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質遺址
❶ 國家地質公園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地質公園,由中國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是以具有國家級特殊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截止至2014年1月,國土資源部一共公布七批共240家國家地質公園。
❷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有哪些 中國各省國家級
國家第一批地質公園名稱
【11家,2001年4月公布】[1]序號.國家地質公園名稱
(主要地質特徵地質遺跡保護對象;主要人文景觀)
1.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碳酸鹽岩溶峰叢地貌,溶洞;哈尼族民族風情,歌舞)
2.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寒武紀早期(5.3億年)生物大爆發,數十個生物種群同時出現;撫仙湖旅遊區)
3.湖南張家界砂岩峰林國家地質公園(砂岩峰林地貌,柱、峰、塔錐上植物奇秀,附近有溶洞和脊椎動物化石產地;土家族民族風情)
4.河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完整的華北地台地層剖面,三個前寒武紀的角度不整合;七千年華夏文化,文物,寺廟集中,少林寺,嵩陽書院)
5.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斷塊山體,江南古老地層剖面,第四紀冰川遺跡;白鹿洞書院,世界不同風格建築,中國近代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
6.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景觀;古代道教活動中心之一,並有懸棺群和古崖葬遺址)
7.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火山岩地貌景觀、溫泉,中國最近的火山噴發(1719-1712)
8.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恐龍發掘地多種恐龍化石密集埋藏,世界最早的超千米鹽井)
9.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四川盆地的西緣巨大推復構造;飛來峰,寺廟)
10.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地震引起的山體崩塌堆積,古代名人碑刻)
11.福建漳州國家地質公園(濱海火山岩,玄武柱狀節理群火山噴氣口,海蝕地貌,沙灘,海濱休閑區,古炮台,寺廟)
❸ 國家級古生物地質遺跡保護區
以西峽盆地為代表的豫西南恐龍蛋化石密集區(圖5.1),恐龍蛋化石分布之廣、數量之多、類型之多樣、保存之完美,堪稱世界之最,是世界罕見的古生物奇觀和自然歷史寶庫中的珍品。自1993年在豫西南大規模發現該古生物地質遺跡後,保護工作逐步得到了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視,1998年西峽縣人民政府以西政文 [1998] 84號文、內鄉縣人民政府以內政 [1998] 92號分別設立了縣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2000年南陽市人民政府以宛政辦文 [2000] 88號將豫西南恐龍蛋化石分布區設立了市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以豫政文 [2000] 364號設立了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國務院批准建立「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國家設定的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行政區劃上為南陽市所管轄的西峽縣、內鄉縣、淅川縣及鎮平縣,在地質上包括西峽盆地、淅川盆地、夏館-高丘盆地及五里川盆地,具體范圍為:東經111°59′22″~ 112°22′51″,北緯32°53′30″~33°42′28″,總面積92667hm2 。。其中,核心區面積14589hm2,緩沖區面積55411hm2,實驗區面積22667hm2。產恐龍蛋化石最多、影響力最大的西峽盆地(西峽、內鄉)劃為重點保護區域,保護區分級如下:
河南省古生物地質遺跡資源
❹ 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地質遺跡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特大型礦,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一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遺跡等。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9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❺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由來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受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自然產物,它不僅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會後發布了「人類環境宣言」,由此拉開了世界環境保護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17屆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其旨在各成員國將本領域內具有世界保護意義的地點納入「世界遺產名錄」,通過國際合作,對其進行保護,並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由此宣告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截至2003年7月,「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締約國已由144個發展至176個,128個國家的754個世界遺產分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582個,自然遺產149個,而涵蓋文化與自然遺產者23個。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科聯(IUGS)、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華盛頓成立了「全球地質及古生物遺址名錄」計劃,目的是選擇適當的地質遺址作為納入世界遺產的候選名錄。1996年改名為「地質景點計劃」。199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形成全球性網路」計劃,即從各國(地區)推薦的地質遺產地中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區納入地質公園,其目的是使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永續發展。1999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56次常務委員會議中提出了建立地質公園計劃(UNESCO Geoparks),目標是在全球建立50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每年擬建20個;並確定中國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劃試點國之一。
地質遺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每個國家公民均有保護的權利及義務,而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則負責對其實施監督管理。1984年前該項工作只是作為其它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部分保護內容;1984年後,原地質礦產部著手有計劃地開展調研工作,組織制定規劃及規章的編制,將該項工作納入了正軌,並先後於1987年、1995年頒布了《關於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的規定》及《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自1985年建立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天津薊縣)後,地質遺跡保護區的建立得到較快的發展。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又組織起草了有關地質遺跡管理辦法,並召開相關會議,促進該項工作的進展。
在中國,為配合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國土資源部於2000年8月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領導小組,及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制定了有關申報、評選辦法。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是以具有國家級特殊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國家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批准建立國家地質公園85個。
❻ 國家和省級地質公園內的古生物地質遺跡保護
5.3.2.1 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是在河南關山省級地質公園和河南萬仙山省級地質公園基礎上整合而申報成功的。她是一座以峰林、峽谷、多階斷崖、方山等景觀和新構造崩塌地貌為核心,泉、瀑、溪、潭、人工湖水體景觀映襯,以「回龍精神」等人文景觀為重要補充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公園內主要保護的古生物地質遺跡有:三葉蟲、頭足類、牙形石、腹足類、海百合、角石類、腕足類、植物化石等。公園建設工程中,對分布在參觀路線上的化石點進行了保護。
5.3.2.2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鄭州市北郊的黃河之濱,公園以典型黃土地層古生物剖面、河流地質作用景觀為主線,集黃土地貌、水體景觀、古生物與人文遺跡於一體。公園內保護的古生物地質遺跡主要以新生代哺乳類動物化石為主。公園建設工程中,對分布在參觀路線上的化石點進行了保護。
5.3.2.3 其他地質公園
在河南信陽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河南紅旗渠-林慮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跑馬嶺省級地質公園、汝州大紅寨省級地質公園、盧氏玉皇山省級地質公園、鄧州杏山省級地質公園、桐柏山省級地質公園園區內,都多多少少地分布著一些不同門類、不同屬種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如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園區內的硅化木、林慮山國家地質公園內的無脊椎動物化石、跑馬嶺地質公園內的寒武系層型剖面中的三葉蟲和奧陶紀的動物化石、大紅寨地質公園內的脊椎動物化石、玉皇山地質公園內的脊椎動物化石、杏山地質公園內的古生代動植物化石、桐柏山地質公園園區內的無脊椎動物化石、新鄉鳳凰山省級礦山公園內的三趾馬動物群等。在公園建設工程中,這些珍貴的古生物化石資源都得到了重視和適度地保護,不少還在實施重點保護工程後作為科普參觀點。
❼ 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每個國家公民均有保護的權利及義務,而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則負責對其實施監督管理。1984年前該項工作只是作為其它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部分保護內容;1984年後,原地質礦產部著手有計劃地開展調研工作,組織制定規劃及規章的編制,將該項工作納入了正軌,並先後於1987年、1995年頒布了《關於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的規定》及《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自1985年建立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天津薊縣)後,地質遺跡保護區的建立得到較快的發展。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又組織起草了有關地質遺跡管理辦法,並召開相關會議,促進該項工作的進展。在中國,為配合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國土資源部於2000年8月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領導小組,及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制定了有關申報、評選辦法。
地質公園內保存於瓦窯組底部岩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群,是中國近年來新發現的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群之一。由海生爬行動物、魚類、牙形石、海百合、菊石、雙殼、腹足、腕足以及植物等,多門類生物構成的一個十分奇妙的三疊紀海洋生態系統。園內古生物化石極其豐富,絕大部分門類的化石都可在野外露頭上見及,有完整的個體和精美的形態,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加之園內隨處可見的地層剖面、沉積構造、地質地貌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地質景觀,是不可多得的進行地學旅遊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關嶺生物群絕大部分化石不僅個體較大,而且形態優美。分布有多種類、大數量、極其完整的生物化石,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極為少見的,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資源量豐富,分布地層密度大。在厚僅10 米左右的地層中,大量保存著門類眾多的古生物化石。許多古生物化石呈層狀保存,有些單層幾乎全由化石組成。已發掘的海百合化石和各種。「龍化石」成百上千件,但卻僅是關嶺生物群總量的的極少部分,不足萬分之一。二是門類眾多。已記述了關嶺生物群10 門類。顯示出其中9 個為新命名的屬種。三是大多數生物化石肉眼可見,特別是海百合和海生爬行類化石不光形體具大,而且形態非常優美,極具觀賞性。
❽ 地質遺跡保護
2011年1月1日,《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580號,以下簡稱《條例》)開始實施。2012年1月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國家古生物化石分級標准及目錄》(國土資發〔2012〕6號),12月國土資源部發布《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57號),進一步地細化《條例》的各項規定和要求。
2008~2012年,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部共下達地質遺跡保護項目378個,資金18.62億元(2012年中央未下達地質遺跡保護資金)。2012年,國土資源部新批復國家地質公園20個,新增地質公園面積3063平方千米。目前,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總數為183家,世界地質公園總數為27家。
❾ 地質的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地質時期留下的各種見證,是人們研究地球演變的重要依據。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根據中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
(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
(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
(3)陝甘黃土高原區
(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
(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
(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
(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
(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既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目前,全球已經建立了102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有29個(截止到2013年5月),中國還分4批建立了171個國家地質公園。
中國世界地質公園目錄如下:
1.安徽黃山地質公園(Huangshan Geopark)
2.江西廬山地質公園(Lushan Geopark)
3.河南雲台山地質公園(Yuntaishan Geopark)
4.雲南石林地質公園(Stone Forest Geopark ,Shilin Geopark))
5.廣東丹霞山地質公園(Danxiashan Geopark)
6.湖南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質公園(Zhangjiajie Sandstone Peak Forest Geopark)
7.黑龍江五大連池地質公園(Wudalianchi Geopark)
8.河南嵩山地質公園(Songshan Geopark)
9.浙江雁盪山地質公園(Yandangshan Geopark)
10.福建泰寧地質公園(Taining Geopark)
11.內蒙古克什克騰地質公園(Hexigten Geopark)
12.四川興文地質公園(Xingwen Geopark)
13.山東泰山地質公園(Taishan Geopark)
14.河南王屋山—黛眉山地質公園(Wangwushan-Daimeishan Geopark)
15.海南、廣東雷瓊地質公園(Leiqiong Geopark)
16.北京房山地質公園(Fangshan Geopark)
17.黑龍江鏡泊湖地質公園(Jingpohu Geopark)
18.河南伏牛山地質公園(Funiushan Geopark)
19.江西龍虎山地質公園(Longhushan Geopark)
20.四川自貢地質公園(Zigong Geopark)
21.內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Alxa Desert Geopark)
22.陝西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Qinling Geopark)
23.廣西樂業-鳳山地質公園(Leye-Fengshan Geopark)
24.福建寧德地質公園。(Ningde Geopark)
25.香港地質公園(Hongkong Geopark)
26.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Tianzhushan Geopark)
27.江西三清山地質公園(Sanqingshan)
28.湖北神農架地質公園(Sennongjia Globa Geopark)
29.北京延慶地質公園(Yanqing Global Geopark)
❿ 中國個國家地質公園中主要代表地質遺跡類型
2000年以來中國分4批建立了138個國家地質公園,各地質公園因其地質背景和地質歷史和構造演化的差異,其主要遺跡類型各有不同,這也就直接影響了地質公園的規劃、保護和開發工作,如上所述因地質公園有較大范圍,其中地質遺跡類型也就很難以一種學科類型來概括,表5-8中所反映的只能是其地學意義最大的地質遺跡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因地質遺跡的科學系統分類劃分依據國際地學界通用的科學分類原則,有利於地質成因、形成演化過程的研究,統一科學描述,便於不同區域的對比,特別是國際合作研究和對比分析,避免各地區和不同國度使用其地方性名稱而產生互相難以溝通的情況。但對於一些局部地區或地質公園,劃分過細,又顯得繁雜冗長,為了更有利於社會大眾的了解方便,更有利於地球科學普及,在對我國138個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概略劃分的基礎上,作了適當的合並,以簡化分類表格項目和內容。
我國現已建立的138個國家級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跡,可歸納如下:
1)地層學、地史學和古地理學地質遺跡,8個;
2)古生物學和古人類地質遺跡,18個;
3)火山學和火成岩石學地質遺跡,15個;
4)大地構造和構造地質學,7個;
5)地貌學地質遺跡,又可因其地質作用不同而劃分為9類:
·丹霞地貌,14個;
·雅丹地貌,2個;
·土林地貌,1個;
·喀斯特地貌,27個;
·雲台地貌,7個;
·張家界地貌,3個;
·黃山地貌,12個;
·冰川地貌,6個;
·海蝕(積)地貌,3個;
6)水文地質學地質遺跡,11個;
7)環境地質學和地質災害地質遺跡,3個;
8)工程地質學地質遺跡,1個。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這138個國家地質公園中,有不少是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地質遺跡的,但在本文中僅以其最重要的作為劃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