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河遺址及商墓
① 我國鐵器的歷史
西周末年是中國的早期鐵器時代。這是中國開始大規模冶煉鐵器並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的時代。初期製作的鐵器多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齊國是中國較早發明冶鐵術的國家和地區。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兩塊鐵條,距今3510年~3310年之間,該文物不僅打破了此前由鐵刃銅鉞(北京市平谷縣出土)保持的「中國最古老鐵器」的記錄,同時也打破了由西周虢國玉柄鐵劍保持的「中國最古老冶煉鐵器」的記錄,意義重大。
(1)劉家河遺址及商墓擴展閱讀
鐵器時代是人類發展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人們最早知道的鐵是隕石中的鐵,古代埃及人稱之為神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曾用這種天然鐵製作過刀刃和飾物,這是人類使用鐵的最早情況。地球上的天然鐵是少見的,所以鐵的冶煉和鐵器的製造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
春秋戰國時代鐵器的類型有農具、手工具、兵器及雜器,而以農具和手工具為大宗。與銘刻文字有關的手工具有:錛、鑿、錐、錘、刮刀、削、鉤、針、鋸、斧。
鐵工具遠比銅工具鋒利,它在銘刻文字中的運用,如同毛筆在書寫文字中的運用一樣,必然引發一場技術革命和藝術革命,這在石刻文字和古璽文字上尤其突出。
② 介紹一下平谷的實際情況
北京 --- 平谷
平谷區位於北京市東北部,距北京城70公里,北與密雲縣相鄰,西與順義區接壤,東、南分別與河北省興隆縣、三河市和天津市薊縣毗連;面積1075平方公里,人口38.5萬,全區劃分14個鎮、2個鄉,275個行政村。
平谷區地處燕山山脈南麓,華北平原北端。北、東、南三面環山,中為平原谷地,故名平谷。東南倚巍峨盤山,北踞萬里長城。泃河由東而西轉南流貫全境,洳河自北而南匯入泃河。
平谷區歷史悠久。
平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平谷這塊土地上,便有人類繁衍生息。馬家墳、海子、洙水等10餘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如雙刃刮削器、單刃刮削器、雙檯面石核等30 多件,充分說明平谷地區已經進入舊石器時代 晚期。上宅、北埝頭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房屋基址,說明 在7000年前,平谷的先民已從事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泃河流域的一種獨具特色考古學文化已經形成,被命名為「上宅文化」。夏商時期平谷屬古燕國。劉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16件成套青銅禮器與金耳環等金器,表明平谷的先民不僅掌握了製造銅器的技術,也掌握了製造金器的技術。而鐵刃銅鋮的發現(全國僅發現3件),更證明人們對鐵的性質有了初步的認識。周滅商,周武王封召公奭 於燕,建立了燕國。平谷屬燕地。周顯王十四年(前354年),「齊師及燕戰於泃水,齊師遁」(《竹書記年》)。西漢時,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始建平谷縣,屬漁陽郡,縣沿在今山東庄鎮大、小北關村南。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死,遺詔封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為博陸侯,今北城子村東古城遺址即為霍光封地博陸城。西漢中期,縣內設鹽官。末期,古北口外的滑鹽縣遷治於博陸城(東漢明帝時改名鹽田縣,後廢入平谷縣)。西漢末年,王莽奪取帝位,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蜂起。北方為農民起義活動地區。更始二十三年(25年),劉秀遣吳漢等10餘名將軍率軍追擊尤來、大槍、五幡諸起義軍於潞縣(今通州)東,又追至平谷決戰,有1·3萬義軍被斬首。義軍殘部向東退卻,後入遼西、遼東後潰散。劉秀軍獲勝還軍薊城(今 北京),遂定河北,劉秀稱帝,國號漢,是為東漢光武帝。平谷仍之,縣治遷於今平谷城處。西晉初省平谷縣,地屬燕國潞縣。後趙,復置平谷縣,縣城遷至今通州北小營村,隸屬漁陽郡。北魏時省平谷入潞縣。要陽縣由北內遷,城址在今鎮羅營鄉上鎮村。東魏省。隋時平谷地區屬無終縣。唐武德元年(618年),設平谷為大王鎮,屬檀州密雲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割幽、燕16州於契丹,大王鎮屬契丹。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兵破檀州、薊州至三河,又破宋軍於白河,大王鎮屬金。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大王鎮為平峪(同谷)縣,平谷縣建置恢復,隸屬薊州漁陽郡。金明昌四年(1193年)重修雙泉院,金章宗攜王妃、公主秋獮 ,駐於院內。翌年,又於雙泉院避暑。貞 佑 元年(1213年),元兵入古北口,下檀州、順州、薊州,平谷縣歸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長春真人邱處機來縣內南獨樂河村元寶觀(延祥觀),觀有枯柏,捫之復榮。南塘老人張天度作《復生柏》詩,並刻石立碑。至正18年(1358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東路首領毛貴揮師北伐,進入河北,攻克薊州、三河、平谷,威逼大都。明初洪武年間,修築鎮 羅營、北水峪、南水峪、熊兒寨、魚子山長城。永樂年間,繼續修築峨嵋山、黃松峪、黑水灣、彰作、將軍石關長城。期間,平谷先屬北平府薊州,後改屬順天府薊 州。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道通州、平谷、密雲等地。永樂二年(1404年),營州中屯衛自塞北遷入平谷縣內博陸城。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平谷出夫60名。期間,縣內遷來大批山西、山東移民。隆慶五年(1571年),知縣劉愛疏通6渠入
③ 我國古代什麼時候有青銅器和會煉鐵的
目前出土的銅器有商朝的,煉鐵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
④ 出土個鐵碗是哪個朝代的
中國開始使用鐵器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考古發現最早的鐵器屬於春秋時代,其中多數發現於湖南省長沙地區。戰國中期以後,出土的鐵器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並已佔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區的軍隊,裝備基本上也以鐵制武器為主。戰國時期的鐵器還經由朝鮮傳入日本。西漢時期,應用鐵器的地域更為遼闊,器類、數量顯著增加,質量又有提高。東漢時期鐵器最終取代了青銅器。
根據早期鐵器的金相檢驗,中國的塊煉鐵和生鐵可能是同時產生的。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是戰國冶鐵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此時早期的塊煉鐵已提高到塊煉滲碳鋼,白口生鐵已發展為展性鑄鐵。至遲到西漢中葉,灰口鐵、鑄鐵脫碳鋼興起,隨後又出現生鐵炒鋼(包括熟鐵)的新工藝。東漢時期,炒鋼、百煉鋼繼續發展,到南北朝時雜煉生鍒的灌鋼工藝問世。至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冶煉技術體系已基本建立。
在人工煉鐵以前,世界上許多文化發達較早的民族,都有過偶爾利用隕鐵制器的歷史。在古埃及前王朝墓中,發現過隕鐵管狀小珠;第11王朝墓中,曾出土裝以銀柄的隕鐵制護身符。在兩河流域烏爾王墓也出土有隕鐵碎片。美洲幾個古文化中心都使用過隕鐵制的箭頭、小刀和工具。中國商代台西遺址和劉家河商墓中,也發現過刃部用隕鐵鍛制的銅鉞。但隕鐵是天體隕落的流星鐵,與人工煉鐵的性質根本不同。隕鐵制器與人工煉鐵的發明沒有必然的聯系。
⑤ 秦朝崇尚黑色/西漢尚黃色/東漢尚紅色,請說明三種顏色各自的文化內涵
漢民族的祖先, 居住、採集、耕種的土地是黃的, 洪水期飲的河水是
黃的, 到了晚期智人階段, 自己的皮膚也是黃的。應該說, 我們的祖先,
在和森林對比中, 在和禾苗對比中, 在和藍天白雲對比中, 很早就認識
了黃色。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 母系氏族的晚期, 黃河流域活動著一位大政治
家、大發明家, 他曾經征服了黃河流域諸多氏族, 組成氏族聯盟, 作了氏
族聯盟的領袖。人們尊重他, 紀念他, 稱他為「 黃帝」 。「 帝」是「 王天下之
號」 見《說文》, 「 黃帝」就是黃土地上的王天下者。人們把「 黃」送給了
五帝之首的氏族聯盟領袖, 自此, 「 黃」 便成為華夏氏族的民族色, 國
色。
「 黃」代表吉樣、尊貴
《周易》的作者大約已從傳說中接受了黃帝以來尚黃的觀念。《周
易》經文中, 凡出現「 黃」的事物為喻, 其占斷便絕對是大吉大利, 黃色成
為吉祥、尊貴的代表。如《離》六二「 黃離, 元吉。」高亨注傳義說「 離,
附麗也。黃離, 黃色附麗於物也。色不能獨存, 必附麗於物。如黃金是
黃色附麗於金, 黃裳是黃色附麗於裳等是。《易傳》認為黃是美麗之色,可比人之美德。黃離比人有美德附麗於其身, 故大吉。」
此後, 「 黃」幾乎成為吉祥之兆的代名詞。凡與祥瑞之兆有關者, 常
冠以「 黃」字, 如「 黃星」 出現為祥瑞, 晉代王嘉《拾遺記· 軒轅黃帝》說黃
帝「 以戊巳之日生, 故以土德稱王也。時有黃星之祥」 。這也是以為尚黃
自黃帝始的傳說。以「 黃氣」 、「 黃雲」 、「 黃瑞」 、「 黃旗」 、「 黃旗紫蓋」 、「 黃
龍」為天子之氣。《宋書· 符瑞志上》說「 帝堯之母曰慶都, 生於斗維之
野, 常有黃雲覆護其上。」謝眺《始出尚書省》詩「 青精翼紫馱, 黃旗映
朱邸。」李周翰注「 青精, 星也。黃旗, 瑞雲也。皆王者將興之符應也。
紫馱, 天子車也。朱邸, 明帝所居。謂青精輔車, 黃旗映於帝宅, 此謂明
帝將即位之時瑞也。」 載漢代術士嘗言「 黃旗紫
蓋, 見於鬥牛之間, 江東有天子氣。」
東漢尚紅不如現在尚紅得厲害,話說當年張角起義都是用的黃色,起義軍也稱黃巾軍,而不是紅軍。西漢也尚黑色。
在我國傳統「 五行」觀念中· 居於最高地位的即是黑色。黑色納「 五色」於一體, 是「 五色」的還原與復歸, 可以此界定黑
色在「 五色」觀念中的永恆本質。長期積淀於人們色彩視覺情感
中的理念模式通過抽象的經驗形式和摹仿性「 心理視象」 的移入而
導致民族色彩審美圖像一「 尚黑」色彩通感的發生。原始思維結構中的宇宙觀念是渾沌而玄虛的, 人類置身於幽
玄的黑色時空而生發對宇宙和天地萬物的猜度與診釋。老子哲學
體系中以黑色作為帶有生殖崇拜意蘊的象徵性色彩, 推衍其與宇
宙萬物和人類肇始的密切聯系, 貫穿著「 尚黑」思想的主線, 這條主
線曾經伴隨著史前審美風尚演進的漫長歷程, 表現出相對穩定的
色彩心理取向。
二、「 尚黑」觀念之孕育
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眾多發現表明, 以黑色石料打制的石器
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顯然為我們認識史前人類黑色視覺心理的官
能感應提供了材料學依據。廣西柳州白蓮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
的石器, 多為堅硬的黑色隧石打制而成, 年發掘所得件石
製品中, 黑色隧石製品就有件。③值得注意的是, 在該遺址附近
的都樂河和古柳江河道中卻極少有此類黑色隧石, 目前尚難確切
知道它的來源。由此看來, 至少可以相信原始人類對黑色隧石的擇
取絕非信手攫來。廣東南海縣西樵山遺址出土的數千件細石器也
大多為黑色隧石④ , 從工具發生學角度來看, 原始人類對工具製作
材料的選擇更關注於厚重、堅硬的質感, 而黑色隧石除自身所具有
的堅硬質地外, 相對於其他石料還擁有更強烈的色彩視覺感受, 從
而引發出黑色視覺心理的官能感應, 即黑色視覺形態的原初形式。
從目前所能看到的早期舊石器標本中不難發現, 對製作材料
的選擇似乎流露出漫不經心的色彩經營尚且沒有充分理由言其
審美意識的滲入。然而, 卻無法排除原始人對工具製作的經驗攫取
和功能思考, 這一階段的實踐活動包含著較多的偶發形態。對於器
物形狀、色彩的理性觀照溶人了原始的色彩情感體驗, 產生色彩理
念驅動狀態下的視覺驚奇和感官愉悅, 且正是由於對工具製作技
術和能力的駕馭而獲得的自我實現的滿足與快感, 才引發某些工
具純實用功能的擯棄, 進而演變為具有宗教統懾力量和審美意蘊的「 象徵物」 。
吳興錢山漾四層文化出土的石斧新石器時代, 兩面以黑彩
飾繪回紋、雲紋、折線紋等紋飾, ⑤流露出明確的宗教動機, 似乎在
傳達著邀遠的「 尚黑」訊息石峽文化、裕澤文化、薛家崗文化皆發
現有彩繪石斧。黑色飾紋雖然包含有審美遐想的成分, 但更多是
作為原始宗教傳媒的色彩語言符號, 並由此得以實現其文化潛移
和功能逾越。倘若史前「 尚黑」觀念的萌發有可能籍以此類黑色符
號刺激為取象契機, 那麼, 至少多半歸附於原始宗教復合性心理結
構的涵化促動作用。
黑彩飾繪的石斧應為原始部族宗教活動的一種儀仗或權杖。
河南臨汝仰韶文化遺址所出彩陶缸《鶴魚石斧圖》, 即有以濃重黑
彩描繪的帶有「 丫」符號的石斧, 它是具有崇高寓意的儀仗或杖
標, 有可能成為夏代所崇尚的黑色斧飯類儀仗的藍本⑦ 。
新石器時代的藝術已基本上具備了自律性的審美觀念, 而不
再由嚴格意義上的功利性動機來統懾, 由對黑色視覺感受實用目
的的追求轉人黑色審美抽象意義上的概說, 出現了較多的黑色飾
品。如山西朔縣峙峪遺址出有黑色石墨磨製的帶鑽孔的小裝飾品
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出有黑色煤精石磨製的飾品⑧沈陽新樂
遺址出有煤制的黑色圓泡形飾、耳擋、圓珠等飾品⑨河南浙川下
王崗遺址出有大量以黑、紅色彩繪的陶、石、玉質環飾, 獨具匠
意。⑩此外, 我國北方地區細石器文化的黑色石製品也達到了高度
工藝化程度, 蘊含有玄秘的色彩視覺感受, 包孕著「 尚黑」審美情緒
的胚芽。
由色彩陌生感無關注一色彩認知感有關注一色彩情感模
式色彩崇尚秩序的逐漸凸顯, 構成色彩認知、發生、演進的原始
系統結構圖式, 史前「 尚黑」觀念正是在這種原始結構圖式的轉合
下悄然孕育萌發。從史前工具、飾品、陶器製作中尚能隱約窺見「 尚黑」觀念孕
育、萌發的軌跡, 那麼,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文化階段則可以界
定為「 尚黑』,觀念的勃興期。
典型龍山文化黑陶「 尚黑」之風是否可以視為夏代「 尚黑」觀念
的源頭, 尚且毋敢定論, 然而, 從文化傳承的脈絡來看, 夏文化確是
承襲龍山文化而來。
探索夏文化遺存中的「 尚黑」遺痕, 王城崗、王灣、陶寺和二里
頭文化無疑都是重要的研究對象。
王城崗一期文化登封王城崗、禹縣瓦店等皆為灰砂黑陶和
泥質黑陶二期文化開始出現精美的磨光黑陶。王城崗晚期與夏文
化十分接近, 以崇尚泥質黑陶為其文化的主體標志。二里頭一、二
期文化盛行夾砂黑陶和泥質黑陶, 出現較多的鼎、顫、三足盤、豆、
平底爵、盂、筒形瓤等器型, 被考古界確定為夏文化的下限。山西襄
汾陶寺遺址出有一批木器, 「 器物外表彩繪所用調合粘接劑⋯ ⋯與
漆器較為接近的漆類物』嗯與韓非子所說「 禹作祭器, 墨染其外, 朱
畫其內」的特徵極其一致。同期出土的彩繪陶器皆施以黑色陶衣,
如泥質褐陶壺、瓶、盆、盤等器表磨光施黑色陶衣, 再在其上分別以
紅、白二色彩繪變體動物紋、折帶紋、幾何紋、蟠龍紋等紋飾, 類似
舜制木質食器「 流漆墨其上」 、「 猶漆墨之」的記述。
再如, 安慶張四墩遺址出土夏文化陶系崇尚黑陶, 器型有黑陶
鼎、豆、盤、篡、杯、罐、瓤、壺、盆等等, 極為豐富。其中, 夏文化早期
黑陶瓤由淮北花家寺大汝口黑陶杯演進而來, 並且逐漸變化為細
腰高頸喇叭口的瓤, 為商代銅瓤的鼻祖, 從中不難看出由大墳口文
化到龍山文化及至夏文化陶器「 尚黑」之風的源流關系。
值得關注的是, 從眾多史前文化遺存的發掘情況來看泥質黑
陶由夏代極其盛行至殷商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實際上從一個側面
反映了「 尚黑」之風由夏代的勃興鼎盛至商代趨弱的演化軌跡。
夏代考古發掘中使我們得以看到的實物僅僅是一些不易腐爛
的陶器或木器而已, 無疑只能窺其「 尚黑」觀念之一斑。然而, 見
諸於古籍文獻記載的夏代「 尚黑」史料卻是十分豐富的。
《史記· 夏本紀》「 帝錫禹玄圭, 以告功於天下之。」玄圭, 即黑
色的玉圭。帝舜為表彰禹及其輔佐大費治理水土功績, 分別賜其黑
色的玉圭和黑色的族旗飄帶, 將黑色的特定意義與水之玄色紐系
在一起。由此推衍, 「 五行」北方所配黑色及其黑色之君額項、水官
之臣玄冥絕非空谷來風。
其實, 早在禹之前業已凸顯出「 尚黑」的端倪。《集解》引應勁
日「 黃帝受命, 有雲瑞, 故以雲紀事也。⋯ ⋯冬官為黑雲。」與「 五
行」北方黑色之君相符。黃帝、帝堯等衣著服飾皆尚黑。舜時, 黑色
增帛被規定為高辛氏後裔朝見之禮品。使用黑增的高辛氏為夏後
氏之先祖, 故其後裔仍沿襲崇尚黑色, 筆者以為, 夏後氏「 尚黑」之
風即緣於此。
夏後氏時, 「 尚黑」之風極盛, 滲透於人們行為活動的諸多方
面如服飾、車乘、祭祀、儀禮、居室等等, 無不為「 尚黑」審美風尚所
統懾, 《禮記》等對此多有記載。如
「 夏後氏尚黑, 大事斂用昏, 戎事乘驪, 牲用玄。」 《禮記· 檀弓
上》
夏代不僅對車乘和祭祀用牲以及器物、服飾等作出嚴格規定,
還以黑色作為「 貢維土五色」之主色, 供天子築壇祭天立社和諸侯封地的證物, 作文綉服色, 明確服裝之等第。同時, 夏代「 尚黑」之風
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美與丑的審美評價。「 昔有仍女生女, 叛而甚
美, 光可以鑒, 名日玄妻。』, ⑧皮膚顆黑光可照人, 而仍以為美麗之
至, 可見對黑色崇尚之極。黑色雖然成為夏代崇尚色彩之主流而為
至上之美, 但在局部意義上也包涵有丑的審美評價, 認為「 己惡而
掠美為昏, 貪以敗官為墨, 殺人不忌為賊。』, ⑩「 墨」為「 流餚五刑」之
一, 即黯面, 「 先刻其面, 以墨窒之。」通過以黑色刺刻面部而作為一
種罪惡和醜陋的象徵。
夏代「 尚黑」之風至秦仍有所遵循, 如同「 殷人尚白」 的色彩崇
尚模式一樣主導著這一時期的審美風尚。雖然, 自夏以後的「 尚
黑」之風漸趨衰褪, 而作為一個時代最具堅實根抵的審美風尚的影
像投射總難以被抹去其殘垣斷跡, 這是由「 尚黑」觀念的流變性所
決定的, 也是文化運演的相對不可徙移性所導致的文化形態和審
美風尚傳承的恆常現象。
中國史前「 尚黑」觀念孕育、萌發、勃興的軌跡並非清晰可鑒
然而, 透過眾多史前文化遺存殘留的「 尚黑」遺痕, 仍可得以窺視這
個東方古老民族時斷時續的色彩崇尚歷程。
殷人雖然崇尚白色, 卻仍以玄鳥為其部族圖騰。玄鳥, 燕子, 因
燕子的羽毛是黑色的, 故稱玄鳥。《詩經· 商頌· 玄鳥》「 天命玄
鳥, 降而生商。」包孕有黑色之圖騰色彩。周雖尚赤, 但周天子在冬
季則要「 居玄堂」 「 乘玄路, 駕鐵驪載玄旗, 衣黑衣, 服玄玉』, ⑩ , 似
乎毫無尚赤之意, 相反卻構築了一個黑色氛圍的生存空間。秦漢時
期, 「 秦得水德而尚黑」 鄒衍語黑色施用於器物、服飾等, 漢初隨
秦制, 「 尚黑」之風依然盛行, 曾規定按五時分別朝服色彩, 「 至朝皆
著皂衣」成為約定俗成的宮廷官顯著裝儀禮。
黑色對於冕服制度的影響初始於商代, 《書經· 櫻篇》「 綉以五彩, 彰施於五色, 作服汝明。」其中的翻為斧形, 刃白身黑, 取意決
斷宗彝則為純黑。「 作績黑也」 , 黑色遂成為十二章紋之主色。此
外, 三代盛行「 玄冠」之式,《儀禮· 士冠禮》「 主人玄冠」 。年
殷墟西北崗商墓所出浮雕人形玉飾, ⑩頭戴高冠, 冠上透空, 周邊
有扉棱, 上附裝飾品, 研究者認為即是「 玄冠」之原型。殷商文化遺
存中殘留的黑色崇尚痕跡, 足以反映夏代「 尚黑」之風對殷商文化
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如台西和北京平谷劉家河遺址商代貴族墓出
有黑、紅色相間的衣裊滕縣前掌大晚商大型墓出土織物皆為黑、
紅、白三色彩繪圖案殷墟貴族墓出土織物上的獸面紋圖案間敷黃
黑色, 或以黑線單色飾繪, 末流貴族或上層平民墓出土織物為紅底
黑線繪飾蟬紋, 黑色麻織物最多的則見於中下層平民墓。
商周時期, 黑色仍是棺撐和車乘飾繪的常用色彩, 《周禮· 春
官· 巾車》「 服車五乘孤乘夏篆, 卿乘夏漫, 大夫乘墨車, 士乘棧
車, 庶人乘役車。」殷墟郭家莊發掘出土的一輛乘車, 箱輿的欄桿、
木板皆畫有黑、紅相間的彩繪紋飾函潮北黃破盤龍城商代方國墓
葬出土棺撐的雕花陽面皆以黑色塗飾⑩河北莫城台西商墓棺掉
亦為朱漆黑彩。⑩
秦漢冕服皆深衣制。秦尚皂服黑色東漢受「 四時迎氣」神仙
思想之影響, 規定了四季服色, 「 年始冬十月, 色外黑內赤與德相
應。」黑則被列為冬服之色。在立春至冬至日, 皇帝率百官換上黑色
「 季服」分別到東、西、南、北郊進行祭祀活動, 其冕冠上為玄色, 下
為續色, 皆尚黑。孝文帝時, 初始承襲秦「 尚黑」之風, 茲後遵循五行
生克理論漢應為土德易服色, 色尚黃。
在葬俗方面, 戰國至秦漢時期, 隨著當時厚葬風氣的盛行導致
作為明器的彩繪陶興起, 彩繪陶雖毫無實用之功能, 但燒成後皆施
黑色陶衣, 裝飾華麗, 繪制精美, 紋樣絢麗流暢, 極富浪漫主義色
彩, 依稀保留有「 尚黑」思想的烙印。
黑色自夏代倍受崇尚以來, 至商周乃至秦漢皆流露出濃郁的「 尚黑」遺風, 甚至於隋唐以來的審美精神都包孕著「 尚
黑」之風的文化積淀, 投射出華夏民族審美風尚的獨特品格。
劉邦被漢朝官方稱為赤帝,赤,也就是紅色。
⑥ 在我國,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器最早在
這個問題,是問取代 答案毫無疑問 是D。
春秋出現鐵傢伙,但還不好用,直至漢代 鐵兵器才全部取代青銅兵器
⑦ 從商朝到春秋戰國青銅鼎風格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青銅器紋飾演變的原因 2.1人與自然、人與動物關系的變化 人與動物關系的變化對商周青銅器紋飾演變的影響表現了對自然的無奈、恐懼與敬畏,使得人們期盼神力的庇護,甚至把自己想像為某種猛獸,刻畫獸身人首或人身獸首的形制、紋飾。在青銅器上用更為獰厲怪異的紋飾「辟邪免災」,增強自身的安全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從運用智慧、工具與猛獸斗爭,從偶爾取勝,逐漸相持,到掌握主動以挑戰者的姿態出現,而進入了人尋獸而獵的時代,前一時期佔主導地位的饕餮紋、夔紋數量減少,面積縮小,所表現的怪異力量遞減,逐漸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銅器裝飾中動物紋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異的力量,或被現實動物紋、人物紋或幾何圖案替代。「商周青銅器上種種紋樣現象,首先不是出於奇異的審美觀念,而是出於對自然力的崇敬和支配它的慾望的幼稚的幻想。」「商代青銅器的紋樣,是與當時生活中的動物界及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商代裝飾藝術家所使用的動物紋樣中,大多數都原來有一個土生的和與自然界有關的基礎。」 2.2青銅器功能的變化引起紋飾的變革 商代和周初青銅彝器,是酒器的組合,尤以祭祀用器為主,其動物紋樣與祭祀祖先也有密切的關系。動物中有一些是幫助巫師通天地的,而它們的形象在古代便鑄在青銅彝器上了。不難設想,青銅彝器怪異的紋飾把人置於恐懼與威嚴之下,在祭祀的煙火繚繞之中,巨睛凝視,闊口怒張,瞬間即可咆哮的動物紋飾,有助於造成嚴肅靜穆、詭秘陰森的氣氛,產生震撼人心的威懾力,充分體現統治者的意志、力量。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變革、學術爭鳴空前繁榮。青銅器的應用則是鍾鳴鼎食的組合,已失去彝器和禮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方向發展。青銅器不僅造型依據人的尺度設計,裝飾上一反前一時期的簡明、質朴,趨於細膩繁茂、靈巧新穎。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於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於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台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現在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 起來的,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為體型比例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是其典型。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實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採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採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後期起計,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按照具體情形, 又可區別為前後兩個階段。 中國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品種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農具與工具、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等。單在酒器類中又有爵。角、觶、斝、尊、壺、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個器種,而每一器種在每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風采,同一時代的同一器種的式樣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區的青銅器也有所差異,猶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因而使青銅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從文物鑒定的角度來說,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鑒定難度大,反過來又使研究賞析更富有情趣,青銅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⑧ 各個時期的青銅器及代表作是什麼啊!!!
商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8)劉家河遺址及商墓擴展閱讀:
中國境內:
目前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銅製品是來自陝西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殘片,經檢測為冶煉所得,距今6500~6700年歷史。
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古老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經碳14鑒定距今約5000年。此刀長12.5厘米,為單范鑄成。沒有槽及環首等成熟的後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從考古資料來看,土耳其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的地區,中國相對稍晚卻緊跟其後。但中國青銅冶煉技術掌握時間略晚。
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⑨ 早在多少年前,我國就掌握了青銅器的鑄造
國時期的秦國就是大規模使用了青銅兵器
掌握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就很早了:
一、青銅器起源與青銅器時代斷代
1、二里頭文化期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二里頭文化期得名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二里頭遺址發現了相互疊壓的四個文化層次,發掘了墓葬和宮殿遺址。目前二里頭發現的青銅器不多,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鏃及戈、戚等,但是發現了青銅禮 器爵,爵的整個數字雖還不足十件,但在鑄造史上極為重要。從鑄造簡單的兵器、工具到鑄造容器,在技術上是一個飛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禮器為主體。青銅禮器是青銅時代的主要徵象。二里頭文化中青銅禮器的發現。表明歷史已進入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青銅時代。
2、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於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於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3、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台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現在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 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
4、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採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史記.殷本紀》載盤庚至武丁時較詳,陽甲時,殷衰,盤庚五遷,至小辛復衰,至武丁得到了傅說為相,而後才能使「殷道復興」。所謂殷衰,是指商王對諸侯失去控制力,諸侯不朝,即政治不從屬,經濟上不貢賦,因而國力衰微。而殷墟高度繁榮的青銅文化,必需在武丁的武功文治經營相當時期方能達到,武丁—即位不可能立即出現殷墟青銅文化的高度發展。因此,這個時代,可能是商代中期青銅器和晚期青銅器的交替時期。
⑩ 想知道有關於平谷的歷史和傳說
平谷位於北京市東北部,區政府所在地距東直門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6度55秒 ~117度24秒 ,北緯40度02秒~40度22秒 。西北與北京市密雲縣、西與順義區接壤,南與河北省三河市為鄰,東南與天津市薊縣、東北與河北省興隆縣毗連。境域東西長35.5公里,南北寬30.5公里。地處燕山南麓與華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帶,因其東、南、北三面環山,中間為平原谷地,故得名平谷。境域群山聳翠,萬里長城環繞北部山間;泃、洳二河映帶左右,縈回境內。
平谷地貌由北部、東部、南部山地和中部、西南部平原兩大地貌單元組成,山區、半山區佔七分之四,平原佔七分之三。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中間平緩,呈傾斜簸箕狀。東北部的四座樓山周圍為中心區,有17座山峰超過千米,其中柳樹灣山的主峰東紙壺達1234米,為最高峰,是與興隆縣的界山。岩石由元古界火山岩、石英砂岩組成。該山區特點是縣崖聳露,溝深壁陡,溪谷狹長,草木繁茂。分布在鎮羅營鄉北部、熊兒寨鄉東部與黃松峪鄉北部。面積15.07平方公里,呈壟崗狀或渾圓狀。海拔150~800米的低山區456.19平方公里,呈「M」型分布於北、東、南部,以片麻岩、硅質白雲岩、碎硝岩、碳酸鹽岩類構成的單面山、饅頭山為主。中低山區佔北京市山地面積的4.5%,是林果的發展基地。崗台階地分布於山前,呈環帶狀由西樊各庄向東,經樂政務、王辛庄、山東庄、南獨樂河、韓庄等鄉鎮北部轉向南至東高村鎮大旺務村止,面積131.13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已成平坦的塊狀階地,為果園分布帶。平原分布於中部、西南部,面積344.94平方公里,為洪水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20~100米,馬坊鎮小屯村北雙泉地段海拔11.2米,為全縣最低點。平原地區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為主要糧菜區。境域的土壤主要是棕壤、褐土、潮土、水稻土4個土類。在縣城東、北、南部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帶為山地棕壤褐土區。在山前崗台階地和溝谷上,為山前褐 土區。在中、西部和西南部的、洳二河的沖積平原為潮土區,間有小片水稻土。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區,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最高氣溫17.3°C。年均降水量為644毫米,風向以北西風為主,平均風向頻率9%,多在11~2月。
境域植被豐厚,林木覆蓋率達51.3%。山區海拔400米以上的植被以油松、側柏、櫟、山楊、平榛和荊條等雜木灌叢為主,低山崗台植被以果樹、油松、刺槐和荊條叢、黃白草為主,山間平地、平原河谷、村莊周旁以果樹、楊柳樹為主。有丫髻山、四座樓、海子水庫3個國有林場,林地面積2.84萬畝。經多年封山育林,從西北至東南形成大面積防護林帶。全縣有野生植物資源227種,按用途可分為:密源、葯用、飼養、纖維、油料、觀賞等 種。有一級古樹24棵,二級古樹36棵,包括銀杏、國槐、油松、側柏等。山林中有野生動物金錢豹、梅花鹿、獾、狐狸、狼、山雞、青羊、狍子、蒼鷺、大白鷺、山斑鳩、雨燕、翠鳥、野雞、雲雀、野鴨等近百種。
歷史發展:平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在山前台地繁衍生息。六七千年前的平谷先民,就在泃河兩岸創造出了燦爛的上宅文化,它與京西周口店東西輝映,填補了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在考古學中被譽為「紅山之祖」。劉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成套青銅禮器與金耳環等金器,特別是鐵刃銅鉞的發現(全國僅發現3件),充分證明了平谷先民的聰明智慧以及先進的農耕文明。已經引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廣泛關注的黃帝陵墓——軒轅台,坐落在平谷山東庄鎮的北山上。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北京市考古學會、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平谷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平谷與華夏文明學術研討會」,於2005年8月舉行。來自中國海峽兩岸以及韓國、日本的近60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與會學者答成了5條共識,一致認為軒轅廟的確建於漢代。
另一處著名歷史遺跡是丫髻山碧霞元君祠,始建於唐、鼎盛於清,丫髻山充滿傳奇,「海瑞踢鼓」、「乾隆賞錢」等傳說膾炙人口。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丫髻山萬壽道場,為康熙60大壽祝禧。康熙曾兩次游丫髻山並撰文立碑。乾隆、道光兩位皇帝也曾游覽丫髻山;四月廟一度成為北方四大廟會之一,素有「西有妙峰山,東有丫髻山」之說。2004年,丫髻山被列入「平谷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2006年4月,作為人文奧運工程已經整修一新,接待遊人。
境內綿延57公里的明代長城蜿蜒縱橫於北部山區,更為平谷這片古老的土地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革命事業:抗日戰爭時期,平谷是冀東著名的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解放平谷縣城,包森領導的13團和勇敢的平穀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建立魚子山、盤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先後有1287人慘遭殺害,有555名烈士犧牲在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歷史上,寫下了壯麗篇章。今在山東庄鎮魚子山村建有抗戰紀念館、紀念碑,南山村慘案遺址,供後人永為瞻仰和祭奠,這里也是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平谷的人口,主要源於土著、明初移民、清代遷居的旗人、明清以來的民屯、軍屯以及逃荒定居的,俗稱「一擔子挑來的」。平谷素以民風淳樸著稱,走進平谷會讓人感到格外溫暖。
平谷於西漢初年(即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縣,至今已經2200多年,(與福建省福州歷史相近)期間,縣有撤並,域有變遷,然而「平谷」這個名字一直延續至今。2001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標志著平谷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