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遺址怎麼去
㈠ 在古交市去介休怎麼坐車。
古交市到介休全程157.7公里,大約2小時7分鍾,過路費約75元。
古交市
太古高速22.3公里
太原繞專城高速16.6公里
京昆高屬速108.0公里
介休
㈡ 山西省古交有什麼好玩的對方
古交遺址
古交遺址(第二批省保)
時代:舊石器時代
地址: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鎮後梁村
古交遺址分為王家溝和後梁兩個遺址點,為汾河流經區域,在其河流堆積的階地上,目前已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期文化遺存多處。早期遺存2處,是太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存。一處在王家溝,1990年3月發現石製品18件,均以角岩礫石作原料,器形甚大,有石核、砍砸器等。石核多數為單檯面,砍砸器多由扁平礫石製作,刃緣最長者有80毫米。另一處是後梁,1983年7月發現石製品459件,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其中砍砸器、刮削器最多。砍砸器器型頗具地方特色。
中期遺存2處,一處在古交鎮以東的長峪溝,1983年發現石製品8件;一處在古交鋼廠附近,1959年12月採集12件石製品,原料均為角頁岩。其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
晚期遺存1處,屬於石器製造場性質。分布在東起古交鎮、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達李家社的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的范圍內。1983年7月採得石製品205件,原料以角頁岩為主,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器形普遍碩大,打制風格粗獷。其中1件石核長、寬、厚分別為51、45、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石核類中最大的1件。古交舊石器遺存,不但地點多,而且內涵豐富,加之從原料到類型乃至形態,都有著較多的一致性,說明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傳承關系。
古交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寺是古交市有名的古剎。它座落於古交市區南端,兩川相夾,背山臨水,左有鍾樓壯其威,右有井泉毓其利,面對寨亭,廟貌庄嚴古樸,距今約有千年歷史。因共有石雕像千餘尊,故名千佛寺。
據寺中遺留石雕小佛和歷代續修碑記推測該寺創自唐代,中華民國二十一年曾多次增補修繕。當時有大雄寶殿三楹;羅漢殿於左,十五殿於右,天王殿山門於前,各三楹,中設佛事飾以金碧旁修鍾鼓二樓及樂台。擴建關帝、伽藍、龍王、馬王殿和禪房院內之講堂、禪室、齋廳、廚傳次第畢具。焚修有所,-有堂,朝鍾暮鼓,聲應岩谷,巋然一大招提也。
千佛寺除腹地寺院外,據說西靠土山,上有七級浮屠,谷名寺塔梁,東臨大川河,面對水泉寨玉皇廟,北有木結構寺樓一座,上有木雕羅漢殿與三官廟,下有五道與燈山,南臨石崖,上建山神小廟,廟前崖畔有古柏一株,映入井泉之中,井沿俯視,可鑒須眉,並見樹影隨波耀彩,引人入勝。
可惜,千佛寺幾經興廢,飽經989年風霜,現在,外景俱失,主建寺院亦受嚴重侵蝕。為保護這一重點文物在一九九一年古交市委、市政府撥款80萬元,對其進行了搬遷,搬遷復原後的千佛寺不但保持了以往具有古樸神奇的風采,在建築手法上恢復了明代風格,摒棄了清代加建的前廊、套房、耳房等不協調的部分。經過再次遷建的千佛寺,巍峨壯麗,座南朝北,後靠楊家坡,前有鳳鳴樓文化市場。相呼為應構成古交一處風景點。
復原後的千佛寺寺基有二層平台,第一層平台高2.5米,出一陛19級,第二層高1米,出三陛4級。中有山門三間,旁有四角鑽尖頂鍾鼓二樓,後部設置漢白玉台階可判盤旋而上。院內兩廡擴大成五間,便於開展文物陳列。大殿五楹,懸山式青灰筒瓦,檐下施五鋪作斗拱,六抹格子三大門,塗金繪彩,秀麗壯觀,宏恢俊巧。兩側各有三間耳房,與大殿高低參差,前後有序,更突出了大殿的雄偉之勢。極賦特色的是在大殿後壁嵌有石雕小佛千餘尊,這是本寺文物的精華之所在,也是得名的緣由。它共有79塊同一高度的石雕條石用9排長方形排列法拼接成長10.0米,高2.85米的鎦金佛像1084尊。每一尊佛像都一式跌坐在高13厘米,寬10厘米的佛龕內,用壓地法以突出佛像。佛像高8厘米左右,面目端莊,風度瀟灑,衣紋流暢,手印有成道印,說法印,雙手合掌,更多的是雙手重疊,手心向上,手放在膝上的禪定手印。各有名叫,數之難盡。總之千佛像的雕法技巧不一,以牆面的右上角為佳。佛像形體為束腰、寬肩、圓臉應為隋唐風格。從技法上看。尚有唐以下的五代、宋代等朝遺物,至今仍然放射著不朽的藝術之光。從中不難看出石佛藝術發展的趨勢,是研究太原地區佛教藝術的重要歷史實物資料。
如今的千佛寺,明麗壯觀,聳立在山腰上,紅牆青瓦十分醒目,成為古交市的明顯標幟,在礦區鱗次櫛比的高樓叢中,依然閃爍著古老文化的光彩。1983年,該寺被列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金牛東大街楊家坡
交通:從太原沒有正規的班車前往古交,建議乘坐每天下午5:52開往古交的火車,車票8元,車程1個半小時。千佛寺就在市內,很好找。
千佛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能和尚靈塔,古交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古交市邢家社鄉劉庄村東1公里。六角單層幢式石塔,通高3.2米。據塔碣記載,建於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塔基平面六邊形,為束腰仰覆蓮座,高0.6米,徑1.2米。塔身單層,六邊形,上刻造塔題記。塔檐下設仿木構椽飛、平板枋、額枋,六角攢尖頂,上承三層圓形仰蓮塔剎。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邢家社鄉劉庄村東1公里
㈢ 太原火車站怎麼去古交市
太原火車站乘坐859路公交到終點站迎澤西大街客運西站下車,
然後乘長途車到古交汽車站,
再轉乘到交城或古交礦區小巴即可到達高升村華潤煤業第二焦化廠。
㈣ 古交去龐泉溝怎麼走
1.走常安進入交城
2『走婁煩水庫,樓嵐高速口進入太佳線,方山下高速,往西4KM做有路標進入
㈤ 從山東聊城到山西古交怎麼去
我出差去過古交一次。我在臨清做的去太原的車,是早上7點半的,下午到的。古交里太原很近了。
記不清了票價大約是90左右吧。
㈥ 晉中去古交在西環哪個口下
根本不用下的,看見興華街出口,不要停,往前500米,有個古交方向的路標,
而且 地面上也寫著 古交方向,順匝道走就到 太古高速 了,一直走,過了隧道就到古交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
㈦ 古交名字的由來古交遺址又是什麼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晉陽西境置交城縣,縣置在古交鎮。
唐天授二年(691),交城縣治徙卻波村(今交城縣城),以就驛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縣北境於今古交境域置盧川縣,縣治在今爐峪口。開元二年(714),撤盧川縣復並入交城縣。此後直到民國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內無縣級建置
。
民國26年(1937)11月,日軍先後侵佔了太原和交城縣城。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綏邊區(晉綏革命根據地)的開創,古交境內的建置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民國26年(1937)11月至翌年3月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挺進古交,發動群眾組建了半政權性質的陽(曲)交(城)邊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初創了革命根據地。
民國27年(1938)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員公署在河口鎮成立,後移駐獅子河一帶,同時,山西省陽曲縣政府駐河口一帶,交城縣政府駐屯蘭川一帶。
從民國29至34年(1940-1945)8月抗日戰爭勝利,晉綏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1年8月改稱為晉西北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3年11月該稱上名)先是游動,後長駐在屯蘭川關頭村一帶。交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屯蘭川、原平川一帶,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駐獅子河一帶。
民國35年(1946)冬,閻軍進占古交鎮、河口等地,並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區(縣級),旋即被根據地軍民摧垮。
民國35年至37年(1946-1948)7月,陽曲縣政府駐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帶。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8月劃陽曲縣的嘉樂泉、閣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與交城縣的河南、古交9個鄉,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礦區、區領導機關駐河口鎮。同年11月上旬,又劃交城縣的岔口、營立、姬家莊、鎮城底、原相、南頭、草庄頭、刑家社8個鄉,連前共17個鄉,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礦區。1971年8月,婁煩縣的長足上大隊和雁門大隊劃歸本區。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古交撤區建市。
古交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
地址: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鎮後梁村
簡介: 古交遺址分為王家溝和後梁兩個遺址點,這一帶為汾河流經區域,系一較寬闊的山谷,在其河流堆積的階地上,目前已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早、中、晚3期文化遺存多處。早期遺存2處,是太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存,1處在王家溝,1990年3月發現石製品18件,均以角岩礫石作原料,器形甚大,有石核、砍砸器等。石核多數為單檯面,砍砸器多由扁平礫石製作,刃緣最長者有80毫米。另一處是後梁,1983年7月發現石製品459件,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其中砍砸器、刮削器最多。砍砸器器形頗具地方特色。
中期遺存2處,一處在古交鎮以東的長峪溝,1983年發現石製品8件;一處在古交鋼廠附近,1959年12月採集12件石製品,原料均為角頁岩。其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
晚期遺存1處,屬於石器製造場性質。分布在東起古交鎮、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達李家社的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的范圍內。1983年7月採得石製品205件,原料以角頁岩為主,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器形普遍碩大,打制風格粗擴。其中1件石核長、寬、厚分別為51,45,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石核類中最大的1件。古交舊石器遺存,不但地點多,而且內涵豐富,加之從原料到類型乃至形態,都有著較多的一致性,說明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傳承關系。同時,也說明了汾河流域的古交,在整個舊石器時代,曾是遠古人類集中從事勞動和生息的場所。
㈧ 交城到古交怎麼坐車去
交城汽車站有大巴到古交;22塊錢。不走高速大概2個半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