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晉國遺址遺跡
1. 山西重要遺跡遺物有哪些
山西省具有代表性的的遺跡遺址有:旌介遺址、山西晉陽古城遺址等。回
旌介遺址簡介:
1996年,答旌介遺址國務院發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商代文化遺址,位於山西省靈石縣綿山南麓旌介村以西。
2. 晉都新田的晉國遺址考證
對於侯馬晉國遺址來說,應當記住1952年發現它的崔斗辰,時任山西省文化廳廳長。他熱愛文版物,每到一地,總要轉權轉,也就是現在的考古調查。當他看到西侯馬、白店地里有很多瓦片、陶片時,敏銳地意識到,這里是古晉國的重要地方。由此拉開了侯馬晉國遺址調查、發掘、研究的序幕。1957年被確定為晉國最後一個都城新田,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做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在全國同時期也最多。
晉國都城唐、翼、故絳,僅有記載和傳說,到現在為止,確定的也就是侯馬晉國遺址。而且,1961年公布國保時,明確指出是晉國遺址,這在國保、省保甚至縣保,也不多見。
在東周列國都城發現與研究中,獨有侯馬晉國遺址遺跡類型多和發掘面積大,發現成果也就多。有活人生活和生產的城址、宮殿、居址、手工業作坊,有祭祀天地、祖先及盟誓的祭祀坑,有人死後的墓葬和墓地等。
3. 晉的歷史遺跡
早在萬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就在晉南芮城大(黃)河拐彎處的一個叫西侯度的地方,點燃了人類歷史上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火,從此,開啟了一個偉大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位於晉南的襄汾,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丁村人」遺址、陶寺夏代遺址,馳名中外。侯馬的春秋晉城遺址,展示了春秋霸主晉國都城的輝煌雄偉。另外尚有漢末黃巾軍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壘;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築的「普凈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築等寶貴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雄關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與被陳運和詩稱為「懸空的寺 踏實的詩」懸空寺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朔州旅遊區的應縣木塔、崇福寺;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天龍山石窟、竇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寧寺、文水則天廟;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侯馬晉都遺址;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萬榮飛雲樓等。其中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4. 方山有沒有晉國的遺跡遺址
方山在南京,山西和南京差的還是有點太遠了。
晉國遺址,位於東周時期晉國晚期都城,現在的山西省侯馬市,古城址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1200米。春秋時代的晉國,從晉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晉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共經歷了208年。在這208年裡,都城新田(今侯馬一帶)為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此時正是我國奴隸制度崩潰、封建社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晉國故城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春秋時期晉國的歷史及其都城形制提供了重要資料。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時代的晉國,從晉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晉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共經歷了208年。在這208年裡,都城新田(今侯馬一帶)為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此時正是我國奴隸制度崩潰、封建社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解放後發掘出的侯馬晉國遺址,為我們研究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山西有沒有晉國的遺產遺跡
山西
晉疆域約今山西省南部唐叔虞晉侯燮父徙居晉水至晉孝侯都名翼(今山西翼城縣);曲沃代翼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別都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6. 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有什麼關於晉國的遺址
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屯留縣,有太子申伐師等相關遺跡。
名起源於春秋時期赤狄的支屬留吁。如果再往前追溯,還要述及他們的老祖先鬼方及鬼方的別部余無之戎。鬼方曾經是殷、周的強敵,在《易經》中就有殷商國君武丁以三年戰爭攻克鬼方的記載。《詩經?大雅?盪》中以周文王的口吻聲討商紂王,也用「覃及鬼方」指責其對外政策的錯誤。殷墟卜辭中眾多的「鬼方」記載更說明了他們與殷商的頻繁接觸。王國維先生在《鬼方考》中指出鬼方就是後來春秋時出現的赤狄隗姓之國。如《周語》:「狄,隗姓也。」《左傳?僖二十四》:「周襄王所立狄後為隗氏。」事實也證明當時的鬼方確曾活動在晉西南、晉東南地區。《竹書紀年》載:「太丁四年,周人伐余無之戎,克之。」所謂「余無之戎」就是居住在今屯留縣一帶的鬼方後裔,屯留縣有餘吾鎮,即其故地。古史專家陳夢家研究得出結論:余無之戎在隗姓的潞境,仍是鬼方的一支。
《左傳》傳載表明,從前662年開始,狄人漸趨活躍起來,並不斷南侵中原,取得連續勝利。前662年,「狄伐邢」。前660年,「狄天衛」。前650年,「狄滅溫」。前636年,狄人又伐周襄王,襄王被迫逃出周都到鄭國去躲避。面對狄人凌厲的攻勢,齊桓公、晉文公首倡諸夏聯合共抵禦,勤王敗狄,解除王室之難。隨著中原各國對狄人的認識了解,又把他們分為赤狄、白狄、長狄等類別。他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姓氏不同,俗尚不同,人種不同。如赤狄為隗姓,白狄為?夾眨懷嗟疑瀉焐?,穿紅衣,而白狄尚白色,穿白衣;長狄人的身材普遍較高大。
當時晉國主要是面臨赤狄的威脅;赤狄是晉國的近鄰,又是文化程度高的族群,他們以所處的地域被分為東山皋落氏、留吁、潞氏、甲氏、鐸辰等不同支屬。其中的留吁就居住在今屯留縣一帶。前660年,太子申生率師討伐東山皋落氏,給其以毀滅性打擊。前594年,晉國借赤狄潞子國連續起反晉事端為由,歷數其五大罪狀,派大將荀林父伐滅潞子國。次年,晉將士會又攻入今屯留境內滅留吁,繼滅甲氏、鐸辰。從此,今屯留及上黨地區始統歸晉國版圖。
留吁被晉國佔領後,晉人改稱這里為「純留」,這個地名始見於《左傳?襄公十八年》。在此前一年的二月,衛國人石買和孫蒯攻打曹國,曹國向晉國提出援助。次年,即前555年,晉國就在長子逮捕了石買,同時「執孫蒯於純留」。這時距晉國佔領留吁僅38年,留吁改名純留就在這段時期。「純」在當時有「大」、「善美」等含義,純留一名可能是晉人對留吁景觀贊美。古代「純」還通「屯」,故純留又作屯留。《史記?趙世家》載:三家分晉後,晉公室又繼續存在了一段時間。他們先是把亡國晉君安排到端氏居住,前349年,趙公子?《崛×碩聳希?又把晉君遷到屯留,原文為「徙處屯留」。可見,「屯留」之名形成於春秋末戰國初。
7. 山西有沒有晉國的遺址遺跡
臨汾曲沃有晉國博物館
8.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木雕漆繪鴛鴦盒鼓舞圖上刻畫了什麼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一個擊鼓舞人紋陶片上,用纖細的紋線刻畫了一個細腰長裙、側身擊鼓的女舞者,其舞姿非常富於動感,而旁側的小樹似乎暗示了舞蹈與自然的某種聯系。
木雕漆繪鴛鴦盒鼓舞圖
採桑舞圖
9. 山西哪有些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
山西的古跡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市(13處)
丁村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臨汾縣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縣山西襄汾縣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
牛王廟戲台 元 山西省臨汾市臨汾縣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東大街北一側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
山東岳廟元至清山西省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
柿子灘遺址舊石器時代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
曲村--天馬遺址 周 山西省曲沃縣曲村、翼城縣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縣曲村北
侯馬晉國遺址 東周 山西省侯馬市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
廣勝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廟元山西省洪洞縣
晉城市 (14處)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慪鎮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
開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遊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
龍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梁泉村
小會嶺二仙廟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小會村
崔府君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
西溪二仙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
青蓮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
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13公里府城村後的黃土崗上
晉城二仙廟 宋 山西省晉城市東12公里的澤州縣金村鄉東南村
澤州岱廟宋至明山西省澤州縣晉城市冶底村
長治市 (18處)
正覺寺金至明山西省長治縣看寺村
觀音堂明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城隍廟元至清山西省長治市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1938年 山西省武鄉縣
洪濟院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鄉縣大雲寺宋至清山西省武鄉縣
會仙觀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沁縣大雲院宋至清山西省沁縣郭鎮
原起寺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興寺 唐 山西省長子縣 城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慶寺 宋 山西省長子縣紫雲山
三嵕廟金至清山西省壺關縣鄉南陽護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順縣東北25公里王曲村
大雲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
龍門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順縣
明惠大師塔五代山西省平順縣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
九天聖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呂梁市(6處)
馬茂庄墓群東漢山西省離石市
安國寺明山西省離石市
太符觀金至清山西省汾陽市
興東垣東岳廟金至清山西省石樓縣
香嚴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縣
則天廟 金 山西省文水縣
晉中市(11處)
榆次城隍廟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喬家大院清山西省祁縣
平遙城牆 明 山西省平遙縣
鎮國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遙縣
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平遙文廟金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祆神樓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後土廟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遺址 商 山西省靈石縣
資壽寺明山西省靈石縣
陽泉市 (2處)
關王廟 宋 山西省陽泉市
大王廟金至明山西省盂縣
朔州市(3處)
廣武漢墓群 漢 山西省山陰縣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遼 山西省應縣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運城市(22處)
馬村磚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縣
青龍寺元山西省稷山縣
絳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絳縣
福勝寺元、明山西省新絳縣
稷益廟明山西省新絳縣
太陰寺金山西省絳縣
萬榮東岳廟 元至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後土廟 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稷王廟金山西省萬榮縣
臨晉縣衙元至近代山西省臨猗縣
禹王城遺址 東周至漢 山西省夏縣
司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縣
西陰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夏縣
東下馮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山西省夏縣
解州關帝廟 清 山西省運城市
泛舟禪師塔唐山西省運城市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濟縣
永樂宮 元 山西省芮城縣
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芮城縣
清涼寺元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唐山西省芮城縣
芮城城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縣
忻州市(11處)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縣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縣
邊靖樓明山西省代縣
雁門關明山西省代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縣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縣
南禪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縣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縣
顯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山西省五台縣
大同市(12處)
雲岡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遼、金 山西省大同市
華嚴寺 遼、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遺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龍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懸空寺 明 山西省渾源縣
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金山西省渾源縣
渾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渾源縣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靈丘縣
覺山寺塔遼山西省靈丘縣
許家窯一侯家窯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陽原縣
太原市 (5處)
晉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龍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晉陽古城遺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竇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龍山石窟東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10. 晉國的古遺址,古遺跡在哪兒
地理位置:復東周時期晉國晚期都城,制位於山西省侯馬市。
年 代:公元前585年~公元前416年。
發掘年代:1952年至今。
簡介:晉國故城遺址是春秋時期晉國晚期都城新田的舊址。古城址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1200米。城址內發現有製造銅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業作坊等遺跡。其中鑄銅遺址的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出土文物非常豐富,包括100多塊銅錠、鉛錠、鑄銅生產工具及3萬余件陶范。此外,在城址的南部還發現了400餘個土坑,坑內葬有牛、馬、羊和玉幣等物,其中的41個坑內出土了著名的"侯馬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