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
❶ 西游記這部小說反映的是什麼主題
《西遊記》一、反映的主題1、通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2、作者通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二、人物分析在孫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勝黑暗勢力和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於斗爭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長期斗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作為孫悟空對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義的性質,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縮影;而取經路上妖魔的陰險淫惡則反映了社會上黑暗勢力的共同特徵。正由於有了這樣的對立面,孫悟空才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為書中突出了斬妖除怪的內容,而使取經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僅有象徵性意義。對於唐僧這個人物,作者是批評大於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儀,迂腐頑固,不分是非,從而由一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一個被諷刺嘲笑的對象。這也是《西遊記》與傳統的取經故事的不同之處。此外,書中還刻畫了豬八戒這樣一個既憨厚純朴、吃苦耐勞、對敵斗爭從不屈服、同時又貪饞好色、不能辨識敵我、以及嫉妒心強、斗爭不夠堅定的社會小生產者的形象,作者對他給予了戲謔嘲笑和善意的批評。三、故事簡介《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難(連同唐僧出生到取經前的磨難共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大唐西域記》和《大唐慈恩寺法師傳》對此事有詳細記載)。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全文
24
shangui2006 LV.202008-04-22
❷ 《西遊記》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西遊記》成書於明,講的是唐朝時的事 。
師徒四眾在迢遙的西方途上和窮山惡水冒險斗爭的歷程,並將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形象化為妖魔鬼怪所設置的八十一難,以動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動地表現了無情的山川的險阻,並以降妖服怪歌贊了取經人排除艱難的戰斗精神。
《西遊記》通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在孫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勝黑暗勢力和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於斗爭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長期斗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作為孫悟空對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義的性質,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縮影;而取經路上妖魔的陰險淫惡則反映了社會上黑暗勢力的共同特徵。正由於有了這樣的對立面,孫悟空才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為書中突出了斬妖除怪的內容,而使取經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僅有象徵性意義。對於唐僧這個人物,作者是批評大於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儀,迂腐頑固,不分是非,從而由一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一個被諷刺嘲笑的對象。這也是《西遊記》與傳統的取經故事的不同之處。此外,書中還刻畫了豬八戒這樣一個既憨厚純朴、吃苦耐勞、對敵斗爭從不屈服、同時又貪饞好色、不能辨識敵我、以及嫉妒心強、斗爭不夠堅定的社會小生產者的形象,作者對他給予了戲謔嘲笑和善意的批評。作者正是通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❸ 《西遊記》的作品主題是什麼
作品主題:通過孫悟空的大鬧大宮以及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孫悟空的種種行為和斗爭,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現實,從而歌頌勞動人民反對強權、反對暴力、蔑視統治階級的權威。
堅決向統治階級作斗爭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的丑惡本質,表現了勞動人民在斗爭中克服困難的堅強信心和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氣魄。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3)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西遊記》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有別於其他三部,最大不同點就是《西遊記》整體故事背景是建立在神話的基礎上。人間、仙界、佛祖、神靈,這種種奇妙玄幻的概念被《西遊記》井井有條地歸納整理並形成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世界觀。
同時,《西遊記》並不像其他三部那樣限定閱讀人群,老少皆宜也是其特點之一。曾有外國的評論家稱《西遊記》是一部可以自行適應閱讀者的文學巨著,具體解釋起來就是,孩童可以體驗如童話般的冒險,年輕人可以從中感受人生勵志的激盪,中年人可以體會苦盡甘來的不易。
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播出,中國人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了活生生的孫悟空、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當那種震撼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成為了一代人成長歲月中根深蒂固的「西遊情結」。
❹ 《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
通過孫悟空的大鬧來大宮以自及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孫悟空的種種行為和斗爭,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現實,從而歌頌勞動人民反對強權、反對暴力、蔑視統治階級的權威,堅決向統治階級作斗爭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的丑惡本質,表現了勞動人民在斗爭中克服困難的堅強信心和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氣魄。
❺ 《西遊記》的主旨是什麼
一針見血的宗旨就是 「 如來的佛教精心策劃的一場侵佔香火市場份額的彌天大陰謀 」 ,夠簡練吧。
如果要稍微詳細一點,請看如下我的概括:
首先,你要明白,《西遊記》原著究竟是怎麼寫的,你只看電視劇當然看不明白,因為真正的《西遊記》思想是消極的,是黑暗的,所以不可能被拍攝出來展現給世人,這會破壞社會河蟹。
其次,我說一下我個人理解的原著思想,有些詼諧幽默,好理解,如下:
1、西遊記是在講佛教與道教、天庭搶占市場份額的故事。故事裡有四個企業,本地天庭公司,董事長玉皇大帝;本地道教公司,董事長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並非玉帝的大臣,並且比玉帝的級別還要高);外企佛教公司,董事長如來;凡間公司,董事長唐太宗李世民(屬於天庭公司的下屬子公司)。
2、它展現給我們,一個外國的企業——佛教是怎樣在中原大地擠掉地頭蛇企業——道教和天庭企業——玉皇大帝的市場份額,之所以比喻它們為企業,是因為它們有產品——經書、思想,這些產品可以換來人們的燒香拜佛,香火也就相當於它們的收入,神仙們就靠著這些收入活著,正如我們凡人要吃飯一樣,神仙沒了香火就得死(當然除了香火,蟠桃,九轉金丹,人參果,唐僧肉都可以替代香火,並且比香火作用還大,吃1片頂香火5片,腰不酸腿不疼了)。
3、為了如來佛施行侵佔中遠市場的經濟計劃,必須需要一個職業經理人,這個人就是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觀音,一切的殺人放火的策劃鬼點子和慘無人道的執行命令,其實都掌握在觀音手裡,如來真是選對了人。無商不奸,侵佔中原市場,搞經濟的都必須心狠手辣。
4、唐僧、孫悟空其實都是佛教招聘來的員工,還是獵頭公司招來的,為了執行這個計劃。而八戒和沙僧都是玉皇大帝的卧底,因為玉皇大帝已經發現外企佛教開始跟自己搶香火了,而道教財大氣粗,香火旺盛,佛教必然不敢動,這樣下去,最先破產的必然會是自己的天庭公司,所以玉帝才派了卧底。
5、取經路上的妖怪其中有一部分是如來派來的,是為了讓道教和天庭兩個公司看看,佛教的小妖怪都這么厲害,更別提這些妖怪的主人——彌勒佛啊,各類菩薩啊等等了。並且在取經路上,遇到各個國家裡道士欺壓和尚的情況時,唐僧和孫悟空必然會幫助和尚,即使八戒和沙僧兩個卧底總是從中阻攔,但最終也都是滅了道士,成功營救出和尚,也就相當於在消費者面前給自己的佛教企業進行了一次現場宣傳,這樣大家才會給佛教燒香拜佛啊。
6、因為玉帝董事長已經發現孫悟空是佛教的如來董事長派來的間諜,就是為了整垮自己的天庭公司,並且天庭公司里已經發現了很多叛徒,他們都被如來收買了,此時狠心一戰必然兩敗俱傷,導致第三方企業道教公司很可能趁虛而入將天庭公司和佛教公司都滅了,所以玉帝要拖延,他想看看如來還有什麼新花招。
7、而結果,就是取經成功,香火市場份額成功被佛教侵佔了半邊天去。
其實你可以上網上搜一搜「西遊記真相」,「解讀西遊記」,有很多文章都分析的很好,大致跟我分析的差不多,但都比較長,用一句話概括比較難理解。電視劇誤人子弟啊!
❻ 西遊記的主旨是什麼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盡管時至今日,已經被人們賦予了太多「新的」內涵,但在我心裡、在更多的孩子們的心裡,它總是一部神話小說。也就是說,並不應該認為它真的就存在著佛道之爭。
但它既然是一部神話小說,必然就會涉及到神仙。
因此,在我看來,《西遊記》所謂的佛道之爭,純屬子虛烏有,我倒更看到了佛道的有機結合、彼此互根。
❼ 西遊記所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揭示了中國人的思想和性格的某些要素,《西遊記》通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
作者正是通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7)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中外學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❽ 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啊
作品主題:
通過孫悟空的大鬧大宮以及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孫悟空的種種行為和斗爭,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現實,從而歌頌勞動人民反對強權、反對暴力、蔑視統治階級的權威。
堅決向統治階級作斗爭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的丑惡本質,表現了勞動人民在斗爭中克服困難的堅強信心和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氣魄。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
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8)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西遊記寫作歷史背景: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
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
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
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
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作者介紹:
吳承恩喜讀稗官野史、志怪小說,「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髫齡,即以文鳴於淮」,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
《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做詩文下筆立成。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或野史。
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帖。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
受到人們的賞識。他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
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然而科舉不利,至中年始為歲貢生。60歲時出任長興縣丞,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後又聘任過荊王府紀善。
《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覽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
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
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
❾ 西遊記反映了什麼主題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
現存最早的取經題材虛構作品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現在僅見於一份南宋印本,所以一般都說是南宋的書。這裡面已經有了花果山猴王猴行者、女人國、火類坳(火焰山,但只是描述火焰中的情景,沒有三借芭蕉扇等情節)、深沙神(沙和尚,但沒有成為唐三藏的徒弟)等故事。這書純粹是宣揚佛教的作品,而且帶有一定密宗色彩,比如以大梵天王(而非釋迦牟尼佛)為主要的佛,比如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等。
在孫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勝黑暗勢力和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於斗爭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長期斗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孫悟空對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義的性質,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縮影;而取經路上妖魔的陰險淫惡則反映了社會上黑暗勢力的共同特徵。正由於有了這樣的對立面,孫悟空才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英雄人物。
對於唐僧這個人物,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儀,迂腐頑固,不分是非,從而由一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一個被諷刺嘲笑的對象。這也是《西遊記》與傳統的取經故事的不同之處。
此外,書中還刻畫了豬八戒這樣一個既憨厚純朴、吃苦耐勞、對敵斗爭從不屈服、同時又貪饞好色、不能辨識敵我、以及嫉妒心強、斗爭不夠堅定的社會小生產者的形象、
作者正是通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9)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1]。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