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遺址
① 土耳其的三大遺址,你知道哪個
第一個遺產就是,一座棉花盛名的城堡。他是在1982屬於地球上遺址之內的。這么多年以來,伊斯坦布爾一直都是和某些教堂藝術事例及政法結合起來一塊。同時他的傑作有非常的多。它的保護區域范圍在678公頃以外。它位於土耳其以西南方向。這個遺址非常的復雜,這個移植也非常的大,它能夠容下大約15000人左右。這個遺址內還有有溫泉,人們可以來這里遊玩,而景色十分壯觀。
第二個遺址就是,托普卡皮皇宮現在傳播了奧斯曼帝國的繁榮。他原來是屬於一座小城市,他擁有了一個300多年的歷史,隨著羅馬帝國的長時間發展,這個國家的政治也發生了改變,然後就成立了這個遺址,當我們在這四周環繞,你會發現它擁有一個門口,所有遊客來這里參觀都要通過這里,而這個門口就是原來的皇上的門。
第三個遺址就是,伊斯坦布爾地下宮廷有令人難忘的景觀。來到這里,你潛入下面的宮殿,你會發現,他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但是它的建築風格會使你眼光變得寬闊,在這里看起來就像兩倍大,那是因為它的天花板是由鏡面做成反射出來的空間相當大。這座宮殿大約長140米,寬70米高,八米。這裡面還儲存著許多的水。
② 土耳其的恰塔爾休於可能是人類最早建立的城市對還是錯
西亞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土耳其科尼亞城東南約52公里處。遺址長約600米版,寬約350米,高17.5米。
1961~權1965年英國考古學家J.梅拉爾特進行發掘。已揭露出14個建築層,據並經樹輪校正,年代為公元前第8千至前第7千年。此後,人們移居於恰爾尚巴河對岸的西恰塔爾休於,進入。這一遺址的發掘,提供了西亞高原地區定居公社的最早材料。
③ kekova遺址 在土耳其哪裡
kekova遺址 在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利亞省(Antalya province)、地中海岸邊的小島上:
④ 東羅馬帝國滅亡的遺址在土耳其的哪裡
如今土耳其的全境就是東羅馬帝國的舊有領土。土耳其的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就是當年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存有大量遺跡和遺物。
⑤ 阿爾訫彌神廟遺跡在土耳其什麼城市
阿爾忒彌斯神廟是希臘神話阿爾忒彌斯女神的神廟(《聖經》翻作亞底米,即羅馬專神話的月亮女神狄安屬娜),位列古代世界八大奇跡之一,長425尺,寬230尺,有126根高60尺大理石柱。據稱建築時間前後長達120年(相比之下,大希律王建耶路撒冷聖殿也只用了46年)。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神廟被黑若斯達特斯焚毀。該神廟至今只剩下一根柱子。這座神殿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愛奧尼亞海濱,《聖經》里把這個地方稱為以弗所(Ephesus),而現在它被稱為或者翻譯為艾菲索斯。
地理位置 位於土耳其塞爾丘克市中心
別名 艾菲索斯 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著名景點 神殿
所屬國家 土耳其共和國
所屬城市 塞爾丘克市
望採納,謝謝~
⑥ 現在的土耳其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土耳其現今領土的所在地—小亞細亞,其古代歷史非常復雜,安那托利亞高原有人類居住的遺跡可上溯至七千五百年前。首都伊斯坦堡(Istanbul)曾是羅馬拜占庭和鄂圖曼帝國的首都,兩大文明對歐洲文化影響深遠。
小亞細亞不但是東西文明交通中點,四方人種在此的交流是它最寶貴的特點,西台人、腓尼基人、希臘人紛紛移民到此,兩河流域的思想、美索不達米亞的觀點和愛琴海的信仰於是在此迸成火花;安納托利亞高原最重要的一次大規模文化運動是由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帶來的希臘化運動,英年早夭的傳奇英雄最後死在伊朗境內的巴比倫城,他的萬里長征最後由歷史觀點來看,並不在宣揚武功,打敗波斯帝國而已,而是傳播希臘文化,兩河流域、安納托利亞、埃及全在影響范圍內。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帝國分裂,他的幾名將領瓜分天下,但希臘化運動並沒有停止,反而更融合一地一地的文化特質,而帶來了希臘化時代最代表性的貝加孟風格(主要指各種年齡階層職業的人物都可成為雕塑的主題),因此貝加孟也是土耳其境內和以弗所(Ephesus)同等重要的文明觀光勝地(貝加孟最重要及最大量的考古出土品則在德國柏林的貝加孟博物館。)
羅馬帝國時期,希臘化運動仍在小亞細亞進行,馬格尼西亞(Magnesia)及特拉雷斯(Tralles)就是羅馬帝國時期,小亞細亞西部的希臘化文化珍珠。希臘化文化將歷史的重心連帶當時的貿易活動由愛琴海轉到小亞細亞、敘利亞及埃及,希臘化文化也同時和其它的東方文明在這些地區生根、融會。
西羅馬帝國殘破不堪後,定都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伊斯坦堡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成為歐洲文明之所系,直到鄂圖曼土耳其人攻下幾乎是不可破的君士坦丁堡為止,延續希臘文明的羅馬文化遍及安納托利亞高原、小亞細亞。
與其說拜占庭帝國的覆亡是被來自東方的鄂圖曼土耳其人的攻略,不如說它是被歐洲勢力侵蝕宰割。拜占庭帝國末期的十三世紀初時,威尼斯總督領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了商業利益,攻進了君士坦丁堡,此後拜占庭帝國衰敗不起,失去了國勢,也失去了原本位於伊斯坦堡賽馬場的四匹銅馬,大獲全盛回家的威尼斯總督則興高彩烈地將銅馬高掛在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直至拿破崙的軍隊搶走銅馬後再歸還為止。
興起的鄂圖曼帝國最強盛時疆土達到歐亞非三洲,從維也納到黑海、阿拉伯半島、北非埃及,全在它的掌握之下,統治者素檀(Sultan)統管這佔了世界六分之一的領土。然而,20世紀初的土耳其卻淪為列強的咀上肉。幸好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力拒強敵,讓土耳其國土保持完持,也找到民族自尊心。
現代而西化的土耳其,努力追求民主及經濟發展,且民風開放,是中東及小亞細亞的強國之一。
BC1900-1300:從東歐來的西台人(Hittite)在此地建立了西台王國。
BC1200:愛琴海沿岸特洛伊戰爭發生,也就是木馬屠城記。
BC1300-600:入侵這塊土地並建立文明的有腓尼基人(Phrygia)、利底亞人(希臘人)Lydia,這個時期為希臘化時間(Hellenic)。
BC550:波斯的大流士大帝入侵統治。
BC334: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統治。
BC323-129: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帝國分裂成好幾個國家,安那托利亞地方也四分五裂。
BC129:羅馬帝國在安那托利亞建立一個省,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首都為以弗所(Ephesus)。絲路以這里為連接歐洲的橋梁。
公元330:東、西羅馬帝國開始分裂,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從羅馬遷至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堡)。
公元395:東羅馬帝國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東西羅馬帝國徹底分裂。
公元527-565:查世丁尼一世在位,是拜占庭帝國文治武功達最盛時期,建聖索菲亞大教堂。
公元570-622:穆罕默德誕生,受天啟寫古蘭經。
公元1071-1243:突厥(Selcuk)人在孔亞(Konya)建羅姆蘇丹國,版圖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塞爾柱人以建築及工藝聞名,並有著名的思想家梅烏拉那(旋轉舞的創始者)。此帝國後被蒙古人消滅。
公元1288:另一支突厥集團在首領奧斯曼的領導下,於布爾薩(Bursa)附近建立鄂圖曼帝國,勢力日益強大。
公元1453:麥何密二世(Mehmet II)率軍佔領君士坦丁堡並改名為伊斯坦堡,逐漸發展成當時歐洲的最大城市。
公元1520-1566:鄂圖曼帝國在素檀(Sultan)蘇雷曼(Suleman)的領導下,文治武功達最盛期,地跨歐、亞、非、地中海、紅海、印度洋皆在其管轄區。
公元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鄂圖曼帝國加入同盟國,對英、法宣戰。
公元1918:同盟國戰敗,戰勝國欲瓜分土耳其。
公元1923:凱末爾率領土耳其人抵抗外侮,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時代雜志曾刊出在這一千年(1000-1999)中最重要的二十件歷史大事,其中關於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的就有兩項。
公元1453年:土耳其人佔領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
公元1529年:土耳其人打到奧地利維也納城門下,但攻城不克而返。
⑦ 赫梯人究竟起源自什麼地方他們創建了什麼行政體制
赫梯人居於安納托利亞高原,即是現在的土耳其北部。
從考古遺跡和文獻知道,大約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納托利亞。赫梯人是一個習慣於征戰的民族,赫梯歷代國王保持有一支人數多達30萬的軍隊,他們的武器先進,使用短斧、利劍和弓箭。
赫梯人用象形文字記下公眾事務,以楔形文字記載其他事跡。埃及人也以文字和圖畫記下赫梯人的事跡。
赫梯人源自古印歐人的大遷徙,屬於印歐語系。
公元前十五世紀末至公元前十三世紀中葉赫梯歷史上的新王國時期,是赫梯王國最強盛的時期,赫梯人摧毀了由胡里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一度控制了小亞細亞東部和敘利亞,並和強大的古埃及王國發生了沖突。
前1299年,赫梯國王穆瓦塔里和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之間暴發了上古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卡疊什戰役。雙方一共動用了大約5000輛戰車,如果將當時的戰車類比於二戰的坦克,其戰車會戰的規模甚至超過二戰坦克會戰的最高峰--庫爾斯克會戰。
毀滅
公元前十三世紀末,赫梯遭受了神秘的"海上民族"(弗里吉亞人、腓尼基人)的侵略,其王國陷入內戰,此後形成的若干個"赫梯王國",成為亞述帝國的屬國,直到公元前8世紀被亞述吞並。赫梯人創造的安納托利亞文明從此也被湮沒。
⑧ 印第安人的起源
印第安人是美洲原住民,屬於東亞人種美洲支系,與現代東亞人有共同的祖先,最晚在一萬年前從東亞遷徙到美洲。當歐洲人首次來到美洲時,東亞後裔的美洲原住民早已遍布南北美洲各地。
史學界公認印第安人是從西伯利亞移來美洲的蒙古人種。大約2.5萬年前,他們經白令海峽在阿拉斯加的島嶼登陸,然後逐漸南移,遍布於美洲大陸。在歐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息於美洲大陸,是開拓這一地區的先驅者和主人。
之後歐洲人開始了對原住民史無前例的大屠殺和奴役,加上原住民大量感染來自舊大陸的疾病,導致其驟減近乎滅絕。美洲原住民所說的語言眾多,曾經有自己的文字系統。目前仍約有350種美洲原住民語言存在,分屬十幾個語系,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8)土耳其遺址擴展閱讀:
美洲大陸最初沒有人類居住,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從亞洲遷移過來的。他們大約在四五萬年前從亞洲北方進入美洲,然後逐步向南遷移,終於布滿整個美洲大陸。
美洲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進入美洲的時間不同,背景各異,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部落團體。
印第安人曾被誤認為是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印第安人傳統上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美洲的印第安人留下了相當高的古代文明。他們培育了玉米、馬鈴薯,建造了高大的神廟,留下了在今天難以解釋的文字。印第安人也曾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傑出的貢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瑪雅文化和印加文化。
印加文化在彩陶、建築、石刻、紡織和黃金、銀銅加工方面有傑出成就,他們被稱為「新大陸的羅馬人」。
⑨ 土耳其 諾亞方舟到底有什麼關系
諾亞方舟的故事出自《聖經》,傳說是這一個方形船隻,其建造的目的是為了讓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一支由香港人和土耳其人組成的探險隊宣布,他們在土耳其東部的阿勒山海拔超過4000米的地方發現了諾亞方舟遺跡,並成功進入巨型木結構的方舟內,探險隊員還在方舟內發現了陶器、繩索以及類似種子的物體。
中外探險隊稱在土耳其發現諾亞方舟
2010年4月28日,一支由香港人和土耳其人組成的探索隊在北京宣布,他們日前在土耳其東部的亞拉臘山海拔超過4000米處發現了諾亞方舟遺跡,並成功進入巨型木結構的方舟內,探索隊員還在方舟內發現了陶器、繩索以及類似種子的物體。這一發現引起了土耳其政府官員的高度重視。
探險隊成員在接受專訪時稱,可以99.9%的肯定,我們所發現的遺跡就是當年的諾亞方舟。方舟共有7個空間,最大的空間高5米、長10米。方舟共分上中下三層,裡面還有數個隔間,其中一間帶有木桿圍欄和一些繩索,我們猜測是諾亞人用來圈養動物的。
探險隊稱,他們已對遺跡進行了碳元素鑒定。結果證明此次發現的遺跡可溯至4800年前,這個時間也正是聖經中所提諾亞方舟的年代。
參與此次探索的荷蘭著名方舟探索家格力特-艾頓介紹說,這次發現的諾亞方舟遺跡,有非常多的細節與歷史記載吻合:高度超過4000米、方舟在山上是輕微傾斜、而且是棕紅色的木頭、頗長的長方形,艾頓稱,已有大量的證據表明,這個木結構就是聖經中記載的諾亞方舟遺跡。
土耳其亞勒省文化局局長米辛-布盧表示,兩千多年以來,歷史記載及目擊者證據都指出,有一艘古老的大船避過洪水而停泊於亞拉臘山上,人們相信那是諾亞方舟。而這次探險隊發現的這個長方形木結構,以及初步的科學研究,我們相信這就是歷史記載中的諾亞方舟遺跡。
探索隊的驚人發現並未讓所有的人信服,有媒體稱,遺跡中的木質設施似乎是由柏木製成,而非聖經中提到的歌斐木。
同時,英國牛津大學古代史學者Nicholas Purcell也表示,經常有人宣布此類發現,此次中土兩國探索者的聲明並無任何新意。
4年前,美國人Porcher Taylor在經過長達十年的探索研究後宣布,通過衛星圖片發現了諾亞方舟的遺跡。
牛津大學學者Purcell稱,「如果說洪水在公元前2800年曾上漲至歐亞大陸4000米海拔高度的地方,那麼當時已經存在數個世紀的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怎麼繼續發展呢?」
另一位英國考古學家Mike Pitt也表示,「如果說真有這么一場毀天滅地的洪水,我覺得全球各處都可以發現相關的地理證據。」
然而,兩國的探險者並未因此氣餒。在土耳其政府的支持下,他們計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以保護此處遺跡不會受到考古挖掘工作的損害。
在現今土耳其的東部, 接近亞美尼亞(Armenia)和伊朗(Iran)邊界, 有座名為亞拉臘的高山(Mount Ararat), 土耳其人稱之為Aghri Dagh.朱迪山 此山有兩個頂峰, 即海拔16,804尺(5,122米)高的「大亞拉臘」(Great Ararat;), 及海拔12,840尺(3,914米)高的「小亞拉臘」(Little Ararat). 「大亞拉臘」在海拔14,000尺(4,267米)以上之處, 長年積雪.此山被認為是方舟停留之處.。探險隊稱,他們已對遺跡進行了碳元素鑒定。結果證明此次發現的遺跡可溯至4800年前,這個時間也正是聖經、古蘭經 中所提諾亞方舟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