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陶瓷遺址
⑴ 古時的潮州陶瓷文化有怎樣的發展
潮州的楓溪陶瓷,植根於潮汕的沃土。在潮州古城的北、西郊,明清時代稱北廂、內西廂,而西廂就以容楓溪為中心,這里先後發現了陳橋村、池湖村鳳地兩處新石器時代的貝A遺址。
在這兩處遺址,分別發現一批石器、骨器、陶瓷及殘片。前者為粗砂陶、胎質有灰、紅、黑,紋樣有螺旋紋、繩紋;後者多為夾砂陶,據研究為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而且,它不局限於城郊地帶,此外,還有桑浦山默林湖貝丘遺址、饒平浮濱遺址等。陶瓷文化,在潮州燃起燦爛之光。
到了兩晉、南北朝,逐步趨向瓷化。歸湖神山山岡遺址,海角山、石尾山貝丘遺址的發現,一批粗砂紅陶、夾砂陶、印紋陶和二塘龜山西漢印紋陶遺址,歸湖「黃峰採花」晉「泰元十一年十月一日」紀年墓的青釉陶碗、盂、紡輪等,無一不脈絡清楚地「記載」了潮州陶瓷發展的歷程。
早在1000多年前,楓溪人便利用當地蘊藏量豐富、品味上乘的飛天燕瓷土生產各類陶瓷器皿,並逐步遠銷東南亞、非洲、美洲等地。
⑵ 古代著名陶瓷有哪些
各個朝代的瓷器都各有特色,以宋代為例:
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蕭窯、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集賢沐古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1、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
2、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
3、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4、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
5、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細致,光澤美觀;
6、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
7、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
8、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
9、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
10、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
11、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⑶ 河道中石灘圓形坑洞里發現有分散的古錢幣和陶瓷、瓦片碎片,是上游有古遺址嗎
如果河流常年平緩流淌就有可能,如果有時河水會泛濫就不一定是從什麼地方帶來的了。
⑷ 景德鎮有哪些陶瓷礦遺址
高嶺瓷土礦遺址,位於景德鎮市東北50公里鵝湖鎮高嶺山,遺址分布在方圓10平方公墾的范圍內。三寶蓬瓷石礦遺址,位於景德鎮東南約12公里。陳灣瓷石礦遺址,位於景德鎮市西南約20公里魚山鄉陳灣村附近。大洲瓷土礦遺址,位於景德鎮西北約45公里浮梁縣黃壇鄉境內,礦床屬花崗岩風化殘積型。馬鞍山制匣土遺址,位於景德鎮市東南約2公里馬鞍山。
⑸ 磁州窯遺址的保護措施
磁州窯為宋代北方民間著名瓷窯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窯址位有兩處,一是分布磁縣的觀台鎮一帶,另一處就是風景區內南響堂寺下的彭城鎮到臨水鎮,其面積約十平方華里。
1.繼承傳統工藝
以峰峰礦區彭城為中心的磁州窯系,有生產廠家十幾家,生產的產品質高物美,能生產日用陶瓷、美術陶瓷、園林陶瓷、仿宋陶瓷等八大類,上千個品種,年生產能力一億件以上,成為全國八大瓷都之一,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且運用現代工藝和現代科技不斷開發新品種,人們所熟知的首都機場陶瓷壁畫《科學的春天》便是現今磁州窯的傑作,為古老的磁州窯增添了新的光輝。
2.建立遺址博物館
1999年由邯鄲市峰峰礦區籌建了磁州窯(鹽店)遺址博物館。經過改造、完善,使之變成集保護文物、演示製作、展示陶瓷作品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成為邯鄲市一處知名的旅遊品牌。
坐落在千年制陶古鎮彭城的磁州窯遺址博物館佔地約3000平方米,館內保存元代窯址一處、明末清初期窯爐遺址一處、民國時期窯爐一座,窯洞式古作坊五條。
1999年建館後把傳統的制陶工藝流程與遺址展示相結合,使之更具有觀賞性,工房內有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磁州窯傳統制陶工藝全流程的演示,另有所仿歷代磁州窯陶瓷藝術精品展示。博物館建成後接待各級領導、各國專家、國內外遊客近百萬人次並向遊客進行免費開放、免費講解、免費展示服務。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特別在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中廣交朋友促進了友誼。
該博物館還成為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燕山大學、邯鄲學院、邯鄲大學、邯鄲各中、小學等學校的實習創作基地。最大限度的傳授和弘揚了磁州窯文化。是了解磁州窯民間窯悠久的陶瓷歷史與學習陶瓷文化的優秀場所。
⑹ 我國至今發掘的中國古代最早的製造原始陶瓷的是 ( )
截止2019年,我國至今發掘的中國古代最早的製造原始陶瓷的是仙人洞遺址。
2012年,在中國江西省的仙人洞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考古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都在仙人洞遺址進行過考古發掘,但對於最古老陶器的年代一直不明確。
中國、美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重新調查了該處遺址,並對取樣進行放射性碳素斷代法測定,將最早出現陶器的時間確定為2萬年到1.9萬年前。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之一、哈佛大學的考古學家,同時也是《科學》雜志關於該考古發現文章合著者之一歐弗·巴爾·約瑟夫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所做的這些,意味著時代更早的陶器可能會在中國南方發現。」
仙人洞遺址美國《考古》雜志2013年第1期評選中,入選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6)安徽陶瓷遺址擴展閱讀:
江西仙人洞遺址坐落於江西萬年縣大源鄉境內,地處贛東北石灰岩丘陵地區的一個山間盆地。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考古人員就對遺址有過大規模的發掘,1993年、1995年和1999年由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國安德沃考古基金會(AFAR)組成聯合考古隊先後進行了五次發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製品和動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現引起了學術界高度關注。
由於當時學術界普遍認為陶器的發明與農業的出現、人類的定居生活等有關,而這些活動是伴隨著全新世大暖期的到來而發生的,所以陶器最早出現的時間基本上應在距今1萬年左右。由於早期陶器保存下來的陶片比較碎小而且珍貴,無法提取裡面殘留的有機物進行直接的年代測定。
盡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年代學實驗室針對仙人洞遺址出土的早期陶器年代問題先後做了不少工作,測定了很多的數據,但因無法明確指出提供碳十四年代數據的樣品與陶器的等時關系,也就無法對早期陶器的年代下一個准確的結論。
2003年至200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系統採集了碳十四測年樣品,准確把握和記錄出土陶片與測年樣品的地層關系,結合地層沉積微結構分析方法,確定該遺址陶器出現的時間約為距今1.8萬年。
成果發表於2009年的PNAS雜志。基於這樣的研究積累,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合作團隊決定對江西仙人洞陶器的年代問題進行進一步研究。
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江西萬年縣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2009年在重新清理出來的考古地層剖面上採集了系列碳十四測年樣品和地層微結構樣品,確定碳十四測年樣品與陶片的地層等時關系,
證實以前發掘的考古地層是人類活動形成的原生堆積,不存在自然過程或者後期活動的攪擾,所測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層位陶器的年代。
由此證實仙人洞遺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萬年,是目前世界上已發表陶器的最早年代。當時正處於末次冰期的冰盛期,
早期陶器年代的准確測定顛覆了傳統認為陶器是在全新世大暖期來臨後才出現的觀點,為探討現代人應對環境變化的策略以及研究陶器在人類社會發展演化中的作用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⑺ 甘肅歷史上有無燒造陶瓷窯廠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一帶調查,其助手們在1924年發 現馬家窯遺址並進行了發掘。
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在洮河西岸,是一處寬闊而平坦的河邊台地,陶器獨具特色,制陶業比較發達,各遺址都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種類繁多,有泥質紅陶、橙黃陶、灰陶和夾砂紅陶。多手制,輪制較少。齊家文化受龍山文化的影響較大,陶質細膩,器型較小,多素陶,器型豐富,有罐、盆、碗、豆、鬲、蠶、學和動物形器物,其中最具時代特徵的是雙大耳罐、三大耳罐和雙耳侈口高領罐。齊家文化是早於甘肅仰韶(即馬家窯文化)不含彩陶的遺存,將其列為甘肅六期遠古文化之首,稱為齊家期。
甘肅武威市西夏瓷窯遺址:涼州區古城鎮燒制瓷器始於唐朝而興盛於西夏,是西夏官窯所在地,也是西夏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直到近代還有瓷窯生產。如今在古城鎮古城、上古等村莊的山溝里、街道邊,還有大量歷代燒瓷遺留下的瓷器碎片。
山丹縣陶瓷起源較早,歷史悠久。山丹四壩灘遺址、壕北灘遺址出土的陶瓷器皿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山丹境內就有先民開始燒制陶瓷。明洪武年間,大黃山北麓的瓷窯溝、縣城西南的碗窯溝就有燒制陶磚和陶瓷器皿的手工作坊。
磁窯---平川地處甘肅中部白銀市,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擁有千年制陶歷史文化,境內陶土資源豐富,種類齊全。
甘肅省華亭縣「華亭陶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具有華亭地方特色的粗瓷、普瓷、紫陶瓷等品種,相應出現了彩繪色瓷和注漿等工藝。
⑻ 在咸陽城遺址關於陶瓷有哪些發現
在咸陽城遺址發現的日用陶器和一部分磚瓦上還發現印有「咸陽成申」和「咸陽如專傾」字樣的戳記,這屬些陶器與磚瓦可能是咸陽地方官府所屬制陶作坊的產品。
在秦始皇陵附近還發現印製有「櫟陽」、「苣陽」、「麗邑」等地方名稱的戳記,這也可能屬於地方官府所轄的制陶作坊的產品。
在秦咸陽城遺址的陶器上,還印製有「咸鄖里角」和「咸內里喜」等戳記,它是在工匠人的名前冠以里居地名,因而帶有這種印戳的陶器,有可能是私人作坊的產品,依此可以看出秦代的制陶業是相當發達的。
私人制陶作坊的產品,顯然是作為商品生產的,秦的制陶業似乎已有了明確分工。
⑼ 請問有誰知道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算是國家級貧困縣嗎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不是國家級貧困縣,廣東省沒有貧困縣。
貧困縣的分布:
在公布的名單中,各貧困縣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其中西部省份佔375個。在所有省份中,貧困縣最多的是西藏自治區,其全境都屬貧困縣,共有73個;其次是雲南,有73個;第三是陝西和貴州,各有50個。
各省的貧困縣個數:
河北省28個;山西省32個;內蒙古自治區31個;吉林省8個;黑龍江省14個;安徽省19個;江西省13個;河南省29個;湖北省26個;湖南省20個;廣西壯族自治區27個;海南省5個;重慶市9個;四川省37個;貴州省47個;雲南省67個;陝西省50個;甘肅省43個;青海省15個;寧夏回族自治區8個;西藏自治區69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2個。
(9)安徽陶瓷遺址擴展閱讀
五華縣的文化:
1、文物古跡
縣文物博物工作起步較晚。原收集的一批石器、陶片、瓷器和革命文物,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爛或搶走,資料無存。
1982~1984年,開展全縣性文物普查工作,發現一批很有價值的文物點和傳世文物,計有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春秋戰國文化遺址73處、秦漢遺址1處、古城池遺址2處、古村寨場遺址20處,古塔、橋、宮廟、祠堂、民居等25處,古墓葬20處,古陶瓷遺址20多處,古石場2處,摩崖石刻、碑記10多處,及石雕、木雕、書畫、陶瓷等。還有革命遺址和紀念建築30多處,紅軍標語30多條,革命文物20多件。
2、千年古寺
天池古寺,坐落於古循州府(今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秦南越王趙佗勃興之地),地處新橋最高山頂平風台,因高山湧泉而得名。
古寺歷史悠久,聲名遠播,曾與南華寺,光孝寺並列為廣東省三大古寺之一,古寺始建於東晉年間(公元358)至今已有1650餘年。興盛於唐初,最鼎盛之時出家僧眾多達200餘人,在寺院安居常住。求佛聞法的信士也絡繹不絕。
⑽ 為何中國古代陶瓷業這么發達
我把近萬年的中國陶瓷史劃分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獨秀等五個不同時期,並加以述說。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一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一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一樣。陶器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一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一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