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天主教遺址

天主教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31 11:14:15

⑴ 滄州 天津 北京 有哪些旅遊資源

滄州:鐵獅子、獻縣漢墓群、泊頭清真寺、海豐鎮遺址、紀曉嵐墓地、獻縣單橋
天津:霍元甲紀念館、天津中華醫聖文化苑、楊村小世界游樂園、寶成奇石園、華石園
北京: 南堂 天主教東堂 東岳廟 通教寺

⑵ 北京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1,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2,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3,頤和園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佔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4,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

5,恭王府

恭王府(Prince kung』s Mansion),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

⑶ 我國有哪些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及遺跡

北京市宣武門內大街的南堂,是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創建的,當時乃一間小堂、稱「宣武門天主堂」,又稱「聖母無染原罪堂」,建造在首善書院內,它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天主堂。
明末清初,北京東堂,北堂相繼落成,才改稱南堂。清順治七年(1650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舊址上重建。除了新建大堂外,據說還有天文台,藏書樓,儀器室和傳教人員的住宅等,規模很大。因此南堂實際上是和湯若望的名字連在一起的。湯若望1622年被耶穌會委派到中國,在北京學習漢語,後被派往西安等地傳教。1630年,經徐光啟推薦參加《崇禎歷書》的編纂工作、並受命管理歷局,修造天文儀器。以後,又奉旨為明朝政府設廠鑄造大炮,很受崇禎皇帝的信任。清兵入關後,他又受命掌欽天監印信。1646年,將徐光啟主編的《崇禎歷書》進行修改進呈,清政府將之命名為《時憲歷》。1650年,清政府為表彰他修歷有功,賜黃金一千兩,並賜地在宣武門內原天主堂一側建造大堂。這就是當年湯若望重建南堂的由來。兩年後,南堂竣工,湯若望便立石碑記述了受賜建造這座天主教堂的經過。
其後一百多年中,該堂一直是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經歷了清朝時期的兩次地震,和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的火災,損毀嚴重。直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才重新開放。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中,南堂又一次被燒毀。南堂現存建築為清朝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修建。教堂堂頂為拱形,正面有精緻磚雕,柱頂有木刻浮雕鎦金花紋,彩色玻璃鑲嵌門窗,堂內有描繪耶穌受難的巨幅油畫和聖母像,富麗堂皇,祭台上高高地立著聖像,整個教堂建築頗為壯觀。
景點特色 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地理位置 南堂在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41號
西什庫教堂,也稱北堂,位於北京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西什庫天主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由於兩位天主教耶穌會教士洪若、劉應治癒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獲賜皇城西安門內蠶池口一代的一塊地皮,得以建築教堂,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庫教堂的前身,名為救世堂。清朝中葉,民間反對天主教的勢力與天主教會不斷發生摩擦,清政府於道光七年查封了蠶池口天主教堂,並沒收了全部教產。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教會歸還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築,由於蠶池口臨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鍾樓引起了慈禧太後和同治皇帝的不悅,經過與羅馬教廷和法國政府的交涉,教會同意將教堂遷往西什庫,由清政府出資修建新的教堂建築,光緒十四年新建築正式落成。1703年開堂。1887年因中南海擴建,將其拆除,後來清政府撥銀四十五萬兩,於西安門內西什庫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時加高一層,成為今日所見之庄嚴秀麗的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它的四個高高的尖塔,三個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圓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莊而綺麗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環繞之中越發顯得潔白挺拔。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狀,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鍾樓塔尖高約31米。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中式四角攢尖黃色琉璃瓦頂的亭子,亭內是乾隆親筆題寫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絕。主入口兩側的聖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絕無僅有的。堂內的300根巨柱撐起的金色拱頂和80扇鑲彩玻璃的花窗總能讓人聯想到巴黎聖母院。整體建築風格中西結合。1985年修繕北堂,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穌主祭台和東西兩側的聖母瑪利亞和聖父若瑟的祭台。1985年12月24日舉行了開堂典禮。西什庫教堂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和團與清軍曾聯合圍攻此教堂。
2006年05月25日,西什庫教堂作為清代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什庫教堂在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又稱北堂。最初在中南海紫光閣以西,羊房夾道(即養蜂夾道)以南名叫蠶池口的地方,因此也叫蠶池口教堂。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成。光緒十二年(1886)蠶池口天主教堂遷移到西什庫內重建。
北堂屬哥特式建築,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狀,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鍾樓塔尖高約31米。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漢白玉石欄桿,大堂內有主祭台、苦難堂和唱經樓。大堂正門兩旁,有中國式建築碑亭兩座。北堂所屬建築包括修道院、圖書館、後花園、印刷廠、孤兒院、醫院、光華女中、以及神甫宿舍等。

⑷ 誰知道南陽各縣市天主教堂遺址

1、靳崗大教堂
2、南陽天主教府(宛城區民權街中段東33-34號)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法國傳教士安恩利格首次流動到南陽靳崗傳播天主教並設立教堂,南陽始有天主教活動。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有外籍傳教士到南陽城內傳教。清康熙五年(1666年)下令沒收教堂,南陽天主教活動中斷。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法國傳教士又先後間斷地到靳崗活動,均因受到當地宮民的緝捕而中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河南省內天主教發展很快,教徒達到2000人左右。是時,羅馬教廷為進一步擴大傳教範圍,派法國傳教士安巴都(安西滿)來靳崗,籌劃成立天主教河南教區。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靳崗為「總堂府」的河南天主教區正式成立,安巴都任首屆主教,河南省內的教徒由2000多人驟增至3500多人。同治八年(1869年),羅馬教廷令法國遣使會撤離南陽,教務由義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派人接替。翌年,由意籍傳教士安化成借用原法國主教安西滿的護照,受命來靳崗接管河南教務,成為第二任主教。安西滿這個名字在教會中影響較深,後來教會開辦的學校常用他命名。安化成於1904年2月死於鹿邑縣,葬於南陽靳崗。民國6年(1917年),義大利傳教士包海容接任南陽主教,曾在靳崗創辦聖母無原罪修女會及西滿中、小學各一所,到1936年因病回國。所遺主教一職,由副主教梅嶺南接任。1948年梅逃往漢口,南陽教務交副主教孔憲章負責,直至1953年。
河南教區自1844年從江南教區劃出後,陸續將全省劃分為九個小教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才將原設在靳崗的河南教區「主教座堂」遷往省政府所在地開封,靳崗遂變為南陽教區總堂所在地。
南陽教區成立於民國27年(1938年),下轄9縣(分堂)、44個堂口。
民國36年(1947年),南陽教區管轄的南陽、唐河、方城、南召、鎮平、內鄉、淅川、鄧縣、新野9個縣中,有大小堂口44個,念經處109個,神職人員371人(外國傳教士24人、修士32人,中國神甫8人、傳教先生172人、代洗先生10人、教員83人、修道42人),教徒26355人,未受洗教友7542人。靳崗天主教堂的主要設施有:大經堂、女經堂、司鐸樓、教學樓和神職人員墓地等。其經濟收入,除接受羅馬教廷資助外,還有土地3000多畝、出租房屋近千間(包括上海、武漢兩地88棟樓房)等不動產;在市內尚有醫院、商號和兼辦匯兌等經營,以及教徒們的各項捐獻。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開辦一所培訓神職人員的聖心修道院,先後培訓出的修士,升為神甫的47人。繼而又增設聖母無原罪修女會、仁愛會、煉獄會、聖衣會等各類善會15種組織,其附屬機構先後有西滿幼稚園一所、西滿小學一所、德星女子小學一所,民國25年(1936年)又開辦西滿中學一所。1946年改德星女小為西滿女中,全區共有教會開辦的中學2所、小學18所,醫院診所1l處,孤兒院2所,孤老殘廢院1所。
自靳崗建立教堂起,南陽人民與教會的斗爭連年不斷。同治五年(1866年),桐柏縣人民憤怒搗毀平氏教堂。光緒年間,泌陽、唐縣、桐柏三縣人民組織「齊心會」,焚燒烏金溝教堂,南陽縣人民圍攻靳崗教堂等,列入教案的就有13次。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教案涉及的南陽、南召、泌陽、桐柏、鎮平、唐縣六縣和裕州,由地方官員與安西滿主教共同議定,共賠償天主教損失白銀75348兩,銅錢29083串。
1951年,靳崗天主教徒率先實現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並建立起三自革新籌備委員會,不久更名為靳崗天主教反帝愛國愛教委員會,1953年又改稱靳崗天主教反帝愛國運動委員會。其他教徒較多的縣也分別建有這一組織。同年,公安部門發出通告,取締聖母軍。1957~1958年,區內教會派代表到北京、鄭州兩地出席全國天主教代表會議和河南省天主教代表會議,張宛祥神甫和南陽市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張雨汝、委員吳子奇被選為省天主教愛國委員會委員。1960年教徒由原來的6660人減少為4325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黨的宗教政策遭到破壞,宗教活動基本中止,大部分宗教界上層人士也受到沖擊。粉碎「四人幫」後經過撥亂反正,靳崗天主教堂於1980年8月15日首先恢復了愛國會組織和正常的宗教活動。1981年,南陽市內、南陽縣李家灣、唐河縣官莊和桐河四個堂口也得到恢復,對蒙受委屈的6位上層人士亦分別情況一一正名,全區已成立南陽市、唐河縣天主教愛國委員會。為培養後繼神職人員,1984年和1985年選派青年教徒4人分赴北京、武漢兩地神學院學習。到1985年恢復活動的大小教堂5座,有神職人員5人,教徒4129人,聖誕節進堂誦經者5000多人。
1951年至1953年,人民政府將外國傳教士孔憲章、何樹基、劉尚義、撒思光、法式典 、穆聶蒂、彭士沛等人逮捕審判並驅逐出境。 其它外國傳教士也相繼申請離境。到1954年5月,外國人直接控制南陽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局面告終。同時南陽各縣分別建立起天主教反帝愛國愛教委員會和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實現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

⑸ 如何評價長崎的天主教歷史遺跡入選世界遺產

6月30日,在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中,日本提交的遺產候補「長崎與天草地區的潛伏切支丹(天主教徒)關聯遺產」順利通過審議,以原城遺址、大浦天主堂為中心的十二處遺跡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時間長崎成了世界的焦點。在江戶時代,由於幕府厲行禁止天主教的措施,長崎等地的天主教徒不得不轉入地下活動,成為「潛伏切支丹」,在沒有外來傳教士的狀況之下維持自己的宗教信仰。然而,16世紀一度盛極一時的日本天主教為何會遭到禁止?最近,日本史學界平川新新著《戦國日本と大航海時代(戰國日本與大航海時代)》出版,這為我們揭開十七世紀日本禁教之謎提供了鑰匙。

英王詹姆斯一世

此後經過長時間的推移,禁止天主教成為了幕府的基本方針。直到明治維新以後逐步開放天主教活動前,日本的天主教徒都處於地下活動狀態,這就是「潛伏切支丹」。現在長崎「潛伏切支丹」的歷史遺跡得以被列入世界遺產,勢必掀起一輪新的觀光熱潮,同時,世界遺產的認定也可以視作對禁教期間遇難者的一種告慰。

文章來自澎湃新聞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