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的詩人
『壹』 《石鍾山游記》這篇文章是宋代哪位詩人的作品
A.王安石
『貳』 有哪些古代 安徽 詩人 詞人 ,或者著名詩人在安徽寫下的詩詞游記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唐 李白)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
丹崔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
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遺蹤。
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
采秀辭五嶽,攀岩歷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
風吹我時來,雲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渡,碧嶂盡睛空。
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安徽名人館游記
物華天寶數江淮,人傑地靈惟徽皖。
大禹治水澤萬世,夏啟建立開紀元。
皋陶治獄正典律,太公伐紂除禍亂。
管仲賢能成霸業,老莊道法尚自然。
范增奇謀設鴻門,張良運籌虎歸山。
神醫冠秀名華佗,豆腐鼻祖號劉安。
魏武艨艟蔽天日,周郎東風化灰煙。
王蕃渾儀存後世,陳翥桐譜有遺篇。
畢升活字大發明,孝肅鐵麵包青天。
朱熹承繼光理學,大位研鑽揚數算。
洪武掃元統華夏,武毅除倭平患難。
以智英才盛明季,漸江詩畫冠新安。
閏章運筆詩宣城,文鼎畢力著方田。
名世狂放陷文獄,文鼎義法開文先。
方苞聲律縱華章,大魁神氣作碑傳。
戴震考據為師尊,敬梓諷刺當典範。
汝綸兼蓄貫中西,石如博採長書篆。
貞儀盛才比班昭,長庚華彩領徽班。
茂蔭議鈔觸帝怒,雪岩巨賈成商官。
少荃瘁力扶廈傾,汝昌成仁赴國難。
天佑建橋修鐵路,銘傳抗法守台灣。
余德精進興徽墨,碧城英發倡女權。
湯鵬鐵畫傳海內,胡適著作響文壇。
中共奠基陳獨秀,兩彈元勛鄧稼先。
江山代有才人出,****還需今朝看。
釋註:江淮大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本文通過詩詞形式,展示了安徽歷史上近50位名人主要事跡,包括帝王大禹、夏啟、朱元璋,政治家皋陶、姜子牙、管仲、范增、張良、曹操、包拯、李鴻章、丁汝昌、劉銘傳、陳獨秀,軍事家戚繼光、周瑜,哲學家老子、莊子、朱熹,文學家施閏章、梅文鼎、戴名世、方苞、姚鼐、劉大魁、吳汝綸、胡適、吳敬梓,數學家程大位,科技、發明家畢升、王蕃、陳翥、劉安、詹天佑、胡余德、鄧稼先,醫學家華佗,戲劇家程長庚,書畫家湯鵬、鄧石如、漸江、方以智,經濟學家王茂蔭、胡雪岩,考據家戴震,一代女傑王貞儀、呂碧城等
『叄』 唐代第一位寫山水游記的詩人是
文學史家喜歡將文學家分派,比如詩人,就被分成不同的派別,其中有一個被叫做山水田園詩派。被歸入這一派的詩人有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人。其實,這一派的詩人未必個個都特別喜歡遊山玩水,與此同時,不是這一派的詩人也決非人人足不出戶。相反,屬於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有一些並不見得特別愛遊山玩水,而不屬於這一派的詩人,有一些卻是山水風景的狂熱愛好者。
王維應該說是比較喜歡欣賞山水田園景緻的,但是,他對於游歷名山大川似乎並沒有特別的興趣。王維的興趣偏於安靜,關心景色的情調與意蘊,對於那些名聲顯赫的山水,他沒有什麼好奇心。自從得到宋之問的輞川別業之後,他喜歡邀請裴迪等若干詩友,流連其間,詩歌唱和。別業中的景點,華子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等等,都曾被寫入詩篇。王維早年也曾經奉派出使塞上,寫出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名句。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長安的半官半隱中度過的,輞川別業是他的主要遊玩之地。
孟浩然一生都在求官與歸隱之間徘徊,壯年時期曾漫遊吳越,所到過的山水名勝比王維肯定要多得多。他的筆下,也留下了一些描寫他游歷過的山水勝景的作品。孟浩然可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中專門游歷山水最多的詩人。
韋應物、柳宗元跟山水田園結緣,都與他們的仕途經歷有關,他們都曾在地方上擔任刺史一類的官職。韋應物曾經擔任滁州(今天安徽省滁縣)、江州(今天江西省九江市)、蘇州(在今天江蘇省)等地刺史,因而寫過《滁州西澗》等著名山水詩篇。柳宗元在參加王叔文改革遭到失敗之後,先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之後改為柳州刺史。因此,他的詩文里描寫了一些永州、柳州一帶的山水景緻。很可能,論性情,韋應物、柳宗元都是對山水沒有特別愛好的人。
唐代當然有特別愛好山水的詩人,而且為數不少。根據我們的一時搜檢,簡單羅列如下:
宋之問,虢州弘農(今天河南省靈寶縣)或者汾州(今天山西省汾陽縣)人,曾經因為諂附張易之,被貶為瀧州(今天廣東省羅定縣)參軍,到過嶺南地區。後來又因罪被貶為越州(今天浙江省紹興市)長史。再後來,又被流放到欽州(今天廣西欽縣),在那裡被勒令自殺。可見,這位人品低下的詩人一生到過的地方著實不少。嶺南地區不是他願意去的地方,他也不像宋代的蘇軾那樣能夠隨遇而安,遍游嶺南山水。不過,史書記載,宋之問在越州期間,卻是曾經登山臨水、飲酒賦詩的。《新唐書》本傳記載,他曾「窮歷剡溪山,置酒賦詩」。剡溪在今天浙江省嵊州市,即曹娥江上游,那一帶曾經是一些東晉名士的活動場所。
李端,趙州(今天河北省趙縣)人,進士及第,做了一陣子京官之後,因為身體有病辭去官職,一度居住於終南山草堂寺。後來出任杭州司馬,曾經在虎丘山下買了一些田地,經營庄園。據說,後來李端又曾移家衡山,自號「衡山幽人」。其間,「彈琴讀《易》,登高望遠,神意泊然」。
張謂,河內(今天河南省泌陽縣)人,十分喜歡欣賞湖山景色,其《湖上對酒行》詩雲:「夜坐不厭湖上月,晝行不厭湖上山。眼前一尊又長滿,心中萬事如等閑。」
姚系,河中(今天山西省永濟縣)人,韋應物同時詩人,「好游名山」,「與林棲谷隱之士往還酬酢,興趣超然」(《唐才子傳》卷五)。
殷堯藩,秀州(今天浙江省嘉興市)人,他一生到過不少地方,足跡所至,包括了今天陝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唐才子傳》卷第六說他「耽丘壑之趣」,據說他自己曾講過這樣一番話:「吾一日不見山水,與俗人談,便覺胸次塵土堆積,急呼濁醪澆之,聊解穢耳。」
張祜,大約出生於姑蘇(今天江蘇省蘇州市),多種文獻記載,這位晚唐著名詩人十分喜愛山水風景,喜歡游覽寺廟,而且每到一處,往往即興題詩。杭州的靈隱、天竺,蘇州的靈岩、楞伽,常州的惠山、善卷,潤州(鎮江)的甘露、招隱,他都曾留下過詩篇。詩人李涉在岳陽曾經贈詩給他,詩曰:「岳陽西南湖上寺,水閣松房遍文字。新釘張生一首詩,自余吟著皆無味。」可見,張祜的題詠詩歌是受到同時代詩人的好評的。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一下他的題詠詩,隨便舉幾個例子。《萬道人禪房》有兩句雲:「殘陽過遠水,落葉滿疏鍾。」《題金山寺》有兩句雲:「寺影中流見,鍾聲兩岸聞。」《題孤山寺》有這樣四句:「不雨山長潤,無風水自陰。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
陳陶,劍浦(今天福建省漳州市)人,屢次落第之後,不求進達,「恣游名山,自稱『三教布衣』。」
從詩人們保存至今的詩集中看,唐代詩人中曾經游覽過各地名山大川的數量就更大了。比如,偉大詩人李白、杜甫,雖然不曾有文獻專門強調他們的喜歡山水,也沒有被文學史家歸入山水田園詩派。但實際上,他們游歷過的名山大川之數量,是一般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們所望塵莫及的;他們描寫山水的詩歌作品,不但數量不比那些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少,質量也不比他們差。
李白曾宣言,「一生好入名山游,五嶽尋仙不辭遠」,為了尋仙學道,為了欣賞山水風景,他不辭路途遙遠,不懼山嶺崇峻。在家鄉四川,他到過成都,游覽過峨眉山;離開家鄉,乘船東出,到了湖北,他以安陸為中心,除了漫遊湖北各地之外,他到過洛陽、山東東部、吳越一帶,泰山、、南京、各處吳越名勝,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離開長安之後,又進入了以梁園、東魯為中心的漫遊時期,足跡遍及今天的山東、河北、安徽,真是屐痕處處;安史之亂爆發,先後避居剡中、廬山;因為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定為叛亂,又遭流放夜郎的懲罰,半路遇赦,沿江東下,最後定居於安徽當塗。性情加上坎坷的命運,李白幾乎成了一個旅行家。
杜甫早年游覽過今天的江蘇、浙江,在山東、河北一帶兩次漫遊,前後歷八九年;求官期間,主要在長安一帶活動;為官期間,曾往來於今天的甘肅天水、陝西西安、河南洛陽之間;辭官之後,在甘肅作短暫停留之後,攜家帶口翻越秦嶺、大巴山,到了四川成都,定居成都的四五年裡,往來於川東北的梓州、綿州、閬中一帶,到過劍門、青城山等地;乘船離開成都之後,沿江東下,在今天的奉節居住過兩年,沿途不少城鎮都曾逗留過;最後到了湖北、湖南一帶。可以說,杜甫到過小半個中國,用宋人王安石的話說,杜甫是「餓走半九州」。論名山,五嶽杜甫到過並且留下詩篇的有三座,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論大川,黃河、長江、湘江,杜甫都到過,其中,長江更是曾經長距離、長時間舉家乘船旅行過。贊同12| 評論
『肆』 一本關於一個詩人兼數學家的游記的書
蔡天新教授《數學傳奇:那些難以企及的人物》
『伍』 揚州紅橋游記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
《紅橋游記》,清代著名神韻派詩人王士禎的作品。王士禎寫詩追求沖和淡遠,「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從」的境界。以他這種美學情趣寫游記散文,也就有它神韻詩的風味
『陸』 古運河暢想曲這篇游記為什麼從唐朝詩人張繼寫起
張繼唐代詩人。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年不詳。天內寶十二載 (753)中進士。張繼在容至德中與劉長卿同為御史,大歷年間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分掌財賦於洪州。與皇甫冉、劉長卿交誼頗深,歿於洪州後,劉長卿曾作《哭張員外繼》痛悼之。 張繼詩現存約40首,主要是紀行游覽、酬贈送別之作,多為五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語言明白自然,不尚雕飾。七絕《楓橋夜泊》情致清遠,歷來為人所稱,北宋時已刻石於蘇州(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卷中)。自歐陽修《六一詩話》就「夜半鍾聲」提出疑問之後,後人紛紛致辭,大多均列舉例證,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鳴鍾的事實。張繼詩還有若干首表現了對於時事和人民生活的關切,如《閶門即事》描寫農民被召從軍後田園荒蕪的情景,《酬李書記校書越城秋夜見贈》反映安史亂中唐室播遷、財政拮據的狀況。還有《送鄒判官往陳留》一首,寫齊宋一帶備受戰爭破壞,其中「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幾句,為《中興間氣集》編者高仲武所贊賞。 席啟寓刻《唐詩百名家全集》和《全唐詩》均存張繼詩 1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和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張繼考》。
『柒』 桃花源游記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錢塘湖春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
用,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捲的白雲和湖面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頷(hàn)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築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准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卧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捌』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的作者是誰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英國1788-1824)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在拜倫生前就已經震撼了千萬讀者的心靈。今天,這首長詩依然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久盛不衰。
——《英國文學通史》
拜倫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卓越代表,也是19世紀歐洲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而且是世界上總會需要的一種詩人。在歐洲乃至全世界,拜倫的影響都是無比深遠的。他被譽為「詩國中的拿破崙」,俄國詩人普希金、萊蒙托夫都是他的崇拜者。別林斯基認為拜倫是「高不可及的雄偉詩人」,「力量巨大的普羅米修斯」。法國的雨果、拉馬丁、梅里美、繆塞以及德國的海涅都受到拜倫的深刻影響。
拜倫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不但是才氣橫溢的詩人,而且是躍馬持槍馳騁疆場的革命戰士。他高擎在法國點燃的革命火炬,並把這熊熊的火焰攜往思想和藝術的領域。最可貴的是,他從不空談革命,而是以切切實實的工作為美好的理想奮斗,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那為弱小民族自由解放獻身的革命精神,激勵了當時南歐各國人民反對外族壓迫的斗爭。今天,他的雕像還站在希臘米蘇龍吉的「英雄公園」中央,受到廣大群眾的崇敬。他那熱情戰斗的詩歌像鋒利的匕首,刺向人間一切黑暗腐朽勢力,像激昂的號角,鼓舞人民在斗爭中前進。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是拜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長詩充滿了愛國主義與反壓迫的感情,語句流暢,語言綺麗華美。把政治和社會問題作為詩歌題材,這在浪漫主義文學中是首次。詩中對異域的旖旎風光和各地的風土人情有十分精彩的描寫和敘述,例如第一、二章中寫到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臘、阿爾巴尼亞等國的風光,第三、四章中的比利時的滑鐵盧、萊茵河兩岸、瑞士的萊蒙湖,還有義大利的幾乎所有重要的名勝古跡。當時有很多人在游歷的時候把這部長詩當做最好的「旅行便覽」。
『玖』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主要講了什麼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個古老沒落的貴族家庭。1801年就讀於哈羅中學,1805年入劍橋大學。1807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懶惰的時日》。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是英國詩人拜倫的作品。
1811年7月拜倫回到英國。這次旅行孕育了後來的《東方敘事詩》,並在歸途中創作了《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的第一、二章,內容就是這次出國游歷的所見所聞。這兩章在1812年發表時,震動了歐洲詩壇。
全詩共四章,後兩章完成於詩人流亡時期,是詩人在滑鐵盧戰役之後在比利時、瑞士、義大利等地的見聞與感想。長詩主要是浪漫主義抒情,但其中也有直接刻畫現實、諷刺現實的章節,還有些章節直接抒發詩人對哲學、政治和藝術的見解。
在浪漫主義文學中,《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第一次以政治和社會問題為題材,內容獨特而新穎。
長詩主人公恰爾德·哈洛爾德是一個叛逆的貴族青年,一個孤獨而憂郁的漂泊者,是「拜倫式英雄」的雛形。他深深地熱愛自己的祖國,而又厭惡、憎恨周圍空虛的現實生活。他高傲的性格,使他不為庸俗虛偽的上流社會所容;而他的貴族習氣,又使他不與人民交往。由於對生活的厭倦、冷漠而陷入難以解脫的痛苦之中,終於悲憤地離開了祖國,到海外去尋求解脫,開始了孤獨而憂郁的漂泊生活。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主要通過恰爾德和詩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現了對拿破崙的侵略、英國干涉民族獨立運動等各種暴政的憤怒;對萊茵河、阿爾卑斯山……以及義大利建築與雕刻美的喜愛與欣賞;對盧梭、伏爾泰等歷史先進人物的尊敬;對反抗壓迫爭取獨立與自由的各國人民的贊美與鼓動;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厭棄與失望,有「抒情史詩」之稱。
長詩第一章主要是描寫在拿破崙的鐵蹄下,西班牙人民的苦難、他們的反抗以及對自由解放的渴望。詩人贊揚西班牙人民的過去和它不屈的現在,歌頌由農民手工業者組成的游擊隊反對入侵者的英勇斗爭,塑造了一位參加薩拉哥撒保衛戰的西班牙女游擊隊員的光輝形象。對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的統治者,對入侵者拿破崙,詩人表示了極大的憎恨。同時,詩人又感到西班牙人民反對侵略者的斗爭,歸根到底只不過對本國的君主制度有益,所以在詩篇中又流露出前途無望的悲哀。
第二章,恰爾德·哈洛爾德來到希臘,希臘人民正遭受土耳其的奴役而尚未起來斗爭。詩人站在被土耳其奴役的希臘土地上,眼望著燦爛而凄涼的歷史遺跡,回憶著希臘偉大光榮的過去,哀嘆著近代希臘的懦弱,詩人激勵希臘人民起來斗爭,追回失去的自由:「誰想要獲得自由,必須自己起來斗爭。」
相隔六七年之後,拜倫完成了第三章(1816)和第四章(1818)。這期間,詩人的生活發生了極大轉折——永遠地被逐出祖國。他忍受著難以言狀的憂郁,帶著自尊與痛楚,從一個國土走向另一個國土。
第三章的開頭,詩人以極其深沉的歌聲唱出被上流社會放逐的憤懣,對女兒的思念。詩人來到比利時,憑吊滑鐵盧戰場,評說拿破崙的功過;從比利時沿萊茵河來到日內瓦湖畔,詩人以昂揚的情緒追憶法國大革命,謳歌它的先驅者——啟蒙主義者盧梭、伏爾泰,表達自己對啟蒙主義者自由平等思想的忠誠。
第四章是在詩人流亡到義大利後寫的。當時義大利正處於奧地利的統治之下,被分裂成許多小邦。詩人用義大利光榮的歷史、義大利當時民族的災難,激勵愛國志士起來推翻奧地利的暴虐統治,實現民族的統一和解放。
第三、四章同前兩章相比較,恰爾德·哈洛爾德的形象減弱,而詩人本人的形象大大加強,拜倫把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想,隨時隨地地自由地抒發出來,因此這兩章政論色彩表現得異常強烈。第三、四章創作時間正值義大利、希臘等國人民斗爭高漲之時,而詩人又同斗爭發生了實際聯系,從而使他的創作獲得一種新的生氣和力量,表現出了對自由必勝的信念:
但自由啊,你的旗幟雖破而仍飄揚天空,
招展著,就象雷雨似的迎接狂風;
你的號角雖已中斷,餘音漸漸低沉,
依然是暴風雨後最響亮的聲音。
你的樹木失了花朵,樹干遍體鱗傷,
受了斧鉞的摧殘,似乎沒有多大希望,
但樹漿保存著,而且種子已深深入土,
甚至已傳播到那北國的土地上,
一個較好的春天會帶來不那麼苦的瓜果。
詩人在恰爾德·哈哈爾德的形象里,反映出自己生活與性格的某些特點:高傲孤獨,放盪不羈,對上流社會的憎惡與鄙視等。但主人公那種冷漠靜觀的消極的生活態度則與詩人不同。詩人熱切關注人民的斗爭,焦慮著人民未來的命運與前途,懷抱著從事英雄事業的理想。
『拾』 當代中國第一詩人潘正偉成名作品有哪些
中國來當代大理詩人潘正偉源先生作品極其豐富,題材新穎別致,所涉范圍博大精深,敢於挑戰禁區,做眾生不敢做之事,說眾生不敢說之話,應該說其腦海中、筆端下產生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夠成為當今中國中華文學中的精品。
如果硬是要舉出一些代表作品之類的話,我認為《執著人生》、《永平霽虹橋懷古》、《不忘初心》、《王者之音》、《初心無悔》等作品都是很不錯的,可以說,隨便列舉一兩篇,都足以讓大理潘正偉先生在文學界傲視群雄,讓潘先生自信滿滿地站立於文學世界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