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縣古遺址
㈠ 永福子在桂林的那個位置拜託了各位 謝謝
永福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西南方,於1952年8月5日由原來的永福、百壽兩縣合並而成,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縣城北距桂林市48公里,距桂林兩江國際機場35公里,南距柳州市108公里,距首府南寧市330公里,湘桂鐵路和桂柳高速公路縱貫縣境南北,湘桂鐵路縣內設八個火車站,桂柳高速公路在我縣縣轄兩處開口,鐵路、高速高路把永福與柳州、南寧、桂林三大城市相聯接。全縣南北長90.5公里,東西寬63公里。土地面積2806平方公里,人均佔有量居桂林各縣之首。有耕地面積327136畝。轄4鎮5鄉,93個行政村,6個社區。人口27.03萬,居住著壯、漢、瑤、苗、京、回等18個民族。縣城實際面積6平方公里,人口3.5萬。 永福縣山清、水秀、林豐,氣候溫和,生態環境良好,是一個長壽養生之地。縣內溶岩峰林遍布,奇山秀水如畫,森林密布,全縣有林面積147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4.1%,居全市第一;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許多地方的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5-12萬個,比正常值高出50-80倍,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准,可謂是一個「天然氧吧」;泉水眾多,水質優良,具有小分子團、呈弱鹼性、氧化還原低、礦物質含量豐富等特點,許多河流與泉水的PH值在7-8之間,礦化度優於國家天然礦泉水標准。永福還是一個富硒縣,每公斤水含硒2微克,享有「健康之水」、「營養之水」和「長壽之水」的美譽,土壤每公斤含硒1.1毫克,是全國平均值(每公斤0.29毫克)的3.3倍,永福羅漢果每公斤含硒189微克,優質米每公斤含硒150微克,都遠遠大於每公斤產品中含硒量在100微克為富含硒的標准。2007年8月20日,世界養生大會組委會將中國首塊「養生養業示範基地」牌匾授予永福縣,同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養生專家在永福調研後,贊美永福為「生活在樹上的城市」。今天的永福人長壽多福,全縣有百歲老人36位,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的比例達13.3人,遠高於世界公認每10萬人7名百歲老人的「長壽之鄉」標准,為此,2007年,中國老年學會授予永福縣「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永福縣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永福縣已有兩千年的建縣歷史,漢文化與嶺南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造就了永福歷史上瑰麗多姿的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遺產。宋有文狀元王世則、武狀元李珙,清有進士呂月滄、榜眼於建章、彩調宗師蒙延章,清代著名畫家、舉人李吉壽等。近現代有著名作家肖甘牛、黃繼樹;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先驅劉錫藩、中國滑翔運動創始人韋超、著名表演藝術家「劉三姐」扮演者黃婉秋等。永福還是廣西彩調劇的發祥地,2006年,永福彩調已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永福縣文化古跡也很多,保存較好的有列為自治區級保護單位的宋、元時代嶺南最大的青瓷窯遺址「窯田嶺窯址」、明代「永寧州古城」以及馳名中外的南宋摩崖石刻、波村漢墓群等。 永福縣福壽文化源遠流長,素有「福壽之鄉」 美稱。福壽文化是永福縣獨特的一種吉祥民族文化現象,自古以來,永福人就偏愛「福壽」雙全的吉祥,因此我們的祖先800多年前便將這種期盼和祝願永遠地鐫刻在了堅韌的磐石上,北面百壽鎮的「壽」字古石刻和南面永福縣城鳳山頂的「福」字摩崖石刻遙相呼應,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福壽文化深深根植在永福這塊美麗而神奇的土地上。 永福縣旅遊資源豐富。全縣境內溶岩峰林遍布,山奇水秀,已具規模的主要旅遊景區有金鍾山風景區,還有一大批極具開發潛力或已具開發趨形的景區、景點,如板峽湖風景區、金雞河水庫風景區、百壽岩風景區、龍江森林公園、鳳山公園、永福西江百里畫廊、永寧州古城和窯田嶺宋代窯址等。其中百壽摩崖石刻、窯田嶺宋代窯址、永寧州古城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福縣物產豐富。主要礦產資源有重晶石、石灰石和黃鐵礦等。農副特產豐富,羅漢果、香米、無公害柑桔、無公害西紅柿、蠶繭、山葡萄酒等農產品蜚聲海內外。永福縣是「東方神果」--羅漢果的原產地,所產羅漢果品質最優良,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永福縣還是「中國羅漢果之鄉」「廣西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優質谷生產基地」和「廣西中葯材產業十強縣」等榮譽、稱號獲得縣。 近年來,永福縣委、縣政府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立足永福實際,圍繞打造「經濟強縣、文化名縣、生態和環境一流縣」的目標真抓實干,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為重點,全縣各族人民銳意進取,艱苦創業,經濟社會呈現健康、快速的發展態勢,走出了一條具有永福特色的發展路子,縣域經濟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同時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抓住「保護灕江」、「聚焦西部、開發西部、發展西部」的良好機遇,主動融入泛珠三角、泛北部灣合作,圍繞縣城至蘇橋園工業新走廊,與園區互動發展,通過產業集聚、物流集聚和商貿集聚,擴大縣城人口,拉大縣城框架,實現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新突破,逐漸成為打造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工業重鎮。先後獲得了「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廣西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獎」、「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全區發展縣域工業試點縣」等榮譽稱號。 永福縣城三江環繞,綠樹成蔭,是一個非常適合人居的城鎮。近年來,永福縣狠抓城市建設,著力打造高品味、上檔次、優雅舒適的精品小城鎮。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資金,先後組織實施了縣城中心廣場工程、舊城改造工程、路橋工程、縣城防洪堤工程和自來水廠改擴建等五大工程,完成了以縣城十字街至衛生局至移動公司段道路、鳳閣路鳳山背道路、西江小區道路硬化等為代表的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引來了近10家房地產公司投資建設了濱江花園、碧水灣公館、商貿城、金龍五品、金城山莊等10多個中高檔商住小區,同時還突出抓了街道硬化、綠化、美化和亮化工程以及排水排污設施的建設。2009年,縣委、縣政府加大投入,狠抓縣城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此拉動內需,加速縣域經濟的發展, 將桂柳高速路永福縣城段及進口美化亮化、天鳳廣場及縣城環湖燈光美化亮化、鳳山公園美化亮化等市政建設項目,納入議事日程,全力打造桂林靚麗的南大門,一座漂亮、整潔的城市初步呈現。
㈡ 廣西桂林永福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板峽湖
板峽湖位於桂林市東南55公里的永福縣境內,與縣城永福鎮相距25公里,距兩江國際機場43公里,整個湖區旅遊總面積為2570公頃, 其中湖面面積約5000多畝。明亮透澈的湖水、寬闊曲幽的湖面, 加上湖上諸多島嶼婀娜多姿, 整個湖區猶如仙境瑤池, 湖水四周群峰疊起, 古木參天蔥翠青籠, 其中觀日峰、撥雲台、觀音山、凌霄閣等諸峰更是獵奇覽勝的好地方, 百草谷、拉郎坡、猴島、東定瑤寨等景點點綴其間, 更令你流連忘返。
63公尺高的「廣西第一壩」——混凝土雙曲拱壩雄踞於「夜合山」之間, 顯得格外峻峭巍嚴, 湖水下泄恰是天水一瀑, 有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 壯麗無比。「夜合山」一段優美動人的瑤族愛情故事傳說將把您帶入湖區純朴的壯鄉瑤寨, 他們熱情好客, 能歌善舞, 保留著濃郁古樸的民族習俗風情, 特別是保留了悠久歷史, 獨具民族特色的瑤族「葯物浸泡薰蒸浴」, 將使您一天的旅途疲勞消除殆盡, 晚來再置身於粗曠的瑤壯民族的歌舞之中, 讓您盡情地領略著各民族間的友情之愛, 定會使您留下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整個湖區由於雨量充沛, 林木植被保護完好, 而且地勢開闊, 形成了冬暖夏涼的小氣候, 年平均氣溫僅18度, 夏季平均氣溫也只有28度, 夏日只要置身於湖區, 山風習習, 炎熱酷暑一掃而光, 夏夜仍是棉被不離, 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避暑、療養、休閑、度假的綜合性旅遊區。
㈢ 永福縣的歷史人物
王世則(—1008),永福縣城人。自幼勤奮好學,文思敏捷,稱為當地才子。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在宋太宗親自主持的殿試中,他以寫了氣勢雄闊、詞藻華麗的《六合為家賦》被擢為狀元,成為廣西歷史上第一個以狀元進入仕途的名人。
李珙(1085—1126)字溫之,毛洞里(今堡里鄉)人。宋大觀元年(1107)武狀元。大觀年間,宜州(今屬宜山縣)部分少數民族武裝暴動,李珙奉命鎮壓,以立了頭功升為知州。接著多次任邊防將領,後升為武功大夫,提拔為東南第十二將。
韋銀豹(1496—1571),壯族,古田縣鳳凰村(今永福縣永安鄉鳳凰村)人。與朝廷對抗,得勝後自封為「莫一大王」。在古底後山建造金鑾殿。提出口號:「獨州立州,石筍立省,爛頭立為校場嶺」,與明朝爭天下。由於銀豹兄銀站及廖東貴出賣,銀豹及其孫子扶壯於五月被捕,解送京城。同年九月被凌遲處死。
張守約(?—?),字希曾,永福縣城人。為人正直敢言,朝廷委任他為陝西監察御史。巡按直隸省時,奸相嚴嵩操縱國政,侵吞軍餉,弄得國家戰備廢弛,守約不畏權貴,與兵部武選員外郎楊繼盛、監察御史金堡等聯名上疏參劾。因此獲罪於嚴嵩,被貶為道州通判。守約晚年退居家鄉,看到官府徭役繁多,賦稅苛重,縣民不堪其苦,他便呈請官府減稅,獲准減稅百分之三十。著有《西台奏議》。
劉新翰(1693—1758)字含章,號鐵樓,永寧州龍井村(今屬百壽鎮三河村)人。」他署任江陰縣四年,體恤百姓,平反冤案。當地百姓極為敬仰,名詩人袁枚稱他為「江南第一好官」。劉長於吟詩,著有《谷音集》,他的詩語言曉暢,抒情自然。
呂璜(1777—1838),字禮北,號月滄,錦橋里(今羅錦鄉)尚水村人。他自幼好學,為縣學第一才子。呂璜成為嶺西五大散文家之首。著有《月滄文集》、《月滄詩集》、《月滄文鈔》、《初月樓古文緒論》、《月滄年譜》。道光十八年(1838)病逝於桂林。
李熙垣(1780—1869),字星門,號東屏,桐古里(今屬羅錦鄉)崇山頭人。道光十六年(1836)恩貢。其岳父周位庚,是臨桂縣人,著名的山水畫家。他受岳父影響,一生致力於山水畫。壯年時曾游歷薊門、居庸關、太行山、潼關、黃河等地,以畫筆描繪了華北和中原一帶的大好風光。
㈣ 廣西永福縣永安鄉有一個叫干什麼的屯
永福縣永安鄉行政區劃一覽表
永安鄉永 安古底圩 老圩 下山寨 上山寨 朱竹 呂家 下瑤(六三田 鍾家 何家 趙家 大彎子) 中龍 下龍 小江 東嶺 田村 八弄 若弄 平村 大坦 石山腳 甘弄 大弄 六廟 鳥籠(老屋 翁家 舊村 岩前 王家 林家 大路腳) 架筧 上坳 下坳 永 安嶺頭(上嶺 中嶺) 橋邊 古陌 何家 砧板 河背 馬晾塘 家人溝 塘上太 和上境 對門 卜台 魯壩 鳳凰 外灣 矮山 潘家 魯腳 善日 寺背 梨山 良帽 獅形 橋頭 田垌 大花 拉朝楓 木楓木 中形 四合 上彎 泗令 大宅 潮水 下彎 橋安喇 塔喇塔圩 圩腳 坡高 上寺 街上 大沖 潭竹 江口 馬蹄江 桐油隘 牛鼻江 何家 張家 舊村 馬嶺 屯浪 良厚軍 屯軍屯 小巷 大巷 上後溝 下後溝 涼亭 古高 獅美(含上山 中山 下山 謝家) 後弄 社膽弄(包括拗腳 曾家 譚家) 老木弄 西山 上潮 禮村 石牆 銅礦溝永 富新村 李家 隘口 社口 尹家 八弄 舊村 戴家 坡高 傅家 拉槐 新村 塘坊 大邦 李園 騎馬徑 龍光 岩口 石頭村 盤古 干水 廟腳 上井 彎村永 新石牌 大弄 田廠 陽家 徐家 魚塘 拉下 大端 東嶼 南山 水弄 鍾家(包括大鍾家 小鍾家) 下水 山腳 上木村 下木村 新村 老醒鳳 凰鳳凰圩 龍鼻 下鼻 杉木 元木 廖家 坡台 江東 蔣家 山口 拉敢 塘坊 拉境 鐵鋪 張家 對江 堡里 廟山 龍彎 牛蝦 新圩 步油 下坪 上坪獨 州獨州 陽境(山腳 鐵匠 上村 潘家) 嶺高 溝邊 謝家 長溝 石筍 田廠 明境 東攸 古柏 高兀 坪石 螞拐石
㈤ 誰知道永福的歷史
永福縣地處廣西東北部,縣城北至桂林市48公里,南至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8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陸空交通便利。距縣城22公里的桂林兩江國際機場是我國西南最大的國際航空港,兩江國際機場專用道路與縣城道路相通,湘桂鐵路和桂柳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形成了水、陸、空立體的交通網路,構成了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區位優勢。
永福縣山青水秀,空氣宜人,自然環境優美。全縣總人口27萬人,總面積2806平方公里,轄5鄉4鎮,93個行政村,6個社區。境內天平山山脈兩支脈大霧山、大崇山由西北向南和東南延伸;駕橋嶺自東南,向北和西北走向,構成縣域內近似N形山體。境內河流縱橫,水質優良,清清的洛清江一路歡歌由東北流向西南。該縣境內大部屬深丘地帶,年平均氣溫18.8℃,年降水量1937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全縣物種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1.40%,日照百分率為35%,是全國羅漢果原產地和羅漢果之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資源,為永福縣人民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環境。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發展。
永福縣地靈人傑,歷代人才輩出。宋有文狀元王世則,武狀元李珙,清有進士呂月滄、李吉壽、榜眼於建章;近代有著名作家肖甘牛、黃繼樹;表演藝術家黃婉秋等。永福縣也是馳名中外的福壽之鄉,百讀不厭的百壽圖讓人品味無窮,延年益壽的丹砂井讓人嘖嘖稱奇,雄奇偉岸的永寧古城讓人領略醇厚墩實的本色,神奇迷人的羅漢果把人帶入如詩似畫的人間仙境,還有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石城之一永寧州古城等。一方靈山秀水養育一方長壽之人,永福縣目前有百壽老人30多名,其百歲老人的比例大大超過聯合國的標准。
在福壽之鄉這片熱土上,桂林蘇橋新區逐漸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工業園區建設日新月異,成為永福經濟發展的熱點和亮點。新區包含桂林國家高新區蘇橋園和蘇橋新區福龍工業園,總體規劃面積68平方公里,現已形成「一區兩園」的發展模式。
蘇橋新區福龍工業園位於桂林蘇橋新區東南面,桂柳高速公路以東,相思江以西,規劃面積為9.23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徵用土地近2000畝,完成了園區的總體規劃、地質災害評估及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進行了一期「一縱兩橫」道路項目、路下供排水管網建設和園區供電專線的架設工作,園區內的土地平整工作到今年底大部分達到「七通一平」。目前,福龍工業園已成功引進國電永福發電有限公司、桂林正點實業有限公司、桂林雲漢化工有限公司、桂林華輝制衣責任有限公司、典林食品有限公司等28家企業,項目總投資65億元。目前已投產企業16家,固定資產投資41.1億元,年產值超20億元,稅收1.5億元左右。在建項目12家,計劃投資20多億元。還有一大批項目正在洽談中。福龍工業園的工業總產值和稅收收入均佔全縣工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在注重生態自然和諧發展的同時,永福縣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積極營造協調和諧的的經濟環境,全縣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到2005年末,該縣生產總值達30.21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達22.44%;2003年,該縣榮獲「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桂林市縣區經濟發展一等獎等榮譽;2005年,該縣榮獲全自治區財政收入增長激勵機制獎,全縣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由2002年的45.0:34.3:20.7調整到2005年的29.7:51.1:19.2。2006年全縣財政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大關,人均財政收入745元,同比增長15.5%,在全廣西區89個縣(區)中排名第20位;人均GDP12546元,同比增長11.27%人均GDP總量排在廣西89個縣(區)中排名第10位。2007年上半年該縣GDP完成16.51億元,同比增長17.0%,增幅居桂林市12縣第3位,財政收入實現1.2億元,同比增長30.6%。
如今,永福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正處在飛速發展時期,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在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永福將更加繁榮昌盛,永福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㈥ 廣西桂林永福的地方怎麼樣
永福總體概況永福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西南方,於1952年8月5日由原來的永福、百壽兩縣合並而成,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縣城北距桂林市48公里,距桂林兩江國際機場35公里,南距柳州市108公里,距首府南寧市330公里,湘桂鐵路和桂柳高速公路縱貫縣境南北,湘桂鐵路縣內設八個火車站,桂柳高速公路在我縣縣轄兩處開口,鐵路、高速公路把永福與柳州、南寧、桂林三大城市相聯接。全縣南北長90.5公里,東西寬63公里。土地面積2806平方公里,人均佔有量居桂林各縣之首。有耕地面積327136畝。轄4鎮5鄉,93個行政村,6個社區。人口27.03萬,居住著壯、漢、瑤、苗、京、回等18個民族。縣城實際面積6平方公里,人口3.5萬。永福縣山清、水秀、林豐,氣候溫和,生態環境良好,是一個長壽養生之地。縣內溶岩峰林遍布,奇山秀水如畫,森林密布,全縣有林面積147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4.1%,居全市第一;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許多地方的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5-12萬個,比正常值高出50-80倍,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准,可謂是一個「天然氧吧」;泉水眾多,水質優良,具有小分子團、呈弱鹼性、氧化還原低、礦物質含量豐富等特點,許多河流與泉水的PH值在7-8之間,礦化度優於國家天然礦泉水標准。永福還是一個富硒縣,每公斤水含硒2微克,享有「健康之水」、「營養之水」和「長壽之水」的美譽,土壤每公斤含硒1.1毫克,是全國平均值(每公斤0.29毫克)的3.3倍,永福羅漢果每公斤含硒189微克,優質米每公斤含硒150微克,都遠遠大於每公斤產品中含硒量在100微克為富含硒的標准。2007年8月20日,世界養生大會組委會將中國首塊「養生養業示範基地」牌匾授予永福縣,同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養生專家在永福調研後,贊美永福為「生活在樹上的城市」。今天的永福人長壽多福,全縣有百歲老人36位,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的比例達13.3人,人遠高於世界公認每10萬人7名百歲老人的「長壽之鄉」標准,為此,2007年,中國老年學會授予永福縣「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永福縣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永福縣已有兩千年的建縣歷史,漢文化與嶺南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造就了永福歷史上瑰麗多姿的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遺產。宋有文狀元王世則、武狀元李珙,清有進士呂月滄、榜眼於建章、彩調宗師蒙延章,清代著名畫家、舉人李吉壽等。近現代有著名作家肖甘牛、黃繼樹;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先驅劉錫藩、中國滑翔運動創始人韋超、著名表演藝術家「劉三姐」扮演者黃婉秋等。永福還是廣西彩調劇的發祥地,2006年,永福彩調已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永福縣文化古跡也很多,保存較好的有列為自治區級保護單位的宋、元時代嶺南最大的青瓷窯遺址「窯田嶺窯址」、明代「永寧州古城」以及馳名中外的南宋摩崖石刻、波村漢墓群等。永福縣福壽文化源遠流長,素有「福壽之鄉」 美稱。福壽文化是永福縣獨特的一種吉祥民族文化現象,自古以來,永福人就偏愛「福壽」雙全的吉祥,因此我們的祖先800多年前便將這種期盼和祝願永遠地鐫刻在了堅韌的磐石上,北面百壽鎮的「壽」字古石刻和南面永福縣城鳳山頂的「福」字摩崖石刻遙相呼應,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福壽文化深深根植在永福這塊美麗而神奇的土地上。永福縣旅遊資源豐富。全縣境內溶岩峰林遍布,山奇水秀,已具規模的主要旅遊景區有金鍾山風景區,還有一大批極具開發潛力或已具開發趨形的景區、景點,如板峽湖風景區、金雞河水庫風景區、百壽岩風景區、龍江森林公園、鳳山公園、永福西江百里畫廊、永寧州古城和窯田嶺宋代窯址等。其中百壽摩崖石刻、窯田嶺宋代窯址、永寧州古城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福縣物產豐富。主要礦產資源有重晶石、石灰石和黃鐵礦等。農副特產豐富,羅漢果、香米、無公害柑桔、無公害西紅柿、蠶繭、山葡萄酒等農產品蜚聲海內外。永福縣是「東方神果」--羅漢果的原產地,所產羅漢果品質最優良,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永福縣還是「中國羅漢果之鄉」「廣西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優質谷生產基地」和「廣西中葯材產業十強縣」等榮譽、稱號獲得縣。近年來,永福縣委、縣政府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立足永福實際,圍繞打造「經濟強縣、文化名縣、生態和環境一流縣」的目標真抓實干,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為重點,全縣各族人民銳意進取,艱苦創業,經濟社會呈現健康、快速的發展態勢,走出了一條具有永福特色的發展路子,縣域經濟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同時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抓住「保護灕江」、「聚焦西部、開發西部、發展西部」的良好機遇,主動融入泛珠三角、泛北部灣合作,圍繞縣城至蘇橋園工業新走廊,與園區互動發展,通過產業集聚、物流集聚和商貿集聚,擴大縣城人口,拉大縣城框架,實現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新突破,逐漸成為打造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工業重鎮。先後獲得了「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廣西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獎」、「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全區發展縣域工業試點縣」等榮譽稱號。永福縣城三江環繞,綠樹成蔭,是一個非常適合人居的城鎮。近年來,永福縣狠抓城市建設,著力打造高品味、上檔次、優雅舒適的精品小城鎮。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資金,先後組織實施了縣城中心廣場工程、舊城改造工程、路橋工程、縣城防洪堤工程和自來水廠改擴建等五大工程,完成了以縣城十字街至衛生局至移動公司段道路、鳳閣路鳳山背道路、西江小區道路硬化等為代表的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引來了近10家房地產公司投資建設了濱江花園、碧水灣公館、商貿城、金龍五品、金城山莊等10多個中高檔商住小區,同時還突出抓了街道硬化、綠化、美化和亮化工程以及排水排污設施的建設。2009年,縣委、縣政府加大投入,狠抓縣城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此拉動內需,加速縣域經濟的發展, 將桂柳高速路永福縣城段及進口美化亮化、天鳳廣場及縣城環湖燈光美化亮化、鳳山公園美化亮化等市政建設項目,納入議事日程,全力打造桂林靚麗的南大門,一座漂亮、整潔的城市初步呈現。 蘇橋經濟開發區簡介蘇橋經濟開發區位於永福縣蘇橋鎮,距離桂林市26公里,距離兩江國際機場8.5公里,是桂林市規劃面積最大的園區。1994年由桂林市規劃設計院編制的《桂林蘇橋工業城總體規劃》,劃定了蘇橋鎮境內68平方公里的開發規劃范圍。2008年5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永福縣蘇橋鎮范圍內原有市屬的桂林高新區蘇橋工業園、縣屬福龍工業園兩園合一,整合成立市屬蘇橋經濟開發區, 在市委、市政府「保護灕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戰略決策下,蘇橋經濟開發區成為了桂林西部重點發展的承接產業轉移基地和市內工業「退二進三」的基地,成為廣西桂林地區的一塊投資熱土。一、園區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水、電管網建設初見成效。開發區已完成了供水管網改造擴建工程將供水量從3萬噸/日提升至10萬噸/日,架設了10千伏雙迴路供電專線,確保了開發區內企業水電的充足供給。——路網建設漸見完善。大溪河火車站已完成了由二股道擴建為7股半道的工程,年貨物吞吐量達到350萬噸;投資2400萬元的桂柳高速路蘇橋段開口2003年12月正式投入運營;蘇橋園I期規劃A區2.1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園區路網已於2005年全面完成,總里程達7.3公里;福龍工業園一期規劃4.2平方公里范圍內「二縱三橫」路網工程於2005年全面輔開,道路總長約4.97公里,計劃總投資4000多萬元,目前已進入掃尾工程階段。——標准廠房建設規模日漸壯大。開發區內目前已建成7.2萬平方米的標准廠房,可供入駐企業租用,建築面積14655平方米的生活基地兩棟公寓樓的主體工程已封頂,進入整體裝修階段,另有4萬多平方米的標准廠房將於09年前建成使用。——配套服務工程日近完備。開發區可提供完善的通訊服務,固定電話、有線電視、寬頻上網、行動電話、數據傳真都已開通,銀行、稅務、學校、就業培訓基地、醫院、工商、商場、賓館、飯店、公安分局、加油站等配套服務設施較齊全。已開通經高速直達桂林、柳州的班車,是永福縣境內唯一的一個開通高速直達班車的鄉鎮。二、產業集群初見成效開發區的產業定位是重點發展機械製造、汽車及零部件、能源、電器、電子信息、生物制葯、輕工製造等產業。通過推進開發區工業項目建設,蘇橋經濟開發區目前已打造出了「以奇峰紙業、藝宇印刷包裝公司、金美紙業公司為龍頭的造紙和紙箱產業集群」;「以桂客汽車公司、錦韓汽車附件公司、百堅汽配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汽配產業集群」;「以典林食品公司為龍頭的食品產業集群」;「以久禾制衣、華輝制衣公司為龍頭的制衣產業集群」;「以華力重工、合眾國際為龍頭的機械製造集群」。三、區位優勢明顯,資源充足蘇橋經濟開發區地處我國中西部結合處,背靠資源豐富的大西南川滇黔渝,南可直達廣西沿海欽(州)、北(海)、防(城港),湛江等出海口及東盟各國,東出梧州、賀州,可達珠三角發達地區,北連兩湖中原地區。境內有桂海高速公路、湘桂鐵路貫穿其中,桂海高速公路蘇橋出口和年吞吐量350萬噸的大溪河火車站均在蘇橋經濟開發區內。南距柳州118公里,北距桂林市區26公里,距桂林兩江國際機場僅12公里,距桂梧高速公路出口處僅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另外建設中的桂林至蘇橋一級公路和擬擴建的桂林兩江國際機場路等將會使福龍工業園的對外交通更加便捷。蘇橋經濟開發區規劃范圍地廣人稀,人口搬遷量小。地貌以低矮丘陵為主,開挖土方量少,土質以砂岩為主,容易平整,開發區內地質結構穩定,無地震斷裂層,是桂北地區最理想、最適合發展工業的地區。開發區內有國電永福發電公司火力發電廠一座,總裝機容量為87萬千瓦;大溪河流經園區,水電資源豐富;桂林市人口500萬,有近30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安置,可為開發區企業用工提供保證。開發區可結合現有的職業培訓中心,依託桂林、柳州職業教育的平台,採取自培與委託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支撐。四、發展迅速,運行良好近年來,永福縣扎實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對現有重點企業,採取成立扶持重點企業發展領導機構和園區協調服務組,完善重點企業縣鄉領導聯系、幫扶企業聯動責任的辦法,不斷壯大和培育現有重點企業。對工業項目的引進和跟蹤,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舉措,加快工業項目建設進度。大力抓好蘇橋經濟開發區的項目推進,以「永福的希望在蘇橋,做好蘇橋這篇文章,永福全盤皆活」的思路,全力以赴建設蘇橋經濟開發區。蘇橋經濟開發區經過自治區、市縣多年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項目建設逐步增多,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根據全市「十一五」規劃後三年調整目標要求,開發區提出力爭到2010年引進企業達100家,實現開發區工業產值50億元的目標。目前,蘇橋經濟開發區已有66家企業落戶:其中投產企業28家,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在建企業38家,總投資43億元;在談項目18個,預計總投資41億元。2008年,蘇橋開發區實現工業產值25.5395億元,佔全縣工業產值72.97億元的35%,實現財稅收入1.28億元。
㈦ 廣西有什麼歷史古跡
位於廣西興安縣城的靈渠,它和都江堰、鄭國渠並稱為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是廣西最古老的一條運河,也是我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最早的人類化石1958年9月,在廣西柳江縣新興農場通天岩內發現一具完整的人類頭骨和部分體骨、肢骨的化石,是一個男性中年個體。據鑒定,是生活在距今四萬多年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人類化石。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以至東亞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化石。最早的古人類洞穴遺址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廣西桂林市南郊 9公里的一座獨山甑皮岩里,發現一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洞穴遺址。洞穴中埋藏著大量的人類骨骼。從已發現的30多具遺骨中,有14具比較完整。洞穴中央有火塘、灰坑,可能是先民們煮食、取暖、制陶、議事的地方。洞穴同時又是埋葬場所。葬式多屈肢葬和二次葬,也有婦嬰合葬的。洞穴內還有大量的石器,包括打制的敲砸器、砍劈器和盤狀器,經過磨製的石斧、石錛、石矛、網墜和礪石,以及角鑿、骨箭頭、蚌刀、蚌鏟和各種陶器碎片。在發掘中還發現有數以千計的動物遺骨,主要是哺乳動物,計有5目25種,是目前我國出土的東洋界中國亞區動物群中種類比較豐富的一處。甑皮岩是我國南方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的洞穴遺址。 最早發現的巨猿化石 1956年,由我國著名的古人類學家裴文中、賈蘭坡率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工作隊,在廣西大新縣欖圩鄉牛睡山黑洞中,發現三顆巨猿牙齒(上臼齒)化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從原生堆中發現化石和共生動物群。巨猿洞的地質年代為更新世初期。最早的青銅器 1974年 1月19日,在廣西武鳴縣馬頭鄉蘇羅村附近的勉嶺發掘到青銅卣和青銅戈各一件。據考,青銅卣是商代晚期的遺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這是在廣西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最大的崖壁畫 花山崖壁畫是廣西最大的崖壁畫,位於寧明縣馱龍鄉的明江岸邊。花山崖壁畫畫面長2 21米,高40米,繪有圖像1800多個,其中大小人像有1300多個,最大的人像有3米,最小的人像約30厘米。還有獸類、鳥類、船形、刀劍、鍾及銅鼓等形象。花山崖壁畫用赭紅色顏料繪制,顏色歷久不褪。崖壁畫是用單色平塗畫出來的減筆速寫圖案式的岩畫,造型較粗略古拙。成畫年代一般認為在二千多年前。最大的銅鼓 1972年在北流縣元靖鎮水沖庵發現的雲雷紋大銅鼓是廣西最大的銅鼓,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銅鼓。鼓面直徑165厘米,高67.5厘米,重約600多斤,鼓面中心是八道光芒的太陽紋,外圍用突起的同心圓弦紋分成五道暈圈,暈圈內布滿單線旋出的雲紋和菱形套疊的雷紋。關於這個銅鼓製作的年代,一說為春秋時代,一說為漢代,尚無定論。最古老的城堡廣西興安縣城西榕江鎮附近,有座最古老的城堡--「秦城」遺址。遺址現存城基,北起馬家渡口南岸,南達水街村旁。城堡分「大營」和「小營」兩部。「大營」在靈渠和大榕江匯合的三角洲上;「小營」在大榕江與小榕江匯流處附近。最大的鼓樓馬胖鼓樓,是廣西目前最大的一座鼓樓。該樓位於三江侗族自治縣城北25公里的八江鄉馬胖村,因樓內置一長形大鼓而得名。馬胖鼓樓始建於清代,1943年重修。最精巧的樓閣在廣西容縣縣城人民公園內,有座古代建築中最精巧的樓閣--經略台真武閣。它是木質結構的三層樓閣,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全閣用近三千條大小不一的格木結構件,以杠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而成,不用一件鐵器,二層樓有4根內柱,柱腳懸空,承受著上層樓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是全閣結構中最奇特、最精巧的部分。最完整的古城永寧州城位於距廣西永福縣永福鎮67公里的壽城圩北。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古田知縣陳達主持修築土城。成化十八年(1482)改築石城,城牆用方塊青石築成,高5米,厚2米。是廣西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最古老的斜塔左江斜塔,又名歸龍塔,建造在崇左縣城以東的左江江心的石島上。塔底直徑5米,塔身成八面體,高28米,整個塔身向西南傾斜1米,傾斜度為1度左右。這是廣西現存最古老的斜塔,也是全國僅存的四座斜塔之一。保存最完整的孔廟恭城孔廟,又叫文廟,在恭城鎮西山南麓,是廣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廟。明永樂八年(1410年),初建於恭城東,清嘉慶五年(1800年)遷今址。 最著名的侗族民族建築程陽風雨橋又稱「永濟橋」,是廣西最著名的侗族建築,位於三江侗族自治縣縣城以北20公里的林溪鄉程陽村,建於1920年。 風雨橋為侗族人民來往憩息、避風雨之佳境,也是侗家青年聚會、戀愛之雅處。它和鼓樓一樣,同是侗鄉的特有標志。最大的土司衙門建築 位於廣西忻城縣城關鎮中和街的土司衙門,是廣西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衙門建築。它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主體建築皆飛檐挑脊,鏤花雕窗,圖案精美,浮雕藝術高超,古香古色,頗為壯觀。最大的古墓群 合浦古墓群,是廣西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古墓群。墓群位於合浦縣城東南3公里處,為漢代古墓群,約有千座以上,分土坑墓和磚墓2種。陪葬器物豐富,近年出土的有銅鳳燈、銅屋、瑪瑙、琥珀及陶器等上千件,這些文物對研究我國南方的文化以及東南亞各國人民的貿易關系、友好往來提供了實物史料。最大的王墓群靖江王墓群是廣西最大的王墓群,也是全國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這座王墓群座落在桂林市東郊堯山西南麓,東起流水山,西至望城崗,南抵大園嶺,北達老虎嶺,方圓一百多平方公里。有王、妃、次妃、將軍、中尉以及宗室墓共三百餘座。其中王墓十一座,王室墓百餘座。最大的碑林桂海碑林在桂林七星公園瑤光峰南麓龍隱岩內。因岩內碑刻如林,壁無完石,故名。岩洞壁上銘碑100餘件,宋刻佔一半以上,著名的有《元(衣字旁加右)黨籍碑》,石曼卿的巨鹿介題名,米芾、程節的唱和詩,顏延之的《王君詠》等。《元(衣字旁加右)黨籍碑》是全國僅存的最完整的一塊。最古老的珍珠城 在合浦縣廉州鎮東南的白龍村,有座古老的珍珠城。此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歷代均有修葺。它東西長300餘米,南北寬200餘米,原有城牆高6米,城基寬6米。城牆內外均砌青磚,牆心用黃土和珍珠貝殼充填,非常堅實。最罕見的藝術珍品--西山摩崖佛像 廣西桂林城西,連亘著千山、立魚、觀音和西峰4峰,合稱為西山。西山摩崖佛像分布在蔣家嶺、千山、龍頭峰、觀音峰、馬騮山一帶,大小約70餘龕,200多尊。最大的高約2米,最小的僅幾厘米。每龕場面不大,故事單純,但雕工精細,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這些雲崖唐佛,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廣西首屈一指的。最精緻的苗裝百鳥衣1983年,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文化部門在該縣的桿洞村一位老太太的家中發現兩件清代百鳥衣。這兩件苗裝百鳥農,精選了雉雞、錦雞等一百多種鳥的翎毛織成花衣,由三塊組成,合起來是一件完整的女裝百鳥衣,分開來是三件童裝花衣,距今已有300多年。這是迄今發現的最精緻的古代百鳥衣。最早的銅鼓鑄造遺址北流縣銅石嶺冶銅遺址,是鑄造北流型銅鼓的遺址。亦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銅鼓鑄造遺址。 中國目前發現的1400多個銅鼓,分7種形制,其中以北流型銅鼓形最大。保存太平天國文物最多的地方蒙山縣是廣西保存太平天國文物最多的地方。蒙山清代為永安州,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首先攻克永安州,在永安建號封王,並與清兵進行了半年的反"圍剿"斗爭。故蒙山太平天國革命歷史遺跡、文物極多,已發現並證實的史跡和遺址有41處,文物1200多件。最大的旅遊城市--桂林桂林市位於廣西東北部,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並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譽。桂林是典型的岩溶地形,經過億萬年的演化,山水奇秀。近些年來,桂林已成為全國四大旅遊熱點之一。最美的旅遊勝地--灕江灕江,又名灕水,發源於廣西興安縣境的貓兒山,為桂江的上遊河段,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區之一。灕江的遊程,從桂林象鼻山開始,至陽朔碧蓮峰為止,兩岸風光薈萃,處處迷人。人們交口稱贊的桂林山水、陽朔風光,主要集中在這段灕江之上。最大的天然公園花坪自然保護區,位於桂北龍勝各族自治縣和臨桂縣交界處,面積約139平方公里。境內蒼山如海,雲霧茫茫,森林浩瀚,花奇草異,珍禽異獸來往穿梭,被認為是廣西天然公園。 (山字頭加弄)崗自然保護區在桂南龍州、寧明兩縣之間,面積約15萬畝。生長在這里的植物多達1280多種,可稱之為"植物王國"。 這兩個自然保護區不僅是我國動植物資源寶庫和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名副其實的大地公園,可以成為發展旅遊業的風景勝地。最大的葯用植物園廣西葯用植物園,位於南寧市東郊8公里處。總面積約200公頃,其中種葯面積22公頃,種植2100多種中草葯,這是廣西最大的葯用植物園,也是我國最大的葯用植物園之一。最大的動物園南寧西郊公園,是廣西目前最大的動物園,距市中心約6公里。建於1974年,佔地650餘畝,其中湖水面積120畝。園內動物展點有:大象館、河馬館、熊貓館、獅虎山、猴山、熊山、海豹館、蛤蚧館、馬鹿場、猩猩館、蛇館和天鵝湖等十多個。展出的珍奇動物有大象、黑猩猩、河馬、獅子、老虎、鴕鳥、食火雞、丹頂鶴、金絲猴、揚子鱷和廣西出產的白葉猴、黑葉猴、犀鳥、蛤蚧等100多個品種,近千隻。園中還辟有盆景園、花圃,設有蛇餐館。
㈧ 桂林市永福縣有哪些風景好的地方么
桂林永福縣是著名抄的長壽之鄉,縣內襲有關於長壽的信息數不勝數。相傳永福縣百壽鎮有一人——廖扶,活了158歲,因此有後人為其立像,以紀念長壽老人。
廖扶像所處位置在百壽岩,岩內有一壁畫,上刻一個巨大壽字,壽字之內,還包含99個小型壽字,共一百個壽字雕刻於石壁之上,乃古代文化發展鼎盛的印記之一。
除此之外,永福還有金鍾山、永寧州古城等風景。
㈨ 桂材永福的將軍山的風景如何
桂林市永來福縣境內的百壽古鎮,自堪稱別有洞天:群蜂林立,景色秀麗,山環水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鎮區內的「百壽圖」和永寧州古城,2013年被評為國寶級重點文物。距百壽鎮八公里遠的穿岩古道,是一條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繁華古商道。
《永福縣志》雲:隨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平撫嶺南諸少數民族反抗,朝廷為了經營大西南,發役夫4萬,開鑿東起桂州(今桂林),西至昆明的三千里驛道。驛道西出桂林西鄉山口(今臨桂縣兩江鎮山口村),以大青石鋪成,由都琅界經楓木坳,過三台嶺,到達今永福縣百壽鎮,經江岩村,在今三皇鄉一箭雙雕,分為左 右道。右道可以抵達達昆明;左道可以抵達邕州(南寧)。古驛道為嶺南首府桂林西連雲、貴、川,南控柳(州)、賓(州)、邕(州)、龍(州)的主要陸地交通干線。
目前,穿岩古道僅數百米長度可使用。穿岩古道南側,就是面積頗寬的將軍山牧場。
㈩ 金鍾山的廣西桂林永福縣山脈
金鍾山位於廣西的西北角,分布在隆林和西林等地。近似東南走向。較高的山峰可達1500-1600米。主峰金鍾山位於隆林西南部。因形似古鍾而得名,海拔1819米,山上林木繁茂,風景優美。最高峰斗烘坡,位於隆林中部偏南地帶,海拔為1915米。金鍾山為一背斜構造,脈絡明顯,氣勢雄偉。地層以三迭系砂頁岩為主,間夾古生代灰岩及砂頁岩。在燕山運動時褶皺成山,喜馬拉雅運動強烈上升,因地殼運動具有間歇性上升的特點,從而形成海拔1000米、1200-1300米、1300-1400米、1500-1600米四級夷平面,層狀地貌明顯。森林繁茂,覆蓋率高達80-90%。
金鍾山鄉坐落在金鍾山黑頸長尾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西南部,西瀕南盤江,與貴州省隔江相望,南接西林縣,東連豬場鄉,北臨革步鄉,是個典型的金三角地帶,鄉政府駐地(平流村大坪)距縣城112公里,轄6個村87個屯,總面積為275.2平方公里。居住著壯、漢、苗3個民族,3191戶1.3713萬人;耕地面積為1.1萬畝,其中田3241畝,有林面積為26185.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1.3%。2009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989.55萬元,比上年增3.09%,其中農業總收入1110萬元,比上年增2.5%;財政收入1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58.90元。該鄉於2008年元月份申請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得成功。而截止至2013年,該鄉的市場及各基礎設施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時,茂密的森林裡自然生長著許多名貴中草葯如野生天麻、三七、首烏以及靈芝等,有著極為豐富的中草葯種植氣候和環境資源優勢。當地群眾人工種植名貴中草葯材的願望十分強烈,但苦於技術和資金幫助上的匱乏,因此這方面的項目截止至2013年仍屬空白,發展前景廣闊。同時,該鄉境內有著多種被列為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長尾雉就有300多隻,佔全球數量的10%以上,是黑頸長尾雉的重要棲息地。金鍾山頂上的古炮台樓和百里杜鵑、萬畝方竹林、神秘的原始森林以及珠江源頭歷史悠久、古老的平流村民族壯家吊腳樓、香醇甘甜的金鍾山炮台酒等豐富的資源正待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投資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