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雲長遺址
1. 劉備關羽張飛結義的地方旯台灣那個遺址
然人們把視為義結金蘭的榜樣,但是歷史的真相卻是三人並沒有結義。三人結義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
理由一:《三國志》、《資治通鑒》等正史中從未提及此事。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在鄉里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了一句話:「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從以上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系密切,休戚與共,患難相攜。關羽、張飛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終日侍立在劉備左右,保駕護航,不避艱險。但此句只說三人「恩若兄弟」,未見得是結拜兄弟的關系。關羽那句話進一步確定,三人未結拜,因為他稱劉備為「劉將軍」。
《三國志·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年輕時和關羽一起事奉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張飛把關羽當兄長一樣看待,未提劉備。而把比自己年長的人當做哥哥來看待,稱呼某人為「哥哥」並不見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三國志·劉曄傳》中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人殺害後,魏文帝曹丕問群臣劉備會不會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侍中劉曄回答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劉曄形容他們的私人關系為「恩猶父子」,連「兄弟」二字都未用。
以上史料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劉關張三人關系親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樣;其二,沒有史料證明三人曾經結拜兄弟。
理由二:年齡排序有誤,如果結義,應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
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中寫到,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當時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隨後,他在同一天先後認識了張飛、關羽兩位豪傑,彼此都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次日,三人便舉行了膾炙人口的「桃園結義」。《三國演義》中說劉備當時「年已二十八歲」似是有誤。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卒於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時年六十三」。由於古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推,劉備應生於161年。那麼,中平元年他應該不到二十五歲。
再看關羽。史料記載關羽生年不詳,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學者胡琦經過考證,認為關羽大概生於159年,比劉備大兩歲。
清康熙年間,有人在關羽的故鄉解州(山西運城市)掘井時,掘到了關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鐫刻有關羽的家世。當時有個叫朱旦的官員據此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文中稱關羽生於漢延熹三年(160年)。按照這種說法,關羽也比劉備大一歲。
張飛的年齡相對比較好界定。據《關公年譜》記載,張飛小劉備四歲。
綜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結論,劉關張三人中,關羽最長,劉備次之,張飛最小,假如真有桃園結義,應該是「關劉張」,而非「劉關張」。
由於「桃園結義」不但無太多的歷史依據,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民間之所以有桃園結義的傳說,可能是對史書中「恩若兄弟」的想像與附會。至於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要稱劉備為大哥,是因為劉備是君,關張是臣,從行政級別上看,劉始終大於關、張。
「桃園結義」的歷代演變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橋段是作者根據民間傳說,配合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就已經流傳很久了。
宋元時期成形
至遲在宋代,民間就開始流傳「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宋末元初赫經在《重建廟記》中就有「初,王(關羽)及車騎將軍飛(張飛)與昭烈(劉備)為友,約為兄弟」的說法。到了元代,該故事越來越完備,並且出現了不同的版本。下面舉兩個有代表性的版本。
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對該故事是這樣描述的:
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謀自立,請關羽為帥。關羽殺死此人,隨後逃往涿州范陽。此時張飛正在當地開肉店。這天,張飛外出,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壓住一把刀,告訴伙計,如果有人能從巨石下取出刀,就將肉送給他,分文不取,並讓伙計記住他的住處。不久,關羽路過此店,聽說此事,輕松地搬開巨石,從石下取出刀,卻拒絕要肉。張飛回店後得知消息,專門去到關羽入住的客店相訪,並拜關羽為兄長。二人後來又遇到劉備,二人見劉備長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劉備大醉而卧,只見有赤鏈蛇鑽進劉備七竅之中,關羽覺得「此人之福,將來必貴」,於是又共拜劉備為兄長。三人在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並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桃園三結義」描寫得更為真實:
關羽是平陽蒲州解良人,生得神眉鳳目,虯髯,面如紫玉,身長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傳》,每每看到亂臣賊子,就心生怒氣。後來,因本縣官員貪財好賄,殘害黎民,關羽一氣之下將縣令殺了,而後亡命逃遁,跑到涿郡。
涿郡有一本地人,姓張名飛,身長九尺余,聲若巨鍾,是當地大富人家。這天,他正站在自家門前,恰逢關公走過。張飛見這個漢子生得狀貌非俗,於是向前施禮問候。關公便把自己的事告訴了張飛,聽了關公一席話,張飛覺得關公有大丈夫之志,於是邀其到酒店共敘。二人把盞相歡,言語相投,好像老朋友一樣。
這時,恰逢劉備在街上賣草鞋,賣完後也來酒店中買酒吃。關、張二人見劉備生得狀貌非俗,有說不盡的福氣。於是,關公向劉備敬一杯酒,這劉備也不客氣,一飲而盡。聊了幾句之後,三人乾脆坐在一個桌子上了。喝了一會兒,張飛說此處說話不方便,請劉、關二人去他家中一敘。在張飛家的後桃園內,三人在亭內擺酒暢飲。席間,三人各序年甲:劉備最長,關公為次,張飛最小。於是,三人結為兄弟,大者為兄,小者為弟,又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
《三國演義》中達到頂峰
毫無疑問,是《三國演義》把桃園結義這個故事發揚光大,並推上了道德的最高峰。時間進入明代,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已經流傳甚久,且版本眾多。羅貫中將歷代的「結義故事」去粗留精,刪除了一些荒誕的成分,寫出了「桃園三結義」的經典版本。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在國難當頭,欲投軍破賊、保國安民、共舉大事這個目標一致的大前提下結為兄弟。這樣一來,故事的立意較其他版本要高,朋友關系也拔高了一截。再加上,《三國演義》本身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的背景是真實的,因此,「桃園結義」也更加令人信服了。
民間為什麼津津樂道
在以《三國志》為主的正史中,曹操其實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以劉備為首的劉、關、張、諸葛亮等也並不是正義、忠義的化身,而僅僅是當時三方政權割據中的一方而已。但在其後的幾個朝代中,這兩方的形象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曹操逐漸變成了奸雄,劉備一方成了正義的化身,尤其是關羽和諸葛亮更是被逐漸神化,被賦予了和皇帝平級甚至高於皇帝的地位。直至今日,我國各地的關帝廟有幾千座,比孔廟還多。這個戲劇化的逆轉主要是在唐、宋時期發生的,南宋時期是主要的轉折點。
北宋末年,在經歷了「靖康之恥」後,北宋政權被金兵所滅,其殘余勢力無力抗戰,偏安一隅,在臨安(杭州)建立了首都。當時,南宋人對占據北方的金人恨之入骨。在三國時代,曹操的魏國占據的就是北方,蜀國和吳國占據的是南方,因此,在南宋時期,凡是提及三國故事時,曹操就成了人們的假想敵。無能的政府和無辜的人民都一致把對金人的痛恨轉移到了曹操身上。因此人們也就更加拔高劉、關、張的正義的形象。
另外,中國人向來推崇忠義、道義思想,而劉、關、張三人的故事正好滿足了這個心理需求。加之,中國歷史上向來把劉備作為正統的漢室宗族,曹操則被看作是篡權的奸雄,所以,人們也願意讓劉備有兩個武功高強,赤膽忠心的兄弟。而《三國演義》明顯是支持劉備而貶低曹操的。
知道了這個歷史背景,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劉、關、張結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2. 桃園三結義的遺址是在那個省
一、桃園三結義的遺址,是涿縣,即河北省,涿州市。
二、《三國演義》原文: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三、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四、人物介紹
1、劉備,字玄德,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他本是東漢皇帝的遠親。自從桃園結義後,請出諸葛亮,才和魏、吳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國號為漢,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在蜀國。
2、關羽,字雲長。公元200年劉備戰敗,關羽被曹操俘虜,極受優禮,並被封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當得知劉備下落時,過五關斬六將,攜劉備家眷返回,成為封建社會忠孝仁義的楷模。他雖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卻死得最早,於公元219年孫權襲荊州時被殺。
3、張飛,字翼德,是魯莽英雄的代名詞。不過,他在長坂坡上的壯舉,至今仍是美談。遺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劉備發兵攻吳為關羽報仇,臨行前被部將刺殺,留下一世英名。
註:《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3. 舊口鎮的歷史遺跡
浙福會館 古時,浙江、福建的商人曾在漢水江畔的舊口鎮建了一座出產棉花和棉紗的「浙福會館」(舊址在舊口鎮東風村一組),佔地約5畝,為四合院磚木建築。
明朝時候,舊口鎮不再出售棉花和棉紗,而是出售棉布,浙江、福建人的生意日益蕭條,「浙福會館」終於關門。明末清初,浙福會館毀於火災。
山陝會館
舊口鎮「山陝會館」在民國初年只有零星的往來商人,後來幾乎沒有山陝商人,只剩下「關帝行宮」的幾個和尚及照看人員。
1945年,駐山陝會館的偽軍團長高華庭受新四軍的感召,率部起義。同年8月,高華庭率起義部隊悄悄離開會館,部分不願跟高華庭走的叛匪將其引爆,山陝會館一夜之間面目全非,倖存的屏風牆壁於「大躍進」年代被拆,僅存的一座亭子和其它古建築也未能逃脫劫難。
白馬廟
白馬廟位於舊口鎮東10里處的百歲村,相傳是三國時期關羽所建 。現存白馬廟系鍾祥市佛教協會會長、凈土蓮社主持釋悟成師尼所建。
●相關傳說
公元214年,劉備率兵進取四川,令關羽為先鋒,誰知關羽節節失利 ,敗走麥城,在樊陽又中敵軍埋伏,關羽緊跨白馬,手揮長刀,左沖又殺,總算殺出一條血路,直奔大本營——荊州,深夜至溫家台(廟址)東竹林邊時,白馬突然倒下,口喘粗氣,抽搐而亡,關羽含淚葬馬,之後繼續向荊州前進。劉備班師回營後。三兄弟聚敘,總見關羽緊鎖濃眉,悶悶不樂。劉備設宴相勸:「弟關羽,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必多憂,保重身體。」關羽搖頭,急性子翼德(張飛)曰:二弟想必是思戀坐騎白駒,關羽灑淚點頭曰:白馬跟我多年,東征西戰,伴我履建戰功,曾救過黃嫂和賢侄及我的性命,也算是有功之馬。我想在埋馬處建一座廟,取名白馬廟,以告後人。不知二位兄弟意見如何。劉備准奏,張飛監工,很快白馬廟就建成了。白馬廟佔地10多畝,幾十間房屋連成一座四合大院。廟門朝南,大門上裝有包釘鐵板,院牆上砌著兩塊黑色的正方形的大碑。大廳的屋樑是紅杉木,有水桶那麼粗,廳里供著許多菩薩,還有大白馬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