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城遺址
『壹』 泰安通天街的相關傳說,有誰知道么
「通天街-岱廟-紅門」就是泰安的中軸。通天街位於泰安歷史文化軸上,是泰安「三重空間」的「人間鬧市」區,位置非常重要。通天街南端是明代泰安古城的南城門遺址。
通天街,是泰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在《泰安縣志》中曾被稱為「景岩街」(因取《詩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之意而得名)。從通天街往北,過遙參亭,穿岱廟,經岱宗坊可直達南天門,所以在清末時又稱之為通天街。1928年,此街被改為中山街,1938年又被改為新民街,直到1949年才重新被定名為通天街。這條街道見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歷程,見證著往返於街上各色不一的人群,也見證著文明通向未來的一切。街長長地延伸於城市的一端,目睹著城市的興衰、起落。通天街名字更迭的過程便是一段歷史發展的過程,街名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從而更加沉厚、穩重,更加具有古老的韻致神態。詩人賈魯在《登泰山》中形象地將登山前的感覺展現給世人,將站在那條堅硬曲折、迴旋著時光之彩的大街上的所見所思一語道破:「山前回首望,一夢恍相符。」如夢的長街伸展在人們眼前,且不說泰山上數不勝數的文化古跡,僅此一條街就將泰安深刻地定義在文化名城的位置上。街,是城的經絡,是連接人文地理的重要線條,這一線條讓一座城市有了骨感美,有了難以料想的氣質與魅力。著名的通天街在泰安人民的心裡是一條通往神的大街,是一條通往燦爛與輝煌的街體,與山脈緊密相擁的石階像一道歷史之音揚奏在泰山腳下。街上的行人或手捧燭台,或手擎香火,那姿態之安詳,那形質之平緩,久久徘徊於街面上。街由此更為神聖、大氣,更為寬容、神韻。在街上穿過的人大多會在即將轉入山門時回望踏過的路石,回望那些似曾被腳印覆蓋的過去,那記憶卻永遠都在,永遠都銘刻在路人的心中。
******************
通天街
曾被稱為中山街
通天街是泰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在《泰安 縣志》中被稱為景岩街。並取《詩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之意,從而得名。由於從通天街北行,過遙參亭,並穿岱廟,經岱宗坊便可直達南天門,所以在清末時又稱之為通天街。到1928年的時候,被改稱為中山街。1938年改為新民街。一直到了1949年,才又重新復名為通天街。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改為躍進街。1981年又改回了通天街的名稱。由於原來的街道低矮破落,在1984年的時候,拓寬改造。位於泰安市區中部的岱廟正南。北起昇平街,南至財源大街。
『貳』 布金山的漢古城遺址
布金山,山峻峰險,溝壑縱橫,流水瀑布,溪水碧清,泉水甘甜,森林密版茂,松濤陣陣,奇花權異草,奇岩怪石,氣勢磅礴,靈光四射,金光閃閃,實屬風水寶地,風景唯這邊獨好。
布金山腳下的小王村,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化資源豐富,名勝古跡頗多,至今流傳著許多動聽的神話般的故事。
商周周遺址,位於小王村西山坡。長寬各 50米 ,文化層1至3米。曾出土陶器、銅劍等大量文物。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漢古城遺址,又稱羽父城遺址。位於小王村東1里許,古城村北長 350米 ,寬 500米 。出土文物有春秋晚期黑陶瓷器、漢磚瓦、古錢幣、銅箭頭等。在斷崖處,有古城牆殘壁,是一座古城址。泰安舊志載:「在泰安城西南70里,羽父山之陽古城庄,相傳為魯公子羽父食邑。」民間傳說,三國劉備、關公、張飛三兄弟,曾在該古城相聚會。其屬市文物保護單位。
『叄』 泰安有哪些名勝古跡
泰山風景名抄勝區
秦泰襲山刻石
徂徠山
玉皇頂
瞻魯台
日觀峰
天街
月觀峰
升仙坊
望人松
五大夫松
雲步橋
中天門
壺天閣
岱宗坊
馮玉祥墓
紅門(一天門)
高山流水亭
斗母宮
後石塢
泰山佛光
霧凇雨凇
探海石-雲海玉盤
旭日東升
桃花源
扇子崖
黑龍潭
天燭峰
大觀峰
經石峪
齊長城遺址
十八盤
普照寺
碧霞祠
南天門
孔子登臨處
王母池
大汶口遺址
岳廟
其中泰山是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了:
泰山以五嶽獨尊名揚天下,為中國十大名山之首
『肆』 求泰安、鄒縣的具體歷史詳情、概貌
泰安
早在五千年前,在它境內的大汶河畔就有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位於泰山南麓的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據考證,這片古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已出土的陶、石、玉、骨等不同質地的用具和祭品都異常精美,晚期的陶尊上還有象形文字樣的刻畫符號,專家們認為是中國文字的祖源,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這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泰安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這里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反映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及原始社會解體的整個過程。夏商以後,汶河流域出現了牟、鑄、遂、宿等古國,經濟文化率先發展,春秋時期,這里又成為齊魯必爭之地,著名的「長勺之戰」就發生在泰山東麓,齊國修築的軍事防線齊長城,殘牆猶在,在中國歷史上,這里曾設置過郡、路、州、府、人員輻輳,是區域性政治、經濟中心。西漢赤眉,東漢黃巾,唐代黃巢,都曾來這里安營紮寨。
泰山被尊為「五嶽之首」,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春秋戰國時,泰山南北齊魯文化泱泱大觀。秦漢以來,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康熙、乾隆等12位帝王先後登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祀天地神靈,祈求國泰民安。歷代文人墨客也多登臨抒懷,李白「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都成為千古絕唱。泰山擁有2000多處摩崖石刻,其規模之大,精品之多,時代之久,書體之全,在國內外名山當中是無語倫比的,堪稱天然的書法藝術博物館。岱廟在泰安城中,廟內古木參天,碑刻林立,其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古老的泰安城由於帝王封禪、民眾禮神、文人騷客的游歷漸漸地發展起來,並漸漸地形成了山不壓城,城不佔山,而又「山城一體」的獨特格局。
泰安是中國華東地區重要的對外開放旅遊城市。泰安北依山東省會濟南,南臨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故里曲阜,東連瓷都淄博,西頻黃河,面積7762平方公里,人口538.6萬(1999年)。其中泰安市區人口37.4萬。轄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 肥城市 寧陽縣 東平縣等6個縣市區。泰安市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早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存,繁衍,5萬年前的新泰人,已跨入智人階段,5000年前這里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成為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由於古人對太陽和大山的崇拜,自堯舜至秦漢,直至明清,延綿幾千年,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佛道兩家,文人名人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泰安也因山而得名,從古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中來,寓意「國泰民安」。泰山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因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而今又成為世界珍貴遺產。
在自然科學上,構成泰山山體的泰山雜岩,是20-25億年前形成的太古界地層。研究這類岩石的成因,對解決中國東部太古代地層的劃分、對比及其歷史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
更重要的是泰山於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五嶽之首,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祀的山嶽,這個歷史貫穿著整個封建社會,因而使它具有至高無尚的歷史地位。從先秦時代到中國封建社會結束,前後連續四千年數以百代的帝王或代表帝王的使臣朝拜祭禮泰山,形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帝王封禪祭禮、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即從祭地的嵩里山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在數千年的泰山文明史中,不僅有泰山的封禪史,還有宗教、審美、科研以及農民運動的豐富歷史。尤其在審美發展史上所產生的美學價值是十分突出的,通天拔地的泰山給人以雄偉的美感。泰安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境內的泰山為「五嶽之首」。泰安是國家衛生城市,城衣依泰山而建山城一體,城景交融,古老的泰山與現代化的城市形成了古與新的和諧統一。泰安是山東省高校科研集中之地,擁有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泰山醫學院,泰山學院等四所國內有影響的高等院校和三名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學院兩院院士。泰安地處中國南北交通要沖,泰安還是中國石膏,自然硫和花崗石的主要產地,泰山花崗石因賦有「穩如泰山」,「重於泰山」之意,北京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中國著建築均採用泰山花崗石。泰安機電 紡織 化學 建材 煤炭 電力 食品工業有傳統優勢。泰安在滬深股市上市的泰山石油,泰山旅遊 魯能泰山,魯潤股份等四支股票,均有較好的業績。每年九月上旬舉辦的泰山國際登山節是泰安人民的新節日,是泰安人民連結四海賓朋的金色橋梁。
鄒縣
鄒城歷史淵源
遠古時代,山東半島上生活著一支氏族。他們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認為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聖的蜘蛛的後裔,並受其庇祜。於是,他們把蜘蛛當作自己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志,而稱呼本氏族為邾 。
後來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縣一帶),建立邾國。邾子國先祖是晏安,五世孫曹俠封於邾,十二世孫是夷父顏,謚號邾武公,齊國推行霸業,夷父顏響應隨從,去各國奔走聯絡。魯國非常憤恨夷父顏的行為,借故向周王誣告夷父顏。魯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國,公元前678年,周王誅殺夷父顏,弟叔術代理邾國君位,十多年後,夷父顏的冤誅得以昭雪,叔術又把國君位子,讓給了夷父顏的兒子夏父,夏父繼位後史稱邾文公 。
都於邾,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鄒城東南紀王城)。在此建都400餘年。戰國時,邾國為楚國所滅,邾國貴族四處逃散。但他們念念不忘自己的邾國,因而去掉耳旁,改姓朱。邾滅後,故城仍為當地政治、經濟中心。秦置鄒縣,屬薛郡,漢屬魯國,歷經晉、劉宋、元魏,直至北齊年間遷徙在鐵山之陽,故城逐漸淪為廢墟。邾國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齊遷徙共延續了1100餘年,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代都城
桑梓、聖地禮儀之邦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故鄉,素有「孔孟桑梓」的美譽,至今鄒城火車站保留著雙聖碑,書有「孔子誕生地」、「孟子誕生地」。
三、今日鄒城
資源豐富:鄒城境內有設計能力為3000萬噸的兗礦集團,有儲備達20億立方米的花崗石礦山,還有大棗、核桃、板栗等規模產品。
交通發達:104 國道和京滬鐵路橫穿鄒城市區,建成通車的京滬高速公路也從市郊經過,東西向有直通港口的兗石鐵路。鄒城分別與臨近的濟寧、兗州、曲阜日漸融合,形成衛星城之趨勢。 通訊發達:有大容量的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網,電話、手機非常普及,同時開通數據交換和互聯網業務,寬頻網路普及到每個小區,企業和個人上網非常普遍,建成專門的教育網、政務網路、電子商務網路。
基礎設施完善:境內有多個高級賓館,兗礦集團外招、鄒城擇鄰山莊和鄒城國際大酒店三處星級賓館,全市水、電、煤氣一應具全,有設施先進的兗礦游泳館和國家標準的鄒城體育場,西郊建有大型污水處理廠,市內多個大型商場、超市、批發市場,有著良好的購物環境,西部開發區和東部開發區給鄒城帶來無限商機。<br>
旅遊勝地:鄒城北鄰曲阜和泰山南靠微山湖,境內旅遊景點眾多,有孟府、孟廟,孟林、孟母林;有孟母三遷遺址;有孔和秦始皇曾登臨的嶧山,山上奇石遍布,洞穴幽深;還有古老的摩崖石刻以及山東地區最大的地下宮殿「荒王嶺」等人文自然景觀;鄒城境內的鳧山,俗稱八卦山,相傳伏羲畫八卦於此(詳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出版《辭海》「鳧山」釋義),鳧山東峰又稱承雀山,傳為女媧誕生於此(詳見商務印書館1931年出版《中國古今地各大辭典》)。
鄒城在經濟發展上得天獨厚的優勢,境內有兗礦集團、鄒縣電廠、魯南自行車廠等大型國有企業,還有無名啤酒廠、鋼山酒廠、氮肥廠和油漆廠等中型支柱企業,人們生活富足,文化氛圍濃厚,建設有人民廣場、文化廣場、體育廣場、游泳館、鐵山公園、鐵西公園、城南環湖公園、孟子湖等綠地工程和娛樂場所,歐陸商城、城中城商業街、香港街、義烏商城、傢具商城等商業場所、在魯西南地區有「小香港」的美稱,是商家必爭之地。
鄒城市緊緊抓住發展的機遇,緊跟時代步伐,境內互相聯合,挖掘潛力,境外積極招商引資,引進技術人才,擴大典型產品的出口和國內品牌的創立。與此同時,政府決策層根據鄒城的特點和現實,對鄒城分區規劃,找准重點進行開發,並積極引導和拓寬民眾對未來發展的意識和觀念, 建立起一種良性的思路和模式,激發起城市發展的活力。
作者: 夜光男孩 2004-12-15 18:38 回復此發言
--------------------------------------------------------------------------------
2 鄒城歷史
鄒城必將走在時代的前列。(200412月15日修改 夜光男孩)
四、氣勢磅礴鄒魯之歌
東方君子國,鄒魯聖賢鄉,炎黃初始興華夏,儒墨並顯潤中華,尋根朔源發軔地,謁祖朝聖共一家。啊,鄒魯!啊,鄒魯!你是我民族的根,你是我中華的魂!
謙謙君子國,徐徐鄒魯風,文教興盛比當年,科技發達亦稱雄,儒墨同化鄒魯人,德高學優技藝深。啊,鄒魯!啊,鄒魯!你是我中華的典範,你是我文明的結晶!浩浩君子國,鄒魯春潮湧,東臨大海西沿運,鄒魯煤電好冶金,大鋼重機開新天,再造中華制高點。啊,鄒魯!啊,鄒魯!你是我中華文明的縮影,你是我民族復興的宣言!
五、鄒城歷史大事
邾文公遷都嶧山之陽
文公遷都嶧山之陽】邾文公是古邾國第十代國君。魯文公十三年(前614),邾文公卜遷於繹"。邾文公所處的時代,是我國歷史上奴隸制衰敗的時期,大國爭霸,戰爭頻繁。勢力單薄的邾國夾在齊、楚、宋、魯之間,經常受到戰爭威脅。邾文公不顧年老體衰和大臣勸阻,毅然將國都由邾瑕(今濟寧市南5公里處)遷至嶧山之陽(今鄒城市嶧山鎮紀王城村一帶)。
嶧山之陽地理形勢優越,易於防守,周圍河流縱橫,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邾文公定都嶧陽後,減輕了戰亂威脅,邾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同時奠定了鄒縣古代行政區劃的基礎。
『伍』 泰安有什麼名勝古跡
岱廟、泰山。
『陸』 泰安歷史故事
早在五千年前,在它境內的大汶河畔就有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位於泰山南麓的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據考證,這片古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已出土的陶、石、玉、骨等不同質地的用具和祭品都異常精美,晚期的陶尊上還有象形文字樣的刻畫符號,專家們認為是中國文字的祖源,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這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泰安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這里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反映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及原始社會解體的整個過程。夏商以後,汶河流域出現了牟、鑄、遂、宿等古國,經濟文化率先發展,春秋時期,這里又成為齊魯必爭之地,著名的「長勺之戰」就發生在泰山東麓,齊國修築的軍事防線齊長城,殘牆猶在,在中國歷史上,這里曾設置過郡、路、州、府、人員輻輳,是區域性政治、經濟中心。西漢赤眉,東漢黃巾,唐代黃巢,都曾來這里安營紮寨。
泰山被尊為「五嶽之首」,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春秋戰國時,泰山南北齊魯文化泱泱大觀。秦漢以來,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康熙、乾隆等12位帝王先後登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祀天地神靈,祈求國泰民安。歷代文人墨客也多登臨抒懷,李白「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都成為千古絕唱。泰山擁有2000多處摩崖石刻,其規模之大,精品之多,時代之久,書體之全,在國內外名山當中是無語倫比的,堪稱天然的書法藝術博物館。岱廟在泰安城中,廟內古木參天,碑刻林立,其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古老的泰安城由於帝王封禪、民眾禮神、文人騷客的游歷漸漸地發展起來,並漸漸地形成了山不壓城,城不佔山,而又「山城一體」的獨特格局
『柒』 泰山上歷史文化遺址有哪些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在漢族傳統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嶽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後,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因此留下眾多聞名天下的石刻,這些石刻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製作精巧。泰山現存有石刻1696處,分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記載泰山歷史的重要資料,又是泰山風景中的精彩去處之一。
名氣最大的建築:南天門、碧霞祠。
南天門在山東泰安市泰山上十八盤之盡處,舊稱三天門、天門關,海拔1460米,山於此為最危聳,飛龍岩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
彷彿天門自開。元中統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張志純創建。
沿天街由西往東,在東端的高崖之上,有一座泰山現存的最完美的一處古建築,保存著中國明清時期的風格,這里集建築與繪畫、雕刻、林木為一體,稱得上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典範,這就是碧霞祠。碧霞祠供奉的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她是泰山的主宰神,俗稱「泰山奶奶」,據說泰山奶奶非常靈驗,許多人登泰山就是專門來這里向泰山奶奶求願的。有人求富貴、有人求平安、有人求生意興隆、還有人求長壽或有個兒子。求願時一般都要向泰山奶奶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若沒達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許願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的,有送匾的,有捐資修廟的,也有植樹造林的。心誠則靈,登泰山時到老奶奶前許願是許多遊客非常樂意的事。
摩崖石刻
泰山現存的石刻中,摩崖石刻佔57%以上,重要的如唐《紀泰山銘》摩崖石刻、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宋摩崖》和元《天門銘》摩崖石刻等,其他刻於自然石上的題名、題記、題詩,幾乎遍布泰山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