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古詩
1. 關於游記的詩詞
1、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4、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5、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6、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7、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2. 豐樂亭游記(其三) 古詩
豐樂亭記
歐陽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於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譯文〕
我治理滁州以後的第二年春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甘甜。向滁州人訊問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離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處。它的上面是豐山,高聳地矗立著;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潛藏著;中間有一股清泉,水勢洶涌,向上湧出。我上下左右都 看過,很愛這里的風景。由於這樣,我就叫人疏通泉水,鑿開石頭,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裡遊玩。
滁州在五代混戰的時候,是個互相爭奪的地區。過去,太祖皇帝曾經率領後周兵在清流山下擊潰李景的十五萬軍隊,在滁州東門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將皇甫暉、姚鳳,就此平定了滁州。我曾經考察過滁州地區的山水,查核過滁州地區的圖籍,登上高山來眺望清流關,想尋找皇甫暉、姚鳳被捉的地方。可是,當時的人都已經不在,因為天下太平的時間長久了。
自從唐朝敗壞了它的政局,全國四分五裂,英雄們全都起來爭奪天下,到處成為敵國的,哪能數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聖人一出現,全國就統一了。以前的憑靠險要的割劇都被削平消滅,在一百年之間,靜靜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問問那時的情形,可是留下來的老年人已經死光了。如今,滁州處在長江、江淮之間,是乘船坐車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遊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著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寶刀不老耕田各地和穿衣吃飯,歡樂地度過一生,死後被人送進墳墓。有誰曉得這是皇帝的功德,讓百姓休養生息,滋潤化育到一百年的長久呢!
我來到這里,喜歡這地方僻靜,而且政事簡單,又喜愛它的風俗安寧閑適。在山谷之間找到這泉水以後,就經常同滁州人在這里抬頭望豐山,低頭聽泉聲;春天採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託庇在喬木下乘涼,妻了秋冬兩季,經過風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顯露出明凈秀美,四季的景色沒有什麼不可愛的。雙慶幸這里的百姓喜歡那年景的豐收,高興同我一起遊玩,因此我根據這里的山水,稱道這里的風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夠安享這豐收年景的歡樂的原因,是幸運地生活在太平無事的時代啊。
宣傳皇上的恩德來和百姓共同歡樂,這是州官的事情。因此,我寫下這篇文章,來給這座亭子命名。
3. 游記類的古詩詞名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范仲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歐陽修
4. 有沒有誰知道有關於蘇州陽澄湖的古文、游記或者古詩詞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七絕·望廬山瀑布內
日照香爐生紫煙,容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七絕·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七絕·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七絕·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五絕·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七絕·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五絕·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七絕·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七絕·春夜洛城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五絕·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5. 怎樣用比喻句寫一首春遊記的古詩
小雨如酥意,石階山上游。
細潤青蒼苔,宛如一碧玉。
6. 在游記中引用古詩詞的作用.
能夠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者,即稱「用典」。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使得立論有所依據,化繁為簡,辭藻妍麗,方便抒情寄意.
7. 有關游記的詩句有哪些
1、描寫春天景色的佳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孟浩然《春曉》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船撐出綠蔭來. ——(宋)徐俯《春遊湖》
2、描寫夏天景色的佳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宋)晏殊《寓意》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漣漪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宋)蘇軾《望湖樓醉書》
3、描寫秋天景色的佳句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閣序》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唐)劉禹錫《望洞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4、描寫冬天景色的佳句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唐)高適《別董大》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唐)柳宗元《江雪》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宋)王安石《梅花》
5、描寫月亮的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唐)李白《靜夜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維《山居秋暝》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唐)李白《古朗月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獨酌》
8. 一篇文章里,引用了很多古詩,並且多引古詩來論述,大家看得習慣這樣的游記散文嗎
這要看情況.多數是不喜歡的,因為累,而且可能沒什麼意思.但有些知識淵博的高人,在游記中信手穿插些古詩名句,反而顯得簡潔而概要
9. 山水游記的古詩的賞析
杜甫《望岳》
欄目:唐詩鑒賞 作者:情詩網 2004-9-14 23:59:00 瀏覽:1692 相關信息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