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哥一游記
Ⅰ 唐代第一位寫山水游記的詩人是
文學史家喜歡將文學家分派,比如詩人,就被分成不同的派別,其中有一個被叫做山水田園詩派。被歸入這一派的詩人有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人。其實,這一派的詩人未必個個都特別喜歡遊山玩水,與此同時,不是這一派的詩人也決非人人足不出戶。相反,屬於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有一些並不見得特別愛遊山玩水,而不屬於這一派的詩人,有一些卻是山水風景的狂熱愛好者。
王維應該說是比較喜歡欣賞山水田園景緻的,但是,他對於游歷名山大川似乎並沒有特別的興趣。王維的興趣偏於安靜,關心景色的情調與意蘊,對於那些名聲顯赫的山水,他沒有什麼好奇心。自從得到宋之問的輞川別業之後,他喜歡邀請裴迪等若干詩友,流連其間,詩歌唱和。別業中的景點,華子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等等,都曾被寫入詩篇。王維早年也曾經奉派出使塞上,寫出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名句。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長安的半官半隱中度過的,輞川別業是他的主要遊玩之地。
孟浩然一生都在求官與歸隱之間徘徊,壯年時期曾漫遊吳越,所到過的山水名勝比王維肯定要多得多。他的筆下,也留下了一些描寫他游歷過的山水勝景的作品。孟浩然可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中專門游歷山水最多的詩人。
韋應物、柳宗元跟山水田園結緣,都與他們的仕途經歷有關,他們都曾在地方上擔任刺史一類的官職。韋應物曾經擔任滁州(今天安徽省滁縣)、江州(今天江西省九江市)、蘇州(在今天江蘇省)等地刺史,因而寫過《滁州西澗》等著名山水詩篇。柳宗元在參加王叔文改革遭到失敗之後,先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之後改為柳州刺史。因此,他的詩文里描寫了一些永州、柳州一帶的山水景緻。很可能,論性情,韋應物、柳宗元都是對山水沒有特別愛好的人。
唐代當然有特別愛好山水的詩人,而且為數不少。根據我們的一時搜檢,簡單羅列如下:
宋之問,虢州弘農(今天河南省靈寶縣)或者汾州(今天山西省汾陽縣)人,曾經因為諂附張易之,被貶為瀧州(今天廣東省羅定縣)參軍,到過嶺南地區。後來又因罪被貶為越州(今天浙江省紹興市)長史。再後來,又被流放到欽州(今天廣西欽縣),在那裡被勒令自殺。可見,這位人品低下的詩人一生到過的地方著實不少。嶺南地區不是他願意去的地方,他也不像宋代的蘇軾那樣能夠隨遇而安,遍游嶺南山水。不過,史書記載,宋之問在越州期間,卻是曾經登山臨水、飲酒賦詩的。《新唐書》本傳記載,他曾「窮歷剡溪山,置酒賦詩」。剡溪在今天浙江省嵊州市,即曹娥江上游,那一帶曾經是一些東晉名士的活動場所。
李端,趙州(今天河北省趙縣)人,進士及第,做了一陣子京官之後,因為身體有病辭去官職,一度居住於終南山草堂寺。後來出任杭州司馬,曾經在虎丘山下買了一些田地,經營庄園。據說,後來李端又曾移家衡山,自號「衡山幽人」。其間,「彈琴讀《易》,登高望遠,神意泊然」。
張謂,河內(今天河南省泌陽縣)人,十分喜歡欣賞湖山景色,其《湖上對酒行》詩雲:「夜坐不厭湖上月,晝行不厭湖上山。眼前一尊又長滿,心中萬事如等閑。」
姚系,河中(今天山西省永濟縣)人,韋應物同時詩人,「好游名山」,「與林棲谷隱之士往還酬酢,興趣超然」(《唐才子傳》卷五)。
殷堯藩,秀州(今天浙江省嘉興市)人,他一生到過不少地方,足跡所至,包括了今天陝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唐才子傳》卷第六說他「耽丘壑之趣」,據說他自己曾講過這樣一番話:「吾一日不見山水,與俗人談,便覺胸次塵土堆積,急呼濁醪澆之,聊解穢耳。」
張祜,大約出生於姑蘇(今天江蘇省蘇州市),多種文獻記載,這位晚唐著名詩人十分喜愛山水風景,喜歡游覽寺廟,而且每到一處,往往即興題詩。杭州的靈隱、天竺,蘇州的靈岩、楞伽,常州的惠山、善卷,潤州(鎮江)的甘露、招隱,他都曾留下過詩篇。詩人李涉在岳陽曾經贈詩給他,詩曰:「岳陽西南湖上寺,水閣松房遍文字。新釘張生一首詩,自余吟著皆無味。」可見,張祜的題詠詩歌是受到同時代詩人的好評的。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一下他的題詠詩,隨便舉幾個例子。《萬道人禪房》有兩句雲:「殘陽過遠水,落葉滿疏鍾。」《題金山寺》有兩句雲:「寺影中流見,鍾聲兩岸聞。」《題孤山寺》有這樣四句:「不雨山長潤,無風水自陰。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
陳陶,劍浦(今天福建省漳州市)人,屢次落第之後,不求進達,「恣游名山,自稱『三教布衣』。」
從詩人們保存至今的詩集中看,唐代詩人中曾經游覽過各地名山大川的數量就更大了。比如,偉大詩人李白、杜甫,雖然不曾有文獻專門強調他們的喜歡山水,也沒有被文學史家歸入山水田園詩派。但實際上,他們游歷過的名山大川之數量,是一般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們所望塵莫及的;他們描寫山水的詩歌作品,不但數量不比那些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少,質量也不比他們差。
李白曾宣言,「一生好入名山游,五嶽尋仙不辭遠」,為了尋仙學道,為了欣賞山水風景,他不辭路途遙遠,不懼山嶺崇峻。在家鄉四川,他到過成都,游覽過峨眉山;離開家鄉,乘船東出,到了湖北,他以安陸為中心,除了漫遊湖北各地之外,他到過洛陽、山東東部、吳越一帶,泰山、、南京、各處吳越名勝,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離開長安之後,又進入了以梁園、東魯為中心的漫遊時期,足跡遍及今天的山東、河北、安徽,真是屐痕處處;安史之亂爆發,先後避居剡中、廬山;因為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定為叛亂,又遭流放夜郎的懲罰,半路遇赦,沿江東下,最後定居於安徽當塗。性情加上坎坷的命運,李白幾乎成了一個旅行家。
杜甫早年游覽過今天的江蘇、浙江,在山東、河北一帶兩次漫遊,前後歷八九年;求官期間,主要在長安一帶活動;為官期間,曾往來於今天的甘肅天水、陝西西安、河南洛陽之間;辭官之後,在甘肅作短暫停留之後,攜家帶口翻越秦嶺、大巴山,到了四川成都,定居成都的四五年裡,往來於川東北的梓州、綿州、閬中一帶,到過劍門、青城山等地;乘船離開成都之後,沿江東下,在今天的奉節居住過兩年,沿途不少城鎮都曾逗留過;最後到了湖北、湖南一帶。可以說,杜甫到過小半個中國,用宋人王安石的話說,杜甫是「餓走半九州」。論名山,五嶽杜甫到過並且留下詩篇的有三座,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論大川,黃河、長江、湘江,杜甫都到過,其中,長江更是曾經長距離、長時間舉家乘船旅行過。贊同12| 評論
Ⅱ 酈道元的《一一一游記》
1.前者是文言文,後者是白話文2.前者寫客觀景物,後者是游記3.前者寫了幾個季節,後者只是一天的不同時間4.前者是為了介紹地勢,後者是介紹景色
Ⅲ 以xx游記寫一篇文章,600字以上
1、愛山的獷野,愛山的秀美,愛山的陡峭。而今日在費縣所見的山,是我從未見過的。你可以想像的到嗎,在那連綿不盡的山群表面,覆蓋著的是數不盡的露天的奇石和聳立其間的樹木,群山之下流淌著碧波盪漾的山澗水,與頭上的藍天相應成輝。是否有一種猶如畫中來的感覺?
在山下,我見到了一種難以解釋的奇觀--指動石。一塊風化億年的巨石竟能被人的一根小小的手指頭晃動。當我看到眼前的這個石頭是如此龐大時,懷疑占據了我的心頭,可當我真正用手指去指它的時候,卻不得不相信了。它的確動了。當然,這並不說明我的力氣大,而是因為一種我理解不了的物理原理。看來真的是"生活處處皆學問"。
登山是一件愉快的運動,雖然它很耗費體力。但不得不承認,登山運動鍛煉人的勇氣和膽量。烈日當頭的感覺真的不好受,而且我有點太相信自己的體力了。眼前的這座"石山"看起來似乎並不很高,可真正攀登起來真不比其他高山容易。有的地方僅能單行通過,有的地方需要個子稍高一些的人蹲著慢慢走過,有些地方的台階是與地面成水平的,這就為登山者帶來了許多困難,但同時又帶給人刺激與驚險的精神上的享受。剛走到半山腰,我已累得氣喘吁吁了,不得不坐在一塊光滑的山石上小憩一會兒。但這點困難怎能阻擋的了我前進的腳步,我們又開始向山頂進發。終於,在不停歇的腳步中我們來到了山頂,此時我已是體力透支,滿頭是汗了。站在山頂,真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眺望遠方,看到的是高高矮矮,起伏不定的青山。呼吸著山中的新鮮空氣,彷彿身上的每根神經都變的放鬆起來。也許,這就是登山的樂趣所在,
青山,綠水,這些大自然的產物,帶給了我們視覺上的享受和身心上的放鬆
2.
黃山游記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黃山旅遊。
一路上,我往窗外望去,哇!人可真多啊!到了黃山的山腳下時,向上一看,啊!山頂直插入雲端。我想:這么高,而且向上看什麼也沒有,哪像什麼名勝古跡呀!導游姐姐告訴我:「上山了,你就知道了!風景名勝全在雲上哩!」
我聽了,奮力向上爬,爬了一會兒,心想:這要多久才能爬到山頂呢?導游姐姐說:「我們要去坐纜車了。」我開心極了,心想:「太好了,剛剛還嚇了個半死呢!」誰知我這個出了名的大膽小孩,坐上纜車後居然嚇得躲進了媽媽的懷里,頭都不敢抬。媽媽說:「起來看看,風景非常美的!」我將信將疑地站了起來,可惜啊!纜車已經鑽到雲里了,到處白茫茫的,什麼也看不見!
在山上,我發現了一個像手一樣的大石塊,我好奇地問導游姐姐:「姐姐,那是什麼?」導游姐姐見了,說:「請大家過來集合,猜猜看那是什麼?」有人說是手機,有人說是海豚,,大姐姐問我:「小朋友,你說是什麼?」我想到書上講過黃山的奇石中有「仙人指路」,就說:「好像是『仙人指路』。」大姐姐說:「你猜對啦,你怎麼知道的?」我說:「在書上看到的。」「哦,看來你還是個愛看書的小姑娘呢!」我聽了非常高興。接下來,導游姐姐又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有趣的景點。
黃山真美呀!直到今天我還想著黃山呢!
3、 清晨,太陽打著哈欠,伸著懶腰徐徐的爬到半空中,普照著沉寂的大地,我們悄悄地爬上車,馬達發出輕快的轟鳴,迫不及待的向原野沖去。
七轉八折,我們在混凝土的世界裡穿梭著,但心中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向西,向西!西邊有美麗的田野,有祥和的農家!
不知走了多久,樓房突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茂密的樹林。一條小路穿過樹林,蜿蜒而去。周圍的世界裡充滿了綠色,土地是綠的,小溪是綠的,連空氣彷彿也是綠的。樹上好客的鳥兒,見我們進了樹林,立刻變得的興奮起來,嘰嘰喳喳的叫著,呼朋引伴的從密林深處飛到路旁的樹杈上亢奮的鳴唱,用它們特有的清脆喉嚨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鳥兒的大樹朋友也似乎有意捧場,一陣南風拂過,「嘩嘩」的歌聲便由遠及近,不一會便到了我們頭頂上。樹上,葉子們兩兩一起互相擁抱著,奏出了優美動聽的「葉子交響曲」,與鳥兒們的大合唱呼應著。接著便是一陣沁人心脾的奇異香氣,土壤的清香,樹葉的芬芳,小溪的氣息,都完美的融進了這濕潤的空氣中。我閉上眼睛,傾聽著,呼吸著,感謝著樹林的慷慨。
當我睜開眼時,眼前的景象更加令我震撼。這是一片無邊的麥田,是一片無邊的嫩綠,一片無邊的希望!太陽柔柔地灑下一片陽光,麥芒透出了點點金光,整個田野被籠罩在一片輝煌中。輕風拂過,掀起了萬丈狂瀾,麥浪翻滾著,奔騰著,歡笑著由遠及近撲了過來,發出「嘩嘩」的震撼人心的巨響。萬里長野,千里麥浪,一幅多麼壯觀的景象埃麥田裡勞作的農民停下了手中的農活,雙眸注視著麥浪,任憑浪花沖刷自己,拍打自己,擁抱自己。他的雙手愛憐的撫摸著浪尖,好像在撫摸自己調皮的孩子。麥浩浩盪盪的浪滾滾而來,彷彿要淹沒一切。突然戛然而止,好像是海浪撞擊到了礁石,嘩嘩的四散退去。隨之而來的是一陣美妙的麥香,這香氣入一股清流鑽如體內,洗刷著沉積了太多煙塵廢氣的身體,我頓時感到神清氣爽,一路的疲倦也消失殆荊
剛剛走過麥田,一陣濃香再次撲鼻而來,原來是一畝玫瑰。花農們正在其中忙碌著。玫瑰花剛剛結出花苞,微微透出點點鮮紅。一個個鼓鼓的花苞裝滿了生命的能量,正要釋放,卻被花農摘下,永遠無法開放。這好像是一個悲劇,但卻擁有一個令人欣慰的結局:無法開放更無從凋零,整朵花在含苞欲放時成為了永恆。車還在前行。田野中,不時閃現出一塊小樹林,一叢玫瑰,一片散發著泥土清香的農田,一條清澈的小河……嫩綠,墨綠,青色,紅色,淺褐,淡藍……共同織就了一塊五彩繽紛,凹凸有致的花毯,我不禁深深的陶醉著美景中。
天漸漸黑了下來,我依依不捨的離開鄉村,回到了家裡。空氣中充斥著煙塵與噪音。我厭惡的閉上了眼睛……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請採納。
Ⅳ 游記怎麼寫
1.首先游記可以有日記的方式,就是流水賬的表達,至少要把游的地方的事情給大致描述出來,先把人物,時間,地點,交通,和背景等介紹在前面,要讓讀者(讀者也可以是自己)知道有一個框架,就是一群人或者一個人,在什麼時候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了什麼地方,有個這個框架,一切就會很清楚,然後就可以開始正文了。
2.游記的地方經常是自然景觀,也可以是非自然景觀,但是如果去參觀可口可樂工廠,也是可以寫成一篇游記的形式,就是對象可以是很多東西,也可以把旅遊的過程描述成游記。
3.一定需要介紹此次出行的目的,可以是因為天氣好,或者因為有空,或者因為一個什麼原因而有了這次出行的計劃,這樣才可以清楚地渲染整個框架,而不至於很唐突的說就是一次出行,會顯得更加真實。
游記,可以敘述多議論少,可以夾敘夾議等,但是如果議論佔了全部篇幅就不太好,去玩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是必須要先說清楚的,不一定非得要按照時間順序,但是一定要描繪好景點,比如一次去爬山為例,就要說看到的景色,路上遇到的故事,看到的山、樹什麼的。盡量要描述清楚那個地方,讓讀者有代入感,知道去了哪裡,就好像讀者也看到了一樣。
(4)唐哥一游記擴展閱讀:
寫游記,最重要的是寫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將其他人的東西東拼西湊地搬過來。這樣並沒有什麼意義。如何將自己內心中的想法准確表達出來,這是小編下面與大家討論的主要問題。
一篇對人們有意義的游記應該是包括了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後三個部分。很多人寫游記都只會寫出行時發生的事情。但是,出行前的准備也是很重要的。出行前所考慮的東西要更多,要了解出遊地的天氣狀況,了解風景區及其路線,還有了解一些風土人情等等。但也不必寫得太過於詳細,簡單交代如何制定自己出行線路就好,畢竟文章主要部分在出行時。
現在說出行時,來到一個地方,免不了吃吃吃,把好吃的東西拍下來,分享給讀者,文章也很有吸引力。看見風景,不要只上傳照片,讓人們了解這個地方的最好方式,是告訴人們這個地方曾經發生了什麼。比如說廣西桂林市興安的靈渠,就是秦始皇開鑿運河時留存下來的。景區裡面的飛來石,相傳是白鶴大仙飛石鎮妖。雖然只是個傳說,但也為人們了解景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
參考資料網路-游記
Ⅳ 寫一篇游記作文
游世茂桃園又是一年春暖花開,我們全家組織去奉化的世茂桃園去踏春,一路上大家嬉笑顏開……一下車,我們便興致勃地踏上山間小路,往桃園走去。大路旁早已停滿了密密麻麻的車輛,猶如長龍。遊人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有的像是全家出動,正急匆匆地往桃園走。遠處的山坡上,栽滿了桃樹,迎面撲來的是桃花的清香,彷彿走進了粉色的花海。桃樹很矮,但很整齊,爸爸說,這樣矮的桃樹,等到桃子成熟的時候,農民伯伯一伸手就能摘到,很方便。我們走到桃園的中間,大家忙著拍照,我用鼻子聞了聞花香,那粉紅色的桃花,躲在翠綠的葉子下,像個害羞的小女孩。有的還是個花骨朵,雖含苞未放,但卻昂著頭,那麼高傲。時不時的還會飛來幾只蜜蜂,停在花朵上,給這片桃林增添幾分姿色。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晌午,我們懷著依依不捨得心情,離開了這片世外桃源,明年的這個時候我還會再來。我愛美麗的桃園。
Ⅵ 寫一篇游記,400字左右
登黃山的前一天,那種期盼以久事情馬上就要實現的興奮勁兒是難以名狀的。雖然天氣預報第二天黃山會下雨,看不到雲海,許多同行的朋友更是在紛紛惋惜,卻絲毫不能降低我的游性。蘇公曾有詩雲:「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沫總相宜」。我堅信,名川大山不是浪得虛名的,想必黃山也如西子湖一般罷,晴天會有晴的美,雨天自有雨中的秀,怪石奇松的美景在紛紛的雨霧中不知是什麼樣子。但如果在細雨藹霧中的黃山漫步、品景,豈不是別有一番情趣。我竊喜、期待。
第二天果然陰陰沉沉,牛毛細雨飄飄散散,又惹來不少朋友陣陣埋怨。車行黃山腳下,抬頭遠望,山巔霧氣繚繞,層林盡染,朦朧雨霧中的黃山像籠著一層薄紗,如少女一般欲遮還羞,彷彿在等著小夥子來挑開心扉。此時此刻,這座讓多少人在夢里才能見到的奇山近在咫尺,另大夥先未登,已神往,那些埋怨天公的朋友也是滿臉的興奮。為了節約時間,導游安排我們乘座纜車上山,只是無法用自己的腳步去感觸黃山的一景一石,不禁有絲絲遺憾。纜車越來越高,從車窗望去,周身蒼茫茫一片,如騰雲駕霧。偶而間,或一叢叢奇特的松林或幾塊褐色的山石從繚繞的霧氣中映入眼簾,後又一晃而過,與碧空晴天的景緻大不一樣,彷彿進入天境一般,不時引來大家一陣陣的驚喜和唏虛聲。還未正式登山,大家已被這似真似幻景緻陶醉了。
下得纜車,首先來到了丹霞峰。小雨也知人意,不知幾時悄悄的走了,只是霧氣更大更重了。黃山真是名不虛傳,雖然霧氣遮掩了遠處的磅薄美景,但眼前的奇山怪石就足以大飽遊人的眼福,青松穿崖破石,巧石如雕如塑,山峰刀削斧壁,雲霧迷漫繚繞,稱之閬苑仙境,真是名符其實。丹霞峰在黃山諸峰中是較為寬闊厚重的,滿山的蒼松翠柏,一條山路平緩彎延地通向松林深處,兩旁的松樹鬱郁蔥蔥,錯落有致,高大修直,朴實穩健,松林里的枝幹都是向著同一方向筆直地伸展,如眉清目秀的小伙,又似帥氣精乾的後生一手貼背,一手伸開,歡迎遊人的到來。行走其間,雖不能遠眺黃山諸峰,但耳聞山間瀑水哄鳴,目睹路旁山花爛漫,手觸那一根根松針上的晶瑩露珠,只覺的俯拾即景,如詩如畫。
一路行去,山路漸陡,順著台階攀行而上,不少同行朋友已是汗流浹背。黃山大小峰共80多座,千峰競秀,層巒起伏,諸峰山路或曲折彎延,或筆直鑽天,或逶迤入地,攀行在這些山路上游覽黃不僅是觀賞美景,更是對遊人勇氣、意志的磨練和考驗。我們一行人登上氣勢寬闊的光明頂,又穿過險象環生的「一線天」,幾巔幾伏的走下來,竟又有不少朋友掉隊了。我們一行只剩6人了,大家稍作休息,便要攀登黃山第一高峰——蓮花峰。該峰海拔1864米,遠觀如同一支蓮子,因此得名。上山的台階依山開築,陡峭崢嶸,險峻異常,踏上又窄又密的石階,心裡麻麻的,再不敢說話,只是悶著頭往上走,到得最後,索性手腳並用,奮力爬行。經過一番大汗淋漓的拼搏,我們終於站在了這座很少人能到達的蓮花頂!舉目眺望,濃霧迷濛,白雲浮生,頓感紅俗世皆如浮雲蒼狗。20多個學生在為登高而歡呼和拍影留念,和峰下人群熙熙攘攘的氣氛相比,這里清靜了許多。爬上一塊石,天地間蒼蒼茫茫一片,周身雲霧行走,觸手可及,一股一股的霧氣從山谷捲起,撲面而來,清新舒暢,直使人如入夢幻之境,來到了太虛,禁不住忘情地閉上眼睛。突名,朋友的一聲呼叫,把我從夢幻中拉了回來,小心翼翼地握住欄桿鐵鏈向下望去,雲霧繚繞,不知深邃,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頓時襲上心頭,上山這前,導游說黃山積泰山的雄偉,峨嵋的秀麗,衡山的雲霧,華山的險峻於一體,而此時險和華山的險是絕對不同的,明明很安全,但大家每走一步還是緊緊抓住欄桿或是扶住山石,不敢鬆手,彷彿一鬆手,身體就會飄融到這茫茫雲霧中,惹得眾人既驚恐又興奮,發出一陣一陣的尖叫聲。
下山的路上遊客甚多,見面便是會心的相對一笑,大家全沒了陌生感,新朋故知,一起談對黃山的觀感。累了時有的便三五成群的坐在石階上歇歇腳,有的卻結伴去戲那山澗的泉水,手指觸到那清冽冽的山泉,疲憊全消。
下得山來,「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回望那一行行的台階,竟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Ⅶ 一篇500字左右的游記作文
游華山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西安,洛陽旅遊.我們參觀了秦始皇兵馬俑,開封府,游覽了華清池,嵩山少林寺,還攀登了華山.
"自古華山一條路",說得就是華山的險.大客車把我們載到山腳下,我們就得換坐小型中巴車上山.山路蜿蜒曲折,一邊是壁立的山崖,一邊是看不見底的深淵,汽車稍有不慎,就會墜入深淵.一路上,我都緊緊攥住媽媽的手,把心提到了嗓子口.幸好開車的叔叔駕駛技術好,把我們平安送到了索道站.
我們坐上了纜車,纜車把我們帶到了半空中.導游阿姨說:"這是亞洲最長的一條索道,上下落差高達750米."我大著膽子向下看,下面是萬丈深淵,當年"楊志榮智取華山"的那一條小道就像是一條游蛇.我又環視四周,仰望上面,彷彿華山上覆蓋著積雪,因為華山上最多的不是樹木,而是白色的裸露的陡峭的山崖.
纜車把我們送到了半山腰.爬山就開始了.導游阿姨說:"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主峰,其中北峰最低,西峰最高最美,傳說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發生在西峰."我連忙說:"爸爸,我們爬西峰."爸爸說:"好啊!只要兒子肯攀登,老爸一定奉陪到底."
我們一家人整裝出發.我們腳踩石梯,手攀鐵鏈,爬過了連綿起伏的五雲峰,爬過了險象環生的龜背石,來到了蒼龍嶺.蒼龍嶺就像龍的脊背,一條極其陡峭的石梯向上延伸,石梯的兩旁則是雲霧繚繞的懸崖,一看保管你嚇得腿肚子發抖.媽媽爬了沒幾級,就打退堂鼓了.我和爸爸則是知難而進.我攀著鐵鏈,像狗一樣伏在石梯上,眼望著高高的西峰,一步一步踩實石階,一步一步前進,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爬上西峰,一定要征服華山!也不知爬了多少時間,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終於闖過了鬼門關——蒼龍嶺.我和爸爸稍作休息,就一鼓作氣爬上了西峰.
華山的西峰太美了!我來到了雲的上面,登山途中的那些面目猙獰的山峰全成了雲霧繚繞的矮子,陣陣清風吹來,真叫人感到心曠神怡,鳥兒和一些不知名的蟲兒一起演奏著動聽的音樂,突然一隻小松鼠躍過林間……爸爸說:"無限風光在險峰嘛!"我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
暑假旅遊不但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而且鍛煉了我的意志.我愛旅遊
Ⅷ 寫一篇游記
「老舍茶館」
到老舍茶館喝茶是我們北京之行前的既定項目。老北京人愛喝茶,我們每年到北京過年,臨回來時,親戚們都要送給我們一些好茶葉,從來不買禮品裝,都是從茶店自己挑選打包。我以前不喝茶,結婚後,開始溜茶根兒,後來一點一點也愛喝茶了。老伴嘴刁,什麼等級的茶葉他一喝就能喝出來。所以我們家的茶葉大都是好茶。常常別人送來的禮品茶,包裝很好看,但是打開包裝茶葉不怎麼樣,又不好轉送人,於是就放著,直到第二年,沒法喝了,就用它換枕頭芯。
按說,老舍茶館的前身就是老北京大碗茶,對於老伴他們家人,那是不屑光顧的地方。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老舍茶館的創始人與時俱近,把它作成一個品牌、一種文化。據說創始人去世後,他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兒繼承,使得茶館更上一層樓。作為一個品牌,已經和早年前門大碗茶的品質、概念有了很大的區別,它既是傳統的,又是前衛的;它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但是究竟怎麼樣,不去不知道,還需要坐在裡面去品味它。所以這也是我們北京之行希望能到老舍茶館一坐的原因。
不用找,吃完飯,沿著前門大街向北走幾步,向左拐到前門西大街,散散步、消消食,順路拍了幾張前門樓子和前門的街景。再往西走,就見到「老舍茶館」的樓牌了。這時已經下午三點了。
進到茶館,門口的服務員和桌前的服務員都很熱情。引導我們就座後,拿來一個類似竹簡樣的茶單,很有特色。由於茶館下午五點有活動,一樓大廳要布置,同時我們六點鍾也要趕到大劇院,所以我們只簡單要了一壺茶、一碟各色茶點拼盤。一邊喝著茶,一邊環視著茶館的設施環境,以及服務員們嫻熟的服務技能。
說不出什麼感覺,好象既沒有十八茶院的幽靜典雅,也找不出老舍《茶館》里的茶館氣氛。當然,我們是帶著期望,卻又把時間安排的太緊湊,如果我們能夠在這里坐上半天,或者再看一場民俗表演,就多少能體驗出什麼了。不過我們還是很高興,費用適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歇歇腳、解解渴的地方,服務員欣然接受我們的邀請,與老伴拍了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