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省魏城遺址

省魏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9 10:45:23

Ⅰ 遼寧早期的瑞城現在是什麼地方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是不是芮(rui)城? 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詣侯,武版王封姬姓權子弟於此,稱魏國,今縣城北有魏城遺址。魏城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秦置郡縣,魏屬河東郡。漢立河北縣於魏城,仍屬河東郡,相沿至晉。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縣於今縣城。隋初芮城縣屬蒲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設芮州,轄芮城、永樂、河北(平陸)等縣。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芮城、永樂縣屬永興路陝州。熙寧六年(1073年)廢永樂縣並入河東縣(永濟)。元、明、清芮城縣屬解州。 民國36年(1947)4月29日芮城縣解放,芮城、永樂縣屬晉魯豫邊區太岳行政區第三分區。 民國38年(1949)7月1日,永樂縣並入芮城縣,同年8月1日劃分山西省運城專區,芮城縣屬之。

採納哦

Ⅱ 請問中國現在還有哪些是唐代留下來的建築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唐代的建築有什麼特點呢

中國僅存的四大唐代建築 顏文姜祠古稱靈泉廟,又稱順德夫人祠。當地相傳:齊地孝婦顏文姜,孝侍公婆,遠汲山泉水,不間寒暑,感動神明,泉出於室內匯流成河。文姜歿,在其草廟為神,後人在此建廟,即顏文姜祠。該祠位於博山城郊西南境內風凰山下,是一座歷史悠久且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古典建築群。 據史料記載,該詞始建於北周(公元557年)。更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宋熙寧八年(1075年)擴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如大殿的卷棚前廊及部分附房等)。共有四進院落,該祠佔地面積3660餘平方米,由山門、香亭、正殿、寢殿、土地祠、火神祠、三公祠、王爺殿、公婆殿、爺娘殿、郭公祠、百子殿、東西配廡,左右配院共四個院落,八十三間 房屋組成,建築面積1368.34平方米,為淄博市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1965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後,國家、地方兩次撥款四十餘萬元修葺,現為博山區文物管理所和淄博陶瓷博物館駐地 在山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著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築,它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群。 廟後條山蔥翠,古堞崢嶸;廟前泉涌成溪,林木蒼郁,這便是供奉龍泉之神「廣仁王」的廟宇——廣仁王廟。又因五龍泉水從廟基前湧出的緣故,當地群眾也俗稱其為「五龍廟」。 五龍廟由正殿、戲台、廂房組成,四周有圍牆,東南角辟有小門。正殿座北向南,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開間四架椽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斗欹部的幽度極深,拱瓣稜角顯明,內部擱架鋪作斗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台山南禪寺可相比擬。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築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築風格。 天台庵位於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於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規模並不大,它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第一國寶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五台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 南禪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西南的李家莊,離縣城二十餘公里。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座北向南,佔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唐代是中國建築的發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築大興盛的時代,但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內。規模較大的南禪寺和佛光寺在五台山,其餘兩座是平順縣的天台庵和芮城縣的廣仁王廟。 禪寺座北面南,規模不大,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長60米、東兩寬51米多,寺內現分東、西兩院,有殿宇6座,除主體建築大佛殿三間是唐代原物外,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東、西配殿,即建於明代的龍王廟和建於清代的觀音殿、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麻煩採納,謝謝!

Ⅲ 中國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遺址有哪些

代表有
河姆渡遺址(浙江餘姚)是1973年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一個重要的村落遺址,距今已有7000餘年歷史。經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出土各類生產工具、生活工具、建築構件等文物7000餘件。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木結構水井、最早的編織技術、最早的船漿……河姆渡遺址所展示的燦爛的原始文化,有力地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1979年,這一結論被寫進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

紅山文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古文化,位於赤峰市區東北隅的紅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其他的有

西侯度遺址

位於芮城縣中瑤鄉西侯度村,為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大約180萬年。經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有巨河狸、鯉、山西軸鹿、粗面軸鹿、粗壯麗牛、山西披毛犀、三門馬、古中國野牛、晉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豬、納瑪象等。石器出土數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為原料,類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另外在文化層中還出土有若干燒骨,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石器和有切割痕跡的鹿角以及燒骨的發現,證明遠在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遺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匼河遺址
位於芮城縣風陵渡匼河村一帶,北至永濟市獨頭村北澗,南至芮城縣澗口南溝,長達13.5公里范圍內的17個地點組成的匼河遺址舊石器地點群,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遺址,地質時代為距今約60萬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現。1960一1980年,先後5次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主要有腫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對麗蚌、德氏水牛、二門馬、野豬、師氏劍齒象、東方劍齒象、納瑪象、三趾馬等。文化遺物以石製品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為石英岩。石器數量較少,類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海峪洞穴遺址
位於垣曲縣毛家灣鎮店頭村南海峪溝口東側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舊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1957年發現,1958年發掘。遺址由相鄰的三個地點組成,洞穴產自震旦紀砂質石灰岩區,遺物和化石出自黃褐色的角礫岩中。第一地點含有動物化石,第二地點發現石製品和用火遺跡,第三地點動物化石和石製品皆有。該遺址與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下馮遺址
位於夏縣城北15公里東下馮村東北的青龍河南、北兩岸台地上,系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的典型遺址,其絕對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調查時發現,1974年進行發掘。遺址西部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存,東、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岡文化的城牆和圓形建築基址,北部有東周時期遺存。遺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遺跡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遺物有石、骨、銅、陶等不同質地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樂器等。青銅箭頭、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當時已進入青銅器時代。

東下馮遺址的發掘,對於探索夏文化問題,促進夏代歷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陰遺址
位於夏縣尉郭鄉西陰村東北土嶺上,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民國15年(1926)發現並發掘,共出土60箱陶、石、骨器等遺物,其中有半個蠶繭化石。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大肆盜掘西陰文物達數卡車之多。1959—196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調查,其面積為500x600米,遺物包含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三里橋類型的三個時期的文化遺存。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發掘並出土了大批文物。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荊村遺址
位於萬榮縣萬泉鄉荊村西北500米,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遺址范圍東西3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層厚2米。民國20年(1931),山西省立圖書館、北平女子師范學院研究所和美國弗里爾藝術館合作發掘過該遺址。在出土的谷類炭化物中有黍和高梁兩種,暴露有窯址、灰坑。採集有紅陶、灰陶、彩陶、夾砂陶片。遺址保存較完整,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還有:位於夏縣埝掌鎮崔家河村北的崔家河遺址、位於絳縣橫水鎮周家莊村東的周家莊遺址、位於新絳縣澤掌鎮光村西北的光村遺址、位於新絳縣橫橋鎮西尉村南的西尉遺址、位於新絳縣萬安鄉馬庄村南的馬庄遺址、位於聞喜縣陽隅鄉回坑村西的回坑遺址、位於永濟市蒲州鎮石庄村北的石庄遺址、位於荷城縣大王鄉金盛庄村西的金盛庄遺址、位於荷城縣嶺底鄉坡頭村的坡頭遺址、位於平陸縣西侯鄉趙家滑村的趙家滑遺址等。

古動物化石遺址

土橋溝化石遺址
位於垣曲縣古城鎮寨里村土橋溝。民國15年(1926)瑞典古生物學家安特生發現。東西10--14公里,南北14—16公里,發掘出土有甲殼類、淡水軟體動物、黃河猴等8種動物化石,距今約5000萬年,是國際人類進化及始新統地層的最早資料。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擔山石化石遺址位於垣曲縣毛家灣鎮擔山石村南龍骨山的山腰,1957年發現。面積50平方米,屬更新世晚期。出土有石英石片、三門馬牙齒、鹿牙等化石。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獨頭化石遺址
位於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後澗河南北溝一帶。1953、197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察,認定為共事匼河文化遺址范圍。出土化石有象牙、野牛、獼猴、羚羊角等化石及大量石核、石斧、石刀、刮削器等。

七里坡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杜馬鄉七里坡村東南800米崖嘴頭下。1958年11月發現,採集有麂化石。

五龍廟溝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杜馬鄉大澗北村西側200米處。南北長3000米,東西寬150米,溝西岸斷層的河湖相沉積的沙層和礫石層中,堆積層厚2—6米,出土有黃河象、三門馬等哺乳動物化石。屬中更新世時期。

小東延化石遺址
位於平陸縣東延村小東延溝。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150米。溝兩岸崖腰的河湖相沉積的沙層和礫石層中出土有黃河象、二門馬、鹿、羚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沉積層厚2—6米。屬中更新世時期。

古城遺址

商城遺址
位於垣曲縣古城鎮南關外的毫清河與黃河間的高台上。1984年發現,1985年發掘。城內面積約12萬平方米。中北方的城牆保存在地上,長330米,寬5—12米,殘存高3—5米,夯層夯窩極為清晰,其它三面城牆均保留在地下。城東南為居民區,文化層較厚,有灰坑、窖穴等遺址;中部偏東有一組夯土建築基址,可能是宮殿區。文化遺物主要為陶器,有高、大口尊、盆、罐、豆等,銅器有鼎、斝、爵等,此外還有卜骨。據地層和出土物判斷,最晚不會晚於商代二里岡文化的上層,為一座較為完整的商代方國小城,是研究商前期歷史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毫城商城遺址
位於垣曲縣城東南25公里上、下毫城村之間的第二台地,1989年發掘。城址邊長300米,正方形。夯土層中有早期陶片,西南角有龍山灰坑與較多漢墓。出土有雙環素麵扁壺、高和仰韶彩陶片及許多漢代瓦片。中國歷史博物館調查認為,該遺址對研究商、周及其之前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遺址現存元致和元年(1328)所立「殷商烈祖成湯聖王居毫故事片都」石碑。

禹王城遺址
位於夏縣禹王鄉的禹王村、廟後辛庄、郭里村一帶,因傳說夏禹曾在此居住過,故俗稱「禹王城」。據考證,禹王城即春秋戰國時的魏國國都安邑城,也是秦、漢及晉時的河東郡治所。遺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廟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廟在小城的東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如梯形,總面積13平方公里。四面城牆皆版築夯打而成,北牆和西牆保存較好,除北牆外,其餘城牆都不直。東牆殘長1530米,西牆長約4980米,南牆長3565米,北牆長2100米,外側有護城壕。城北部有戰國時代的灰坑和灰層,城中部偏東的廟後辛庄以北,發現一處戰國中晚期的手工業作坊。中城方形,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西、南兩城牆分別是大城的西牆和南牆的一部分,北牆長1522米,東牆現存長960米,城內遺物豐富,堆積層厚2米左右,有戰國時代遺存,但主要是漢代遺存。從出土遺物分析,中城稍晚於大城。小城總面積754000平方米,形狀是缺去東南角的長方形。西牆和北牆分別長930米、850米,城牆現存寬1。4米。19卯年秋試發掘,出土遺物有大罐、盆、甑、小釜、碗等容器陶范,印有陰文「東三」的鏟范、鏵范、車轡范、六角承范、圓形承范、花紋范等。瓦分板瓦和筒瓦,瓦當多為雲紋圓瓦當,此外還有五銖錢、半兩錢、鐵渣等。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魏城遺址
位於芮城縣城北2.5公里,南北城牆在地面可見。古城東起柴澗村、鐵家莊,西至後龍泉村、城南溝村,北至永樂宮北0.5公里,南至永樂宮門前,呈方形,周長4500米。殘留於地面之上的城牆高出地面l—7米,城址寬度一般在13—15米之間。城牆版築而成,古城東南、西北、東北三個城角保存較好,城外側都有月牙狀的夯土台。城內出土有東周時期的南、豆、罐、瓦等遺物,在城西柴澗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過數批青銅器。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壁城遺址
位於稷山縣城西南5公里處白家莊村西。其東、西、北三面皆為深溝巨壑,地勢險要。玉壁城建於西魏大統四年(538),系西魏抵禦東魏侵襲的前沿重鎮。玉壁城早已廢圯,夷為平疇,唯西、南兩面尚有夯土殘垣斷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個平頂土丘,與城相連,昔日均為城堡,現在北堡暗道尚存。城東溝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內寬約0.8—1米,高約1.2—1.8米,為東魏高歡攻城時所鑿。對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戰爭史具有重要意義。

Ⅳ 芮城588信息網的地理位置

芮城位於芮城地處山西省最南端,與河南靈寶市、陝西潼關縣僅一河之隔,素有「雞叫一聲聽三省」之稱。全縣國土面積11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萬畝,轄7鎮3鄉,總人口39萬。
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稱魏國,今縣城北有魏城遺址。魏城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秦置郡縣,魏屬河東郡。漢立河北縣於魏城,仍屬河東郡,相沿至晉。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縣於今縣城。
民國36年(1947)4月29日芮城縣解放,芮城、永樂縣屬晉魯豫邊區太岳行政區第三分區。
民國38年(1949)7月1日,永樂縣並入芮城縣,同年8月1日劃分山西省運城專區,芮城縣屬之。
芮城歷史悠久,殷商時為芮國,西周為魏國,史稱「古魏」,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設芮城縣,距今1450年,地上地下文物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對外開放縣,2006年建成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早在180萬年前,華夏先祖就在這里勞動生息,芮城縣境內的西侯度遺址燃起了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虞芮閑田」的佳話載於史冊,《詩經·魏風》七篇即是產生於此的民歌。黃帝戰蚩尤、風後指南車、大禹治水、魏文侯崛起等古老的故事也都發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全縣文物擁有量在全國縣(市、區)中名列前茅,共有各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2處,其中,永樂宮、西侯度遺址、廣仁王廟、城隍廟和清涼寺5處為國保單位,壽聖寺、匼河遺址、坡頭遺址、金聖庄遺址和古魏城遺址5處為省保單位。

Ⅳ 芮城在哪裡

芮城地處山西省最南端,與河南靈寶市、陝西潼關縣僅一河之隔,素有「雞叫一聲聽三省」之稱。全縣國土面積11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萬畝,轄7鎮3鄉,總人口39萬。

Ⅵ 中國唐代古建築有哪四處

據文物專家考證,目前我國僅存唐代建築四處,全部在山西省境內。
廣仁王廟
在山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著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築,它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群。整個建築結構簡練,古樸雄渾。2001年06月25日,廣仁王廟作為唐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天台庵
天台庵位於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於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規模並不大,它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禪寺
位於山西省五台縣西南的李家莊,離縣城二十餘公里。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座北向南,佔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光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五台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Ⅶ 求幫助 尋求幫助做關於戶外旅遊的訪問

一、古驛道據先秦文獻記載早公元前漆000前魏域已行路5000前形馱遠路禹治水陸行乘車由隆入魏域形境內貫穿南北車馬道商朝七遷其都河稟甲遷相(今內黃縣)境內形殷都至曲周太平倉、沙丘行宮間官路條古道南起殷都(今內黃縣)自宋村入魏境經今泊口、馬、雙井、德政、羅庄等一陸村境約漆0俗名殷路早商代我即郵驛制度每隔三0按規模設郵、亭、驛、傳四等驛站魏縣設蔣村、雙井、西寺堡、集、北皋、羅庄、集村等一0驛站境內交通四通八達晉齊燕趙吳楚通衢條古驛道研究我古代交通、軍事、政治、郵驛重要價值沿條古驛道形系列古名形條名文化廊 二、古城遺址魏縣治歷經於村、舊縣廟、洹水、今魏城鎮四處於村古城位於今魏城鎮東北一三公處西漢至唐代縣治建於西漢高祖十二(公元前一95)古城垣規模宏周近萬米沙石膠土砌築曾西漢都尉府駐5米深處尚存斷續城牆基史稱漢城建治9陸吧 舊縣廟古城位於今魏城東北一四公處唐寶三(漆四四)建規模詳現存舊縣廟碑道建治三二9史稱唐城 洹水古城位於今魏城西南一5公舊魏縣村宋熙寧六(一0漆三)建原洹水縣治規模詳現存二米高石獅座建治二9漆史稱宋城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今魏城明洪武三(一三漆0)建古城垣初夯土牆周二陸00米高漆米寬吧米護城河深5米設東西南北四門弘治四(一四9一)建門樓四座東迎恩西南賓南望遠北拱辰城內文物古跡眾各種廟宇一吧處衙門5處牌坊吧處古橋梁5處古塔一處古城存三吧漆乾隆二十二(一漆5漆)毀於水災 三、古遺址魏縣古遺址眾已發現現存早達5000餘歷史主要堯帝丹朱夜遊台遺址、禹治水黃河故道遺址、周洹水城遺址、春秋葛築城遺址戰魏文侯所築禮賢台遺址蘇秦六諸候盟台遺址春秋烽火台遺址西漢蓋公台遺址三曹操疏通白溝遺址隋末李密所築卧牛城遺址唐李世民戰劉黑闥戰場遺址唐末李克用戰白龍潭遺址宋真宗御駕親征駐隆遺址等計三陸處外尚自唐修建寺廟遺址三吧處僅唐代所建寺廟達一吧主要:唐敬德監工修建羅庄村白龍廟遺址蒲潭營村觀音寺遺址唐貞觀間嚴屯村千佛寺遺址獅口村達摩師頌經傳道萬佛寺遺址建於唐高宗間興寺遺址、文殊寺遺址宋代白佛寺遺址明代觀瀾寺遺址等據志書記載及民間傳說各寺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建築龐、氣勢非凡冀、豫、魯、晉四省乃至全影響巨 四、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魏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四陸處主要:漢司隸校尉蓋寬僥墓晉劉太墓唐郯公張公謹墓宋鄭王潘美墟明儉都御使郭恩極墓兩淮鹽運使薛墓副都御史鄭仕墓清考據專家、辨偽家、著作家崔述墓等特別位於沙圪塔村南清理寺卿崔維雅墓佔一二畝墓前左右兩側排列石、石馬、石羊、石豬、華表等石像二四件石家莊南、邯鄲東、聊城西、安陽北古墓陪葬品

Ⅷ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遺址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都城遺址。魏君主姬姓。先祖畢萬被晉獻公封為大夫,居魏(今山西芮城北),後世以魏為氏。公元前453年,魏桓子與趙、韓三家分晉,前 403年被周天子策命為諸侯,建立魏政權。先後遷徙霍(今山西霍縣西南)、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約7公里青龍河畔)、大梁(今河南開封)等地為都。 畢萬受封之地魏城位於今山西芮槭縣北中條山南麓,南距黃河10餘里。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方向正北,除西牆外,其他城牆在地面上均可見到。城周長約4500米,城基寬13~15米。城牆為夯築,分上下兩層,卜層又分內外兩部。南牆保存較好,長1150米;北城牆保存最好,長1000多米,地勢高,似經過補修,東城牆全長l268米,西城牆約1000米。古城東南、東北、西北三個城角保存較好,城外側有月牙狀夯土台。城內的文化堆積層里出上的遺物有戰國時代的瓦片和陶器殘片;還有春秋末至戰國初的墓葬以及漢代遺物殘跡等。學術界一般認為此城即魏最忉的封地。 安邑,自魏絳徙都(前562)至魏惠王遷都大梁(前361),為魏都達200年之久。古城位於禹王村附近。傳說夏禹曾在這里居住,故稱禹王城或夏王城。經實地勘察,古城由時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城和禹王廟構成,小城居大城中央,禹王廟在小城東南角,中城在大城內西南部。大城周圍約15.5公里,略呈梯形,北牆、西牆和南-牆保存較好,現長分別為2100米、4980米和3565米。牆系夯築,存高1~4米。遺物時代上至戰國,下迄漢代。中城嚴面略呈方形,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城周約6.5公里,城牆寬5~7米,殘存高度1~4米,夯層厚l0厘米。它利用了大城西城牆的南段,南城牆的西段作為西城牆和南城牆。城內布滿漢代文化層,也有戰國時代的遺物,堆積厚度一般在2米左右。小城平面為矩形,周長約3公里,城牆保存完好,總面積約75.4萬平方米。地勢西高東低,城址比周圍地面高出1~4米,遠視形如上台。文化層堆積較厚,多為戰國至漢代遺物。小城東南角為禹王台,俗稱青台。面呈方形,邊寬70米左右,台高8米,夯土築成。夯七層內有戰國到宋元時期的遺物,還有琉璃瓦等。據說,此台所建禹王廟,毀於民國時期,遺留的文物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殘碑。根據綜合分析,考古專家一般認為大城相當於戰國時代,中城大致存在於秦漢或稍晚,小城可能與大城同時建造,為大城的一部分或宮城,以後經漢朝至北魏,使用時間最長。據此推測,大城即魏都安邑,中城系秦漢河東郡治所。

Ⅸ 洛陽有什麼古遺址呢

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的夏朝,洛陽被稱為斟鄩,是夏太康、仲康及帝桀的國都。今天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村,1956年考古發現的“夏都斟鄩城遺址”就是證明洛陽建都最早的遺址。

這座由是由堂、廡、庭、門等組成的規模宏大的斟鄩遺址中心殿堂,是中國最早的帝王宮殿,他決定了後來歷代帝王的宮殿朝堂格局。

商朝時期,稱洛陽為西亳。

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洛陽又被稱為西亳(xi bo),是商朝的都城。現位於洛陽偃師屍鄉溝村的“商都西亳遺址”,再現了商滅夏後建立的這座影響後代的城市建築群模式。

遺址城內縱橫的道路,交錯的街道,各大小城區的層層相套,足以看出三千六百多年前古人對城市建設的非凡規劃。

西周東周時朝,稱洛陽為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這時的洛邑就是洛陽城的又一稱呼。現今包含洛陽澗河瀍河兩岸的王城公園、天子駕六、戰國時期的糧倉、戰國至西漢時期陶窯和加工作坊、青銅器作坊等古遺址等組成了“東周王城遺址”。

洛邑是史書明確記載的第一座國家層面詳細規劃建設的都城,是第一個選擇以居中央控四方建都築城統治理念的奠基者。

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時期,洛陽稱為雒陽。


西漢劉邦在洛陽稱帝,伊始曾定都洛邑,後遷西安。直到東漢劉秀定都洛邑後,改稱洛邑為雒陽,後期的曹魏、西晉、北魏朝代一直定都雒陽。經過幾個朝代約三百多年的經營,尤其是北魏時期的洛陽城,已是集聚不少民族與西域商人的擁有六十多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現在位於洛陽市東約十五公里的漢魏洛陽城遺址公園恢弘,可以窺出當年洛陽繁華的盛景。

其中,位於遺址南郊的東漢靈台遺址,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台遺跡。

隋唐、後梁、後唐、後晉朝——洛陽隋唐城遺址公園。

看得出,古遺址各地常有,集十三朝古都遺址的卻不常有。

而洛陽,就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Ⅹ 太極殿的考古挖掘

自2012年起, 結合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考古隊啟動了對太極殿遺址為中心的宮城中樞區全面勘察, 明確了太極殿及其周邊附屬建築的規模形制、 布局結構、 保存狀況和時代序列, 取得重要成果。
太極殿遺址位於北魏宮城中部偏西北處, 北距河南省孟津縣平樂鎮金村約 1 公里, 南距宮城正門閶闔門遺址460 米。 此次發掘, 首先在該遺址區進行綜合性的勘探, 主要採用鏟探、 土樣採集、 電法和磁法物理勘探、 高空影像採集分析等多種技術手段收集相關資料, 勘探面積近 25000 平方米。 勘探發現該區域的地下遺跡, 以夯土遺跡為主, 還包括地面、 道路、 水道、 瓦礫堆積等, 堆積較為復雜。 勘探結合文獻記載表明, 太極殿遺址是由位於北魏宮城主要建築軸線上、 東西向分布的三座大型夯土台基建築為主體構成, 居中為太極殿中心殿基、 東西兩側分別為太極東堂和太極西堂, 三座建築的夯土台基都殘存有地上部分和地下基礎部分。 在此基礎上, 採取了發掘遺址區的東半部、 保存西半部的方法, 對太極殿中心殿基的東半部和太極東堂進行大面積發掘揭露,發掘面積 8900 余平方米。 通過發掘, 對太極殿中心殿基和太極東堂、 太極西堂殿基的建築規模、 形制結構、 建造時代等有了確切認識。 三座殿基均為東西長方形, 方向 4度, 大致位於同一東西向建築軸線上。 三座殿基間距 13米, 其間以下層為門址、 上層似為閣道的多層建築連接。 以三座殿基為中心, 在其周圍發現有散水、 道路、 門址、 院落、 廊廡、 水渠等設施, 從而構成一組規劃有序、 布局合理的大型宮殿建築群。
太極殿中心夯土殿基平面為東西長方形, 因晚期改建未成, 其形制略有殘缺。 其北邊寬 102.3 米, 南北進深約58~61米。 台基主體由較為純凈的紅褐色土夯築而成, 在其周邊四面均發現有不同質地、 顏色、 厚度的後期補築夯土。台基北面居中有一東西寬約 51米, 南北進深約 3米的凸台。 殘存的台基北側邊壁, 除凸台外側包磚外, 其餘部分為夯土上墁抹白灰牆皮, 牆皮上裝飾有寬0.4~0.5 米的紅色條帶共 5 處, 間距 5.6米~6.8 米不等。 台基外側的地面保存較好, 在北側凸台外側可見保存較好寬約 1.1 米的鋪磚散水, 其餘地面為素土地面, 未見鋪設磚石痕跡。 台基頂面殘損, 殘高 1.65~2米。 在台基南部發現排列整齊的大型擾坑 17個, 上口形狀不規則, 底部大致為邊長 1.7 米方形, 殘深1~1.2 米。 擾坑分為南北兩排, 中心間距 6.5米。 南排東西共 14個, 南距殿基夯土南壁約 5.3米; 北排共 3個, 分別位於東、 西兩端, 其中東端 2個, 西端 1個。 從其排列位置、 分布特點和建築結構看,可能與建築柱網的承礎石坑有關。據勘探, 殿基南側設南北向踏道兩條, 發掘了東側一條。 踏道被晚期建築房屋破壞, 地上形狀與結構不明, 僅存地下夯土基礎。 其由紅褐色土夯築而成, 東距台基東南角約 17米, 南北殘長11米, 東西寬約 5.3米, 兩側邊壁墁抹有白灰牆皮。 在台基北側凸台東、 西兩端也各有 1個踏道, 揭露出東端一條, 為自東向西向上登臨殿基的踏道, 東西殘長5.6、 殘寬 2.5米, 有少量方形鋪地石板殘存。 西端應該是對應的自西向東登臨殿基的踏道。
太極東堂殿基位於太極殿中心殿基東側, 間距約 13米。 平面也為東西長方形, 東西寬 47.9 米, 南北進深約 21.3米。 殿基由較為純凈的紅褐色土夯築而成, 外壁局部殘存有多個時期抹墁的多層白灰牆皮, 外側也殘存有相應時期的地面。 牆皮多已剝落, 保存較差。 台基頂面殘損, 殘高 0.6~1.2米。在太極東堂殿基南側, 也設有南北向踏道兩條。 揭露出的東側踏道東距殿基東南角 7.7 米, 東西寬 4.1 米, 南北長約 12米。 主體部分為夯土築成, 兩側砌築包磚, 外側抹墁白灰牆皮。
在太極殿中心殿基與太極東堂殿基之間, 發現有南北向的單門道門址和樓閣道的柱網遺跡。 門址位於兩座夯土台基之間正中位置, 兩側各以寬約 1.4、殘高 1.1米的東西向夯土隔牆與兩側的夯土殿基相接。 夯土隔牆南、 北兩側, 各設置一排 4塊礎石, 形成面闊 3間、 進深2 間的建築結構。 居中 1 間面闊 4 米, 設有南北向門道; 東西兩側各為面闊 3.6、進深 2.3米, 形成中間為夯土牆、 南北兩側有檐柱的廊廡結構。 根據柱礎規模和排列間距, 推測上層應有閣道建築。 在門址南側略偏東處, 還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鋪磚道路, 殘長 15、 寬約 2米。 路面為長方形條磚平鋪, 兩側條磚立面順鋪,形成勒邊; 鋪磚表面殘破嚴重, 上面殘留有重物墜落砸擊形成的深坑。
太極東堂的北側, 發現有東西並列的兩組宮院, 目前均只發掘了宮院的南半部進深 11~14米的部分。 兩組宮院外圍均由廊廡圍繞, 廊廡為中間有夯土隔牆、 兩側各有一排檐柱的兩面坡廊房建築, 開間約 3.9米, 進深約 3.6米。 西側宮院東西長約 20 米, 南側廊房 4 間; 東側宮院只揭露了南側廊房 9 間, 殘長 37米, 向東出發掘區。
太極東堂殿基北側與兩組宮院之間, 有一東西向鋪磚道路, 南北寬約 4米, 東西殘長 52米, 向東出發掘區, 保存較好。 道路西端設有一座單門道門址, 門道寬 3.5米。
西側宮院由北面中間的正房和東、西、 南三面廊廡, 圍合著中間的天井院落。 天井院東西約 8 米, 南北約 4 米, 周邊鋪砌有石板。 北面正房面闊 3間, 寬 9米, 進深不詳。 東側宮院規模較大, 尚未明確其建築結構。 東側宮院南廊上, 設置有單門道門址一處, 連通東側宮院和太極東堂殿基北側。
對建築台基夯土的解剖顯示, 太極殿及太極東堂的主體建築時代, 主要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為紅褐色夯土, 質地比較純凈; 夯窩為圓形平底, 直徑約 6厘米; 夯層較薄, 約 7~8厘米; 太極殿主殿夯土基礎殘存厚度約 7.5 米, 底部鋪墊一層具有典型魏晉時期特徵的素麵筒瓦、 籃紋板瓦和雲紋鋸齒瓦當殘片。中期為黃褐色夯土, 質地一般; 夯窩為不規則形圜底, 直徑 8~10厘米; 夯層較厚, 約 18~25 厘米, 該夯土疊壓打破早期夯土。 晚期為灰褐色夯土, 內含白灰渣粒; 夯窩橢圓形, 直徑 5~10 厘米; 夯層厚 13~15厘米。 晚期夯土個別地段也厚達 7米, 其底部鋪墊有一層具有典型北魏時期特徵的黑磨光面瓦件殘片, 夯土內也包含有北魏時期瓦片。 太極殿主殿台基夯土上發現的 17個大型擾坑, 均位於晚期夯土中。
在對太極殿及太極東堂台基外側地面的解剖中, 也發現多個時期的地面等建築遺跡, 尤其是保存較好的施工柱坑、 早期鋪磚地面、 攔邊石條、 柱礎石等遺跡。 這些地面遺跡的分期也大致與解剖的三期夯土遺跡相對應。
綜合遺址區的地層堆積、 建築遺跡之間的地層關系, 以及對建築遺跡的局部解剖分析表明, 太極殿遺址的主體建築始建於曹魏時期, 歷經北魏、 北周的修補與沿用。 解剖中, 在曹魏時期始建的殿基下, 還發現不晚於東漢時期的建築遺跡, 但由於保存較少, 建築形制不明。 文獻記載, 曹魏明帝青龍三年, 「大治洛陽宮, 起昭陽、 太極殿」 , 是為漢魏洛陽城營建太極殿之始; 北魏都洛後, 重建太極殿; 延至北周宣帝時期,文獻也有規模龐大的修築洛陽宮的記載。 考古發掘資料與文獻記載完全能夠印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