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嗔痴
A. 佛主和孔雀什麼關系
按照中來土佛經的說法,孔源雀出生後,生性兇殘,好食人肉,且能從四五十里外吸人食肉,他居住的大雪山,方圓五百里沒有人煙。一天佛祖游歷來到大雪山,被孔雀張口鯨吞,將佛祖的丈六金身吸入腹中。佛祖無奈,只得破其背而出,用他自己的說法就是「本欲從其便門而出,卻恐有污佛體,故破其背而出,踏至靈山。」
後來佛祖將孔雀「踏至靈山」後,心中起了殺意,想想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對手下說,吾欲為眾生降滅之。一干眾佛一聽,那還了得,先不說這孔雀的父母鳳凰出世時,連佛祖的菩提樹都還不知在何處,光是那孔雀的兄弟大鵬金翅鳥,也不是一個善相與的主。(大鵬金翅鳥以善吃龍而著稱)於是一千菩薩,佛陀,羅漢,尊者,齊聲勸告說:「尊從其體出,傷之如傷尊母。」我們的釋迦牟尼尊者權衡了利弊,找了個台階下,照他後來宣揚的說法是「故寬之,且封為『孔雀大明王菩薩』,受無上自在加持,以空乏其性。」
B. 為何說《西游記》是本修行書哪些人物代表了貪嗔痴和邪念
1. 能力 西遊記展示給我們的是: 成功, 不僅需要手段, 而且還要不擇手段。
當然, 老君回、如來、觀音的手段太高答, 不是我們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過,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我們還是可以學的。 你是精英, 就學孫悟空, 你是賣苦力的就學豬八戒, 既不是。
C. 通天在截教弟子上封神榜之後為什麼反而咬牙切齒
上了封神榜,便具備了成神的資格,以後得元始天尊的敕書任命,飛升天庭,列班昊天上帝的金闕兩側,得上神之位。即有了神位,那麼接下來,如編制、香火待遇、以及保底的長生,統統全有了。
煉氣士修道,圖什麼,圖的,不就是一個長生仙途嗎!如今,上一遭封神榜就能得到這一切。
鐵扇公主
可對鐵扇公主和通天教主來說,離開的兒子和弟子,就好比一去不回頭的風箏。風箏的那頭,被觀音菩薩和昊天上帝拿在了手裡。
所以:截教弟子上封神榜是好事,可通天為什麼會切齒深恨?
通天教主是感性的,不然也不會有「度盡眾生成正果」的大宏願。然而,眾生有眾生相,通天教主,終究錯付了。
此外,通天教主如此痛恨門人上封神榜的行為,還與他對未來三界的局勢,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身懷法術、神通的煉氣士,和孱弱的人族共居人間,對人來說,顯而易見的不公平。而這天、
D. 貪嗔痴慢疑在四游記中指的是誰
這個地獄五條根。是每個人的習氣。不是特指誰。
五人在取經途中。所遇到的難。都是由這五因起的。解一難如斷一根。這就是修行。
E. 阿儺和伽葉在《西遊記》有什麼目的,才向唐僧索要好處
在《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為取得真經,走過十萬八千里,歷經磨難終於到達靈山,本以為靈山乃是佛門聖地,靈山諸人都是些修煉有成的高僧,都應該無欲無求才對。可沒想到到的是,唐僧師徒去藏經閣取經書的時候,帶路兩個的和尚阿儺和伽葉卻向他們索要好處。明知道唐僧幾人窮光蛋一個,阿儺和伽葉為什麼還要這么做呢?
當取經結束後,師徒已經不再是凡人和妖怪,有的成佛,有的成仙,有的成龍,大家已經不再需要凡人使用的東西,就像是換崗位了,要把原來的福利交出來一樣,好處不能兩頭占。
F. 看西遊記突然覺得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分別代表嗔,貪和痴。
作為西遊記的主角,抄作者設定這四人是很非心機的,有很多的聯系,首先四種形象代表了四種性格,四人身上也全面表現了貪嗔痴恨愛惡欲七宗罪,這是不同點的聯系,相同點呢,取經四人可不是奉旨辦事的公務員,而是贖罪的罪犯,從唐僧金蟬子藐視佛法(實則大義救諸佛),孫悟空鬧天宮(絕對是被設計的,用反圍剿更合適),到天篷調戲嫦娥(天界的第一大冤案),卷簾大將打破琉璃盞(疑案+量刑過重),也可以算上小白龍打碎夜明珠(暫且不表)。目的都是為了贖罪。而且這四人絕對是被算計操控的,細心研究原著的話就會發現(不要看扭曲了的影視作品)有一個事件貫穿了四個人經歷——蟠桃會。猴子大鬧蟠桃會,罰!八戒蟠桃會醉酒戲嫦娥,罰!沙僧蟠桃會失手打琉璃,罰!金蟬子也是因悟空鬧了蟠桃會無奈捨身救諸佛的。蟠桃會有何重要作用暫且不表,回到主題,作者為了安排這幾個主角做了很多鋪墊也費了很多心機,所以甚多聯系性,西遊記是高層的游戲,師徒四人皆棋子爾~
G. 貪嗔痴慢疑中,嗔,慢,疑分別代表什麼
「嗔」,嗔心嗔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嗔念,恨人、殺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說什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凈,看到不乾凈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厭惡。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痴」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痴,痴痴獃獃,每一個人都痴。我有兩個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學佛。我告訴他說你差不多了,兒女都出國得博士了,也都結婚了,不過么,我對這位朋友太太講,將來生了孫子你又去忙了。她說不會不會,老師啊!那個時候一定完全跟你學佛了。結果呢!兩老在家裡沒有事,唉呀!把外孫從美國接過來玩玩吧!照樣痴起來。這還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種,紅樓夢上林黛玉葬花,那個是痴到極點了,所以貪嗔痴,普通佛經上講三毒,就是使我們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聖的三毒。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們大家檢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個人都佩服自己。至於阿Q精神,沒有辦法跟人家打,不要緊,自認還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這個叫慢。
「疑」就更難了,佛學再研究下來,了解人性,人根本不會相信別人,因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對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說,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麼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薩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說他相信了沒有?拜下去以後,心想,唉!不曉得靈不靈!都在疑。沒有一個會真正絕對信的人。所以貪、嗔痴、慢、疑這五樣,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脫。學佛是求解脫,能解脫一樣已經是了不起了,五樣都能解脫了,才能夠證到四果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