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園遺址考
① 古代時沈園的地點
現代的紹興市越城區春波弄,宋代的紹興山陰,現在的沈園建築都是考古遺址上修復的,只有葫蘆池與小山仍是宋代原物遺存
② 紹興沈園(即沈氏園)的主人是誰為什麼會與陸游聯系在一起
沈園的主人是沈園是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沈園與陸游聯系在一起是因為沈園見證了陸游與唐婉的凄涼愛情。
沈園位於紹興市越城區春波弄,宋代著名園林,沈園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沈園,又名「沈氏園」,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始建於宋代,初成時規模很大,佔地七十畝之多。園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江南景色。
唐婉為陸游的前妻,後兩人離婚。多年後陸游滿懷憂郁的心情獨自前往沈園,意外地遇見唐婉及其改嫁後的丈夫趙士程,在此留下著名詩篇《釵頭鳳》。詞於壁間,極言"離索"之痛。唐琬見而和之,情意凄絕,不久抑鬱而逝。晚年陸游數度訪沈園,賦詩述懷。
(2)沈園遺址考擴展閱讀
沈園見證了陸游與唐婉悲涼的愛情: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一生波折重重,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愛情也很不幸。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二十歲的陸游和表妹唐婉結為伴侶。
兩人青梅竹馬,婚後情投意合、相敬如賓、伉儷情深。但卻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她認為陸游沉溺於溫柔鄉中,不思進取,誤了前程,而且兩人婚後三年始終未能生養。於是陸母以「陸游婚後情深倦學,誤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後不能生育,誤了宗祀香火」為由逼迫孝順的兒子休妻。
雖然兩個感情很深,不忍分離,但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雖種種哀告,終走到了「執手相看淚眼」的地步。雖然萬般無奈,最終陸游還是遂了母親的心意另娶王氏為妻,而唐婉也被迫嫁給越中名士趙士程,縱然百般恩愛,終落得勞燕分飛的地步。
轉眼十年,公元1151年春日,沈園對外開放,陸游滿懷憂郁的心情前往,意外遇見唐婉及其改嫁後的丈夫趙士程。盡管兩人中間隔著十年的光陰悠悠,但那份刻骨銘心的情緣始終留在他們情感世界的最深處,正當陸游打算黯然離去的時候,唐婉徵得趙士程的同意,差人給他送去了酒菜。
陸游觸景傷情,悵然在牆上奮筆題下《釵頭鳳》這首千古絕唱,唐婉見之,感慨萬千,一病不起,終因愁怨難解,鬱郁而終!病中,唐婉提筆和《釵頭鳳·世情薄》詞一闋。
③ 紹興的沈園是誰的房子
轉 轉
沈園來在宋朝面積有70多畝,園內源景緻怡人,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園林。因為主人家姓沈,而據今也不知道名什麼,所以稱為「沈氏園」。
大家都知道,南方的氣候比較的潮濕多雨,而古建築又大多以木結構為主,所以,在紹興古建築所保存的時間也比較短,宋代沈園的建築早已經不復存在了。1963年沈園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在浙江省考古所的主持下,紹興的文物部門對沈園的遺址進行了考古探測,出了不少的六朝、唐、宋、明、清時期的遺物和遺跡,查實了原先沈園的布局和范圍。我們結合沈氏後人所提供的清代沈園平面圖,精心設計了修復方案。經過1987和1994年的兩次擴建,沈園由原來殘存的4.6畝擴展到了18.5畝,並 恢復了宋代園林建築。2000年啟動了沈園的三期擴建程,使沈園的面積擴展到了57畝。
④ 沈園二首 其一 賞析
陸游《沈園二首》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賞析
這是陸游七十五歲時重遊沈園(在今浙江紹興)寫下的悼亡詩。
他三十一歲時曾在沈園與被專制家長拆散的原妻唐琬偶爾相遇,作《釵頭鳳》題壁以記其苦思深恨,豈料這一面竟成永訣。晚年陸游多次到沈園悼亡,這兩首是他的悼亡詩中最為深婉動人者。
詩的開頭以斜陽和彩繪的管樂器畫角,把人帶進了一種悲哀的世界情調中。他到沈園去尋找曾經留有芳蹤的舊池台,但是連池台都不可辨認,要喚起對芳蹤的回憶或幻覺,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橋是傷心的橋,只有看到橋下綠水,才多少感到這次來的時節也是春天。因為這橋下水,曾經照見像曹植《洛神賦》中「翩若驚鴻」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說這番沈園游的潛意識,是尋找青春幻覺,尋找到的是美的瞬間性。
承接著第一首「驚鴻照影」的幻覺,第二首追問著鴻影今何在?
「香消玉殞」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詞,唐琬離開人世已經四十餘年了,尋夢、或尋找幻覺之舉已成了生者與死者的精神對話。在生死對話中,詩人產生天荒地老、人也蒼老的感覺,就連那些曾經點綴滿城春色的沈園楊柳,也蒼老得不再逢春開花飛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這把老骨頭,年過古稀,也即將化作會稽山(在今紹興)的泥土,但是割不斷的一線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來到沈園尋找遺蹤,泫然落淚。
梁啟超讀陸游那些悲壯激昂的愛國詩章時,曾稱他為「亘古男兒一放翁」,豈料沈園詩篇又展示了這位亘古男兒也知兒女情長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愛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復一年地體驗生命的青春,並且至老不渝。如果說《釵頭鳳》詞在吟味稍縱即逝的相遇時,還未忘昔日山盟海誓,還有珍藏心頭的錦書,隱約地發散著生命的熱力的話,那麼這里在體驗驚鴻照影的虛無飄渺時,已感受到香消為土、柳老無綿的生命極限了。在生命限處,愛在申辯自己的永恆價值,這是《沈園二首》留給後人的思考。
⑤ 沈園的介紹
沈園是國家5A級景區,位於紹興市越城區春波弄,宋代著名園林,沈園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沈園,又名「沈氏園」,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始建於宋代,初成時規模很大,佔地七十畝之多。園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江南景色。沈園為國家5A級景區,是紹興歷代眾多古典園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園林。
沈園分為古跡區、東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有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釵頭鳳碑、琴台和廣耜齋等景觀。1963年被確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5)沈園遺址考擴展閱讀:
沈園的主要景點:
1、沈園之夜
沈園之夜是一個夜遊景點,有「碼頭恭迎、市井夜市、開園儀式、詩境游園、鄉飲酒禮、禮餅獻瑞、開戲鳴鑼 」等具體活動情景。提供家丁恭候、宋幣換購、管家迎客、侍女講解、品餅飲酒、民樂伴奏、堂會表演七項服務。
2、陸游紀念館
陸游紀念館位於沈園古跡區南側。由陸游史跡陳列(安豐堂)、碑廊、務觀堂和雕塑等組成。館內展出大量手跡、照片、畫幅、善本、托拓片、實物模型等,反映了陸游愛國憂民和作為一代文豪的輝煌成就。展覽分三部分。
3、雙桂堂
雙桂堂是一處仿宋建築庭院,庭院建築,屋宇兩楹,古雅幽靜。天井內植有兩棵桂樹,一棵金桂,一棵銀桂,故稱「雙桂堂」
4、葫蘆池
葫蘆池原名荷花池,但由於它的形狀很像葫蘆,所以民間就把它稱為葫蘆池。在1985年考古發掘時,在池的西側發現了一條葫蘆池的排洪溝。在排洪溝的同一地層發現了許多典型的宋代遺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沈園
⑥ 陸游和唐婉在沈園故事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二十歲的陸游和表妹唐婉結為伴侶。兩人青梅竹馬,婚後情投意合、相敬如賓、伉儷情深。陸家曾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訂親。但卻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她認為陸游沉溺於溫柔鄉中,不思進取,誤了前程,而且兩人婚後三年始終未能生養。
於是陸母以「陸游婚後情深倦學,誤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後不能生育,誤了宗祀香火」為由逼迫孝順 的兒子休妻。雖然兩個感情很深,不忍分離,但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雖種種哀告,終走到了「執手相看淚眼」的地步。
陸游曾另築別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覺後,命陸游另娶一位溫順本分的王氏女為妻。於是陸游遂了母親的心意另娶王氏為妻,而唐婉也被迫嫁給越中名士趙士程,縱然百般恩愛,終落得勞燕分飛的地步。
轉眼十年,公元1151年春日,沈氏園對外開放,陸游滿懷憂郁的心情獨自前往,卻意外地遇見唐婉及其改嫁後的丈夫趙士程。盡管十年的光陰悠悠,但那份刻骨銘心的情緣始終留在他們情感世界的最深處,正當陸游打算黯然離去的時候,唐婉徵得趙士程的同意,差人給他送去了酒菜。
陸游觸景傷情,悵然在牆上奮筆題下《釵頭鳳》這首千古絕唱:
紅酥手,黃滕酒,滿園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6)沈園遺址考擴展閱讀:
陸游的愛情悲劇逸事,最早來源於宋人三家筆記,即陳鵠的《耆舊續聞》、劉克庄的《後村詩話續集》 以及周密的《齊東野語》。陳鵠最早提及此事,錄《釵頭鳳·紅酥手》一詞,並點明「淳熙間(1174—1189 年) 其壁猶存」。
稍後的劉克庄也提及陸游早年婚變,但只錄《沈園》二絕句。到宋末元初,周密對沈園相會之事,記敘詳備具體,近似小說。至清代,開始出現唐氏答詞,丁傳靖進一步點明「放翁出妻姓唐名琬」 。由於宋代筆記的記載互有差異,清人吳衡照等已對「沈園」詩本事提出質疑。
關於陸游與前妻分離的原因,陳鵠說「不當母夫人意,出之」;劉克庄說「二親督教甚嚴,恐其惰於學也,數譴婦,放 翁不敢逆尊者意,與婦訣」;周密說陸妻「弗獲於其姑」。後人多從陳、 周之說,歸咎於陸母,並引據陸游《惡姑》詩,認為陸母抱孫心切,而陸妻竟不能生子。
但陸母是北宋名臣唐介的孫女,且陸游是陸宰第三子,長兄陸淞比他大 16 歲,陸游的大侄與陸游年紀相仿,陸母完全不必為陸家無後而擔憂,何況陸游與前妻才共同生活了二三年。相比較而言,劉克庄的說法較為可信。
這件悲劇事情的原因,在於陸游父母擔心其對兒女之情的眷戀影響對陸游對「功業」的追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沈園
⑦ 紹興市沈園簡介
沈園是國家5A風景名勝區,位於紹興市岳城區春博龍。是宋代著名的園林。沈園有800多年的內歷史。沈園,又容稱「沈氏園」,是南宋沈姓富商的私家園林。它建於宋代。剛建成時,面積很大,有70畝。
園內有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江南風光。神源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它是紹興許多古典園林中唯一保存的宋代園林。
沈園分為三個部分:古跡區、東苑和南苑。有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釵頭鳳碑、琴台和廣耜齋等景觀。1963年被確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7)沈園遺址考擴展閱讀:
宋朝以後,公園逐漸被廢棄,只剩下南部的一個角落。1984年,根據沈源傳下來的地圖重建,總面積7865平方米。1994年,浙江省政府又恢復園址18.5畝,孤鶴亭、半壁亭、松井亭、冷翠亭、仙雲亭、方翁橋等建築均按宋代法式風格建造。
其中,園林中的葫蘆池、水井、土山是宋代的原始器物。在自由式布局的基礎上,各個院落的景物呈向內「聚合」態勢的布置,即院落所有建築都朝向水面。
⑧ 沈園簡介
沈園是國家5A級景區,位於紹興市越城區春波弄,宋代著名園林,沈園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沈園,又名「沈氏園」,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始建於宋代,初成時規模很大,佔地七十畝之多。
園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江南景色。沈園為國家5A級景區,是紹興歷代眾多古典園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園林。
沈園分為古跡區、東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有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釵頭鳳碑、琴台和廣耜齋等景觀。1963年被確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8)沈園遺址考擴展閱讀
1、沈園的山體
沈園之中地面起伏較小,為了塑造山林靜幽的意境,園中多處用了石景。東苑和南苑堆置了假山,不同的是東苑採用的是玲瓏多孔的太湖石,山體小巧而秀氣,象徵了陸游與唐琬之愛的細膩多情。
而南苑則是厚重硬直的黃色斧劈石,隱喻了陸游性格的直傲與不拘小節。二山各有特色,烘託了各苑的主題。北苑中八詠樓樓南有假山兩座,上有「閑雲亭」及「明池」,此為全園最高點。
2、沈園的植物
沈園共有68種植物,包括了喬木、灌木、藤本和水生植物各個類別。種植密度以東苑和北苑較大,主要用來對苑內空曠地帶進行補充,彌補線路上建築數量少而在立面和平面上形成的空隙;東苑還設置了一小塊杉木林帶,疏密相間,豐富了景深和立面景觀。
⑨ 哪位有沈園比較詳細的資料及圖片
沈園在宋朝面積有70多畝,園內景緻怡人,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園林。因為主人家姓沈,而據今也不知道名什麼,所以稱為「沈氏園」。
大家都知道,南方的氣候比較的潮濕多雨,而古建築又大多以木結構為主,所以,在紹興古建築所保存的時間也比較短,宋代沈園的建築早已經不復存在了。1963年沈園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在浙江省考古所的主持下,紹興的文物部門對沈園的遺址進行了考古探測,出了不少的六朝、唐、宋、明、清時期的遺物和遺跡,查實了原先沈園的布局和范圍。我們結合沈氏後人所提供的清代沈園平面圖,精心設計了修復方案。經過1987和1994年的兩次擴建,沈園由原來殘存的4.6畝擴展到了18.5畝,並恢復了宋代園林建築。2000年啟動了沈園的三期擴建程,使沈園的面積擴展到了57畝。
沈園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了?為什麼沈園歷經800年而不衰呢?下面請各位遊客帶著這個問題,跟我一起參觀這個越中的仿宋園林,整個景區由三大部分組成:沈園古跡區、東苑、南苑。
下面首先請大家隨我參觀古跡區。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這個園子,叫「詩境園」,是為了紀念詩人陸游所建,其中在這個園子里有一塊形狀奇怪的石頭,取名為「詩境石」。上面的「詩境」兩字便取自陸游的手跡。這塊石頭是一塊太湖石,它具有五個特點:瘦、透、漏、皺、丑。「瘦」,是因為它看上去上大下小,給人一種高高瘦瘦的感覺;「透」,是因為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點一隻煙,對准其中的一個孔,那麼煙霧就會從各個孔中冒出來;「漏」也是這個原因,一到下雨天雨水就會從上面的孔滲以下面的孔,而且各小孔都是不相連的。"皺」,是因為這塊石頭摸上去就好像是人額上的皺紋,人信大家可以上前去摸一下。這第五個特點「丑」,也是這五個特點中最重要的,人是以美自稱的,而石頭卻是以丑為美的,越丑就越加顯示出它的欣賞價值。下面請隨我往這邊走。
現在我們所站的是一個仿宋建築,形狀古樸,取名「問梅檻」,這三個字是由紹興書法協會會長沈定庵老先生所寫的。「問」是詢問探求的意思;「梅」是指陸游生平最喜愛的梅花,而我們沈園內種植最多的植物也是梅花,冬天的沈園梅香滿園,尤其是到了下雪天更是沈園最美麗的時候。據說,陸游是中國歷史上留下詩文最多的作家之一,至今保存下來的只有9300多首。其中描寫梅花的就有200多首,可見陸游對梅花的情有獨鍾了。「檻」是像這種建築在水上的一種建築名稱。所以「問梅檻」三個字便由此而來。下面我們往這邊走。
我們紹興有「石鄉」的美稱,那麼我們現在所走的這痤古樸的小石橋叫做「傷心橋」。為什麼取這名字呢?因為陸游曾在老年重遊沈園時,觸景生情,在沈園<<二絕>>中有這樣一句話「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走過傷心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六朝井亭,那麼亭中的這口井是在1985年考古發掘時所發現的,井身是用繩紋平磚錯縫砌成的,從井內出土的漢至六朝的陶瓷器殘片可以確定它屬於六朝的遺物。這六朝分別為:三國的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所以這個亭稱為「六朝井亭」。但是由於取土困難,為防止井身坍塌,整個發掘深度僅只有1米。緦的遊客可能會發現這個亭子的頂有一個六角形的缺口,這個缺口一共有三個作用,有哪三個作用,大家不防猜一下:這第一個作用就是方便取水,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產提水都用竹竿,大家都知道竹竿比較的長,所以開了一個孔後竹不可以從上面伸出去而方便取水;第二個作用是利用太陽光的紫外線可以殺菌而防止水的腐朽;第三是賞朋和集水,在每朋的農歷十五晚上,到沈園散散步,看看月亮,會讓你的心情更加舒暢。
沈園的建築布局是以「孤鶴軒」為中心,這三個字是由著名畫家謝稚柳和金右學家康殷所分別題寫的。那麼為什麼取名為孤鶴軒呢?大家都知道陸游是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書香門弟」,出生後不久,北宋便滅亡了,由於金兵南侵,使他從小經歷了一段逃難生涯。陸12游歲的時候就能詩文,國家垂危的現實,使他20歲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壯志。22歲那年,到臨安參加鄉士考試,因為當時名列奸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為他不忘記國恥,主張北征,收復失地,受到了秦檜的忌恨,竟在復試時把陸游的名字給除掉了,直到秦檜死後,他才被錄用。但因為他力主抗戰,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命運坎坷不平,幾次罷職回快鄉。由於在朝庭里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被一些人排次,在晚年過著閉支野般的生活,並在82歲時寫有<<城南>>詩一首,在詩中,詩人以」孤鶴「自喻,所以,我們就把這處建築取名為」孤鶴軒「,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軒中還有一幅對聯」宮牆柳一片柔情付與東風飛白絮,六曲欄幾多倚思頻拋細雨送黃昏「。由蕭挺撰文,錢君陶手書。其中的宮牆柳和細送黃昏分別取自陸游和唐婉的<<釵頭鳳>>的一句詞。下面的這塊石頭也是一塊太湖石,1985年考古發掘得,經考證是明朝的遺物。
現在我們來到的便是千古絕唱的<<釵頭鳳>>碑,在欣賞這兩首詞前,先聽我講一下陸游和唐婉那凄美的愛情故事吧。據史書記載,陸游在20歲左右的時候 表妹唐婉為妻,陸游英俊豪爽,才華過人,唐婉才貌雙全,通曉詩詞,和陸游可謂是情趣相投。但兩年後陸母竟逼迫陸游休妻。為什麼她要這么做呢?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在當時的社會中,他們結婚兩年了,卻一直沒有生育子女,而古代人們非常看重這一點, 為認女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由於唐婉與陸游的情趣相投,兩人整天在閨房內飲酒作詩,在陸母眼裡就是不誤正業,所以作為媳婦的唐婉一直沒有得到婆婆的歡心。在封建社會中,母命難違,陸唐兩人只得忍淚吞聲,依依分別,各自娶嫁。在紹興二十五年的春天,沈園按例對外開放,當時的小說筆記<<東京夢華錄>>記載,宋朝慣例,每年的農歷三用初一至四月初七,私家花園都要對外開放,包括皇帝的御花園。每到此時,也是遊人最多的時候,因此作為越中名園的沈園,每年到此時當然會吸引很多遊客來此遊玩。陸游與唐婉在這里不期而遇了,唐婉對陸游非常殷勤,派家人給陸游送去了酒菜。陸游回憶起往事,感慨成千,即興在沈園的園壁上題寫了<<釵頭鳳>>詞:「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綿書難托,莫、莫、莫。」當時,陸游已經另娶了四川王氏為妻,而唐婉也改嫁了紹興名士趙士程。所以,當年的山盟海誓好像還在耳邊回響,但兩人之間已經不能夠再通書信了,此時的陸游不管有多少悔恨多少遺憾,卻只能無奈地說一聲「莫、莫、莫」了。相傳,唐婉看了這首詞之後十分傷感,回到家裡也和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人情,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追認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嬙,咽淚妝歡,瞞、瞞、瞞。」從沈園回家後,唐婉一夜沒睡,獨自依闌垂淚。但是,這種刻古銘心的思念卻是無法向人訴說的。所以,她只能「咽淚妝歡」,這種過分壓抑使她不久便而死,大約是30歲左右。這是封建禮教所造成的愛情悲劇,唐婉的死給陸游造成了很大的創作,使他終身難以釋情。在他晚年每當重遊沈園,都會作詩來表達他對前妻唐婉的思念。正因為如此,800多年來,人們總是將沈園與陸游聯系在一起,使它成為人們追思這份至死不渝的真摯愛情的千古名園。可是經過了那麼多年,宋代沉默的地表建築已經都不存在了,陸游當年題寫<<釵頭鳳>的牆也已經無法找到。現在這堵<<釵頭鳳>>碑是我們用陸游的手跡,重新組合而成的。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又一口古井,它是宋朝留下來的遺物,所以取名為「宋井亭」,那麼這塊匾額中的井字中間為何多一橫呢?跟我走進來,大家就可以迎紉而解了。大家可以看到,這口井的形狀看上去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又稱為「雙眼井」,從而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眼睛代表陸母,另一個眼睛就代表唐婉,當中一橫就代表陸游的母親將他們給分開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井中的水是相連的,可見陸游與唐婉的心始終連在一起。那麼這口井的形狀呢原來不是這樣的,當中原來是有一堵牆,是兩戶人家合用的一口井,沈園重建時把這堵牆給拆除後就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形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口池原名為「荷花池」,由於它的形狀好像葫蘆,民間把它稱為「葫蘆池」。我們在1985年考古發掘時,在這里發現了一條葫蘆池的排水溝,這是沈園唯一的原物。在排水的同一地層又發現了典型的宋代遺物。 這個亭子叫「如故」亭,有一見如故之意,相傳這里是唐婉宴請陸游的地方,原來的已經在一次大台風中被吹倒了,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是一個仿宋體。為了表示對陸游與唐婉的紀念。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沈園古跡區的最後一占「雙桂堂」,雙桂堂原是沈家的堂屋,因為舊時在堂前種了兩株桂花樹,左邊為銀桂,右邊為金桂,故稱「雙桂堂」,屋內的建築是從民間徵集過來的,所以看上去比較新。 好了,沈園古跡區就參觀到此,那邊還有東苑和南苑,東苑是愛情園,南苑是陸游紀念館,都是2000年新擴建的景點,大家可以自行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