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東候渡遺址

東候渡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31 01:33:54

㈠ 湯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Hemu Site )是中國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㈡ 海姆渡遺址有哪些重大發現

《河姆渡遺抄址第一期發掘報告》報道發現「蝶形器」至少有13件,《報告》說這些蝶形器有石質、骨質和木質三類,「器形基本類似,其共同特徵是,外形似蝴蝶,兩翼展開,上端較平,下緣圓弧,正面微微弧凸,錯磨平整光滑,背面中部有兩道平行的縱向突脊,兩脊之間形成一道上端不通的凹槽,脊上部往往有鑽孔,兩翼上端亦常有橫脊或鑽孔」。《報告》還說,這些蝶形器「用途不明」。蝶形器的規格,其寬度在20厘米左右,高度在10厘米以上,石質器形體略小(1)。實際上,從比較完整的器形觀察,河姆渡遺址的蝶形器大致可以分作兩類,即蝶形類和鳥形類,後者單側為鳥首形,兩側並不對稱。從發表的材料看,似以對稱的蝶形類為主,數量較多

㈢ 有關山西的傳說或老故事 急急急!!!

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 山西民歌、民謠舞蹈、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具有獨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㈣ 西侯渡遺址的歷史背景

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國本土發生的文明中,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區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華夏族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陣地。
西侯渡遺址,位於山西省西南角黃河拐彎處的晉、陝、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芮城縣境內,距風陵渡鎮正北方向僅8公里。

㈤ 黃河簡介。長的。

概述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長度僅次於長江的河流,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沿河流域的人類文明帶來很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祥地之一,所以中國人一般稱其為「母親河」。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河。
簡介
黃河流經9個省,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約像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正源,源頭位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游分界點是河南省的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一般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黃河,中國的母親,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就是雄雞心臟的動脈,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文明歷史。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將近79.5萬平方公里,與上千條支流和溪川相連,猶如無數的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中華兒女,炎黃子孫如滔滔黃河之水在不同的領域引領著時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訴說著黃河昔日的榮光,影響著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
來源:http://..com/link?url=kxKciuA3WdHQXqwy8KaYo_-licr9SbxZOFzDAy0q39qTFgK

㈥ "阿姆渡遺址是家鄉的驕傲"擴句(至少兩處) 急!1

古老的阿姆渡遺址是家鄉永遠的驕傲.

㈦ 我國的合姆渡遺址位於那個省

浙江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灣南岸、餘姚縣羅江區河姆渡村東北,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和1977年進行過兩次發掘,出土文物達7000多件。

遺址屬於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有4個文化層,上下交錯相疊。其中第四層距今約6000—7000年,是長江下游、東南沿海迄今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層;遺址中發現的稻穀有秈稻和粳稻兩種,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

遺址中發現大批木構子欄式建築的遺跡和構件,已經採用榫卯聯接技術。此木結構建築遺址,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干欄式」木結構建築。遺址中有50多種動物遺骸,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和野生的鹿、獐、熊,以及這一地區已絕跡的象、犀牛等,此對探討古代氣候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起源過程,有很大價值。這里還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木器,以及石、玉、骨制的藝術品、陶制的玩具等。陶器比較原始,器表刻有花紋,主要器形有釜、罐、盆、盤、缽等;骨、木器較進步。有的骨器雕刻精美。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說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有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㈧ 半坡人和姆渡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一、半坡人:

半坡居民用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粟。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米,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半坡原始居民用弓箭、長矛、石球等捕獵斑鹿、獐、兔;用魚叉、魚鉤、漁網捕獵。

生活用具陶器,在製作好的陶坯上用礦物顏料繪上圖案,再入窯燒製成帶色彩的陶器。這種陶器被稱為「彩陶」。彩陶以紅底黑色紋飾為主,紋飾多是幾何圖案,還有動植物紋飾,其中以魚紋、鹿紋為主,圖案栩栩如生。

二、河姆渡人

河姆渡居民住房為干欄式房屋,干欄式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干欄式建築可以防震。

河姆渡水井遺跡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水井遺跡,說明河姆渡的遠古居民已經知道在低窪的地方開挖水井。在河姆渡遺址所有的發現中,當以人工栽培的稻穀的發現最為重要。

河姆渡人使用農具為骨耜,骨耜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腫骨製成的。這種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農具。用它挖土,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

(8)東候渡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人與半坡人在生活上的區別:

1、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2、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居民種植粟。

3、兩者的建築方式不同:河姆渡居民干欄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兩處的製作陶器的藝術風格不同。

4、種植的主要植物不同:一個是水稻,一個是粟。


㈨ 舞陽北舞渡閆劉遺址是什麼時候的

「閆劉遺址」, 1980年定為縣級文保單位,地點在 侯集鄉閆劉村。

這個遺址是「龍山文化」的歷史遺存,年代為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間。

㈩ 西侯渡遺址的介紹

西侯度遺址 (第三批國保)位於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北10餘公里處,1959年首次發現,1960年專家再次調研,推斷屬「早更新世」文化。根據大量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論證,西侯渡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人類用火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人類用火最早的遺址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