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游記文言文仿寫
1. 仿寫 北師大版課標初中語文八年級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天人對話中國山水游記的感性 (餘光中)
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如歷其事
什麼是散文,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因為它的含義和范圍一直伴隨文學的發展而演變。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除詩、詞、曲、賦之外的文章,都被稱為散文。今天我們說到的散文,基本上是指同詩歌、小說、劇本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其內涵也極其廣泛。
散文短小精悍,文情並茂,不拘一格,自由靈活,歷來被譽為美文。散文繪景狀物,記事寫人,揮灑自如;描寫抒情,敘述議論,兼采並用。好的散文,可以讓讀者看到生活海洋中的五光十色,聽到大千世界的喜怒哀樂,領略思想哲理的鐵樹銀花,收獲精神田野上的鮮花碩果。因此,歷來的散文大家都追求散文的結構美、意境美、風格美和語言美。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無數個散文大家,他們都是卓越的語言大師。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還都是著名的詩人。他們藉助詩歌的語言藝術,構建起絢爛的散文意境,把散文的語言美,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
我覺得我們不論寫作或是閱讀欣賞散文,都應認真的向前輩大師們學習,借鑒語言藝術,以形成具有自己藝術特色的語言美。我以為散文語言美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過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一個美麗的少女,如果是個結巴,那與人交往,該是多麼大煞風景啊。如果再口吐污穢,那就真是鮮花插在牛糞上了。我個人以為:語言美,就是一篇散文的漂亮外衣,一眼看下去,讓人感到愉悅,感到美麗,文章才能讀下去。
我時常見到一些作者的散文,有的句子冗長,就像懶婆娘的裹腳布;有的語言無味,像一杯白開水;有的辭藻華麗,脂粉膩人,好似驢糞蛋裹了一層霜;還有的不加修飾,缺乏動感,如同老和尚的帽子—平不塌。語言如此糟糕,就算你的散文內容再好,主題的調子再高,恐怕讀者也難以讀下去。畢竟青年男女找對象,第一眼看的是外貌。估計讀者對文章的取捨也是這么個道道。
散文沒有小說曲折的故事情節,來引人入勝。散文沒有迭起的戲劇高潮,來令人心動。散文篇幅短小,要靠語言的錘煉取勝。著名現代散文大家秦牧先生曾說:「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亂石,時常無損於大山的壯觀。但如果一個小園中有一堆亂石,就很容易破壞園林之美。同樣的道理,短小的文章特別需要寫得簡潔和優美。任何的敗筆冗筆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時常顯得格外刺眼和難於掩飾。」照秦牧先生的說法,語言美否,簡直就成了散文的筋骨命脈,似乎可以決定一篇文章的成敗了。
我以為,追求散文的語言美,作者應努力構建語言環境的美,根據自己不同的心境,去創造不同的語境。有時如大江東去,澎湃激盪,讓讀者感到血脈噴張,慷慨激昂;有時猶如飲下一杯醇漿佳釀,使讀者如痴如醉,回味悠長;有時如同知心好友聊天話家常,令讀者倍感親切;有時如同春江碧透,澄澈見底,讓讀者神清氣爽……
我個人以為散文的語言美,應該努力去追求生動的美、樸素的美、節奏的美和簡潔的美。當然,還可以總結出其他別樣的美。
我們先來說生動的美。散文語言要形象生動,如春風擺柳,有立體感。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境,如見其人。且看魯迅先生《好的故事》:
「我彷彿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柏,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漿,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一並水裡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合;剛一融合,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型。」這段文字,魯迅筆下的自然景物充滿了動感和光感,富有詩情畫意,有情調,有氣氛。在水面上所呈現的倒影的鋪展與碎散,描寫的尤其具體而優美。使人如臨其境,體現出了一種如古人所說的「如境如圖」的語境。
散文語言的樸素美,正如一杯清茶,很淡很淡,經過讀者的細心品嘗,它會越品越香,回味無窮。語言的樸素美,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並不是不要作者對語言進行精心加工,反復錘煉,而是不要過分使用麗詞艷句,誇飾堆砌。散文的行文造句,應結合語境,從內心深處自然流出,樸素平實,又不失深切動人。這正猶如氣質高雅的女人,她總是化淡淡的妝,來體現自己的天生麗質,而不會把五顏六色的脂粉都塗抹在臉上。我們很多人讀過朱自清的《背影》,孫犁的《荷花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這些散文大家的文章,語言平實的如同拉家常,但卻是膾炙人口,令人唇齒生香。當下的散文創作中,有一種半文半白,詩賦兩不像的文本,它閑適、隨意、感傷,很具有消費性,也在學生中很時尚。它辭藻華麗,卻沒有思想。我個人並不反對這類散文,因為正是這些散文的存在,才映襯出了經典散文的美學價值。
我以為散文的語言還應該有節奏的美。因為漢語本身是有聲調節奏的。中國古代的散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很講究聲調起伏、疊字疊句,長短交錯的。他們的文章交錯使用排比、對偶、借代、拈連、頂針和回環等修辭手法,音調和諧,流轉自如,富於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如柳宗元的《封建論》中的一段: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後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這段文字,長短交錯,節奏分明。聲調鏗鏘。雖是一段議論,卻令人聽來悅耳,讀來順口。我以為,我們現代學習散文創作,也應該努力追求語言的節奏美,使之情文並茂,音義兼美。
最後談談散文語言的簡潔美。我個人認為散文語言的簡潔流暢,應該是散文的固有秉性。唯有簡潔,才能暢曉明白。前邊我們在討論散文語言的動態美時,例舉了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這篇散文同時也是語言簡潔美的典範。它筆簡意豐,干凈利索,毫無冗詞贅句,有一種簡潔瀟灑的美。
散文的語言美,行文多寡長短,抑揚高下,節奏快慢、修辭使用,雖無一定之律,卻有一定之妙,把握它,主要靠多練習、多實踐、多思考、多閱讀、多借鑒。這里的「一定之妙」,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只要持之以恆,細心揣摩,多寫多練,是可以把握散文語言的音調美、旋律美、節奏美,並進而創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感語言。
作家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後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寫作是人的心靈絮語,是情感的敘述,是心靈的延伸,因為它講的人間之真面,動的是人間之真情,是洞察了外部世界和自己主體世界的「真」相之後,成為思想上的先行者、藝術上的實踐者的。但他的觀念的范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就越遠。一個思想家則像一條蠶,他所吐的不是桑葉而是絲。
作家對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像等。比如李白的詩:「寒山一帶傷心碧」,其中「寒」、「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時的心理活動。例如在研究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引起我們的美感時,重要的不是研究花、鳥的生活和本身的特點,而是研究花、鳥引起人的心理活動(驚心、濺淚)的特點。花、鳥所以成為審美對象,是由於美感經驗中心理活動的結果。個人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氣質稟性等主觀色彩,風格審美的特質決定了藝術創新。
散文不僅思想獨異,發論近情,且涉及廣泛,知識豐富,大到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小到抽煙、喝茶、買東西,真是無所不包,筆觸貫通中外,縱橫古今。具體到一篇文章,則放開手腳,上下勾連,集中起一個高密度的材料群,知識群。閑談散文充實腴厚而能以平易出之。閑的時候,心態平和、寧靜、淡泊,寧靜以致遠,遐想有翅膀,自由開合,想生活的種種,語言上朴實無華,不堆砌,不追新,語錄體、文言體,都干凈質朴,口語化程度很高。表達上也只用傳統平常的手法,不玩「現代」花招。文章充實容易,平易難。
散文,敘述、抒情、描寫是以人性、人道、人本為根基的真情、知意、感悟、體會、開掘、提煉,以情動人是散文作品的一個主要特徵。文章觀點層出不窮,表現上絕不引經據典和搬弄概念術語,而借重大量鮮活的材料來浮現自己的見解,那是故事、詩詞、史實、掌故和生活經驗、生活細節等。重視觀察現實人生,寫出來的文章遠離大道理和潮流思維,接近實際而有奇氣。文章最難得的是骨氣,奇氣。前者為獨立人格之產物,後者為獨特思想之產物,但兩者又無法分開。文無新舊之分,惟有真偽之別。「趕熱鬧者只是末世並非盛世的點綴。」「行動而沒有思想也許是愚蠢的,可是行動而沒有常識卻常常會結果悲劇。」它們來自作者對世界和人生的體悟、妙悟。
生活中的散文是對勞動者自由自在美的描寫,比如油鹽醬醋,身邊的人和事,四季的風雲氣候,芳菲的花朵,醉人的暖陽,常常是筆下曼舞輕盈。筆下流淌著思想與靈魂,文字間記錄著、雕刻著自己的心事,也在文字間構築著浪漫的愛情、溫馨的生活。多用來敘述情感,經營婚姻,表達生活。在文字里,揮灑歡夢與痴,笑與淚,情與愁。文字讓人的一顰一笑里都透著一種淡雅和怡然。淡定與激情糾纏。
散文的整體風貌是滋潤人心靈的甘露,是文學的陶情、消遣、啟人心智等另類功用。它以閑適為主調。其實,閑談體就整個是一條曲徑通幽的小路。親切有「我」、漫不經心、語而不論和厚實平易再加上與之相聯系的很高的知識文化含量、超越的觀念、過人的智慧以及較為恬淡的心境、閑情逸致和濃濃的生活趣味,「閑適」是對「娓談筆調」、「個人筆調」等等的總括,也是一切閑談散文的基本美學特徵。
散文創作是通過語言描繪形象的藝術,它不是依靠抽象的說理,而是訴之於讀者具體的感受,因而特別要求語言具有形象美。所謂形象美就是把作品所反映和表現的對象,因為只認「真」,我們或許就會因為要「回憶」、要「敘述」、要「說人說事」,而被所謂「真的物」、「真的景」所呈現的「實」在景象繪形繪貌,繪聲繪色,唯妙唯肖地描寫出來,給人以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形象逼真的美感,以喚起人們的情感和想像。誘發讀者產生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在散文的世界裡,尋找著文字和心交匯的一種釋然。把生活讀成詩,讀成散文,讀成小說;把生活讀成愛和美。散文彰顯自我的本真,在心園種上玫瑰朵朵。讓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柴米油鹽,在生命中經歷春夏秋冬、風花雪月,變成優美的文字,綻放出奇妍的妖嬈。有的是精神氣質和心靈體驗,滄桑不失婉麗,豐贍不失精萃,練達不失柔韌,雍容不失質朴。清新的如空谷幽蘭,嫵媚的如月下開放的玫瑰,清新的如晨風中含露的白蓮,華美的如雍容的牡丹。文字可柔可剛,可華美可滄桑。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通過客觀地敘述人生現象,人生問題,人物事跡,工筆修飾,開啟讀者的思維,拓展人們的視野,啟迪人們的心智,傳達人文理念和思想觀點,反映一個時代的取向。符合價值取向的文化,將得到吸納和弘揚,從而增進意識形態的元素符合時代需要的。因此,把握時代特色,語言,必須是生動、鮮活,創新,才能提高可讀性。人物的動作、神態,是文化藝術的特點,在寫作技法上著力關於人物本身,從而使作品有活力、有人氣,思想觀念才更易傳達。在時代背景下探求人物的思想內涵,文字貴在交流,用不同的觀點去交流,提高人的人文修養,才能撞擊出文化的火花,才能讓文章日臻完善。
散文,一般稱作抒情散文;曾有「美文」「小品文」之稱;近年又有人稱之為「藝術散文」。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的獨特的美質就在於:能夠讓我們通過一個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讀到作者對於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所以說,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釀成的酒,我們讀散文,也就是在飲這杯「酒」,越是細細品嘗,越能夠體會出其中豐富而復雜的滋味,得到啟迪。
散文,是文學里的一株奇葩。中國的文學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蹤跡,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等。到了近代,中國更是涌現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揚朔、艾青等,他們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樣之處都是記錄、贊嘆了新中國的建立,成長,發展。這對於後來的散文,在風格上影響甚深。
散文主要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體裁和風格:
一,體裁,現在的散文體裁已經分有好幾種。有隨筆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記、敘事抒情等等。隨著筆者的感觸不同,每篇散文的定義上就有所區別。寥寥幾語,盡述心事,這樣的散文很精悍,與現代詩歌相得益彰;洋洋灑灑,闡述心情,這樣的散文很凝鑄,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結合題目去理解,才能領悟。
二,風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悅的、悲傷的、積極的、落寞的,數不勝數。但有一個宗旨,既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最後結尾處,一定要有點睛之筆,突出主題,反應出這篇文章的思想。其實,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隨調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處,只要能引起讀者共鳴的,都是好文章。散文雖有它自己獨特的一些規定和范疇,但只要是發自內心的文字,誰不為之感動呢?
以精短的篇幅,寫出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且寫得坦誠、親切、優美、雋永,既有一箭中的那樣的准確有力,又有「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那樣的含蓄有味,這便是散文對形式的要求。這一要求,決定了散文形式創造的特點。
一,在敘述方式上,散文對事物的反映都從作者的主觀感受出發,以個人抒情為主。雖然也使用記敘、議論等敘述方式,但又無不融合著作者的感情,常常是將抒情、記敘、議論熔於一爐,形成一種夾敘夾議的筆法,讀起來使人猶如走進作者敞開的心靈,聆聽其傾訴衷情,備感親切。
二,在藝術表現上,散文雖不像小說、詩歌、戲劇那樣有特定的要求,但也需要相當的「機智」。有人曾將散文的藝術表現比喻為「用奇兵」出奇制勝,以少勝多。
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的「機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細處落筆,小中見大。讀散文,我們常常看到作者對事物的體察與描寫總是那麼精細入微。作者善於抓住最富特色、足以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細部,寥寥幾筆,便能寫出十分豐富與復雜的內容,或個人情思,或人物風貌,或山水美景,或環境氣氛,讓人「能於極小中獨見其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對父親過鐵道、上下月台買橘子情景的描寫,如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電影特寫鏡頭的慢動作,那麼細致,那麼清晰,無限的父愛以及作者對這父愛的深刻感悟,盡在其中了。
二是側面暗示,短小的散文,採取側面的、暗示的寫法,往往要比採取正面的平鋪直敘,其藝術效果更佳。這不僅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穎的視角,而且能更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從而更進一步拓寬和豐富散文描寫的境界。如老舍的《小麻雀》,就帶有很深刻的暗示性。作者對於社會人生的感悟,滲透在對小麻雀的描寫里。「它被人毀壞了,可是還想依靠人,多麼可憐!」「因為那小貓出世也才有四個來月,還沒捉住過大老鼠,大概還不曾學會殺生,只是把小鳥銜來玩玩罷了。」「它不預備反抗了,可是並非全無勇氣,因為它敢在貓的面前一動也不動呢。」字里行間充滿作者對於被毀壞和凌辱的弱小者的同情,並寄寓著對弱小者能以抗爭求生存的期望,同時還蘊含著一些發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不過,讀這類暗示的寫法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根據作品的實際,認真地、仔細地思索體味,切忌牽強附會地去「發掘」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味」,以免造成誤讀。
三,在結構和行文上,散文所追求的是一種「自然之節奏」。那意態,的確有點像「散步」,似「閑談」,如「行雲流水」。它所以能達到這種境界,主要是由於作者對所寫的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夠為散文設計出最佳的結構藍圖;同時又具有嫻熟的表現技巧,能輕松自如地使那結構藍圖實現。具體情況又各自不同。
散文是一種文學體裁,她是作者運用除了韻文以外的語言對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上的生命、生存、生活的記錄、描摩和狀寫,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能充分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文章。
90年代以後,中國散文有了很大的發展。進入了散文革命的時期,對於散文的爭論十分激烈起來。到了這個時期,散文不再是純藝術抒情性的散文,也不再是單單的為政治服務的散文了。散文走向了多樣化、多元化。人們的散文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於是,散文強調了人的現代意識。那麼,什麼是強調現代意識呢?也就說我們的散文要關注的是大部分人類都在想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不再是單純地歌頌什麼,而是從多角度深入社會的深層、深入人的內心世界,提倡對歷史的、對人生命運的關注和思考,以豐富多樣的手法,以喚醒人的心靈和思想。這個時期,以余秋雨為先鋒的作家提出了一種寫大散文的倡導,而且身體力行,寫出了許多很大氣的散文,於是,中國散文又進入了一個崇尚大散文的階段。那麼什麼是大散文呢?就是散文要講究境界和題材的拓展,要創新,而不是單單講散文要寫大題材、寫大篇幅。
作者。作者是有區別的。有一種作者永遠跟在時代的屁股,他們的作品大多是迎合時代的,是歌頌形的,是魅俗的;而另一種作家則總是千方百計把目光盯向時代的前方,他們的思想是有獨立個性的,其目光是具有前瞻性的,他們與時代是有距離的,有時候是沖突的。這兩種作家的命運和生存狀況也是不同的,前者往往過得很舒坦,後者總是過得很艱難。但前者往往被歷史遺棄和掩沒,歷史永遠記注那種具有前瞻眼光的作家。
文學不是一門手藝,作家不是工匠。文學創作是集生活說話的、是集思想說話的,是集語言說話的,因此,散文創作不可能是像工匠教學徒那樣簡單的傳授。但這里我可以與文友們探討,提出幾點提高散文創作水平的途徑。
首先是學習和借鑒。學習和借鑒的前提,就是要閱讀。散文更重要的是要充滿著現實生活的氣息,要有對世道人心的體察和知曉,體現民生的悲歡苦樂和衣食的艱辛,同時還要有對人生的感覺和認知等等。我們有時候在寫作中常常落入一種逃離不去的范囿,主要原因是我們的閱讀視野還不寬,思考問題還很單一。所以我們常出現一種這樣的現象,當我們看到一篇好散文的時候,我們就只是步著那篇散文的套路來寫自已的散文,沒有新意,這是散文創作的大忌。所以,我們要拓寬我們的閱讀視野,拓寬我們的寫作思路,不斷學習和借鑒優秀的作者和優秀的作品。
作者。要向生活學習。生活是我們一切文學的源泉,散文也不能例外。因此,每一個有作為的作家,他首先是一個生活上的有心人。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觀察生活的原因。沒有生活,就沒有真情實感,就不可能寫出感動人心的作品。寫散文是要有激情的,沒有激情,散文就缺少了時代和生活氣息,就會變成了虛構的空寫,再有才氣的作者都會走向失敗的末路。
其次是要多寫。在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我們會有一種感覺:這些文字,其實我也會組合。但真要自己動筆的時候,才知握筆之重。所以,就是要多寫,多寫才激發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在多寫中提高自己調遣文字的能力,形成自己表達思想的風格。否則怎麼會有「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文學本身是個人的事情,它屬於什麼什麼主義完全是因為作者的寫作習慣!作家只有遵從自己的寫作習慣才能有好的作品出爐,否則只是文學的垃圾!被主義包裝得完美的垃圾!文學走到這么一個地步,真不知是文學的幸運還是悲哀!一方面,文學不再神聖了,誰都可以在文字上面玩一把過癮一把。另一方面,文學這個聖殿已經便成了大垃圾場。當然這里頭不乏優秀的「垃圾」,但多數是污染環境的垃圾,清理也清理不掉的垃圾!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它是文學創作領域內一種取材自由,篇幅短小,筆法靈活,富有生動表現力的文學體裁。隨筆能充分自由地表達出作者的內心世界,真率清晰地展示為文者的精神境界,機動靈活地彰顯執筆者的個性才情。隨筆抒寫的是我們對生活中的某種感受,它捕捉的是那種瞬間的思想火花,它抓拍的是那些一閃而過的場景。某種意義上,隨筆就是作者與自己心靈的真誠對話,就是真摯地向讀者袒露自己的靈魂。它真實地反映自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真實地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它拒絕矯揉造作,摒棄虛情假意,反對刻意為文,它提倡真實再現、真切反映、真純表達、真率為文.
隨筆的形式一般要求以下兩點:
一,精要。雖然隨筆強調意到筆隨,章法也不甚講究,但這並不意味著寫隨筆時可以不必斟酌字句草草了事,而應在用語自然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精要、准確、生動、活潑、新鮮,充滿個性和靈性,這樣,既能達到練筆的目的,又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隨意。隨意是指舉凡生活中的一景、一事、一人、一理,只要能撥動我們的心弦,觸及我們感應的神經的,都可按照自己的意旨、意趣,率性而作,涉筆成趣,加以個性化的再現。
保持輕靈的心態,不刻意求工,展露個性,抒寫真情,自然流暢。隨筆的美,隨性拈來。筆隨情走,心隨情動。寫我散文,舞我靈魂。正在這個地方。學習隨筆寫作,要注意兩個要點:
一,要善於以小見大,隨筆是對生活中的片段見聞、偶爾經歷、點滴感悟、瞬時思考的一種同步跟蹤和摹寫。它的表達方式自如,可描述一個牽動情思的小場景,可描寫一件情趣盎然的小事情,可描摹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可縱論一個啟人心智的道理,也可抒發一段獨特別樣的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俞平伯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無不如此。如果總是像流水帳一樣,面面俱到,僅僅能夠真實地反映生活,而沒做到藝術地反映生活。
二,要善於描寫,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地描繪出來。描寫有如色彩鮮艷、生動活潑的電視圖像在隨筆中,善於描寫,才能做到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歷歷在目,維妙維肖。這是因為作者通過具體的形象化的語言寫人、狀物,把客觀對象寫得有聲、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親臨其境、如睹其人、如聞其聲、如嗅其味、如見其色、如歷其事的感覺。
2. 讀了這么晚優美的山水游記你一定也悟出了一些寫好游記的奧秘請你仿寫一段50字
請仿寫一段話簡單一點的如下:三月的小山村,泉水丁咚,花紅柳綠,鶯歌燕舞,好熱鬧啊!我陶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