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址公園
① 興慶宮公園是西安市內最大的歷史文化遺址公園嗎
不知道在提及西安的時候,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哪裡?這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本哈姆雷特"了,大家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西安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因為在歷史上西安曾經是13朝古都,歷史悠久,古韻濃厚,每年前往西安的遊客也是絡繹不絕。
西安最大的城市公園,多年"零差評"且無門票,曾是楊玉環的居所
在2006年之後,興慶宮公園就一直向遊客免費開放,這么多年來都保持著"零差評"的狀態,也是當地居民比較喜歡前往的一個去處。另外,在興慶宮公園的一旁就是非常知名的西安交通大學,也可以順便一同前往,都是值得一去的。
② 城市旅遊目的地(包括城市公園、文化遺址等)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這里是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公園。廣富林,位於松江城西北公里,辰山塘東岸,佘山鎮廣富林村,地處上海市松江大學城,是上古時期東吳東部文化、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文化遺址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乃至兩漢以前,幾乎每個時代都留下了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這樣的歷史遺跡對於上海這樣一個缺少歷史根基的城市來說,其歷史價值、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意義都十分重大。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地區的先民就在松江廣富林留下了生存發展的足跡。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的廣富林地區孕育了繁榮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四千年前,北方的王油坊先民遷居到廣富林,與當地原住民一起創造了南北文明相互交融的「廣富林文化」。 為了傳承歷史文脈,規劃佔地1平方公里的廣富林項目包含有遺址公園、文化展示區、古鎮改造區等幾大片區,周邊還設計了體現休閑、居住功能的中式院落等。 其中,規劃以考古遺址保護區為核心,凸顯農耕、生態文化,以綠地、廣場的形式,對古遺址加以原生態的保護和呈現。 廣富林遺址公園的開發建設以傳承歷史文化,保護古鎮原始生態肌理為目標,將結合現代城市建設理念,建成一個「水下博物館」。在遺址保護區之外,還開辟了佔地120畝的「文化展示區」。其中,廣富林遺址考古博物館將作為主體建築矗立於公園核心位置。 博物館四周將開挖河道,形成一片200多畝的水域,而博物館就在水中「漂浮」,整個館分水上觀光台和水下展廳兩部分。展廳不僅陳列出土文物,開辟廣富林發掘現場模擬展示、藏寶室等配套設施,還包括一個再現古老集鎮民風民俗的廣富林漢代集鎮模擬館,一座集中展示上海古代重要歷史人物形象及事跡的鄉賢祠。一批制陶坊、布藝坊、農耕院、書院、水上碼頭等也將在此建成,西邊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將被原址保留,形成一個具有都市農庄特色的公園。
③ 上海耗資200億的修建的遺址公園是哪一座
上海耗資200億的修建的遺址公園當然是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也是號稱「中國最奇特建築」,整整花費了200億人民幣建造,但是大部分卻埋在水裡面,只漏出屋頂供大家參觀。這里就是上海的廣富林文化遺址。
因為其耗資巨大、修建時間長,再加上整個文化遺址是在水下修建而成的,所以這里每天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來觀看,來到這里的遊客無一不被其奇特的外觀和文化底蘊所吸引,所以趁著假期趁著空閑,帶著家人來看一看這個文化遺址,感受一下中國基建的能力!
中國「最奇特」的建築,耗資200億修建,卻只能看到個屋頂!
④ 皇城根遺址公園的文化
皇城是在元大都時形成的,元時叫「蕭牆」,對皇宮起拱衛作用,封建王朝時期皇城內只設衙署,不住居民。新世紀開啟之年建成的皇城根遺址公園,投資8億多元,是北京市政建設的一個大手筆,也是迄今北京城內完全開放的最大的街頭公園。
說起北京的皇城,很多人已不大知道。按照著名學者侯仁之的說法:「北京舊城規劃嚴整,宮殿建築富麗輝煌,舉世之封建帝都,無與倫比。」「舊城規劃之初,紫禁城外繞以皇城,皇城之外更有內城,其後大城之南復加築外城,於是有內外城之分。內城九門,外城七門,各有城樓,形制不一。每門之外,又建瓮城及箭樓,亦各不相同。內外兩城之四隅,各築箭樓,於是城防形制粲然大備,為任何前代都城所未有。」由此看來,從明代以來的帝都京城有三圈半,最中心的宮城是作為皇宮的紫禁城,第二圈即皇城,皇城之外為內城,最外的半圈只在南部有,是為外城。
皇城牆直至清代都未作大的更張,而作過多次修葺。據《清一統志》記,皇城周圍十八里左右,全長應為三千三百零四丈。《大清會典》則明記皇城牆為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皇城的城牆與內外城的城牆不同,實際是高一丈八尺、下廣六尺、上寬五尺二寸的一堵牆壁,全部用磚砌築,中間填有少量碎磚石,牆體塗紅堊,頂端覆黃琉璃瓦。清朝覆亡,入於民國,因市政工程的需要,至上世紀20年代中期,皇城牆被陸續拆毀,至今只留下南面的一段,即天安門城樓東側至南河沿大街路口、西側至府右街路口一線矗立著的「天安門紅牆」,其他三面的皇城牆和三個門都已無存。但北京市在西皇城根進行市政施工時,挖出了當年城牆的基址;而在修建皇城根遺址公園時,也在東安門原址處挖出了舊的基址。
⑤ 關於介紹渭南秦代文化遺址公園的作文
星期抄三,媽媽帶我去洛陽玩,今天襲我們要去隋唐遺址公園看荷花觀賞會。
經過一個小時的路途,我們到達了隋唐遺址公園。外面那銀灰色的大門上刻著那幾個大字顯得格外注目。
我們走進了公園里,如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一樣,展現在我們眼前是一片片 綠樹林,綠油油的草皮地,還有那五彩的花兒,清澈的水溝。走進這里彷彿就像進入了仙境里。
這時我們看見了荷花,綠色的桿兒,亭亭屹立著。白色的荷花花瓣一層接著一層。 再往前走,是一池粉色的荷花,粉色的荷花上有這一兩顆露珠,顯得更加漂亮。在最後面的睡蓮,睡蓮與荷花不一樣,它沒有桿兒,只有一片綠色的葉子和花。睡蓮的品種很多,也有很多顏色,有黃色的,有白色的 ,有紫色的,有粉色的 .. .我最喜歡黃色的睡蓮,遠處望去就像一盞熒光燈,像是 由無數個小螢火蟲組成 。
到了下午,我們才依依不捨的離開了。
⑥ 德州市龍山文化遺址公園在哪
龍山文化遺址公園87km
山東省德州市樂陵市阜欣西路
⑦ 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規劃的具體位置
地址的位置,你用網路地圖或者導航地圖中找
⑧ 寫中國文化遺址公園的作文大全
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興盛不衰。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人的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習慣等;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態的形式來表現,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風習和行為的規范等;第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在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立特徵,這種民族性的文化實際上已經成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時候,覺得這些方塊漢字、押韻詩歌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覺得傳統就是在夕陽西下時面對微風楊柳感慨萬千,就是在中秋節散坐於石凳對月當歌。就和那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一樣,安閑而又恬靜。
等進入學堂,我才發現傳統文化並不是這么簡單的,傳統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記憶最深處。當然,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也就談不上什麼傳統,什麼文化了。
傳統文化並非單純的四個漢字,那是種精神上的東西,需要不斷剖析。而時人尤其是學生對她的忽視卻令人痛心,學校開設的有關選修課,無人問津;國外大興辦「XX(文豪、科學家等)年」,我們卻津津樂道於超女好男…甚至當端午節成了韓國的專利,也只是幾個人站出來捶胸頓足!傳統文化的破碎聲清晰可辨…中華文明從古綿延至今,從未中斷;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我中國與「古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多麼令人驚羨!而當下,學生們都忙於在「數學拓展」「物理研究」等之間奔波,遠古的燦爛被還給荒原,泯滅凝成陰風一片,彷彿能聽到羌笛聲嗚咽,聞到記載她的殘頁發出濃郁的霉味…我將她摟入懷中,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更確切地說,是每位中華兒女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是不是該放棄所謂的「超女好男」了?我們是不是該提高警惕以防傳統文化沉入歷史了?我們是不是該…
是時候了啊,難道你沒發現,原本評論傳統文化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今冒出本《品三國》《論語心得》竟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掀起軒然大波!這不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表現,而影射出了時人對傳統的陌生、迷茫!
隨著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斷震撼我們的心靈,中華民族百餘年來的偉大復興的夢想的實現也進入了快車道。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如何復興傳統文化也成了熱門話題,在網上我也結識了許多有志於此的同好。我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是需要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經閱歷了無數驚濤駭浪,穿越了無數深峽險灘,其間有過許多燦爛輝煌的時期,也有過不少風雨如晦的朝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特點在於她歷盡危機而未消殘壯志,在於她屢經考驗而能活潑潑的生存下來。現在我至少已經有些頭緒了:傳統文化是不斷發展的,正所謂「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在這個十字路口上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剔除不合時宜的糟粕,更重要的是應當根據時代特點將傳統文化賦予全新的意義和形式,共同構建一個理想的和諧社會。
⑨ 宋夏歷史文化創意遺址公園在哪裡
可以這樣講,宋夏永樂大戰的慘敗直接把宋神宗趙頊氣死了。永樂大戰爆發兩年多後的公元1085年4月,年僅36歲的北宋第6位皇帝趙頊病亡。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場把宋神宗趙頊氣死的宋夏永樂大戰,就發生在我們榆林市榆陽區與橫山區交界的無定河兩岸,當年,那可真成一條「血染的河流」。
還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次調研,不是為了議論歷史的孰是孰非,而是想通過深挖歷史,呈現歷史,思考歷史,活化歷史,條分縷析,來說明宋夏永樂大戰與今日我市發展文化產業項目的內在關系。
讓我們的調研就從宋夏永樂大戰爆發的100年前說起吧。
李繼遷叛宋
公元982年,李繼遷19周歲。
公元963年,李繼遷出生在我們榆林市橫山區無定河邊的黨岔鎮。那時,這一帶稱作銀州。
繼遷是個註定要成大事的孩子,史載,他「生而有齒」。
李繼遷是黨項人,唐末,其先祖拓跋思恭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升任夏州定難軍節度使,受賜李姓,受封銀、夏、綏、宥四州地。
銀、夏、綏、宥四州是後來李繼遷三代人創立西夏王朝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黨項李氏創立西夏王朝的發祥地、大本營和總後方。而這四州之中的其中三州,在我們榆林。
銀州,北周置,治所故址在橫山區黨岔鎮北庄村,轄境相當於今天的榆陽區、米脂縣、佳縣及橫山區東部地區。
夏州、北魏置,故址在我市靖邊縣北統萬城。現在的橫山區西北部、靖邊縣東北部及內蒙古烏審旗、杭錦旗屬夏州管轄。
綏州,唐武德三年(620)置。轄境相當於今榆林市綏德、子洲、吳堡、清澗等縣及子長縣部分地區。
宥州,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海市和鄂爾多斯鄂托克旗一帶及我市定邊縣東北部、靖邊縣西北部一小部分區域。
唐末黨項拓跋思恭從青海率部內遷至我們陝北榆林,因鎮壓黃巢起義受封定難軍節度使,經過五代時期50多年的苦心經營,黨項李氏已成為盤據在我們榆林的一支不可小覷的地方割據勢力。中國歷史上,唐、宋王朝之間有過一個大分裂的紛亂時代,即「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50多年間,「定難軍節度使」這一統領銀、夏、綏、宥四州的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均由拓跋思恭後人世襲。拓跋思恭之後,第二任:李思??ㄋ脊У埽?壞諶?任:李彝昌(思恭孫):第四任:李仁福(彝昌族父);第五任:李彝超(仁福子);第六任:李彝興(彝超弟),以上歷任定難軍節度使,五代時先後附於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這里反復論述,是要說明黨項李氏與我們陝北榆林這塊土地深厚的歷史淵源。可以這樣講,是陝北榆林這塊土地成就了黨項李氏。黨項李氏深耕我們陝北榆林,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拓跋思恭立足陝北(唐末);第二階段:黨項李氏6任定難軍節度使,四代人世襲我們榆林,並在榆林站穩腳跟,割據一方(五代);第三階段:黨項李氏圖謀建國,並經過三代人在以榆林為中心土地上的殺伐征戰,建立西夏王朝。
而建立西夏王朝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宋夏永樂大戰發生的100年前,公元982年李繼遷的叛宋。
李繼遷這個在我們榆林市橫山區黨岔鎮出生的「生而有齒」的陝北後生(橫山人,原籍青海),是一個有鴻鵠之志、有血性和殺伐之心、有堅定目標(建立西夏國)的銀州少年。他從19歲在榆林抗宋,到41歲戰死,身經百戰,越戰越勇,他所發動和經歷的戰事,百分之八十發生在我們榆林(銀、夏、綏、麟、府州)這塊剛強的土地上。
李繼遷有著怎樣的身世呢?《宋史》記載:他的高祖是拓跋思忠,思忠是拓跋思恭的胞弟,唐末跟著他哥哥拓跋思恭鎮壓黃巢起義,打仗特別勇敢,戰死後唐僖宗追任他為宥州刺史。他的曾祖父李仁顏,官職是銀州防禦使,就是銀州的軍事最高指揮官。他的爺爺李彝景在五代後晉時又繼承世襲了銀州防禦使這一職務。他的父親李光儼在後周時繼續繼承世襲了銀州防禦使這一職務。可見李繼遷與銀州淵源之深。
李繼遷祖上不僅幾代世襲銀州做官,他自己做官也早,他11歲(974)時,就被北宋任命為「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
那麼李繼遷這個11歲時就在北宋為官的銀州少年,為什麼要叛宋呢?事情還得從982年說起,當時的定難軍節度使,是李繼遷的叔伯哥哥李繼捧。他沒和他的弟弟李繼遷商量,就舉所轄銀、夏、綏、宥四州八縣實質性歸附宋朝(原來是名義上歸附,獨立性強),繼遷堅決反對降宋,苦勸哥哥繼捧,繼捧不聽勸,乾脆附宋入朝,舉家遷往當時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去享受榮華富貴。臨走前還教導他弟弟繼遷說,你在黨岔的銀州老家好好守著,哥到外邊去干一番事業。但宋朝皇帝不放心,隨後又下詔令李繼遷及黨項李氏其他族人也到開封去。血氣方剛的李繼遷豈肯服從?這位「勇悍而有智謀」的橫山後生,當機立斷,立即竄據山野,從此踏上了20多年拒宋自立的曲折道路。
繼遷離開黨岔銀州的一幕十分驚險,皇帝下詔後,銀州已封城,繼遷出城已十分困難,他「偽稱乳母死,出葬郊外,以兵甲??棺中,與其黨數十人奔入蕃族地斤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出其祖彝興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繼遷自言:我李氏子孫,當復興宗緒」。
這段話用白話說就是,繼遷為了出城,謊稱他奶媽死了,要安葬到銀州城郊外去。他帶著忠於自己的幾十個黨項子弟,披麻戴孝,將兵器藏在棺材中,以給奶媽辦喪事為名,騙開城門,一口氣狂奔到距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當時地斤澤是黨項族人的聚居地。繼遷把他爺爺李彝景的哥哥李彝興的畫像舉過頭項(繼遷爺爺李彝景的官職只是銀州防禦使,而他爺爺的哥哥李彝興則是定難軍節度使,管轄四州,號召力強),哭著向黨項族人數落他哥哥李繼捧的不是,黨項族人齊刷刷跪在李彝興的畫像前,都哭著說要跟著李繼遷復興李氏宗室,干一場建國立業的大事。
從李繼遷立志抗宋自立的982年到宋夏永樂大戰爆發的1082年,100年間,李繼遷三代人前赴後繼,殺伐征戰,從此他們的老家「銀、夏無寧日」。
下面,僅舉李繼遷起兵之初在我們榆林征戰的幾例:
第一例:982年12月,李繼遷攻夏州。尹寬(宋夏州刺史)使請濟師,太宗詔引進使梁迥領兵往護銀、夏諸州事。繼遷聞之,退。
意思是說:982年,李繼遷帶人攻打靖邊統萬城的夏州,宋太宗趙光義高度重視,下詔令梁迥帶部隊支援黨岔、統萬城的銀州和夏州。李繼遷一看打不過,跑了。
第二例:983年,夏5月,李繼遷又帶人來騷擾銀州、夏州一帶。這次又驚動了皇帝趙光義,宋太宗令銀、夏、綏、宥都巡檢使田欽柞與副使袁繼忠率兵巡護。繼遷從??柞嶺引眾拒之,戰於葭蘆川,不勝,棄鎧甲走。
這里需要關注的是「??柞嶺」這個地名。「繼遷從??柞嶺引眾拒之」,??柞嶺在哪裡?應該在今日榆陽區與米脂、佳縣交界處。叛宋初期,李繼遷每次出兵都是從地斤澤(今內蒙古烏審旗烏審召鎮境內的「胡同查干淖爾」)由北向南襲擊,與宋軍「戰於葭蘆川」,必然經過榆陽區、米脂縣到佳縣,所以「??柞嶺」應在這三區縣交界處。
李繼遷叛宋之初,基本是連戰連敗,沒打過幾個勝仗。但他來得快,跑得也快,宋軍很無奈,給皇帝報告時這樣分析原因:「賊居沙磧中,逐水草畜牧,便於戰斗,利則進,不利則走。今五路齊入,彼聞兵勢大,或不接戰,且謀遠遁。欲追則人馬乏食,將守則地無堅壘。賊既未平,臣輩何顏以見陛下。」「羌人剽悍多詐,出沒不時,我師乘銳,見小利小勝,必貪功輕進,往往墮賊計中。第嚴約束,明烽候,堅壁清野,以挫其鋒。」984年,知夏州尹憲和巡檢曹光實向地斤澤發動了一次夜襲,焚燒帳篷四百多,斬首五百級,還俘獲了李繼遷的母親和妻子,繼遷僥幸得以逃脫,就這繼遷仍不屈服,帶著人馬不斷攻宋。
李繼遷以地斤澤為根據地戰鬥了兩三年,實力漸漸壯大起來。這個銀州少年最想念的還是他的老家黨岔銀州,他想奪取銀州,於是問計於眾。他的弟弟李延信說:地斤澤這個地方雖然東鄰麟、勝二州,西接夏、綏二州,軍事位置不錯,但畢竟是個小沙窩,哪裡能做首都?現在銀州一直有人來投奔我們,乾脆我們讓他們做內應奪取銀州!部下張浦也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張浦同時提醒繼遷說:銀州都巡檢曹光實是宋朝的一員老將,善於用兵,若不誘之離開銀州,我們不一定能攻克銀州。於是李繼遷令弟弟李繼沖把黨項能動員的部落都動員糾合起來,做好戰斗准備,他自己帶著黨項豪酋破丑重遇貴與張浦、李大信等人趕到銀州騙曹光實。見了面,他誠懇地對曹光實說:我腦子進水跑到地斤澤以來這幾年,吃不上喝不上難以生存,我現在想投降你你樂意嗎?曹光實相信了李繼遷,當即認李繼遷為自己的外甥,並且行了舅甥之禮,商定過幾天在佳縣葭蘆川一帶舉行正式受降儀式。曹光實為了擅功,不與他的手下商量,就輕率確定了此事。到了約定的那天,繼遷派兵在葭蘆川設伏,自己領十幾個人到銀州迎接曹光實出城受降。曹光實令他的干兒子克明護著輜重在後,他自己帶著百騎直奔葭蘆川。李繼遷與他剛認的這個舅舅曹光實談笑自若,並馬前行,從黨岔銀州出發向東北方向葭蘆川行進。到了葭蘆川,李繼遷舉手揮鞭,伏兵起,殺光實,瞬間殲滅了曹光實帶的百騎。李繼遷撥轉馬頭,借曹光實旗號騙開銀州城門,殺入銀州,並且自己任命自己為「定難軍留後」(相當於定難軍副節度使)。李繼遷誘殺曹光實攻佔銀州是985年2月。從此,黨項四州歸附李繼遷的人越來越多。李繼遷殺回他的老家,威名遠播,漸成氣候,實力大增。
李繼遷985年2月據銀州,3月,乘勝攻取宋會州(今陝西靖邊東)、三族寨(米脂西),進圍撫寧寨(今鎮川)。四月與宋軍戰於濁輪川(今神木窟野河邊)。這次,他可遇上了一個真正的對手——北宋名將李繼隆。有人甚至說,李繼隆是「北宋第一名將」,他英勇善戰,敢戰、能戰,其戰功不在楊無敵、種世衡、狄青之下。由此可見,在冷兵器時代,一場戰役能否勝利,主將的英勇無畏,起決定性作用。
濁輪川大戰,李繼隆一戰殲敵五千,並乘勝追擊至銀州,李繼遷帶領殘部棄城而走,銀州被宋軍奪回。李繼遷在窮途末路之時於986年附遼。李繼遷投降契丹後,契丹將公主嫁給他,並幫助他擴大力量。淳化元年(990),他被契丹封為夏國王。淳化二年(991),李繼遷向宋請降。其實,李繼遷這是緩兵之計,為了贏得時間,積蓄力量,以便進一步與宋朝角逐抗衡。但北宋息事寧人,一味遷就李繼遷,授予李繼遷銀州觀察使的官職,並賜名趙保吉。淳化三年(992)正月,李繼遷再次占據銀州。至道三年(997),李繼遷又被任命為定難軍節度使,管轄銀、夏、綏、宥、靜(在米脂北)五州。銀、夏、綏、宥、靜五州終於回到拓跋李氏手中。然而,李繼遷並不滿足於此,咸平二年(999)至四年,再次出兵攻掠北宋麟、府、延州。
李繼遷附遼的這一年(986),恰是楊家將的核心人物楊業在山西雁門關一帶戰敗被俘絕食三日而死的一年。
李繼遷與楊業是同時代人,但楊業應該大繼遷十幾歲。為什麼提到楊業呢?主要是想說明北宋這些名將與我們榆林這塊土地的關系。楊業的父親楊信是神木人,擔任過麟州刺史,但楊業在麟州並沒有多少戰績,他弱冠之年就跟著唐末北漢皇帝劉崇到了太原,成為劉崇賬下一名驍將。979年,宋太宗滅北漢,楊業降宋,從此跟著宋太宗征戰。宋太宗任命楊業為代州刺史,駐防山西雁門關宋遼邊境。楊業8年抗遼的主戰場大都在山西雁門關一帶,所以,從開發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講,英勇無敵的「楊家將」雖然是一優質IP,遺憾的是這一IP在我們榆林沒有太多的故事可挖掘。
而宋夏征戰之主角李繼遷就不同了,他與我們榆林的關系是:生於斯、戰於斯、死於斯。
楊無敵跟著宋太宗在山西浴血奮戰的時候,李繼遷一點也沒消停,在我們榆林跟北宋不停地搗蛋。從982年叛宋到997年,李繼遷16年間一直與宋軍轉戰於銀、夏、綏、宥四州之間。997年,漸漸壯大起來的李繼遷兵鋒指向宋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先襲擊了宋朝運往靈州的芻粟四十萬,又抵禦了宋五路大軍的進剿,於1002年攻陷靈州,殺靈州知州裴濟,徹底打開了北宋的西北大門。李繼遷以其祖先世爵西平王,而他本人又受遼冊封為西平王,便改靈州為西平府。李繼遷令他的弟弟李繼瑗和牙校李知白等,督領民眾建造宮室、宗廟,於公元1003年正月建都於此。
李繼遷離開榆林到寧夏建都,也有一番宏論,他弟弟李繼瑗起初對他離開老家銀州和夏州並不贊同,對他說:銀、夏繫纍世經營,祖宗靈爽,我們不應該離開這里。繼遷說:「從古成大事者,不計苟安;立大功者,不徇庸眾。西平(寧夏靈武)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繕城浚壕,練兵積粟,一旦縱橫四齣,關中將莫知所備,且其人習華風,尚禮好學,我將藉此以為進取之資,成霸王之業,豈平夏偏隅可限哉!」
李繼遷建都靈州後,時而向西征戰,時而向東進軍,東沖西突擴大地盤。1003年6月,他帶兵2萬圍宋麟州(今我市神木市),宋真宗急令駐守在佳縣金明寺的北宋巡檢李繼周增援,真宗看著地圖說:「麟州依險,三面孤絕,戮力可守,但城中乏水可憂耳。」當時宋朝麟州知州衛居寶是一員戰將,他不僅做到了宋真宗詔令的「戮力可守」,而且派一支奇兵出城與李繼遷的2萬大軍廝殺。當時的戰況真是激動人心,敢死隊在李繼遷的大軍中冒死廝殺,麟州城上,衛居寶親自上城督戰,令所有守城士兵高聲吶喊為殺入敵陣的勇士助威,同時箭雨和矢石(冷兵器時代的拋石機將石塊拋入敵陣)如注,城上城下合力搏殺,殺傷李繼遷萬餘人。繼遷一看宋軍英勇,只得拔陣而去,敗回靈武。
1003年6月這場「麟州保衛戰」與80年後的「永樂保衛戰」十分相似,除過自然環境、雙方軍力等因素外,戰將是否臨危不懼,是否能夠出奇制勝是關鍵。1003年的麟州保衛戰,就是因為有知州衛居寶這個戰將才獲勝,他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出奇不意派出一支敢死隊殺入李繼遷2萬大軍之中,同時親自在麟州城頭擂鼓助陣,才有了這場勝利。而80年後的永樂大戰,因為沒有衛居寶、包括范仲淹、李繼隆、種世衡這樣的文武全才,遇上徐禧這樣一個不懂軍事又剛愎自用的主帥,所以永樂大戰才輸得那樣慘。
當然,宋夏永樂大戰失敗的原因還有許多,宋軍的冒進也是失敗原因之一。宋軍所築永樂城,距李繼遷幾代人視若生命的老家黨岔銀州隔無定河相望,直線距離只有十幾公里。有一句俗話說,「欺負人欺負到家了」,指欺負到家是不能忍受的。宋軍把前沿堡壘永樂城築到了西夏家門口,黨項李氏怎能容忍?雖然1082年,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已把都城遷到了寧夏銀川,但橫山黨岔的銀州,始終是黨項李氏夢牽魂縈的老家!1082年發生在黨項李氏百餘年苦心經營的老家橫山黨岔家門口的那場永樂大戰,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為什麼要「傾國來爭」「以死相拒」,舉西夏全國之力和你死磕,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李繼遷1003年「東征」麟州失敗後,1004年正月又在「西征」甘肅西涼府時中計大敗,「中流矢,創甚,奔還」。
這次西征西涼府大敗,李繼遷奔而未還,他在掩著創傷奔回靈州途中死,其時41周歲,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
李德明遷都
李德明(981-1032),德明繼位之時,正值宋、遼媾和,訂立「澶淵之盟」。為了自立自保,德明一方面堅持與遼聯姻、受遼封賜的方針,同時也與宋通款講和,周旋於兩大國之間,求得一個和平發展的空間,鞏固和發展繼遷所建立的事業,發展農牧業生產,西掠吐蕃,北敗回鶻,奠定了西夏建國的基礎。
一部宋夏史,就是一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如果說,李繼遷以戰爭的手段實現了他與北宋的交流,李德明就是以和平為手段完成其父未竟的事業。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夏訂立和約,宋朝承認李德明佔有銀、夏、靈諸州的既成事實,封德明為西平王,仍授德明定難軍節度使。而且每年賜給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三萬貫、茶二萬斤。
1020年,李德明將都城從靈州遷到了興州(今寧夏銀川),自此,西夏定都於銀川。
李德明統治的28年,宋夏之間以和平為總基調,銀、夏一帶少有戰事。1032年11月,李德明卒,其子李元昊繼位。
李元昊稱帝
用今天的話說,李元昊可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元昊1032年繼位後,不願繼續臣屬宋廷,追求與宋廷分庭抗禮的對等國家地位。繼位之後,開始有步驟地實施立國稱帝的計劃。在這個過程中,元昊刻意突出黨項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戰」與「和」的建國思想上,元昊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德明去世前,這對父子就曾就此問題展開過討論,德明訓戒他的這個好戰的兒子說:「吾久用兵,終無益,徒自疲耳。吾族近三十年衣錦綺衣,此聖宋天子恩,不可負也。」德明的意思是說,你看我與宋廷近30年不打仗,宋朝皇帝每年給我們那麼多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這種恩德不能辜負。可元昊則不以為然,回答他老爸說:「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意思是說,吃好穿好算什麼,不過是普通人的訴求,英雄一生,應該稱王稱霸,建功立業,只吃好穿好有什麼意思。
李元昊即位後,立即實施其建國宏圖,採取與其父李德明迥異的治國措施,旋即以一個獨立政權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
一是易姓氏,稱吾祖(兀卒)。
元昊首先拋棄了唐賜李姓和宋賜趙姓,認為這二姓都不足貴,他甚至連祖先的姓「拓跋」也不屑一顧,自更姓拓跋氏為嵬名氏,名曩霄。
二是明號令,勒諸部。1033年3月,元昊下禿發令,自禿其發,然後下令全國禿發,三日不從,殺之。於是民爭禿其發,耳垂重環以異之。
三是別服飾,辨貴賤。《宋史》載:「文資則襆頭、?笏、紫衣、緋衣;武職則冠金帖起雲鏤冠、銀帖間金縷冠、黑漆冠,衣紫旋?,金塗銀束帶,垂蹀躞,佩解結錐、短刀、弓矢?,馬乘鯢皮鞍,垂紅纓,打跨鈸拂。便服則紫皂地綉盤?倫踴ㄐ??,束帶。民庶青綠,以別貴賤。」
可以這樣設想:在我們將來建設的宋夏歷史文化創意遺址公園「北宋城」內,僅把西夏元昊制定的這些服飾恢復,讓遊客穿上游園,也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元昊制定的這些服飾,以服飾顏色區分人的職別和貴賤,可謂赤橙黃綠,五顏六色。
西夏文官和武官,大體從頭到腳佔了6種顏色:紫、緋、金、銀、黑、花。老百姓只能穿戴兩種顏色的服裝:青、綠。
元昊還親自主持了黨項族的文字創制工作,創西夏民族文字「蕃書」,後人稱其為「西夏文」。經過四年大刀闊斧的國內改革和周密准備,1038年10月11日,元昊正式立國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元昊稱帝後,與北宋近30年的和平局面再次被打破。對於北宋王朝來講,元昊稱帝不啻是一噩耗。幾十年來,為了阻止西夏立國與稱帝,北宋幾代皇帝嘔心瀝血,委曲求全,給黨項李氏供吃供喝,還是沒能阻止西夏王朝崛起的步伐。
元昊稱帝,使宋夏邊境形勢驟然吃緊,雙方劍拔弩張。
而我們今天榆林市境內的神木、府谷、榆陽、橫山、靖邊、綏德、清澗、子洲、米脂、佳縣、吳堡等縣區,即為宋夏邊境爭奪戰的主要區域,宋夏重啟釁端,榆林人民就要付出沉重的生命代價,榆林人民的母親河——無定河,憂傷地記下了這一切。
來源:榆林日報
編輯:自在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