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縮寫500字
㈠ 讀西游記概括縮寫作文500字
讀西遊記概括縮寫作文
《西遊記》問世近五百年了,我們一代一代讀書人讀這本書,一代一代讀書人研究這本書,我們真正讀懂和研究透了這本書嗎?沒有!因為,我們所能看到的對《西遊記》的定論是:一部偉大的浪漫主義的長篇小說。二十世紀初,曾有魯迅、胡適兩位文壇權威對《西遊記》做了些點評,結論還是:神魔小說(魯迅),神話小說(胡適)。「小說」這個定論,就象壓了孫悟空五百年的「五行山」,權威們的評論就好似貼在五行山上的「壓帖兒」。
難道真的會象《西遊記》的作者們所預言的:五百年後才會有「唐僧(尋求解脫自性迷的眾生)」揭去「壓帖兒」,放出「心猿(『心願』的諧音)」孫悟空,「悉發」出「菩提心」來嗎?其實,《西遊記》的作者們早已用「弼馬溫」告訴眾生:《西遊記》就是一篇「筆罵文(『弼馬溫』的諧音)」。我們應該認真苦讀中國典籍,跳出純文學的樊籬,真正搞清楚這部以神魔當筆頭罵世的「筆罵文」究竟是在罵什麼。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地重新解讀《西遊記》。
百回本《西遊記》是讀者最多,影響面最廣的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問世以來,由於《西遊記》中的主題、作者等謎,引發歷代文人墨客不懈探求,但終因人人只為「紫金缽盂」之「人事」,不肯將「紫金缽盂」交給神仙,故不可能盡知其中暗傳的「密諦」。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批評一些「三教之徒」,對《西遊記》「皆得隨宜附會」,指出:「然作者號儒生,此書則實出於游戲,亦非語道」,也無「微言大義」。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則稱:「全書以詼諧滑稽為宗旨」,是「世界上的一部絕大神話小說」,「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話」,「《西遊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並沒有什麼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過有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二位大師的高論後來贊同者甚少,但由於二位大師威高言重,後世的探討者們又缺乏更有說服力論據和論證,故至今《中國文學史》、《辭海》等教科書、辭典中,均以浪漫主義的神話或神魔「小說」給《西遊記》蓋棺定論了。雖然後來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合理的觀點,但因權威們的定論,這些合理的觀點均被視為「牽強附會」的「街談巷議」之類了。胡適曾提到了《西遊記》「是有人的意味」、「有一點愛罵人」和「玩世不恭」,幾乎就要走入百回《西遊記》中八十一難所形成的「眾妙之門」,但畢竟是擦「門」而過,《西遊記》還是「弼馬溫」而不是「筆罵文」,不能「入流」。
如果我們以「漢字六書」為讀解方法,感受著生活認真讀書,認真深入地研究一下《西遊記》中究竟有何「人的意味」,究竟如何用筆來「罵人」,究竟如何「玩世」。如果用《西遊記》中已提到的「嬰兒之本論」和明代思想家李贄的「童心說」來解讀「弼馬溫」,也許就會發現,《西遊記》這篇「筆罵文」原來就是用筆來探討「人的意味」,來「玩世」,來「罵人」的文章。
既然《西遊記》是文章,就應該讓其「入流」,不要再給炎黃子孫們留下種種猜謎般的遺憾了。
一、《西遊記》中以「人的意味」為主體的思維體系自古三教為儒道佛,九流為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則被列為九流之外,《西遊記》的作者們因此而戲稱《西遊記》是「未入流」的文章。《西遊記》中有意寫了個「弼馬溫」,那麼怎樣將其理解為「筆罵文」,怎樣將其視為能「入流」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是入的何「流」呢?要解讀此迷,只要仔細分析一下《西遊記》的章回結構中「人的意味」是什麼?「意味」在中國古代稱「意象」,也就是精神現象,「人的意味」就是人生百態中所反映出來的精神現象,「人」就是這個精神現象的「主體」,用這個「主體」去分析百回本《西遊記》的篇章結構,就可以解得其中的奧密。
首先,分析第一回至第七回,作者從「心性修持大道生」的一場大鬧天宮寫到「五行山下定心猿」,就是寫「自性迷」的眾生之「心」。《西遊記》中的天宮是什麼?就是眾生想入非非的象形的精神世界。「心性」又是什麼?就是眾生的精神本體,眾生的一切行為莫不由此而動,俗稱心動才有行動。因此,心性又是相對於眾生之肉身的內在之物,《西遊記》中有詩曰:「內觀不識因無相(第一回)」,即指眾生沒有外觀形象與之對應的內心世界或精神現象所在,書中巧妙地「借」用一隻神猴的行為來生動形象地描述這種沒有外觀形象與之對應的內心世界或精神現象,《西遊記》中也有詩曰:「借卵化猴完大道(第一回)」。一場大鬧天宮寫了七個章回,正象《莊子。內篇》那樣,形成了一個以人的內心世界或精神現象為主體的《西遊記》「內篇」,這是一個很完整的有「人的意味」的思維體系。第一回寫了個山名叫「花果山」,這座山名中的「花」字,其實就是暗指「名」,《老子。第一章》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名」,就是指人的內心世界或精神領域的產物。因為「名」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故中國古代思想家一直將「可名」又「非常名」的「名」,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個最基本的命題。
第二,分析第八回至第十四回,作者從「觀音奉旨上長安」尋找取經人唐僧寫到「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就是寫「自性迷」的眾生之「身」。《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什麼?就是用「借」的手法來寫「性本善」,但卻「自性迷」的眾生之「身」。六賊是什麼?就是「借」指眾生的「六欲(眼耳鼻舌身意)」,眾生的一切行為莫不因「六欲」所致。故唐僧是「借」指相對於眾生的心性的外在之物,《西遊記》中有詩曰:「外合明知作有形(第一回)」,即眾生的「肉身」所在。觀音尋找取經人又是寫了七個章回,也正是象《莊子。外篇》那樣,寫成了一個以「性本善」卻「自性迷」的唐僧為「人」這個「主體」的《西遊記》「外篇」。在第九回(有的版本為「附錄」)虛擬出了一個唐僧的父親名叫「陳萼」的故事,這與實際事實顯然是不相符的,但這個人名中出現的「萼」字,則是暗指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實」,即相對於人的內心世界以外的實物形態的「肉身」。這個「肉身」不是指有真名實姓的具體的某某人,而是「假他名姓配丹成(第一回)」的眾生的軀體。這個人名中的「萼」與前七回中的山名中的「花」相對應,正是「花與萼」,即「名與實」,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討論哲學問題時經常用到的一個最基本的哲學范疇。
第三,分析第十五至第九十八回,作者用了十二組基本上是以「七」為結構的寓言故事來描述神魔爭斗,神好乎?魔壞乎?莫可言賞罰也。這正如《莊子》之風格,「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儻,不以畸見之也。」用神魔故事之幻筆和戲筆,描述神魔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魯迅)」,藉此以娛樂、消遣為形式,實則在「游戲中暗傳密諦(李贄)」。故此,《西遊記》也如同《莊子》,能達到「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能夠「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萬物,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的社會效應。因此,推論這十二組寓言,正是仿《莊子。雜篇》。在第十五回中又寫了一個地名「里社祠」,並解釋為「里者,乃一鄉里地;社者,乃一社土神。」這是暗指在某一個地方積聚著一些「土神」,這些「土神」很可能是指一群「未入流」的讀書人,這些讀書人在這里結社聚集干什麼呢?當然是討論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至此,有了「名」,有了「實」,又有了個討論問題的「社」,實際上已經將《西遊記》中要講的「名實論」完完整整地推論出來了。「名實論」正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哲學最基本范疇的命題。
至此可以斷言:《西遊記》是用神魔故事為表達形式,借用古代老莊學派的思維模式,形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思維體系,其真實內容是,通過這個完整、系統的思維體系來討論「名與實」的辨證關系問題,並對中國古代三教九流思想進行批判地繼承,以達到讓後人在欣賞神魔故事的「游戲」中,不斷「悉發菩提心(第一百回)」的目的,而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小說,更不是宣揚什麼三教九流。因此,《西遊記》這個「弼馬溫」應該解讀成「筆罵文」,應該入老莊學派之流。這里有個問題要加以說明: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都只是古代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既是「萼」,又是「花」,但更多的是他們留給我們的系統思維方法,而不應該將他們的思想定格為什麼三教九流,並拜為教主。將他們拜為教主,只是無知的後人創作的惡作劇,《西遊記》故事中用調侃的手法一再強調了這點。搞清楚了這些,我們就不要再在《西遊記》中去考證什麼「金丹大道」、「佛老之理」了,而應該在「花與萼」、「名與實」中去探討真正的「有人的意味」的主體性哲學問題。
(注:有學者考證《莊子》古本為二十八篇,均以七篇一組,《內篇》、《外篇》各為七章,其餘的為《雜篇》,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後人增補過的《莊子》)。
二、要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思想除了用百回本《西遊記》的章回結構以及其中有「人的意味」的精神現象來證明《西遊記》不僅僅是神魔小說,而是與《莊子》相類似的「大卮言、大重言、大寓言」外,我們還可以用考古法則,即用最接近《西遊記》問世時代的評論文章,以及《西遊記》的作者們的觀點來點評其為何書。
俗語常言中,暗藏天機;戲謔笑談處,顯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從身體力行處寫來;一辭一意,俱在真履實踐中發出。其造化樞紐,修真竅妙,無不詳明且備。……自悟一子陳先生《真詮》一出,諸偽顯然,數百年埋沒之《西遊》,至此方得釋然矣。但其解雖精,其理雖明,而於次第之間,仍未貫通,使當年原旨,不能盡彰,未克盡美而未盡善耳。(《西遊原旨敘》)。
清代的點評家大多稱《西遊記》為「參禪修道」的奇書,具有代表性的人有悟一子陳士斌、悟元子劉一明、張書紳等。劉一明,號悟元子,著有《西遊原旨敘》一書,他把《西遊記》看作一部深奧的談禪講道的奇書。張書紳在《新說西遊記總批》中則將《西遊記》點評為儒學經典《大學》。當然,這都是未真正解得《西遊記》之密諦的可笑之談。但是,劉一清在書中對《西遊記》質疑道:「怪怪者,在儒可成聖,在釋可成佛,在道可成仙。」很顯然,《西遊記》為什麼會與三教合,悟元子也未悟到其所以然。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都認為《西遊記》決不僅僅是小說。我們可以再往明代求索。
故以大道觀,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觀,何所不有哉?故以彼見非者,非也;以我見非者,非也。人非人之非者,非非人之非;人之非者,又與非者也。是故必兼存之後可。於是兼存焉,而或者乃示以信。「
文不幻不文,幻不極不幻。是知天下極幻之事,乃極真之事;極幻之理,乃極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為怫,未佛皆魔。魔與佛力齊而位逼,絲發之微,關頭匪細。摧挫之極,心性不驚。此《西遊》之所以作也。說者以為寓五行生剋之理,玄門修煉之道。余謂三教已括於一部,能讀是書者,於其變化橫生之處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而必問玄機於玉櫝,探禪蘊於龍藏,乃始有得於心也哉?至於文章之妙,《西遊》、《水游》實並馳中原。今日雕空鑿影,畫脂鏤冰,嘔心瀝血,斷數莖髭而不得驚人隻字者,何如此書駕虛游刃,洋洋纚纚數百萬言,而不復一境,不離本宗;日見聞之,厭飫不起;日誦讀之,穎悟自開也!故閑居之士,不可一日無此書。
明代也有點評《西遊記》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有李贄、謝肇淛等。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贄,號卓吾,著有《西遊記總批》一書,他把《西遊記》看成「決不是以單純的娛樂、消遣為宗旨,而是在游戲中暗傳密締」的文章。我們讀一讀李贄的《焚書》、《藏書》等,就能感覺得到理同途殊。《西遊記》寫了孫悟空這個心性,《焚書。解經文》則有:「以為吾之真心如太虛空」之論;《西遊記》寫了唐僧這個「自性迷」的眾生之身,《焚書。解經文》則有:「既以妄色妄想相交雜而為身」之談。二者觀點妙合也!謝肇制則稱:「《西遊記》……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心之馳,其始之放縱」,言明人自由放縱的本能與社會必然會加以約束之間的矛盾,「蓋亦求放心之喻」。也未將《西遊記》僅僅界定為小說。
再品味《西遊記》作者們在《西遊記》中的300首詩(詞),更能說明他們創作《西遊記》的良苦用心,他們決不僅僅是為了寫一部小說,而是為了求得「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西遊記》第一百回)。《西遊記》的作者們既不崇儒,也不媚道,更不信佛,但是對於儒佛道三教的實際存在也並不排斥,而是主張三教合一,九流交融,在揚棄中共同發展。寫儒佛道三教只是「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第一回)」。
至此,應該將《西遊記》定義為:是以神魔故事為表現形式來討論中國人的精神現象,由用(心)求體(身),剖析眾生之心以求知國人行為的哲學啟蒙教科書,即在中國封建社會焚書坑儒的文化厄史中,扭曲了表現手法的,有中國特色的精神現象學。
三、《西遊記》研究需要官方重視和文史哲三學合力《西遊記》這部東方的「精神現象學」比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早問世270多年,卻被壓在我們精神世界的「五行山」下,還要貼上「壓帖兒」,真可謂藏在深山人不知。可嘆啊!馬克思曾稱「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馬克思:《黑格爾辯證法和哲學一般的批判》)」。有了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就有了系統的西方哲學;我們重新解讀《西遊記》後,能否建立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哲學體系呢?當然,這需要中國學界文史哲三家合力探究,方可有成。
我們的報告文學家寫《歌德巴赫猜想》,不就是因為這是有中國人解出了外國先人設下的謎嗎!那麼,中國人的祖先在《西遊記》中設下的謎,我們的報告文學家是否也應該寫出些什麼猜想來呢?
我們中國的祖先設在《西遊記》中的種種啞謎,被我們這些不負責任的後人不認真讀書,不詳究本原,還沒有找出其中最根本的「中國精神」來,就牽強附會,胡批亂判。《西遊記》中重言最多的是故事就是:唐僧總是到了要被妖怪吃掉的時候,才會喊「悟空救我!」我們都會唱的《國歌》中也有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這就是「中國精神」,這就是中國人最根本的精神。雖然大多數中國人現在過上了神仙般的日子,但人們的思維紊亂,身康心衰,道德敗壞,誠信滅失,麻將聲四起,黃賭毒泛濫,人人崇拜「孔方兄」,社會對哲學的態度可以用「冷漠」二字概括。
《西遊記》中連猴都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的基本道德准則,我們現代人怎麼能忘了?我們的政府如何為政?我們應該清醒,中國人不要總是「到了最危急的時候」,才「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義勇軍進行曲》)」。
㈡ 西遊記梗概500字
西遊記梗概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優秀的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群眾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四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
㈢ 西遊記的縮寫500字
《西遊記》原著一百回合。之中,第一回寫了美猴王出世,主要寫了孫悟空出生後是怎麼做上大王的。第二回到第四回合主要寫了孫悟空是怎麼拿到金箍棒,大鬧天宮,又是怎麼被如來壓在了五指山下。第五回合寫了唐僧把悟空救了出來。而第六到第九十六回寫了唐僧又收了豬八戒、沙僧這兩個徒弟,上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走過十萬八千里,前後十四年,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了西天,其餘的幾個回合主要講了到了西天之後,取得了真經,並回到了長安大唐國,造福人們。
《西遊記》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主要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小說以師徒西天取經為線索,以孫悟空為主角,塑造了一個敢於反對天宮、地府統治者,專「與人間抱不平」,「濟困扶危,恤孤念寡」的英雄形象。
㈣ 西遊記大鬧天宮縮寫500字作文
花果山帶領群猴操練武藝的猴王因無稱心的武器,便去東海龍宮借寶。龍王許諾,如果猴王能拿動龍宮的定海神針——如意金箍棒,就奉送給他。但當猴王拔走寶物之後,龍王又反悔,並去天宮告狀。 玉帝採納了太白金星的主張,誘騙猴王上天,封他為弼馬溫,將他軟禁起來。猴王知道受騙後,一怒之下,返回花果山,豎起「齊天大聖」的旗幟,與天宮分庭抗禮。玉帝發怒,命李天王率天兵天將捉拿猴王,結果被猴王打得大敗而歸。玉帝又接受金星的獻策,假意封猴王為「齊天大聖」,命他在天宮掌管蟠桃園。 一日,猴王得知王母娘娘設蟠桃宴,請了各路神仙,唯獨沒有請他。猴王火冒三丈,大鬧瑤池,打得杯盤狼藉,他獨自開懷痛飲,又吃了太上老君的九轉金丹,收羅了所有酒菜瓜果,回花果山與眾猴擺開了神仙酒會。玉帝暴怒,傾天宮之兵將,捉拿猴王。交戰中猴王中了太上老君的暗算,不幸被擒。老君將他送進煉丹爐,結果不但沒有燒死,反使猴王更加神力無比。於是猴王奮起反擊,把天宮打得落花流水,嚇得玉帝狼狽逃跑,與《西遊記》中的描寫不同,大鬧天宮之後的孫悟空回到花果山,跟孩兒們過起了幸福的生活,這點修改更加體現了對孫悟空反抗精神的肯定。 影片公映後,其影響一直延續了幾代中國人。由於對影片的刻骨銘心,在這之後根據《西遊記》改編的許多動畫影片都沒有達到甚至是接近 《大鬧天宮》的影響力,有的甚至因為珠玉在前而遭到非議。 對於許多人來說,《大鬧天宮》已經成為一種情結。對中國的動畫電影而言,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鬧天宮》都將是一座無法超越的標志性建築。浙版西遊記花果山的兩魔王青靈和翩翩因爭奪一顆共同修煉的「慧丹」打鬥起來,不慎,慧丹掉入一石之中。石頭轟然迸裂,驚天動地,化出一靈敏聰慧的小石猴,青靈翩翩眼見修煉成果化為烏有,生出一隻小石猴,便與石猴結拜,兄妹相稱。 石猴靈敏機智,被猴王收為養子。不多時,一場山洪災害導致猴王和眾多小猴喪命,石猴雖然帶領眾猴逃進水簾洞,但死亡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他,為尋長生不老之仙方,石猴獨自駕筏,漂洋過海,終於拜得菩提老祖為師,祖師為他取名孫悟空。從此悟空參禪悟道,學習武藝,掌握了七十二般變化的本領。學成歸來,在花果山當起了「美猴王」,他從東海龍宮「盜」得定海神針,又去陰曹地府,把猴屬名字從生死簿上勾銷。東海龍王和閻王表奏玉帝,請伏妖猴。玉帝採納太白金星的建議,召孫悟空上天宮當了專管養馬的弼馬溫。青靈惱怒天庭搶走石猴,從中作梗,悟空心高氣傲不屑做弼馬溫,他打出天門,返回花果山,自稱「齊天大聖」。玉帝惱怒,派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美猴王連敗巨靈神、哪吒二將。孫悟空又被請上天管理蟠桃園。猴性使然,他偷吃了蟠桃,攪鬧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盜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離天宮。玉帝又派天兵捉拿。孫悟空與二郎神賭法斗戰,不分勝負。太上老君用暗器擊中孫悟空,猴王被擒。經刀砍斧剁,火燒雷擊,丹爐鍛煉,孫悟空毫發無傷。玉帝請來佛祖如來,才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
㈤ 《西遊記》全文(500字)梗概怎麼寫
《西遊記》寫於十六世紀的中國明朝嘉靖公元 1522 —1566)時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居士 ,《西遊記》是吳承恩中年時期寫成初稿,後來經過潤飾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積累下來並在民間流傳的有關唐僧取經的文學作品和故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並且把原來的以唐僧取經為主的故事,改為孫悟空為主的戰天斗地史。
東勝神州傲來國有一花果山,山頂一石,產下一猴。石猴求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斗去可行十萬八千里,自稱「美猴王」。他盜得定海神針,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又去陰曹地府,把猴屬名字從生死簿上勾銷。玉帝欲遣兵捉拿,太白金星建議,把孫悟空召入上界,做弼馬溫。當猴王得知弼馬溫只是個管馬的小官後,便打出天門,返回花果山,自稱「齊天大聖」。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美猴王連敗巨靈神、哪吒二將。孫悟空又被請上天管理蟠桃園。他偷吃了蟠桃,攪鬧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盜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離天宮。玉帝又派天兵捉拿。孫悟空與二郎神賭法斗戰,不分勝負。太上老君用暗器擊中孫悟空,猴王被擒。經刀砍斧剁,火燒雷擊,丹爐鍛煉,孫悟空毫發無傷。玉帝請來佛祖如來佛祖,才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
如來佛祖派觀音去東土尋一取經人,來西天取經,勸化眾生。觀音點化陳玄奘去西天求取真經。唐太宗認玄奘做御弟,賜號三藏。唐三藏西行,在五行山,救出孫悟空。孫悟空被帶上觀世音的緊箍,唐僧一念緊箍咒,悟空就頭疼難忍。師徒二人西行,在鷹愁澗收伏白龍,白龍化作唐僧的坐騎。在高老莊,收伏豬悟能八戒,豬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個徒弟;在流沙河,又收伏了沙悟凈,沙和尚成了唐僧的第三個徒弟。師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求經。
觀音欲試唐僧師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賢,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為婿,唐僧等三人不為所動,只有八戒迷戀女色,被菩薩吊在樹上。在萬壽山五庄觀,孫悟空等偷吃人參果,推倒仙樹。為了賠償,孫悟空請來觀音,用甘露救活了仙樹。白骨精三次變化,欲取唐僧,都被悟空識破。唐僧不辨真偽,又聽信八戒讒言,逐走悟空,自己卻被黃袍怪拿住。八戒、沙僧斗不過黃袍怪,沙僧被擒,唐僧被變成老虎。八戒在白龍馬的苦勸下,到花果山請轉孫悟空,降伏妖魔,師徒四人繼續西行。烏雞國國王被獅精推人井內淹死,獅精變作國王。國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從井中背出屍身,悟空又從太上老君處要來金丹,救活國王。牛魔王的兒子紅孩兒據守火雲洞,欲食唐僧肉。悟空抵不住紅孩兒的三昧真火,請來菩薩降妖。菩薩降伏紅孩兒,讓他做了善財童子。西梁女國國王欲招唐僧做夫婿,悟空等智賺關文,堅意西行,唐僧卻被毒敵山琵琶洞蠍子精攝去。悟空請來昴日星官,昴日星官化作雙冠子大公雞,才使妖怪現了原形。不久,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攔路強盜,再次把他攆走。六耳獼猴精趁機變作悟空模樣,搶走行李關文,又把小妖變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樣,欲上西天騙取真經。真假二悟空從天上殺到地下,菩薩、玉帝、地藏王等均不能辨認真假,直到雷音寺如來佛祖佛處,才被佛祖說出本相,獼猴精被悟空打死。
師徒四人和好如初,同心協力,趕奔西天。在火焰山欲求鐵扇公主芭蕉扇扇滅火焰。鐵扇公主惱恨悟空把她的孩子紅孩兒送往洛伽山做童子,不肯借。悟空與鐵扇公主、牛魔王幾次鬥智鬥法,借天兵神力,降伏三怪,撲滅了大火。比丘國王受白鹿變化的國丈迷惑,欲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做葯引,悟空解救了嬰兒,打退妖邪。壽星趕來把白鹿收回。滅法國王發願殺一萬僧人,孫悟空施法術,把國王後妃及文武大臣頭發盡行剃去,使國王回心向善,改滅法國為欽法國。在天竺本國,唐僧被月宮五兔變化的假公主拋綵球打中,欲招為駙馬,悟空識破真相,會合太陰星君擒伏了玉兔,救迴流落城外弧布寺的真公主。
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靈山聖地,拜見佛祖,卻因不曾送人事給阿儺、伽葉二尊者,只取得無字經。唐僧師徒又返回雷音寺,奉送唐王所贈紫金缽做人事,才求得真經,返回本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難還缺一難未滿,在通天河又被老黿把四人翻落河中,濕了經卷,至今《佛本行經》不全。
唐三藏等把佛經送還大唐首都長安,真身又返回靈山。三藏被封為旃檀功德佛,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八戒受封凈壇使者,沙僧受封金身羅漢,白龍馬加升為八部天龍,各歸本位,共享極樂。
㈥ 把西遊記縮寫成500字的故事
西遊記》以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僧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一專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屬然環境作斗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的故事。
從一些實際的例子可以看出,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點:唐僧——誠心向佛、品格端正;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降妖除魔,保護唐僧,立下了大功;豬八戒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有時還吵著嚷著要分行李,但他性情憨直;沙僧忠厚誠懇,任勞任怨,正直無私,一心一意保護唐僧西行,謹守佛門戒律;白龍馬雖說沒有什麼本事,但甘心當好後勤;師傅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事、豬八戒的活潑、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格端正,不怕任何困難,有堅定的信念以及意志,慈悲善良。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歷了八十一個磨難,讓我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的精神。這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總之,讀了這部書,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有堅定的毅力,不畏艱險,才能取得成功。
㈦ 西遊記梗概500字左右
在遙遠的古代,東方傲來國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塊仙石吸收日月精華,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個石猴。這石猴同一群猴子在山中避暑,無意之間發現了一股飛瀑從山頂流下。石猴自告奮勇,鑽入飛瀑,發現裡面竟然是一個寬敞、幽靜的石洞,眾猴拜石猴為王,稱他美猴王。
美猴王為能夠長生不死,遠離花果山去尋仙訪道。在一位樵夫的指引下他來到靈台方寸山,須菩提祖師收他為徒弟,賜名孫悟空。須菩提祖師認為他有靈性教授悟空七十二種變化和一個跟頭可以翻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功夫學成,孫悟空回到了花果山。為操練群猴,悟空使起法術,將傲來國的兵器攝上了花果山,山中的妖、獸全拜在了悟空足下。後來,悟空入東海龍宮借寶,討得了定海神針做兵器,即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不久,他又大鬧地府,在生死簿上塗掉了所有猴子的名字。東海龍王和閻王表奏玉帝,請伏妖猴。
過了流沙河,師徒四人曉行夜宿,來到了一座莊院。莊院內住著一個45歲的寡母和他的三個女兒,他們要招四人為夫。原來這一母三女是黎山老母、觀音、普賢、文殊四位菩薩變來試控師徒四人取經誠心的,結果只有豬八戒上當,願為女婿,其餘三人都經受住了考驗。不久,眾人來到萬壽山五庄觀,悟空偷摘人參果,打倒人參果樹,闖下大禍,幸虧觀音趕來用凈瓶甘露救活了人參果樹,才避免了一場惡戰,得以脫身繼續前行。
一天,眾人在山中碰見了白骨精,它一變美女,二變老婦,三變老翁,迷惑唐僧。悟空睜開火眼金睛,揮動金箍棒打殺了妖怪。不料唐僧大怒,罵悟空肆意作惡,不聽教訓,念起緊箍罵,趕走了孫悟空。不幾天,眾人來到黑松林,唐僧被黃袍老怪變成了老虎,豬八戒斗不過老怪,只好去花果山尋找孫悟空。悟空去天宮請出玉帝,收了這個二十八宿中的奎星變成的怪物。
取了真經,師徒四人返歸東土。唐僧等人落地後,發現已經來到通天河西岸,找不到船和橋,沒有辦法過河。這時,老黿來迎,馱唐僧四人於河中,問所託之事如何。唐僧此時才記起所託向如來詢問何日由黿身轉為人身之事,連連陪禮道:「忘了詢問。」老黿大怒,沉入河中,四人落水,經書也全浸濕了。至此,唐僧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功德完滿。於是八大金剛將唐僧送往長安向太宗交割了真經,隨即又復轉靈山,唐僧師徒在如來身邊就職。
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豬八戒被封為凈壇使
㈧ 西遊記每一個章節概括500字
《西遊記》
內容精要
東勝神州傲來國有一花果山,山頂一石,產下一猴。石猴求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斗去可行十萬八千里,自稱「美猴王」。他盜得定海神針,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又去陰曹地府,把猴屬名字從生死簿上勾銷。玉帝欲遣兵捉拿,太白金星建議,把孫悟空召入上界,做弼馬溫。當猴王得知弼馬溫只是個管馬的小官後,便打出天門,返回花果山,自稱「齊天大聖」。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美猴王連敗巨靈神、哪吒二將。孫悟空又被請上天管理蟠桃園。他偷吃了蟠桃,攪鬧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盜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離天宮。玉帝又派天兵捉拿。孫悟空與二郎神賭法斗戰,不分勝負。太上老君用暗器擊中孫悟空,猴王被擒。經刀砍斧剁,火燒雷擊,丹爐鍛煉,孫悟空毫發無傷。玉帝請來佛祖如來,才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
如來派觀音菩薩去東土尋一取經人,來西天取經,勸化眾生。觀音點化陳玄奘去西天求取真經。唐太宗認玄奘做御弟,賜號三藏。唐三藏西行,在五行山,救出孫悟空。孫悟空被帶上觀世音的緊箍,唐僧一念緊箍咒,悟空就頭疼難忍。師徒二人西行,在鷹愁澗收伏白龍,白龍化作唐僧的坐騎。在高老莊,收伏豬悟能八戒,豬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個徒弟;在流沙河,又收伏了沙悟凈,沙和尚成了唐僧的第三個徒弟。師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求經。
觀音菩薩欲試唐僧師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賢,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為婿,唐僧等三人不為所動,只有八戒迷戀女色,被菩薩吊在樹上。在萬壽山五庄觀,孫悟空等偷吃人參果,推倒仙樹。為了賠償,孫悟空請來觀音,用甘露救活了仙樹。白骨精三次變化,欲取唐僧,都被悟空識破。唐僧不辨真偽,又聽信八戒讒言,逐走悟空,自己卻被黃袍怪拿住。八戒、沙僧斗不過黃袍怪,沙僧被擒,唐僧被變成老虎。八戒在白龍馬的苦勸下,到花果山請轉孫悟空,降伏妖魔,師徒四人繼續西行。烏雞國國王被獅精推人井內淹死,獅精變作國王。國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從井中背出屍身,悟空又從太上老君處要來金丹,救活國王。牛魔王的兒子紅孩兒據守火雲洞,欲食唐僧肉。悟空抵不住紅孩兒的三昧真火,請來菩薩降妖。菩薩降伏紅孩兒,讓他做了善財童子。西梁女國國王欲招唐僧做夫婿,悟空等智賺關文,堅意西行,唐僧卻被毒敵山琵瑟洞蠍子精攝去。悟空請來昴日星官,昴日星官化作雙冠子大公雞,才使妖怪現了原形。不久,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攔路強盜,再次把他攆走。六耳獼猴精趁機變作悟空模樣,搶走行李關文,又把小妖變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樣,欲上西天騙取真經。真假二悟空從天上殺到地下,菩薩、玉帝、地藏王等均不能辨認真假,直到雷音寺如來佛處,才被佛祖說出本相,獼猴精被悟空打死。
師徒四人和好如初,同心協力,趕奔西天。在火焰山欲求鐵扇公主芭蕉扇扇滅火焰。鐵扇公主惱恨悟空把她的孩子紅孩兒送往洛伽山做童子,不肯借。悟空與鐵扇公主、牛魔王幾次鬥智鬥法,借天兵神力,降伏三怪,撲滅了大火。比丘國王受白鹿變化的國丈迷惑,欲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做葯引,悟空解救了嬰兒,打退妖邪。壽星趕來把白鹿收回。滅法國王發願殺一萬僧人,孫悟空施法術,把國王後妃及文武大臣頭發盡行剃去,使國王回心向善,改滅法國為欽法國。在天竺本國,唐僧被月宮玉兔變化的假公主拋綵球打中,欲招為駙馬,悟空識破真相,會合太陰星君擒伏了玉兔,救迴流落城外弧布寺的真公主。
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靈山聖地,拜見佛祖,卻因不曾送人事給阿儺、伽葉二尊者,只取得無字經。唐僧師徒又返回雷音寺,奉送唐王所贈紫金缽做人事,才求得真經,返回本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難還缺一難未滿,在通天河又被老黿把四人翻落河中,濕了經卷,至今《佛本行經》不全。
唐三藏等把佛經送還大唐首都長安,真身又返回靈山。三藏被封為旃(zhān)檀功德佛,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八戒受封凈壇使者,沙僧受封金身羅漢,白龍馬加升為八部天龍,各歸本位,共享極樂。
作者簡介:
吳承恩:(約1504—1582),明朝人。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陽山(今江蘇淮安)人。他在民間傳說、話本、戲劇的基礎上,創作了舉世矚目的神話小說《西遊記》。這是中國古代小說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充滿了奇情幻想。
推薦語:《西遊記》共一百回,是以唐玄奘上西天取經,途中發生的故事為主幹,記述了三藏法師一行四人,歷盡千辛萬苦,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掃盡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經的故事。這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的中國古代神話幻想小說,它不同於一般的古代小說,其神幻離奇、浪漫詼諧、雅俗共賞,主要人物性格鮮明,堪稱文林獨秀,因而流傳極廣,征服了億萬讀者。
思想內容藝術成就: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掉書袋似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這種特點,無疑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西遊記》創造了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天上地下,龍宮冥府,人物的活動有廣闊的天地,可以無拘無束地充分施展其超人的本領。情節生動、奇幻、曲折,表現了豐富大膽的藝術想像力。《西遊記》可以說是一部最能體現我國民族豐富想像力的小說,也是一部最接近兒童文學的古代小說。
人物形象
孫悟空斬妖除怪、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斗爭精神和美好品德,突出地表現了他在跟妖魔作斗爭中顯示出的堅強的斗爭決心和高超的斗爭藝術,例如,他善於透過迷人的假象認清妖怪的本來面目;他總是除惡務盡,從不心慈手軟;斗爭中注重了解敵情,知己知彼,克敵制勝,根據不同的斗爭對象,變換不同的策略和戰術,等等。凡此,都是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長期社會斗爭經驗的藝術概括。
豬八戒:豬八戒是一個有缺點而又令人喜愛的人物形象。他憨厚純朴,能吃苦耐勞,對敵斗爭從不屈服,是孫悟空斬妖除怪不可缺少的助手。但他貪饞好色,自私偷懶;對取經事業缺乏堅定性,一遇困難就要散夥回家;嫉妒心強,好撥弄是非。他的小聰明具有一種憨厚本色的特點,作者對他弄巧成拙的嘲笑,表現了對現實生活中小生產者落後意識的善意批評。
唐僧:他是一個帶有濃厚封建士人氣質的人物,作者對他是批評多於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教,乃至迂腐頑固,而又膽小懦弱,而且常常誤信讒言,顛倒是非,無理責罵和殘忍地處罰為取經建立了巨大功勛的孫悟空。唐僧由一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一個被諷刺嘲笑的對象,這一點是《西遊記》和傳統的取經故事一個很大不同之處。
人物性格:
1.孫悟空:神通廣大,機智聰明,本領高強,性格剛烈,好勇斗勝。
2.豬八戒:好吃懶做,膽小怕事。
3.沙僧:憨厚忠誠,盡職盡責,任勞任怨。
故事情節
1.美猴王出世:在東海神州傲來國的花果山上的石縫中蹦出了一個石猴,他本領高而被眾猴推舉為猴王,後到如來佛祖處學的「七十二變」「筋斗雲」等本領,又闖東海龍王借得定海神針作金箍棒,從此,如虎添翼,威震四方。
2.三打白骨精: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路途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因而分別變作美貌女子、老太太和老翁,為獲得唐僧的信任,但均被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所識破,最終除了妖怪。
3.三借芭蕉扇:唐僧師徒來到火焰山,只好去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但鐵扇公主因紅孩兒一事對孫悟空記恨在心不願借,孫悟空幾經周折,終於騙取芭蕉扇,卻是假的。後又與牛魔王周旋,最終在觀音菩薩的幫助下,借到芭蕉扇,繼續到西天去取經。
4.智取紫金鈴:唐僧師徒來到朱紫國,當得知朱紫國國王被附近妖怪奪走妻子而惆悵生病的事後,孫悟空義憤填膺,大戰妖怪,在戰斗中被紫金鈴熏走,於是便和王後商量,灌醉妖怪,偷換紫金鈴,打敗妖怪,救出王後,朱紫國國王感激不盡。
5.豬八戒拜師:6.大戰黑風山:7、大戰紅孩兒
讀書感言示例:1、西遊記每一個章節都有許多不同的驚險冒險,讓人不由自主的一頁一頁看下去.雖然大家都認為悟空法力高強,是最厲害的,但我卻有點不以為然.他法力高強是無庸置疑的,但我認為西天取經的旅途之所以會如此有驚無險的順利,而非悟空一人的功勞.西遊記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2、唐僧師徒經歷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3、讀過《西遊記》使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並非全是玄虛離奇。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著成功。
㈨ 整本西遊記縮寫500字
怎麼縮寫,只是目錄也不止500,1千字
100回
《西遊記》目錄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第九回 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
第十回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魏丞相遺書托冥吏
第十一回 游地府太宗還魂 進瓜果劉全續配
第十二回 唐王秉誠修大會 觀音顯聖化金蟬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聖除魔
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庄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凈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觀行者竊人參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庄觀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聖騰那騙寶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傍門見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
第三十八回 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丹砂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
第四十回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