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城歷史古跡和遺址
Ⅰ 亞洲有哪些文化遺產
阿富汗:
查姆清真寺院尖塔和考古遺址(文,2002年)
巴米揚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文,2003年)
孟加拉國:
巴凱爾哈德的歷史上的清真寺城(文,1985年)
巴哈爾布爾的佛教毗訶羅廢墟(文,1985年)
柬埔寨:
吳哥窟(文,1992年)
柏威夏寺(文,2008年)
中國:
泰山(自文,1987年)
長城(文,1987年)
北京及沈陽的明清皇家宮殿(文,1987年,2004年):北京故宮(1987年)-沈陽故宮(2004年)
莫高窟(文,1987年)
秦始皇陵(文,1987年)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文,1987年)
黃山(自文,1990年)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文,1994年)
曲阜的孔廟、孔林、孔府(文,1994年)
武當山古建築群(文,1994年)
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文,1994年,2000年,2001年):布達拉宮(1994年)-大昭寺(2000年)-羅布林卡(2001年)
廬山國家公園(文,1996年)
峨眉山風景區,含樂山大佛風景區(自文,1996年)
麗江古城(文,1997年)
平遙古城(文,1997年)
蘇州古典園林(文,1997年,2000年):網師園、環秀山莊、留園、拙政園(1997年)-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2000年)
頤和園(文,1998年)
天壇(文,1998年)
武夷山(自文,1999年)
大足石刻(文,1999年)
青城山與都江堰(文,2000年)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文,2000年)
龍門石窟(文,2000年)
明清皇家陵寢(文,2000年,2003年,2004年):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2000年)-明孝陵、明十三陵(2003年)-盛京三陵(2004年)
雲岡石窟(文,2001年)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文,2004年)
澳門歷史城區(文,2005年)
殷墟(文,2006年)
開平碉樓與村落(文,2007年)
福建土樓(文,2008年)
五台山(文,2009年)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文,2010年)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文,2011年)
元上都遺址(文,2012年)
紅河哈尼梯田(文,2013年)
大運河(文,2014年)
絲綢之路(文,2014年)
印度:
阿旖陀石窟(文,1983年)
埃洛拉石窟(文,1983年)
阿格拉堡(文,1983年)
泰姬陵(文,1983年)
科納克的太陽神廟(文,1984年)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跡組群(文,1984年)
瑪納斯野生生物禁獵區(自,1985年)
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自,1985年)
果阿的教堂和會院(文,1986年)
克久拉霍古跡組群(文,1986年)
亨比古跡組群(文,1986年)
法塔赫布爾西格里(文,1986年)
帕塔達卡爾古跡組群(文,1987年)
象島石窟(文,1987年)
現存朱羅王朝大神廟(文,1987年,2004年):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1987年)-亘伽貢達朱羅普拉姆神廟、達拉蘇拉姆的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廟(2004年)
桑吉的佛教古跡(文,1989年)
德里的胡馬雍陵(文,1993年)
顧特卜塔(文,1993年)
印度的山地鐵路(文,1999年,2005年,2008年):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1999年)-尼爾吉里山鐵路(2005年)-加爾加-西姆拉鐵路(2008年)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建築群(文,2002年)
比莫貝特卡岩蔭群(文,2003年)
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文,2004年)
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原維多利亞終點站)(文,2004年)
紅堡建築群(文,2007年)
齋浦爾的簡塔·曼塔(文,2010年)
拉賈斯坦邦山地堡壘群(文,2013年)
印度尼西亞
婆羅浮屠寺院群(文,1991年):包括婆羅浮屠、梅都、巴翁
巴蘭班南寺院群(文,1991年)
桑吉蘭早期人類地點(文,1996年)
巴厘文化景觀:展現「幸福三要素」哲學思想的蘇巴克灌溉系統(文,2012年)
伊朗:
喬加贊比爾(文,1979年)
波斯波利斯(文,1979年)
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文,1979年)
塔赫特蘇萊曼(文,2003年)
帕薩爾加德(文,2004年)
巴姆及其文化景觀(文,2004年)
蘇丹尼耶(文,2005年)
貝希斯敦(文,2006年)
伊朗的亞美尼亞隱修院集合體(文,2008年):聖達陡隱修院、聖斯德望隱修院、佐佐爾小堂
舒希達歷史水力系統(文,2009年)
阿爾達比勒的謝赫·薩菲·丁汗那卡和聖地集合體(文,2010年)
大不里士歷史巴扎建築群(文,2010年)
波斯花園(文,2011年)
伊斯法罕的聚禮清真寺(文,2012年)
卡布斯拱北塔(文,2012年)
戈勒斯坦宮(文,2013年)
日本:
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築物(文,1993年)
姬路城(文,1993年)
古都京都的文化財(京都、宇治和大津)(文,1994年)
白川鄉與五個山的合掌造聚落(文,1995年)
原子彈爆炸圓頂屋(廣島和平紀念碑)(文,1996年)
嚴島神社(文,1996年)
古都奈良的文化財(文,1998年)
日光的神社與寺院(文,1999年)
琉球王國的城堡以及相關遺產群(文,2000年)
紀伊山地的靈場和參拜道(文,2004年)
石見銀山(文,2007年)
平泉-象徵著佛教凈土的廟宇、園林與考古遺址(文,2011年)
富士山-信仰的對象與藝術的源泉(文,2013年)
哈薩克:
霍賈·艾哈邁德·亞薩維的陵墓(文,2003年)
泰姆格里的考古景觀內的岩刻(文,2004年)
朝鮮:
開城歷史古跡地區(文,2013年)
韓國:
石窟庵和佛國寺(文,1995年)
海印寺藏經板殿,高麗大藏經藏經處(文,1995年)
宗廟(文,1995年)
昌德宮建築群(文,1997年)
華城(文,1997年)
慶州歷史區(文,2000年)
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地點群(文,2000年)
朝鮮王陵(文,2009年)
朝鮮歷史村落:河回和良洞(文,2010年)
吉爾吉斯斯坦:
蘇萊曼—至聖之山(文,2009年)
寮國:
琅勃拉邦鎮(文,1995年)
占巴塞文化景觀區內的瓦普及相關古代定居點群(文,2001年)
馬來西亞:
馬六甲和喬治市,馬六甲海峽的歷史城市(文,2008年)
玲瓏谷地的考古遺址(文,2012年)
蒙古:
鄂爾渾谷文化景觀(文,2004年)
蒙古阿爾泰山脈的石刻群(文,2011年)
尼泊爾:
加德滿都谷地(文,1979年)
藍毗尼,佛祖誕生地(文,1997年)
巴基斯坦:
6項文化遺產。
摩亨佐-達羅的考古廢墟(文,1980年)
塔克西拉(文,1980年)
塔赫特巴希的佛教廢墟和鄰近的薩爾巴赫洛的城市廢墟(文,1980年)
特達的馬克利的歷史古跡(文,1981年)
拉合爾的堡和夏利馬爾花園(文,1981年)
羅赫達斯堡(文,1997年)
菲律賓:
菲律賓的巴洛克教堂群(文,1993年)
菲律賓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文,1995年)
美岸歷史城鎮(文,1999年)
斯里蘭卡:
阿努拉德普勒聖城(文,1982年)
波隆納魯沃古城(文,1982年)
錫吉里耶古城(文,1982年)
康提聖城(文,1988年)
加勒老鎮及其防禦工事(文,1988年)
丹布勒金寺(文,1991年)
塔吉克:
薩拉次木的原始都市地點(文,2010年)
泰國:
素可泰歷史城鎮和相關歷史城鎮群(文,1991年)
阿瑜陀耶歷史城市(文,1991年)
班清考古地點(文,1992年)
土庫曼:
「古代梅爾夫」國家歷史文化公園(文,1999年)
庫尼亞—烏爾根奇(文,2005年)
尼薩的安息要塞(文,2007年)
烏茲別克:
伊錢卡拉(文,1990年)
布哈拉歷史中心(文,1993年)
沙赫里薩布茲歷史中心(文,2000年)
撒馬爾罕—文化交匯之地(文,2001年)
越南:
順化古跡建築群(文,1993年)
會安古鎮(文,1999年)
美山聖地(文,1999年)
峰牙-己榜國家公園(自,2003年)
河內升龍皇城(文,2010年)
胡朝時期的城堡(文,2011年)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yexLz_W1yzfSM-f8-_
Ⅱ 陪都的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燕國在武陽設下都,趙國在易陽設立信都,魏國以鄴為陪都,齊國有五都。秦和西漢京師在長安,在洛陽設置南北宮,新莽以長安為新室西都,洛陽為新室東都。東漢首都在洛陽,稱東京或京師,另將西漢故都長安設為西京,在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南陽設立南都。三國中的曹魏有五都,分別是首都洛陽,以及譙、長安、鄴城、許昌四個陪都,洛陽為中都,其他以方位定京號。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以洛陽為南都,後再設長安為西京,胡夏以統萬城為北京,長安為南台(都),代國以盛樂為北都、平城為南都,東魏北齊時期,高歡自洛陽遷都於鄴,稱上都,又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下都、別都。北周平齊之後,升洛陽為東京,設置六府官,號東京六府。
在西方,公元2世紀後半葉,羅馬帝國由正帝和副帝分治,戴克里先帝的時代,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兩人為正帝、兩人為副帝的四帝共治制因此出現。這四個首都是尼科美迪亞(伊茲密特)、塞爾曼(en:Sirmium)、梅蒂奧拉努(en:Mediolanum,今米蘭)、奧古斯塔·溫德利科倫(en:Augusta Vindelicorum),羅馬因此失去了它的首都機能,只是名義上的帝國的首都。此後,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一世(羅馬帝國)將帝國統一,在東方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
395年,東帝狄奧多西一世(西帝為形式上的次子霍諾里烏斯)死後,長子阿卡狄奧斯為東帝,他將都城設置在東方的君士坦丁堡與西方的梅蒂奧拉努(後遷都至拉文納)。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東西分治的現象已經較為明顯,當時常使用「西邊的皇帝」、「西邊的領土」這樣的稱呼,而不使用「西羅馬帝國」。 中國
唐朝定都長安,但仍重視洛陽。唐高宗顯慶六年定洛陽為東都,武後光宅元年改東都為神都,後定太原(古稱晉陽)為北都,唐中宗神龍元年,改神都為東都,罷北都,唐玄宗開元年間復太原為北京,改東都為東京,京師為西京,並短暫定河中府為中都。安史之亂後,蜀郡和鳳翔又封為南京和西京。上元元年,又以江陵為南都,罷南京成都府,寶應元年後罷西京、南都京號,只保留上都京兆府,東都河南府,北都太原府。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以開封為首都,稱東都開封府,以洛陽為西都河南府。後唐定都洛陽,稱洛京,旋改東都,後晉、後漢、後周定都開封,稱東京開封府,以洛陽為西京河南府,其後的五代朝代中不少都沿襲如此。在這期間,魏州、真定、太原、西安等也曾當過陪都。十國中的南唐定都江寧府,號西都,以江都府為東都,吳越以西府杭州為首都,又以東府越州為陪都。北宋以開封為首都,稱為東京,立洛陽為西京河南府,應天府為南京(今河南商丘),大名府為北京。南宋時期,臨安稱行在,建康則為陪都。
西夏以懷遠鎮(今寧夏銀川)為首都,稱為東京興慶府,立靈武為西京西平府。遼朝以上京臨潢為首都,又以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後改為析津府;以雲州為西京大同府;以東平郡為東京遼陽府。統和廿五年又建中京大定府為首都。金朝最初以會寧府為首都,稱上京;臨潢府為北京;遼陽府為南京;大定府為中京;大同府為西京。貞元元年遷都燕京,即今北京市,稱中都大興府。並改原南京為東京,廢去臨潢府北京名號,改原中京大定府為北京,立開封為南京。金朝末年,金宣宗遷都南京開封府,又立洛陽為中京金昌府。
日本
同時,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東亞日本和朝鮮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陪都制度,難波京就是奈良時代的陪都。奈良時代前期726年(神龜3年)聖武天皇命令藤原宇合開始建造難波宮。744年(天平16年)從恭仁京遷都到難波宮。聖武天皇遷都後第二年即745年再次遷都到平城京,隨後難波京作為遣唐使港口的副都(陪都)。784年遷都至長岡京廢棄難波京副都。
難波在日本飛鳥時代的大化改新後一段時間內,作為日本的首都,即大化元年~白雉四年(645~ 653)。 大化改新中,孝德天皇在大化元年12月,將首都由飛鳥(藤原京)遷至難波(今大阪市)。但在大化改新過程中,革新派與守舊勢力之間的斗爭尖銳復雜。653年,為控制守舊勢力,中大兄(後來的天智天皇)奏請孝德天皇將都城從難波遷回飛鳥,天皇不答應,中大兄不顧天皇的反對,率領皇族和群臣回到飛鳥。第二年孝德天皇在難波病亡。 關於遷都難波,《日本書紀》有以下記載: 「(大化元年,六四五年)冬十二月,乙未朔癸卯,天皇遷都難波長柄豐碕。事實上,難波在遷都以前就一直作為對外交涉的要地, 654年(白雉五年),掌握實權的中大兄皇子一意孤行的將都城由難波長柄豐碕宮遷回了大和飛鳥。可是,難波宮並沒有被廢棄。天武天皇八年(六七九年)二月,就在難波建造了羅城,而《日本書紀》天武天皇十二年十二月條有如下記載,「詔曰:『凡都城、宮室非一處,必造兩參。故先欲都難波。是以百寮者各往之請家地。』」也就是說,在天武朝,難波宮是被當作副都(陪都)的,而到了後來的聖武朝,難波宮更是得以大規模的重修。
慶雲三年(706年)九月文武天皇行幸難波時,當時陪同的人所作和歌也被收入《萬葉集》。這些史料說明難波京在朱鳥元年(686年)被焚毀後又再度得以重建,並受到歷代天皇的重視。從仁德天皇的高津宮、欽明朝的祝津宮、孝德朝的長柄豐碕宮,到天武朝的副都難波京,有政治頭腦的統治者都不約而同的努力經營難波,將原本屬於豪族控制的貿易權益都集中在朝廷手中。 難波宮根據時代不同而分為前期難波宮(七世紀中葉後的孝德、天武朝)和後期難波宮(八世紀前期聖武朝)。前期難波宮,修建有天皇居所內里和處理重要政務、儀式的朝堂院,並於東西配置役所,全都是掘立柱結構。後期難波宮則興建了大極殿和朝堂,並對前期難波宮加以整修。
朝鮮
平壤:918年高麗太祖王建推翻弓裔,在高句麗故都平壤建立王氏高麗政權,第二年(919年)把首都遷往自己的故鄉松岳郡(今開城),改稱開州;為了紀念自己的發家之地平壤,926年王建昇平壤為「西京」,作為首都皇都(今開城)的陪都,置留守官。一直到1392年王氏高麗滅亡,西京一直是王氏高麗的陪都。
慶州:935年王建攻佔新羅首都金城(今慶州),改金城為慶州,新羅滅亡。987年升慶州為「東京」,置留守官,與平壤同為東、西兩陪都。1012年取消京號,仍為慶州。
漢陽:1010年契丹入侵高麗,高麗顯宗放棄王京開城府,南逃漢陽(今首爾),升漢陽為「南京」,作為臨時首都和陪都,與西京(平壤)和東京(慶州)號為「小三京」。辛禑王八年(1382年)八月遷都南京,成為首都。第二年(1383年)二月還都王京,南京再為陪都。恭讓王二年(1390年)七月遷都南京,命安宗源、尹虎留守王 京,南京再為首都。三年(1391年)二月,恭讓王還都王京,南京再為陪都,直到王氏高麗滅亡、朝鮮王朝遷都漢陽。
開城:開城本為王氏高麗首都,號皇都,後改號王京,又俗稱松都、松京、開京等。辛禑王八年(1382年)八月遷都南京(今首爾),王京成為陪都。第二年(1383年)二月還都王京,再為首都。恭讓王二年(1390年)七月遷都南京,命安宗源、尹虎留守王京,再為陪都。三年(1391年)二月,恭讓王還都王京,自是直到高麗王朝滅亡、朝鮮王朝遷都漢陽之前,其首都地位未再改變。
世界文化遺產「開城歷史古跡和遺址」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部的開城市(全稱開城特級市)。918年至1392年的474年間曾為朝鮮半島上第一個統一國家——高麗王朝時代的國都,現存諸多歷史遺跡。
開城在統一新羅時代改為漢地名松岳郡。景德王十六年(公元757年)改開城郡。在當時,開城原是當地豪族的封地,當中以王氏為代表。新羅真聖王十年(898年),弓裔使王建築勃御塹城。新羅孝恭王五年(901年)弓裔建都稱後高句麗,九年(905年)遷都鐵原。919年,王建推翻後高句麗即位,建立高麗。次年(920年),把首都從鐵遷於松岳之南,合並松岳、開城二群稱為開州。著手經營王都,960年(光宗十一年)改稱皇都,995年(成宗十四年)改開城府。李氏朝鮮興起後,太祖三年(1394年)遷都漢陽(今首爾境內),置留後司於都內,結束了開城擔任國家首都達489年的歷史。 重慶
1932年,國民政府遷洛陽,以洛陽為行都,西安為陪都,二戰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將中央機關遷往重慶,也稱陪都。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以北平和重慶為陪都,「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失利,搬遷到台灣後,位於台北、由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仍然將首都標注為位處大陸的南京市,某程度上台北市僅屬臨時首都。
重慶,在抗戰期間和解放前 ,卻具有「雙都」的身份,即「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
抗戰前,中國的首都是南京,重慶是行政院直轄市,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大舉侵略中國,直逼南京,形勢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國府主席林森率領大小官員撤離南京,並於三日後在武漢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宣布遷都重慶,重慶正式擔負起中國戰時首都的責任。
從1937年11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到1946年5月5日發布《還都令》(還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間,重慶一直是中國的「戰時首都」。此外, 在國府於1940年9月6日定重慶為「陪 都」至解放軍於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慶的九年多期間,重慶也是中國的陪都。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1月21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負責指揮中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的同盟軍作戰。作戰期間,蘇,美,英,法等3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有大使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外事機構,並建立反法西斯戰爭的各種國際性組織和中外文化協會。隨著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沿海及長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廠及大批商業,金融,文教,科研機構遷渝,加上戰時需要興建的大批工商企業及科教文衛單位,使重慶由一個地區性中等城市一躍成為中國大後方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國外
在國外,世界多國在爭取民族獨立後,也有設置兩個首都或者多個首都 的情況, 有兩個首都的國家較多,合計有12個,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
亞洲有4個國家:馬來西亞正式首都吉隆坡是立法首都;行政和司法首都為布城。菲律賓首都是馬尼拉,夏都為碧瑤;斯里蘭卡正式首都是科特,商業首都是科倫坡,以色列正式首都是耶路撒冷,但由於耶路撒冷歸屬有爭議,政府機關在特拉維夫。
非洲有5個國家:貝南正式首都是波多諾伏,政府所在地是科托努,坦尚尼亞正式首都是多多馬,政府所在地是達累斯薩拉姆,史瓦濟蘭正式首都姆巴巴內是行政首都,立法首都是洛班巴。象牙海岸正式首都是亞穆蘇克羅,政府所在地是阿比讓,利比亞首都是的黎波里,夏都是班加西。
南美洲有2個國家:玻利維亞正式首都蘇克雷是司法首都,行政和立法首都是拉巴斯,智利正式首都聖地亞哥是行政和司法首都,立法首都是瓦爾帕萊索。
Ⅲ 韓國。加拿大。美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希臘。的世界遺產。
一、韓國 (12項)
韓國於1988年9月14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韓國共計擁有12項世界遺產,遺產包括11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遺產數量並列世界第21位。
1.石窟庵和佛國寺(1995年,世界文化遺產)
2.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1995年,世界文化遺產)
3.宗廟(1995年,世界文化遺產)
4.昌德宮建築群(1997年,世界文化遺產)
5.華松古堡(1997年,世界文化遺產)
6.高昌,和森和江華石墓遺址 (2000年,世界文化遺產)
7.慶州歷史區(2000年,世界文化遺產)
8.濟州火山島和熔岩洞窟 (2007年,世界自然遺產)
9.朝鮮王朝皇家陵墓(2009年,世界文化遺產)
10.韓國古村落:河回和陽東 (2010年,世界文化遺產)
11.南漢山城(2014年,世界文化遺產)
12.百濟歷史區(2015年,世界文化遺產)
二、加拿大(17項)
加拿大於1976年7月23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加拿大共計擁有17項世界遺產,遺產包括8項文化遺產,9項自然遺產,其中2項是與美國聯合申報。遺產總數並列世界第14位。
1.盎茲牧場國家歷史遺址(1978年,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世界文化遺產)
2.納漢尼國家公園(1978年,西北地區,世界自然遺產)
3.阿爾伯塔省恐龍公園(1979年,阿爾伯塔省,世界自然遺產)
4.克盧恩/蘭格爾-聖伊萊亞斯/冰川灣/塔琴希尼-阿爾塞克 (1979年,1992年、1994年擴大范圍;與美國聯合申報;加拿大育空地區、卑詩省和美國阿拉斯加州,世界自然遺產)
5.美洲野牛澗地帶 (1981年,阿爾伯塔省,世界文化遺產)
6.斯岡瓜伊(安東尼島)(1981年,卑詩省,世界文化遺產)
7.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1983年,西北地區和阿爾伯塔省,世界自然遺產)
8.加拿大落基山公園群(1984年,1990年擴大范圍;卑詩省和阿爾伯塔省,世界自然遺產)
9.魁北克古城區(1985年,魁北克省,世界文化遺產)
10.格羅斯莫訥國家公園 (1987年,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世界自然遺產)
11.盧嫩堡老城 (1995年,新斯科舍省,世界文化遺產)
12.沃特頓冰川國際和平公園 (1995年,與美國聯合申報;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和美國蒙大拿州,世界自然遺產)
13.米瓜沙國家公園(1999年,魁北克省,世界自然遺產)
14.里多運河 (2007年,安大略省,世界文化遺產)
15.喬金斯化石崖壁 (2008年,新斯科舍省,世界自然遺產)
16.格朗普雷景觀(2012年,新斯科舍省,世界文化遺產)
17.紅灣巴斯克捕鯨站(2013年,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世界文化遺產)
三、美國(23項)
美國於1973年12月7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美國共計擁有23項世界遺產,遺產包括10項文化遺產,12項自然遺產,1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其中2項是與加拿大聯合申報。遺產數量名列世界第10位。
1.梅薩沃德國家公園 (1978年,科羅拉多州,世界文化遺產)
2.黃石國家公園(1978年,懷俄明州、蒙大拿州、愛達荷州,世界自然遺產)
3.大沼澤地國家公園(1979年,佛羅里達州,瀕危世界自然遺產)
4.大峽谷國家公園(1979年,亞利桑那州,世界自然遺產)
5.獨立大廳(1979年,賓夕法尼亞州,世界文化遺產)
6.克盧恩/弗蘭格爾-聖伊萊亞斯/冰川灣/塔琴希尼-阿爾塞克 (1979年,1992、1994擴大范圍,與加拿大聯合申報,美國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育空地區,世界自然遺產)
7.紅杉樹國家和州立公園 (1980年,加利福尼亞州,世界自然遺產)
8.猛獁洞穴國家公園 (1981年,肯德基州,世界自然遺產)
9.奧林匹克國家公園 (1981年,華盛頓州,世界自然遺產)
10.卡俄基亞土丘歷史遺址 (1982年,伊利諾伊州,世界文化遺產)
11.大霧山國家公園 (1983年,田納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世界自然遺產)
12.波多黎各的要塞與聖胡安國家歷史遺址(1983年,波多黎各,世界文化遺產)
13.自由女神像(1984年,紐約州,世界文化遺產)
14.約塞米蒂國家公園 (1984年,加利福尼亞州,世界自然遺產)
15.查科文化(1987年,新墨西哥州,世界文化遺產)
16.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1987年,夏威夷州,世界自然遺產)
17.夏洛茨維爾的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亞大學(1987年,弗吉尼亞州,世界文化遺產)
18.陶斯的印第安村(1992年,新墨西哥州,世界文化遺產)
19.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1995年,新墨西哥州,世界自然遺產)
20.沃特頓冰川國際和平公園 (1995年,與加拿大聯合申報,美國蒙大拿州和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世界自然遺產)
21.帕帕哈瑙莫誇基亞國家海洋保護區(2010年,夏威夷州,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2.波弗蒂角紀念土冢(2014年,路易斯安那州,世界文化遺產)
23.聖安東尼奧教堂(2015年,得克薩斯州,世界文化遺產)
四、日本 Japan(19項)
日本於1992年6月30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日本共計擁有19項世界遺產,遺產包括15項文化遺產,4項自然遺產。遺產數量並列世界第11位。
1.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古跡(1993年,世界文化遺產)
2.姬路城(1993年,世界文化遺產)
3.白神山地 (1993年,世界自然遺產)
4.屋久島(1993年,世界自然遺產)
5.古京都歷史古跡(京都、宇治和大津城) (1994年,世界文化遺產)
6.白川鄉和五屹山歷史村座 (1995年,世界文化遺產)
7.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原爆遺址)(1996年,世界文化遺產)
9.嚴島神殿(1996年,世界文化遺產)
9.古奈良的歷史遺跡(1998年,世界文化遺產)
10.日光的神殿與廟宇 (1999年,世界文化遺產)
11.琉球王國時期的遺跡 (2000年,世界文化遺產)
12.紀伊山脈勝地和朝聖路線以及周圍的文化景觀 (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
13.知床 (2004年,世界自然遺產)
14.石見銀山銀礦及其文化景觀 (2007年,世界文化遺產)
15.平泉——象徵佛教凈地的廟宇、園林與考古遺址(2011年,世界文化遺產)
16.小笠原群島 (2011年,世界自然遺產)
17.富士山,神聖之地和藝術啟迪之源(2013年,世界文化遺產)
18.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2014年,世界文化遺產)
19.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工業革命遺址:鋼鐵、造船與煤礦(2015年,世界文化遺產)
五、朝鮮 (2項)
朝鮮於1998年7月2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朝鮮共計擁有2項世界遺產,全部為文化遺產。
1.高句麗古墓群 (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
2.開城歷史古跡和遺址(2013年,世界文化遺產)
六、俄羅斯(26項)
俄羅斯於1988年10月12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俄羅斯共計擁有26項世界遺產,遺產包括16項文化遺產,10項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立陶宛共有,1項與蒙古共有,1項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瑞典、烏克蘭等9國共有。遺產數量名列世界第9位。
1.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跡 (1990年,世界文化遺產)
2.基日島的木結構教堂 (1990年,世界文化遺產)
3.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和紅場(1990年,世界文化遺產)
4.索洛維茨基群島的文化和歷史建築群(1992年,世界文化遺產)
5.諾夫哥羅德及周邊的歷史古跡(1992年,世界文化遺產)
6.弗拉基米爾和蘇茲達爾的白色古跡(1992年,世界文化遺產)
7.謝爾吉聖三一大修道院(1993年,世界文化遺產)
8.科洛緬斯科耶的耶穌升天教堂 (1994年,世界文化遺產)
9.科米原始森林(1995年,世界自然遺產)
10.貝加爾湖(1996年,世界自然遺產)
11.勘察加火山群 (1996年,2001年擴大范圍,世界自然遺產)
12.阿爾泰的金山(1998年,世界自然遺產)
13.西高加索山(1999年,世界自然遺產)
14.庫爾斯沙嘴 (2000年,與立陶宛共有,世界文化遺產)
15.費拉邦多夫修道院遺址群 (2000年,世界文化遺產)
16.喀山克里姆林宮的歷史建築群 (2000年,世界文化遺產)
17.中錫霍特-阿林山脈(2001年,世界自然遺產)
18.德爾本特城堡、古城及要塞 (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
19.烏布蘇盆地(2003年,與蒙古共有,世界自然遺產)
20.新聖母修道院 (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
21.弗蘭格爾島自然保護區(2004年,世界自然遺產)
22.雅羅斯拉夫爾城歷史中心(2005年,世界文化遺產)
23.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2005年,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瑞典、烏克蘭共有,世界文化遺產)
24.普托拉納高原(2010年,世界自然遺產)
25.勒拿河柱狀岩自然公園(2012年,世界自然遺產)
26.博爾格爾歷史和考古遺址(2014年,世界文化遺產)
七、希臘(17項)
希臘於1981年7月17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 希臘共計擁有17項世界遺產,遺產中包括15項文化遺產,2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遺產總數並列世界第14位。
1.巴賽的阿波羅·伊壁鳩魯神廟(1986年)(世界文化遺產)
2.雅典衛城(1987年)(世界文化遺產)
3.德爾斐考古遺址 (1987年)(世界文化遺產)
4.羅得島的中世紀城(1988年)(世界文化遺產)
5.邁泰奧拉(1988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6.阿索斯山 (1988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7.塞薩洛尼基(帖撒羅尼迦)的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古跡 (1988年)(世界文化遺產)
8.埃皮達魯斯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廟 (1988年)(世界文化遺產)
9.米斯特拉斯考古遺址 (1989年)(世界文化遺產)
10.奧林匹亞考古遺址 (1989年)(世界文化遺產)
11.提洛島(1990年)(世界文化遺產)
12.達夫尼修道院,俄希俄斯羅卡斯修道院和希俄斯新修道院(1990年)(世界文化遺產)
13.薩摩斯島的畢達哥利翁和赫拉神廟 (1992年)(世界文化遺產)
14.艾加伊(現名韋爾吉納)的考古遺址 (1996年)(世界文化遺產)
15.邁錫尼和梯林斯的考古遺址 (1999年)(世界文化遺產)
16.拔摩島歷史中心(霍拉),包括使徒聖約翰修道院和天啟洞穴 (1999年)(世界文化遺產)
17.科孚古城(世界文化遺產)
Ⅳ 北朝鮮有世界文化遺產嗎
朝鮮於1998年7月2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止2013年6月27日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朝鮮共計擁有2項世界遺產,全部為文化遺產。
1.高句麗古墓群(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
2.開城歷史古跡和遺址(2013年,世界文化遺產)
Ⅳ 朝鮮有什麼歷史古跡
有中國人民紀念堂……
Ⅵ 說說現在中國大陸都有哪些三國遺址和紀念三國的景點
三國題材,歷來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頭戲,世世代代為人們高度關注。近年來,三國文化迅猛升溫,無論研究領域還是普及層面,熱愛三國文化的人群越來越龐大。這種局面的出現,給三國旅遊帶來了機遇。襄樊作為三國文化名城,必將在三國文化旅遊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襄樊是我國三國旅遊線的起始點,三國文化豐富、歷史遺跡很多。
襄樊三國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評估文化價值評估
襄樊在三國歷史地位中舉足輕重。《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0餘回與襄樊有關,「三顧茅廬」、「隆中對策」、「馬躍檀溪」、「
孫堅跨江擊劉表」、「劉備攜民渡江」、「諸葛亮登樓去梯計」、「徐庶走馬薦諸葛」、「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史實和故事均發生在這里。
三國的開頭始於襄樊,即「隆中對」。沒有諸葛亮的三分天下戰略分析,就不可能有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的結尾終於襄樊,即羊祜、杜預先後屯兵襄樊,精心策劃了滅吳大計,後又從襄樊發兵,順江而下,一舉滅吳,實現了三國歸晉的結局。三國歷史的這一頭一尾,說明了襄樊在三國歷史中的地位,這種地位,是其他任何城市不可比擬的。三國旅遊,唱響這個主題,不僅可以吸引人們的關注度,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升襄樊在三國旅遊中的城市地位。
襄樊在東漢末年,作為荊州的首府,統轄兩湖及兩廣、河南、貴州部分地區,一度成為區域性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和全國的文化學術中心。當時匯集在襄樊的都是各學科的頂尖人物,他們在襄樊興學術、辦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也是吸引諸葛亮到襄樊來和他成才的重要因素。
以上三點,是襄樊在三國時期的亮點,自然也應是襄樊三國旅遊的亮點。
景區、景點價值評估
古隆中古隆中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已形成「隆中十景」:躬耕田、六角井、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老龍洞、小虹橋、半月溪、野雲庵。新中國成立後又陸續修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碑廊、騰龍閣等景點。隆中是三國文化旅遊的龍頭景區,其影響越來越大。
襄陽古城池襄陽城始建於西漢時期,古城牆周長7.3公里,外牆內土,高8.5米,寬5至10米,基本保存完整。護城河平均寬180米,最寬處250米,是我國最寬的護城河。襄陽城與護城河合稱襄陽古城池,自古有「鐵打的襄陽」贊譽。三國時期,劉表將荊州首府設在襄陽。諸葛亮從14歲至17歲住在襄陽,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曾一度也駐兵襄陽,因此,將襄陽古城列入三國旅遊線,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襄陽古城池2001年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襄樊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據,經過多年整修,內外環基本形成,護城河基本溝通,初步形成了古城池環城風光帶,具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荊州古治及荊州北街歷史文化街區荊州古治遺址位於荊州街北段,距大北門南280米處,原為券門式建築,其上有「荊州古治」匾額。它是中國古代行政區標志性建築;也是襄樊一度為區域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標志。東漢末年,劉表把荊州治所由漢壽徒至襄陽,使襄陽一躍而成為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及廣東、廣西一部分的荊州首府。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劉備投靠劉表,諸葛亮登樓去梯計等故事均發生在這里。
鳳林關三國古戰場遺址東漢末年,孫堅與劉表爭奪襄陽,在鳳林關戰斗中,孫堅被劉表伏兵亂箭射死。「三國演義」第七回《孫堅跨江擊劉表》有描述。此處還有鳳凰池、鳳凰台、觀音閣等景點,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故里澗南園亦在此處。鳳林關除有眾多的歷史景點外,其靠山臨水的自然風光也是十分獨特的,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馬躍檀溪處劉備馬躍檀溪是不亞於三顧茅廬的三國故事。馬躍檀溪處留有摩崖石刻及古人附會的蹄窩。此處尚有「襄樊銘」摩崖石刻及真武山「擦擦石」等景點。
樊城會館截至民國初年,樊城有19家會館。現存山陝、撫州、黃州、中州、小江西等5家會館。尤其是山陝會館目前保留基本完整。山陝會館歷史上即供奉關羽。這些會館雖然不是三國遺跡但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三國文化,其民居價值也很高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資源。
構建三國旅遊線勢在必行
全國三國旅遊線大體上分布在河南、江蘇、湖北、四川等省。襄樊是這個線路上的重要一站。但是,現代旅遊方式發生重大變化,人們不可能依照專業部門設計的線路,在如此大的范圍內進行專題旅遊。旅遊者來襄樊,也不可能只看一個隆中就會滿足。所以,襄樊必須把三國旅遊題材做充分,形成品牌,變三國旅遊的過境游為目的地游。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市必須要有一個內涵豐富,形式獨特,布局合理的三國旅遊線路。只有這樣,才能吸引遊客,延長遊客在樊時間。我們認為,經過二至三年努力,我市三國旅遊線是可以建成的。
這個旅遊線包括:古隆中、襄陽古城池(含荊州古治、夫人城、仲宣樓)、鳳林關、馬躍檀溪、樊城會館。然後再輔以廣德寺、米公祠、習家池、鹿門山等景區景點。只有景區景點豐富了,才有可能為旅行社提供可以自由組合、為旅遊者提供可以自由選擇的旅行線路。
上述景點、景區,是我們的旅遊產品。大的品牌是「三國文化游」。這個品牌推向市場後,可以整體銷售,也可以拆零銷售、甚至可以搭配銷售。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
按照這個思路,首先是襄樊旅遊的目的性增強。襄樊的三國文化游,在全國旅遊市場上增加了一個品牌,為旅遊者提供了選擇的機會。來襄樊旅遊的人數會有一定幅度的增長,特別是高速公路全部開通後,將會出現旅遊目的地的需求,從這個角度講,襄樊更應抓緊機遇,早作準備。其二,來襄樊的遊客延長駐留時間,多停留一天,旅遊綜合收入就會增加1到1.5倍。其三,襄樊旅遊的潛力在於荊山生態旅遊,三國文化游的開通,將為荊山生態游奠定基礎。襄樊兩大旅遊品牌相得益彰,互相促進,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三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
依託襄陽古城池,開發乘舟攬勝游
重點恢復南城門城樓及湖心環島和吊橋,定期舉辦開城儀式和襄陽民俗表演,使其成為環城游的亮點。全線疏通護城河,開辟乘舟(船)環城游,中途辟襄陽公園、文園、薈園、仲宣樓、襄陽人家、鐵佛寺、夫人城等為停靠點,讓遊客上岸觀光。將臨漢門、仲宣樓、長門開發為襄陽軍事(戰爭)、名人書畫以及古城牆博物館、增加游線文化內涵。控制古城內的建設與發展。一是徹底將城內生產企業外遷;二是控制城內常住人口;三是控制城內建築密度及高度,盡快恢復古城風貌。
開發荊州北街及荊州古治,將其建設成三國旅遊線的起點和旅遊紀念品市場
荊州北街以西建設兩層以下仿古民居,整修附近古城牆和大北門瓮城,修復荊州古治券門,開辟諸葛亮登樓去梯計紀念處。
建設鳳林關文化公園
在207國道側建鳳林關牌樓,劉表擊斃孫堅雕塑及記事碑等。擴建觀音閣,重建鳳凰亭,整修鳳凰池。在觀音閣北側復建澗南園,即孟浩然故居,為唐代二進宅院,建浩然詩碑園。鳳林關景區開發的關鍵在於南渠的污水治理,此問題不解決,直接影響景區環境。
開發檀溪文化公園
檀溪文化公園包括馬躍檀溪遺址,襄樊銘、真武山采空區及南渠流經段。在公園內恢復檀溪原貌(南渠),並修建劉備躍馬雕塑,在山頂修建漢亭,在沿山處修依山迴廊並於其中彩繪馬躍檀溪故事,在采空區建「穿楊亭」等景點。鑒於這一帶景點密集,建議現有公路向東移30米。
開發以關公文化為內涵的樊城會館群
把山陝會館從二中剝離出來,退還會館地盤,拆除對文物有影響的違章建築,逐步恢復會館原來面貌。在此基礎,做好殿內陳列。建議按歷史原貌,恢復對關羽、周倉、關平的供奉,並增設關羽在襄樊的「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歷史故事的陳列和展示。就近開辟撫州會館及陳老巷歷史文化街區、小江西會館等景點。
Ⅶ 去朝鮮旅遊攻略
平壤 Pyongyang
平壤全稱為平壤直轄市,是朝鮮的首都,朝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平壤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橫跨其中,因其地勢平坦而得名。平壤是朝鮮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城市,相傳早在檀君時代就被定為都城。平壤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至今仍保留著高句麗古城、安鶴宮遺址、廣法寺等歷史古跡。
板門店 Panmunjeom
板門店是開城和漢城之間的一個村莊的名字。從前,這里的人為來往於開城和漢城的旅客,用木板蓋了店鋪,稱為板門店,久而久之,這個稱謂也就成了地名。在進入非軍事區前的一處哨所,朝鮮人民軍的一名軍官會給遊客們簡單介紹板門店地區的地理和軍事分界線的走向等情況,並提醒一些進入非軍事區後的注意事項。然後,遊客們乘車來到一個小院落。那裡有兩座建築,一是停戰談判會議場。另一座建築是停戰協定簽字場。
萬壽台大紀念碑 Mansu Hill Grand Monument
萬壽台大紀念碑在1972年4月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的60壽辰之際,建立在平壤的萬壽台山崗上,以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及金正日同志的銅像為中心,由群像雕塑和大幅鑲嵌壁畫組成。
金日成故居 Kim Il-sung's House
金日成故居由二間草房、一座草樓、一間牛舍和一間倉庫構成。故居內露天陳列的一口歪七扭八的缸,據說這是金日成的母親因為家裡窮,買不起好缸而不得不購買的次品。因能瀏覽1萬種景色而得名的萬景台就在故居不遠處,萬景台附近有金日成幼年時和小夥伴做軍事游戲的「軍艦岩」、鍛煉身體和意志的「滑岩」、「摔跤場」,以及用功學習的「學習角」等,記錄了革命偉人的童年時光。
萬景台少年宮 Mangyongdae Children's Palace
在平壤光復大街的盡頭,矗立著一座雄偉壯麗的建築物,它就是被譽為「朝鮮少年兒童成才的搖籃」的萬景台學生少年宮.萬景台學生少年宮於1989年5月開館,是朝鮮少年學生接受課外教育的綜合基地,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3萬平方米,宏偉而壯麗,主樓呈半圓形。
高麗博物館 Koryo Museum
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開城工業地區。高麗博物館最初為11世紀初葉高麗國的行宮——大明宮,當時曾作為外國來賓的住宿地,稱作「順天館」。後來又改作宣傳儒教的「僧務館」。1089年,最高教育機關國子監遷到這里,改稱「成均館」。它設有12棟主要建築物及6棟屬於成均館(Koryo Songgyungwan)的附屬建築物,總面積高達70,000平方米,擁有超過1,000件歷史遺物,館外亦有石塔、石碑及石燈等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