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遺址
❶ 沈陽消失的文物建築有哪些
沈陽市在日俄戰爭奉天會戰時期、十四年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大躍進時期、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時期和現在城市改擴建、開發商肆意拆除、自然災害以及自生自滅的文物建築、舊址、遺址等等等等舉不勝舉難以統計!我提供的文物消失數據都屬於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沒有包含其中。沈陽市被破壞的文物有些是我親眼目睹的,如法國駐奉天領事館舊址、奉天陸軍被服廠辦公樓舊址等等,還有的就是經過媒體披露的破壞文物記錄,因為我不是專業搞文物的,所以有些文物的名稱可能會有錯誤,但是大體是差不多的,有些我不知道名稱的文物建築就不說了,我現在只講我知道的。
法國駐奉天領事館舊址(已經復建)、滿鐵株式會社圖書館舊址(已經復建)、奉天紡紗廠舊址(原址復建)、盛京施醫院舊址(已經異地重建)、大法寺大殿(已經異地復建名曰八王書院)、老君堂、養生堂、窮神廟、老爺廟、馬神廟、白虎廟、老虎廟、天後宮(已經復建)、崇壽寺釋迦佛登天舍利塔、渾南遼塔(非白塔堡白塔)、所以西塔護國延壽寺(已經復建)、龍鳳寺、金覺寺、萬壽宮(已經異地重建)、景佑宮、倒座關帝廟、觀泉寺、孫祖廟、蠍子廟、斗母宮、關岳廟(已經異地重建名曰蓬瀛宮)、奉天監獄、東大營舊址、北大營營房舊址、東水柵欄、魁星樓、文廟(即孔廟)、滿族家廟興慶寺、蒙古族家廟、汗王廟、五方廟、觀音廟、財神廟、盛京古城內城、盛京古城邊城、中街鍾樓、中街鼓樓、天齊廟、大東區法華寺、華岩寺、保安寺、山東廟、中山路望火樓、望北樓、西濱河路漢墓群、廣宜街漢墓群、關東軍醫療所舊址、蓮花寺、白衣寺、珠林寺、唐僧廟、山神廟、土地廟(多處)、關帝廟(多處)、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風雨壇、社稷壇、先農壇、萬壽寺、奉天陸軍被服廠辦公樓舊址、奉天燈泡廠辦公樓舊址、都城隍廟、雙忠祠、三賢祠、僧王祠、楊家庵、孟家俺、佟家俺、灶君廟、積善寺、望雲寺、普濟寺、善緣寺、寶靈寺、玉皇廟、堂子廟、鄧公祠(即鄧大人廟)、艷樂書院舊址、百花茶社舊址、萃升書院舊址、皇姑屯火車站舊址、中街內金生舊址、胡魁章舊址、大名府舊址、大光明舊址、耳朵眼胡同舊址、項公館舊址、趙公館舊址、奉天冶煉廠煙囪舊址、馬路灣新華書店舊址、中和福舊址、大興靴局舊址、永寧橋舊址、馬官橋舊址、法國小學舊址、小津橋舊址、沈陽卷煙廠附近天主教堂舊址、日本關東軍俱樂部舊址、皇寺牌樓、總督府牌樓、鄭親王府、庄親王府、禮親王府、敬謹親王府(即金王府)、睿親王府、成親王府、肅親王府、穎親王府、饒余郡王府、武英郡王府等等等等。
保護文物 人人有責
❷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的鍋爐房遺址
鍋爐房遺址位於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東側,原是一座約三層樓高的鋼混大型建築,內設三台火力發電機組,主要用於實驗、飼育設施的供熱和備用電源。日軍敗退前將其炸毀,從目前的殘存情況已經無法得知鍋爐房的整體面貌。現僅存煙囪及建築遺跡、混凝土基座和海魚池舊址。 遺存類型:地下殘構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969平方米
遺存材質:鋼筋混凝土
形制:煙囪及建築遺跡——三座鋼筋混凝土煙囪(中間一座僅剩半截)和與其相連的一榀鋼筋混凝土框架(含填充牆),以及混凝土框架西側的建築基礎遺跡。殘存的立牆呈南北向,長38米,厚0.8米,高15.6米。三根煙囪自南向北排列,與殘牆體相依附,間距6.7米,每根半徑都是1.6米。其中兩根煙囪完好,高21.6米;只能煙囪頂部殘損,殘高與立牆相同。
用途:鍋爐房是為七三一部隊供電、供熱的設施,煙囪及建築遺跡為該設施被破壞後的主體殘存。
保存概況:1918年對此遺址進行了清理,動遷民房3座,劃定保護范圍3282平方米,並在四周砌磚牆加以保護;2000年對其進行了單體保護。目前該建築處於閑置保護中,是七三一舊址的標志性建構築物之一。 遺存類型:地面殘跡
遺存規模:混凝土基座Ι、Ⅱ佔地面積均為16平方米
遺存材質:鋼筋混凝土
形制:煙囪及建築遺跡東20米有南北向排列的混凝土基座兩處,南側混凝土基座Ι底座長6.1米,高約3.2米,寬約2.6米,底座一端寬0.67米;北側混凝土基座Ⅱ長約6.1米,高約2米,寬約2.6米,牆厚0.6米,基座上有一個洞口,洞寬0.6米。
用途:不明建築殘跡。
保存概況:保存完好,目前處於閑置保護中。 遺存類型:地下構築物
遺存材質:混凝土
形制:海魚池舊址位於煙囪及建築遺跡東北方向約60米處,魚池由兩個長方形水泥槽構成,並設有換水閘門,排水孔。長約34.1米,寬約31.3米,深1.7米。
用途:海魚池是七三一部隊飼養食用海魚的水池。
保存概況:現被埋於地下,部分水泥池壁有風化現象。
❸ 哈爾濱雙城區拆毀文物是怎樣曝光的
是由報紙曝光的。
8月25日,「遼沈戰役」的決策之地,位於哈爾濱市雙城區的四野紀念館東側,包括開國上將劉亞樓舊居在內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日前被人為拆毀一事被披露後,哈爾濱當地文管部門於25日晚間發布了拆毀事件的相關細節:據破壞文物的嫌疑人李某某交待,破壞文物的行為是「受人指使」。
據了解,被拆毀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包括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警備連舊址、劉亞樓舊居、東北民主聯軍獨立團舊址和獨立團炊事班舊址和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衛生所舊址等。
據報道,記者從哈爾濱市雙城區有關部門了解到,當地已對人為破壞劉亞樓故居等不可移動文物的犯罪嫌疑人依法刑拘。遺憾的是,七處遭強拆文物由於損毀嚴重,已無法進行補救。
25日下午,記者從雙城區委宣傳部獲悉,當地公安機關已將破壞文物的嫌疑人李某某抓捕歸案,對指使人常某某已提請檢察機關正式立案批准逮捕,目前正處於公安機關補充偵查階段。當記者想進一步了解文物損毀及未來補救情況時,區委宣傳部部長始終不接電話,記者發簡訊向其說明采訪意圖,截至今早發稿,一直沒有得到回復。
隨後記者聯繫到雙城區文體廣電局負責人鄭孟楠,他遺憾的表示,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舊址坐落在雙城,這些老房子都有駐軍,參謀長劉亞樓的工作舊址,參謀部舊址,獨立團舊址,衛生所、警衛連,都跟革命歷史文物相關,這七處不可移動文物中,還有一處林匠鋪屬於歷史遺跡。但拆了就是拆了,因為文物保護法規定,不可移動文物損毀之後不允許原地重建,異地重建的價值不大,國家文物局不允許搞假文物,只可能進行遺址保護。比如731大煙囪被拆毀了,拆了之後不能原地再建了,原地只能作為遺址保護了,這是文物保護法規定的。
對於七處文物為何沒有定級,鄭孟楠稱,國家組織專家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集》裡面選了一些認為具有代表性的進入大資料庫,之後發函要求各級文物部門盡快公布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尚未定級不是說它不是文物,是等待定級,它的歷史價值要在今後的工作當中不斷發掘,然後再定相關級別。
采訪的最後,鄭孟楠遺憾的表示,為了避免拆遷工作出現失誤,他們之前已經通知過了規劃局、住建局以及拆遷辦,還發了不可移動文物的名錄以及文物保護法兩高司法解釋,對方知道這里有不可移動文物,可惜這些珍貴的文物還是沒有被保護好,遭到了強拆。
❹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的焚屍爐舊址
遺存類型:地面殘構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3.8平方米
遺存材質:磚、混凝土
形制:焚屍爐舊址位於動物焚燒爐舊址西南100米處,鍋爐房已經完全不見,僅保留高16.3米的方形煙囪一座。
用途:焚屍爐是焚燒日本人屍體的地方,是七三一部隊三處焚屍爐中的一座。
保存概況:該建築損毀嚴重,目前處於閑置並保護中。
❺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的南門衛兵所舊址
遺存類型:地面建築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71平方米,建築面積71平方米。
結構類型:磚混結構
形制:南門衛兵所舊址位於本部舊址南100米處,始建於1939年。為磚混結構的平頂單層建築,帶有兩根方形煙囪。平面呈不規則的八邊形,東西長9米,南北寬8米,房屋部分高3.7米,加上煙囪總高7.1米,是原七三一部隊本部五個衛兵所中僅存的一個。當年以本部、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為中心在其外圍建一圈長5公里、高2.5米、寬1米的土牆,牆上架設高壓電網,牆外挖有一圈寬、深各3米的護城壕。沿土牆建有5個衛兵所。如今土牆、電網、防護溝已不存,僅剩南門衛兵所。
用途:南門衛兵所示通往七三一部隊細菌實驗基地的重要關口。
保存概況:該建築目前保存完好,作為陳列館的門衛室和發票室使用。
❻ 煙囪山的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煙囪山
煙囪山,滿語「呼蘭哈達」,又稱「灶突山」,因「儼然一煙突」,而得名。在新賓滿族自治縣縣城西南二十二公里,蘇子河南岸,永陵鎮境內,海拔八百一十四點六米。
這里峰巒迭嶂,山勢嵯峨。同下平疇沃野,阡陌縱橫。附近名勝無數,雲集一方。永陵陵宮坐落對面啟運山下,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古城佛阿拉城遺址,位於東側二道河村旁,城垣可辨,古風盎然;東去八里,有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城,築於平坦的「橫崗」之上;陵西夏園行宮,今雖茫然無存,仍不失名勝遺址;滔滔蘇子河水銀光閃爍,像一條玉帶自山前緩緩西流;蜿蜒的通衢公路,像一條絲線,將沿途村落珍珠般穿在一起。
山頂部,峭岩壁立,怪石嶙峋,酷似煙囪的巨石,高二十多米,直徑五米余,穩坐於三塊巨岩自然疊成的「灶門」之上,「灶口」面東,內可容四、五人。巍巍聳入雲表的大「煙囪」,每至暮春促夏,朝霞暮靄,裊裊亭亭。團團片片的雲氣,繚繞蒸騰,大有「秀靈獨具」之狀。群眾總結為:「煙囪山冒煙,三日不晴天」(意即雲封霧鎖,必有雨到。)。「煙囪」東側,有一似人工鑿琢的石門,寬不足一米,立於山脊之上,人稱其為「南天門」,擠過這「石門」,是陡峭的南坡。「煙囪」以西,為煙囪山之主峰,略高於「煙囪」。兩峰之間,有仙人洞一處,此進彼出,猶臨地宮,大有迷茫之趣。傳有道人至此久居,成仙而去。攀上十幾米自然形成的石階,即達峰頂,其上橫陳「石桌」一張,桌面長一點三米,寬零點八米,高近一米。傳說曾有仙人在此桌上對弈,故稱「棋盤石」。神秘的色彩,使人遐想聯翩。立於峰頂棋盤之上,放眼四望,遠岫疊宕,近嶺層巒,使人心曠神怡,不但西面美麗的鳳凰嶺,東面雄偉的雞鳴山一收眼底,而且南面的榆樹、都督、哈山等村落,北面的嘉禾村,西面的大和睦、羊祭台等村落也歷歷在目。煙囪山南北柞林莽莽,松濤陣陣,遠山近水,風光無限。無論是春光秋色或夏晴冬雪,教有它獨特的壯美英姿。
歷史上,隨著清朝皇帝東巡祭祖,文武官員也不斷舞墨弄筆,煙囪山越加有名氣了。清末奉天副都統晉昌描寫道:「仙洞雲縹緲,豐棱孰與侔?高人舒遠眺,寧羨赤松游。」把煙囪山及其周圍形勢,寫得躍然紙上,至今仍為後人所傳誦。
據載:清代以永陵為龍興聖地,故煙囪山被尊為「蛟」,而列為禁地,民國之年開禁。
❼ 中國最早的煙囪什麼朝代出現的
原始住房內部的火塘無煙道,形同篝火,尤其在燃燒不充分的情況下,屋內煙專熏無法容身屬。
古文獻關於穴居、半穴居有頂部開口的記載,民族學材料也提供了屋上有排煙通風口的例證。半坡稍晚的建築遺址中部塌落的草筋泥防水凸棱,可以證明頂部設有排煙通風口。據此可以推測,半坡早期的頂尖上已有排煙措施,可能略如美洲內華達山區印第安人住房的情況,後來進而改設在屋蓋前坡或山尖上。
屋蓋上的通風口,古文稱「囪」。由「囟」的圖形可知。商周時期屋上的通風口,基本上還保持半坡的形式。囪與門形成對流,排煙效果良好。其做法是在屋面敷泥層時留空即成,可任意調整大小,開口或填塞十分簡便,如遇大雨雪時或作臨時遮掩。這樣,對於錐體或四坡屋蓋的原始住房來說,它已基本滿足排煙通風的要求。囪的防水問題的根本解決,取決於屋架的發展。兩坡屋架的形成,使排煙口有條件設於山面上,此時,它成為「窗」的原始形態,即古文所謂「牖"。
❽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的細菌彈殼製造廠遺址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762平方米
細菌彈殼製造廠遺址位於七三一部隊本部舊址西北15公里,原哈爾濱郊區楊馬架子,現在哈爾濱市南崗區龍橡街1號原龍江橡膠廠院內。1938年,七三一部隊遷移到平房後,細菌彈殼製造廠歸七三一部隊第三部管轄,設有研究室,工作科和整備隊,主要任務是負責燒制土陶細菌彈殼和土陶濾水器。日軍敗退之前對這里進行了破壞。後來經過修復,有些建築還被使用過一段時間。目前這一地區共有7處建築遺址,包括一座保存較好的五層樓建築「小五樓」,兩處燒制土陶細菌彈殼的窯體及四根煙囪。 遺存類型:地面建築
遺存規模:窯體1(北)佔地面積約213平方米,窯體29(南)佔地面積約213平方米。
遺存材質:鋼筋混凝土
形制:兩處窯體形制相同,都為鋼混結構平面呈長方形的地面建築,窯頂為拱形,左右兩壁從底部到頂部向內傾斜,前後兩壁豎直。整體長19.4米,寬11米,高8.7米。在窯內牆壁上部尚留有鐵鉤等裝置。
用途:細菌彈殼焙燒窯體1、2是燒制土陶細菌彈殼和土陶濾水器的場所。
保存概況:這兩處窯體保存較好。都處於閑置保護中。窯體2的附近保留有一段殘破的牆體立面,長36.5米,高4.8米,目前僅存一面立牆,用途不明。 遺存類型:地面建築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約120平方米
遺存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
形制:四根煙囪形制相同,皆為圓形鋼混結構,且兩根為一組。一組煙囪位於原橡膠廠院內窯體2北側,這兩根煙囪保存較好,尚保留一些地面建築殘骸。一根高33.2米,底部直徑3.1米,與一方形磚房相依附,磚房頂部已經蹋毀,現保留有四壁,長7.4米,寬6米,高3.8米,在磚房內部有煙道與煙囪底部相連接;一根高42.2米,底部直徑2.6米,與一方形磚房相依附,磚房頂部已經蹋毀,保留有三面的牆壁,長7.4米,寬6米,高2.6米。兩根煙囪距離較近,在底部尚有煙道相連,部分煙道已經蹋毀於地下,部分煙道裸露於地面。另外一組兩根煙囪位於原橡膠廠院外的新建的居住小區內。保存較差,僅存鋼混結構的兩根煙囪,無地面附屬建築。一根高36.2米,底部直徑2.6米,另一根高43.7米,底部直徑2.6米。
用途:具體用途不明。
保存概況:煙囪1~4目前都處於閑置保護中。煙囪1、2處於高層居民區外側,避雷設施全部被拆除,成為無防雷設施的獨立超高建築,雨季隨時有被雷擊的可能,安全隱患較大。 遺存類型:地面建築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216平方米,建築面積951平方米。
建築結構:鋼筋混凝土
形制:小五樓是一座長方形建築,人字形屋頂,樓梯外置,整體長26.6米,寬7.1米,高18米。
用途:小五樓為當時七三一部隊第三部辦公場所主樓舊址。
保存概況:解放之後經過修復,多處地方經過改造和加建,曾作為橡膠廠廠房,目前處於閑置狀態中。
❾ 布來德伍德在加莫爾遺址發現了什麼
人類對世界的探索都是從鄉村開始的。在兩河流域的黃沙之中,考古學家從大地深處發現了遠古燦爛的城市文明,證明這里是人類城市革命的發源地。因為城市的出現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很多學者自然就想到,這里會不會也是農業革命的發源地呢?
最早推動兩河流域農業考古的,是美國學者布來德伍德。他提出了一套新理論,叫作「側坡學說」。他認為人類最早的農業發源地,可能是在扎格羅斯山地區的庫爾德斯坦側坡地帶。因為那裡雨量充沛,有各種適宜栽培的野生禾本植物,如大麥、小麥和燕麥等;有各種可供馴化的野生動物,如狗、豬、羊、牛和馬等;還有各種可供食用的蔬菜和果實。當時,幾乎沒有任何人涉足這里。他希望在這里能有所發現,以此來驗證自己的理論。而當時的考古學者,大多認為兩河流域農業的發源地是在南部地區,因為那裡土地肥沃,水利灌溉系統比較完善。
布來德伍德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說動芝加哥大學的主持人,同意他前往庫爾德斯坦地區進行農業考古發掘。因為當時各大學的負責人和董事會的成員,都熱衷於發掘伊拉克南部的城市遺址,希望盡快地從出土寶藏中加倍收回自己的投資。他們對無利可圖的農業考古毫無興趣。布來德伍德費了很大的努力,才使他們認識到考古發掘的目的不在於搜尋寶藏,而在於通過實物說明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其中農牧業的發展,尤為重要。
很幸運,布來德伍德來到東方後便首戰告捷,他在扎格羅斯山麓的加莫爾地方發掘到一個史前村落的遺址。該遺址共有15個文化層,第10層以下屬前陶時代,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早期,但這時已有長方形的土屋、爐灶、煙囪;還有磨製的石器,如石斧、石紡輪、石杯、石碗、骨針、項鏈、手鐲;還有黏土做成的人物塑像。
最重要的是,在加莫爾遺址發現了已經碳化的穀物顆粒,如大麥、小麥、豌豆、青豆;還有石制農業生產工具,如石鐮、石杵和石臼;還有許多已經馴化的家畜的遺骨,如山羊、綿羊、牛、馬、豬、狗等動物的遺骨。這證明當地已經出現了農牧業定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