉祥墓,1953年
滕縣,薛城遺址,東周
威海市,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1888-1895年
濰坊市,十笏園,明至清
掖縣、平度縣,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
益都縣,臨淄齊國故城,周
章丘縣,城子崖遺址,新石器時代
淄博市,田齊王陵,戰國
鄒縣,孟廟及孟府,明至清
鄒縣,鐵山、崗山摩崖石刻,北周
㈣ 考古界的最大發現
考古界的最大發現是阿爾迪的化石
阿爾迪是一個女性始祖地猿的石化骨骼。這個類人物種起源於440萬年以前。阿爾迪最早於1994年在埃塞爾比亞發現,但是科學家花了15年來確認它的科學價值。它比南猿路西更為完整。她是一個更為原始的直立人類,高約120厘米。重100斤。
這個被認為最重要的化石標本是一具不完全的雌性動物骨架,主要包括帶牙齒的頭骨、手臂、手、骨盆、腿和腳。它物被科學家昵稱為Ardi。
國際研究小組還發現了36個也許是別的「始祖地猿」的化石,其中有年幼的,有雄性也有雌性。
科學家說,「始祖地猿」化石骨架的某些特徵和非常古老的類人猿相似,另一些則和後來更接近人類的類人猿相像。他們指出,Ardi比以前認為的最古老的人類祖先遺骸「露西」化石還要早一百萬年。
㈤ 山東莘縣有哪些遺址
名勝古跡【莘亭伊尹耕處】 位於莘縣莘亭鎮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於漢代,後亭廢基存,清康熙55年東昌知府程光珠書「莘亭伊尹耕處」,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雲虎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東側有伊尹廟。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間,他協助成湯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國君夏桀,廢夏立商,後又輔佐外丙、中壬為王,曾放逐太甲,「攝行政當國」,直至太甲悔過。大文豪蘇軾稱贊他是「行之天下不以為驚」和「臨大事而不亂」的古之君子。據《孟子》記載,伊尹相商前曾躬耕於有莘之野,後來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馬陵道古戰場】 位於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於馬陵道旁,一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自殺。2005年5月,由大張家鎮出資,修建了馬陵之戰紀念館。原北京軍區司令員李來柱上將題寫了館名。【太子冢】 位於莘縣十八里鋪鎮太子張庄村旁,是春秋時衛國太子伋和他弟弟壽的合葬墓。雖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沖刷,至今仍有三丈多高,十畝多大,遠遠望去象一座小山。據載,衛宣公納太子伋妻宣姜為妾,生二子壽、朔。伋生性寬厚,宣姜多次陷害他,想讓己子繼位。宣公派伋出使齊國,並與朔合謀,派人在莘野殺伋。壽救兄長,設法將伋灌醉,自己代兄前往,結果被伏兵殺死。伋醒後趕往莘野說明真相,也被殺。當地百姓感懷兩人義烈,自動湊錢出工,將其收斂合葬,名曰太子冢。一張姓人家自願守墓,後此處逐漸發展成一個村莊,名太子冢張庄。伋之同母妹妹聞兄死訊,私自逃出,奔向莘野,行之當時的杜婆村,患病身亡。後人便把杜婆改稱「妹冢」,即現在的妹冢鎮駐地。【文廟】 清代祠廟建築。位於莘縣東街路北。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約150年。原有大門、大殿、奎文閣等建築,今僅存大殿3間。大殿建於高出平地0.5米的平台之上,東西長16.5米,南北寬9.4米,高9.1米,磚牆,歇山,青磚灰瓦,重梁疊架,飛檐斗拱。建國後曾辟為「烈士祠」。每年清明節,縣直機關幹部職工在此開展紀念活動。80年代,因大殿破損嚴重,烈士遺物被移往丈八烈士陵園。文廟內現僅存大殿和幾株古柏、古藤。2002年對文廟進行重修。1999年4月被聊城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窪遺址】 古遺址。位於莘縣朝城鎮西孟庄村北。遺址佔地約180公頃,低於四周0.7-1米。表面有大量漢代灰陶片、灰坑及宋、元時瓷片。1974、1978、1979年曾先後出土5件漢代灰色陶罐,1985年出土1件唐三彩道士。遺址東北部為東漢東郡太守臧洪之堌堆,制高點9.5米,佔地約6000平方米,三合土築成,夯土痕跡層次甚清,清代《朝城縣志》稱此台乃春秋時齊桓公會諸侯之處。1978年被聊城地區行署列為地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干故城】 漢代城址。位於莘縣城東北20公里的馬橋村。北長570米,東西寬450米。遺址中心高出四周3.5米。地表暴露有漢代灰陶片和唐、宋、元時期的瓷片。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車騎將軍衛青率3萬騎兵擊敗匈奴右賢王,俘獲匈奴裨王10餘人、將士1.5萬人,漢武帝晉升衛青為大將軍,衛青的3個兒子皆被封為侯。其中第三子衛登被封為發干侯,發干始成為侯國所在地。遺址東1公里處曾有一碑,記載大名府發干縣的沿革情況,1958年毀掉。1974年冬,遺址東挖出一眼古井和木製車輪以及陶缸、盆等。1983年,遺址內出土了12個明代瓷盆。1999年4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氏墓群】 唐宋石刻群。位於莘縣董杜庄鎮梁丕營村東北。系唐末魏博節度使韓允中及其父韓國昌墓葬神道石刻群。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石刻存有韓允中墓碑、韓國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馬、武士俑。韓允中墓碑和韓國昌神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碑身與碑額為整石雕出,通高6.8米、寬2.13米、厚0.77米。額上浮雕6條龍,曲折盤繞,層次分明,龍首飾在碑首側,碑首正中留有圭字形額。碑文多有殘缺,可辨者有2500字,書體工整秀勁,波折險峻,有褚體韻致。墓表,位於神道碑的最南端,八棱形,通高3.49米,表首圓形,飾仰蓮,座方形。八稜柱體刻有宋紹聖二年的簡短文字,記敘了宋代補添神道石刻的經過。石豕,首殘,殘高1.12米。肌肉雄健,四足有力,蹲坐於方形基座上,隱露出勇猛不可侵犯的樣子。石羊,高0.96米,俯卧在長方形基座上,雙角大而彎曲,安祥地注視前方。石馬,首尾長2.36米,高1.60米,著鞍轡,雕琢渾朴。馬左前雕出一胡服束帶牽馬石俑,頭部已殘,高1.40米,形象威嚴,神態逼真。武士俑,頭戴冠,雙手持劍站立在方形台基上,高2.73米,短頸,雙目圓睜,威武庄嚴。韓氏先世為河南汝南人,世為魏將,國昌官至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節度使,乾符元年(874)卒。父子俱為顯官官,故神道石刻之高大雄偉有異於常。1992年6月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武陽故城遺址】 隋代古城遺址。
於莘縣十八里鋪鎮東段屯村西北150米處。遺址高出四周耕地1.5米,東西寬60米,南北長200米,地表暴露出宋、元時期的瓷片,多為碗盤。1978年被莘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代鐵鍾】 金代鑄鐵器。鐵鍾體高2.41米,鈕高0.49米,通高2.90米,唇部直徑1.77米,圍徑5.56米;頂部鈕由兩條氣度兇悍的蠕龍交織而成。鍾重約10噸。鍾體上的紋、字大部清晰可見。下部為一周陽線植物形花紋;上面是較小的方各,其中一格內有「承包四年六月初六日鑄造」字樣及鑄造者姓名;下為大方格,與小方格以八卦文作界,格內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國泰民安」等鑄字,頂部為氣象雄渾的雲雷紋。現存於莘縣古城鎮,2002年建有鍾亭。【三槐堂】 宋朝一代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縣套廟王莊村。蘇東坡在《三槐堂銘》中寫道:「魏公之業,與槐俱蔭。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史載王旦的父親王佑官至兵部侍郎,雖有經世之才,但仕途坎坷,壯志難酬。他在院中親手植槐三棵,祝願說:「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後其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王旦一生為官清正廉潔,不謀私,不受賄,不置田產,不蓄聲妓,忠奸分明,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創王家世代家風。其後輩子侄多經科舉入仕途,僅在宋史有傳的就有11人之多,且均為官清正,各有建樹。三槐王氏自王佑起,至今已有48世,其後裔散居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不斷有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地的名人來莘縣「三槐堂」尋根訪祖,延續家譜,追思先人之高風亮節,宏揚中華之傳統美德。正如古詩雲:「三槐始植兆三公,不與陶門五柳同;朝代更替星斗轉,至今堂下播清風。」 【燕塔】 亦名寶塔、雁塔、燕塔。位於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館院內。建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說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於1968年春。據舊志載。塔東西闊十四步,南北長十三步,高十三級,頂上有銅籠容二十餘人,可望七十里,曾為「拒寇護城」起過重要作用。「望氣者謂宜發科名」。明清代曾數次維修,邑人亦「迭賦鹿鳴」,將塔視為莘縣的驕傲和莘城的象徵。1944年解放莘城時,塔作為全城的最高點被我軍首先佔領。據老教師趙仙如測記,塔底面積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級有四門,至頂可望數十里,並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廟,廟內有石雕女神像,傳為南海大士,俗稱「石奶奶」。莘城一帶百姓舊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趕廟會之俗。1958年破除迷信,拆廟拉神,古廟不復存在。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之由拆毀,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座小銀塔和一具石函。函內有舍利子,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銀塔屬板金工藝,玲瓏剔透、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經書、銀塔現存山東省博物館,石函存縣文物館。1981、1982年《文物》雜志對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八十年代以後,歷屆縣領導及文化部門曾起議重建,後因資金問題終止。至今人民仍熱切期盼著記憶中的寶塔重現,改變古州郡無古跡的缺憾。2005年8月由縣政協組織成立莘縣燕塔研究會,籌備重修燕塔事宜,受到多方關注和支持。現燕塔正在修復之中。【野豬林】 位於莘縣觀城鎮郭海村北,相傳是《水滸傳》中好漢林沖由汴京發配至滄州途中化險為夷、絕處逢生之處。北宋時期,野豬林經常有野獸出沒,很多人在此喪生。《水滸傳》第八回寫道:「枯蔓層層如雨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據《觀城縣志》載,野豬林村東是徒駭河,村西是馬頰河。這兩條河都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疏通治理的較大河流,村北有三溝(於溝、王溝、馬溝),村南有三廟(紅廟、朱廟、雙廟),地形較為復雜。【十字坡】位於莘縣和河南省范縣交界處,相傳是《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開店、結交江湖好漢的地方。據說,孫二娘娘家在櫻桃園,婆家住在現在的張青營。十字坡、櫻桃園、張青園三足鼎立,相距不遠。幾百年來,民間藝人在這一帶串鄉演出,都忌諱說唱《武松打店》以及《水滸》中有關孫二娘賣「人肉包子」的故事。十字坡有一大橋,站在橋頭,可以飽覽金堤河上的秀麗景色。【琉璃井】 位於莘縣觀城鎮東南7華里古井村,井筒上半截全是青磚砌成,水面上下部分為硬如石滑如鏡的琉璃疙瘩。每有物體擊水,便發出銅鍾般的嗡嗡聲。大旱之年,其他水井皆乾涸見底,唯有此井水量不減,而且特別甘冽清爽。相傳古時候有一張姓人家,為躲避官府豪紳的盤剝,攜妻子兒女來此定居,每逢大旱,吃水就發生困難。為此張家女兒翠玉,經常跪求嫦娥仙子幫助,經仙子指點從雲峰山上採下10條紫荊,放入井中燃燒,井中流沙很快被燒的堅如石亮如鏡,井底也有泉水湧出。紫荊尚未燒完,雲峰山守山老人趕來,把火熄滅,拿走紫荊,於是這口井就成了現在的樣子。【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鎮南1公里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當地政府和群眾立碑、築亭、植樹,修建了「馬本齋烈士陵園」。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
陵園坐北朝南,佔地10畝。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回族埋葬習俗用的墳丘和烈士紀念祠堂。紀念祠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寫的輓聯。「馬本齋烈士陵園」門額系烈士之子馬國超所書。這些主建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甬道貫穿其中。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庄嚴肅穆,樸素典雅。每逢清明節,張魯鎮人民都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老一輩革命家來莘時都曾來此憑吊。馬本齋是河北獻縣人,曾在舊軍隊中闖盪20年,由士兵升為團長。後因對舊軍隊不滿而回鄉閑居。「七七」事變後,他組織回民支隊抗擊日寇,屢屢重創日軍。1942年秋轉戰到魯西北,一直活躍在莘縣、觀城、朝城、濮縣一帶,給盤踞在這里的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當時的冀魯豫邊區主任黃敬稱他是「後起的天才軍事家」。【丈八烈士陵園】 又名魯西北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西北隅,建於1945年,佔地約百畝,是聊城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70米。陵園坐北朝南,由門樓、紀念碑、紀念室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築。紀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樓閣式建築,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二層塔壁鑲嵌著八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人親書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其中師級幹部3名,團級幹部10名,營級幹部6名,連級幹部9名,排級幹部102名,班長和戰士643名。紀念室中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親筆書寫的輓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跡。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張炳元、史欽琛等烈士陵23座,園內蒼松翠柏,冬夏常青,白楊參天,果樹成方,鮮花盛開。整個陵園庄嚴肅穆,生機勃勃,是聊城市廣大幹部群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㈥ 古城遺址的山東寧陽
山東省寧陽縣位於寧陽縣泗店鎮古城村東南和畲庄西一帶。遺址東西約320米,南北450米。中間有寧陽溝穿過。溝兩岸暴露出豐富的紅陶、夾沙黃褐陶片、紅燒土堆和人骨、鹿骨、豬骨及石鏟、石斧、石錘、石網墜多件。1977年秋,在溝西岸1.5米深處發現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單人豎穴土坑墓葬兩座,均為頭東腳西仰身直肢葬。清理出夾沙黃褐陶鼎、灰陶圓腹鼎各1件,灰陶鐲7支。頭骨旁發現用豬燎牙劈成的束發器1對和用松綠石磨成的耳墜1隻,還有骨管、骨匕、石紡輪、石鏟、紅陶觚形器、紅陶白彩器、玉石鐲等。1978年出土屬北辛文化晚期內夾雜貝殼末的黃褐陶鼎足,是境內發現時代最早的原始人類聚居點,其上疊壓漢寧陽故城址。古城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㈦ 原始人有多高,山東遺址挖出古人屍骨,為什麼顛覆了專家的傳統認知
我們曾經看到這樣一則消息,1987年的時候,在山東省濟南市焦家村附近的田野上,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了一座距今5000年以上的遠古遺址。為了進一步了解遺址所呈現的信息。在隨後的日子裡,國家考古工作者對這座遺址進行了考古挖掘。
在所有發掘的文物中,出土了一些原始人使用的生活、狩獵工具。可是,在對這些古人的屍骨進行勘驗中,考古學家發現:這里出土的屍骨,很多都是一米八、一米九的高個子,顛覆了考古學家的傳統認知。
在發掘的現場,到處都可以看到大量的魚類、動物、植物等生活遺跡,說明當時人們食物很不錯,擁有滿足生存所需的大量食物。食物品種多樣,經常運動,就促使了基因的優化與改良。在大量肉類食物保證下,正所謂:肯吃肯長多運動,個子蹭蹭蹭往上竄。也就不奇怪了!
㈧ 關於漢梁文化公園裡面的景物有哪些
漢梁文化公園位於商丘市睢陽區平原路以東、古宋河以南、張巡路以北、未來農業以西區域,規劃面積1119畝,是一個以體現漢代梁國文化為內涵的綜合性公園
㈨ 梁國的梁國遺跡
梁園 梁國的皇家園林梁園(又稱梁苑、兔園、睢園,故址位於今商丘市梁園區)是中國歷史上回著名的園林之一答。
漢梁王墓群 漢梁王墓群又叫芒碭山漢墓群,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是漢朝梁國歷代國王及其家族的墓葬群,已發掘21座,總佔地面積約550萬平方米。漢梁王墓群斬山作廓,穿石為藏,結構復雜,氣勢恢宏,宛如龐大的地下宮殿,現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