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縣遺址
⑴ 董遇是古代弘農人這故事有的弘農是什麼
弘農縣是中國古代漢朝至北宋期間長期設置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始終是弘農郡的治所,內但是其所在地容有遷移。漢武帝置弘農郡時,在秦國名關函谷關邊置縣為郡治,也名弘農,是弘農縣之始,位置在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黃河沿岸。
隋朝時,弘農郡范圍縮小,失去了黃河沿岸的轄區,弘農縣名稱雖然保留,卻也因此向西南遷移到了今天靈寶市中心地區。此後,弘農縣曾有恆農、常農等名稱,直到997年因虢州之名而改稱虢略,從此失去弘農之名。
⑵ 隋煬帝自稱是「弘農楊氏」的後代,「弘農」在哪兒
在陝西華陰市。
楊廣為自己套上貴族姓氏的這個辦法非常管用,但是他不分時機的動用大量的老百姓修建大運河和糧倉,在後世看起來雖然是偉大的壯舉,但當時的老百姓覺得他只顧著自己貪圖享樂,完全體會不到民間疾苦,所以後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推翻了他的統治。而根據後代歷史學家的研究發現,弘農楊氏的族譜上確實沒有楊堅楊廣兩父子的存在,證明楊廣當初確實只是騙人的。
⑶ 三國中弘農是什麼
弘農縣是抄中國古代漢朝至北宋期間長期設置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始終是弘農郡的治所,但是其所在地有遷移。漢武帝置弘農郡時,在秦國名關函谷關邊置縣為郡治,也名弘農,是弘農縣之始,位置在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黃河沿岸。
⑷ 關西和弘農是什麼關系
親愛的朋友,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一、關西:今陝西、甘肅一帶。位置比較固定。
二、弘農計較有爭議。
弘農縣是中國古代漢朝至北宋期間長期設置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始終是弘農郡的治所,但是其所在地有遷移。漢武帝置弘農郡時,在秦國名關函谷關邊置縣為郡治,也名弘農,是弘農縣之始,位置在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黃河沿岸。
隋朝時,弘農郡范圍縮小,失去了黃河沿岸的轄區,弘農縣名稱雖然保留,卻也因此向西南遷移到了今天靈寶市中心地區。此後,弘農縣曾有恆農、常農等名稱,直到997年因虢州之名而改稱虢略,從此失去弘農之名。
[編輯本段]弘農郡
弘農郡是中國漢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置,其范圍歷代有一定變化,以西漢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門峽市、南陽市西部,以及陝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市。由於其地處長安、洛陽之間的黃河南岸,一直是歷代軍事政治要地。
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設立弘農郡,設郡治在秦國名關函谷關邊,縣名也是弘農,故址在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東北,轄11縣,118911戶,475954人。東漢、三國沿置,但今商洛市范圍劃規京兆尹,只領有河南省西部范圍。西晉時,郡南部析置上洛郡,其區域進一步縮小到黃河流域今三門峽市范圍。南北朝時,為避諱曾改為恆農郡,隋朝恢復弘農,但郡治弘農向西南遷到了今靈寶市中心,且失去了黃河沿岸的轄地。
唐朝時,弘農郡分為陝州、虢州,從此失去郡名。虢州仍治弘農縣(今靈寶市),而陝州境內天寶元年因為在函谷關遺跡發現寶符而更名為靈寶的桃林縣,卻不是今天的靈寶市所在地,而是漢晉時的弘農縣所在地。到北宋時,弘農縣先改為常農,後以州名改為虢略。從此弘農不再作為地名使用。
因此,關西和弘農地理位置上有一定的重疊。謝謝。
⑸ 東漢末,各個州郡縣之間的大概距離。
幽州即現在的北京,荊州在東漢是一個地區的名稱,治所在襄陽,相距約1000公里。版
東郡的治所權在濮陽,弘農郡的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靈寶市東北,直線距離約390公里。
槐里縣古稱廢丘,後改名興平縣,沿用至今。美陽縣,古縣名,戰國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陝西武功西北。兩地均在陝西咸陽以西,且毗鄰,興平市在東,武功縣在西,連霍高速東西方向貫穿兩地。
⑹ 弘農楊氏興起於哪個朝代
據《史記·晉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書記載,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國大夫祁柔之孫祁盈的家臣祁勝和鄔藏交換妻子,被祁盈發現,把他兩個囚禁起來。有個大夫叫荀躒,因受了祁勝的賄賂,狀告祁盈私自抓人,結果晉頃公逮捕了祁盈。楊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認為晉頃公處事不公,一氣之下幫祁家殺死了祁勝和鄔藏。晉頃公大怒,晉國的其他幾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勢力,於是乘機殺死祁盈和楊食我,並攻滅祁氏、羊舌氏兩族,分祁氏之田為七縣、羊舌氏之田為三縣,作為這些公卿子孫的食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載:「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羊舌肸(叔向)的子孫逃到華山仙谷隱居,居住在華陰。至漢朝華陰屬弘農郡(郡治在今河南靈寶縣),稱為楊氏,此即弘農楊氏由山西徙居華陰的歷史過程,亦即弘農楊氏之由來。
晉國滅了,「祈盈之難」無蹤了,沒有政治上的阻礙後,楊家發展壯大了。華陰楊氏文化研究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楊氏自楊道走出山林,重新進入政治舞台後,十餘代皆為周室命官,或為大夫、司馬,或為太傅、州牧。秦末,華陰楊碩率其八個兒子隨劉邦征戰,其第六子楊喜因擊殺項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為將軍,楊碩本人封為太史;楊喜第四代孫楊敞也官至宰相,並娶太史公司馬遷之女司馬英為妻。這個時候,弘農楊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為通侯,乘朱輪者十人,史稱「西漢十輪」。東漢楊震50歲前窮究學典,設館授徒,時稱「關西孔子」,後入仕,官至司徒、太尉,為官剛正清廉,史稱「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繼承楊震遺風,均官至太尉,被後人稱為「東漢四世三公」。
東漢時期,世居弘農郡的楊氏家族從楊震(59~124年)起,四世連任宰相,成為了當地望族。楊震為官清廉,德高望重,在他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昌邑(今山東巨野縣)縣令王密感念其「察舉」(漢代的選官制度)之恩,特備黃金十斤欲趁夜贈予楊震。此後,便有了楊震的那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名言,楊震也因此被後人稱為「四知先生」。弘農楊氏,從此也將楊震奉為開基之祖,並取堂號「四知堂」。
⑺ 古代的弘農郡以及其下屬的華陰是現在的哪個地方
弘農郡是中國漢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置,其范圍歷代有一定變化,以西漢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門峽市、南陽市西部,以及陝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市。由於其地處長安、洛陽之間的黃河南岸,一直是歷代軍事政治要地。 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設立弘農郡,設郡治在秦國名關函谷關邊,縣名也是弘農,故址在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轄11縣,118911戶,475954人。東漢、三國沿置,但今商洛市范圍劃規京兆尹,只領有河南省西部范圍。西晉時,郡南部析置上洛郡,其區域進一步縮小到黃河流域今三門峽市范圍。南北朝時,為避諱曾改為恆農郡,隋朝恢復弘農,但郡治弘農向西南遷到了今靈寶市中心,且失去了黃河沿岸的轄地。 唐朝時,弘農郡分為陝州、虢州,從此失去郡名。虢州仍治弘農縣(今靈寶市),而陝州境內天寶元年因為在函谷關遺跡發現寶符而更名為靈寶的桃林縣,卻不是今天的靈寶市所在地,而是漢晉時的弘農縣所在地。到北宋時,弘農縣先改為常農,後以州名改為虢略。從此弘農不再作為地名使用。
華陰市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秦晉豫三省結合地帶,西距西安120公里,東距洛陽230公里,南依秦嶺,北臨渭水。總面積817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嶽華山所在地。
⑻ 弘農在現在那個省份
陝西一部分河南一部分,包括靈寶、商洛、以及陝西華陰。
⑼ 秦漢時期,為何不能沿著弘農河走,從現在靈寶市區的位置繞過函谷關
▲函谷關
這條裂縫中,絕岸壁立,寬不過數米,當時有人形容函谷關「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古人形容函谷關之險要,往往用「丸泥可塞」來形容其險要位置,其實這一點都不誇張。函谷關就位於這條裂縫的開口處,也就是今天河南靈寶縣的王垛村。
在稠桑塬的東面,也就是函谷關的關前,就是弘農河,提起這條河,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但它有條支流卻是十分有名,叫做「斷密澗」,就是李密被唐軍射殺之處,今天的弘農河水量很小,但在古代卻十分湍急並且流量大,因此弘農河也就成了函谷關天然的護城河,敵人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而渡過河之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塬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只有一條狹小的窄路,無論敵人有多少兵馬也無法擺開,只能從這條小道路過。這樣就給函谷關又有了兩個天然屏障。
▲函谷關遺址
今天,由於水土流失函谷已經基本湮沒,沒有當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霸氣樣子。但依舊還有遺跡可尋。在今天河南靈寶縣的王垛村,有一條溝壑,長約七里,深有近十七米,這便是歷史上那條縱貫東西函谷的大溝,而王垛村所在就是當年的函谷關位置。
今天的稠桑原上道路縱橫,毫無天險可言。而在古代則不是這樣,古代的稠桑原上都是森林。而這也正是「稠桑塬」名字的由來,上面的桑樹十分稠密。其實陝西山西一帶,先秦時候都是森林茂密,水草豐美。並不單單只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從崤山到潼津,古代稱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這一百多里路,到處都是茂密的樹木,禽鳥相飛的場景。
春秋時晉國曾派人駐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國東進。駐守的地方就是後來的函谷關。正是由於塬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塬體中的一條裂縫中行走。所以只要扼守住這條裂縫,就能斷絕東西交通。而如今只留下這么窄小的一條溝壑,自然是千百年來人類活動,戰爭不斷,又缺少維護塌方淤積的結果。
⑽ 弘農的歷史
唐朝時,弘農郡分為陝州、虢州,從此失去郡名。虢州仍治弘農縣(今靈寶市)內,而陝州境內天寶元年容因為在函谷關遺跡發現寶符而更名為靈寶的桃林縣,卻不是今天的靈寶市所在地,而是漢晉時的弘農縣所在地。到北宋時,弘農縣先改為常農,後以州名改為虢略。從此弘農不再作為地名使用。
弘農,郡名,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轄境約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晉以後,弘農郡的轄境逐漸縮小,但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始終是弘農郡令人矚目的地區,因為這里是天下楊姓第一望族—弘農楊氏的策源地,隋朝皇室,越國公素及子玄感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武則天之母等都是出自弘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