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美猴王圖片大全
① 西游記人物圖片美猴王
可以嗎
② 西遊記真假美猴王的原文
原文內容:
唐僧師徒四人來到西涼女國,女王見唐僧俊美,要以身相許。悟空用計穩住女王,乘機賺得通關牒文,四人逃離。六耳獼猴假扮悟空想去取經,修成正果。
六耳獼猴故意在唐僧面前打死人,讓唐僧將悟空趕走。當到了一個山洞,唐僧讓徒弟在洞外等著,過了一會悟空看師傅沒出來便變成和尚進去,看見有強盜把師傅抓起來了,於是把金箍棒變大壓死了強盜。
唐僧看見孫悟空又殺了人,一心向惡,無心向善,要將孫悟空趕走。孫悟空遭此冤枉後,忠心改。為保唐僧去西天取經,他不得不去南海普陀,求助於觀音菩薩。
兩個猴子都使出了看家本領和渾身的解數,一直打上了凌霄寶殿,玉皇大帝令他們二人停止,但六耳獼猴竟然不服從玉帝的命令,鬧得玉帝也無可奈何。真假美猴王一直廝打到靈山,要讓如來佛辨個真偽,說出是非。在佛法無邊的如來面前,六耳獼猴最終鬧了個原形畢露,自食惡果。
(2)西遊記美猴王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在吳承恩的百回本中,大鬧天宮的結局雖然是悲劇性的,叛逆者的英雄形象卻創造得富有無限的生氣。相形之下,天宮統治者色厲內荏,可笑可憎。他們對孫悟空使用了各式各樣的陰謀詭計。孫悟空被鎮壓在五行山下,讀者一點也不覺得他「罪有應得」,相反地,對他十分同情,為之慨嘆。
作者在這個故事裡所表現的反抗思想是當時的進步思想。它使得這七回成為《西遊記》的一個精華部分,給全書增加了不少的光輝。七回以後,寫如來說法、觀音奉旨、唐僧出世、魏徵斬龍、太宗入冥,這都是取經故事的前奏,它們主要是起情節上的組織作用,本身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意義。
從第十三回起才正式開始西天取經的故事,它是全書的主體,作者一共花了八十七回的浩大篇幅。它在故事上和前七回的連接是描寫孫悟空被征服後的遭遇。他皈依了佛法,保唐僧取經,依舊以頑強勇敢的姿態出現,機警地應付路上的一切事變。
它和前七回也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轉人了另一個故事,所描寫的是取經者和阻撓取經者之間的斗爭,唐僧師徒四眾和各式各樣的妖魔之間的斗爭。取經在這里被當作一項了不起的事業,主人公為它經歷千辛萬苦,進行始終不懈的斗爭。
③ 西遊記中.為什麼會有兩個美猴王啊
美猴王只有一個 ,另一個是假的 六耳獼猴! 至於為什麼會有六耳獼猴可能是作者藉此隱說 就算如孫大聖一般神通廣大還是有自己的陰暗面。也使人物更加豐富真實 順帶說說神仙也好妖怪也好凡人也罷都是被慾望支配一樣會為了自己的目的無所不用其極!
④ 西遊記美猴王
孫悟空是中國著復名的神話制角色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相傳他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號稱為 「美猴王」。後來在西牛賀洲拜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七十二變[1] 、筋斗雲等高超的法術。
⑤ 西遊記裡面的美猴王圖片
⑥ 西遊記中的美猴王橫空出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頂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
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部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6)西遊記美猴王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美猴王,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 「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並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
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
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捨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更名兩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
⑦ 西遊記中美猴王這形象有什麼特點
最初,沒看西遊記前,聽著父輩們嘴裡說著西遊記的故事,看著京劇里猴王的英雄氣概。感覺美猴王真是天上天下神勇無敵,西遊記里的第一主人公。對師傅忠心耿耿,是勇氣和無敵的化身。及至成為斗戰勝佛,更是功德圓滿。但那隻是小時候的感想,是在沒仔細研究西遊記時的感想。
而後,看了西遊記。感覺猴子也沒那麼了不起,前面似乎英勇無敵。而後期,我給了他一個官職,西天及天庭駐大唐取經小分隊特派聯絡員。似乎每一集都要搬救兵。不依靠西天或天庭力量獨自幹掉的妖怪,一個白骨精,結果被念3遍緊箍咒。一個大蛇精,還沒修煉成人型。一個豹子精,好吧還被豹子精騙了一次。一個鹿精,(不是鹿力大仙),還被壽星救了。幾只蜘蛛精。好吧還要算上一個看守落胎泉的道人,修真者。其他幾乎都要假人之手,即使求雨賭賽,雙方的背景資源也是不對等的。其他妖怪還有被他獨立幹掉的嗎?沒有。都要藉助力量。感覺猴子的力量沒小時候看到的那麼大了。
之後我看了封神,看了很多其他的評說,再研究西遊記。我看到的孫悟空是一個可憐的猴子。也有可能映射了許許多多的幸運與不幸的人的影子,也許其中也有我們自己的影子。那是一個被迫低頭的人的影子。先前太早獲得了無法駕馭的力量,於是藐視一切權威,於是可以大鬧天宮,於是天不怕地不怕。可是太早獲得的也會太快失去。很快他就成為了一個囚徒,而且不僅僅是一個囚徒,是一個從此再沒有心的囚徒。孫悟空被壓五行山失去的最多的不是五百年的時間,而是一顆無畏的心。所以被壓山前和被壓山後才會判若兩人。所以當年的他縱橫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而一旦出了五行山,他一下子被套上了緊箍咒,他有了弱點。而一旦有了弱點,他就不再是齊天大聖了。他頭上的那道禁錮就成了他的天。這道其實沒幾個人知道的弱點,讓他所有的神通都不再神奇。而其實他每次對著妖魔大喊著,我是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時候,心裡是喜是樂呢?我看到的只有不甘和無奈。猴子去求經真是求經嗎?猴子對於佛經的理解那一路上比唐僧還看得透呢,猴子其實失去求如何去掉他頭上的禁錮啊。只有去掉那禁錮,他才能找回原先天下無敵的自己。
於是重新,我又喜歡上了這個猴子。我要說,孫悟空是一個英雄,他本是天地造化的寵兒,他和我們知道的很多人一樣,少年得志美名揚。可是之後他有了禁錮,他從沒忘記屬於他自己的輝煌。他是一個始終追尋自我的真諦的英雄。
⑧ 西遊記真假美猴王
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這行者與沙僧拜辭了菩薩,縱起兩道祥光,離了南海。原來行者筋斗雲快,沙
和尚仙雲覺遲,行者就要先行。沙僧扯住道:「大哥不必這等藏頭露尾,先去安根,
待小弟與你一同走。」
大聖本是良心,沙僧卻有疑意,真個二人同駕雲而去。不多時,果見花果山,
按下雲頭,二人洞外細看,果見一個行者,高坐石台之上,與群猴飲酒作樂。模樣
與大聖無異:也是黃發金箍,金睛火眼;身穿也是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也
拿一條兒金箍鐵棒,足下也踏一雙麂皮靴;也是這等毛臉雷公嘴,朔腮別土星,查
耳額顱闊, 獠牙向外生。 這大聖怒發,一撒手,撇了沙和尚,掣鐵棒上前罵道:
「你是何等妖邪,敢變我的相貌,敢占我的兒孫,擅居吾仙洞,擅作這威福!」那
行者見了,公然不答,也使鐵棒來迎。二行者在一處,果是不分真假,好打呀:兩
條棒,二猴精,這場相敵實非輕。都要護持唐御弟,各施功績立英名。真猴實受沙
門教,假怪虛稱佛子情。蓋為神通多變化,無真無假兩相平。一個是混元一氣齊天
聖,一個是久煉千靈縮地精。這個是如意金箍棒,那個是隨心鐵桿兵。隔架遮攔無
勝敗,撐持抵敵沒輸贏。先前交手在洞外,少頃爭持起半空。他兩個各踏雲光,跳
鬥上九霄雲內。沙僧在旁,不敢下手,見他們戰此一場,誠然難認真假,欲待拔刀
相助,又恐傷了真的。忍耐良久,且縱身跳下山崖,使降妖寶杖,打近水簾洞外,
驚散群妖,掀翻石凳,把飲酒食肉的器皿,盡情打碎,尋他的青氈包袱,四下里全
然不見。原來他水簾洞本是一股瀑布飛泉,遮掛洞門,遠看似一條白布簾兒,近看
乃是一股水脈,故曰水簾洞。沙僧不知進步來歷,故此難尋。即便縱雲,趕到九霄
雲里,輪著寶杖,又不好下手。大聖道:「沙僧,你既助不得力,且回復師父,說
我等這般這般,等老孫與此妖打上南海落伽山菩薩前辨個真假。」道罷,那行者也
如此說。沙僧見兩個相貌、聲音,更無一毫差別,皂白難分,只得依言,撥轉雲頭,
回復唐僧不題。
你看那兩個行者,且行且斗,直嚷到南海,徑至落伽山,打打罵罵,喊聲不絕。
早驚動護法諸天,即報入潮音洞里道:「菩薩,果然兩個孫悟空打將來也。」那菩
薩與木叉行者、善財童子、龍女降蓮台出門喝道:「那孽畜那裡走!」這兩個遞相
揪住道:「菩薩,這廝果然象弟子模樣。才自水簾洞打起,戰斗多時,不分勝負。
沙悟凈肉眼愚蒙,不能分識,有力難助,是弟子教他回西路去回復師父,我與這廝
打到寶山,借菩薩慧眼,與弟子認個真假,辨明邪正。」道罷,那行者也如此說一
遍。眾諸天與菩薩都看良久,莫想能認。菩薩道:「且放了手,兩邊站下,等我再
看。」果然撒手,兩邊站定。這邊說:「我是真的!」那邊說:「他是假的!」
菩薩喚木叉與善財上前,悄悄吩咐:「你一個幫住一個,等我暗念《緊箍兒咒》,
看那個害疼的便是真,不疼的便是假。」他二人果各幫一個。菩薩暗念真言,兩個
一齊喊疼,都抱著頭,地下打滾,只叫:「莫念!莫念!」菩薩不念,他兩個又一
齊揪住,照舊嚷斗。菩薩無計奈何,即令諸天木叉,上前助力。眾神恐傷真的,亦
不敢下手。菩薩叫聲「孫悟空」,兩個一齊答應。菩薩道:「你當年官拜弼馬溫,
大鬧天宮時,神將皆認得你,你且上界去分辨回話。」這大聖謝恩,那行者也謝恩。
二人扯扯拉拉,口裡不住的嚷斗,徑至南天門外,慌得那廣目天王帥馬趙溫關
四大天將,及把門大小眾神,各使兵器擋住道:「那裡走!此間可是爭斗之處?」
大聖道:「我因保護唐僧往西天取經,在路上打殺賊徒,那三藏趕我回去,我徑到
普陀崖見觀音菩薩訴苦,不想這妖精,幾時就變作我的模樣,打倒唐僧,搶去包袱。
有沙僧至花果山尋討,只見這妖精佔了我的巢穴,後到普陀崖告請菩薩,又見我侍
立台下,沙僧誑說是我駕筋斗雲,又先在菩薩處遮飾。菩薩卻是個正明,不聽沙僧
之言,命我同他到花果山看驗。原來這妖精果象老孫模樣,才自水簾洞打到普陀山
見菩薩,菩薩也難識認,故打至此間,煩諸天眼力,與我認個真假。」說罷,那行
者也似這般這般說了一遍。眾天神看彀多時,也不能辨,他兩個吆喝道:「你們既
不能認,讓開路,等我們去見玉帝!」眾神搪抵不住,放開天門,直至靈霄寶殿,
馬元帥同張葛許邱四天師奏道:「下界有一般兩個孫悟空,打進天門,口稱見王。」
說不了,兩個直嚷將進來,唬得那玉帝即降立寶殿,問曰:「你兩個因甚事擅鬧天
宮,嚷至朕前尋死!」大聖口稱:「萬歲!萬歲!臣今皈命,秉教沙門,再不敢欺
心誑上,只因這個妖精變作臣的模樣。」如此如彼,把前情備陳了一遍,「指望與
臣辨個真假!」那行者也如此陳了一遍。玉帝即傳旨宣托塔李天王,教:「把照妖
鏡來照這廝誰真誰假,教他假滅真存。」天王即取鏡照住,請玉帝同眾神觀看。鏡
中乃是兩個孫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發不差。玉帝亦辨不出,趕出殿外。這大
聖呵呵冷笑,那行者也哈哈歡喜,揪頭抹頸,復打出天門,墜落西方路上道:「我
和你見師父去!我和你見師父去!」
卻說那沙僧自花果山辭他兩個,又行了三晝夜,回至本庄,把前事對唐僧說了
一遍。唐僧自家悔恨道:「當時只說是孫悟空打我一棍,搶去包袱,豈知卻是妖精
假變的行者!」沙僧又告道:「這妖又假變一個長老,一匹白馬,又有一個八戒挑
著我們包袱,又有一個變作是我。我忍不住惱怒,一杖打死,原是一個猴精。因此
驚散,又到菩薩處訴苦。菩薩著我與師兄又同去識認,那妖果與師兄一般模樣。我
難助力,故先來回復師父。」
三藏聞言,大驚失色。八戒哈哈大笑道:「好好好!應了這施主家婆婆之言了!
他說有幾起取經的,這卻不又是一起?」那家子老老小小的,都來問沙僧:「你這
幾日往何處討盤纏去的?」沙僧笑道:「我往東勝神洲花果山尋大師兄取討行李,
又到南海普陀山拜見觀音菩薩, 卻又到花果山, 方才轉回至此。」那老者又問:
「往返有多少路程?」沙僧道:「約有二十餘萬里。」老者道:「爺爺呀,似這幾
日,就走了這許多路,只除是駕雲,方能彀得到!」八戒道:「不是駕雲,如何過
海?」沙僧道:「我們那算得走路,若是我大師兄,只消一二日,可往回也。」那
家子聽言,都說是神仙,八戒道:「我們雖不是神仙,神仙還是我們的晚輩哩!」
正說間,只聽半空中喧嘩人嚷,慌得都出來看,卻是兩個行者打將來。八戒見
了,忍不住手癢道:「等我去認認看。」好獃子,急縱身跳起,望空高叫道:「師
兄莫嚷,我老豬來也!」那兩個一齊應道:「兄弟,來打妖精!來打妖精!」那家
子又驚又喜道:「是幾位騰雲駕霧的羅漢歇在我家!就是發願齋僧的,也齋不著這
等好人!」更不計較茶飯,愈加供養,又說:「這兩個行者只怕斗出不好來,地覆
天翻,作禍在那裡!」三藏見那老者當面是喜,背後是憂,即開言道:「老施主放
心, 莫生憂嘆。 貧僧收伏了徒弟,去惡歸善,自然謝你。」那老者滿口回答道:
「不敢!不敢!」沙僧道:「施主休講,師父可坐在這里,等我和二哥去,一家扯
一個來到你面前,你就念念那話兒,看那個害疼的就是真的,不疼的就是假的。」
三藏道:「言之極當。」沙僧果起在半空道:「二位住了手,我同你到師父面前辨
個真假去。」這大聖放了手,那行者也放了手。沙僧攙住一個,叫道:「二哥,你
也攙住一個。」果然攙住,落下雲頭,徑至草舍門外。三藏見了,就念《緊箍兒咒》,
二人一齊叫苦道:「我們這等苦鬥,你還咒我怎的?莫念!莫念!」那長老本心慈
善,遂住了口不念,卻也不認得真假。他兩個掙脫手,依然又打。這大聖道:「兄
弟們,保著師父,等我與他打到閻王前折辨去也!」那行者也如此說,二人抓抓掗
掗,須臾又不見了。八戒道:「沙僧,你既到水簾洞,看見假八戒挑著行李,怎麼
不搶將來?」沙僧道:「那妖精見我使寶杖打他假沙僧,他就亂圍上來要拿,是我
顧性命走了。及告菩薩,與行者復至洞口,他兩個打在空中,是我去掀翻他的石凳,
打散他的小妖,只見一股瀑布泉水流,竟不知洞門開在何處,尋不著行李,所以空
手回復師命也。」八戒道:「你原來不曉得。
我前年請他去時,先在洞門外相見,後被我說泛了他,他就跳下,去洞里換衣
來時,我看見他將身往水裡一鑽,那一股瀑布水流,就是洞門。想必那怪將我們包
袱收在那裡面也。」三藏道:「你既知此門,你可趁他都不在家,可先到他洞里取
出包袱,我們往西天去罷。他就來,我也不用他了。」八戒道:「我去。」沙僧說:
「二哥,他那洞前有千數小猴,你一人恐弄他不過,反為不美。」八戒笑道:「不
怕!不怕!」急出門,縱著雲霧,徑上花果山尋取行李不題。
卻說那兩個行者又打嚷到陰山背後,唬得那滿山鬼戰戰兢兢,藏藏躲躲。有先
跑的,撞入陰司門里,報上森羅寶殿道:
「大王,背陰山上,有兩個齊天大聖打得來也!」慌得那第一殿秦廣王傳報與
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卞城王,五殿閻羅王、六殿平等王、七殿泰山王、
八殿都市王、九殿忤官王、十殿轉輪王。一殿轉一殿,霎時間,十王會齊,又著人
飛報與地藏王。盡在森羅殿上,點聚陰兵,等擒真假。只聽得那強風滾滾,慘霧漫
漫,二行者一翻一滾的,打至森羅殿下。陰君近前擋住道:「大聖有何事,鬧我幽
冥?」這大聖道:「我因保唐僧西天取經,路過西梁國,至一山,有強賊截劫我師,
是老孫打死幾個,師父怪我,把我逐回。我隨到南海菩薩處訴告,不知那妖精怎麼
就綽著口氣,假變作我的模樣,在半路上打倒師父,搶奪了行李。師弟沙僧,向我
本山取討包袱,這妖假立師名,要往西天取經。沙僧跑遁至南海見菩薩,我正在側,
他備說原因,菩薩又命我同他至花果山觀看,果被這廝佔了我巢穴。我與他爭辨到
菩薩處,其實相貌、言語等俱一般,菩薩也難辨真假。又與這廝打上天堂,眾神亦
果難辨,因見我師,我師念《緊箍咒》試驗,與我一般疼痛。故此鬧至幽冥,望陰
君與我查看生死簿,見假行者是何出身,快早追他魂魄,免教二心沌亂。」那怪亦
如此說一遍。陰君聞言,即喚管簿判官一一從頭查勘,更無個假行者之名。再看毛
蟲文簿,那猴子一百三十條已是孫大聖幼年得道之時,大鬧陰司,消死名一筆勾之,
自後來凡是猴屬,盡無名號。
查勘畢當殿回報,陰君各執笏對行者說:「大聖,幽冥處既無名號可查,你還
到陽間去折辨。」正說處,只聽得地藏王菩薩道:
「且住!且住!等我著諦聽與你聽個真假。」原來那諦聽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
的一個獸名。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蠃蟲
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顧鑒善惡,察聽賢愚。那獸奉地藏
鈞旨,就於森羅庭院之中,俯伏在地,須臾抬起頭來,對地藏道:「怪名雖有,但
不可當面說破,又不能助力擒他。」地藏道:「當面說出便怎麼?」諦聽道:「當
面說出,恐妖精惡發,搔擾寶殿,致令陰府不安。」又問:「何為不能助力擒拿?」
諦聽道:「妖精神通,與孫大聖無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
地藏道:「似這般怎生祛除?」諦聽言:「佛法無邊。」地藏早已省悟,即對行者
道:「你兩個形容如一,神通無二,若要辨明,須到雷音寺釋迦如來那裡,方得明
白。」兩個一齊嚷道:「說的是!說的是!我和你西天佛祖之前折辨去!」那十殿
陰君送出,謝了地藏,回上翠雲宮,著鬼使閉了幽冥關隘不題。
看那兩個行者,飛雲奔霧,打上西天。有詩為證,詩曰:人有二心生禍災,天
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寶馬三公位,又憶金鑾一品台,南征北討無休歇,東擋西除未
定哉。禪門須學無心訣,靜養嬰兒結聖胎。他兩個在那半空里,扯扯拉拉,抓抓掗
掗,且行且斗,直嚷至大西天靈鷲仙山雷音寶剎之外。早見那四大菩薩、八大金剛、
五百阿羅、三千揭諦、比丘尼、比丘僧、優婆塞、優婆夷諸大聖眾,都到七寶蓮台
之下,各聽如來說法。那如來正講到這: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
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
色即是空。空無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
名為照了,始達妙音。概眾稽首皈依,流通誦讀之際,如來降天花普散繽紛,
即離寶座,對大眾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斗而來也。」大眾舉目看之,
果是兩個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勝境。慌得那八大金剛上前擋住道:「汝等欲
往那裡去?」
這大聖道:「妖精變作我的模樣,欲至寶蓮台下,煩如來為我辨個虛實也。」
眾金剛抵擋不住,直嚷至台下,跪於佛祖之前拜告道:「弟子保護唐僧,來造寶山,
求取真經,一路上煉魔縛怪,不知費了多少精神。前至中途,偶遇強徒劫擄,委是
弟子二次打傷幾人,師父怪我趕回,不容同拜如來金身。弟子無奈,只得投奔南海,
見觀音訴苦。不期這個妖精,假變弟子聲音相貌,將師父打倒,把行李搶去。師弟
悟凈尋至我山,被這妖假捏巧言,說有真僧取經之故。悟凈脫身至南海,備說詳細。
觀音知之,遂令弟子同悟凈再至我山。因此,兩人比並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
宮,又曾打見唐僧,打見冥府,俱莫能辨認。故此大膽輕造,千乞大開方便之門,
廣垂慈憫之念,與弟子辨明邪正,庶好保護唐僧親拜金身,取經回東土,永揚大教。」
大眾聽他兩張口一樣聲俱說一遍,眾亦莫辨,惟如來則通知之。正欲道破,忽見南
下彩雲之間,來了觀音,參拜我佛。
我佛合掌道:「觀音尊者,你看那兩個行者,誰是真假?」菩薩道:「前日在
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宮地府,亦俱難認,特來拜告如來,千萬與他辨明
辨明。」如來笑道:「汝等法力廣大,只能普閱周天之事,不能遍識周天之物,亦
不能廣會周天之種類也。」菩薩又請示周天種類,如來才道:「周天之內有五仙,
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
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菩薩道:「敢問是那四猴?」如
來道:「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
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
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
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里
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與真悟
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那獼猴聞得如來說出他的本象,膽戰心驚,急縱身,
跳起來就走。如來見他走時,即令大眾下手,早有四菩薩、八金剛、五百阿羅、三
千揭諦、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觀音、木叉,一齊圍繞。孫大聖也要
上前,如來道:「悟空休動手,待我與你擒他。」那獼猴毛骨悚然,料著難脫,即
忙搖身一變,變作個蜜蜂兒,往上便飛。如來將金缽盂撇起去,正蓋著那蜂兒,落
下來。大眾不知,以為走了,如來笑雲:「大眾休言,妖精未走,見在我這缽盂之
下。」大眾一發上前,把缽盂揭起,果然見了本象,是一個六耳獼猴。孫大聖忍不
住,輪起鐵棒,劈頭一下打死,至今絕此一種。如來不忍,道聲:
「善哉!善哉!」大聖道:「如來不該慈憫他,他打傷我師父,搶奪我包袱,
依律問他個得財傷人,白晝搶奪,也該個斬罪哩!」如來道:「你自快去保護唐僧
來此求經罷。」大聖叩頭謝道:「上告如來得知,那師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
不收留,卻不又勞一番神思!望如來方便,把松箍兒咒念一念,褪下這個金箍,交
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如來道:「你休亂想,切莫放刁。我教觀音送你去,不
怕他不收。好生保護他去,那時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台。」
那觀音在旁聽說,即合掌謝了聖恩,領悟空,輒駕雲而去,隨後木叉行者、白
鸚哥,一同趕上。不多時,到了中途草舍人家,沙和尚看見,急請師父拜門迎接。
菩薩道:「唐僧,前日打你的,乃假行者六耳獼猴也,幸如來知識,已被悟空打死。
你今須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須得他保護你,才得到靈山,見佛取經,再
休嗔怪。」三藏叩頭道:「謹遵教旨。」正拜謝時,只聽得正東上狂風滾滾,眾目
視之,乃豬八戒背著兩個包袱,駕風而至。獃子見了菩薩,倒身下拜道:「弟子前
日別了師父至花果山水簾洞尋得包袱,果見一個假唐僧假八戒,都被弟子打死,原
是兩個猴身。卻入里,方尋著包袱,當時查點,一物不少。卻駕風轉此,更不知兩
行者下落如何。」菩薩把如來識怪之事,說了一遍。那獃子十分歡喜,稱謝不盡。
師徒們拜謝了,菩薩回海,卻都照舊合意同心,洗冤解怒。又謝了那村舍人家,整
束行囊馬匹,找大路而西。正是:中道分離亂五行,降妖聚會合元明。神歸心舍禪
方定,六識祛降丹自成。畢竟這去,不知三藏幾時得面佛求經,且聽下回分解。
⑨ 西遊記智激美猴王故事全文
故事全文如下:
在取經途中,唐僧無意中闖進了黃袍怪的洞府。黃袍怪的夫人原是寶象國公主百花羞,十三年前被擄進波月洞。她悄悄放走唐僧,請他給父王送信。
師徒三人去到寶象國,國王思念女兒,懇請八戒、沙僧上山降妖。二人不是妖怪對手,沙僧被擒,八戒逃回館驛。黃袍怪變做俊俏郎君,去國中拜見岳父,並施展妖法,將唐僧變做老虎囚禁籠中。
白龍馬為救師父,變作宮女,伺機刺殺黃袍怪,卻力不能勝,受傷潛入水中。八戒來到花果山,用激將法請回孫悟空。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9)西遊記美猴王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
玄奘西遊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4-5]
《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⑩ 西遊記中美猴王的來歷
美猴王,即孫悟空來是中國明源代小說家吳承恩的著作《西遊記》中的角色之一。孫悟空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後成為眾猴之王,自此,高登王位,將「石」字 兒隱了,遂稱美猴王。孫悟空在花果山遍訪英豪之時,結識了牛魔王等六大魔王,七人結拜為兄弟,因此孫悟空成為七大聖之一,位排第七。之後孫悟空大鬧天宮,自稱「齊天大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