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櫟陽都遺址地圖
Ⅰ 陝西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有何價值意義
陝西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是迄今為止第一次較完整的該時期「後宮」區域的整體揭露,對深入揭示戰國秦漢建築布局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近日,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的秦漢櫟陽城考古有新發現:考古人員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國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介紹,考古人員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對這里的考古工作,發現了南牆、西牆,城門、道路,開展了太上皇陵考古。2013年以來新發現了二號古城、三號古城,確定三號古城是秦獻公、秦孝公所都的櫟陽。
從2018年到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遺址內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多座宮城建築,以及浴室、壁爐等設施和灶址、水井等生活遺跡,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1)古櫟陽都遺址地圖擴展閱讀
秦漢櫟陽城是漢王朝的第一個帝陵和陵邑:
秦漢櫟陽城是200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歇、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咸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
此外,在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徒長安」後,漢太上皇仍居櫟陽,死後並葬於櫟陽,置萬年縣以奉陵寢,是漢王朝的第一個帝陵和陵邑。
Ⅱ 古代的長安說的是現在哪個城市啊
長安是西安的來古稱,是歷史上源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
(2)古櫟陽都遺址地圖擴展閱讀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
Ⅲ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有哪些入圍項目
1月16日,一年一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宣布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其中包括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等六項入選項目以及六項入圍項目。
石家墓群是首次在慶陽地區發現的春秋時期高等級貴族墓地。地處泥陽古道干線上,南接唐古道,直通彬縣境內的「絲綢之路」。文化面貌復雜,多重因素並存,為探討東周時期文化傳播、民族融合及互動提供了新的考古學材料。
Ⅳ 中國古代十大宮殿排行
答:故宮阿房宮圓明園(幾代帝王的心血)布達拉宮(世界屋脊)宏偉製作 大明宮慈禧太後的寢宮——頤和園
未央宮:大漢帝國的不朽豐碑 威加海內的天子朝堂
道教宮殿式建築——永樂宮
沈陽故宮雍和宮
Ⅳ 十大考古哪裡有新發現
10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評選會在北京落幕,26個初評入圍項目的發掘主持人介紹了遺址的發現發掘情況。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分別是: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寧夏彭陽姚河塬西周遺址、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陝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吉林安圖金代長白山神廟遺址、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同處春秋戰國時期,新鄭先後作為鄭國、韓國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539年之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其北城門遺址和鄭國三號車馬坑進行發掘,據該項目負責人樊溫泉介紹,鄭韓故城選址科學、形制完整、氣勢宏大,展現了其在中國都城城市文明形成過程中的突出作用,而北門遺址中帶車轍的道路遺跡和出土的車輛馬匹相互結合,為描繪春秋戰國的生活添上濃重一筆。
山東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章丘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發掘的山東章丘焦家遺址,是山東地區,乃至黃河流域最早的城址之一。該項目負責人王芬介紹,這展示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會面貌的巨大變化,為我們認識黃河下游史前社會的轉變及復雜程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料。
宗教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為探究唐宋之後以大上清宮為中心的道教分布、影響范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鷹潭市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推斷出主體殿宇基址的年代為明代早期至清代前期。端莊沉穩的紅條石建築基座,靈氣秀雅的鵝卵石園林地面,使得整個宮觀既有北方官式、皇家宮觀建築特點,又兼具南方傳統建築風格。「大上清宮是我國迄今為止發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揭露地層關系最清晰、出土遺跡最豐富的具有皇家宮觀特徵的道教正一教祖庭遺址,是宗教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該項目負責人胡勝說。
安圖金代長白山神廟遺址位於吉林安圖縣二道白河鎮西北4公里處的丘陵南坡上,相傳唐代有將軍東征高麗時在此獲得一匹寶馬,故又名寶馬城。寶馬城選址是經過精心考量的,占據最為高敞地利,城內建築軸線的南向延長正對長白山主峰,天氣晴朗時,主峰盡收眼底,體現其超然的地位。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世宗效仿中原皇帝封禪五嶽之舉,封長白山神為興國靈應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對遺址進行了4年發掘。該項目負責人趙俊傑介紹,神廟遺址的整體布局與以中嶽廟、西嶽廟等為代表的宋金時期皇家山嶽祠廟非常相似,凸顯其規格之高,也為更好地理解宋金時期祠廟建築布局和規制,以及禮制建築的傳承關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陵墓發掘彌補考古缺環
東漢共有帝陵12座,其中11座位於河南洛陽境內。東漢陵寢制度作為中國古代陵墓由「天下之中」到「南面稱王」軌跡演變的關鍵節點,屬於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其帝陵位置和分布長期以來是考古學的缺環。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對東漢帝陵及其陵園進行了大規模勘探,明確了帝陵墓冢的基本特徵,即墓葬為長斜坡墓道「甲」字形明券墓,墓道南向,墓室為方形「甲」字形迴廊墓。該項目負責人嚴輝說:「這為今後研究東漢時期陵寢制度的內涵與演變,以及進一步探討陵園歸屬問題提供重要參考。」
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高陵區文體廣電旅遊局發掘的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東北部,考古隊發現一處大型成人墓地,墓葬總數在2000座以上,規模空前,是國內首次發現並確認的廟底溝文化大型墓地,性質應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為研究渭水流域史前時期葬制葬俗、人種學、人群血緣關系、聚落形態、社會組織狀況等重大問題提供了科學的實物依據。」該項目負責人楊利平說。
區域文化遺存見證歷史足印
早在1986年,考古學家嚴文明就提出史前文化格局的「重瓣花朵」模式。他認為,最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區,周圍還有甘青文化區、山東文化區、燕遼文化區、長江中游區、江浙文化區,「五個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區是花心,各文化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有不同程度的聯系,中原文化區更起著聯系各文化區的核心作用」。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走進公眾視野。該項目負責人於建軍介紹,通天洞遺址是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首次提供了該地區舊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對了解新疆地區4萬多年以來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確立區域文化發展的編年框架有重要意義。
此外,通天洞遺址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遺存,在國內只發現於少數幾處遺址,為解決學術界爭議的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是否存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文化遺存,以及莫斯特技術的傳播路線提供了依據。
在寧夏彭陽姚河塬西周遺址,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彭陽縣文物管理所斬獲頗豐,包含仰韶時期、常山下層、晚商、劉家、先周、西周、戰國、秦漢等多時代的遺存和文化類型。「商代晚期遺存含有劉家、中原、寺窪等地文化因素,說明晚商時這里已經是一處具有多文化雜居的中心性遺址,而不是一處單純的土著遺存。」該項目負責人馬強認為,這為研究晚商到西周時期中原王朝與西北邊陲的關系提供了全新資料。
「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的發掘,不僅是明代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內陸水下考古的有益嘗試,『圍堰』發掘手段為今後的灘塗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該項目負責人劉志岩說。該遺址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共同發掘,為研究張獻忠大西軍征戰歷史、政權建設、經濟建設等方面提供豐富實物資料,有助於解決明史中的諸多問題。
Ⅵ 櫟陽城遺址的遺址結構
櫟陽城遺址位於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村與古城屯村之間。對其先後兩次發掘,第一次發掘出三條街道、六個城門,第二次發掘出三個城門、十三條街道。全城呈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長2200米。發現了冶鐵作坊遺址,另在文物中已知有三件為櫟陽製造,說明櫟陽還是秦國冶鐵和兵器製做的重要基地。還發現有戰國晚期銅釜,內裝八枚金餅,其中一枚用陰刻篆書寫著「四兩半」字樣,當是顯貴或富商大賈所遺留。司馬遷說櫟陽「亦多大賈」,說明這里的商業十分發達。
櫟陽城遺址(現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新義、東西黨家、南丁、花劉、湯家村戰國~漢)1963、1980~1981年勘探、試掘。面積約4.2平方公里,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寬約1600米。城垣夯築。南牆殘垣1640米,高0.4~0.6米,基寬6米;西牆殘垣1420米,基寬8~16米;東、北牆未見。角門址1座,西門址2座。城內道路13條,其中東西路6條,南北路7條,街寬15.7~17.7米,城內夯築基址7處,呈長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遺址15處。城東南、東北、西北為墓葬區,北城牆外還有一東西向渠道。
Ⅶ 商鞅變法的櫟陽古城在什麼地方
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村與古城屯村之。
櫟陽時期秦國的都城,治所在今陝西省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村與古城屯村之間。東漢廢入萬年縣,唐武德初改萬年復置,治所在故縣西南(閻良區武屯鎮)。至元並入臨潼縣。
櫟陽是戰國初秦獻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秦國遷都櫟陽。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營建了咸陽城,秦孝公十三年遷都咸陽。秦國定都櫟陽共二世三十四年。
(7)古櫟陽都遺址地圖擴展閱讀:
櫟陽城遺址:
櫟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關庄村一帶,櫟陽城遺址全城呈長方形,面積約4.2平方千米,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寬約1600米。南牆殘垣1640米,高0.4—0.6米,基寬6米;
西牆殘垣1420米,基寬8~16米;東、北牆未見。角門址1座,西門址2座。城內道路13條,其中東西路6條,南北路7條,街寬15.7—17.7米,城內夯築基址7處,呈長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遺址15處。城東南、東北、西北為墓葬區,北城牆外還有一東西向渠道。
櫟陽城遺址發現了冶鐵作坊遺址,已知有三件為櫟陽製造,說明櫟陽還是秦國冶鐵和兵器製做的重要基地。
還發現有戰國晚期銅釜,內裝八枚金餅,其中一枚用陰刻篆書寫著「四兩半」字樣。司馬遷說櫟陽「亦多大賈」,說明這里的商業十分發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櫟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櫟陽
Ⅷ 西安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三天時間都可以去哪玩
三天時間線路如下:
第一天,火車站出發做607到華清池。中午去地宮,吃完飯版下午去兵馬俑!一天權剛好,三個經典在一條線上!
第二天,去壺口瀑布,去汽車站坐車,也是一天剛好回來!
第三天,在市內,大雁塔。博物館。鍾樓。碑林……一天也差不多了!
這樣下來三天剛好!!!
Ⅸ 秦漢櫟陽城位於哪裡
櫟陽古城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關庄村一帶。 櫟陽城始建於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晚期,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末廢棄。
Ⅹ 櫟陽的遺址結構
在櫟陽的西面有周人的舊都岐周、豐京和鎬京,東面可沿渭河出函谷關直達廣闊的中原,北面可渡過黃河沿汾水到達魏國趙國,也可直接到達黃河以西遠至河套的廣大地區。司馬遷說櫟陽的地勢是「北卻戎狄,東通三晉」。
櫟陽城遺址位於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村與古城屯村之間。對其先後兩次發掘,第一次發掘出三條街道、六個城門,第二次發掘出三個城門、十三條街道。全城呈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長2200米。發現了冶鐵作坊遺址,另在文物中已知有三件為櫟陽製造,說明櫟陽還是秦國冶鐵和兵器製做的重要基地。還發現有戰國晚期銅釜,內裝八枚金餅,其中一枚用陰刻篆書寫著「四兩半」字樣,當是顯貴或富商大賈所遺留。司馬遷說櫟陽「亦多大賈」,說明這里的商業十分發達。
古櫟陽遺址位於西安市東北60公里的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東,地處石川河與清河匯夾之地,北依荊山,南眺渭水。早在五千年前,這一帶森林茂密,氣候溫潤,我們的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同大自然作著艱辛的斗爭,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今石川河沿岸的義和、南康橋、菩星、康家等仰韶文化遺址就是有力的證明。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到過古櫟陽北邊的荊山,留下了荊山鑄鼎的傳說。商代末年,周文王為斷芮(今陝西大荔朝邑鎮東南)虞(山西平陸縣北)之訟,開辟了岐山至芮虞的道路,這條古道經過古櫟陽,使這一帶得到了進一步開發。西周時期這里地處京畿之地,是鎬京(今西安市西南)東北方向通往今山西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周王室理想的畋獵之地。春秋時期,由於這里「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交通十分便利,關中早期城市櫟邑就在這里形成了。那時候,秦晉兩國在岐芮道上進行了頻繁的爭奪戰。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晉國的櫟邑(即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