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游記
A. 日記怎麼寫二年級上冊
1、標題是寫在最前排正中間位置的,如果有標題就寫,沒標題亦可。
2、日期先版寫年月日,後些星期幾,最權後寫上天氣情況。
3、正文的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正文在每段的開頭都要首行縮進兩格。
日記可以寫故事,日記也可以寫心情,日記可以還寫寫今天發生的事情、觀察的東西、做的夢。日記,其實就是記錄你一天的所見所感,再加以邏輯上和結構上的處理。
日記是一種供個人使用的、以日期為排列順序的筆記。一開始的日記是生意的記錄本,後來人們用日記來記錄天氣、事件一直到個人的心理感受、思想深處。日記可以是記錄將要做的事情的,也可以記錄已經發生的事情。
中國日記源遠流長(亦稱日誌):經學家俞樾認為日記起源於東漢(如馬篤伯《封禪儀記》,就已逐日記敘登泰山之事),兩宋成了日記的繁興期(如南宋陸游和范成大的日記,日本、美國分別有譯注本或研究論著出版),清代李慈銘日記逾百萬字,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1890年)、梁啟超訪美《新大陸游記》(1903年)對近代中國產生過巨大影響。
B. 誰能給我寫一篇參觀薛福成故居有感
秋高氣爽,今天,我有幸參觀了江南第一豪宅——薛福成故居。 故居的主人——薛福成是我國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是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重要人物之一。 走進故居,光緒皇帝親自御筆的藍底金字「欽使第」豎匾高懸在將軍門額上,一對雕有三獅滾綉球的抱鼓石立在將軍門前。 踏入門廳,考究的牆飾盡顯豪宅的宏大氣勢。穿過園林小景似的第一天井,來到氣派的西軺堂。薛福成的恩師曾國藩為他提寫的「句里江山隨指顧,堂前水木湛清華」刻在門柱上。最吸引我的是轎廳里的對剖柱。它是以兩根半圓體的柱子並列在一起,遠看像一根圓柱,但近看中間卻有數厘米的空隙,柱下的鼓磴也是由兩個半圓體合成,柱上的大梁、步梁也是如此,這真是民間建築史的一個奇跡。 走過連廊,跨進了正廳。正廳中間是「務本堂」。紅木太師椅分列兩旁。各扇門上均刻有不同的精緻圖案,以江南水鄉生活為主。各種磚雕、木刻應有盡有,幾乎無磚不雕,無木不刻。整座務本堂雕梁畫棟,大樑上還有飛金燈飾點綴,更突出了薛福成老先生對子孫「以農為本」的告誡。務本堂左右分列著議事廳、博古廳。博古廳里古玩器具、珍貴古畫、文房四寶無奇不有。 離開正廳,我看了薛福成生平事跡展。站在薛福成照片前,我肅然起敬:這位清末愛國將領率領鎮海軍民,浴血奮戰,擊退了法艦,取得了中法之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軍民的鬥志。那幅巨型出使日記,使我更敬佩倡導變法、厲行維新、主張洋務的薛福成。他帶領全家三代建絲廠,辦學堂,開醫院,成為中國民族工業革命的先驅。 走在轉盤樓的天井中,我突然發現三隻巨大的荷葉缸,我想:這些水缸是做什麼用的呢?我好奇地問管理員。原來,這些是「走水缸」,是用來防失火的。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每個天井裡都有隻荷葉缸呢。前人的「消防意識」還真強啊!登上了第一回樓——轉盤樓,俯看後花園,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奇花異草,盡收眼底。 啊,21000平方米古色古香的「欽使第」與幽靜、典雅的花園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文章來源:途牛網)
C. 日記的來歷
中國日記源遠流長(亦稱日誌):經學家俞樾認為日記起源於東漢(如馬篤回伯《封禪儀記》,就已答逐日記敘登泰山之事),兩宋成了日記的繁興期(如南宋陸游和范成大的日記,日本、美國分別有譯注本或研究論著出版),清代李慈銘日記逾百萬字,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1890年)、梁啟超訪美《新大陸游記》(1903年)對近代中國產生過巨大影響。
D. 關於無錫風景區的作文
參觀薛福成故居
2月日下午,外婆帶我和表姐去參觀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是我國清末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和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薛福成故居坐落在學前街,建築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特色明顯,中西合壁,它由中,東,西三條軸線組成.我們先從中軸線進去參觀.
首先,我們走進將軍門.這門巍峨高大,氣度非凡.門額之上,懸掛著光緒皇帝御賜的豎匾.匾上寫者金光閃閃的」欽使第」三個字.意思是,欽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之府第.門前有盡顯豪門威嚴的抱鼓石一對,上刻有石獅,綉球,牡丹,芙蓉等吉祥圖案,代表榮華富貴,是祈福的象徵,
接著,我們來到轎廳.看到了對剖雙排柱,將九開間分成了三間獨立的大廳.這對剖雙排柱很奇特,兩根半圓體的柱子並列在一起,遠看似一根圓柱,近看中間有數厘米寬的縫隙.與此相對應,柱下的石鼓,柱上的大梁,步梁也均為對剖雙排,這種作法在無錫絕無僅有,在國內也尚未發現第二例相關報道.
走出轎廳,我們經過正廳、後堂,轉盤樓來到了後花園.眼前頓時一亮,樹枝上都掛上了紅綢條,呈現出節日的氣氛.穿過假山,走過石橋,我們在那裡留了影.
離開後花園,我們又來到東軸線上的戲台.戲台坐落在假山上,小橋流水,樹木環繞,十分幽靜.戲台對面有一間房子,裡面擺放了茶幾、椅子,可供人看戲.造戲台本意是為慶祝薛福成六十大壽,後因薛福成57歲就與世長辭了,沒有享用到.
參觀完畢,使我感受到:薛福成故居,真是一個優秀的私家花園
錫游記——靈山篇
今天早上,醒來時發現下著綿綿細雨,我們冒雨前去靈山勝境遊玩。
很奇怪,我們的車來到靈山停車場時雨竟然停了,天公真是作美。下車後,抬頭便遠遠望見了一座佛像威風凜凜地屹立在雲端之中。
買票進入公園,就站在了一個寬闊的廣場上。廣場的兩邊有許多大樹,枝繁葉茂,掛著五彩繽紛的風車,風一吹,風車「呼啦啦」地轉了起來。廣場的中間豎立著一朵巨大的「寶蓮花」,四周圍著九條用銅雕琢的龍。我和章哲豪正在四處追跑,忽然間響起一陣音樂,周圍的人都在喊:「快,九龍沐浴的時候快要到了。」接著人群都向那朵巨大的「寶蓮花」擁去,我們倆也跟著擠了進去。只見隨著音樂聲,那朵巨大的「寶蓮花」竟然慢慢地展開了,露出了一個小孩兒的半邊臉。聽旁邊的大人說,這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時的模樣,等會兒那九條龍還要給他洗澡呢。我和章哲豪想看得清楚點,連忙鑽過人縫到了前面,這一下可大大的不妙了。因為突然間,四周的九條龍向蓮花內的小佛祖噴出了九條很高的水柱,頓時水花四濺,化成了一大片水霧。周圍的人紛紛後退,我們退不及,被水霧灑了一身。哈哈!
由於水霧很大,看不清楚,我們兩個人找不到老爸他們了。幸虧媽媽穿了件紅衣服,特別醒目,我們終於和大人們順利「會師」了。
走過廣場,我們又來到了號稱「天下第一掌」的靈山大佛手掌復製品存放地。這個「天下第一掌」的周圍已經圍著不少人了,每個人都過去摸一下佛手,聽說會摸來好運氣。我看了一下旁邊豎著的介紹牌,這手掌竟然高達11.7米,寬有5.5米,重達13噸,僅手指直徑就長達一米,這真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掌」啊!
我們繼續往前走,前面是無數級台階,只有登上這些台階,才能轉乘電梯去抱大佛的佛腳。爬得累了個半死,才到乘電梯的地方。乘電梯上到佛像的腳底下,我仰頭望去,佛像是那麼的高大,幾乎看不到他的臉。我想:「在佛像眼裡,我們只是些小螞蟻罷!」「抱佛腳」時,由於佛像的腳指甲比一個臉盆還大,我盡全力才抱住佛像的三個腳趾,真是好笑。
下來時,大家都筋疲力盡了,只好乘電動車出了公園,結束了靈山之旅。
無錫一日游
昨天晚上突然決定去無錫玩玩,於是一大早便起床了,原本雄心壯志計劃乘公共車前往,可是半途破滅。於是租車旅遊,也算是工薪階層一次奢侈吧。
因為可以去無錫,所以經過,決定順便去華西,了卻媽媽的多年的華西情結。
因為司機想省過路費,從華西到無錫走了很多彎路,真是大路不走走小路,經過很多坑坑窪窪的正在修路進行時的鄉間小路,終於到了「陽光大道」,眼前就頓時覺得一亮。
到了無錫蠡園開發區,綠化得真是舒服,讓人覺得是心曠神怡,確實現在很多城市都在走生態之路,實在是值得提倡。
第一站,太湖黿頭渚,遠看太湖,煙波浩淼,三山如伸龜靜伏水面,顯得綽約多姿,所以就有「三山映碧」之稱。「黿頭渚」是橫卧在太湖岸邊的一個半島,因為巨石突入水面形狀似黿頭而得此名。這里是山清水秀,自然風光天然渾成,真的讓人有入仙境的感覺。我雖然已經很多次地來過,可是每次都同樣的感覺!
走到中午過半時,還是沒有走完整個太湖仙島,可是媽媽卻已經累得連傘也懶得撐了,我也餓得不行了,於是決定準備前往三國城。
又經過了很長一段山水環繞的路,我們來到了水滸城,停車吃飯,可是竟然都沒有合適的飯店,在媽媽的提議下,就吃了一瓶八寶粥暫時充飢,我可是早飯也幾乎沒有吃耶!售票門前一看,上面寫著「三國城35元水滸城35元三國、水滸兩城聯票60元」,我毅然地決定買聯票,還以數學教師的慣性很快地算出兩人省了20元錢,哈哈……
走到水滸門口,竟然連門衛都是身穿盔甲,手握不銹剛刀,讓人有一種進入梁山的感覺。一走到裡面可真神了,乖乖還是介紹一下吧:
無錫中視影視基地是中為第一家集影視製作和文化旅遊兩大功能於一體的影視旅遊勝地,她於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區的太湖之濱,擁有唐城、三國水滸兩大景區和配套的影視製作設施,其規模宏大的人文景觀、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完備的影視製作功能了眾多海內外的劇組和遊客。唐城、三國水滸兩大景區佔地共達1600畝,分別體現盛唐金碧輝煌、三國雄渾剛勁、北宋工巧華麗的建築景點特色。《大唐風采》、《三英戰呂布》、《義取高唐州》等場面宏大的演出節目精彩紛呈,「動感電影」、「跑馬」、「古戰船游樂」等可供參與的旅遊項目深受遊客青睞。
我們參觀了「衙門」「紫石街」「武大郎燒餅坊」等景點後,正准備去「宋太公院」看看的時候,突然聽見鑼鼓聲四起,趕緊回頭,原來在紫石街有表演,是武松打虎歸來那一幕,只是算一個節目而已,正當我們准備繼續前行的時候,上來了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他們是雜技或者說是武功表演吧,哇塞!!這可是真工夫哦!贏得了當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我是那種看了節目從來不輕易丟錢的人,可是今天卻例外了。
走到一個門上寫著「夏府」的地方,看見裡面的遊人被趕出來,十分驚訝。可是那些人被趕出來竟然還是遲遲不肯散去,真是奇怪!!! ??? 原來是里邊在拍電視,聽說是拍「皇後駕到」這一幕,於是我也停下腳步,等待著看看呂麗萍的現場風采,可是雖然看到了十分艱辛而又反復的一幕,還是不見主角,算了,走吧,倒是前面在放煙霧彈,肯定有看頭。繼續前行,果然,看見了一張好象很熟悉的面孔,可是又說不出名字,在心裡嘴裡卻一時說不出來,反正就是覺得曾經看過他和她拍的電視,於是一下子沖到最前面,拍攝正在進行著呢,是劫囚車的一幕,我都看入神了,旁邊的群眾演員也是,一個管事的轉過神來,發現中間竟然還有一個現代人,把我給趕到了5米之外,我還朝他做了一個鬼臉!今天真是走運耶!!
經過演義廣場之後,媽媽走不動了,這時我才後悔當時那麼草率地買了兩個城的聯票!可是買也買了,咬緊牙,挺起胸,為了不浪費,繼續前進吧。
接下來就是屬於囫圇吞棗了,稍微看看,三國城基本就只看了一個節目「桃園結義」而已,其餘的都是走馬觀花,走走過場而已!當我們精疲力盡的時候,司機正好打電話來了,於是就驅車往回趕,在路上還買了一些無錫水蜜桃帶回家,還和人家發生小小的爭吵,真是有趣!
E. 《北山獨游記 》的翻譯
一、譯文:
我在馬跡山的山寺里讀書的時候,望山的北面,一座山峰險峻高聳,曾經心裡想去,但沒有人同行,就沒有實現。直到一天振作精神一人前往,攀著葛藤而上,精神振奮。到了半山腰,沒力氣了累了停步了。又一會再前進,登上更高的地方,就看見溪水在草叢中縱橫流淌,小路像青煙曲折交錯,迷惑不能辨別路的方向。
又更向前,聽到虛空中的聲響振動,看看四周沒有一個人,更是荒涼怪誕,我心裡害怕,更是幾次想要停步。但是終於不放在心上,鼓足勇氣向上攀登,終於登上頂峰。
到了山頂,空曠寂寥能看見無窮遠的地方,由近到遠,窪地隆起之地、散布著的,聚集的,傾斜的、直立的、環繞著的、倚靠著的、怪誕的美麗的、遠離我而去的、靠近我迎接著的。(這些)我平生從未領略過的風光,左右望去所有的山峰都展示出各自奇美的形態,在我的眼前一一呈現。
我於是感慨起來有了想法,天下遼遠與世隔絕的地方,如果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堅定的決心,不因為疲倦而迷惑,害怕而停止,有能到達終點的嗎!這次遊玩,我滿足了自己的願望又十分愉悅,於是感嘆自己先前因為疲倦、迷惑和驚懼,差點喪失獨游北山的快意,慶幸自己沒有因為這些原因而止步不前,於是動筆記下這些。
二、清·張裕釗《北山獨游記 》原文:
余讀書馬跡鄉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卒然而高,嘗心欲至焉,無與偕,弗果。遂一日奮然獨往,攀藤葛而上,意銳甚。及山之半,足力償上。復進,益上,則洞水縱橫其間,微徑如煙縷,潔屈交錯出,惑不可辨識。
又益前,聞虛響振動,顧視來者無一人,益荒涼慘栗,余心動,欲止者屢矣。然終不釋,鼓勇益前,遂陟其巔。至則空曠寥廓,目窮無際,自近及遠,窪者隆者,布者摶者,迤者峙者,環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來相御者,吾身之所未歷,一左右望而萬有皆貢其狀,畢效於吾前。
吾於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遼遠殊絕之境,非先蔽志而獨決於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懼而止者,有能詣其極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於是嘆余向之倦而惑且懼者之幾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此筆而記之。
(5)薛福成游記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本文由清代散文家、書法家張裕釗創作。文學體裁上屬於散文。作者在山寺讀書,望北面山峰高峻,心裡很嚮往。想去又沒有人作伴,便奮然獨行。開始意志堅定,及至半山,覺疲倦難行。再往前,深山寂寥,路徑交錯,心怯而膽寒,好幾次都想往回走了。然而終於還是勇敢地攀登到山巔。
極目遠眺,天風撲面,作者心中有一種歷經挫折、戰勝困難之後的成就感,彷彿四周群山萬物都願為他效力。於是得出這樣的結論:凡要達到高遠艱險的境界,必定要不畏艱險、意志堅定、堅持到底。無限風光在險峰,實際上,登攀的過程便是人們戰勝自我的過程。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寓於尋常的遊山玩水之中,情感真實,催人奮進。
二、作者簡介
張裕釗(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之一。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舉人,官至內閣中書,在南京、武昌、保定等地主持過書院。曾師事曾國藩,與黎庶昌、薛福成、吳汝綸並稱「曾門四弟子」。他有較強的愛國思想,希望在不觸動帝制的前提下改良政治,使國家富強起來。著有《張廉卿先生文集》等。
F. 楚留香新傳 《徐霞客游記》 速回+高分
應該該拿不到了,我就拿到過徐霞客游記,別的寶物都沒拿到,你可以找下你專楚留香新傳的存屬檔,第一次去花金弓他們家是,後院會有薛笑人劇情,左下角或別的地方就是徐霞客游記的寶箱,全部都自己打的,沒抄襲,樓主給分啊
G. 文言文翻譯中 圖 有沒有貪圖的意思
更准確的說法應是:貪,可引申出貪圖的意思。
H. 游的詳細解釋
〈名〉 (形聲) 同本義 [flag』s streamer]
游,旌旗之流也。——《說文》
為下國綴旒。——《詩·長發》
鞶厲游纓,昭其數也。——《左傳·桓公十二年》 江河的一段 [reach]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秦風》 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鳥媒,獵人馴養用以招引野鳥的家鳥 [a call bird]
恐吾游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文選·潘岳·射雉賦》 古水名 [You River]。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蘇省漣水縣、灌南縣至連雲港市入黃海 姓 〈動〉 人或動物在水裡浮行或潛泳 [swim]
其父善游。——《呂氏春秋·察今》
子豈遽善游。
魚游於沸鼎。——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游魚細石。——吳均《與朱元思書》 流動,不固定 [wander about]
皆若空游無所依。——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又如:游衍(游游衍衍。游盪;游樂;乾乾停停,拖延時間);游花插趣(游盪作樂);游回磨轉(團團轉);遊行(到處漫遊) 游、邎 yóu 〈動〉 遨遊;游覽;遊玩,優游逍遙 [travel]
噬肯來游。——《詩·唐風·有杕之杜》
游毋倨。——《禮記·曲禮》。注:「行也。」
膳飲從於游。——《禮記·王制》。注:「謂出入上觀。」
厥壤可游。——《封禪文》。注:「遨也。」
文王不敢盤於游用。——《書·無逸》
同游者。——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遊人雖未盛。——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余游巴黎。——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又如:游春白相(春遊;踏青);游學呈子(報告本人外出,請求保留學籍的呈文);遊仙(漫遊仙界) 結交;交遊 [associate with]
此真吾所願從游。——《史記·酈生傳》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息交以絕游。——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又如:游藝(外出遊學,以文交友);游合(交遊聚會);游從(相隨同游;交往,特指與長輩交往);游集(從各處來聚集) 閑逛,悠閑無所事事 [stroll]。如:游營撞屍(罵人話。指到處遊逛的人);游花浪子(不務正業,一味吃喝嫖賭尋歡作樂的人);游頭浪子(游手好閑的浪盪子弟);游勇(失去統屬的逃散的兵士) 行走;飛行;巡行 [move about]。如:游營(遊行示眾);游禽(飛鳥);游騎(擔任巡邏突擊的騎兵) 游說;宣揚 [go about selling an idea]
孔子東游。——《列子·湯問》 又如:游夫(游說的人);游化(潛移默化;雲游教化);游慝(憑借游說從事邪惡活動) 孝察,學習 [investigate;learn]
游於三輔。——《後漢書·張衡傳》 出訪 [visit]
勸東游。——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勸君東游。 馳騁[gallop]
彼游於物之內,而不游於物之外。——宋·蘇軾《超然台記》 〈形〉 虛浮不實 [groundless]。如:游嘴(游花。油腔滑調,善於狡辯);游文(浮泛的文字);游言(浮誇不實的言論);游財(浮財);游詞(浮誇輕薄的言辭);游滑(油滑);游語(戲謔的、挑逗的言辭)
I. 游怎麼寫
游
[yóu]
筆劃
12
五筆
IYTB
部首
氵
結構
左中右結構
五行
水
筆順
點、點、提、點、橫、橫折鉤、撇、撇、橫、橫撇/橫鉤、豎鉤、橫
釋義
1. 人或動物在水裡行動:~泳。~水。 2. 不固定:~資。~走。~牧。~行。~學(古指離開本鄉到外地或外國求學)。~擊。~弋。~離。~子(離家久居外鄉的人)。 3. 河流的一段:上~。中~。下~。 4. 交往,來往:交~。 5. 從容地行走:周~。~歷。~逛。~興(xìng)。~記。~說(shuō)。~山玩水。 6. 姓。
詳細釋義
〈名〉
(形聲)
同本義
游,旌旗之流也。——《說文》
為下國綴旒。——《詩·長發》
鞶厲游纓,昭其數也。——《左傳·桓公十二年》
江河的一段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秦風》
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鳥媒,獵人馴養用以招引野鳥的家鳥
恐吾游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文選·潘岳·射雉賦》
古水名。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蘇省漣水縣、灌南縣至連雲港市入黃海
姓
〈動〉
人或動物在水裡浮行或潛泳
其父善游。——《呂氏春秋·察今》
子豈遽善游。
魚游於沸鼎。——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游魚細石。——吳均《與朱元思書》
流動,不固定
皆若空游無所依。——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又如:游衍(游游衍衍。游盪;游樂;乾乾停停,拖延時間);游花插趣(游盪作樂);游回磨轉(團團轉);遊行(到處漫遊)
游、邎yóu
〈動〉
遨遊;游覽;遊玩,優游逍遙
噬肯來游。——《詩·唐風·有杕之杜》
游毋倨。——《禮記·曲禮》。注:「行也。」
膳飲從於游。——《禮記·王制》。注:「謂出入上觀。」
厥壤可游。——《封禪文》。注:「遨也。」
文王不敢盤於游用。——《書·無逸》
同游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遊人雖未盛。——明·袁宏道《滿井游記》
余游巴黎。——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又如:游春白相(春遊;踏青);游學呈子(報告本人外
近義詞
逛
相關詞語
遊船
遊玩
遊客
導游
旅遊
漫遊
游歷
游戲
周遊
游絲
J. 逍遙游的逐字講解
逍遙游
《莊子》篇名。篇中借用大鵬和小鳩、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觀環境,主張各任其性,放棄一切大小、榮辱、死生、壽夭的差別觀念,便能逍遙自在,無往而不適。後用以指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遊玩。
逍遙
優游自得;安閑自在。《莊子·逍遙游》:「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 成玄英 疏:「逍遙,自得之稱。」《後漢書·逸民傳·梁鴻》:「聊逍搖兮遨嬉,纘 仲尼 兮周流。」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六:「官稅早輸,逍遙散誕。」《白雪遺音·八角鼓·游學》:「游學訪道,快樂逍遙,名利二字盡皆拋。」 理由 《中年頌》:「婚後的生活很逍遙。」
逍 xiāo
形聲。從辵( chuò),肖聲。雙音詞「逍遙」,優游自得的樣子.
遙 yáo
〈形〉
(1) (形聲。從辵( chuò))
(2) 同本義 [faraway]
遙,遠也。——《廣雅》
遙,遠也。梁楚曰遙。——《方言六》
遙遙,遠也。——《廣雅》
倚沼畦瀛兮遙望博。——《楚辭·招魂》。注:「遙,遠也。」
可登而路遙。——《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遙聞深巷中犬吠。——《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遙聞汝哭聲。——清· 林覺民《與妻書》
遙語應元。—— 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3) 又如:遙天(遠天);遙祭(向著遠方而祭祀);遙領(間接治理,由遠處控制監督);遙遙華胄(指遠古時候的名門後裔);遙心(心向遠方);遙目(遠望);遙仰(對遠地的人表示敬仰)
(4) 時間長 [long]
勤思終遙夕。——何劭《雜詩》
(5) 又如:遙夕(長夜);遙久(長久)
(6) 通「姚」。妖艷;美好 [pretty and coquettish;fine]。如:遙冶(姚冶;艷麗);遙艷(妖艷)
(7) 通「搖」 [rock;sway]。如:遙曳(搖盪)
游 yóu
〈名〉
(1) (形聲)
(2) 同本義 [flag』s streamer]
游,旌旗之流也。——《說文》
為下國綴旒。——《詩·長發》
鞶厲游纓,昭其數也。——《左傳·桓公十二年》
(3) 江河的一段 [reach]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秦風》
(4) 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5) 鳥媒,獵人馴養用以招引野鳥的家鳥 [a call bird]
恐吾游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文選·潘岳·射雉賦》
(6) 古水名 [You River]。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蘇省漣水縣、灌南縣至連雲港市入黃海
(7) 姓
詞性變化
--------------------------------------------------------------------------------
◎ 游 yóu
〈動〉
(1) 人或動物在水裡浮行或潛泳 [swim]
其父善游。——《呂氏春秋·察今》
子豈遽善游。
魚游於沸鼎。——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游魚細石。——吳均《與朱元思書》
(2) 流動,不固定 [wander about]
皆若空游無所依。——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3) 又如:游衍(游游衍衍。游盪;游樂;乾乾停停,拖延時間);游花插趣(游盪作樂);游回磨轉(團團轉);遊行(到處漫遊)
◎ 游
游、邎 yóu
〈動〉
(1) 遨遊;游覽;遊玩,優游逍遙 [travel]
噬肯來游。——《詩·唐風·有杕之杜》
游毋倨。——《禮記·曲禮》。注:「行也。」
膳飲從於游。——《禮記·王制》。注:「謂出入上觀。」
厥壤可游。——《封禪文》。注:「遨也。」
文王不敢盤於游用。——《書·無逸》
同游者。——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遊人雖未盛。——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余游巴黎。——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2) 又如:游春白相(春遊;踏青);游學呈子(報告本人外出,請求保留學籍的呈文);遊仙(漫遊仙界)
(3) 結交;交遊 [associate with]
此真吾所願從游。——《史記·酈生傳》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息交以絕游。——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 又如:游藝(外出遊學,以文交友);游合(交遊聚會);游從(相隨同游;交往,特指與長輩交往);游集(從各處來聚集)
(5) 閑逛,悠閑無所事事 [stroll]。如:游營撞屍(罵人話。指到處遊逛的人);游花浪子(不務正業,一味吃喝嫖賭尋歡作樂的人);游頭浪子(游手好閑的浪盪子弟);游勇(失去統屬的逃散的兵士)
(6) 行走;飛行;巡行 [move about]。如:游營(遊行示眾);游禽(飛鳥);游騎(擔任巡邏突擊的騎兵)
(7) 游說;宣揚 [go about selling an idea]
孔子東游。——《列子·湯問》
(8) 又如:游夫(游說的人);游化(潛移默化;雲游教化);游慝(憑借游說從事邪惡活動)
(9) 孝察,學習 [investigate;learn]
游於三輔。——《後漢書·張衡傳》
(10) 出訪 [visit]
勸東游。——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勸君東游。
◎ 游 yóu
〈形〉
虛浮不實 [groundless]。如:游嘴(游花。油腔滑調,善於狡辯);游文(浮泛的文字);游言(浮誇不實的言論);游財(浮財);游詞(浮誇輕薄的言辭);游滑(油滑);游語(戲謔的、挑逗的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