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遺址聯系方式
『壹』 古交名字的由來古交遺址又是什麼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晉陽西境置交城縣,縣置在古交鎮。
唐天授二年(691),交城縣治徙卻波村(今交城縣城),以就驛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縣北境於今古交境域置盧川縣,縣治在今爐峪口。開元二年(714),撤盧川縣復並入交城縣。此後直到民國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內無縣級建置
。
民國26年(1937)11月,日軍先後侵佔了太原和交城縣城。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綏邊區(晉綏革命根據地)的開創,古交境內的建置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民國26年(1937)11月至翌年3月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挺進古交,發動群眾組建了半政權性質的陽(曲)交(城)邊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初創了革命根據地。
民國27年(1938)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員公署在河口鎮成立,後移駐獅子河一帶,同時,山西省陽曲縣政府駐河口一帶,交城縣政府駐屯蘭川一帶。
從民國29至34年(1940-1945)8月抗日戰爭勝利,晉綏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1年8月改稱為晉西北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3年11月該稱上名)先是游動,後長駐在屯蘭川關頭村一帶。交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屯蘭川、原平川一帶,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駐獅子河一帶。
民國35年(1946)冬,閻軍進占古交鎮、河口等地,並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區(縣級),旋即被根據地軍民摧垮。
民國35年至37年(1946-1948)7月,陽曲縣政府駐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帶。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8月劃陽曲縣的嘉樂泉、閣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與交城縣的河南、古交9個鄉,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礦區、區領導機關駐河口鎮。同年11月上旬,又劃交城縣的岔口、營立、姬家莊、鎮城底、原相、南頭、草庄頭、刑家社8個鄉,連前共17個鄉,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礦區。1971年8月,婁煩縣的長足上大隊和雁門大隊劃歸本區。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古交撤區建市。
古交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
地址: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鎮後梁村
簡介: 古交遺址分為王家溝和後梁兩個遺址點,這一帶為汾河流經區域,系一較寬闊的山谷,在其河流堆積的階地上,目前已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早、中、晚3期文化遺存多處。早期遺存2處,是太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存,1處在王家溝,1990年3月發現石製品18件,均以角岩礫石作原料,器形甚大,有石核、砍砸器等。石核多數為單檯面,砍砸器多由扁平礫石製作,刃緣最長者有80毫米。另一處是後梁,1983年7月發現石製品459件,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其中砍砸器、刮削器最多。砍砸器器形頗具地方特色。
中期遺存2處,一處在古交鎮以東的長峪溝,1983年發現石製品8件;一處在古交鋼廠附近,1959年12月採集12件石製品,原料均為角頁岩。其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
晚期遺存1處,屬於石器製造場性質。分布在東起古交鎮、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達李家社的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的范圍內。1983年7月採得石製品205件,原料以角頁岩為主,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器形普遍碩大,打制風格粗擴。其中1件石核長、寬、厚分別為51,45,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石核類中最大的1件。古交舊石器遺存,不但地點多,而且內涵豐富,加之從原料到類型乃至形態,都有著較多的一致性,說明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傳承關系。同時,也說明了汾河流域的古交,在整個舊石器時代,曾是遠古人類集中從事勞動和生息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