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東胡林人遺址是新石器

東胡林人遺址是新石器

發布時間: 2020-12-30 01:16:01

A.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有哪些遺址

布瓦遺址、跨湖橋遺址、馬壩人遺址、殼丘頭遺址、卡若遺址……太多了= =

B. 我國新石器時代 各種文化所在地 的地圖

中國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新進展

在人類早期發展史上,發生過兩次重大轉折,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一次是學會控制火,從此人類便獲得了光明。溫暖和熟食;另一次則是食物的生產,從此人類社會由攫取性經濟向生產型經濟轉變,進入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新時代。
食物生產大致發生於全新世的初期,即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旱期。長期以來,我國對這時期的文化遺存不甚明了,近十多年來,這方面的考古學研究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主要是發現井確認了一批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出上了一批這一時期的遺物。 目前發現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重要的有河北徐水南庄頭、北京門頭溝東胡林、懷柔轉年、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廣西邕寧頂螄山、桂林甑皮岩、柳州鯉魚嘴、廣東陽春獨石仔、翁源青塘,封開黃岩洞等。這些遺址的發現及其研究的深入、對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范圍、栽培農作物的起源,以及陶器、磨製石工具。營建居所等的起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關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受考古發現的局限,最初是將仰韶文化以前(約距今7000年)至地質年代上的全新世的開始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旱期。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距今9000—7000年間,是我國原始農業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黃河流域、長江中游。遼河流域等自然地理環境較為優越的地區,普遍發現了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聚落遺址。當時的南方種植了稻,北方種植了粟,都飼養了家畜與家禽,精神文化生活內容開始豐富起來,適用於農業定居生活的一些發明和創造產生在這一時期。考古學界據此推斷,這時期的社會經濟形態當已脫離了原始農業發生和最初的發展階段,所以,應從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分離出來,作新石器時代中期。同時,在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發現了近一萬年的文化遺存,在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則發現了距今:萬年或接近12000年的古栽培稻遺存。據此,考古學界認為可將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大致確定在距今12000年至9000年這一范圍內。
我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稻與粟。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地下粟粒倉儲的發現,確立了華北地區是粟類農作物的發生地。雖然至今尚未發現距今9000年以前的栽培粟遺存,也許粟粒不易保存而難以發現,或初期的栽培粟粒與野主粟粒不易區別,早期栽培粟遺存的發現是個至今尚無法突破的考古難題。但是,依據徐水南庄頭發現的可能是家畜的狗與豬骨骸及其由潮濕轉乾的湖沼演變這一適合於植物栽培的環境特點、北京東胡林發現的人骨已輕度石化的兩男一女的三人合葬墓、懷柔轉年出土的盛物石容器等全新世初期的遺存推測,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後,栽培粟在太行山東西兩側及燕山南麓的山谷平原地帶發生。
栽培稻的起源,因1993、1995年分別在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遭縣玉蟾岩發現了距今1萬年前後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穀而開始明朗起來。這兩處遺址的地理位置處於長江中下游之間的江西東北部的環玉山至南嶺北麓,大約是我國南方的腹心地帶。在這一地區內,丘陵、盆地、平原、河流及湖泊相間分布,氣候濕潤,可食性野生動植物豐富,適於人類從事較為穩定的採集(包括捕撈)、狩獵活動。在這兩處遺址中與古栽培稻遺存同時發現的還有大量野生稻遺存,表明栽培稻是在長期採集食用野生稻的過程中逐漸發生的。其發生地大概在這兩處遺址所屬的南丘陵及其以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樂、南嶺嶺脊以北的中國南方腹心地帶。」如果結合洞庭湖西北部發現的距今8000多年的彭頭山文化的上萬粒栽培稻穀及其聚落遺址、杭州灣南部發現的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的成堆成片栽培稻遺存及其發達的農業工具與木結構房屋,以及河南南部舞陽賈湖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栽培稻遺存,可以簡略地推論栽培稻起源和稻作農業早期發展的形式:即栽培稻大約在距今1 萬年前或接近12000年起源於自然食物來源充足的中國南方腹心地帶,於距今9000年後發展於富裕的食物採集文化區邊緣的兩湖平原西部地區和錢塘江流域,並伴隨著全新世暖濕氣候效應的北進,逐步向淮河流域推進。簡稱為「中心起源,邊緣發展」。
使用陶器、製作磨光石工具、營建房屋及村落,是考古學上所見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它們的起源,應當與食物生產的起源與發展及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有關,自然也應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或更早的遺址中探尋。
目前發現的距今9000年以前的陶器或陶器碎片,有10來個地點,如北京懷柔轉年、河北徐水南庄頭、陽原於家溝、江西萬年仙人洞,湖南道縣玉蟾岩、廣西桂林甑皮岩、廟岩。柳州鯉魚嘴。邕寧頂螄山、廣東翁源青塘等。這些遺址發現的陶片通常比較厚,燒制溫度較低,陶泥中大都夾有石英、雲母未或蚌未,有的斷面有層理現象,似乎是一層層貼敷製作的,器型有罐與缽類,其中在道縣玉蟾岩發現的一堆陶片復原為一個尖圜底斜腹直口罐,顯示出極為原始的狀態。推測這些陶器殘片,應是我國陶器起源階段的產品。從玉蟾岩遺址復原的那件陶罐的埋藏年代早於古栽培稻穀、華北陽原幹家溝的陶片發現於距今1 萬多年的細石器文化層中以及江西萬年仙人洞、廣西桂林廟岩發現的陶片的年代可早至約距今、14000年等現象分析,我國陶器的起源,很可能是在栽培作物發生之前,但與栽培作物發生的社會經濟背景相同,也是在發達的採集經濟下逐步誕生的。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中發現的磨光石工具數量較少,且大都磨製較為粗糙,器型有磨盤、磨棒、穿孔加重器、斧等。近年來的發現與研究表明,石器磨製技術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產生,在石器的刃部或局部磨光。如河北玉田盂家泉、原籍萁灘發現的刃部磨光的錛狀器,陽原虎頭梁有粗磨痕跡的凹底尖狀器,廣西柳州白蓮洞二期的磨刃切割器等。這種僅刃部磨光的石工具,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中也有發現,如廣東陽春獨石仔的磨刃切割器、廣西柳州鯉魚嘴的磨刃斧、錛等,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磨刃石工具的延續及技術的發展。這類僅在刃部磨光的石工具的作用,主要是用於切割。由此推測,石工具的刃部磨光現象,最初可能是在作用於切割磨擦過程中形成的。磨光石工具的起源可能就緣於此。所以,石器磨製技術應是在手工作業下產生的。考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磨製石器的型制,它們都不是作用於農作物生產的工具,其中石磨盤、磨棒是用於加工食物的。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可用於農作物生產的工具,很可能是那些遺址中出土的穿孔蚌器、骨角器或已不能再現的竹木器。磨製石器作為原始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工具,可能是在農作物生產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新石器時代中期。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居所,目前發現的主要是洞穴,如江西萬年仙人洞,湖南遭縣玉瞻岩等,是天然的居所。這種擇洞而居,是舊石器時代旱期以來人類對天然居所的最佳選擇,但限制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仙人洞與玉蟾岩洞穴可用於人類生活的范圍都較小,在此生活的人口,估計為一個家庭或一個微型氏族。徐水南庄頭遺址面積較大,在其活動的人口自然應多一些。在已發掘的約3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了兩座灰坑、四條溝和兩處用火遺跡等,除出土了豐富的動物骨骼、陶片和石器外,還有人工鑿孔痕跡的木棒與木塊及許多樹枝、樹皮、木炭等。表明當時具有掘坑營建簡陋居所的能力。參照該遺址面積較大,其所處的緯度偏高,可能存在寒冷的冬季,所以當時應有人工營建的可遮蔽風寒的簡陋居所。
近年來的發現表明,我國最早的人工居所,可能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如在湖南臨灃竹馬村發現了一處被認為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建築遺址,面積約24平方米,平面呈橢圓形。在北方的山西朔縣南磨、河北陽原馬鞍山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的灶與火塘,這顯然是人類生活取暖的遺存。在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發現了兩處分別用二、三百塊大型動物骨骼壘成的窩棚式遺跡,內有篝火遺存,年代約在距今2萬年以前。這些可能都是臨時性居所遺存。而較為固定的人工居所,應與長期定居形成的面積較大的遺址有關,是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發展起來的。

C. 新石器時代的人配帶什麼樣的飾品

東胡林人」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文化遺址,在遺址中發現的人骨化石經鑒定屬兩個版成年男性個體和一個少年權女性個體。在少女遺骸的頸部位置有用小螺殼串制的項鏈,腕部佩戴有牛肋骨製成的骨鐲。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審美意識已開始萌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