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象墩遺址

象墩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30 11:14:28

⑴ 浙江省有什麼古遺址

1 銅山銅礦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
公布時間:1981年4月13日
位於淳安縣的銅峰山,距縣城排嶺鎮約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該縣銅山鐵礦籌備處的工人在探礦過程中發現的

位於楓樹嶺鎮銅山錫鐵礦區。有老礦洞4處,並出有坑木、螞蝗板、鐵釘、木輪等物。礦井一般均隨銅礦豐富、且質量高的礦脈走向而開采。礦渣堆積范圍約3平方米,剖面觀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陰刻楷書摩崖石刻一通,內容為「大唐天寶八年(749)年,開山地取銅,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歷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續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邊離地表1.30米,方向為南偏東16.4度。

2 良渚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的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年,此後斷續發掘至今。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小古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潘板鎮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土台,面積約達35萬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採集遺物有馬家浜文化夾砂紅陶釜、牛鼻器耳、夾砂陶圓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夾砂黑陶「T」字形鼎足;魚鰭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盤,有段石錛、大型石犁、石鉞等;商周時代的印紋陶圜底罐、和鴨形壺原始瓷等,還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鏃等。

4 茅灣里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大湯塢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1.5米。採集陶片有印紋硬陶罐、壇等,胎多紫褐、紅褐色,燒結堅硬,飾米字、網格、方格、雲雷紋等;原始青瓷片有盤、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黃色薄釉,內底多為螺旋紋。

5 跨湖橋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蕭山區城廂街道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千餘粒栽培稻穀米,出土7500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文化內涵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實物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湖橋遺址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突破,對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6越王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之際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於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築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

7 紗帽山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蕭山區進化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和原始瓷合燒窯址。窯址文化堆積較厚,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燒造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印紋陶與原始瓷合燒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遺存的一個主要文化特徵。這樣龐大的印紋陶和原始瓷燒造中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歷史價值。
印紋陶與原始瓷正處於從陶過渡到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製作工藝對瓷器起源和發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 臨安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臨安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建於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臨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總面積約10000餘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圍牆、門址等組成。有三座城門,城內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郊壇下窯遺址位於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並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餘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
老虎洞窯遺址位於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牆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5 公里。發現於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調查,發現兩座窯爐和作坊遺址,1998年、1999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老虎洞窯遺址的發掘先後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和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郊壇下、老虎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官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0 富盛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紹興縣富盛鎮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南北並列兩條龍窯。1978年試掘,其中一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合燒。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該窯址對研究我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11馬鞍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紹興縣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雲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壺等。屬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馬橋文化發展的文化繼承關系。

12西施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紹興市區五雲門外東北1.2公里處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稱美人宮,傳為西施習步處。曾採集有青銅犁、鋤、钁、鐮等,還有原始青瓷、印紋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橋又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層,採集有青銅劍、矛、鐵矛和原始青瓷、印紋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壇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漢 上虞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緻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縣的上林湖(原屬餘姚縣)
公布時間: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於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先後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嶴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餘處。越窯開創於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礨、罐、壺、洗、缽、碗等。後一階段的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器皿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相當的繁榮,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也證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經開始燒造進貢皇上的精美瓷器了,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葉,輕巧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滋潤,如冰似玉,文人雅士為之贊不絕口。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為吳越國所割據,在上林湖等地設立了官窯,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瓷器。這些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製作精細工整,採用先進的釉下彩繪工藝,並用金、銀、銅鑲邊,花紋裝飾,採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構圖新穎,頗具情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繼續監理越州窯務,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上林湖還在燒造貢瓷。
上林湖越窯青瓷,質優物美,名傳天下,自唐代開始,就通過明州、杭州,遠銷到朝鮮、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15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寺龍口窯址在1998、1999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等遺跡及大量的瓷器,窯址在南宋時期曾燒造過一類產品,有別於越窯傳統的青釉產品,而與汝官窯卻非常相似,進而被確認為南宋時期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產品,從而揭開了南宋初宮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窯的燒造歷史從北宋中晚期延續到了南宋,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發現。

寺龍口窯址堆積厚達10米以上,一直從晚唐燒造到了南宋,這樣燒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層疊壓關系清楚的窯址,在迄今為止的瓷窯址考古中是不多見的,不但為越窯瓷器編年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成為探討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業交流、融合的重要環節。

16永豐庫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元 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倉儲遺址。遺址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在距現存地表深1.5米處,揭露出以兩處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並有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系、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築遺跡,同時出土有大量當時各地著名窯系的陶瓷產品與各種建築構件。通過文獻考證,可確認該建築遺跡為元代的永豐庫遺址,是當時衙署的倉儲機構。
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結構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是中國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7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象山丹城鎮東塔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經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兩次發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質紅陶豆、夾砂釜、夾炭釜等陶器,發現密集有序的單人墓葬墓葬42座,依據墓向、隨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將這些墓分作3組,隨葬品有泥質紅陶喇叭形圈足豆、繩紋釜、盆、缽、罐、鼎及玉塊等;中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墓葬中有合葬現象,發現一處建築遺跡;晚期出現大量幾何印紋陶。該遺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交融的現象,為錢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後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

18河姆渡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時間: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現的。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約4米左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層的時代,經過對地層中出土的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
遺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樁,很有規律的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這是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其中大的長23米多,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還有榫頭和卯口,說明採用了榫卯結點的技術,這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保存較好,經過鑒定屬於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兩種。河姆渡遺址出士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圍之廣,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耜、木箱、骨鐮和木材等,都是農業生產或穀物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當地的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河姆渡遺址大量稻穀的發現,還有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里的水稻比印度發現最早的水稻還早了三千餘年。
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遺骨,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等,還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這一地區現在已經絕跡的象、犀牛等,這對探討古代氣候的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的起源過程有很大的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動植物圖案,有陶塑的豬、羊、人頭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還有至今仍能吹出樂曲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9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餘姚丈亭鎮西嶴村鯔山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試掘,1996年正式發掘,發掘面積3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石器有斧、錛和以燧石為原料製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盤、缽、豆、鼎等。多素麵,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錐刺紋等,另還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欄式建築遺跡、大批稻穀、葫蘆、鹿角等動植物標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⑵ 合肥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安徽省省會合肥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境內自然與人文景觀非常豐富,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如果您打算前往合肥旅遊,推薦以下幾處景點最值得一去:

包公園: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3年)的包公園是為紀念北宋名臣包拯而修建的園林。景區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除了存放有包公的金絲楠木棺材,還收藏有大量內容詳實的歷史資料和文物,展現了宋代重臣包拯清正廉潔、鐵面無私的人格魅力。地址:合肥市蕪湖路72號。

⑶ 東港鎮的文化

文化底蘊獨特。春秋時期的象塔頭墩遺址至今仍清晰可見,300多年的黃土塘老街遺址、古代名剎香山禪寺還保留著古老的風韻。獨具特色的舞龍、舞獅、廟會、燈會等民俗活動為東港鎮增添了文化魅力。原重慶市市長包敘定、「兩彈一星」元勛姚桐斌、奧運羽毛球冠軍顧俊等都出生在這一方土地。
在港下,不管你走到那個村子,都可以看到豐滿娟秀的少女、純朴端莊的婦女,甚至是銀發滿頭的老太,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邊談笑、邊刺綉,靠她們一隻只巧手綉出了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畫卷。
刺綉,港下人稱之謂「綉花邊」,這種手工工藝活一般由婦女擔當,是她們表現自我及掙錢補貼家用的專利和絕活,男人們在她們面前是決不敢「班門弄斧」的。
刺綉,港下婦女歷代就會,不過那時不夠普遍。在全港下掀起「花邊熱」,還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事。當時,鄉鎮企業剛剛興辦,廣大農民守著幾畝地,生活還很貧困。然而,勤勞聰明的港下農民是不甘心安於清貧的,他們嚮往著幸福富裕的生活,於是千方百計搞各種副業,以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綉花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悄然搞起來的。
當時,港下的「父母官」看到不少婦女在家裡閑著無事可干,就想到綉花邊是港下婦女的拿手好戲,辦個花邊站到外面去承接綉花邊業務,拿回來發給她們綉,這樣既可以解決閑散勞力的出路問題,又可以增加婦女們的收入,這是一舉兩得的事。他們說干就干,就組織一幫人辦起了「港下花邊站」,又通過關系從上海承接到了花邊業務。花邊業務接回來後,一下子就吸引了上百個會刺綉的婦女們到花邊站來領活干。在她們的帶動下,綉花邊的婦女越來越多,就是一些原來不會刺綉的婦女見有錢可掙也躍躍欲試,她們加入到刺綉大軍中去,拜師學藝,勤學苦練,爭取早日掌握刺綉本領,也好攬活掙錢。因此,花邊站在廣大婦女的支撐下,呈現出越辦越旺的勢頭。到1982年,這個花邊站完成營業額20萬元,贏利2萬多元。
然而,到了1983年就出現了新的情況。那年,港下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大大小小的廠新辦起來不少。辦廠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大批大批的農民從田頭、從家中走向工廠。據統計,港下當時總人口4萬多一點,可是進廠做工的職工卻佔到了一萬多名。毫不例外,原來在家綉花邊的婦女自覺不自覺地捲入了大辦鄉鎮企業的浪潮之中,她們紛紛放棄了綉花邊的活計而轉向進工廠從事收入更高的工作了。於是,花邊站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在無可奈何中倒閉了。
事情的發展往往以園圈的形式進行。到了1985年下半年,鄉鎮企業的發展勢頭受到了遏制,各企業大量壓減用工量,包括不少婦女在內的農民工「解甲歸田」了,就是留廠的職工他們的收入也大不如前兩年。這種情況,促使港下又出現了「種種養養勝似進廠」的勢頭。原來在花邊站工作的同志抓住這個機遇,迅速將花邊站重新恢復起來。廣大刺綉婦女又重操舊業,致使港下的「花邊熱」再度悄然興起。
花邊站的同志利用原有的老關系,保證了業務的充足。1985年僅幾個月,就完成了2萬業務。1987年完成了10多萬元的業務,獲利7000元。1988年,花邊站越辦越興旺,完成了營業額37萬元,獲利2.1萬元。1989年,當時的港下婦聯為了順應廣大婦女的意願,舉辦了首屆綉花邊技術競賽,把婦女們的勁進一步鼓起來了。花邊登記卡越發越多,全港下的刺綉婦女迅速發展到近三千人,連鄰鄉的東湖塘、冶塘、王莊、顧山等地不少婦女也紛紛來花邊站領花邊綉。她們綉的花邊通過間接渠道銷到了日本、美國、新加坡、法國等地。這年港下花邊加工業務收入達到50餘萬元。其中南陳巷村的一名婦女與她的女兒一起靠綉花邊,一年凈收入一千多元,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她們因此成為眾多刺綉者中的佼佼者。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由於鄉鎮工業的再度發展,廣大婦女又放下手中的綉花邊活再次湧入工廠當起職工來,刺綉業雖不能說在港下已經絕跡,但再也不能再現當年「千軍萬馬綉花邊」的輝煌了。

⑷ 大墩子遺址的仰韶文化

邳州像只展翅翱翔的雄鷹。肥沃的土地養育著163萬人民。稻麥瓜蔬銀杏苔干聞名世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誰不熱愛這塊土地!
你可知道?6000年前邳州祖先就在這里創造著中華民族的文明!
我們國家,有文字記載號稱5000年歷史。可法國考古家摩爾根,卻說我國文明史是從商代開始的。那時,我國考古學還不發達,盡管史學界不同意此說,然而找不出地下文物的依據。1920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首次發現了新石器晚期遺址,出土了大量紅陶、彩陶、骨針、石斧以及繪著各種牛、羊、人形的生產和生活器具,這些地下文物經過鑒定,為黃帝族文化,距今約6000年。有力地撥正了摩爾根對我國文明史3000年的錯誤結論。此後考古學家相繼在西安半坡村、山西西陰村、武功縣趙村等地發現了與仰韶同期的古文化遺址上千處,考古界把這些統稱為仰韶文化。
發現與發掘記 南京博物院十分重視這一發現,決定對大墩子遺址進行探掘。1963年11月12日由南京博物院尹煥章領隊,紀仲慶、張正祥、黎忠義隨從,來邳發掘這一「寶地」。當時正是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僅在當地找了20多位男女半勞力,組織了發掘隊伍。我負責後勤,又負責民工領隊,還兼著一個探溝的發掘。發掘工作是一個科學性較強的工作。每一地層發現每一器物,都需繪圖照相、分析、寫記錄、登記造冊、對比研究。野外風日吹曬,每天工作都是八個小時以上,晚上還得看管值班。專家老師都在小油燈下默默地對每件物品進行清理研究。同時,經常召開現場分析會,並請南京醫學院專家對每具人骨架進行分析。生活每天是八大兩糧食、營養不足,早上起來臉常浮腫,因為每天都有新的發現,一切艱苦全都忘卻了。發掘工作進行了36天,發掘部位在遺址中部,開了5條探溝,每探溝南北寬2米,東西除了T5長9米外,余為10米,發掘總面積計98平方米。
出土石器56件,角、骨、牙器168件,陶器197件,發現墓葬44座,隨葬品206件。其中,彩陶為江蘇省地區省次發現。文化層為早、中、晚三期,經碳化測定距今約4500-6000年之間,有青蓮崗、劉林、花廳三個類型,為進一步研究這一文化內涵的各類特點以及其相互關系等問題提供了一批重要資料。發掘報告發表後,引起了國內外歷史界考古界的極大反響。
南京博物院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料,在尹煥章教授帶領下於1966年3月17日-5月5日,結合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組畢業班學生實習,又對大墩子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這次發掘共開12個探方,位置仍集中在中部,總面積540平方米,發現墓葬300座,出土3025件文物。
1976年南京博物院配合南大歷史系二年級考古班學員開門辦學,由南博考古部主任紀仲慶同志領隊,一行16人再次來邳發掘。發掘五個探方計250平方米,發現墓葬211座,平均1.24平方米就有一座。出土器物1500多件,較重要的有玉雕豬頭和獸頭,禽身陶塑象等數件。鹿角鐮也是這次重要的發現。
先後三次發掘,獲得了6000餘件器物和554座墓葬資料。通過實物資料,弄清了大墩子遠古先民各時期社會性質和發展,是江蘇的重要發現,是研究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之間文化關系重要依據,是沿海地區和中原文化之間相互關系的例證。由於它的發現引起了歷史界考古界的關注,全國有關專考古專家學者寫出報告論文30餘篇,出土文物多次出國展出,並列入歷史年鑒和編入大學歷史教材。

⑸ 寺墩遺址的內部構造

遺址下層為崧澤文化遺存。陶器有圈足飾圓形和三角形鏤孔的豆、折腹或球腹罐、花瓣足壺等。發現墓葬一墓,墓主為女 性,仰身直肢葬,隨葬有鼎、豆、壺、紡輪4件陶器。
上層為良渚文化遺存,內涵比較豐富。有3座墓葬,自東向西排成一列,未見墓坑和葬具,系掩土埋葬。頭向均朝南。東邊的3號墓死者為20歲左右的男性,仰身直肢葬。人的肢骨和部分隨葬的玉璧、玉琮、石斧上有明顯的火燒痕跡,說明埋葬時舉行過某種用火的斂葬儀式。隨葬品達124件,除陶器和玉石制的穿孔斧、有段石錛、斜柄石刀等生產工具以及玉質的鐲、錐形飾、墜、珠、管一類裝飾品外,突出的是24件玉璧和33件玉琮。玉璧素麵無紋,琢磨光滑,分置於頭部、胸腹和腳部,最大且製作最精的一件放在腹部,直徑26.2厘米、厚1厘米。玉琮中有一件獸面紋鐲式的置於頭部右上方;其他均為橫槽分節、高矮不一的方柱體玉琮,大體圍繞人骨架四周擺放,最高的一件有13節,高36.1厘米。另兩座墓也都用玉璧、玉琮隨葬。經鑒定,玉器質料絕大多數是透閃石,屬於軟玉。根據玉璧上遺留的一層砂粒,可知當時以石英砂粒為解玉砂;從璧、琮的規格及表面弧形琢痕分析,可能使用了石英砂石圓盤──輪鋸的琢玉裝置。由此可見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相當先進,琢玉當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璧、琮這類貴重禮器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權力、地位和身分的象徵。它們在草鞋山、張陵山、福泉山等地的良渚文化厚葬墓中也都有發現,反映出當時的原始氏族制已瀕臨崩潰。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的精美形制和繁縟獸面紋飾,還為商文化所吸收並得到發展,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⑹ 什麼是象墩

象墩,是一種類象藝術作品的形狀,常為矮矮胖胖的大象雕刻作品,一般以木內質藝術品居多。


同時,象墩容也是一處文化遺址的名字,是良渚文化早中期的聚落遺址,曾經延續利用至春秋時期。象墩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杏村南側的象墩上自然村,於2013年4月,被公布為常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下附象墩圖片:

⑺ 九江縣神墩遺址的珍貴文物

神墩遺址兩次發掘出土的遺跡和遺物之中,以下列各項尤為珍貴:
一、在神墩墓葬中,第一次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的人骨架,而且棺或槨灰痕跡清晰。這對研究江西葬俗史等課題,是頗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二、出土商代和西周水井各一口。在商代井內填土中,除出土了一批陶器外,還出土了一件木質農具~「耜」。該木耜長近「一米,是目前全國商文化遺址中所僅見的一件木質農具實物資料。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在西周井底方形坑上,還架有木棍和竹席、竹籃之類,並以石塊壓之,以免飄浮,估計其當為濾水設置。而此種考究的濾水設置,是全國各西周遺址中,目前尚無報導的。
三、神墩遺址,由於地處大江南北,上下游的交叉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因而文化堆積中所包含文化遺物十分豐富,既有大量出土的中原殷式鬲,又有江西萬年類型商代文化遺物共出;既出土本地青銅文化中所固有的器物,又大量共出楚式早期陶器,還同時包含有長江下游吳越青銅文化的一些因素,並且在堆積中混進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某些器物或碎片。因此,在江西這個門戶地區--贛北一帶,商周時期,中原商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等四支青銅文化,先後交匯融合之情景,反映得尤為強烈。這種現象,是江西其它地方商周遺址中很難見到的。從神墩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還得知,贛江--鄱陽湖水系的樊城堆文化面貌,與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原始文化關系密切,而與江漢地區,則顯得少有聯系,它是溝通嶺南、湘江中上游的橋梁。

⑻ 南通的歷史有多長時間

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

南通境內成陸最早的西北部為揚泰崗地外緣,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其餘大部分區域為近2000年間海中沙洲逐步漲接而成。

隋以前,今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成洲,始稱「壺豆」(後又稱胡逗洲),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稍東有南布洲,東北方向有扶海洲,各大沙洲均為海陵(今泰州)屬地。

東晉義熙七年(411),在今海安、如皋一帶置寧海、如皋、臨江、蒲濤4縣,屬南兗州(今揚州)。南朝宋泰始七年(471),析寧海縣西部另立海安縣,不久撤銷,轄境復歸寧海縣,後並入海陵縣。

五代十國時期,今南通一帶為割據政權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升海陵縣如皋場為如皋縣。後周顯德五年(958),設置靜海軍,後改通州,始築州城,時領靜海、海門2縣。

宋代,通州一度稱崇州、崇川,隸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恢復為州,屬揚州路,領靜海、海門2縣。

1949年1月,海門、啟東全境解放;2月2日,南通全境解放;2月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駐建設路1號辦公。1953年1月,重建江蘇省,南通市改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1983年3月,南通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行署所轄6縣統一由南通市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

(8)象墩遺址擴展閱讀:

南通,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與長江交匯處,長江入海口北翼,與上海市隔江相望,是江蘇唯一同時擁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線城市。陸域面積8001平方千米,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山水旅遊城市,以「中國近代第一城」著稱的歷史文化名城。

下轄如東縣,海安、如皋、啟東、海門4市,崇川、港閘、通州3區及富民港辦事處(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全國 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城市之一,為全國有影響力「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文博之鄉」「長壽之鄉」「平安之鄉」「新僑之鄉」。

先後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服務外包風采城市等榮譽。2017年,南通市常住人口 730.5萬人。

⑼ 浙江有什麼先秦時期的遺跡嗎

1 銅山銅礦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
公布時間:1981年4月13日
位於淳安縣的銅峰山,距縣城排嶺鎮約75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該縣銅山鐵礦籌備處的工人在探礦過程中發現的

位於楓樹嶺鎮銅山錫鐵礦區。有老礦洞4處,並出有坑木、螞蝗板、鐵釘、木輪等物。礦井一般均隨銅礦豐富、且質量高的礦脈走向而開采。礦渣堆積范圍約3平方米,剖面觀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陰刻楷書摩崖石刻一通,內容為「大唐天寶八年(749)年,開山地取銅,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歷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續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邊離地表1.30米,方向為南偏東16.4度。

2 良渚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的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年,此後斷續發掘至今。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小古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潘板鎮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土台,面積約達35萬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採集遺物有馬家浜文化夾砂紅陶釜、牛鼻器耳、夾砂陶圓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夾砂黑陶「T」字形鼎足;魚鰭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盤,有段石錛、大型石犁、石鉞等;商周時代的印紋陶圜底罐、和鴨形壺原始瓷等,還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鏃等。

4 茅灣里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大湯塢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1.5米。採集陶片有印紋硬陶罐、壇等,胎多紫褐、紅褐色,燒結堅硬,飾米字、網格、方格、雲雷紋等;原始青瓷片有盤、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黃色薄釉,內底多為螺旋紋。

5 跨湖橋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蕭山區城廂街道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千餘粒栽培稻穀米,出土7500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文化內涵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實物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湖橋遺址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突破,對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6越王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之際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於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築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

7 紗帽山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蕭山區進化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和原始瓷合燒窯址。窯址文化堆積較厚,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燒造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印紋陶與原始瓷合燒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遺存的一個主要文化特徵。這樣龐大的印紋陶和原始瓷燒造中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歷史價值。
印紋陶與原始瓷正處於從陶過渡到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製作工藝對瓷器起源和發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 臨安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臨安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建於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臨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總面積約10000餘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圍牆、門址等組成。有三座城門,城內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郊壇下窯遺址位於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並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餘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
老虎洞窯遺址位於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牆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5 公里。發現於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調查,發現兩座窯爐和作坊遺址,1998年、1999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老虎洞窯遺址的發掘先後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和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郊壇下、老虎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官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0 富盛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紹興縣富盛鎮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南北並列兩條龍窯。1978年試掘,其中一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合燒。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該窯址對研究我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11馬鞍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紹興縣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雲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壺等。屬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馬橋文化發展的文化繼承關系。

12西施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紹興市區五雲門外東北1.2公里處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稱美人宮,傳為西施習步處。曾採集有青銅犁、鋤、钁、鐮等,還有原始青瓷、印紋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橋又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層,採集有青銅劍、矛、鐵矛和原始青瓷、印紋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壇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漢 上虞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緻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縣的上林湖(原屬餘姚縣)
公布時間: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於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先後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嶴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餘處。越窯開創於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礨、罐、壺、洗、缽、碗等。後一階段的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器皿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相當的繁榮,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也證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經開始燒造進貢皇上的精美瓷器了,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葉,輕巧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滋潤,如冰似玉,文人雅士為之贊不絕口。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為吳越國所割據,在上林湖等地設立了官窯,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瓷器。這些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製作精細工整,採用先進的釉下彩繪工藝,並用金、銀、銅鑲邊,花紋裝飾,採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構圖新穎,頗具情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繼續監理越州窯務,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上林湖還在燒造貢瓷。
上林湖越窯青瓷,質優物美,名傳天下,自唐代開始,就通過明州、杭州,遠銷到朝鮮、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15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寺龍口窯址在1998、1999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等遺跡及大量的瓷器,窯址在南宋時期曾燒造過一類產品,有別於越窯傳統的青釉產品,而與汝官窯卻非常相似,進而被確認為南宋時期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產品,從而揭開了南宋初宮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窯的燒造歷史從北宋中晚期延續到了南宋,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發現。

寺龍口窯址堆積厚達10米以上,一直從晚唐燒造到了南宋,這樣燒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層疊壓關系清楚的窯址,在迄今為止的瓷窯址考古中是不多見的,不但為越窯瓷器編年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成為探討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業交流、融合的重要環節。

16永豐庫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元 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倉儲遺址。遺址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在距現存地表深1.5米處,揭露出以兩處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並有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系、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築遺跡,同時出土有大量當時各地著名窯系的陶瓷產品與各種建築構件。通過文獻考證,可確認該建築遺跡為元代的永豐庫遺址,是當時衙署的倉儲機構。
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結構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是中國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7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象山丹城鎮東塔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經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兩次發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質紅陶豆、夾砂釜、夾炭釜等陶器,發現密集有序的單人墓葬墓葬42座,依據墓向、隨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將這些墓分作3組,隨葬品有泥質紅陶喇叭形圈足豆、繩紋釜、盆、缽、罐、鼎及玉塊等;中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墓葬中有合葬現象,發現一處建築遺跡;晚期出現大量幾何印紋陶。該遺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交融的現象,為錢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後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

18河姆渡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時間: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現的。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約4米左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層的時代,經過對地層中出土的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
遺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樁,很有規律的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這是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其中大的長23米多,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還有榫頭和卯口,說明採用了榫卯結點的技術,這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保存較好,經過鑒定屬於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兩種。河姆渡遺址出士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圍之廣,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耜、木箱、骨鐮和木材等,都是農業生產或穀物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當地的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河姆渡遺址大量稻穀的發現,還有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里的水稻比印度發現最早的水稻還早了三千餘年。
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遺骨,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等,還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這一地區現在已經絕跡的象、犀牛等,這對探討古代氣候的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的起源過程有很大的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動植物圖案,有陶塑的豬、羊、人頭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還有至今仍能吹出樂曲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9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餘姚丈亭鎮西嶴村鯔山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試掘,1996年正式發掘,發掘面積3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石器有斧、錛和以燧石為原料製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盤、缽、豆、鼎等。多素麵,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錐刺紋等,另還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欄式建築遺跡、大批稻穀、葫蘆、鹿角等動植物標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⑽ 土墩墓是啥

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築成高大的土堆,然後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墩墓是適應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較淺的條件,主要流行於長江下游太湖周邊地區的良渚文化中。

常見的土墩墓樣式:

(圖為周代土墩墓群遺址)

土墩墓的考古價值:

除了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各鄉鎮在農業生產和基本建設中也陸續有一些文物出土,其中有一些堪稱國家級的精品如:

青銅雙龍耳尊,何灣鎮綠嶺農四村出土,國家一級文物,曾被專門借調往北京於亞運會期間對外展覽,為中國青銅器精品,是本地區土著人冶鑄技術的傑出代表。

吳王光劍,三里鎮呂山村出土,通長約50厘米,莖為圓柱形,臘窄,無紋飾、有脊。鑄有銘文,意為「攻吳王光自作用劍,以戰越人」,乃春秋五霸之一吳王闔閭所用之物,國家二級文物。後調查得知,該劍出土於一坍塌的土墩墓中,沒有發現其中共存物。

鴨形壺,葛林千峰出土,印紋硬陶器,侈口、雙耳,口至尾部有簡單的刻劃紋飾,整個器物造型敦厚豐滿,實用性與觀賞性完美結合,顯現出極高的工藝水平。屬國家二級文物。

1995年,何灣鎮前橋村農民在山包取土時發現銅劍一把,後經縣文物管理人員前去清理,發現是一土墩墓,同時清理出銅矛、銅戈各一。殉葬物顯示死者生前或許為一武士。

南陵土墩墓沒有當時中原地區墓葬所見的等級森嚴的禮制和野蠻的人殉、人祭現象,也沒有發現隨葬品特別豐富的墓葬,不似中原奢侈之風,表明當時這一地區和中原地區處於不同的社會制度。僅就殉葬品來看,它仍部分沿習著原始社會慣有的習俗,即將生前隨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喜愛的日用品殉葬。這在當時階級社會大量存在的殺葬、殺殉濁浪中,獨保一泓清流,是非常獨特的和有一定緣由的。這對於全面研究中國社會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土墩墓的研究,不僅填補了商周時期吳越文化的空白而且對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研究也提供了重要資料。

規模宏大的土墩墓葬,至戰國中晚期漸漸消失,這是因為越滅吳後,又被楚國所滅,至戰國以後,逐漸與楚漢文化相融合。可以說土墩墓的興起與衰落是與吳越的興亡相始終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