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章宮遺址
㈠ 西安的地鐵一共有幾條線啊是不是所有的線都走城裡呢
還有一種說法精確,都是2號線經過城裡鍾樓
;一號線:後圍寨—紡織城
線路西起後圍寨,沿棗園路一路東行,經阿房宮、漢城北路、城西客運站至絲綢之路群雕後,沿大慶路經灃惠路、桃園路、勞動路至玉祥門,線路穿越古城牆後沿蓮湖路、西五路、東五路至朝陽門,穿越古城牆後,沿長樂路經康復路、西京醫院、金花北路、萬壽路,跨滻河後沿紡北路至終點紡織城車站。線路全長23.9千米。
沿途分布的文物古跡主要有秦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漢建章宮遺址、漢太液池遺址、漢影山樓遺址、西郊漢唐墓葬密集區、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唐開遠門遺址)、明西安城牆(玉祥門)、西五台遺址(唐宮城城牆遺址)、明秦王府城牆遺存、七賢庄八路軍辦事處、革命公園、東郊隋唐墓葬密集區、半坡遺址、白鹿原(紡織城)隋唐墓葬區等。
二號線:鐵路北客站—韋曲
線路北起規劃鄭州至西安高速鐵路西安北客站,向南經城運村,沿未央路經張家堡、方新村、龍首村、自強路至北門,線路穿越古城牆後,沿北大街經蓮湖路,繞鍾樓沿南大街至南門,穿越古城牆後,沿長安路經南稍門、友誼路、省體育場、小寨、八里村至長延堡,繞電視塔繼續南行,經長安區長安北街、長安南街至終點西寨村,設終點站韋曲站。線路全長26.4千米。
沿途分布的文物古跡主要有:北郊秦漢墓葬區、薛家寨漢墓群、張家堡遺址、張家堡墓葬、尤家莊-南康村-方新村-龍首村墓群、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明西安城牆、鍾鼓樓、寶慶寺塔、關中書院、薦福寺、小雁塔、草場坡墓群、大興善寺、南郊鳳棲原秦漢唐明墓葬區等。
㈡ 西安有什麼名勝古跡
鍾樓 ·鼓樓 ·西安城牆 卧龍寺石刻畫像及鐵鍾 ·西安碑林 ·草堂寺 ·興回慶宮遺址 ·西安城隍廟答 ·元斡爾垛遺址 ·鼎湖延壽宮遺址 ·半坡遺址 ·姜寨遺址 ·豐鎬遺址 ·秦漢櫟陽城遺址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坑 ·阿房宮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 ·漢太液池遺址 ·杜陵 ·蔡文姬墓 ·華清宮遺址 ·建章宮前殿遺址 ·隋唐圜丘 ·大興善寺 ·大明宮遺址 ·隋唐長安城遺址 ·聖壽寺塔 ·仙游寺法王塔 ·隋唐灞橋遺址 ·西安事變舊址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 ·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 ·嘉午台 ·翠華山 ·驪山 ·終南山 ·太白山
㈢ 古代的長安,也就是現代的西安。現在的長安城啊,皇宮啊,還存在嗎還是被毀了。
現在的長安城皇宮不存在,被毀了。
歷史上的西漢皇城,在今天的西安市未央區西北角的漢城湖附近,正在進行開發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遺址和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人類歷史文明進程的珍貴實物見證。
(3)西安建章宮遺址擴展閱讀
歷史上建都西安的十三個王朝中,十個王朝以漢長安城為都,前後使用時間近800年。作為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漢長安城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統一國家的歷史標志和象徵。
同時,漢長安城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市,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古代東方文明的重要標志。現存的漢長安城遺址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城垣內遺址區面積36平方公里,城垣外建章宮遺址區9.38平方公里。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遺跡最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遺址和世界文化遺產。歷史上建都西安的13個王朝中,10個王朝以漢長安城為都,前後使用時間近800年。
現存的漢長安城遺址區位於未央區西部,城垣內遺址區面積36平方公里,城垣外建章宮遺址區9.38平方公里。雖歷經兩千多年風雨,遺址區內地面遺存仍相當豐富,已探明重要遺址點46處,城牆和一些大型夯土遺跡依然清晰可見。
㈣ 西安有什麼名勝古跡吖
秦始皇陵 兵馬俑 西安事變紀念管 鍾樓 ·鼓樓 ·西安城牆 卧龍寺石刻畫像及鐵鍾 ·西安回碑林 ·草堂寺 ·興答慶宮遺址 ·西安城隍廟 ·元斡爾垛遺址 ·鼎湖延壽宮遺址 ·半坡遺址 ·姜寨遺址 ·豐鎬遺址 ·秦漢櫟陽城遺址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坑 ·阿房宮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 ·漢太液池遺址 ·杜陵 ·蔡文姬墓 ·華清宮遺址 ·建章宮前殿遺址 ·隋唐圜丘 ·大興善寺 ·大明宮遺址 ·隋唐長安城遺址 ·聖壽寺塔 ·仙游寺法王塔 ·隋唐灞橋遺址 ·西安事變舊址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 ·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 ·嘉午台 ·翠華山 ·驪山 ·終南山 ·太白山
㈤ 西安有什麼名勝古跡
乾陵法門寺西線一日游,旺季290元
華山成人雙纜一日游,旺季330元
兵馬俑華清池東線一日游,旺季260元
黃帝陵軒轅廟黃河壺口瀑布北線兩日游,旺季480元
鍾樓鼓樓明城牆碑林大雁塔市內一日游,180元
以上價格都稍微偏高,可以和旅行社談價錢的,自己去就更低一些
鍾樓(門票27元)鼓樓(門票27元)明城牆(門票40元)碑林(門票40元)大雁塔(門票 大慈恩寺25元 登塔20元)市內一日游可以不用跟團去
還可以去市內的大唐芙蓉園 門票:68元學生30
曲江池遺址公園 門票免費
陝西歷史博物館 門票免費 每天早8點 下午2點發票
西安博物院(小雁塔)門票:門票50 學生票25
大明宮含元殿遺址 門票:門票25元
市外
乾陵 門票:乾陵46元 永泰墓 31 懿德墓 31 章懷墓 31
漢陽陵 門票:漢陽陵及南闕門遺址 90旺季/65淡季 地宮15
㈥ 西安為什麼沒有皇宮
西安有皇宮。
只是大部分被毀,西安的宮殿大都焚於戰火,目前還有紅光路西段阿房宮遺址、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二馬路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具體如下:
1、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6)西安建章宮遺址擴展閱讀: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明宮不僅奠定了中國的宮殿建築制度,而且對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宮殿建築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城無論是宮殿布局還是與郭城的位置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了唐大明宮。
參考鏈接:網路-大明宮
㈦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什麼時間拆遷改造
2012年起開始。
1、2012年起至2013年12月為第一階段,啟動、完成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這也是特區先期啟動項目。
項目范圍西至西三環路東緣,北至直城門大街北緣外擴20米,東至安門大街東緣外擴20米,南至護城河外擴30-100米不等,包括西安門外由城市快速幹道進入遺址入口區域,共計7.14平方公里。
2、第二階段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遺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規劃調整和主要文物本體的保護和展示。全面啟動特區建設范圍內的基礎設施。
3、第三階段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特區整體保護和建設項目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使其成為體制機制完善、管理科學高效、人民安居樂業、生態環境良好、歷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區,成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7)西安建章宮遺址擴展閱讀
漢長安城的意義:
漢長安城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漢族、漢人、漢語、漢文化等歷史概念誕生於此,文景之治、抗擊匈奴、獨尊儒術、漢武盛世、昭宣中興、編撰《史記》等歷史事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長安城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邁出了中國聯通西域的第一步,張騫鑿空西域所開辟的絲綢之路一直沿用至公元16世紀,使用時間達1800多年。
漢長安城是東方土木結構建築傳統的代表,古羅馬城是石頭建築傳統的代表,分別對古代東方的城市營造和古代歐洲的城市建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漢長安城與古羅馬城東西相對,遙相輝映,當時並稱為「東長安、西羅馬」。
㈧ 西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國家級保護 2 阿房宮遺址 秦代 國家級保護 3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國家級保護 4 大明宮遺址 唐 國家級保護 5 豐鎬京遺址 西周 國家級保護 6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國家級保護 7 米家崖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8 魚化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9 太液池遺址 西漢 省級保護 10 建章宮遺址 西漢 省級保護 11 興慶宮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2 天壇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3 青龍寺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4 斡爾垛遺址 元 省級保護 15 閻庄和楊家圍牆遺址 西漢 省級保護 16 華清池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7 黃堆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18 真守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19 小豐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20 魯家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21 宋村遺址 周 省級保護 22 文王靈台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23 唐明德門遺址 唐 市級保護 24 唐長安城遺址 唐 市級保護 25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市級保護 26 秦櫟陽遺址 戰國 縣級保護 27 澇池河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縣級保護 28 泄湖遺址 新石器時代 縣級保護 29 秦始皇帝陵 秦 國家級保護 30 庄襄王墓 秦 省級保護 31 胡亥墓 秦 省級保護 32 董仲舒墓 西漢 省級保護 33 霸陵 西漢 省級保護 34 杜陵 西漢 省級保護 35 薄姬墓 西漢 省級保護 36 周穆王陵 西漢 省級保護 37 蔡文姬墓 東漢 省級保護 38 王季陵 周 省級保護 39 陳平墓 西漢 省級保護 40 王太史九思慕 明 省級保護 41 老子墓 東周 省級保護 42 許後少陵 西漢 縣級保護 43 張勇墓 清 縣級保護 44 扁鵲墓 周 縣級保護 45 奉天皇帝齊陵 唐 縣級保護 46 段秀石墓 唐 縣級保護 47 蕭何墓 西漢 縣級保護 48 昭王冢 戰國 縣級保護 49 柳公權墓 唐 縣級保護 50 呂氏四賢墓 宋 縣級保護 51 大雁塔 唐 國家級保護 52 小雁塔 唐 國家級保護 53 興教寺塔 唐 國家級保護 54 西安城牆 明 國家級保護 55 興善寺 唐 省級保護 56 八仙庵 宋 省級保護 57 鍾樓 明 省級保護 58 鼓樓 明 省級保護 59 化覺巷清真寺 明 省級保護 60 大學習巷清真寺 明 省級保護 61 寶慶寺塔 明 省級保護 62 城隍廟 明 省級保護 63 東岳廟 明 省級保護 64 香積寺塔 唐 省級保護 65 華嚴寺塔 唐 省級保護 66 靈感寺塔 唐 省級保護 67 法幢寺 唐 省級保護 68 杜公祠 清 省級保護 69 西安碑林 宋 國家級保護 70 石佛 南北朝 省級保護 71 牛郎織女 西漢 省級保護 72 石造像 唐 省級保護 73 石刻畫像及鐵鍾 宋 省級保護 74 大福和尚碑 唐 省級保護 75 輞川圖石刻 明 省級保護 76 李晟碑 唐 省級保護 77 魏造像石碑 北魏 省級保護 78 祖庵石刻 元 省級保護 79 雁字迴文碑 清 省級保護 80 青華山卧佛石刻 清 省級保護 其他還有:華胥新街遺址,房家村遺址,侯家村遺址,巨東村遺址,麻坡村遺址,東關遺址,懷真坊遺址,馬營遺址,甘河遺址,禮賢庄遺址,長陽宮遺址,東渭橋遺址,彭城閘遺址,九女冢,焦贊墓,楊礪墓,李淳風墓,水陸庵,草堂寺,寶林寺塔,化羊廟,公輸堂,空翠堂,樓觀台,周至古塔,樓觀鎮塔寺村古塔,三清殿,樓觀台古塔,周至城隍廟,高陵塔,西五台,罔極寺,關中書院,小皮院清真寺,萬壽寺塔,廣仁寺,聖壽寺塔,凈業寺塔,豐德寺,溫國寺,普賢寺,牛頭寺,天池寺塔,西林寺,漢露台,古瓮寺,上悟真寺,藍田文廟,戶縣鍾樓,戶縣城隍廟,戶縣文廟,戶縣東岳廟,靈山寺,仙游寺,七寶塔,羅漢寺,周至木牌坊,趙公明廟,周至玉皇廟,天台寺前後殿,萬壽宮正殿,唐龍躍宮石井圈,周至戒官碑,仙翁石刻造像,石經幢,石造像,西安事變舊址,易俗社劇場,八路軍辦事處舊址,革命亭,西京招待所,楊虎城止園舊居,新城黃樓,楊虎城將軍陵等等。
㈨ 2017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有什麼發展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區西北約5公里處未央區漢城鄉。面積36平方公里。漢長安城是西漢時期的都城,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
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范圍總面積75.02平方公里,其中漢長安城城址區面積54.81平方公里;建章宮遺址區面積9.38平方公里;禮制建築遺址區10.83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為漢長安城城址區36平方公里。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國家級」大遺址,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漢長安城內主要建築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明光宮、武庫等。城西牆外有建章宮,城南有禮制建築[1] 群。長樂宮位於城東南角,未央宮遺址現有多座夯土台基聳立地表,其中最大的前殿基址,桂宮位於未央宮的北邊靠近城的西牆,西城外的建章宮遺址保存下來的遺跡甚多,如北闕、鳳闕、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閣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見。
㈩ 去年夏在西安未央宮遺址發現夯土堆東部有一個圓筒水泥建築,有一窗戶型入口,那個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時代西漢
所在陝西省西安市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朝之後又有數個王朝定都於此,隋朝初年遷都至大興城後,這里被廢棄。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區的西北郊外。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兆倫鑄錢遺址並入。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築城牆。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牆,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繁盛一時。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漢末,洛陽被董卓縱火燒毀後,漢獻帝曾遷回長安居住。此後的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認為漢長安城過於狹小和破舊,於是命宇文愷在東南方興建新的都城。自開皇三年(583年)遷都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後,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漢長安城便被永久地廢棄了。
布局
漢長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並不規整。由於城牆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才開始興建,因此為了遷就二宮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牆曲折如南斗六星,北牆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狀,有「斗城」之稱。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寬12-16米,牆外有寬8米、深3米的城壕溝。據實測,東牆長6000米,西牆長4900米,南牆長7600米,北牆長7200米,合計25700米。城內面積約36平方公里,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
城牆四面各開三座城門,南牆中為安門,東西兩側為覆盎門和西安門;北牆中為廚城門,東西兩側為洛城門和橫門;東牆中為清明門,南北兩側為霸城門和宣平門;西牆中為直城門,南北兩側為章城門和雍門。每座城門都有三個門道,合計十二門、三十六門道,與張衡《西京賦》所述「方軌十二」、「三塗洞開」等相吻合。門道一般寬約8米,恰好相當於當時四個車軌的距離。城門上原有木構門樓,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內的大街都與城門相通。主要街道有8條,相互交叉。其中最長的安門大街長5500米,其餘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寬約45米,路面以水溝間隔分成三股,中間的御道寬20米,專供皇帝通行,兩側的邊道各寬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為美化環境,路旁還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貴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宮的北闕一帶,稱作「北闕甲第」。居民區分布在城北,由縱橫交錯的街道劃分為160個「閭里」。著名的「長安九市」則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橫門大街相隔,分成東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布著各種手工業作坊。
據考證,漢長安城的布局和形制與《周禮·考工記》基本相符。它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宮殿
長樂宮在漢長安城的南隅,又稱東宮,是由秦興樂宮改建而成的。漢朝初年,劉邦從櫟陽城徙居此宮,受理朝政。惠帝以後改為太後的居所,西漢末年毀於兵火。宮殿平面為不規則的方形,周圍築牆,周長1萬余米,面積6平方公里左右。宮內主要有前殿、臨華殿、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鍾室等14座建築。宮牆四面各有一門,東門和西門外有闕。
未央宮在城的西南隅,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所。西漢、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處理朝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隋唐時期,未央宮被劃入唐長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時重修了宮殿,因此現存遺跡有很多是那時遺留下來的。
未央宮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築圍牆,東西長2150米,南北寬2250米,面積約5平方公里。宮城四面各闢一門,在東門和北門外立闕。宮內有40多座建築。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宮正中,台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最高處達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築還有溫室、凌室、織室、曝室、天祿閣、石渠閣、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陽殿、柏梁台以及魚池、酒池等。各殿之間都有「復道」相通,以備緩急。
在長樂和未央二宮之間有一座武庫,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2米,四周築牆。牆內有七個倉庫,每庫分為四個庫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齊的兵器木架,現已朽壞。武庫建於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蕭何營建,是當時全國的武器製造和貯藏中心,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中另外三座宮殿都是後妃們居住的宮室。桂宮位於未央宮北,靠近西牆,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明光宮在長樂宮北,具體位置范圍不明。其正殿遺址被後世的多種建築疊壓,因此泛稱為樓閣台。北宮位於未央宮以北,具體位置亦不明。據記載,各宮殿之間都架設飛閣和地面復道相連,彼此往來,外人不能看見。近年來在宮城內外進行的各種考古活動中,出土了大量建築材料、鐵器、銅器、石器、瓦當、骨簽和貨幣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組巨大的宮廷御苑群,位於長安城西,秦代時即已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擴充和改建後,有離宮別館數十處,周長達100多公里。據《漢舊儀》和司馬相如《上林賦》的記載,苑內豢養百獸,「長安八水」也盡在其中。此外還有訓練水軍的昆明池,種植蔬菜的溫室,鑄錢場所「上林三官」等各種機構。東漢時,上林苑被廢棄。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築是建章宮,與未央宮隔衢相望,有飛閣相連。因為不受城牆的限制,所以宮城規模特別龐大,豪華程度也更甚於未央宮。宮牆周長10餘公里,南面開正門閶闔門,門內有別鳳闕。北門和東門外也分別有闕,名北闕和鳳闕,後者的遺跡至今尚存。宮城由36座殿宇組成,號稱「千門萬戶」。主要建築有前殿、駘盪宮、馺娑宮、枍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廣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樓等。此外,宮域北部還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並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島。西漢末年,王莽為建造宗廟,拆毀了此宮以及附近宮室多處。
漢武帝為訓練水軍,在上林苑內開鑿了昆明池。目前其遺跡是一片窪地,面積10餘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當時的島嶼,應為豫章館之所在。東西兩岸有牽牛、織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還有多處建築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宮、白楊宮、細柳宮等的遺址。
王莽執政時,將長安改名為常安,並在城南郊按儒家傳統的禮制觀念和漢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興建了辟雍、靈台、泰一和九廟等禮制建築。目前能明確辨認的是辟雍和九廟的遺址。辟雍的平面外圓內方,中為一圓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其周圍是邊長235米的夯土圍牆,四周辟門,牆外還有直徑360米的圓形圜水溝。九廟遺址有12處基址,其中11處被一堵邊長1400米的方形圍牆包圍,另一處在南牆的外側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為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四周是方形圍牆,牆上四面辟門。
漢長安城周圍尤其是北牆附近分布著不少制陶、鑄錢和冶煉的作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4年發現的上林苑兆倫鑄錢遺址,也就是西漢時的國家造幣中心「上林三官」。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戶縣大王鎮南兆倫村,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達90萬平方米。遺址的南部多瓦礫,其北有坩堝殘塊、銅渣、灰堆等堆積。遺址中北部有許多鑄錢殘范坑和廢棄錢范堆積,其中還出土有陶拍、定位銷、青銅工具等文物。據文獻記載,「五銖錢」即誕生於此。
洛陽,原作「雒陽」,古為豫州的一部分,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舊稱伊洛。東與鄭州市相連、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鄰、西與三門峽市相接,北隔黃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3個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陽城為都超過千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位於中國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瀍河。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築城的理想場所。「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市境內為豫西小盆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種類型。
洛陽市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