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三大遺址
『壹』 中國三大古建築
目前沒有三大古建築這個說法,有的是三大古建築群。
中國三大古建築群分別是:
1、北京故宮
『貳』 中國的三大古國是那三個
A 歷史上神秘的華夏三大古國
擁有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明流傳到今天,有許多古國在歷史的某一個時期鼎盛一時,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但是卻又在歷史的進程中突然神秘消失,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夜郎、大理、樓蘭三個古國。三個古國,都曾經存在數百年之久,都創造了璀璨的文明,又都神秘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
一、夜郎古國
公元前122年,西漢使者到滇國(今雲南省),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使者又到夜郎時,夜郎國王又用同樣的話問使者「漢孰與我大」。夜郎國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從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為是、驕傲自大者的代名詞。
也正是因為這個典故,夜郎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國。
夜郎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大約戰國時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君長國。漢武帝時,唐蒙奉命於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國,了解到夜郎位於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的都邑,便向朝廷建議開發西南夷,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精兵,有效控制南越的分裂變亂。漢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在夜郎地區設置郡縣,將夜郎劃入版圖。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協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漢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夜郎滅國於西漢末期,漢成帝河平年時(公元前28—25年),夜郎與南方小國發生爭斗,不服從朝廷調解。漢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陳立深入夜郎腹地,果斷地斬殺了名叫興的夜郎末代國王,並機智地平定了其臣屬及附屬部落的叛亂。從此後,夜郎不再見於史籍。
夜郎在西漢時期即已滅國,雖然其後不少朝代里有以「夜郎」命名的地方行政區劃,但其歷史含義已完全不同。
二、樓蘭古國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
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
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西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
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只留下一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文明是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紀,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時至今日,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謎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台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人類的。
三、大理古國
大理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段思平自立為王,國號為大理,1094年國中權臣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1096年段正淳改國號為後理。蒙古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雲南滅大理。大理國主段氏降,被任命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雲南各地土司。大理國大力推行漢族文化,用漢字書寫。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僅存的碩果。此外,大理的壁畫和木刻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大理盛行佛教,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大理的開國之君是段思平。他是「烏蠻「貴族,是南詔國的通海節度使,手握重兵,很有實權。公元937年,段思平趁亂聯絡雲南東部的「三十七部」武裝力量起兵。之後,段思平稱帝,改國號為大理,定國都在羊苴城。大理國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建立的政權。
在史書中,記載了段思平取大理作為國名的用意。他改國號為「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系,以穩定統治基礎,富國強兵。後段思平所分封的諸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國家的統治,但是也給後世的帝王們帶來了統治危機,諸侯據地自雄、王室力量極大削弱。各封建主和其他民族的一些貴族領主,經濟和政治地位也相應地得到鞏固,滇池地區的高氏家族,洱海地區的楊氏家族,就發展成了東、西部的兩大霸主。他們與「大理王」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以至發展到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禮、爭奪權力的地步。
大理國在內部受到諸侯割據困擾的同時,周邊的一些其他民族的部落貴族,也紛紛開始趁機作亂,反抗起大理的統治來。「烏蠻」 三十七部中的「於矢部」在混戰中統一了貴州南部地區,建立「羅殿國」。「些么徒」部統一了滇池東南地區,建立「自杞國」。「邛部」的貴族擴充武裝,「閉其境以專利」,自稱「山前山後百蠻都鬼主」。「金齒百夷」貴族叭真,兼並了周圍各部,建立「景隴金殿國」。大理國形成了「酋領星碎,相為雄長。干戈日尋,民墜塗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大理國滅亡。
大理國就這樣在內部的統治危機與部族的叛亂中國勢疲敝,逐漸走向衰落。蒙古滅金之後為了對南宋形成兩麵包抄的夾擊戰術,決定先征服大理。1253年,忽必烈率領率領10萬大軍,分兵3路進攻師南下,長驅直大理國入,大理國內各部落紛紛投降。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國君段興智棄城而逃。1254年,蒙古大軍活擒段興智,存續300餘年大理國滅亡了。
四、關於夜郎的爭議
1、秦國夜郎縣
《太平御覽》:「《十道志》曰:播州,播川郡。秦夜郎縣之西南隅」。
這表明:秦夜郎縣治所在唐初播州之東北;而唐代播州屬於秦夜郎縣之西南一角。
今遵義務川大坪遺址就是秦國夜郎縣遺址。
2、西漢中期的夜郎縣
漢武帝建元年間,犍為郡只設南夷、夜郎兩縣,其餘都為郡國。犍為郡治所及夜郎縣治所在鱉邑,南夷縣治所在且蘭邑,犍為郡都尉駐夜郎縣婁山關附近,後世誤指犍為郡都尉駐地為西漢早期的夜郎縣治所。南夷、夜郎兩縣,即原且蘭、且同兩國,各領郡國若干。此時的犍為郡雖然只有兩縣,實際為大夜郎國,包括西漢晚期犍為郡、牂柯郡、及武陵郡西部。諸史只記載西漢晚期的犍為郡12縣,造成後世學者忽略了這個認識夜郎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線索。
3、西漢晚期的夜郎縣
公元前111年,漢朝借夜郎兵進攻南越之際,平且蘭國,以大南夷縣及附屬郡國地設置牂柯郡14縣。隨後逐漸將大夜郎縣及附屬郡國地修成15縣,仍屬犍為郡。又將犍為郡鱉縣、夜郎縣、平夷縣劃屬牂柯郡,所以西漢晚期犍為郡12縣,牂柯郡17縣。
西漢晚期的夜郎縣,為西漢早期大夜郎縣的最南角,即今安順地區大部、六盤水地區東部一帶。
4、晉代夜郎縣
晉代夜郎郡領夜郎、談指兩縣。包括今北盤江上游六盤水地區、安順地區、黔西南州一帶,夜郎郡治和夜郎縣治在今安順地區。《水經注》等典籍所記載,夜郎臨牂牁江,通廣郁,通番禺,就是指的這個西晉所設置的夜郎縣。而且這一帶在漢朝勢力進入夜郎地區之前也屬於多同夜郎國的核心覆蓋范圍。
5、唐宋夜郎縣
唐宋時代在今桐梓、石阡、新晃等處都曾設夜郎縣。這些地區都屬於漢朝勢力進入夜郎地區之前大夜郎國范圍。
近年關於夜郎古國屬地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處於湖南人頭版圖「鼻尖」上的懷化新晃縣人文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這里是中國稻作、鼓樓、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千百年前延續至今的「竹崇拜」、「牛圖騰」與鬥牛、斗狗等獨特民族風情,構成了內涵豐富、撲朔迷離的夜郎文化。
為重現夜郎文明,新晃決定斥巨資打造「夜郎古國」項目,而貴州一直將夜郎當作他們當仁不讓的文化品牌。夜郎從春秋至漢昭帝國滅,立國有600餘年,在西漢初年夜郎王被誅後不久即逐漸消亡,夜郎國首府究竟在哪裡?由於史料有限,才導致今天「眾說紛紜」的場面。
渝黔高速鐵路在途經的貴州桐梓縣夜郎鎮將建小站,其冠名又引發一場「夜郎之爭」。原本將該站冠名「夜郎站」,但湖南方面提出異議,認為夜郎在湖南,貴州境內不能以此命名,鐵道部經綜合考慮,初定此站冠名「夜郎鎮站」。
『叄』 中國已有的文化遺址
1.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2.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是一座擁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古典園林。它是清朝皇室在京城的夏宮,也是皇家避暑、游覽、做壽的皇家花園。頤和園為歷代皇家經營了800餘年,規模宏大,總面積為290公頃,共有殿堂樓閣、亭台水榭3000餘間,全園布局可分為行宮區和風景游覽區兩大部分。舊稱「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北洋水師經費500萬兩白銀重建,改名「頤和園」,耗銀3000萬兩,歷時十年。 3.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佔地面積極分子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為「天壇」。 5.周口店猿人遺址是中國人民引以自豪的原始文明的聖地。它的發現,把北京的文明史從3000年推到60萬年前。周口店位於北京西南的龍骨山下,西北群山環抱,東南沃野千里,周口河蜿蜒向南流淌。60萬年前,我們的遠祖「北京人」就在這里居住、生息、繁衍。 6.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有帝陵五座——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慧陵(同治)。後陵五座,妃園寢五座,公主陵一座。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有單體建築580座,神道總長14500米,陵園面積為78平方公里。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三座,妃園寢三座,王公、公主園寢四座。共十四座,葬七十六人。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大部都保存完好。這是一片丘陵地帶,樹木茂盛,景色宜人. 7.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8.山西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個,佛雕51000多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千佛洞、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9.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10.泰山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為五嶽之尊,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11.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12.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與黃河、長江、長城齊名,成為中華民族的又一象徵。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受世界保護的人類自然遺產名錄。 13.皖南古村落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4.蘇州古典園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乃「園林之城」,素以眾多精雅的園林名聞天下。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15.廬山 廬山又名匡山,或匡廬,位於江西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美剛柔相濟,自古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相傳,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以草廬為舍,故名。 16.武夷山 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縣城南15公里,方圓60平方公里,四面溪谷環繞,不與外山相連,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襯著清澈的河水,構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景觀。 17.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里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游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 18.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即北武當,與峨眉山、青城山齊名,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升,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這里還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 19.武陵源 武陵源風景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脈中,由四大各具特色的風景區組成——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索溪峪、天子山、楊家界三個自然保護區。方圓369平方公里,屬張家界市管轄。 20.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 21.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雕塑和製作的工藝,是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的瑰寶,宣示著我泱泱中華的古老文明。 22.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的大足等縣境內,這里素有「石刻之鄉」的美譽。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於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 23.青城山—都江堰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西南20公里處。峰巒疊翠,古樹參天,蔚然深秀。這座山以「幽」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其著名景區天師洞一帶,周圍青山四合,儼然如城,故名青城。都江堰是我國古代創建的一項聞名中外的偉大的水利工程。在四川灌縣城西岷江上游。 24.峨眉山--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依凌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庄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雲大佛。「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是大詩人李白贊美峨眉山的詩句。峨眉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國仙山而馳名中外,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完美結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贊譽。 25.黃龍 黃龍風景名勝區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於世。巨型地表鈣華坡谷,如一條金色長龍,蜿蜒於原始林海和石山冰峰之間,構成奇、峻、雄、野的環境特色,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之譽,是我國唯一的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 26.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7.布達拉宮 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是我國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布達拉宮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聖地的地位,成為世所公認的藏民族的象徵。 28.「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 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29.九寨溝被當地藏民尊為神山聖水。海拔4000米以上的尖峭雪山的雄奇之美與多姿多彩的秀水的絢麗之美並存。它以高原鈣華湖群、瀑群和灘流等水景為主體的神氣風貌,被東方人譽為「人間仙境」,被西方人比作「童話世界」。九寨溝的湖水清澈透底,純凈碧澄,色彩斑斕。藍天、白雲、雪山、樹影、泉華給湖泊染上恬美之色,形成層次豐富的組畫。隨著季節、光照、環境的變化,景區會呈現出不同的韻致。九寨溝高高低低、緩緩急急的瀑布也美不勝收
『肆』 中國現存的三大宮廷遺址之一,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居住的偽滿皇宮位於哪個城市
吉林省長春市,日本企圖控制清傀儡政府的偽政權——偽滿洲國首都位於今天的吉林省長春市內。
『伍』 全國現存三大古城
不知道你指的是哪裡的古城呢?
這里有一些古城古鎮的介紹,可以去看一下哦~~
『陸』 中國歷史遺跡有哪些
1、隆興寺,在清河古貝州城西南,始建於隋朝。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發跡時,曾在舍利塔下困卧,「塔影周回蔭之,老僧知其異,獻茶啜飲。」太祖即位後,建隆二年(962年)勑令重修隆興寺,並賜御匾。後幾經戰亂,整座寺院已毀損無存。 2014年10月20日,有1千多年歷史的清河縣隆興寺經過近2年的重建後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客。
2、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3、布達拉宮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1645年(清順治二年)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時期護法王固始汗和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達拉宮之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冬宮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儀式舉辦地,也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之地,舊時與駐藏大臣衙門共為統治中心。
4、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5、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擴展材料: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柒』 中國的三大古建築
中國三大來古建築群分別是曲阜孔廟、源北京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宮,為世界五大宮殿之首。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曲阜孔廟又被稱之為"聖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位於曲阜城正中,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被古建築學專家稱為世界建築史上"唯一的孤"。1994年並孔府、孔林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承德避暑山莊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距離北京230千米。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捌』 中國的古代遺址都有哪些分布在什麼地方
中國古代遺址非常多,數量巨大而分散,因此只列舉10個最著名的作為代表。
北京故宮。明清兩代皇朝的故居,已有1000年以上歷史。
西安秦始皇陵。中國第一代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圓明園遺址。位於北京市,原為清朝皇家園林,八國聯軍侵華時被焚毀。
西漢南越王陵。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昧之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國少數民族吐蕃人所建造的宮殿,距今已超過1000年歷史,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高句麗皇城及貴族墓葬。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北方游牧民族高句麗所建立的政權,至今已有500年歷史。
馬王堆。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女屍歷經2000餘年,屍身不腐,被譽為「考古界的奇跡」。(馬王堆並非干屍)
湖南大學。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大學前身為嶽麓書院,建於公元976年,是中國惟一具有1000年歷史的學府。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始建於公元493年,集合歷代皇朝的佛像和書法摹本,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玖』 中國現存的古代三大殿指的是
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
1、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
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復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2、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內,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區,是南京夫子廟的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殿內正中懸掛一幅中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0米、寬3.15米。
殿內陳設仿製2500年前的編鍾、編磬等十五種古代祭孔樂器,定期進行古曲、雅樂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禮儀的大型明代祭孔樂舞,使觀眾聽到春秋時代的鍾鼓之樂、琴瑟之聲,展現二千多年前年的古樂風貌。
大殿四周是孔子業績圖壁畫,形神並具。廟院被兩廡碑廊環抱,牆上鑲有三十塊由趙朴初、林散之、沈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撰 寫的墨寶真跡碑刻。
碑廊里陳列著被譽為「中華一絕」的雨花石展覽。大成殿內也經常籌辦其他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展,宣傳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3、天貺殿
天貺(kuang)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屬於山東岱廟的主體建築。「天貺」即天賜的意思。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於泰山,宋真宗即於次年在泰山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
整座大殿雕梁彩棟,貼金繪垣,丹牆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殿主祀東岳大帝。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亦稱「東方三大殿」。
(9)中國現存三大遺址擴展閱讀:
三大殿所屬建築群:
1、北京故宮(太和殿)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岱廟(天貺殿)
岱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稱「東岳廟」。始建於漢代,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
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體現了漢族作為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壇廟建築的布局與構建同宮殿建築一致,建築體制略有簡化。
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岱廟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總面積96000平方米,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岱廟的主體建築是天貺殿,為東岳大帝的神宮。廟內存有秦朝李斯篆書的泰山刻石。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
3、南京夫子廟(大成殿)
南京夫子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
也是中國四大文廟,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築群組成,佔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
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方三大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和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夫子廟大成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貺殿
『拾』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古代遺址在哪
中國最古老的觀星台遺址位於河南商丘古城西南3里的闕伯台,又稱火神台,火星台。經專有關專家考證和屬史料的記載,商丘火神台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處觀星台遺址。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台。
我省另一處觀星台遺址位於鄭州所轄市登封告成鎮。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將「天池之中」的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具體包括觀星台,嵩陽書院,嵩岳寺塔,中嶽廟,會善寺,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塔林,初祖庵)。
我省河南是中華名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已經發現7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5000年前的大河文化遺址。河南文物古跡眾多,截止2014年6月我省共有5項24處世界文化遺產。
(註:資料來源網路,大河網,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