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遺址特點
丁村遺址,是一片片斷崖溝壑中的沙礫地,就在這里,發掘出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專化遺址。丁村被定為舊屬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這個時代,介於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較接近於現代黃種人。丁村,還存有明清兩代民居,都放射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實用信息 景區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 山西臨汾市襄汾縣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長約十一公里 門票: 丁村文化遺址無門票、丁村民俗博物館15元/人 開放時間: 8:00-18:00
⑵ 中國歷史的代表遺址有哪些特點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古跡。
我國歷史古跡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我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至今已發現的古人類有十多種,如距今已有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距今有80萬年的陝西藍田人,距今有40萬年的北京人,遺跡年代更晚一些的丁村人、長陽人、馬壩人、山頂洞人等等。至於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就更多了,比較典型的有本文提到的「藍田遺址」、「河姆渡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大汶口遺址」等。
我國古代為帝王修建陵墓的風氣相當盛行,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其中所發現的歷史文物之豐富一向為世人所注目。我國著名的帝王陵墓主要有黃帝陵、禹陵、秦始皇陵、昭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等。1974年我國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了面積達14,260平方米的兵馬俑坑,坑內有成千上萬個武士俑和陶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河姆渡文化遺址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據考證,傅家山先民定居以後,種植水稻是它最主要的食物。根據是骨耜農具的使用、夾炭陶中大量摻和的稻穀和陶器上穀粒、稻禾的刻劃紋飾等。除此之外,漁獵和採集是這些先民必要的經濟補充。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⑶ 丁村遺址的文物遺存
在丁村各地點發現石製品2000多件,石製品的表面常包有一層純凈的碳酸鈣外殼,證明曾被河水浸泡過。但很多石製品的稜角仍很明顯,說明它們並未經過搬運或只是經過近距離搬運。石製品的原料約95%為角頁岩,余為燧石、石灰岩。以石片和石核為多,具有加工痕跡的石器只佔6.6%。這說明丁村附近密集的石器地點可能是當時的石器製作場。
丁村石器多以角頁岩為原料,占總數的95%以左右,少量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閃長岩製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數量較少,其數量略少於總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跡,很少進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製成。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狀器為其所特有。
丁村的石片多半用碰砧法和投擊法(又稱摔砸法)產生,具有寬大於長、石片角大(多在111°~130°之間)、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大且常常雙生等特點;石核也比較大,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片是用石錘直接打制的。在一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檯面的痕跡,這是一種比較進步的技術。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類,以後者為主。石核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類。砍斫器是用交互打擊法加工的,與北京人的砍斫器不同,後者單面打擊的多,交互打擊的少。手斧只有一件採集品。石球用石錘打擊而成,尚未發現象許家窯人那種用兩個打制石球對敲而成的正球體石球。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狀器、小尖狀器和刮削器。石片砍斫器與石核砍斫器不同,絕大部分是一面打擊的,並且刃部較薄。厚尖狀器用大石片製成,又分成較厚的三棱大尖狀器和較薄的鶴嘴形尖狀器兩種。三棱大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於是在丁村首次發現的,所以又稱為「丁村尖狀器」。小尖狀器都是用較薄的石片製成的,有的刃緣打製得相當平齊,反映了較高的工藝水平。
丁村的文化遺物既具有其他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共同特點,如以石片石器為主等,又具有獨特的打制技術和石器類型。丁村文化是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兩大傳統之一,即「匼河-丁村系」的代表,與西侯度文化、藍田文化和匼河文化等存在著密切的源流關系。 在丁村各地點共發現哺乳動物化石28種,大部分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種類,代表溫暖濕潤的氣候。從砂礫層中還採集到鯉、青魚、鯇、鱨、鯰等魚類化石,皆屬於在能經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種類。在砂礫層中還有大量軟體動物介殼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大型麗蚌殼,這種動物只分布在氣候溫暖濕潤的長江以南地區和漢水流域。這些情況表明,丁村人時期的丁村一帶氣候相當溫暖,汾河的水勢相當大。附近的山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河旁平地上草木茂盛,各種動物成群地出沒於森林、草地和河邊。丁村人生活在汾河兩岸,在河灘上就地取材製作石器,在樹林里採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進行狩獵。
⑷ 丁村遺址的歷史價值
1949年以前,在我國大陸上,僅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內蒙薩拉烏蘇和寧夏專水洞溝等少數幾處屬遺址發現了舊石器時代初期和晚期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至於中期的人類化石和文化尚屬空白。丁村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 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化石和文化的缺環,是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在古人類學和考古學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這次發現不僅擴大了丁村遺址的分布范圍,使丁村遺址文化埋藏類型由原來單一的河流沙礫層,延伸到黃土地層,更為丁村遺址舊石器文化研究增加了堅實的依託。
⑸ 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遺址分布有什麼特點
1分布范圍廣
2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⑹ 丁村人的化石有著哪些特點
「丁村人」是發現於我國山西襄汾縣的早期智人牙齒、頭骨化石的位置在襄汾縣南,汾河東岸的沙礫層中,這層沙礫位於有古土壤條帶的黃土內。經研究認定,該處的化石距今7萬年至9萬年,屬於晚更新世早期的舊石器時代遺存。
「丁村人」介於北京周口店猿人和山頂洞人之間,正好彌補了這23萬年到13000年間的我國古人類斷代窗。
丁村人化石中的3枚牙齒,其中右上內側門齒齒冠舌側中部低陷,兩側增厚並向內卷,使舌側牙齒呈鏟狀,特稱鏟形門齒。鏟形門齒是黃種人和我國其他人類化石都具有的特徵,與白種人顯然不同。
舌側接近齒根的部分有明顯的舌側隆突,由此延向切緣有兩條指狀突。其舌側隆突和指狀突的發達程度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黃種人之間。
那枚右上外側門齒也呈鏟形,並有不明顯分離的舌側隆突。齒根缺乏縱行淺溝,且較細小,這是與現代人相近的性質。
另一枚右下第二臼齒可能與兩個門齒屬於同一個體。齒尖分布為十字形。其相對高度比北京猿人大,但齒冠和齒根細小及咬合面紋理較不復雜又顯然比北京猿人的牙齒進步。
總之,3枚牙齒的形態都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人之間,但顯然這3枚牙齒是中國人的牙齒。
另外還有一塊古人類化石,那是一塊小孩兒的右頂骨化石。頂骨骨壁比北京猿人的小孩頂骨薄。頂骨屬於大約兩歲的幼兒,後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著這個小孩具有印加骨,這是與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徵。
汾河西岸,東側臨近汾河岸邊的二級階地底礪層中,存在有石製品。經過對標本的研究對比,表明該地點是一處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細石器遺址。
同時,在汾河三級階地中的中更新世紅色土及礫石層中,陸續發現了白馬西溝、解村溝、塌河崖、上庄溝等含有石製品的地點,經過不同程度的試掘與採集,證明他們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晚段的石器文化遺存。
丁村人的石器分布在汾河兩岸,主要用角頁岩製成。一般石片角都較大,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很大,且常雙生,也有小而長的石片。石器中第二步加工的不多,加工方法用碰砧法或用錘擊法。
丁村人石器一般都較大,代表性石器為大稜角尖狀器和石球。大棱尖狀器有3面和3緣,橫斷面近似等邊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莖之用。石球製作頗為粗糙,被認為可能供投擲之用,是狩獵工具流星索。厚三棱尖狀器可能是掘土工具。三棱大尖狀器和鶴嘴形厚尖狀器特色鮮明,個體均厚重,代表了我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另一個傳統「河套-丁村系」。
丁村人的石器加工更細,在技術上比北京猿人有顯著的提高,應屬古人階段的人類。
丁村文化擴充了丁村人生活的時間,上承北京猿人,下啟山頂洞人,將這漫長的時間填充得滴水不漏。
在遺址內同一地層中還發現不少與「丁村人」共生的動物化石,有古菱齒象、納瑪象、披毛犀、野馬、野驢、斑鹿、轉角羚羊、野豬、水牛、原始牛、熊、獾、狼、狐、貉、河狸、短耳兔、鯉魚、青魚、鯇魚、厚殼蚌等。距今5萬年至10萬年。
在丁村各地點共發現哺乳動物化石28種,大部分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種類,代表溫暖濕潤的氣候。從沙礫層中還採集到鯉、青魚、鯇、鱨、鯰等魚類化石,皆屬於在能經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種類。在沙礫層中還有大量軟體動物介殼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大型麗蚌殼,這種動物現在只分布在氣候溫暖濕潤的長江以南地區和漢水流域。
從這些實物推測:「丁村人」生活的時代,氣候溫和,附近的山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汾河河床高於現在,水勢相當大。兩岸松杉蔽日,岸邊平地上蒿草野菊叢生,並有鹿、大象、犀牛、野馬、野驢出沒河邊森林、草地。
汾河中河蚌和鯰魚、青魚、鯉魚等水生動物甚多。丁村人即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在汾河兩岸,在河灘上就地取材製作石器,利用石球等工具狩獵野獸、在樹林里採集可供食用的野味野果,生息繁衍。
丁村人遺址不是僅限於汾河東岸單一的中期文化的11個地點,而是擴及汾河兩岸,地點多達30多個的大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群。丁村人的年代也不是以前所說的十多萬年,而是從幾十萬年前就開始,一直承襲流傳至新石器時期。這種情況在我國也是不多見的。
猿人生活場景
⑺ 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哪些歷史問題
舊石器時代考古,以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研究工作最為充分,並且在全國各個省區探索直立人、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及其文化遺存,填補地域與時代空白。
在北方與南方都發現了接近200萬年的人類文化遺存,將人類在中國出現的歷史提前至接近距今200萬年。認識到早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已形成南北兩個技術傳統
即南方的礫石石器傳統和北方的小石片石器傳統。形成的綜合性論著有《裴文中史前學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和《裴文中科學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年)、《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選》(文物出版社,1984年),《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與《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兩部書中的舊石器時代部分,還有由吳汝康、吳新
智、張森水主編的《中國遠古人類》(科學出版社,1989年)等,在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發揮著引領或是重要的作用
1.距今百萬年前後的人類文化遺存和人類起源的探索
在20世紀發現的距今100萬年前後的人類文化遺存的遺址,主要有:陝西藍田公王嶺,河北陽原泥河灣盆地的小長梁、東谷坨、半山、岑家灣等,它們的地質年代屬早更新世。
其中,1964年在藍田公王嶺發現的藍田直立人,年代為距今115萬到110萬年。發現的距今近200萬年的人類文化遺存
主要有1965年在雲南元謀上那蚌一帶發現的元謀人的兩顆牙齒化石,經古地磁測定牙齒化石的地層年代,為距今170萬年前後。
1998年以來,在安徽繁昌癩痢山人字洞發現了距今240萬~200萬年的石製品等人類文化遺存,與非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存的年代接近。
這些材料對在亞洲地區探索人類的起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約70萬年前以來的直立人及其文化研究
發現的約70萬年前以來的直立人文化遺存,除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外,有150多處。其中,陝西藍田陳家窩發現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的年代約距今65萬年。
湖北鄖縣學堂梁子發現的兩具直立人頭骨化石、陝西洛南東河村龍牙洞發現的距今約50萬年的文化遺存等秦巴山地的重大發現
表明這里是研究中國早期人類進化的重要地區。1980年在安徽和縣龍潭洞出土的一具距今約30萬年的直立人頭蓋骨
以及1990年、1993年在南京湯山發現的距今約35萬年的直立人化石等資料,集中表明了長江下游地區也是直立人活動的重要地區。
對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1978年後又進行了包括九個課題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北京猿人遺址綜合研究》,科學出版社,1985年),裴文中和張森水則系統研究了北京猿人遺址的石製品(《中國猿人石器研究》,科學出版社,1985年)。
研究表明,北京猿人洞穴中厚達40多米的文化堆積,大致形成於距今70萬~20萬年
3.早期智人和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研究
1949年以後開始對早期智人進行重點探索。至1999年發現的早期智人化石及其文化遺存有30多處。其中,1954年發現的丁村人,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
1976-1979年發現的許家窯人化石有20件,代表10多個男女老幼不同的個體,年齡從7歲到50歲,平均壽命為30歲。
1978年發現的大荔人頭骨,保存相當完整,年齡約30歲。1984年發現的金牛山人除有較完整的頭骨外,還有許多體骨,約距今23萬年。1992年在貴州盤縣大洞發掘出古人類牙齒化石和石製品。這時期的文化更具多樣性。
⑻ 丁村遺址具體在哪
在山西襄汾縣丁村附近的汾河兩岸。1953年發現, 1954年作重點發掘,發現人牙三枚(發現於54:100地點) ,舊石器二千零五件,哺乳動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 野馬、 納瑪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二十八種。1976年在54:100地點又發現一塊小孩的右頂骨化石。因發曹於丁村, 故名丁 村人。丁村人形態介於現代人和猿人之間,其門齒具鏟形特徵, 與 現代蒙古人種相近而與白種人相差較遠。 石器原料主要為角頁岩, 屬石片石器系統。石器較粗壯,以直接丁擊支打制。 石器類型有砍 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狀器有顯著特點, 故命 名為丁村文化。丁村人及主休的地質時代居晚更新世早期, 文化時 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我國舊石時代中期的文化, 主要以丁村文化 為代表。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