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馬家墩遺址

馬家墩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9 16:28:56

1. 馬家濱文化的馬家浜文化簡介

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蘇省古遺址調查中在江陰護城河北岸發現一處古文化遺址。遺
址面積東西長近300米,南北大部疊壓在黃淤土之下,己暴露的最寬處約30米,文化層距
地表深約1米左右。遺址西部發現紅燒土塊和墓葬。出土有石斧、石錛和表面施紅色綵衣
的紅砂陶鼎以及陶缽等遺物,屬於馬家浜文化。而後來在江陰石庄鄉高城墩也出土有紅
陶鼎足、紅陶殘片等馬家浜文化的遺物,這些都證明了6000多年以前的江陰已經出現了
最早的原始聚落。
馬家浜文化時期,江陰的原始先民處在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期,這個時期,先民們開
始使用磨製石器,開辟農田,種植水稻,並燒制陶器,過著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家畜
飼養和魚獵的經濟生活。
江陰地處濱江,草木豐茂、氣候溫暖濕潤,先民大多選擇在高爽的崗地上營建旁屋
,周圍有水塘、河流等水源。當時用來蓋房子主要是竹、木、草和泥巴。擋風避雨的家
有了,先民門也開始定居下來。當時的先民已開始了最早的男耕女織。水稻開始在這片
土地上出現。男人們不只是捕魚打獵,而是開始用經過簡單打磨後的石斧,石錛等原始
農具種植水稻,而女人們除了採集核桃、杏、梅、菱角等野生植物,也開始學會利用野
生葛纖維紡紗織布,做成衣裳,到後來崧澤文化的遺存江陰周庄龍爪墩遺址出土的陶紡
輪就證明先民們已掌握了最原始的織布技術。而這個時期,作為農業的副業,家畜飼養
業也開始出現了,先民們開始飼養豬、狗和水牛。
制陶業是當時婦女從事的一項重要手工藝,她們用手制的方法,燒製成夾砂陶和泥
,下面生火,用來燒煮食物。當時的陶器製作還較原始,火候較低,陶器表面大多素麵
,極少裝飾。

2. 福泉山遺址的遺址概況

福泉山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94米,南北寬84米,高7.5米。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7000年歷史的各時期文化疊壓遺存,內含有新石器時代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戰國時代的遺存, 被考古學家譽為「中國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歷史年表」、「上海的發祥地」。
福泉山遺址屬太湖地區典型土墩遺址,面積約70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保存良好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墓葬疊壓關系,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陶、玉器中罕見的精品,如人獸紋琮形鐲、黑陶闊把壺、樓孔足鼎等,是探討良渚文化社會性質,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等問題的重要實物例證。福泉山古文化遺址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一方有黃褐、灰褐、灰蘭、青灰、黃土等五色土層的文化疊壓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古上海的歷史年表」、「中國的土建金字塔」。 考古學家在福泉山西北一方5.3米高的深坑裡還發現了一大方夾著各種文化土層色澤的壁面,猶如一幅新石器時期以來由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歷史年表,最底層呈青灰色的為馬家浜文化層,中間的黑色土層是崧澤文化層,上面的灰色土是早期的良渚文化層,接近地面的黃褐色土是晚期的良渚文化層。這樣完整的古文化土層堆積,是田野考古不可多得的地層遺留,對於研究上海地區古代的社會形態和文化面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證明了重固地區早在六千年前業已成陸,並已有我們的祖先在福泉山附近勞動生息,更用他們的勤勞及智慧改善和豐富著他們的生活。由此可見,遠古時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通過艱苦的生活磨練為上海古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3. 安慶的歷史遺跡的資料

1、迎江寺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佔地3萬余平方米,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安慶府志》和《懷寧縣志》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懷寧縣士紳阮自華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

2、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

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安慶市代管縣)王河鎮永崗村和利華村交界處。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

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跡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桐城文廟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

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

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安慶代管縣市級)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

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尺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慶桐城文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振風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迎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家崗遺址

4. 江陰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旅遊景點 江陰歷史遺存豐富,文物古跡眾多。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江陰高城墩遺址、祁頭山遺址、南樓遺址和佘城遺址四個重大的考古新發現,為江陰這座古城揭開了厚重的歷史面貌。 江陰有歷代各級各類文物遺存370餘處,各級文保單位95處。 古遺址有北護城河、祁頭山馬家浜文化遺址,南樓、龍爪墩崧澤文化遺址,璜塘土夅、高城墩良渚文化遺址,佘城、花山、望海墩、倪家巷、陶城夏商時代文化遺址等。 古墓葬有吳季札墓、吳王闔閭長子終累、八子繖墓、楚春申君黃歇墓、梁敬帝墓、古酒聖杜仲寧墓、徐霞客墓等。 還有始建於北宋興國年間的興國寺塔,始建於明代的黃山炮台舊址,建於宋初的文廟古建築群。 有徐霞客故居、曹穎甫故居、劉氏兄弟故居、吳文藻冰心故居、巨贊法師故居、張大烈故居、上官雲珠故居。 有適園;有東晉王羲之書換鵝碑、唐代僧人道松書心經碑巨型碑刻、明代晴山堂石刻和始建於北宋初萬春園(今中山公園)墨華榭碑廊、乾隆御碑以及重修江陰縣督學察院記碑,增建、增修江陰考棚記碑等,還有文廟僅存嘉慶十年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江志伊和江蘇學政黃晉聯名奉諭鐫刻的嘉慶訓諭碑,以及其他一系列古碑刻等眾多文物古跡。 其他:鵝鼻嘴公園、黃山湖公園、江陰文廟、興國塔公園、劉氏故居、黃山炮台、長涇明清一條街、忠義古街、江蘇學政文化旅遊區、江陰市濱江要塞旅遊區、華西農民公園、華西金塔、江陰軍事文化博物館、原國民黨要塞司令部、江陰市渡江戰役紀念館、朝宗門、悟空寺、季札墓(季子祠)、孫中山先生紀念塔、周庄傘墩、舜過井、贊園、江陰觀音文化博覽園江陰三奇奇人——徐霞客 徐霞客(1586一1641),原名宏祖,字振之,號霞客,享有「千古奇人」之美譽,明萬曆十四年十一月誕生於江陰馬鎮南陽歧村,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 奇樹——紅豆樹 顧山紅豆樹,相傳為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在顧山文選樓選編《昭明文選》時手植,稱梁苑中物,距今已有1400餘年。 奇碑——心經碑 心經碑,為唐代異僧道松所書,碑原嵌砌在乾明廣福禪寺彌勒殿大鐵佛神龕後牆壁間。 江陰十景一龍里書場 二侯祠聽書 三元坊剪布 四眼井吊水 五雲橋撐船 六娘廟看戲 七宮祠讀書 八士橋觀潮 九里亭乘涼 十方庵燒香 江陰特產傳統特色糕點:馬蹄酥、草鞋底、拖爐餅、粉鹽豆 特色菜餚和小吃:過橋鱔、刀魚面、刀魚餛飩 特色水產:太湖白魚、太湖白蝦、刀魚(正宗的長江產刀魚價格已經超過15000元/斤)、河豚、鰣魚(後三者合稱為江陰三鮮,目前數量稀少,價格驚人)。 特色飲品:江陰黑杜酒,又稱「徐霞客」黑酒。

5. 江陰哪裡好玩

旅遊景點
江陰歷史遺存豐富,文物古跡眾多。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江陰高城墩遺址、祁頭山遺址、南樓遺址和佘城遺址四個重大的考古新發現,為江陰這座古城揭開了厚重的歷史面貌。 江陰有歷代各級各類文物遺存370餘處,各級文保單位95處。 古遺址有北護城河、祁頭山馬家浜文化遺址,南樓、龍爪墩崧澤文化遺址,璜塘土夅、高城墩良渚文化遺址,佘城、花山、望海墩、倪家巷、陶城夏商時代文化遺址等。 古墓葬有吳季札墓、吳王闔閭長子終累、八子繖墓、楚春申君黃歇墓、梁敬帝墓、古酒聖杜仲寧墓、徐霞客墓等。 還有始建於北宋興國年間的興國寺塔,始建於明代的黃山炮台舊址,建於宋初的文廟古建築群。 有徐霞客故居、曹穎甫故居、劉氏兄弟故居、吳文藻冰心故居、巨贊法師故居、張大烈故居、上官雲珠故居。 有適園;有東晉王羲之書換鵝碑、唐代僧人道松書心經碑巨型碑刻、明代晴山堂石刻和始建於北宋初萬春園(今中山公園)墨華榭碑廊、乾隆御碑以及重修江陰縣督學察院記碑,增建、增修江陰考棚記碑等,還有文廟僅存嘉慶十年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江志伊和江蘇學政黃晉聯名奉諭鐫刻的嘉慶訓諭碑,以及其他一系列古碑刻等眾多文物古跡。 其他還有鵝鼻嘴公園、黃山湖公園、江陰文廟、興國塔公園、劉氏故居、黃山炮台、長涇明清一條街、忠義古街、江蘇學政文化旅遊區、江陰市濱江要塞旅遊區、華西農民公園、華西金塔、江陰軍事文化博物館、原國民黨要塞司令部、江陰市渡江戰役紀念館、朝宗門、悟空寺、季札墓(季子祠)、孫中山先生紀念塔、周庄傘墩、舜過井、贊園、江陰觀音文化博覽園。眾多景點吸引各界人士、中外遊客,甚至詩人、作家陳運和等到此采風寫作。

6. 宜興的社會

宜興陶瓷源遠流長。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開始燒制陶器。在丁蜀等地發掘出各種商周時期的古陶器皿及殘片。
2002年,新街駱駝墩出土馬家浜文化時期陶器。
丁蜀前墅的明代龍窯是全國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龍窯。駱駝墩遺址和古窯址被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紫砂、精陶、青陶、均陶、美彩陶被譽為陶瓷「五朵金花」,特別是紫砂成品,以其獨特的泥質、造型和古樸的自然美感而名揚海內外。
明代供春的「供春壺」、時大彬的「三足如意壺」、項聖思的「聖陶杯」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分別珍藏於國家博物館、無錫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館。
宜興陶瓷既實用,又具觀賞價值。紫砂作品在國際、國內屢屢獲獎,有些作品還被作為國家國際交往的禮物。 宜興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
宜興話有29個聲母,42個韻母,8個聲調,平上去入各分陰陽。 宜興是中國聞名的太湖風景名勝區陽羨景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南部山區多溶洞,景奇形怪,已發現的80多個,已開放的5個,其中善卷洞、張公洞1934年就對外開放。有國家4A級風景區8個。 宜興歷史悠久,先民勤勞朴實,留下眾多文化遺存。
位於芳庄鎮溪東村的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體現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
西渚鎮豬婆山曾是春秋戰國時期人群居住點。1984年,吾橋村出土的漢代獨木舟被南京博物館收藏。
2002年發掘的駱駝墩遺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帶過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點,對研究長江下游古代文明進程有著重要意義,被列為2002年國內六大考古發現之一。
建於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的國山碑被譽為「江南第一碑」。
宜興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8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25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9處(95個點)、文物控制單位56處,紅色革命遺址19處,庫藏文物1萬余件。
「梁祝傳說」和「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舞蹈「男歡女嬉」、「宜興手工刻紙」、「宜興均陶堆花技藝」、「觀蝶節」等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宜興分別新增省級、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個和12個。
宜興累計有國家級、省級、無錫市級、宜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個、7個、13個和21個。 紫砂
宜興特有一種澄泥陶,顏色絳紫,製品稱作「紫砂器」,通常也簡稱「紫砂」。近千年來,紫砂經過產生、發展的過程,到明代末期臻於成熟,此後歷久不衰,於是在景德鎮瓷都之外,並列一個陶都宜興,產品暢銷國內外。
瀆上西瓜
太湖西岸的百里瀆區,是宜興西瓜的主要產地,這里盛產的晚熟西瓜,稱「瀆上西瓜」。
張渚竹筷
張渚竹筷是宜興傳統的特產,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藝品。
徐舍小酥糖
宜興的徐舍小酥糖是一種茶食。據傳,清朝同治六年,宜興徐舍鎮豫和泰南貨店生產的小酥糖,名氣傳到了皇宮,載淳皇帝曾派專吏太監到宜興采辦徐舍小酥糖,列為「貢點」。
和橋豆腐乾
和橋豆腐乾是宜興久享盛譽的特產之一,相傳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太湖銀魚
宜興銀魚,產於太湖,每到初夏季節上市。
宜興三珍
指宜興丘陵山區盛產的三樣應時山果鮮品,即春季的毛筍、秋季的板栗、春秋兩季的鮮蕈。
高塍豬婆肉
宜興美味佳餚之一。始出於宜興市高塍鎮桃園村陳氏家族,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

7. 甘肅省臨夏縣橋寺鄉瓦房村的楊家歷史

楊家河遺址,在朱墩楊家河社,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該地出土的文版物對研究臨夏馬權家窯文化具有重要價值。朱家墩遺址,在朱家墩村,屬馬家窯文化馬廣類型和齊家文化。一九七六年發掘出土,主要文物有雙大耳罐、垂腹罐等,特別是一件折肩雙耳罐,為研究齊家文化的淵流提供了實物證據。朱家墩烽火台,《河州志》稱「小黑水山墩」,系軍事報警通訊設施,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一四五八年),距今已有五百三十年的歷史。現墩台基本完好,可供軍事歷史研究。

8. 安徽出土過哪些寶貴的文物優秀答案獎勵100分

一、古遺址
(一)古文化遺址
全區已發現古代文化遺址89處,其中滁州23處,來安8處,全椒21處,定遠6處,鳳陽9處,嘉山15處,天長7處。按時代劃分,新石器時代21處,商周時代16處,秦時代11處,漢時代以後41處,其中已發掘和試掘6處。較重要的遺址有:
侯家寨遺址 1978年春發現。位於定遠縣城西45公里的七里塘鄉袁庄村。呈台形,面積3萬平方米。1985、198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兩次發掘,揭露面積375平方米,發現灰坑5個,殘居住面3處,以及一批陶器、骨角器、石器等。分4個自然層,經初步整理,將遺址第三、第四層定為一期文化,第二層為二期文化。一期文化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器形以釜形器、陶支腳為代表。鹿角靴形器數量多且磨製精緻,是該期文化代表性器場。此外,還出土大量的豬、狗、鹿、狼、牛、魚、龜、鱉、鳥類等動物骨骼。二期文化仍以夾砂紅褐陶為主,遺物比一期明顯增多,器形以鼎、甑、缽、豆、壺、形器為代表。伴隨出土還有大量彩陶,其圖案花紋為紅彩,花紋主要是寬窄綵帶。一期盛行的鹿角靴形器,刻劃符號在二期不見,陶釜和陶支腳在二期則被陶鼎、甑等所代替。二期文化發現殘居住面,推測可能是半地穴式建築。經碳14測定,一期文化年代距今約7000年,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本省1979年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1981年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濮家墩遺址 位於滁州市大王鄉林樓村濮家莊。為一台形地,南北長65米,東西寬55米,高8.3米。由墩西、墩南的斷面可見有大面積紅燒土層和灰坑,可見五至七層不等的文化層堆積。採集標本有石器、骨器、陶器以及動物骨骼,初步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5年11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遺址 位於滁州市擔子鄉萬橋村朝陽庄北500米處。遺址長100米,寬60米,高9米。採集標本有石器、陶器。根據標本初步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龍遺址 位於全椒縣城北10公里譚墩鄉西。遺址南北長80米,東西寬70米,高5米。首次發現有鹿角、紅燒土、陶器殘片以及陶紡輪、鬲足、鼎足、足等。根據標本和文化堆積層分析,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1年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梓遺址 位於定遠縣城西南30公里的九梓鄉街西。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81米,東西寬59米,高8米。50年代、70年代曾兩次進行試掘,根據出土的器物初步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1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墩遺址 位於天長縣漢澗鎮郜山村。有兩個墩子,北面墩子高約10米左右,呈橢圓形,曾出土磨光石刀。初步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頓丘山遺址 位於來安縣城東0.5公里處。遺址呈台形,南北長200米,東西長120米,文化層平均厚度約2.5米。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蚌器、骨器和銅鏃等,其中以卜甲最為珍貴,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館內。經專家考證,確定該遺址為殷商早期文化遺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桃園遺址 位於全椒縣城西2.5公里的南屏鄉地藏村東北。為台形地,高4米。採集標本有陶片,鬲足,定為商周時代文化遺址。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夫台遺址 位於天長縣漢澗鎮和平村。為一台形地,高約3米,總面積約9120平方米。有大量陶片、瓦礫等,質地以灰陶為主,紋鈽有繩紋、弦紋、方格紋,並有少量印陶紋。台上原有一祠堂,名「萬福堂」,因之名「萬福台」,後誤為望夫台。由實物標本推定為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獅子墩遺址 位於天長縣釜山鄉中心村。呈不規則台形,高約5米,面積7540平方米。上有大量陶片,紋飾以繩紋和回紋最多,有少量印陶紋,確定為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古城址
全區已發現古城遺址31處,其中滁州9處,來安5處,全椒4處,定遠4處,鳳陽3處,嘉山5處,天長1處。
鍾離城遺址 位於鳳陽縣臨淮鎮東2.8公里李二庄鄉。為春秋時鍾離子國故城址。城址東西長360米,南北長380米。城垣殘高3至4米,基寬18米,頂寬6米。東護城河尚存。城牆為黃土夯築。遺址中曾發現戰國時期銅鏃、楚國蟻鼻錢等,地表遺物較多。1931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樑土城遺址 位於天長縣石樑鄉土城村。形成於商周時期,北周改置石樑郡石樑縣。遺址呈長方形,土堆最高處達20米。總面積約2.7萬平方米。散布大量陶片、磚瓦,分別屬於商、周、漢、六朝、唐、宋等各個時期。1961年省文物工作隊曾實地勘察。該城址未作任何挖掘,保存完好。1989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阜陵城遺址 位於全椒縣東南9公里的陳淺鄉百子村。東漢阜陵王劉延(漢光武帝子)建城於此,先後為王國、侯國、縣的治所。遺址呈長方形,長500米,寬300米。至清代,城址尚保存完好,後漸坍塌。建國之初坍塌的城牆基尚可辨認。1965年後,在該遺址上建起了小學、醫院和庄宅,城牆基夷為平地。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豐樂城遺址 位於全椒縣城西南35公里的卜集鄉古城隊。南朝粱時,豐樂縣建城於此。武帝大同年間,縣廢。遺址呈四方形,城牆尚存,每邊長800米,城垣清晰。牆高3米,基寬7米,上寬3米,為夯土築成,有對稱四城門。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陰陵城遺址 位於定遠縣西北35公里的靠山鄉古城村。《鳳陽府志》載:「鳳陽與定遠二縣之界有莫邪山,山南有故城遺址,周2里,即秦陰陵故城。」遺址上瓦礫遍地;歷年出土有陶器,瓷器、銅器、漢筒瓦等,均系秦漢時期之物。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城遺址 位於定遠縣大橋鄉三官集油坊村。秦設東城縣。城遺址輪廓明顯,有內外兩城。內城呈長方形,東西0.75公里,南北0.5公里。四周城基高出地面1米,四角城樓高出地面5米,四周護城濠深約3.33米左右。外城亦呈長方形東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微見斷續城基。城址內散布大量秦磚漢瓦殘片。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王城遺址 位於來安縣新安鎮東南35公里處的煙陳鄉姜渡村姜東隊。據民國《六合縣志》載:吳王城為三國東吳所建,因吳王孫權而得名。北齊瓦梁郡治所曾置於吳王城故基上,南唐時廢。遺址呈方形,面積約1.3萬平方米。城垣及四門遺跡清晰可辨。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中都城遺址 位於鳳陽縣府城鎮西北隅。朱元璋即位後建元洪武,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府為北京。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家鄉臨濠(今鳳陽)建中都。為營造都城,從全國各地征調匠工、軍士、民夫、移民、罪犯近百萬人,選泥左丞相李善長、光祿大夫湯和負責營造城池宮闕;又派人到川、貴、湖廣等地採伐名貴木材運往鳳陽,供建都之用。經過六年的營建,已具備宮廷建築的基本格局和形制。洪武八年,因「勞資罷之」,終未在此定都。
中都城分外城、皇城、紫禁城三城。外城系土築,呈長方形,城西南伸一角為鳳凰嘴,周長3.04萬米。原外城設9門;南曰洪武門、南左甲第門、前右甲第門:北曰甲第門、後右甲第門;東曰獨山門、長春門、朝陽門;西曰塗山門。外城現已不存。皇城為磚石修壘,為不規則長方形。周長7670米,開有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今亦不存。皇城內建有太廟、歷代帝王廟、大社稷壇、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建築。南部東西對稱建築有鼓樓和鍾樓,其間有中都城隍廟和功臣廟等。北部依山建苑圃、龍興寺、觀象台;臨水建百萬倉等,另有國子監、會同館、官署、衛所等布列城內。街道規劃有洪武街、泰安街、長春街、淮南街等24條街道和均衡對稱的104坊,以及商業、交通等設置。現大多已不存,鼓樓僅存樓基,龍興寺尚存部分房舍,已非昔日面貌。紫禁城為磚築,呈南北長、東西稍窄的長方形,周長3580米。開有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今城基殘存,南城牆至西城牆尚存。紫禁城內,正殿曰奉天殿,左右各建樓台,左曰文華殿,右曰武英殿。殿後為宮,前曰乾清官,後曰坤寧宮,同時有高泰殿、奉先殿、柔儀殿、春和殿、文淵閣等分列左右。今均已無存。
據考,中都紫禁城宮殿建築巍峨壯麗,雕梁畫棟鮮艷奪目,紅牆黃瓦熠熠生輝。宮殿皆圍以玉石欄桿,兩側皆雕龍鳳、獅子、花卉等圖案;皇宮的台階和御道均用雕有龍風、海馬、海水、雲朵圖案的條石砌鋪而成。現遺址上留有許多彩艷的瓦礫和雕有各種圖案的石構件。城牆均用大方磚砌成,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混合灰漿抹縫,在關鍵部位用鐵汁灌澆。城內的奉天殿,尚存白玉石蟠龍柱礎4塊,每塊呈正方形,邊長2.7米,高1.1米,上面雕有騰空飛舞的蟠龍,雕工精細,造型逼真。午門兩側須彌座上的白玉石浮雕仍存76塊,總長度486米,圖案為龍鳳、雲朵、方勝(兩個菱形的一部分重疊相連而成)、麒鱗、鹿、獅子滾綉球、牡丹、芍葯、荷花、西番蓮等。浮雕中的動物有的昂首狂奔,有的安閑靜卧,有的左顧右盼,有的振翅高飛,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浮雕中的花卉,線條舒展流暢,布局疏密得體,構圖層次分明。這些浮雕技法嫻熟,刀工精細,是中國現存浮雕中的精品,對研究明代的雕刻藝術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1903年3月,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人民政府對中都城的保護維修極為重視,建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並多次撥專款進行維修。殘存的午門經過修整,掩埋在灰土中的牆基玉石浮雕已重放光華。塗山門坍塌部分又重新砌好,上城樓的斜階也整修一新。西城牆部份城堞仍保留完好。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明中都城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明中都皇故城暨皇陵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古墓葬
滁縣地區的古墓葬,經考古發掘的已有數百座,出土的文物和資料,分別由地、縣文物管理所收藏。已列入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共有11處,大多有地面標志和遺跡。
(一)古墓群
北崗漢墓群 位於天長縣安樂鄉北崗村。主要分布在蔡庄,朱庄、蘭庄等處,分布密集。省、地文物工作隊先後發掘墓葬9座,出土漆器、銅器、陶器、鐵器和木器等433件。根據墓葬結構及出土文物分析,為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之墓葬。
耿家尖古墓群 為漢、唐、宋時期墓群。位於天長縣湖濱鄉高郵湖耿家尖水下。曾出土過大量宋代瓷器。1980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花壠古墓群 為漢宋代墓群。位於全椒縣城西南方向30公里廣平鄉。墓群以廣干園藝場為中心,西南至卜集鄉西石行政村的汪庄、韓庄、胡姨等生產隊,西至峨嵋行政村的高庄、田穀、大何、小錢、大王、山吳等生產隊,北至廣平鄉浦北行政村和窪李隊,東至程家市汽車站。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2公里。古墓較多,墓冢呈梅花瓣形,比比皆是,故稱「梅花壠」。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王古墓群 為漢宋代墓群。位於全椒縣西北45公里西王集。整個墓群環繞西王集南、北、西三面,東西寬約2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柯陳一帶的漢魏六朝和宋墓葬大部分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破壞。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8月,在丁窪發掘宋石室墓3座。
百子古墓群 為兩漢至宋墓群。位於全椒縣陳淺鄉石庄村。墓區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公里。1973年5月,省、地、縣文物部門聯合發掘石庄漢墓2座,曾出土大量珍貴文物。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口古墓群 為漢代墓群。位於來安縣水口鄉上蔡村下蔡隊。1978年曾發掘2座棺墓,出土有陶器、漆器、王莽錢幣等。
常山古墓群 為漢至宋時墓群。位於滁州市常山鄉,以常山集為中心向東西兩側山脊延伸。在集西300至600米下馬庄有古墓7座,1986年修建公路時挖出其中1座,裸露可見拱形頂;集西200米處公路兩側有古墓12座;集東200至600米有古墓14座。1986年5月滁州市文物普查初次發現。1991年地區文物管理所在常山集自來水廠區內發掘古墓3座,出土一批陶器、銅器、鐵器及錢幣。
三角圩漢墓群 位於天長縣城郊鄉。1991年12月,在三角圩興修水利工程工地上,清理、發掘漢代墓葬23座,出土三批漆、木、玉、銅、陶器等文物700多件。其中11件珍品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覽。
(二)名人古墓
虞姬墓 也稱虞姬孤堆。位於定遠縣二龍鄉譚村旁。《括地誌》雲:「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即此處。墓呈高大封土堆,橢圓形,頂分三半;底部直徑約69米,高約29米。北沿於1958年被挖掉一部分。墓前有一石碑,主文為「西楚霸王虞姬之墓」,橫額:「巾幗千秋」;兩旁對聯:「虞兮奈何自古紅頗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伴黃昏」。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董槐墓 位於定遠縣定城建設小學校內西南角。董槐(?~1263年),宇廷植,定遠縣城人。宋嘉定六年(1213年)中進士,官至右丞相。清《定遠縣志·邱壟》載:「許國公董槐墓,縣西察院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縣張景尉立華表、墓道、邑人凌濤題碑。」墓呈圓墩形,直徑約30米。墓南置一寬約60公分、長約2米的石墓碑。「文化大革命」期間,墓堆、華表、碑記等均被毀壞。唯墓西小巷名董公巷,沿用至今。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孝子墓 位於天長縣秦欄鎮秦欄中學校內。墓主朱壽昌,宋神宗年間秦欄人,因棄官尋母,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墓建於宋,為高大封土堆,四周有券;墓前立有碑坊、石表、石桌、燭台和墓碑。「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皇陵 位於鳳陽縣府城西南8公里處,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朱元璋父母去世時無地埋葬,同村人劉繼祖施捨該墓地。在安葬時「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是草草埋下的。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已稱吳王的朱元璋回到闊別十多年的濠州,看到父母的墳墓仍淹沒在荒郊野草中,准備用隆重的禮儀進行改葬。後因怕改葬會破壞「龍穴天墓」的靈氣,又改變決定,就地培土,增大加固墳墓,並派專人看護。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營建皇陵,再次增大加厚陵墓,廣植名貴樹木,開辟神道,立華表、石人、石獸。又築皇陵城。城共有三重,外城為土城,周圍1.4公里,中為磚城,周圍3公里,內為皇城,周長0.25公里。陵墓前有享殿、廊廡、華表、碑亭,及石人石獸36對;另有神廚、官廳、鋪舍數百間,御橋、紅橋、皇堂橋及金門、紅門、欞星門等建築。特設皇陵衛率軍士5000餘駐守;又將當地居民3324戶編為陵戶,負責守夜、打掃環境、置辦供品。設皇陵祠祭署,負責祭祀。朱元璋稱帝後,兩次回鳳陽謁陵,並一再命太子及諸王至鳳陽謁陵。明成祖朱棣稱帝後,曾3次親祀皇陵。崇禎八年(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破鳳陽,皇陵毀於兵火,僅存石碑2座及石人石獸。
建國後,1950年在皇陵陵墓的頂部和四周重新種植松柏,現已蔚然成林。1976年皇陵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9月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次年2月,皇陵石刻連同明中都皇故城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沐英墓 位於定遠縣城西鄉解放水庫附近。墓主沐英,字文英,定遠縣人。朱元璋收為養子後,從姓朱,由帳前都尉進僉事同知,又晉至征南右副將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卒於滇,迫封黔寧王。此為一金首玉衣冢。原神道立有石像生和石碑,現大部被毀壞,尚存少數亦損殘不全。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物保護單位。
沈仁墓 位於定遠縣大橋鄉沈家湖村西南約50米處的小山坡。墓主沈仁,定遠縣人。元末於縣境的豁鼻山舉旗造反,後歸附朱元璋。從領軍百戶積功至都督僉事、福建司指揮使。墓上有封土堆,墓道兩旁立有翁仲、獅、羊、華表等石刻。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沃公墓 位於天長縣天長鎮二鳳村沃公隊。墓主沃田,山東登州人,明代抗倭英雄。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天長殉難,被安葬在遇難處,朝廷追封為「鎮遠將軍僉事」。民國21年(1932年)天長縣抗日救國會立碑紀念。1989年8月,墓葬遷入新建的沃公祠後院。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