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游記作文500
『壹』 游函谷關作文七百字(現狀歷史)我的感受
大年初一這天,我們一行七人去函谷關旅遊。我早嚮往去函谷關了,因為我從《戰國故事》書中,知道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是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著作的《道德經》的發源地。
透過車窗,看到快速通道兩旁停滿了車,不用說,都是到函谷關旅遊的,費了好大勁兒才找到一個空車位。下車後,放眼望去,人山人海,我們隨著人流擠到了函谷關。
雞鳴台:鳴叫不歇
剛入關,邊走邊聽到雄雞的鳴叫聲。奇怪,這里難道還有養雞場?於是,我拉上大家,聞聲跑去。到了山腳下,看到牌子上寫著一首詩:
雞鳴台
雞鳴一聲天地間,
田園脫險函谷關。
集禎納祥神奇地,
千古軼事成美談。
我哩個親娘四舅奶奶呀!這講的不就是戰國時期孟嘗君「雞鳴狗盜」的故事嗎?我立即帶上大家,邊上台階邊給他們講述這個故事:「大家聽我說,這個地方是戰國時期孟嘗君逃離秦國的一個重要的地方,他們用『雞鳴狗盜』的方法逃離秦國……」等到到了山頂,我的故事就講完了,大家也就知道了「雞鳴狗盜」的故事了。
到了雞鳴台,我看到雞鳴台的樓亭,亭台中間矗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寫著雞鳴狗盜的故事,亭台上面畫著一幅幅雞鳴狗盜故事的圖畫,讓我再一次回顧了雞鳴狗盜的故事,又燃起了我對《戰國故事》的迷戀,決定回家後,再次品讀春秋戰國故事。
我的耳朵邊不停響起雞叫聲,我跑到那隻「雄雞」雕像前,它可不能聲源,雄雞鳴叫聲究竟是從哪兒發出來的呢?最後在一棵樹上很隱蔽的地方找到了喇叭,原來在這里,讓我找的好苦呀!又聽媽媽說,人們在「雄雞」旁邊的廟里,向一個小孔里投一元硬幣,投進一枚,雄雞就鳴叫一次,因為一直有人投進,所以一直有雞叫聲。哈哈!因為雞鳴狗盜這個故事,才有了雞叫聲,也就吸引了很多遊客,真是雄雞一唱天下白呀!
太初宮:道家之源
之後,我們來到了太初宮。傳說,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道德經》五千言。原來,人們是為了紀念這件事,就在這里修建了太初宮,因此,太初宮的外牆壁上,寫滿了《道德經》。遠看太初宮,屋檐邊上有麒麟、獅子、老虎、雄雞、獵狗等珍禽異獸,它們神態各異。走進主殿里,我看見了老子、八仙過海圖和各路神仙,都非常逼真,讓人流連忘返,所以,這個地方也讓我難忘。
入關樓:雄關要塞
出了太初宮,經過藏經閣,我們徑直來到了關樓,共有四座,兩邊是兩座兩層的關樓,中間是兩座三層的關樓,它可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站在第三層關樓上,我向西方望去,看到一個山谷,山谷兩旁絕壁陡起,峰岩林立,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媽媽告訴我,函谷關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之稱。
在函谷關內,我最喜愛的就是雞鳴台和太初宮,這兩個地方不僅讓我想起了戰國時期的故事,又讓深刻理解了「雞鳴狗盜」的這個故事;太初宮讓我想起來我們學過的《道德經》,見識了老子的真面目。這次大年初一游函谷關,真是受益匪淺!
函谷關,你就像靈寶的外交官,是你讓世界了解靈寶;你就像靈寶的一件大寶,是你引領靈寶走向世界。美麗的函谷關,我愛你!
『貳』 函谷關一日游作文560字
8月2日隨著導游阿姨,我們來到了函谷關。很早,我就聽過「一夫當關,萬夫莫克」這個句子,今天我總算是領略收到了,函谷關的大門上由一個很大的八卦,看其來說不上壯觀,但又有一種氣勢。
看了這氣勢洶洶的大門後,便迫不及待的走了進去,剛走進去,就有一種復古的感覺迎面而來.迎面看到一幅似鶴非鶴似鳥非鳥似雀非雀似凰非凰的「怪物」聽導游說「這幅畫代表著吉祥如意」。跟著導游的腳步,我們有來到了靈符碑面前,這個碑看起來就像經過了許多的風風雨雨,上面的東西已經模糊不清了。導游阿姨說:「著塊碑是唐朝的時候挖的,所以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了,就是因為這塊碑,唐玄宗才開始重視農業發展。」
隨後,我們便來到了中間,中間有一個很大的許願樹,上面掛滿了紅似火的許願繩,於是,我便去拜了個許願繩,我許了一個美美的願望,真希望那個它會實現(呵呵…很遺憾,我不能告訴你們我許了什麼,因為聽別人說,那樣就不靈了)
一路聽導游解說,原來老子就是在函谷關寫下的著名作品《老子》一書。這部著作在國外僅次於《聖經》。函谷關里還聖奉著老子的列像。起初,我還以為老子長的一定很嚴肅,誰之看後覺得他是一個挺親切的人!
接下來,我們便看了老子的書桌,他的書桌只是一塊石頭,那塊石頭看起來很光滑,看來,老子一定很用功吧!這里有個風俗就是:「順著石頭的圈摸,摸一圈是圓圓美美。順著石頭從下往上摸就象徵著步步高升!」於是,我便開始沾喜氣了,把石頭都摸了個遍!
後來,我們又去了雞鳴狗盜台,關頭,城牆,兵器庫,老子像……真可謂是大飽風光了!
游覽了函谷關,真是讓我收獲不小啊!咱們這悠久的歷史可真沒白說!學習老子那謙遜的作風!
『叄』 函谷關游記作文500堵車
永遠的漢函谷關
我的家鄉是新安,對,就是那個擁有千年歷史的新安,就是那個命存秦史的新安。
我愛她,我愛她那優美的風景,愛她那淳樸的民風,但我更愛她那沉澱千年的文化深韻和歷史遺跡。
新安城東許里,有漢關明函谷,為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所建。 「函」就是匣子,「谷」就是山谷,那麼「函谷」的意思,就是以山谷為匣,遏其要沖,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公元前一一四年,那個位於靈寶市的函谷關,那個當年劉邦西入咸陽,兵守此關以拒諸侯軍的函谷關遷往了我的家鄉——新安。函谷關遷關後仍用著原名,這不是為了紀念,而是新安她擁有的環境可以使此關被名副其實地稱為函谷關。遷往新安,它西有奎樓山,東有八徒山,南有青龍山,北有鳳凰山,四山環抱;更有澗河、皂河之水,繞其奔流。正如《水經注》所說:漢函谷關「自南山橫洛水,北屬黃河,皆關塞也。」
說起來你可能就有疑問了,函谷關為什麼要遷關呢?在《漢書·武帝紀》中有記載:西漢元鼎三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東漢人應劭對此進行了註解:「時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產給用度。武帝意亦好廣闊,於是徙於新安,去弘農三百里。」
原來,漢函谷關是樓船將軍楊仆移來的。楊仆是西漢名將,老家在宜陽南灣村,今屬新安縣鐵門鎮(其實我也是鐵門鎮人)。當時國都在陝西,函谷關或潼關以西被稱為關中或關內,以東則被稱為關東或關外。楊仆只因是「關外民」,戰功再顯赫,也不能獲得關中的封地,這本身就夠讓人難受的了,漢武帝還調侃他:「關內的土地分完了,要不,你就做一個„關外侯‟吧。」
楊仆不幹,他心裡清楚,如果自己接受「關外侯」的封號,一定會惹人恥笑的。那怎麼辦?他想來想去,有了一個主意:既然關內和關外這么分明,那麼,何不把函谷關遷到自己老家以東?那樣自己就是名正言順的「關內侯」了!
很快,楊仆上書漢武帝,提出了東移函谷關的請求。本來這事兒不太靠譜,但是,「武帝意亦好廣闊」,兩人竟想到一塊兒去了!於是,這個方案獲得批准。楊仆很高興,自掏腰包,帶領部下和門人迅速行動,硬是將函谷關東移300里,「復制」到了今天的新安縣城附近。 於是,這座巍峨的漢函谷關就成為了古代洛陽前往西安的交通要道,至今已經矗立兩千多年。大家於右任有聯「送千年客去,移一個關來」說的就是這件事。 那麼漢函谷關長什麼樣呢? 據《水經注》載,漢關即所謂散關障,初建時仿照秦關形制,關樓高聳,兩側雞鳴、望氣二台相對而立,左右關塞橫亘,南貫洛水,連接宜陽散關,北越丘陵,直抵滔滔黃河,宛若綿延百里的長城,規模宏大,氣勢甚為壯觀。漢關以北有通往黃河渡口的要道,水陸運輸十分繁忙。漢後數百年,漢關一直是各朝統治者的重要軍事要塞,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為「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跡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關上四周有護關寨牆,中間是兩層關樓,飛檐畫棟,氣勢磅礴。關樓四門均有對聯,東門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層紫氣萬層煙」;西門為:「佑彼周室,宏我漢京」;南門為:「紫氣猶存賢令尹,青牛重度古函關」;北門為:「巍乎直同百二險,煥然重築一丸泥」。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變法名士康有為所書,字體雄渾,筆力遒勁,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十分倚重關隘的防護作用。漢函谷關處於青龍山和鳳凰山兩山的狹谷地帶,險關據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失為保護家園的屏障,是歷代兵家必爭和控守
要地。可惜的是,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關塞也逐漸退出原有的歷史舞台,而成為一種文物古跡保留下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漢函谷關作為軍事要塞的作用逐漸淡去,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宋代以後的八百多年間,漢函谷關或毀於天災,或毀於戰亂,風雨剝蝕,屢遭破壞,其間多有修復和重建。今存漢函谷關遺址為1923
年張鈁重修後保留,殘高\15米,底部關壇高9米,南北長25米,東西寬20米,壇上有兩層樓閣,一層為四面相同拱式門洞,且四面門洞均有楹聯,可惜已殘破不可尋,嗚呼哀哉!
如今,走過兩千餘年歷史煙塵的漢函谷關成了一張新安悲涼的歷史名片,門洞的巨型條石上的鋼釺鑿痕經風剝雨蝕而逐漸平滑,平垛上方青苔斑駁衰草稀疏的殘垣斷壁,都在顯示它的滄桑變化。漢函谷關又陷入了新的包圍,城市擴張的洶洶腳步,火車汽車呼嘯而過的輪番夾擊,小農經濟下雞飛狗跳的踐踏,曾經見證幾千年歷史滄桑的漢函谷關只能在排山倒海的轟鳴中戰栗,只能在野樹橫生、雜草密布中呻吟,並正在走向似乎要更加徹底的破敗。
歲月流逝,漢關猶存,絲綢之路作為古貿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是新安歷史進程的見證,漢函谷關的修復和保護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極大關懷。
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漢函谷關依然雄風猶存。作為兩京故道上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洛陽西行的第一門戶,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建築,漢函谷關成了新安古老文明的象徵。我相信,隨著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不斷深入,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重睹這座千年穀關的雄風,一定讓漢函谷關成為新安走向世界的名片。
經歷了千年歷史的風霜,昔日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置千軍於雄關」的金戈鐵馬,早已隨著歷史的硝煙成了無盡的追思。如今,雄關仍在,那見證滄桑巨變的關牆,那滲透著中國歷史的關門,依然向我們訴說著過去的悠悠歲月。
我愛你,我永遠的漢函谷關!
『肆』 有關函谷關的名勝古跡的作文400字
有關函谷關的名勝古跡的作文示例(來自網路搜索):
函谷關坐落於河南省靈寶市境內,包含著古代遺留下來的各種和名勝古跡,景色優美,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一次,我和媽媽去函谷關遊玩。坐車至函谷關王垛村地界,看見一處寬闊的大門樓,中間有一個大大的太極。我又順著兩旁翠柏鮮花走了一會,抬頭看見一座老子像,大約高28米,神情莊重。再往前去,有一座老子廟,廟里人雖多,卻井然有序。繼續往前,行至人字路口處,往路左及函關大院,裡面有「紫氣東來」、「望氣台」、「太初宮」和「雞鳴台」等人文典故。
據史書中記載,三千多年前古春秋戰國時期,函谷關關令尹喜善觀天象,精通易經。一天尹喜站在土台上,發現東方有一團紫氣升起,知道有聖人經過此地,於是沐浴更衣,靜靜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長鬢的老者,騎著青牛,從東方徐徐而來。他就是周朝的注下史老子因見周室衰微,朝政廢弛,便決定經函谷關到西域隱居。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懇請著書立說,老子接受了挽留,著就了彪炳後世的五千言《道德經》。後人為了紀念此事而修建瞭望氣台。
這里也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由道觀的後院一側木橋走過去,便直接來到古關牆上面,俯看城牆下廣場,似乎聽到了金戈鐵馬聲,看到了兩國大軍互相廝殺的場景。
函谷關的故事自然不止這一點,景色也不止這些,講是講不完了,只有親自去一趟,才能真正的看到那些美麗的景色。
『伍』 關於函谷關遺跡的作文500字
你好!這邊有一篇文章可以供你參考一下。
我家鄉的遺跡——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距離三門峽市區45公里。因關在峽谷,深險如函而得名。
想必,你們對函谷關都不陌生吧!陶冶了千千萬萬個炎黃子孫精神內涵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函谷關著編的。函谷關的地理位置也給函谷關增添了一絲美麗。函谷關靠山靠水,不管春夏秋冬四季怎樣變化,函谷關的景色都別有一番風韻,再加上那層層疊疊古式的亭台樓閣,把函谷關裝點的威嚴而又不失優雅。
函谷關不僅風景秀美,而且函谷關的故事也很多。
函谷關始建於西周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建制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原關樓在楚漢相爭時,被楚霸王項羽手下的大將黥布一把火給燒了。後來曾多次修復,又多次被毀於戰爭的硝煙之中。現在的關樓是1992年由靈寶靈化集團投資修建的。它承襲了秦漢的建築風格,上部城樓都是本質結構。東門城樓因其兩主樓頂端各飾有一隻丹鳳,故俗稱"丹鳳樓",也有人叫她"雙鳳樓"。
在函谷關右側,就是被稱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宮。太初宮是為了紀念老子當年在此著寫五千言《道德經》而修建的。所謂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氣或最初形成的狀態。據史書記載,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善觀天象,精通易經。一天,尹喜登上一個土台,發現東方有一團紫氣升起,知道有聖人要從函谷關經過,於是沐浴更衣,靜靜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長髯的老者,騎著青牛,從東方徐徐而來。他就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因為看到周室衰微,朝政廢弛,便決定經函谷關到西域隱居。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懇請其著書立說,老子很高興的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後世的五千言《道德經》。「紫氣東來」的成語就源於此。後人為了紀念此事而修建了瞻紫樓,又名望氣台。
沿主殿左側台階拾級而上,就是「雞鳴台」。戰國時期有四君子,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四君子中以孟嘗君的名氣最大,據說他門下養有食客三千人。秦昭襄王為了成就霸業,就請孟嘗君來做丞相。秦國的大臣因怕孟嘗君的到來而影響了自己的地位,就千方百計在秦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本想重用孟嘗君的秦王,一時拿不定主意,只好將孟嘗君暫時軟禁起來。秦王的弟弟涇陽君,在齊國作人質時和孟嘗君成了好朋友,他看到孟嘗君有難,便出面去求秦王的寵妃燕姬。燕姬對孟嘗君獻上的玉璧不屑一顧,只想要白狐裘。可是白狐裘只有一件,孟嘗君入關時已經將它獻給了秦王。孟嘗君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一位門客自告奮勇,學狗叫瞞過看庫人,從狗洞進入王宮庫房,盜出白狐裘,獻給了燕姬。得到白狐裘後的燕姬,趁著夜宴的機會,勸說秦王放了孟嘗君。秦王經不起燕妃的軟磨硬纏,便下令放了孟嘗君。得到 過關文書的孟嘗君,害怕秦王反悔,率領一幫人急奔函谷關。趕到函谷關,正是半夜。按秦的法律,「雞鳴開關,日落閉關」,孟嘗君一時沒了主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突然傳來一陣嘹亮的雞鳴,引得關內外的雞全都叫了起來。原來是孟嘗君門下的一位食客,跑到高台處學雞叫,守關人員不辨真偽,聽到雞鳴便迷迷糊糊爬起來開了關門,驗了過關文書,放孟嘗君一行出了關。秦王果然反悔,派兵來追,但是為時已晚,孟嘗君一行泛起的灰塵,已經落下許久了。後人據此在高台上建了雞鳴台,以示紀念。
函谷關地勢險峻,「車不分軌,馬不並鞍」,易守難攻,被喻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泥丸而東封函谷」。函谷關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期間曾有16次大戰役在這里發生,不少戰役可以說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聽媽媽說,在過去曾有這樣的說法:誰擁有了函谷關,誰就擁有了戰爭的主動權。
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選擇秦國兵力較弱的線路進攻,從陝西的商洛經武關提前進入關中。而項羽以兵力強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關時,聽說劉邦等人已在關中,隨之大怒,名大將黥布強行攻關,並把關樓燒毀,演出了千古絕唱「鴻門宴
現在,我就站在這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悠久而光輝的函谷關,我不禁思緒萬千。回眸過去,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如今,這里是鳥語花香,書香溢滿院,為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陸』 函谷關作文
覽勝函谷關
作者:李丹陽 來源:函谷關鎮中心小學 六(1)班
覽勝函谷關
周末,幾位同學相約,同游函谷關。
下車伊始,映入眼簾的是雄偉、庄嚴的山門,山門上「道家之源」幾個字在冬日的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古典的建築,古色古香的裝飾,蘊含哲理的楹聯,這一切似乎在提醒遊客,這里不僅是一座軍事要塞,更是老子著述《道德經》的一處道家文化聖地。
拾級而上,青石鋪地的通道直至太初宮。宮前香煙繚繞,松柏蒼翠,靜謐中透露出肅穆。進入殿堂,老子塑像端坐正中,慈眉善目,鶴發童顏,右手執筆,左手伏案,凝眉深思,神態庄嚴,讓人一看便覺肅然起敬。據導游介紹,當年函谷關令尹喜,一日登關樓,望見東方紫氣直沖鬥牛,便知有貴人來臨。一日果見老子騎青牛自東方而來,隨沐浴更衣,懇求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得之意五千言而去。一座雄關,一個老人和一個關令。就這樣在兩千年因緣聚會。成就了一部千古經典,譜寫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傳奇佳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五千真言。
徐徐而行,途徑「碑林」、「大道院」、「杏林」、「藏經閣」等景點,我們來到雄偉壯麗的函谷關關樓。雖是依圖重建,仍不失雄偉壯觀。關樓中間一座主樓左右各有一偏樓,樓與樓之間的城牆上邊有無數垛口。沿樓而上,登樓遠望,視野開闊,浮想聯翩,耳際隱隱傳來古戰場上金戈鐵馬,吶喊廝殺之聲。既令人興奮,又令人贊嘆,頓發思古之幽情,感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稱。
函谷關南依秦嶺,北臨黃河,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至今還流傳著「紫氣東來」「雞鳴狗盜」等歷史典故,彌漫著神奇色彩,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滄海桑田,風雲變幻,作為軍事要塞函谷關早已退出歷史舞台,但它悠久的歷史淵源,厚重的文化底蘊,在當今仍不失為一處讓人敬仰的旅遊勝地。
輔導教師:劉金霞
『柒』 函谷關作文600字(寫出它的以前和現在)
河南靈寶函谷關鎮有一個關樓,叫函谷關。函谷關是古代的軍事要塞,軍家必爭之地,因其關在谷中,深險如函,古時函谷關的道路是不規則的長方形,,用圓夯夯(hang)成的,南城牆長1800米,北城牆長1300米,東城牆長180多米,我們現在看到的關樓是1992年修復的,這關樓坐西向東,南北長71.2米,高21.米,關樓上的樓梯是用木頭做的,上下時會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讓我心驚膽寒。
到靈寶來的人都要來看函谷關,那天,我又和爸爸來到了這里,我在這城樓上來回走了幾趟,看到下面東面寬闊平坦,西面是函關古道,充分地感受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我站在關樓上,望見了老子著經的太初宮,想到了舉世聞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留下的不朽傑作。
我來到太初宮,看著那古老的殿堂和三尊雕塑,我想到了幾千年前老子著經時的種種困難,可老子卻依然堅持為後代寫下了不朽傑作——《道德經》,由此,我想到了正在景區外擴建的人們,他們不正是為了紀念老子,為了我們的後代能欣賞到更美的景色,能了解更多豐富的知識,能感受到《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的魅力,正在克服種種困難,夜以繼日地在修建「太極聖湖」。
望著太初宮,看著望氣台,我不禁想到了「紫氣東來」的故事。
函谷關關令尹喜在一個早晨看到東邊紫氣騰騰、霞光萬道,便想會有聖人經過,便命人打掃街道,恭迎聖人,次日老子騎著青牛來到了函谷關,尹喜便好生招待老子,並求老子著下了造福萬代的《道德經》,所以現在函谷關及其附近的居民都以紫氣東來作為門楣或對聯的橫批,就是認為紫氣東來會給人們帶來好運。
函谷關,這不僅是我國古代的軍事要塞,也是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的發源地。
『捌』 函谷關游記作文大全450字
游函谷關
自古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的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地王垛村。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築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入函,故稱函谷關。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 的地方。今天,我慕名而來,終於見到了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函谷關。
剛到門口,我就看見了一個高28米的老子金像,這個金像重60噸,為紫銅鍛造貼金,總投資達2588萬元。金像上的老子面向嚴厲,但又不失和藹,左手持,右手背後,長發披肩,鬍子都有一人多高。
函谷關的西面,就是被稱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宮,太初宮就是為了紀念老子當年在此著寫五千言|《道德經》而修建的。關於太初宮,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當年函谷關關主善觀天像,一天,他看見東方有一團紫氣升起,便知道有聖人要來。果不其然,老子就真的騎著青牛從東方走來,後來老子就留了下來,寫成了《道德經》「紫氣東來」的成語就源於此。
雞鳴台又名的田文台,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你只要向上走幾個台階,就能聽到雞的鳴叫聲,再想想「雞鳴狗盜」這個故事,就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別有一番韻味。
現在,我就站在這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悠久而光輝的函谷關,我不禁思緒萬千。回憶過去,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如今,這里是鳥語花香,書香溢滿院,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玖』 函谷關見聞作文400字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是我國歷史上簡直最早的雄版關要塞之一這里曾權經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今天,我有幸參觀這個神奇而又美麗的地方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老子像,這里今年新修的老子像神態逼真、氣勢宏偉,讓我不禁想起了發生在這里的故事:紫氣東來步入大門,看到了一排排整齊的樹,並且長的很茂盛,每一棵都是鬱郁蔥蔥,後面的建築在樹縫里若隱若現,給這個地方添上了幾絲神秘的色彩。接著,我們來到了雞鳴台,時不時還傳來幾聲幾名的聲音,使我想起了同樣發生在這里的故事:雞鳴狗盜,在這里,這個故事就好像發生在我眼前。看了這么多,我不得不佩服古代的人,他們修築的廟、城樓等經過長時間依然堅固,想必修建時一定花費了「移山心力」啊函谷關還有精彩的表演,一幕幕歷史呈現在我眼前,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當然,函谷關還有許多美麗的風景等你來欣賞,我到了這里,得到許多美好的東西,如果誰要到這里走一趟,一定會得到比我得到的更美更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