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挖出遺址
㈠ 開封猶太人的遺跡
《重建清真寺記碑》明弘治二年
《尊崇道經寺記碑》明正德七年
《祠堂述古碑記》清康熙十八年
南教經胡同
北教經胡同
㈡ 開封的名勝古跡都有哪些
1.龍亭公園
位於開封城內西北隅佔地面積1300多畝。全園包括午門、玉帶橋、朝門、照壁、朝房、龍亭、北宋、皇宮宸拱門遺址、碑亭、北門及東門等清朝萬壽宮建築群體,還有潘楊二湖、春園、盆景園、號稱中原一絕的植物造型園及長廊水榭等園林景觀。
㈢ 請問開封「城摞城」的遺址具體在什麼地方,怎麼去
好象不對外開放,我去了這么多次,都沒見到!!!!
㈣ 開封有多少名勝古跡
竹林仰韶文化遺址 鹿台崗商代文化遺址 啟封故城 禹王台 相國寺
開封城牆 大雲寺塔 州橋遺址 北宋東京城遺址 繁塔
興國寺塔 鐵塔 紫銅鍾與鍾樓 北大寺 一賜樂業教碑
延慶觀 孔廟大成殿 鎮河鐵犀 岳飛廟 黃陵崗塞河功完碑
龍亭 河南貢院碑 清真寺 山陝甘會館 東大寺
中共豫陝區委機關舊址 杞縣虎丘寺農民起義舊址 陣亡將士紀念塔 河南辛亥十一革命烈士墓 杞縣大同中學舊址
紅洋樓 劉少奇逝世紀念地 焦裕祿烈士陵園
竹林仰韶文化遺址
【竹林仰韶文化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城東南杞縣城南35公里竹林村北土崗上。遺址東西走向,文化層多在土崗南側,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因農民取土而一分為二,中間有深2米、寬20米的人行道。文化層上部約0.3米,中部沙灰土厚約2米,下部為仰韶文化層。土崗高出地面3.5米。經勘探發現有泥質紅陶片、灰陶片、夾砂灰陶片、燒骨、野豬骨及鹿角等遺物。遺址屬仰韶文化中期,總面積達2.82公頃。
㈤ 現在開封有北宋皇宮遺址這個景點嗎,叫什麼名字
現在開封沒有這個景點遺址。只有龍亭有點遺址的意思。
㈥ 開封有沒有與辛亥革命的遺跡
火車站附近有紀念碑很是高大
㈦ 開封的開封府是在北宋開封府舊址上建的嗎
北宋皇城裡的正殿叫大慶殿,皇上辦公的地方叫文德殿,不叫大明殿。位置在現在開封市的龍亭公園內。
㈧ 如何評價開封的鼓樓遺跡
開封鼓樓,曾是開封城的標志性建築和古城的象徵,是曾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最嚮往的繁華之地和風雲變幻中心,是海內外河南人心中的聖殿!
5個多世紀的滄桑史:鍾、鼓二樓原是北宋皇宮中的設施,始於明代開封。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開封為陪都,稱「北京」,同年以陪都的規格重建開封城,開封城第一次包上青磚。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將第五子封於開封為周王。洪武十二年(1379年),河南都指揮使司徐司馬在開封城中心建鼓樓(今鼓樓廣場),次年,河南布政使參政莫景山又在正對鼓樓的偏西處(今省府前街西口)建鍾樓。
明代開封學者李濂所撰《汴京遺跡志》記載:「譙樓,一名鼓樓,在城內安業坊,台高三丈,上建樓,下置瓮門,通東西行路。」
開封鼓樓平安地度過了最初的70年,由於年久失修而有些傾損,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偏遇到久雨成災而停工未竣,這一停就是10年。到天順五年(1461年)再動工修建時,恰逢黃河決口而再次作罷,於是有人謠傳修鼓樓會招來水患。此後便無人再提修鼓樓的事,鼓樓日見破敗,時人稱之為「破鼓樓」。開封鼓樓就這樣一直破敗了60多年無人問津。明嘉靖六年(1527年),鎮守太監呂憲力排眾議,毅然將鼓樓修葺一新,結果平安無事。直到明末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圍攻開封,天災加上人禍,致使大水灌城,存在了1個多世紀的開封鼓樓毀於波濤之中。過了40多年,清初開封城恢復重建之後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撫閻興邦組織重修鼓樓,到光緒七年(1881年),河南巡撫李鶴年又對鼓樓進行大修。
這次大修後的鼓樓,青磚砌成,台高3丈,中有門洞縱貫東西大路。台基之北有關帝廟一座,穿廟而過拾級可達台頂。台基上建重檐歇山式兩層高樓,面闊5間,二層設有欄桿,可登眺古城風貌。二層西檐下之匾「聲震天中」,東檐下之匾「無遠弗屆」,楷書工整、氣勢雄偉,是當時開封榜書之冠,相傳為清代開封人袁舜裔所書。樓上有直徑1米余巨鼓一面,聲音深沉渾厚,可傳數十里。清人馮應泰《登鼓樓》詩曰:「危樓高矗壯天中,極目新城百尺雄。梁園繁華歸逝水,宋家議論散秋風。地鍾嵩岳千層翠,險亘黃河萬古虹。興廢不堪登眺感,疏砧又動夕陽紅。」
民國初年,鼓樓北側興建天中樓飯庄,與鼓樓之間架設天橋一座。1928年馮玉祥主豫,將鼓樓一層改建為「中山圖書館」(後又改為「通俗圖書館」),二層為「消防隊」和「新聞聯合會」駐地。樓頂增建方塔一座,四面裝上大型自動鍾。台基西南角還懸掛一口大鐵鍾,作為火災報警之用。1948年鼓樓被無情的戰火吞噬,大火燒了一天一夜,僅殘存台基。1949年之後,鼓樓台基多次修整,曾作為市廣播站宣傳陣地和節日檢閱觀禮台。「文革」中西面洞門兩邊高牆,為大字報集中展示之地,門洞中為「洞詩」層出不窮之所。1976年11月,倖存的鼓樓台基剛剛熬過了10年動亂,卻又被人拆除。歷經5個多世紀的磨難,開封鼓樓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最早的城市鼓樓
我們來溯源中國鼓樓。據《北史》等史籍記載,南北朝時期,兗州多盜,刺史李崇命每村建一鼓樓,盜發時擊鼓為警,周圍各村亦擊鼓響應,此後各州縣相繼推行。由此可知,鼓樓始用於鄉村警盜。它是何時才作為城市報時之用的?史載唐代州縣普遍設立鼓角樓,至北宋仍舊,此後又出現更鼓樓。這些市井報時設施,形制不大,而且它們並不叫鼓樓。但北宋皇宮之中有鍾、鼓二樓,據徐松《宋會要輯稿》記載:文德殿??殿庭東南隅有鼓樓,其中漏室,西南隅鍾樓。《宋史?燕肅傳》中提到的「鍾、鼓樓」,即此二樓。這些市井和皇宮之中的報時設施,壽命都很短,原因是它們影響了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休息。據洪邁《俗考》記載:「太祖以鼓多驚寢,遂易以鐵磐,此更鼓之變也。」那麼,北宋東京城依靠什麼來報時呢?我們從《東京夢華錄》中找到答案:「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亦各分地分,日間求化。諸趨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原來這任務交給了寺院的和尚們。
北宋皇宮中的鍾、鼓二樓,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它對明代開封影響很大。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開封鼓樓,是中國最早的城市鼓樓。以開封鼓樓為先導,西安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建鼓樓,比開封晚1年。南京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鼓樓,比開封晚3年。北京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鼓樓,比開封晚41年。所以說,開封鼓樓是中國最早的城市鼓樓。此後,中國各個中小城市所建造的排不上名次的鼓樓,早已是數不勝數。開封鍾、鼓二樓相對的形式不但風行全國,成為中國古代城市的必備設施和象徵,而且逐漸普及到寺院之內。如開封的開寶寺和大相國寺,在清代以前只有鍾樓的記載,清代開始才有了鼓樓的記載。
開封鼓樓原高36米,宏偉無比,只有後建的西安鍾樓才可與之相媲美,故有「中國的鍾樓在西安,鼓樓在開封」之說。
64年鼓樓之夢
由於開封鼓樓優越的地理位置,因此從其始建至今,從原貌到台基、從台基到廣場,這里一直是開封傳統的、權威的、效果最好的信息和廣告中心。許多開封人和曾在開封生活過的人都有一個「鼓樓情結」。
1948年,高大的鼓樓突然間成了殘破的台基,人們盼望著什麼時候能把台上的鼓樓建起來。有一年節慶之時,鼓樓台基正中用柏枝紮起了一座高大的仿古彩門,還裝上了彩色燈泡。人們仰著臉看了好些天,平添了許多幻想。
1970年「文革」動亂中,說是要廣大革命群眾湊錢改建鼓樓,再窮都願掏腰包。當時有關部門製作的方案、模型陳列在馬道街北口人民百貨大樓的櫥窗里:鼓樓台基和天安門的顏色一樣,漢白玉欄桿,台基正中矗立著一尊巨大的毛澤東全身塑像。當時不可能按原樣復建,要按原樣建了,就是恢復「四舊」,不知何故此事末成。
1976年11月,鼓樓台基拆除現場,有幾位老人扶牆痛哭,許多人默默流淚,人們只能無奈地退到一邊。「文革」之後,開封各界人士呼籲復建鼓樓的呼聲愈來愈強烈。
1984年根據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由省、市有關部門參加、市長親自主持的「宋都開封開發建設座談會」召開,座談會紀要的第三部分是「關於三期規劃的初步設想」,在第二期規劃(1986年~1990年)項目中,就有「修復鍾、鼓樓」一項。這是市政府最早關於復建鼓樓的規劃。
1986年,由開封旅台同鄉會編輯的《河南開封志》在台北出版,發行世界。該書不但把鼓樓列為「開封八景」之一,在古跡目中第一個介紹的就是鼓樓。
1992年,河南大學建校80周年校慶,一些在台灣省及在美國的校友們回到開封,他們表示,最大的遺憾是開封城中心沒有了鼓樓。在戰亂年代他們離家出走,但鼓樓卻始終是他們心中開封的標志。
1993年,在開封成長起來的豫劇名旦馬金鳳率團赴台灣省演出,河南大學旅台校友贈送的錦旗上綉的是開封鼓樓兩塊匾上的8個字:聲震天中,無遠弗屆。開封鼓樓是遊子們鄉情、親情凝聚力之所在。
1996年,河南大學李公健教授自發研究、撰寫完成了16萬字的《關於綜合開發改造開封市中心地區的建議及初步論證》,主要內容就是復建鍾、鼓樓,其中還有他親自繪制的規劃圖和建築格式圖,令人感動。市領導曾將李教授的方案批轉有關部門作為參考。
此後的事情人們都很清楚了,各級領導重視,媒體也多次報道,幾易方案、幾經周折,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施。直到2011年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晉升國家級,鼓樓復建項目才正式上馬並宣布7月開工,但好事多磨,轉眼又是一年,開封人64年的鼓樓之夢即將成真!
鼓樓復建,民之幸事!
關於新鼓樓建築風格:新鼓樓的建築風格採用清代風格建造,與龍亭、大相國寺等建築風格保持一致。在高度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結合了鼓樓廣場周邊現有建築高度,設計方案為三層,通高28.8米,南北長32米,東西寬27米,盡顯鼓樓的雄偉和磅礴氣勢。其中,新鼓樓的基台高10.5米,鼓樓門洞高5.5米。基台之上共有三層,第一層高3.5米,第二層、第三層均高4.5米。除此之外,新鼓樓蓋帽高5.8米。為保持鼓樓的傳統結構特點,建造新鼓樓所用材料採用鋼筋混凝土和木料相結合的辦法,小木構件等使用木材,屋頂瓦件以灰瓦為主,使用旋子彩繪對房屋進行全面彩繪。彩繪工藝中將結合瀝粉、貼金、掃青綠等手法來加強裝飾效果,使建築外觀顯得輝煌綺麗、多彩多姿。
㈨ 洛陽和開封現在還有沒有古城遺址
開封的話貌似還有古城牆,洛陽有的也只是古建築,至於你說的古城遺內址,大部分應該容被埋在地下了,洛陽市目前在隋唐遺址之上即將建成明堂和天堂兩處景區,開封也在重建鼓樓。唉,說來也挺心酸的,都是當初沒有好好加以保護,現在為了發展旅遊業又新磚蓋舊樓了。
㈩ 當年包公斷案的開封府,今天還有遺跡嗎
包公的傳說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開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鐵面無私,執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斷雞蛋
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此人是三朝元老,白鬍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麼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
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僕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
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藉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
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隻蛋時,主意來了。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
秋菊說:「老太師盡管吩咐。」
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後再賞你。」
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
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後寒暄了幾句,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
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
「那好。」
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隻五香蛋當早點。今日,剛吃了一隻,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只蛋竟不見了。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里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幹凈的人?」
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
「不長。頭尾半頓飯的時間。」
「這段時間內,家裡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
「沒有。」
「老太師問了家裡眾人嗎?」
「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師: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氣。」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里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
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並不把新府尹放在眼裡。
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
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秋菊站在那裡,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於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擺說:「不。」轉臉對眾人冷笑兩聲,說:「偷蛋的,你不招認,我自有辦法。來人啊,給我端碗清水和一隻空盤子來。」
「是。」隨從答應著去辦了。
王延齡看到這里,心裡樂了,包拯果然名不虛傳。審理案子能夠動腦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師正在想時,隨從把一碗水和一隻盤子拿來了。包拯個隨從把盤子放在屋中間。然後說:「每人喝口水,在嘴裡激漱吐到盤子里,不準把水咽下肚。」
頭一個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盤子里。包拯瞅瞅盤子里的水,未吱聲,又讓第二個人把水吐到盤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聲。輪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絕喝水漱嘴,包拯離了坐位,指著她說:「嘿嘿,雞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頓時臉紅到脖子梗,低頭搓弄著衣角。王延齡忙說:「包大人,你斷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說:「大師,剛吃過雞蛋,一定會有蛋黃渣子塞在牙縫里,我讓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來,就根據吐出來的水裡有無蛋黃沫子來判斷。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誰呢?」
一席話說得太師點頭稱是。心想,這包拯還真有招數哩。口裡卻說:「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讓他們散吧!」
包拯搖搖頭說:「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頭,尾還沒收呢。」
「此話怎講?」
包拯嚴肅地說:「秋菊只是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齡一驚,想不到包拯這么年輕,遇事想得這么周全,辦事這么干練。索性試到底吧,便說:「包大人,這樣說她吃雞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誰呢?」
包拯認真地說:「此人就是太——師——你。」
「啊!」
王延齡笑著連連點頭,轉臉對眾人說:「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為的是試試包大人怎樣斷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們回去,各干各的吧。」
這時,秋菊臉上才現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後,王延齡問道:「包大人,你根據什麼斷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說:「秋菊已是個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著為兩個雞蛋闖下禍,這是一,二是,當我知道是她吃了雞蛋時,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這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眾人面前她被當眾說出是偷吃,這事根根絆絆的不向眾人說清楚,秋菊就不能過安分日子,會因羞愧而尋短見的。太師雖是開玩笑,試試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處理不慎,不是會鬧出人命來嗎?」
一席話,說得王太師連連點頭,佩服地說:「包大人,有你坐開封府,我放心啦?」
蘇樺 整理
選 師 爺
包公做了開封府尹後,為了使自己的主張能夠很好地施行,決定選一名稱心的師爺。什麼是師爺了就是在府衙幫助做文書工作的人。
包公選師爺的告示一貼出去,汴梁內外、四面八方的文人學士紛紛前來應試。只三、四天時間就來了上千人。考試的第一個項目是做文章,由包公出題,讓應試的人去做。上千張卷子包公一一親自過目,從中挑選出了十個文才最高的人。考試的第二個項目是面試,包公要把這十個人一個一個地單獨叫進去,隨口出題,當面應答。
第一人被叫進來了。這個人對包公畢恭畢敬,唯恐稍有失誤,不能入選。他未進門就向包公打躬施禮;進得門來,一步叩一個頭,一直叩到包公面前,口中說道:「小人恭聽老爺訓教。」包公說;「這不是什麼訓教。你既來本府應試,就請起來入座攀話。」那人說:「小人不敢。」包公說:「哎!叫你起來,你盡管起來。」那人說:「還是跪著聽老爺訓教。」包公見他這樣,也不再勉強,就說:「你的書面文章做得不錯。今天老爺我還要對你面試一番。」那人說:「請老爺出題。」包公指指自己的臉說:「你看我長得怎麼樣?」那人說:「小人不敢放肆。」包公說:「這是考試,恕你無罪。」那人抬頭一看包公的面容,哎呀,真是難看死了,頭和臉都黑得如煙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簡直就象一個黑色的壇子放在肩膀上;兩隻眼睛大而圓,瞪起來,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令人害怕。那人大吃一驚,沒想到包府尹長得這么醜陋。他想:我若把他的模樣如實講出來,他一定火冒三丈,別說當師爺,不挨他的狗頭鍘都算好的。當官的都愛聽恭維話,我何不奉承他一番,討他個歡喜呢!於是嘻嘻一笑說:「啊,老爺長得真是好看極了!方面厚耳,紅潤潤的臉膛,濃眉虎目,格外精神。真是有福的相貌呀!」包公聽了,望著他向外擺擺手說:「行了,你回家去吧。」
接著第二個人被叫進來。包公一看。這人漫長臉,白麵皮,兩顆大眼珠沒看人就滴溜溜打轉。當包公又拿自己的臉進行面試時,他偷偷溜了包公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包公要他隨口應答,他眼珠兒轉了幾轉,滿面春風地說道:「哎喲,老爺真是個清官呀!」包公問:「你怎麼知道?」他說:「我看老爺長得眼如明星,眉似彎月,面色白里透紅,純粹是副清官相貌啊!」包公一聽又好氣又好笑,心裡話:如果照你所說,我這面如鍋鐵、容貌醜陋的大概就該是好官相嘍。真是一派胡言!於是,不耐煩地對那人向外擺擺手。
包公面試完第九個人時,老家人包興進來了,問:「老爺,可有如意的?」包公搖搖頭嘆了一口氣說:「眼下還沒選上一個。這些人為了討得我的喜歡,他們竟然顛倒黑白,胡說八道,如果都象這樣拍馬溜須、專說瞎話,誰去為百姓辦事呀?」包興說;「忠良難找,你就將就著選一個吧。」包公說:「不行。開封府如果選不著實心眼兒人,我寧願自己多勞,也不能湊合。喚最後一個進來!」
第十個人進來了。只見他坦然地來到包公面前,施禮說:「見過老爺。」包公說;「免禮,坐下!」那人坐了。包公說:「你的文章做得不錯呀!」那人道:「老爺,文章做得再好,那隻不過是紙面上的東西,不值幾個錢。以小人之見,要報效國家,為百姓辦好事,第一是要有德,第二才是要才。」包公一聽,暗暗稱是,便說;「老爺我今天當面口試,你要馬上回答。」那人道:「請老爺出題。」包公說:「別的題也沒什麼意思,就說說我的臉面吧。你看我的容貌如何?」那人向包公打量了一下說道:「老爺的容貌嘛……」「怎麼樣啊?」「臉形如黑壇,面色似鍋底,實在該說是醜陋。」包公一聽,故意把臉一沉;「嗯!放肆,你怎麼這樣說起老爺來了?難道不怕我怪罪嗎?」那人說:「老爺別生氣。老爺的臉本來是黑的,難道我說一聲『白』它就變白了?老爺長得本來是丑的,難道我說一聲『美』就會變美了?老爺若不喜歡聽老實話,今後怎能秉公斷案,做個清官呢?」包公說:「我聽人說,容貌醜陋,其心必奸。此話當真嗎?」那人說:「不然。奸不奸在心而不在貌。只要有忠君愛民之心,報效國家的願望,就是長得再黑,也會做清官;相反,就是長得再白,也保不住不做貪官。難道老爺沒見過白臉奸臣嗎。」
包公聽完,心中大喜,說:「你被選中了。」
劉秀森 搜集整理
妙對破案
相傳包公帶著包興,微服私訪。這天,來到一個地方,看看天色已晚,決定找個人家投宿。
他們順街走著,見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門前石階上流淚。包公忙上前問:「請問老翁,何事傷心?」老人抬頭看了包公一眼,並不說話,只是流淚。包公不便多問,便提出想在這里借宿。老人一聽,連連搖手:「不行,不行!實不相瞞,這里前幾天才死了人。」包公一聽死了人。便問死者何人?何故而死?這一問不要緊,倒引出一段奇案來。
原來,這位老人姓徐,夫婦兩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婦為兒子娶了親。新娘子聰明賢慧,全家人都很滿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聽說丈夫正在攻讀迎考,便出了一個上聯考他。這是個連環對:「點燈登閣各攻書」。新娘子開玩笑地說:「對不上下聯,不準進洞房。」偏偏新郎書生氣太重,一時答不出,竟賭氣到學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發現丈夫愁眉不展,便問是何原因?新郎說;「我正為答不出你的對聯發愁呢!」新娘說:「你昨天夜裡不是對上了嗎?」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學堂里,並沒有回家,怎麼會答出對聯來呢?」新娘聽了這話大吃一驚,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鑽了空子失去貞操,悔恨交加,一氣之下,便上弔死了。
一見出了人命案子,衙門馬上來人,將新郎捉拿歸案。文弱書生抵不住糊塗官的嚴刑拷打,被逼供認,判了死刑,秋後問斬。老夫人徐氏聞訊,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個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慘。
包公聽老人講完了經過,心裡也很難過。是誰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對出這個對子來。
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裡。夜深了,他還在苦思著那個下聯,一個人在後院里踱了一會,索興叫包興搬來一張太師椅,倚在梧桐樹旁,對月而思。想著想著,包公禁不住笑出聲來。原來,這個下聯正是「移椅倚桐同賞月」。對聯想出來了,破案的辦法也就有了。
天明後,包公來到縣衙,叫人貼了張榜,上寫欲在本地挑選一些有才學的人,帶進京城做官。條件是:能對出「點燈登閣各攻書」的下聯來。
榜貼出不久,一個書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來見包公,說:「本書生看過榜後,欲隨大人進京,還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說;「你對出那副對聯了嗎?」書生假裝思索了一下,說:「這是個下聯,上聯應是『移椅倚桐同賞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帶學生進京?」包公嘿嘿一陣冷笑。「行,我帶你進京!」說罷,驚堂木一拍:「還不快給我拿下!」左右一擁而上,把書生捆綁起來。
書生正做著官夢,不想被當場拿住,嚇得連喊冤枉。包公厲聲說:「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間淫人妻子,害死兩條人命,豈能饒你!左右,掌刑!」書生一聽,嚇得魂不附體,連忙跪下,高呼:「小人願招!」
原來,那日新郎賭氣跑到學堂後,幾個同學開他玩笑,說他放著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卻到學堂來守夜,新郎便將考對聯的事說了。誰知,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那書生乘機潛往新郎家去答對聯,新娘子不辨真假,竟與他同入洞房,以致釀成了這場悲劇。
包公當堂叫書生劃供,打入死牢,並叫來姓徐的老人,讓他將押在獄中的兒子領回家去。一場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陶錦生 搜集整理
長嫂如母
合肥地區,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還講究,說句把怠慢姐姐的話,還可以原諒;要是說了怠慢嫂子的話,那可是捅了馬蜂窩,不能善罷甘休的。人們常說:「長嫂如母」。老到白鬍子的翁,小到穿開襠褲的娃,都曉得這是因為清官包公的緣故。
那還是宋朝,廬州府出了個清官包拯。這年,包拯巡按到赤桑鎮。嗬,在赤桑鎮,包拯遇到了「咬手」的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哭奔衙門,狀告包拯侄兒包勉,打死她兒子,摔死她孫子,強奸她兒媳婦,致死人命三條。包拯准了狀,發簽拿人,一連數日,緝拿不到兇犯。包拯為這事,吃不香,睡不穩,顯得更黑更瘦了。
這天,包拯坐衙,仍舊拿不到兇犯。散衙後,他滿臉愁悶地回到家。他妻子——李夫人卻手拿一隻撥浪鼓迎上來,一本正經地說;
「相公,這玩藝是清東西時翻出來的,年深日久也壞了,要這玩藝幹啥?放著還佔地場,我看,不如扔掉了吧!」
包拯從夫人手裡接過撥浪鼓,鄭重地說:
「這,這哪行!」
說罷,端詳著撥浪鼓,那麼凝神,象是看一件罕見稀奇的珍寶。包拯為啥這么喜愛這件玩具呢?這里有包拯孩提時的故事。
原來,包拯是老罕(指最小的兒女)兒子,母親生他時已上了年紀,年老體衰,加上產後受了風寒,一病不起,在包拯未滿月時就死了。嫂嫂憐愛這個未滿月就失去母親的小叔子,就把包拯抱回自己房裡,放在比他小日分的兒子包勉——包拯的侄兒——的搖籃里撫養。嫂嫂心地善良,為人朴實,餵奶先盡小叔子吃,剩多剩少才是自己兒子的。一人奶,兩人吃,自然不夠。「奶不夠,粥來湊」。包勉可是吃米粥長大的。
包拯兩歲時,哥哥從集上買了一隻撥浪鼓回來,拿給包勉玩。小孩家愛新奇玩藝兒。包拯一看到,就要;包勉不給,包拯就哭著要。嫂子看到這情況,一面責備丈夫不該只實一隻,分配不均,一面從包勉手裡奪下撥浪鼓給了包拯。包拯止住哭了,但她自己的兒子卻哭個不住。一看,才知道剛才因為用力過猛,撥浪鼓的蔑把子把包勉的小嫩手拉破了,血糊淋拉的。爺爺心疼大孫子,又要從老罕兒子手裡拿過撥浪鼓,讓嫂嫂攔住了。
「爹,沒娘的阿叔可憐。包勉哭兩聲有啥呢?老輩常說:『葫蘆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就是有個三長兩短的,我還年輕力壯嘛!」
嫂嫂一席話,感動得公公說不出話來,也就沒有從包拯手裡再拿回撥浪鼓。嫂嫂轉身就從書案的香爐里,抓了一把香灰,捻在包勉的傷口上,止住血。從那兒,包勉的手上就留下一條顯眼的疤痕。直到包拯十歲,他父親臨死前,把撥浪鼓交給他,把這件事講述了三遍,讓包拯記住。他才放心地閉上眼睛。之後,包拯就一直把撥浪鼓帶在身邊。
李夫人看著包拯拿著撥浪鼓這樣動感情,又進一步地說:
「相公,這玩藝兒又破又舊,不金不銀的,實是沒有留頭。」
「呸!」包拯動氣了,說:「娘子,你馬不知臉長,怎麼就忘了?從你過門那天起,我就不止一次給你講了嫂子那顆無私的心,和她金子般的語言。這只撥浪鼓是嫂嫂親手給我的,它比金比銀還貴重咧!」
李夫人並不是忘了這件事,而是故意要引起包拯回憶起這事的。原來,包勉知道外面告了他,包拯准了狀。老叔這個人一向鐵面無私,他害怕了,就躲到老嬸身邊,求老嬸給他講情。李夫人自然就答應了。可是,她熟知包拯稟性剛直,怕一時不容情,就想點子來打動包拯的心。
這時,她覺得有門了,就說:
「好吧!撥浪鼓我來好好收藏!相公——」
包拯急躁了,說:
「夫人,有話,你就脆崩點說吧!」
「相公,嫂子就只有包勉這點骨血,念嫂子撫養之恩,赦了包勉吧!讓他改邪歸正,服侍嫂嫂晚年。」
「啊!」
包拯一驚,明白事故點兒出在家裡。李氏拿出撥浪鼓原是為了給包勉講情的,包勉緝拿不到,是「家鬼害家人」。這怎麼能行呢?豈能因包庇自己的骨肉,壞了國法呢?本來,包拯想發怒的,但一想這樣會讓事情更麻煩。於是來了個「老鴨浮水——表面不動」,說:
「這……這……這事,往後再說吧!」
李夫人以為包拯動情了,為包勉擔憂的心也鬆了點。
當天下午,包拯帶著李夫人登衙升堂。讓王朝、馬漢把白發大娘請上堂。包拯說:
「老人家,你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冤屈,說出來,我與你做主。」
白發大娘忍著悲痛,說:
「我叫肖劉氏,赤桑鎮人。包勉為強奸我兒媳婦,殺害了我一家三口,請大人為我做主伸冤。」
「肖劉氏,你可看清了,不是壞人冒充包勉的嗎?」
「大人呵,賊子行凶時,我在場。我親耳聽他說,『我是包大人的侄兒,狀子是告不透的。』他殺我兒子時,我親眼看到他左手心中有條又粗又大的疤痕。連我那哭著要娘的兩歲小孫孫,他也不放過,伸出疤痕的左手奪了小嫩手中的撥浪鼓,又伸出右手抓起小孫孫,摔死在地上。兒媳婦被搶走,抵死不從,也被殺死。慘呀,大人啊!」
李夫人聽了,也氣得臉兒發青;包拯聽了,心似刀絞。可他故意說:
「肖劉氏,包勉是我的侄兒,你就原諒點,我給你三百兩俸銀,給你安排好晚年生活。」
好似一聲霹靂,肖劉氏一怔,眼裡淚水沒有了,圓睜著眼,怒斥道:
「呸!我不要你的臭錢,你也甭為我這孤老婆子操心。常言說:『屈死不告狀』,原來你包大人也是『官官相護親為親』,枉有清官的好名聲!」
包拯並不動氣,轉臉對李夫人說;
「娘子,你看這事如何處理?」
李夫人咬著牙,說:
「相公,你照國法發落吧!包勉藏在我後花園。」
「砰」的一聲。包拯一拍驚堂木,叫道;
「帶兇犯!」
「喳!」
聲音一落,包勉就給帶上了大堂。咋會恁快呢?原來,包拯把李夫人帶上街,就命令張龍、趙虎搜查自己的家,沒有李夫人的阻攔,包勉自然被捉拿歸案。包拯計策用得好啊!李夫人想通了,自然交出兇犯;李夫人想不通,也照捉兇犯。
包勉一帶上堂,肖劉氏就叫道:
「正是這賊子,大人你與我做主,替小人兒媳報仇。」
包勉曉得事情不好,哭著向李夫人說:
「老嬸,你答應替侄兒討情的;老嬸,你快向老叔說說吧!」
李夫人掩著臉,哭著說:
「包勉,你的罪孽太重了,老嬸救不了你呀!你不要怨怪老嬸,老嬸給你備了紙錢。」
包勉賊人也有賊智,看看求李夫人不行,就伸出有疤痕的手,只是搖著,想打動包拯。包拯一看,鬍子直抖,便毅然畫下「斬」字,說:
「包勉,你媽留給你的是只『無私』手,你怎麼用這手做歹事呢!國法無情,只有斬了你,才能對得起一世無私的嫂嫂。」
說罷,扔了筆,吩咐行刑。
「喳!」
張龍、趙虎把包勉推出大堂。
包拯對肖劉氏說:
「肖劉氏,斬了包勉,替你那慘死的兒子媳婦伸了冤,只是人死不能復生,本官念你孤苦無依,生活無著,仍將三百兩俸銀給你去安排晚年吧!」
「謝包大人。」
一會,斬了包勉,張龍、趙虎呈上一顆血頭,包拯一見,一改他往日那種剛硬的性子,放聲呼陶大哭,淚水如斷線的珠子。還在飲泣的李夫人,止住了悲傷,說:
「相公,包勉已正法了,你還哭什麼呢?」
老包說:
「包勉被正法,他是罪有應得。我哭,是對不起嫂子呵!嫂子不僅用乳汁把我喂大,而且也給了我一顆無私的心。我光知道報嫂子恩情,對侄兒一味寵愛,沒有教育好侄子,以至使他犯下大罪。我對不起嫂嫂呵!」
說著,又哭;越哭,越傷心。李夫人只得勸說:
「相公,你要以身體為重。嫂嫂深明大義,她也不會怪罪你的。我們還是多想想嫂嫂的晚年吧,一個人夠凄苦的。」
包拯停住了哭泣,說:
「啊,這你就把心放到肚裡吧。我早考慮好了。嫂嫂,我來供養。『長—一嫂——如——母』,『敬—一嫂—一似—一母』,往後,你也得記住。」
「是!」
自那,「長嫂如母」的話頭,就流傳下來了。
陳義侶 搜集整理
清不過包公
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真是做到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那年,老包鍘了不認前妻的駙馬陳世美,皇上懷恨在心,借個由頭,便把包公削職為民。就這樣,皇上還不解恨。當天,皇上把大太監和小太監召到皇宮,耳朵咬耳朵策劃了一陣。末了,兩個太監對皇上如此這般一說,說得皇上點頭微笑,吩咐照辦,事成大大有賞。
包公削了職,京城大棧小店,都受了皇家囑咐,不準留包公過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當日就動身回家。包公為官清正,如今兩袖清風,雇不起車馬,由老家人包興挑著行李,自己跟在後面走。卻沒有料到太監還跟在後面盯梢咧。
那時正是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沒走多遠,便汗流浹背。走了半天,汗淌了幾桶。這會兒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熱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這里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既無池,也無井,只有一塊瓜地。青蔥蔥的瓜藤上開了黃黃的花,西瓜結得溜圓。包公咂咂嘴,周圍又沒有人,為了解渴,就摘下個西瓜,放在膝蓋上,用拳頭「嘭嘭」兩下砸開,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們一氣吃了兩個大瓜。兩個象鬼樣的太監早看在眼裡,大太監對小太監說:
「古來君子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老包愉瓜吃,還能算是清官嗎?逮他去見皇上。」
正要動手。卻見包公掏出幾個銅錢,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兩個太監無可奈何地擺擺手:
「吃瓜給錢,那有啥說的。」
傍晚,包公住到小鎮上一家小客棧,兩個太監也盯著跟進去。包公錢不多,就要了素萊米飯。哪知這客棧小,米不幹凈,碗里盡是稻穀,包公只得邊吃邊揀,滿桌子上堆的盡是穀粒。這又讓兩個太監給看在眼裡,小太監對大大監說:
「糟踏糧食遭雷打,捉他去,好為皇上出氣。」
正說著,又見包公抓起穀粒,一粒一粒放在嘴裡嗑去稻殼,吃了米粒,真是「盤中之餐,一粒未廢」。這有啥說的,雞蛋里挑骨頭也挑不出來,大太監與小太監,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著走著,眼看走到淮河邊上,包公就要到家了,兩個太監還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麼向皇上交差呢?於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個計策:大小太監連夜從小路趕到包公前面,在淮河邊上坐等,單等包公一到,他們一個拉腿,一個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臟東西上。他們以為這樣,包公准會到淮河裡去洗手,淮河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個弄臟河水的罪名。這真是啥壞點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臟後,嘆口氣爬起來,正想到河裡去洗,瞥眼一看,河邊小媳婦、大姑娘正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這一洗手,不壞了人家吃用水嗎?於是,包公走到河邊,用干凈的左手掬水含到嘴裡,然後又離開水邊,到坡上吐出水來沖洗。兩個太監看著,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老包真是天下無雙的鐵清官,再跟下去,也找不到他的問題。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回復皇命。
這事一傳出來,老百姓就說:
毒不過皇上,
奸不過太監,
清不過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