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村古漢城遺址
❶ 城村漢城遺址的旅遊簡介
城內高胡坪是漢城的中心建築區,揭露的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正殿、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保存相當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壺、盅、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據考古隊論斷,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城村古漢城遺址位於市區的正南,距城關35公里,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列為武夷山世界遺產地的古漢城遺址保護區,1996年12月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村漢城遺址發現於1958年,是199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省已發現的古城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也是我國江南地區比較完整的一座,它已成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武夷山人總是自豪的說,這里是雙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人們都知道朱熹和紫陽書院,此外就大力推薦下梅村。我卻在喝茶時知道左近有漢代閩粵王朝遺跡,一時神往。老蔣回去了,小平便租了車,又找來另一個朋友林警官,以充向導。司機小左聽得一大早冒著寒氣去古漢城,便搖頭說那裡不好玩,沒什麼可看的。早去的價值是可以不付他們認為非常不值得的部分門票。晴天清晨,大霧。建溪如溫泉般蒸騰,遠近樹葉結著霜。霧中一路前行,途經林警官工作的地方,孤獨的一片房子和農場。見古漢城路標轉進小路,霧更濃,但不一時目的地到達。
暗紅色大門,後面荒草和矮牆的影子。除了晨霧,我們該是最早來客了。四周寂靜,一條鵝卵石路延伸至遙遠的年代。今晨比昨日稍暖,霜只結在葉片邊緣,所有草木都鑲了一道白色。這城是曾助劉邦而戰的閩粵族人,因為野心而修建的小小王城,中間山丘建造宮殿,兩邊高處有瞭望台,四面環水,明顯取了守勢。然而終於城破荒敗,只剩下少許殘跡。濃霧環繞中登上宮殿台基,不見兩邊瞭望台,只看到玻璃板下幾塊古老城磚。殿堂有採暖的地熱管道,還有用這管道加熱的浴池。雖然只是小小族群,王室在戰雲之下亦未曾忘記這些舒適的享受。
宮殿之下是古井,仍然有水,可飲用,旁邊貼著檢測報告,亦屬礦物質含量可觀的「礦井水」。打上來半桶水,確有許多漂浮物,據說是甘甜的。井亭邊一塊大牌子,寫著華夏第一井。遺跡、荒草和濃霧,氣氛肅殺。陽光透過來已然極淡,公路就在不遠處,聲音也像隔絕了一般。仍然沿著鵝卵石路走出去,據說夏天這里出沒許多蛇。
按古老建築樣式,牆壁卻不是磚砌,是石子、砂土、糯米等等做成的「混凝土」牆。現代生活雖早已佔領這古老小村,卻還留得一些從前樣式的泥牆。一個角落有小戲台,空盪盪的,只有一個老者在曬太陽。見我拍照,他眼都不抬便走開去。村裡的生活顯然剛剛開始,清冽空氣盪漾著人的氣息。
城村道路狹窄鵝卵石鋪就,中間一條石板,供獨輪車通行,路邊是流經每家每戶的水渠。見到一家院子放著獨輪車,冒失的進去試推,居然能平衡。放回去才看見主人在屋頂上,忙忙的作些泥瓦活兒。林警官是輕車熟路,三繞兩繞出村而去。牌坊下幾個人曬著太陽,幾條狗懶洋洋的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