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山背遺址
㈠ 老地名(民國時期)寧邑三都桂花塘在如今湖南(或者江西)什麼地方
修水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之間,是三省(湘、鄂、贛)十縣(修水、靖安、奉新、宜豐、銅鼓、平江、通城、崇陽、通山)的交界處和三個省會城市(長沙、武漢、南昌)的中心點,自然地理形成眾星拱月之勢。全縣總面積4504平方公里,轄36鄉鎮,總人口82萬,面積全省第一、人口全市第一。境內現有省道310公里,縣鄉道路500公里,武吉高速公路從縣城邊穿過,交通便捷。
修水古號分寧,歷史悠久,縣內上奉鎮發現的山背文化遺址是江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典型遺址之一,距今約4300年。修水商封艾侯國,春秋為艾邑,漢建艾縣,隋唐為建昌縣、分寧縣,民國3年改名修水縣,因境內母親河修河得名。
修水自古地沃物阜,是全國無公害茶葉基地,全省最大的蠶桑基地、葯材基地和優質稻基地,是南方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地下礦藏品種多,分布廣,儲量大,尤其鎢、金、煤、石英、瓷土、石材最具特色。香爐山鎢礦品位為亞洲之最,儲量居全國第二,煤儲量達47億噸,石英儲量達2000萬噸。
修水是秋收起義策源地,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在這里設計、製作並率先升起,肖克將軍親筆題詞「秋收起義在修水」。彭德懷、羅榮恆、何長工、譚政、滕代遠、肖克、王首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均在此留下了戰斗的足跡。現存有秋收起義革命舊址、遺址等60餘處。新民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有10萬名修水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1994年、2002年,先後被評為國家重點貧困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恢宏的抱子石電站下游,就是曾聞名全國的「江南第一社」——太陽升人民公社,即現在的三都鎮。三都鎮是有名的魚米之鄉、蠶桑大鎮,橙黃的三都柑桔早已聞名全國。所以,過去修水泰鄉民間年輕姑娘有一句口頭語:「來世變豬變狗,要變到三都梁口」,說明這里是一處人們嚮往的地方。
三都鎮是修水縣的東大門,修河在三都段有10多公里長,從洋湖出縣進入武寧。這一段平坦開闊,河中漁船撒網、白鷗戲水,兩岸垂柳拂水、翠竹搖曳,姑娘採桑,小伙耕作,好一派江南田園美景。沿途景點頗多,著名的有楊梅渡古樟群、三都浮橋、梁口桔園、寨上春秋遺址。三都還有許多土特產品和獨特飲食等待著遊客去品嘗。
修河進入三都的第一村就是楊梅渡村。楊梅渡村過去盛產楊梅,每逢梅熟季節,老百姓採摘成擔的楊梅乘船過渡到集鎮上賣,所以此渡為楊梅渡,這個村叫楊梅渡村。
古樟群所在地叫車田,也稱花園里。相傳是本地韓姓的祖先、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侄孫——八仙之一的韓湘子仙游至此地,見五峰山麓,峰巒疊障,一水環門,澄光瀲灧,認為此地為一處安居之寶地,於是在此栽下一片樟林,種下許多花草。傳至南宋英宗時,時任樞密使的魏國公韓琦遨遊江南至修水,特地來到此處花園里,見山環水繞,人民風俗猶為近古,特題「回望亭•七律」。後歸家嘗曰:「寧邑足為子孫安樂窩,惜受國恩厚,不得遷焉,汝後人毋忘斯志。」當地韓姓始祖是韓琦之九傳孫,以韓愈的《昌黎伯公五箴並敘》中的「五箴」為堂號。他們對這片樟樹林格外珍惜,認為是仙人所植的「風水樹」。日寇侵華時,要砍樹修橋,當地韓姓人得信,連夜砸鍋卸耙,把鍋鐵、耙釘釘在樹身上,第二天日寇派人來砍樹無從下斧,只得空手而歸。大躍進和「文革」時有人想毀林,也因當地韓姓人保護而倖免。現存有18棵千年古樟,樹冠高大,有30多米高,樹姿奇特,遒勁蒼翠。樹上常有白鷺棲息,樹下綠蔭草地,是牧童放牛和嬉戲的好場地。
、三都浮橋
位於三都集鎮之南,梁口渡之北。該處水面寬達200多米,古設舟渡,清咸豐四年(1854年)設浮橋,是三都、四都、廟嶺、桃里以及武寧清江、船灘等地百姓來往必經之渡,為修河上最寬的浮橋渡。浮橋傍另設渡口碼頭,過去是茶葉、木材、糧食等土特產品的集散場地。三都浮橋渡口曾是修河上一道風景線,現兩岸古街鋪儼然,透過牆頭依稀可見的廣告招牌,可感受昔日碼頭之繁榮景象。
、梁口桔園
梁口是三都鎮的一個村,歷史上就盛產柑桔,三都柑桔皮橙瓤紅,每逢柑桔成熟季節,就像電視劇《桔子紅了》中的桔園。現在三都柑桔品種多樣,除本地柑桔外,還有蜜桔、金桔、甜橙、臍橙等,現在我們可以去桔園一邊採摘一邊品嘗。前面靠河邊處還有一片樹叢,這里林深、草厚,電影《黑虎》曾在此處拍攝。該處幽靜陰涼、河風習習,厚厚的草地上,是休息的好去處。
22、寨上春秋遺址
位於離三都鎮2公里的坳頭村北面山寨上。遺址長50米,寬20米,文化堆積40厘米左右,夾沙黃土,陶片居多,並出土一件夾細沙泥質的鼎足,現存縣文博館。同時,三都石礁上、小港等地都有西周、春秋及漢時的遺址多處,是文化考古旅遊的好去處。
㈡ 山背文化的山背文化遺址的發現
山背文化遺址的發現,有一段傳奇故事。上世紀50年代初期,居住在山背村跑馬嶺周邊的村民經常有人患上無名腫痛,有村民就到山上采草葯,敷在癰疽處。有一次,村民在山上發現泥巴地里有許多三角形的大小石塊,形似箭頭,便拾了幾塊帶回村裡,稱其為「陰箭」。1961年夏,一名稍有文物知識的村民專門到跑馬嶺山上拾來一塊三角形石塊,送給一名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辨認。這名工作人員看過之後也辨認不出,就送到當時的江西省文化管理委員會考古鑒定組鑒定。結果,專家們一致認定村民所說的「陰箭」,實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物!
1961年,江西省考古人員在這里對地下石器發掘證實,山背文化遺址系公元前2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是長江中下游和鄱陽湖地區一種以段石錛和紅砂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山背文化、石峽文化、曇石山文化並列為中國東南地區三種代表性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以山背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存,與江漢平原的屈家嶺、浙江良渚、嶺南石峽等處新石器文化有較多近似點,可見與這些地區的原始居民有密切的交往。
㈢ 左河右水塘背後山的風水格局
實用、方便、舒服、安全、衛生、美觀就是好風水,用這些標准去衡量,即實在,又便於掌握。
什麼叫風水?第一是能供人類生存的條件。第二是更優良的人類生存條件。第三、營利、生意,也就是選擇生意上的優良條件。多用科學頭腦思維。比如:惠州嘉逸園風水如何?——回答是:就是現代科技的看點,也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風水,比如:沒有鋼筋、水泥?能造那麼高的房屋嗎?沒有自來水,那裡有水嗎?沒有水,那裡能住人嗎?沒有水,風水再好,也就只是水中月,鏡中花。風水,風水,能滿足人的生存、生活條件是關健。又比如:有管道橫穿自家院上方影響風水嗎?——回答是:有管道橫穿自家宅院上方,如果處理不合理,影響視線和美觀。管道經過有妨礙今後空間再利用的可能(比如房屋再造加高就存在障礙),還有一個管道技術性問題(如管道技術性能不足,有安全隱患),這些都是屬於影響到風水的一種因素。其它意義層面上的風水影響不存在。多用現代科學思考更能說明和說清問題。
風水的實質用現代漢語表達就是:創造、選擇具有更優越的生存條件、生存優勢;合理利用自然客觀條件和規律;符合規整、對稱、必須、合理、舒服、實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觀、衛生的要點;合乎力學、科學原理;合乎常識、邏輯,就是好風水。不存在令人費解的特別神秘風水!古代風水,實質就是正確選擇優越的自然條件,適應人類生存。不適合人類的地方,本人從見過的上百處遺址中的結論是:人類在那裡已被徹底陶汰,沒有再延續種群到今天。風水強調的就是有利、方便、實用,是更好地適合人類生存和生活。用傳統風水理論,切入現代建築設計領域,只怕是盲人摸象,用現代高科技術設計理論切入傳統風水領域應游刃有餘。對風水要有正確認識:比如植物,可以凈化空氣,美化環境,這些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也就是植物有旺風水作用。身體健康,精力充佩,能掙大錢,不需要耗費醫葯費用,也就是植物有旺財的效果。從科學、正面認識更能說明問題。比如高層空氣好,衛生好,這是主要的。頂層,防滲漏,防雷擊的措施要有力,當然還存在其它需要注意的事項。風水只能提醒從多角度思考,技術層面的事,現代科技更精準。傳統建築是以中心對稱理論為主。現代建築,以實用、功能為主。二者基礎不同。打個比方,在傳統古老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老風水理論,就象老式馬車駕駛技術,能用於指導駕駛現代汽車嗎?古代以自然風水為主,現代城市以人為風水為主,二者基礎完全不同,怎能固守舊教條。如:服裝店收銀台吧台下想接個水管放個水糙便於洗杯子、在風水上不知有沒有什麼講究?——回答是:方便、舒適、衛生、安全就是好風水。反之就是壞風水。
又如:過門磚斷裂影響風水嗎?——回答是:引起房屋牢固性變化和結構性損害,就會影響到房屋風水。房屋的風水,首先就是房屋的實用性和耐用性,也就是房屋的使用壽命。
陽台前放消防水箱會影響風水嗎?——凡是對人類社會有益的事情,不會影響風水;只有對人類社會無益的事情,甚至有害的事情,才會影響風水。陽台前放消防箱,不妨害各類活動,是對房屋安全起保駕作用的,不可能會妨礙風水,是有益於風水。
用規整、對稱、必須、合理、舒服、實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觀、衛生的標准去分別評估考量各類事物。符合規整、對稱、必須、合理、舒服、實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觀、衛生,就是好風水。相反,就會壞事,就是壞風水。風水布局再合理,談不上規整、對稱、必須、合理、舒服、實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觀、衛生等條件,那隻能認為是怪論。風水再好,核心必須要更好地適合人類的居住生活和生產活動。如:主卧的門開在背景牆上在風水上有什麼說法?——回答是:主卧的門開在背景牆上寓意、像征性的說法,到了現場可以臨機發揮。正大的道理為:合理、美觀、實用、方便、安全是真理。反之為邪門歪道。又如:風水學,門關應該安門左右邊哪個位置?——以方便、實用為准。如果左邊實用、方便就安左邊,右邊實用、方便就安右邊。如果門關安上不方便、不實用,就不要安裝門關,叫多事,自找麻煩。凡是不方便、不實用、礙手礙腳、自找麻煩的事物,都是風水大忌。
規整:規整的含義是:合理謀劃布局,在繁復中見精神。就是要有統一整齊規范標准,整齊劃一,不能七零八亂。現代城市和農村中,那些混亂建築,相互抵消,互相矛盾,從風水的角度論,零亂無序,從事實上看,哪裡存在更多貧窮和貧困。如:我家原來是東大門,現在改為南大門,但是西邊地勢高,一到下雨天,雨水就從門前過流,而且還沖刷西南牆角,這是什麼風水,求解——回答是:地形不整齊、不規范。要對地形進行必要整理,使下雨流水規范有序。現在的狀況是流水似無頭的蒼蠅,亂竄。為水流無序,或為流水亂竄。風水如此,人事會相因如形。
對稱:對稱的核心實質內容是要有中心和重點;由房屋的有中心和重點,誘道人文、行事、為人要有中心和重點,也就是人性要有主心骨,不能是糊塗蒼蠅。傳統風其實就是對稱理論,是受自然和人體美的啟發而建立起來的一種風水美學觀。從圓、方、正這些角度思考,人體其實是一不規則的凹凸形體,但人體有一主要美學特徵就是左右對稱,作為天人合一的風水觀,在傳統建築中體現的基本核心就是:左右對稱,前後對稱,在對稱中求取平衡。
必須:一、是指這些結構和設置必須要,不是多餘,是不可缺少的結構和設置。不是可要可不要;有,實質意義不大;沒有,對正常生活沒有影響的事物。這些結構和設置,是人類必須,服務於人類。二、把這些結構和設置換位置也不適合,也就說,必須是這樣。比如,鋪雙席,為什麼要鋪雙席?需要、必須、實用、舒服、喜愛、欣賞,風水必好。
家中磨砂玻璃隔兩間卧室影不影響風水?——回答是:此類問題以是否需要、必須作為衡量風水優劣的標准。家中磨砂玻璃是家中房屋和傢具的必要配置構件,不是有毒、有害物質,安裝牢固、安全,不影響風水。只有磨砂玻璃不是家中房屋和傢具的必要配置構件,是多餘配置構件,是有毒、有害物質,安裝不牢固、不安全,才會影響風水。
實用:比如窗戶只能在哪裡,採光效果好,就是好風水。放別的其它位置採光效果差,或根本就不採光,其實就是壞風水。又如:打井水井位置選取,用風水理氣的方法位置選得再好,但如果不出水,徒勞無功,完全失去意義,因此打井必須首先選擇保證能出水的位置,這就是實用。又如:床頭靠窗,化解掛銅葫蘆、五帝銅錢好嗎?————沒有實用價值。如果沒有防盜安全網或窗,床頭不能靠窗,不安全。把古今中外歷代所有皇帝的錢都找來掛上也不解決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安裝防盜安全窗,可抵除掛一萬個皇帝的風水錢。又如:卧室內放個浴桶風水有什麼不好? 回答是:物品能放在它應該放的地方,肯定最好。卧室內放個浴桶,肯定不是浴桶該放的地方。但事情總是有常就有變,在變通行事更合適的情況下,只要不影響、妨礙正常通行和活動,不影響風水,也可以放在卧室內。又如:坐北向南的兩進鋪位,我想一邊封玻璃,一邊安裝玻璃門,請教大師,封那邊,留那邊做門好?——回答是:我不在現場,不能肯定回答,只能原則回答:一、方便出入。二、根據房屋空間和房屋用途(也就是根椐房屋准備做什麼),本著合理利用空間、方便實用的原則,二者綜合考慮門安裝那一邊。
最後關於什麼叫風水?還可以從其它不同的方向去理解和定義:
為了不傷害失敗、受災的當事人的自尊心,為了不往失敗、受災的當事人的傷口上撒鹽,為了不往失敗、受災的當事人的心頭上扎針,給予這些人合理的心理安慰,風水學又可稱為「退步台階學」。很多明顯是主觀失誤造成的悲劇,很多明明是主觀「無可奈何」的悲劇,如果再從主觀上找原因,無疑對當事人的心理是一種再次傷害,而悲劇當事人往往對悲劇的發生總是耿耿於懷,不能釋疑,這時風水術總是會導引人們從客觀外界找原因,就是客觀外界中找不到原因,也可以從「無形的風水術語」定義中找到合理的解釋,其實也就是誘導當事人找一找合理「下台階」的理由,排解當事人心頭的痛傷。
為了將主觀責任歸罪於客觀,風水術又可以稱為「潑皮無奈術」。如明明是貪污受賄而獲罪,風水術可以定義為「財星犯刑沖而帶天羅」;明明是因財而生災,風水術可定義為「財殺並見而遇鬼」。總之,當事人「無過」,而是風水「出錯」。這種把主觀責任導演歸罪於客觀,其有利方面可以從客觀上起到緩解思想包袱、滿足某種虛榮心的作用;但從另一方面思考,它誘使人們不從個人主觀方向找原因,不從個人主觀方向努力,而把責任向其它方向推卸,這也正是風水術的最大缺點、錯誤和軟肋。
由此又聯想到另外別的場景。一個天高氣爽的秋天,一位可愛的母親帶著自己心愛的寶貝在室外遊玩,寶貝不慎,重重跌了一跤,大聲嚎哭,這位可愛的母親迅速將寶貝扶起來,心疼地愛撫著又輕輕拍了拍寶貝身上的灰塵,然後,這位可愛的母親對著地頭,用雙腳狠狠的連蹬帶踏了數次,邊蹬邊說:「這該死的地頭,害得我的寶貝摔跤,回家拿鋤頭來將這塊地頭挖掉,免得寶寶再摔跤」。這時,那位心愛的寶貝睜開淚眼,抽氣了幾聲,也答話了,邊哭邊說:「快回家拿鋤頭來,一定要挖掉」。於是那位可愛的母親帶著心愛的寶貝回家找鋤頭去了。這就是風水的某些作法的真實寫照和縮影。
㈣ 浦江的變化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 書畫之鄉、水晶之都(盛產水晶工藝品)、掛鎖之城
主要游覽勝地:仙華山、江南第一家、白石源、神麗峽
政區位置 浦江縣地處浙江省中部,金華市北緣。南與義烏、蘭溪接壤,北連桐廬,西靠建德,東旁諸暨。
政區沿革 浦江建縣於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古稱豐安。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重置浦陽縣,因境內有浦陽江而得名。吳越天寶三年(公元910年)更名為浦江縣沿用至今。
1959年浦江並入義烏,1967年仍析出。
政區劃分 轄7鎮5鄉3個街道辦事處,20個居委會、409個行政村。 政區人口面積 2005年底,全縣總人口為38.2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17萬人,占總人口的16.15%。縣域面積915.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3萬公頃,佔19.3%。
政區自然特徵 低山丘陵為主,西北高東南低,縣內最高海拔1050米,最低海拔近24米。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6.7℃,年均降雨量1512.8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746.3小時,年均無霜期247天。
人文自然景觀 2002年,鄭宅鎮鄭義門古建築群(江南第一家)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是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縮影。仙華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山奇峰秀,峰林聚巔。白石灣和神麗峽景區建成開放。上山( 塘山背)史前文化遺址得到搶救性挖掘。另外,還有通濟湖、馬嶺、寶掌幽谷等近百個景點。
政區資源特點 水資源人均佔有量2229立方米,浦陽江水質符合Ⅲ類水標準的河長佔91%。動物有260科869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3種;植物有185科1143種,以馬尾松分布最廣。礦藏資源有石灰石、螢石、磷礦、瓷石礦、石煤及膨脹珍珠岩等。
工業 以傳統輕工業為特色。服裝、針織、絎縫、掛鎖、水晶和造紙具有比較優勢。花邊絎縫是全國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水晶、掛鎖佔有全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原材料的最大集散地之一。被命名為"中國水晶玻璃之都"和"中國掛鎖星火特色產業基地"。全年實現自營出口1.2億美元,規模以上企業163家。
農業 農林牧副漁總產值 6.09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1.86億元,糧食總產量6.4萬噸,糧經種植比例5.3:4.7;高山蔬菜、花卉苗木、水果、茶葉是四大主導產業。"竹葉薰腿"為火腿珍品,豆腐皮、桃形李為傳統農產品,"浦江春毫"為中國精品名茶,"沁香"牌密梨為全國優質早熟梨。
文化教育 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有縣級電視台和廣播電台,有線電視網路覆蓋率達到90.56%。剪紙、迎燈、人會極具地方特色,是中國民間藝術(書畫、剪紙)之鄉。浦江舞龍隊榮獲中華舞龍大賽金獎和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 全縣現有小學95所,在校學生5.6萬人;初中20所,在校學生16512人;高中7所,在校學生0.66萬人。小學、初中入學率、鞏固率保持100%,初中升學率在90%以上。
特色產業 花邊、竹編、草編、麥桿貼畫和絨綉為浦江傳統工藝品的"五朵金花"。絎縫製品、掛鎖、水晶工藝品和自行車產業後來居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㈤ 山背文化的介紹
山背遺址來位於九江源修水縣上奉鄉山背村,包括跑馬嶺、楊家坪等43處遺址,上層為商代遺址,下層為新晚遺址。經六十年代初期發掘,獲得了大批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並發現了原始人類的居住遺址。山背遺址的文物堆積保存較好,包含物豐富,出土的石器有錛、斧、鏃、鏟、鑿、網墜、鐮、球、蛋、勵石等。出土的陶器有鼎、規鬲、豆、壺、罐、簋等。
㈥ 中國有兩個浦江縣,一個在四川,一個在浙江
回答:
有兩個,分別在浙江和四川。
四川的浦江縣:
四川省蒲江縣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縣,位於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匯處,毗鄰天府新區,屬成都「半小時經濟圈」。
浙江的浦江縣:
浦江縣位於浙江中部,金華市北部,是杭州、紹興、金華的交接地區。有著書畫之鄉、水晶之都(盛產水晶工藝品)、掛鎖之城的美稱。
主要游覽勝地:
仙華山、江南第一家、白石灣、神麗峽
位置:
浦江縣地處浙江省中部,金華市北緣。南與義烏、蘭溪接壤,北連桐廬,西靠建德,東旁諸暨。
人文自然景觀:
2002年,鄭宅鎮鄭義門古建築群(江南第一家)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是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縮影。仙華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山奇峰秀,峰林聚巔。白石灣和神麗峽景區建成開放。上山( 塘山背)史前文化遺址得到搶救性挖掘。另外,還有通濟湖、馬嶺、寶掌幽谷等近百個景點。
㈦ 歸納出良諸遺址在中國文化歷史的表現
良渚文化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遠古文明,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約-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於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1][2]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4]
中文名
良渚文化
外文名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3]
年代
距今5300-4000年
地址
太湖流域、錢塘江流域
精品薦讀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之王,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
作者:說文解物
從河姆渡到良渚,新石器時代的人到底如何織布呢?
作者:春梅狐狸
快速
導航
文化背景文化特徵分布范圍代表文物文化館院遺留謎團文化價值
考察發掘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稻穀有秈、粳稻之分,並普遍使用石犁、石鐮。良渚文化手工業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製作、制陶、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都達到較高水平。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美,均達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紋飾主題神人獸面紋,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和信仰,並逐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還出現了不少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在形體上已接近商周時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5]
文化命名
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1938年,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施昕更成為良渚遺址的第一個發現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驅。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禮器,將長期被視為「周漢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標,自此,長期以來籠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紗被撩開了。
在前一階段考古諸多發現的啟示下,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瓶窯一帶相繼發現了反山顯貴者墓地,瑤山、匯觀山祭壇與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築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遺址,以及一大批良渚時期的村落遺址和墓地。目前已發現各類遺址135處,它們共同構成了分布密、類型多、規格高的遺址群落。學者們稱之為「良渚遺址」,它是整個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聖地」。
2007年,考古學家又發現以莫角山宮殿為中心的四周還有一圈環繞的城牆。這個大發現標志著在七十年考古歷程中,繼發現良渚遺址、命名良渚文化後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段——確立了良渚文明。
遺址發現
1935年5月,在西湖博物館對杭州一個叫古盪的遺址進行發掘,當時在西湖博物館工作的施昕更先生也參加了這次發掘,在整理出土器物過程中,有幾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別是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施昕更先生的注意,這種石斧在他的家鄉良渚一帶盜挖文物之風盛行,尤其是盜挖玉器,因此,在盜坑附近常散落著一些石器及陶片,施昕更先生從小生長在良渚,對當地的"掘玉"耳濡目染,有深刻的印象。這兩地的石斧有沒有什麼聯系呢?良渚為什麼也有這種石斧出土呢?這些疑問誘發了施昕更先生回良渚調查的想法。經過多次的調查,施昕更先生採集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他隱隱約約感覺到了良渚似乎有一個古遺址的存在。將這些情況和想法向當時西湖博物館館長董聿茂先生匯報後,在館里同意和支持的情況下,施昕更先生開始主持對良渚遺址進行正式的田野考古發掘。
㈧ 介紹今天的浦江
浦江鎮屬抄於閔行區,但位置在浦東,挺遠襲的,而且沿途比較堵車,那裡有很多世博動遷房,房子到是還可以.
浦江鎮於2000年10月18日由原陳行、杜行、魯匯三鎮合並而成,是目前上海市區域面積最大的一個鎮。浦江鎮地處閔行區浦東地區,東鄰南匯區,西瀕黃浦江,南接奉賢區,北毗浦東新區;徐浦大橋、外環線緊靠鎮域北部,盧浦大橋相連的市級快速幹道浦星公路貫穿全鎮,是距市中心最近的重點城鎮。因為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浦江鎮被列為十個重點建設城鎮和世博會的首批居民動遷定向安置基地。
驅車從市中心出發,很快便上了盧浦大橋。下了橋我們便進入上南地區。沿著濟陽路一路向南進發,穿過三林鎮,我們踏上了浦江鎮的地塊
㈨ 上山遺址的發現上山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白馬鎮傅宅村南浦陽江北岸在改田中就發現了石斧、石鏃、紅陶三足鼎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轟動一時。到上世紀80年代初,位於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又傳出村民燒磚取土發現了文物的消息。浦江文化部門獲悉後立即展開清理與保護工作,於是,一個萬古之謎在各級文物工作者的考古研究下,一步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2000年秋收的季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縣博物館在黃宅鎮渠南村塘山背史前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考古隊在考察周圍的地形、地貌中,發現了塘山北遺址的墓葬區。2001年2月至5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館在此進行了考古發掘,在一個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土丘上清理了相當於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這些墓葬的墓向、葬具、葬俗、隨葬品組合上具有共同的特徵,為一個氏族公共墓地,距今約4500年。與此同時,他們還對墓葬區東北不足300米處一個名叫「上山」的小土丘,進行了考古發掘。在600平方米的面積中發現了大量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遺存。對此,當時的考古專家們還沒有特別在意,他們把重點放在了 塘山背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上,他們為錢塘江以南第一次發現良渚文化的墓地而興奮不已。當時,本報曾以浦江發現距今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期的文化遺址進行過報道。那時上山遺址也沒有正式命名,只是作為 塘山背遺址(墓葬)的一部分。然後在北邊發現了上山遺址。考古隊在塘山背墓葬出土的近200件鼎、豆、罐、釜、甑、壺等隨葬器物型制及生土地層關系判斷,認為它們具備良渚文化的特徵。
2003年2月初,北京大學傳來測試的驚人消息:上山遺址的年代距今已約9000—11000年!6月,參加上山遺址的考古專家們又對發掘的石器、陶片進行全新分析,結果發現陶胎中有稻殼遺存,經測定屬於栽培稻范疇。2004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縣博物館聯合對上山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用多學科的手段,採取浮選收集植物遺存措施,經過數周的艱苦發掘,發現了數量較多的打制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