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遺址
❶ 我國是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嗎
是的哦。 1: 在陝西西安的半坡遺址中,發現了當時人種植的粟類。粟,即我們今天華北地區常吃的小米。在半坡氏族聚居的一個窖穴中,僅糧食腐朽後的穀皮,就有數斗之多。還在一個小的陶罐中,保留下完好的粟種皮殼。除半坡外,在陝西寶雞的北首嶺、華縣的泉護村的原始遺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也都發現了粟的皮殼。這些遺址年代距今六、七千年左右,學術界由此斷定,「我國是世界上農業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並且是一個最早產粟的國家」(《中國史稿》第一冊)。此外,在半坡遺址中出土的部分農具,也可以旁證。例如半坡人用的割谷穗用的刀子,有長方形中腰穿孔式,有翹角式梯形刀子等等,都是種粟文化的典型工具。
2:關於稻的種植,則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所發現的秈稻和粳稻最能說明問題。考古學界已經證明,河姆渡文化是離現在七千年前我國南方的典型文化。河姆渡遺址里所發現的稻穀和堆積很厚的稻殼,充分說明了我國長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主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簡明歷史圖冊》(1))。除此而外,在我國江蘇吳縣草鞋山,也曾發現藏有炭化稻粒的窯穴。比上述稍晚一些,在仰韶新石器時代遺址,亦有栽培稻的植物體和種粒出土。這一切,都足以說明我國是水稻栽培最早的國家之一。目前關於世界稻作的起源和傳播,有兩種說法:一認為起源於雲貴高原,然後傳到東南亞和印度,另一認為起源於我國雲南和印度阿薩姆地區,然後再傳到世界各地。這兩種說法都肯定了我國是水稻的發源地之一,而目前尚無任何材料證明,印度有比河姆渡更早的水稻遺存。
請你參考滿意請你採納,謝謝哦!
❷ 半坡遺址的窖穴為什麼有許多粟
因為半坡人已經開始農業耕種,
他們的主食就是粟,俗稱穀子,去殼後叫做小米。
因為半坡人,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❸ 歷史上最早種植粟的是什麼居民
我國最早種植粟的原始人是半坡人
半坡人
西有周口店,東有上宅,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遺址位於京東我的故鄉平谷境內,距今約六千至八千年,應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曾有專家論道:上宅文化早於西安半坡。我在歷史書上,是見過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的,只是所知不詳。而今到了西安,便不能不拐個彎,繞路半坡了。
一路想來,渭河發源於甘肅,滔滔滾滾曲折而來,奔騰東流注入黃河,橫貫陝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土地肥沃,人稱八百里秦川,為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半坡遺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臨滻 河,距今約五千至六千年,當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了。作為時間上前後相繼的上宅文化遺址,北有燕山,南有泃 河,依山傍水。看來人類早期生活似有共通之處,畢竟那個時代人類還只有被動的依賴自然,而不能主動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半坡遺址,發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以豐富的文化遺存,成為我國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館,就坐落在遺址上,進去,須登幾十級台階,彷彿一條時光隧道,一級級引我步入遠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話,應該叫半坡村。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於中央,小屋圍大屋而築。這種環形布局,不會是無意識的,明顯地體現著團結向心的一種原則一種精神。上宅文化遺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築,大多是不規整的橢圓形,屋內都埋有一個或兩個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儲火種。因沒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環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類似的。半坡遺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築應是用樹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莖葉再加泥土混合架構而成的,上宅文化遺址也發現了柱洞。這些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起眼的"馬架子窩棚",卻是六千年前先民的傑出創造,是中國土木合構的古典建築的發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潤濕傷民」,人們便就地取材,鋪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內設有火塘,但無煙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艱難的生活!人類發展是緩慢的,每一個進步,都經歷了漫長的生活實踐甚至付出了血與火的慘重代價。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棲身之地,我們現在的煙囪等通風通煙易如反掌,隨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們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樣,實屬不易了。那麼,這些房子里又住著什麼人呢?既處在母系氏族階段,每個小房子,似應住著過婚姻生活的婦女以及不確定的
❹ 半坡遺址出土的粟粒遺存特徵
半坡遺址出土的穀子乙醇特別完整,就像一個真的一樣。
❺ 半坡遺址出土的粟為什麼要用陶罐裝
用陶罐裝,,易於密封可以更好的保存
❻ 半坡遺址出土的粟和菜籽 告訴我們哪些歷史信息
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訓出粟和蔬菜的國家,半坡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粟,並且開始食用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