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朴戰斗遺址
Ⅰ 求遵義旅遊景點排名前十,哪些比較值得去
遵義位於貴州省北部,與四川、重慶接壤,乃是一座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的城市。遵義有很多比較出名的紅色革命景區,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地介紹幾個:
第三個旅遊景點是烏江渡景區。烏江渡景區位於貴州省遵義縣烏江鎮,距省城貴陽100公里,距歷史名城遵義只有50公里。烏江渡景區既是國家AA級景區又是紅色旅遊景區,景區眾多旅遊資源同雄、奇、險、秀的自然景觀。在2003年的時候,烏江渡景區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景區內紅色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現已納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系列。
總而言之,遵義是一個旅遊資源極其豐富的城市,尤其是紅色旅遊景點,非常多。如果你是旅遊愛好者的話,一定不要錯過。
Ⅱ 鄰水有哪些淤游景點
鄰水地處重慶以北,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東麓,緊靠重慶兩江新區,是四川距重慶主城區最近的縣。分別與重慶市墊江縣、長壽區、渝北區接壤,西、北分別與華鎣、廣安區、達州市相連。經渝鄰高速直達重慶只需50分鍾車程,處在「重慶一小時經濟圈」范圍之內, 區位優勢明顯。全縣轄18個鎮,27個鄉,總人口105萬(常住人口72萬),幅員面積1919.22平方公里。 是全國著名的 「臍橙之鄉」,國家商品糧供應基地,無公害蔬菜 基地,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普創新示範縣。縣城經濟綜合實力居全省第五十九位(中上)。鄰水位於英雄的華鎣山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極具商業開發價值。有當年華鎣山游擊隊戰斗遺址;有集峰叢、石林、森林、雲海、積雪為一體的高登山石林;有終日香煙縈繞、鍾罄長鳴的華鎣山佛教聖地;有氣勢磅礴、白練飛漱的望月瀑布群;有山窮水盡、巨壁開天的斜岩--天然「穿心洞」;有竹海茫茫、曲徑通幽、風光旖麗的避暑勝地羅家洞森林公園;有水溫適中,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的涼山溫泉;有千島縈回、碧波萬頃的大洪湖;有撲朔迷離、險象環生、千奇百怪的九峰溶洞群;有巨壁摩天、深山幽谷的御臨河小山峽;有號稱人類「生物活化石」之稱的古桫欏林。 人文景觀優美鄰水山川秀美,旅遊資源豐富,極富商業開發價值。有舉世罕見、氣勢磅礴、白練飛漱的AAA級自然風景區華鎣山大峽谷;有「生物活化石」之稱的桫欏林;有巨壁摩天、曲徑通幽的御臨河小三峽;有碧波萬頃、島嶼縈回的「千島洪湖」;有青山相傍、綠水環繞的明月山溫泉;有號稱「川西峨嵋,川東華鎣」的佛教聖地華鎣山寺廟;有「林海如波、竹海似濤,春賞花、夏納涼、秋觀葉、冬看雪」的羅家洞森林公園;有當年華鎣山游擊隊戰斗遺址。鄰水圍繞建成重慶的旅遊休閑消費基地,著力打造吃、住、行、游、購、娛產業鏈,按照市上「小平故里行,華鎣山上游,鄰水縣城吃」的旅遊發展思路,在縣城集中打造古鄰大道中餐火鍋一條街、萬興大道特色小吃一條街,集川東、巴渝飲食文化精華於鄰城,讓遊客吃出特色品味,吃出文化風情。 龍須溝風景區 龍須溝「龍須溝」座落在鄰水縣甘壩鄉境內,位於華鎣山最高峰—高登山南麓,方圓十五平方公里,距縣城十公里。華鎣市十二公里,廣渝高速路五公里,公路四通八達,其獨特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猶如蒙上面紗的美女羞澀地掩隱在深山溝壑之間,難為外人所知曉。在風景區內,有神奇百態的「川心洞」,有驚險迷人的「清溪峽」,有人傑地靈的「天生橋」,有百練彩虹的「龍須瀑布」,有稀奇古怪的「無名樹」,有奼紫嫣紅的「桃花園」,有香火鼎盛的「川古廟」。似驚似險,似神似奇,似幽似靜,融容一起,是人們休閑納涼,旅遊觀光,探險求奇的世外桃源。 詳細地點:鄰水縣甘壩鄉境內,位於華鎣山最高峰—高登山南麓。 御臨峽 御臨小三峽御臨峽,又名小三峽,位於鄰水縣幺灘鎮境內,據《明史.紀事年末》載,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皇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在位三年,就被燕王推翻,遂削發為僧,流落南方。曾分別於永樂三年(1405年)和永樂七年(1409年)到善慶里(今御臨一帶)尋訪舊臣杜景賢(吏部主事),他們常游峽中。後人紀其事,便將鄰水的西河改名御臨河,峽以河名。 1943年,書法家於佑任旅此手書「御臨橋」三個大字。御臨河橫切銅鑼山,形成三個相聯的U形峽谷,由老鷹峽、仙女峽、白龜峽組成。上峽口有江島「西落灘」,下峽口有「白沙洲」。此地岩溶地貌發育,具有典型的岩溶景觀。兩岸森壁迥峰,高約百餘米,山色蒼翠,江流婉轉,藏幽匿勝,溫泉噴涌,霧氣縈縈,有三峽、七溫泉、十五洞,集山、水、林、泉、洞之大成,風光秀麗,引人入勝。沿江而下,第一峽為老鷹峽,鷹嘴狀的巨石緊貼江流。叢生於崖上的慈竹疏疏淡淡,錯落有致,織成了錦緞般的長屏。第二峽為仙女峽,秀峰迭出,幽俏險仄,山重水復,撲朔迷離,崖上山花灼灼,奇樹飛英,巨藤古蔓,下垂江面,最窄處只20米,石崖倒影如墨。第三峽為白龜峽,青峰夾岸,林壑優美,懸泉飛瀉,百鳥鳴叫林間,彩蝶舞於幽谷。峽口處青山環翠,白沙洲將回水沱圍成圓形的「湖泊」,使其水天一色,漁舟出沒,別有情趣。 湯巴丘 湯巴丘湯巴丘民俗風情自然旅遊區位於鄰水縣冷家鄉湯巴丘村境內,是古代川東至川北驛道上的重要驛站。湯巴丘民俗自然風情旅遊區內有建於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村落20多個,全部為木架穿斗結構,部分吊腳樓保持了早期移民中少數民族原居地的建築風格,且保存十分完好。湯巴丘民俗自然風情旅遊區平均海拔1000米,全部森林為天然次生林,景色四時不同:旅遊區內有國家保護的珍貴動、植物——金錢豹、水獺、旱獺、麂子、海桐等各數十種。湯巴丘民俗自然旅遊區遠離城市喧囂,民俗古樸獨特。粗疏清淡的飲食習慣,和諧自然的人居環境,使湯巴丘山民多高壽,湯巴丘還有優良的革命傳統。華鎣山游擊隊曾在此生活和戰斗過。解放前夕,大竹鄰水特支書記林大壽在「鬼門關」一人殲敵13人,其許多英雄事跡至今仍在民間流傳,是十分可貴的人文旅遊資源。
Ⅲ 四川有哪些戰爭遺址
華鎣山石林游擊隊戰區 1948年,遼沈、平津戰役捷報頻傳,國民黨部隊節節敗退。華鎣山游擊隊在黨的領導下,以華鎣山為依託,巧妙地與敵人進行周旋,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勢力,為支持解放軍正面作戰作出了貢獻。1948年12月1日,部隊轉戰華鎣山,農歷10月30日下午,游擊隊根據鄰水地下黨提供的情報,埋伏在鄰水與華鎣交界的界牌處,成功伏擊了從重慶開往大巴山途經華鎣山胡宗南部隊車隊,繳獲了敵人的軍車及一批作戰物資,這就是有名的「界牌巧奪軍車戰」。如今,「界牌巧奪軍車戰」遺址、華鎣山游擊隊藏槍存糧洞、游擊隊整訓處、練兵場、指揮部等遺址尚存。
皛然山革命遺址區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創辦的《新華日報》為抗日救國運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周恩來同志領導下,《新華日報》成為國統區人民喜愛的報紙,被蔣介石視為眼中釘,他採取多種措施遏制《新華日報》的發行,控制紙張的供應。為此,周恩來同志指示:自己開辦紙廠。1940年3月,《新華日報》社派蘇芸、王幫藻、謝世榮等3人,以商人身份下鄉選廠址,最後定址在華鎣山的皛然山和丁家坪。華鎣山地下黨發動當地群眾,就地取材,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生產出了大量適用的印刷用紙,地下黨員楊玉樞、丁鵬武等經渠江秘密運送到重慶,保證了《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用紙。如今,皛然山現存有造紙廠的泡料塘、碾料槽、煮料灶、煮麻灶、泡麻池及部分廠房房基等遺跡;此外還有游擊隊激戰地——鮮明壩、游擊隊活動地——手爬岩等遺址。
陽和革命遺址區 1948年8月22日,「西南民主聯軍川東縱隊第七支隊」在岳池伏龍舉行起義誓師大會,300多名隊員參加。國民黨得知消息後,驚恐萬狀,調集大批軍警和地方武裝圍剿。七支隊為保存力量,轉戰華鎣山,在陽和碗廠整訓。8月23日下午,岳池偽縣長肖毅安帶領100多百名警察准備圍剿七支隊。七支隊在司令員張蜀俊的帶領下,挑選優秀戰士組成突擊隊,阻擊圍追之敵,使大部隊得以順利轉移,這就是著名的「陽和之戰」。如今,陽和碗廠、陽和老街等遺跡尚存,另外還有 「陽和之戰」革命烈士暨殉難民主人士紀念碑及丁家坪新華造紙廠等革命遺跡。
寶鼎游擊隊活動遺址 1948年2月,中共地下黨河東支部(即陽和支部)書記袁念之受七工委派遣,到駐扎在寶鼎的匪首韓春祥處開展匪運工作,爭取了大部分土匪加入黨的地下武裝。1948年4 月,《挺進報》遭敵特破壞,中共重慶市委書記劉國定、副書記冉益智被捕叛變,造成重慶和上下川東的陳然、王朴、劉國鋕、江竹筠、楊虞裳等許多黨的幹部被捕。6月,重慶警備司令部少將部員樊齡進駐合川,監視華鎣山區地下黨組織的活動,不久,華鎣山地區也連續發生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被捕事件。川東臨委書記王璞和曾霖、陳伯純、楊溪勤、劉石泉等,被迫轉移到華鎣山寶鼎至仙鶴洞一帶。7月,廣安地工委委員、第五工委書記駱安靖被捕叛變,又出賣了一部分同志。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王璞在寶鼎主持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上川東各工委領導的地下武裝力量共同組成「西南民主聯軍川東縱隊」(即華鎣山游擊隊),提前發動華鎣山武裝起義。緊急會議後,在華鎣山地區爆發了數千人參加的武裝聯合大起義,震驚全川乃至全國。華鎣山武裝起義後,由於敵人的追擊,一部分起義隊伍在司令員張蜀駿和王普全、吳榮生等的帶領下,沖破國民黨軍警和地方武裝的圍追堵截,重新輾轉到華鎣山寶鼎與袁念之匯合,在寶鼎安營紮寨,重新進行整編訓練。1949年7月18日,游擊隊隊長王兆南在寶鼎望月亭的山洞中被敵人包圍,經浴血奮戰,終因彈盡糧絕,英勇犧牲。
仙鶴洞游擊隊戰斗遺址 1931年春,軍閥楊森占據岳池縣城。是年秋,中共岳池特支派地下黨員廖玉璧到華鎣山籌組游擊隊。1931年,廖玉璧在華鎣山的高興梘子溝、溪口仙鶴洞利用地處偏僻及親戚關系的有利條件,建立了有貧苦農民李成遠、王山立、范紹全等近50人參加的游擊隊,駐扎在仙鶴洞及附近張家院子,在田壩子秘密開展軍事訓練。同時深入叢山匪窟,教育分化土匪,爭取了刁玉甄的400多名武裝,並與進步人士李星北、陳博齋聯合,武裝力量達到600餘人,組建了華鎣山游擊隊,廖玉璧任司令。1933年秋,紅軍攻佔了營山、渠縣,向廣安花橋進軍時,廖玉璧命令各游擊武裝在華鎣山一帶張貼「歡迎紅軍」、「打倒軍閥」等標語,還截取了軍閥楊森用於對抗紅軍的現款,支援了紅軍。1935年1月,國民黨岳池司令向廷瑞,懸賞600元大洋緝拿廖玉璧。後廖被敵誘捕,於1935年2月23日壯烈犧牲。1948年5月,中共地下黨陽和支部根據七工委的部署,委派地下黨員丁鵬武、唐建余、左國政等先後深入到梘子溝和仙鶴洞一帶發動群眾,組織黨的地下武裝力量,後因行動暴露,三人先後被敵人抓捕並送往重慶渣滓洞,後犧牲於「11.27」大屠殺。1949年7月,國民黨軍警和地方武裝對我地下黨組織和起義隊伍進行瘋狂圍剿,中共地下黨陽和支部書記袁念之,不顧個人安危堅持戰斗在華鎣山區。7月16日,袁念之隱藏在仙鶴洞的消息走漏後,被大批敵特圍困在仙鶴洞內,在與敵人的浴血奮戰中,袁念之等游擊戰士壯烈犧牲。先後在寶鼎、仙鶴洞一帶被敵人抓捕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犧牲的烈士有劉石泉、鄧惠中、張倫、楊玉樞、陳堯楷、左國政、丁鵬武、唐建余等。
祿市川東地下黨活動遺址 1948年3月至7月,中共地下黨員劉隆華(又名劉崇貞,系從延安回川中共黨員,曾先後任中共四川省委婦委會委員、中共祿市特支書記、華鎣山武裝起義第五支隊政委,解放後任重慶市副市長。)受中共川東臨時工作委員會的安排,從重慶轉移到華鎣山區,在祿市小學以教師身份作掩護開展地下工作,並任中共祿市特支書記。劉隆華與同是從重慶轉移到祿市工作的雷雨田、李念文、溫靜濤、陳明、代國惠等五名地下黨員一起,以祿市小學為基地,在祿市、天池等地開展黨的秘密工作。他們曾在祿市月亮坡等地以「姊妺會」、「生期會」和辦夜校等形式,向老百姓宣傳共產黨的《土地法大綱》,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發動老百姓開展「三抗」(抗丁、抗糧、抗稅)斗爭。同時,秘密組建黨的地下武裝,籌建黨的地下電台。在很短的時間里,他們就先後發展了胡維治、周明述、夏惠祿等一批地下黨員,並先後建立了山門口、蠻溪河、涼水井等四個黨支部和秘密聯絡點。組建起一支60餘人的地下武裝力量,參加了華鎣山武裝起義。1948年6月13日,由於叛徒出賣,地下黨員、祿市特支蠻溪河支部書記夏惠祿,在月亮坡開展地下工作時,被祿市偽鄉長夏知時抓捕,隨後,夏惠祿先後被國民黨關押在廣安縣和重慶渣滓洞監獄。1949年11月,夏惠祿犧牲於震驚中外的「11.27」大慘案。
天池革命遺址 20世紀30年代,中共地下黨員瘳玉璧、陳聯詩等根據黨的安排,在華鎣山區開展地下斗爭,組建了一支五百餘人的游擊武裝,在長達五年的艱苦鬥爭中,廖、陳帶領游擊隊活動在華鎣山天池、瓦店、雙河、陽和、高興、觀音溪、溪口等地。在天池活動期間,游擊隊在天池湖畔的諶家碉樓建立了聯絡點和瞭望哨,廖玉壁、陳聯詩和游擊隊員等常住於此。他們打土豪、斗劣紳,截取軍閥楊森的軍餉、稅款,有力地支援了長征路過營山、渠縣等地的中國工農紅軍,狠狠地打擊國民黨反動勢力,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鬥志。軍閥楊森見廖玉壁所帶隊伍逾來逾強大,採取各種手段想收買這支隊伍未果,便組織部隊和地方武裝對游擊隊進行圍剿,並懸賞600大洋捉拿廖玉璧。1934年底,由於消息走漏,游擊隊被楊森的部隊圍困在諶家碉樓。在廖玉壁和陳聯詩的指揮下,游擊隊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並順利突圍轉移。1948年2月,地下黨員張子剛為躲避反動軍警的追捕,隱蔽在天池公園(月亮島)內。同年9月下旬,華鎣山游擊隊第七支隊司令員張蜀駿與地下黨員袁念之帶領游擊隊轉戰到天池進行休整,張蜀駿、袁念之與張子剛多次在天池公園和諶家碉樓研究游擊隊作戰方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西南局第一書記、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成都軍區第一政委李井泉,西南三線建設副總指揮彭德懷元帥分別於 1965 年10月和 1966 年初視察了天池革命遺址——天池湖月亮島,並對月亮島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建設提出了要求。
Ⅳ 歷史上真的有特洛伊戰爭嗎
從歷史學、考古學的證據看來,古代的特洛伊曾經發生過戰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紀史研究室的副研究員劉健博士肯定地對記者說,「盡管考古發現並沒有提供確實的證據。」 美國好萊塢影片《特洛伊》在中國內地上演,受到熱烈的追捧。盡管在影片中,「神」的因素已被巧妙地剔除,但是這部在荷馬史詩基礎上改編的影片,由於缺乏最基本的史料記載,在歷史真實性問題上受到越來越多的考問和質疑。 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曠日持久而又極其殘酷的特洛伊戰爭?這個問題不僅在普通人中間引發疑問,也一直是史學家、考古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 影片《特洛伊》對荷馬史詩進行了新詮釋。 「《荷馬史詩》是一部神話與歷史相融合的作品,而影片《特洛伊》是一個純粹的世俗故事,片中的人物關系、人物性格及情節編排都與原著有較大差別。」胡玉娟副研究員說。 眾所周知,荷馬是生活在公元前9世紀的盲詩人,他留下的兩大敘事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記述了一場人神交互戰斗的特洛伊戰爭。史詩流傳千古,經久不衰。在《荷馬史詩》中,無論是特洛伊戰爭的起因———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誘走了斯巴達王的妻子海倫,還是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斯巴達王及其兄長聯合希臘諸邦圍困、攻打特洛伊長達10載,最後以木馬計大破敵軍,凡人行為始終受到奧林匹斯山諸神的干預,對陣雙方英雄人物的命運也掌握在天神的手中。 不難發現,影片《特洛伊》試圖以現實的眼光「復原」那場戰爭,演繹形式已和《伊利亞特》、《奧德賽》迥然不同。 在經歷戰爭的時候,特洛伊苦於沒有文字。 在地圖上,土耳其境內一個叫做希薩爾利克的小鎮就是古代特洛伊城的所在地。今天的史學研究者普遍認為,特洛伊戰爭發生在公元前12世紀。「那時是青銅時代的末期,特洛伊並沒出現文字,沒有為後世留下戰爭的記錄。」劉健博士說。 至今,歷史學家在研究特洛伊戰爭的時候,依然不得不追隨考古學家的腳步。「創作於公元前9世紀的荷馬史詩是希臘人關於那場戰爭的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史料,迄今為止,尚未從周邊地區找到可以映證這場戰爭的可靠文獻資料。這也正是引發特洛伊戰爭真偽爭論的直接緣由。」胡玉娟博士說 特洛伊之戰一度被認為是文人綺麗的神話和想像。 特洛伊戰爭留給後世的印象永遠和荷馬史詩的「神」分不開。神話給戰爭籠罩了虛幻的外衣,使它撲朔迷離,儼然是文人的、沒有現實原型的藝術想像畫卷。
今土耳其的希薩利克。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二世紀,頗為繁榮。公元前十二世紀初,邁錫尼聯合希臘各城邦組成聯軍,渡海遠征特洛伊,戰爭延續十年之久,史稱「特洛伊戰爭」特洛伊也因此聞名。城市在戰爭中成為廢墟。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即敘述此次戰爭事跡。據傳說,特洛伊城最後由希臘人用「木馬計」攻破。十九世紀考古發掘,獲得大批古物珍品。 考古遺址特洛伊
特洛伊城遺是土耳其古城,位於恰納卡萊南部,北臨達達尼爾海峽,坐落在平緩的城堡山腳下。這里山巒青翠,流水潺潺,柑桔樹和橄欖樹滿山遍野,紅瓦白牆的農舍點綴其間,是土耳其愛琴海地區典型的農村風光。 特洛伊是公元前16世紀前後為古希臘人渡海所建,公元前13世紀~前12世紀時,頗為繁榮。特洛伊城遺址的發掘,始於19世紀中期,延續到本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在深達30米的地層中發現了分屬9個時期、從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的特洛伊城遺跡,找到了公元400年羅馬帝國時期的雅典娜神廟以及議事廳,市場和劇場的廢墟等等。這些建築雖已倒塌敗落,但從殘存的牆垣、石柱來看,氣勢相當雄偉。這里有公元前2600~公元前2300年的城堡,直徑達120多米,城中有王宮及其他建築。在一座王家寶庫中,發現了許多金銀珠寶及青銅器,陶器以紅色和棕色為主。此外還出土有石器、骨器、陶紡輪等。特洛伊城是一座被燒毀的城市的遺址,它的石垣達5米,內有大量造型樸素,繪有幾何圖形的彩陶和其他生活用具。 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敘述的「特洛伊木馬計」就發生在這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來到希臘斯巴達王麥尼勞斯宮作客,受到了麥尼勞斯的盛情款待,但是,帕里斯卻拐走了麥尼勞斯的妻子。麥尼勞斯和他的兄弟決定討伐特洛伊,由於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難攻,攻戰10年未能如願。最後英雄奧德修斯獻計,讓邁錫尼士兵燒毀營帳,登上戰船離開,造成撤退回國的假象,並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馬,特洛伊人把木馬當作戰勝品拖進城內,當晚正當特洛伊人醋歌暢飲歡慶勝利的時候,藏在木馬中的邁錫尼士兵悄悄溜出,打開城門,放進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臘軍隊,結果一夜之間特洛伊化為廢墟。荷馬史詩敘述的這段事跡,成為西方國家文學藝術中傳誦不絕的名篇。
特洛伊城遺址(13張)距特洛伊城遺址不遠,有一座博物館,是土耳其目前唯一收藏特洛伊文物的博物館。博物館規模不大,陳列的文物寥寥無幾,這是因為曾發掘出的大量珍貴文物,已被西方文物盜竊者竊走,其中包括普里阿莫斯國王的寶庫和海倫的項鏈。盡管如此,特洛伊遺址仍然不失為迷人的去處。現在特洛伊已成為土耳其的游覽勝地之一,它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
Ⅳ 杭州有什麼古建築
()文明源頭 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鎮,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在這里發生,延續了5000多年文脈。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現有良渚文化博物館(規劃將要建設國家公園),從博物館陳列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為古都譜寫的5000多年神韻,璀璨奪目,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2)道骨仙風 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位於杭州的西湖北岸,有一座名曰葛嶺的小山的半山腰,亦稱葛仙庵抱朴廬,舊名先後有福地院、涵青精舍、涵青道院、玉清宮,相傳為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設爐煉丹修煉之所,有「瑤台仙境」之稱。葛嶺抱朴道院與黃龍、玉皇合稱「西湖三大道院」。
抱朴道院始建於晉,南宋時曾被宰相賈似道據為別墅,元代毀於兵火,明清至今多次重修重建。杭州市道教協會從2001年6月開始,主持修復道院殿宇、神像雕塑。2003年1月11日上午,抱朴道院修復竣工,舉行神像開光儀式,正式向遊人開放。
抱朴廬舊址:
抱朴,是道教教義,即保守本真,不為物慾所誘惑,不為世事困擾,所謂「人行道歸朴」。葛洪自號抱朴子,並以名其書,作有《抱朴子》七十卷。從葛嶺山麓赭黃色穹門入口,拾級經流丹閣,至山腰四角方亭,一路古柏蔥郁,清泉低吟,岩上有「人間福地」、「不亞蓬瀛」等題刻。再從滌心池拾階而上,便到抱朴廬舊址。
現在的抱朴道院:
現在抱朴道院有正殿——葛仙殿,東側為半閑草堂,另側為紅梅閣、抱朴廬,還有煉丹古井、煉丹台、葛仙庵碑等古跡。現為杭州道教協會所在。
(3)胥丘東起最高樓—鼓樓
鼓樓位於吳山東麓、中山路與望江路相關處,舊名朝天門,鼓樓只是它的俗稱。
據史料記載,朝天門為吳越王錢氏所建。「規石為門,上架危樓,樓基疊石,高四仞有四尺,東西五十六步,南北半之。中為通道,橫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東西閱門對辟,名曰武台,夷敞可容兵士百許。武台左右北轉,登石級兩曲,達於樓上。樓上高六仞有四尺,邊基而會,十有一仞,貯鼓鍾以司漏刻。」古時之一仞合今之七尺或八尺,朝天門總高十一仞,在當時確實可以對周邊的一切建築物「一覽眾山小」。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收錄的詩詞中如「城上高樓接太霞」(趙子昂)、「胥丘東起最高樓」(高得)等句,絕非虛誇之辭。既可藏兵又貯鍾樓,朝天門在當時起到了城防和報時的雙重作用,故有「鼓樓」之稱。
南宋時仍稱朝天門,御街(又稱天街,今中山路)從其下過。元大德三年(1299)改稱「拱北樓」,明洪武八年(1375)改「來遠樓」,不久又更名「鎮海樓」,有匾,篆書「吳山偉觀」四字。成化十年(1474)毀於火,總督浙江軍務胡宗憲再次重修,其幕士徐渭(字文長)為之作《重修鎮海樓記》。清初又毀,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建。光緒年間(1875—1908)又整修。清時,鎮海樓與鎮東樓(今通江橋東)、雄鎮樓(今上倉橋東)同稱「省城大觀」。
1970年,鼓樓因道路擴建而拆除。令人們感到欣慰的是,在「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的歷史進程中,鼓樓的復建終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2001年月8月,復建工程正式啟動。僅僅一年之後,巍巍鼓樓的雄姿已再次屹立在秀麗的吳麓。在完成細部裝修和周邊景觀布置之後,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了32年之久的鼓樓,已於2002年10月西湖博覽會期間向市民和中外遊客開放。
(4)杭州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
杭州市回族公墓位於浙江杭州清波門南宋聚景園舊址。史又稱回回墳、丁氏壠、番回冢墓、南園回教公墳,是杭州市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宋代末年。該地被中西亞東來穆斯林選為殯葬之地。元以後墓廬日增,佔地近7萬平方米。據原存大量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漢文墓碑記載,歷史上有諸多和卓、王子、長者等高層人士殯葬於此。著名回族文學家丁鶴年及其家人亦多葬於此。1953年擴建西湖風景區時,該墓園遷移至山地回族公墓。
(5)名剎古寺 仙靈所隱
杭州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又名雲林寺,為杭州最早的名剎。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開山祖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雲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峰前建寺,名曰靈隱。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僧眾三千,成為江南名剎。大雄寶殿前的石塔,天王殿前的石經幢均是五代十國吳越時的遺物。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龍藏等等,都是珍貴的寶物。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葯師殿。
(6)伊斯蘭教的東方聖地—鳳凰寺
鳳凰寺位於中山中路,是我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另三處為:揚州的仙鶴寺、泉州的麒麟寺和廣州的獅子寺)之一,在阿拉伯國家中也享有盛譽。鳳凰寺即清真寺,創建於唐代,以其形似鳳凰,故名。宋代毀於火。元時,來自西域的大師阿老丁慨然捐資重修。最近一次修建是在1953年。寺宇宏大壯麗,煥然一新。寺內大殿是最古老的建築。正殿沒有梁架。殿頂上起攢尖頂三座是宋代的遺物。中間一座上刻《可蘭經》文,相傳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時設置的。寺內還保存有阿老丁墓碑等阿拉伯文碑刻。遠在五代,杭州與阿拉伯國家就有友好往來。如今,這里是杭州伊斯蘭教的禮拜中心。
(7)屹屹白塔 故宮遺夢
自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鳳凰山築紫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紫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氣勢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焚燒殆盡。只有白塔橋邊的白(石)塔依然屹立。從白塔眺望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一片蔥綠,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級直達鳳凰山巔。
(8)一劍霜寒十四州——錢王陵
錢王陵,是杭州城締造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奠基者——吳越國王錢鏐的墓地,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是浙江省保存完好的王陵,是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錢鏐(公元852-932),字具美,浙江臨安人。他出身平民,在唐末五代中原擾攘之際,割據一方,建立創立吳越國,為當時十國之一,北起蘇州、浙江全境、南至福州,史稱「一劍霜寒十四州」。吳越國定都杭州。他推行了「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吳越國成了富甲天下的經濟強國,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太平興國三年(978),其孫弘俶舉旗歸宋,納土國除,共統治兩浙八十餘年。
錢王陵坐落在浙江臨安市錦城太廟山,海拔92m,距杭州市38公里。墓背靠太廟山,左右列距青龍白虎兩砂,與功臣山遙遙相對,陵區內築有牌坊、錢王祠、州祠、凌煙安國樓等景點。到處是蒼翠的松柏、凄迷的芳草,登上安國樓,青山綠水秀麗美景盡收眼底。
(9)精忠報國瀝肝膽—岳王廟
岳王廟位於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 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殿內塑有岳飛彩像,其上有岳飛草書:「還我河山」巨匾。大殿右首是岳飛墓,系塊石圍砌, 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樣。旁有其子岳雲墓。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 墓道階下有秦檜、王氏、萬俟咼、張俊四跪像。 墓道前方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書「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古柏森森,庄嚴肅穆。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將領, 但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岳飛遇害後,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負岳飛遺體,越過城牆,草草地葬於九曲叢祠旁。2l年後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 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岳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 即岳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10)西湖石窟 摩崖石刻
杭城三面環山,山石崢嶸,古木參天,藤蔓遍布,風景清幽,山間溪水滋潤茂林修竹,更顯神秘,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隨著唐代佛教盛行,在西湖四周起伏的群山之中,給後人留下眾多的反映出當時古人高超精湛技藝的摩崖石刻藝術。杭城古時曾有吳越國和南宋二朝建都,因此除極少的唐代石刻遺跡外,大都是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石刻遺存,而這些也大都集中在西湖的四周,因此也稱「西湖石窟」。
目前杭城有名的造像約有19處,其中較為集中的有靈隱禪寺前的飛來峰造像,規模最大的約有400餘尊(其中一部分已風化剝落)、慈雲嶺造像、石屋洞造像、煙霞洞造像、仁王講寺造像、寶成寺造像、聖果寺造像、天龍寺造像、通玄觀造像等,另外鳳凰山、寶石山、紫陽山、南高峰等均有分布。在這些石刻造像中,主要有刻於崖壁上暴露在外和刻於洞窟之內兩種,同時又有造像和文字兩種形式。
Ⅵ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手抄報 戰爭遺址,英雄故事,成語,詩詞,名言,文學作品
一、古今描寫戰爭的詩詞
1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2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3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毛澤東《七律·長征》)
4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田間《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5俄羅斯人要不要戰爭?/那就請你們去問問/寧靜的遼闊耕地和原野,/還有白樺和楊林。
請你們再去問問/埋在白樺樹下的士兵,/他們的兒女將回答你們:/俄羅斯人要不要戰爭?
不僅為自己國家/士兵們在那場戰爭中犧牲,/也為全世界的人們/能安然地步入夢境。
……請你們去問問母親們,/去問問我的妻子,/你們那時就該明白:俄羅斯人要不要戰爭?(葉夫圖申科《俄羅斯人要不要戰爭》)
二、安妮和她的日記(華宗德)
安妮·弗蘭克,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一個猶太人家庭,其父為一公司總經理,母親是大家閨秀。安妮自幼備受父母的寵愛,上學後又得寵於老師,真可謂養尊處優。1933年納粹上台後,安妮隨父母遷往荷蘭阿姆斯特丹。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荷蘭,迫於日益殘酷的排猶浪潮,1942年7月全家躲進普林森河畔小屋(現安妮·弗蘭克紀念館),藏身閣樓密室25個月。這位13歲猶太少女在日記中記下了她的孤獨和恐懼,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後被人告發,1944年8月被捕,1945年3月死於集中營,年僅16歲。1947年《安妮日記》在荷蘭出版,後被譯成55種文字,紀念館內也陳列有這本動人心魄的日記的中譯本。
這位少女在特定年代記下了對人生和戰爭的看法。她說:「我較其他少女更早開始思考,我認為,作為人應對自己負責。」她的日記就是明證,表達了她對法西斯和戰爭的憎恨,對和平的渴望。 下面是安妮的兩則日記。
最親愛的吉蒂:
陽光普照,天空深藍,和風輕拂,我渴望著,真的渴望著一切:交談、自由、朋友、獨處。我渴望……哭一場!我覺得我彷彿要爆炸。我知道哭會有幫助,可是我不能哭。我浮躁不安。我從一個房間踱到另一個房間,從窗框的細縫呼吸,感覺到心在跳著,好像在說:「終於,滿足我的渴望吧……」
我想,春天已經在我內心裡。我感覺到春天在蘇醒,我在我整個身體和靈魂里感覺到它。
(1944年2月2日星期六)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們經常滿懷絕望地問:「戰爭有什麼意義?人為什麼不能和平相處?這一切破壞,到底是為了什麼?」
會問這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拿得出完滿的答案。為什麼英國人飛機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時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為什麼每天花幾百萬打仗,卻拿不出一分錢給醫學研究、藝術家或窮人?為什麼有些人挨餓,世界其他地方卻有堆積如山的食物在腐爛?哦,人為什麼這樣瘋狂?
(1944年5月3日星期三)
三、軍事成語舉例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 四、戰爭名言舉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孫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國·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諸葛亮)
勝負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晉·張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希臘·柏拉圖)
正義沒有武力是無能;武力沒有正義是暴政。(法國·巴斯卡)
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毛澤東)
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六、未來戰場七大尖端武器
21世紀的戰爭,將是尖端武器的競爭和較量。科學家和軍事家們預測,未來的戰爭中將有七大尖端級武器稱雄於戰場,它們是:激光武器、隱形武器、單兵攻防武器、微波炸彈、納米武器、信息武器和無人化武器。
Ⅶ 杭州的古建築有哪些
杭州的古建築有雷峰塔、岳飛廟、六和塔、靈隱寺、宋城等。
1、雷峰塔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關磚塔,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風景區南岸西召山雷鋒上。雷峰塔初建於公元977年,是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
因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謚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故被稱為「皇妃塔」。後來,因其山名「雷鋒」,而逐漸被稱為「雷鋒塔」。
2、岳飛廟
岳飛廟,位於河南省湯陰縣城內岳廟街86號,又名精忠廟,後也稱「宋岳忠武王廟」。它是為紀念南宋著名反金將領、中國著名民族英雄岳飛(1103-1142年)而建的寺廟。這個遺址是在明朝(公元1450年)的景泰第一年重建的。它建於歷代,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群。
3、六和塔
六和塔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它是中國最完美的古代磚木塔之一。六和諧塔建於北宋開封第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而創建,取「六和敬」的佛教意義,將其命名為六合塔。現在的六合塔是在南宋重建的。
4、靈隱寺
靈隱寺,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佔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
5、宋城
宋城市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之江路148號,杭州之江旅遊度假區內,佔地約300畝,是杭州第一座大型人工主題公園。
宋城是杭州首個體現宋代文化內涵的主題公園。它是按宋代風格建造的。主體建築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為基礎,按宋代《營造法式》一書建造。
Ⅷ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的館舍構成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後,總前委奉中央軍委關於總前委南下指揮渡江的指示,進駐到肥東縣撮鎮瑤崗村,中共中央華東局亦和總前委同時進駐。3月27日,總前委書記鄧小平,常委陳毅到達瑤崗,與先期到達的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饒漱石等會合,統一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四野十二兵團,渡江作戰,總前委在瑤崗,先後制訂並發出了《京滬杭州戰役實施綱要》、《渡江作戰動員口號十七條》、《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等一系列文件。四月二十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舉突破國民黨政府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佔領南京,直下滬杭,為全中國的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共分九個部分:總前委舊址、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機要處舊址、秘書處舊址、後勤處舊址、警衛營舊址、醫院舊址和《渡江頌》書畫展廳。紀念館現有實物、圖片(表)700餘件,以及將帥題詞、書畫作品108幅,黨政領導題詞36幅。總前委舊址原是清末五品頂戴中書科中書銜太學生王景賢的宅第,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房子屏門格扇,地板房間,雕梁畫棟,古樸典雅。一進正屋東房為陳毅卧室,西邊一間是時任華東局常委、宣傳部長、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的卧室,最西邊一間是劉伯承的卧室,兩側廂房是警衛人員的居室。
二進正廳是總前委會議室。正面屏風上懸掛毛澤東、朱德的畫像。北側正中的展櫥里展出的是渡江戰役前夕,鄧小平主持召開的一次總前委、華東局聯席擴大會議,部署渡江作戰任務和接管江南新區及支前工作會議的紀要等項文字材料。
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的卧室在二進的東間,室內按原狀陳列著架子床和一套西式辦公桌,還有鄧小平當年用過的一盞煤油燈。這盞燈是鄧小平離開瑤崗時送給房東的。「文革」後,房東的後代捐贈了出來,這盞燈得以重新與遊客見面。緊挨著總前委舊址西邊的是機要處舊址。它是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原是王景賢二弟的宅第,總前委進駐瑤崗後機要處工作人員曾生活、工作這里。再往西南行50米,便可見到防空洞遺址。總前委在瑤崗那段時期,國民黨經常派飛機空襲這一帶。為防國民黨飛機空襲,開挖了這個防空洞。防空洞深約6米,空間約60平方米,中間留有直圓形土柱。防空洞東南約60米,是墩塘遺址,墩塘水面現已不大,塘中央有一土墩,墩上有一涼亭,飛檐翹角,古樸典雅。遊人可從石板橋走向涼亭。這里原是王景賢夏季納涼之處,總前委進駐瑤崗後,鄧小平、陳毅等領導人經常在此談兵論政下棋休閑。
華東局舊址位於總前委舊址的東北部,為兩進兩廂四合院。門上方的「中共中央華東局瑤崗村舊址」匾額是原華東局第三書記魏文伯題寫。一進是時任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華東局常委、組織部長張鼎丞和財委主任曾山的辦公和住宿處。二進是會議室和工作人員辦公和住宿處。
從華東局舊址往西行約200米,便可見到又一座綠樹掩映中的四合院,它青磚小瓦、風火高牆,這便是總前委參謀處舊址。參謀處為渡江戰役及解放戰爭期間部分珍貴革命文物展廳,這里收藏並陳列著渡江戰役及解放戰爭期間的各種槍支、槍套、斧頭、報刊、肩章、被褥和各種生活用品,以及曾經在這里工作過同志的回憶錄和渡江戰役紀念館工作人員對他們的訪談錄。
在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內,現設有名為「渡江頌」的書畫展廳。「渡江頌」匾額為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親自題寫。展廳共分三個部分,首先看到的是「將帥題詞廳」,內設三室。第一室為元帥、大將、上將廳,你可以看到陳毅、徐向前、聶榮臻、粟裕、劉華清、李德生、張震、遲浩田等38位將帥的真跡。第二室為中將廳,第三室是少將廳。接著是黨政幹部題詞廳,最後是書畫廳。書畫廳里展有舒同、賴少其、鄒德忠和郭公達等書畫界知名人士的墨寶。
Ⅸ 目前為止,有多少人去過臨沂孟良崮戰役遺址東2公里人文景觀如何
那邊人還比較少,因為沒有開發,只是一些荒山和一些舊建築
平時不拍戲的話那邊人很少的
因為我身邊有人就住在那邊附近 ,他們說那邊人確實比較少的,孟良崮的話平時還是有人去遊玩一下的,東2公里還真沒多少人
Ⅹ 土城的文化內容
革命文化是土城文化的一大特色,紅軍長征系列文化是其大宗,另外還有袁咨桐烈士史跡。
(一)紅軍長征系列文化
1、四渡赤水戰役
(1)成立四渡赤水紀念館,收集長征時期紅軍文物的展出,專題展示毛澤東親自指揮中央紅軍打的第一個戰役,點擊毛澤東軍事指揮藝術中的「得意之筆」,該館抓住四渡赤水的全部過程、史實,利用聲、光、電多種手段,體現這次戰役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思想,重墨力書革命戰爭史上此次以少勝多的光輝典範。
(2)「四渡赤水」渡口,其中土城渡口作為四渡赤水第一渡,除了1980年修建完畢的紀念碑外,應對在土城渡河的兩個點蔡家沱和渾溪口進行標識,並輔以文字說明,增搭浮橋,實景展示當時紅軍的渡河情形。
2、青杠坡戰斗
1935年1月28日凌晨,青杠坡戰鬥打響,此次戰斗的目的是牽制敵軍,保證紅軍能順利北渡長江,由於對川軍力量估計不足,一是其兵力比預先估計的4個團增加了一倍多,二是其川軍的實力太強,而且紅軍地處劣勢,所以戰鬥打響後,雙方傷亡都很大,於是軍委於下午3時在土城愛華商店內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分析敵情,果斷地作出放棄原定於攻佔赤水,經瀘州、宜賓之間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從土城揮師一渡赤水河的重大戰略決策。
正因為在青杠坡戰斗中未能制敵,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產生,作為四渡赤水的誘因,理當重書,而且在戰斗中紅軍所付出的血的代價,不失為一個革命歷史教育的好題材。
(1)青杠坡戰斗遺址
除了戰斗遺址及已建好的紀念碑、烈士墓外,應另闢新館,用全景畫的方式,以繪畫、地麵塑型、實物、燈光、音響等生動展現此次戰斗的模擬實況,讓觀眾身臨其景,踏著革命先烈的足跡,開展革命文化教育活動。
(2)大埂上毛澤東指揮所
青杠坡戰鬥打響後,毛澤東、周恩來、張雲逸、李富春、左權等一行來到大埂的山埡口,順著山樑走到離第一個埡口約1000多米的一個山頭上(此處能看清青杠坡地形)指揮戰斗,現戰壕尚存,應修復戰壕遺跡、並在此塑毛澤東等領導人的雕像,反映當時指揮戰斗的情形,與青杠坡戰斗遺址遙相呼應。
3、其他紅軍遺址、遺跡
(1)毛澤東、周恩來在土城的住地
毛澤東是1935年1月26日至28日住在土城中街愛華綢緞鋪後面偽鎮長的一個小三合院房子里,有左右廂房,毛澤東住在正門進去右邊廂房,當時用兩根板凳搭上一塊門板作鋪,墊上少量的稻草鋪上毯子,蓋一床薄被,在房子的後面,有一個長方形的小壩子,壩子邊是一個崖壁上有兩個洞穴,可作防空洞用,房子左邊有一道山溝直通山頂,便於隱蔽疏散,現舊房被拆,已改為醫院,應恢復小三合院、壩子、綢緞鋪,露出崖洞、山溝,並對兩位領導人的住地作原貌復原陳列。
(2)紅軍幹部會議會址
在土城中街原商會的一間木結構小院,毛澤東在此召開兩次重要軍事會議,作出青杠坡戰役和一渡赤水河的重大決策,應對會議室復原陳列,介紹會議的相關內容。
(3)獅子溝紅軍司令部舊址
現為土城中學校舍,當時是一間較寬大的木房,應恢復並陳列展出。
(4)紅軍總參謀部駐地
這是一處始建於清代的建築——惠民宮,保存完好,既是歷史文物又是紅軍文物。
(5)朱德在土城住地
位於土城鎮長征街,系一小青瓦民房,應復原陳列。
(二)袁咨桐烈士故居
位於水獅壩墳埡頭,原叫「華麗園」,系一穿斗式小青瓦建築,現保存完好。
袁咨桐,習水縣土城鎮人,生於1914年,十一歲時,離家跟隨著名教育家黃齊生先生先後在遵義、貴陽、南京等地讀書,後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30年9月被國民黨殺害於南京雨花台,年僅16歲,應搬遷居民,陳列袁咨桐烈士的革命活動事跡,開展愛國教育活動。 (一)土城具備悠久的歷史,土城古樸的風貌體現了其蘊含的文化內涵,為了更好展現土城歷史文化,以土城的特色古建築為依託,建一個博物館,介紹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各歷史時期的史跡,讓觀眾對此地的歷史背景有一直觀的感受。
(二)鹽文化,清代貴州著名的四大「鹽號」,截止目前只存遵義的「仁岸」即位於土城鎮長征街的「鹽號」舊址,系赤水河古鹽道上的大鹽倉。木結構,佔地面積840平方米,坐南朝北,八字門,天井內有防火地,四周是鹽倉,分甲、乙、丙、丁四倉,還有交易的櫃台、秤等。
(三)水運文化,包括兩部分,船業工會舊址,碼頭船業工會舊址即王爺廟,因川鹽入黔,由四川、貴州兩省共建,應修繕、保護展現水運文化。土城渡口碼頭,位於船業工會旁的赤水河邊,因陸路交通的發展幾乎廢棄不用,但保存基本完好,有月亮台、石階等建築,應修復並輔以文字說明,與船業工會一並展現土城發達的水上交通。
(四)酒文化,赤水河是孕育土城文化的母親河,也是一條美酒河,這里保存了幾家酒作坊,稱「糟房」。始創於清代到建國前名噪一時的「春陽崗」酒的作坊保存完整。牆壁上「春陽崗」幾個大字仍清晰可見,可稍加修繕並原狀陳列,現場演示釀酒工藝,展示酒文化,與其上游的國酒文化相呼應。 除了上述文化外,走在土城街上,吸引你的是腳下經過多年磨損的石板街,左右臨街鋪面,以及房側溝邊的棵棵老樹。在鋪面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個小小的四合院,四合院里有四角或八角天井,有臨江吊腳樓,有內容豐富雕技精湛的窗花,有古樸的傢具,有傳統的龍燈、花燈、獅子燈、秧歌和每年舉行的龍舟賽活動,你又體會到每一個土城人身邊的鄉土風俗文化。
為大力打造精品,渲染土城,鎮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委託重慶大學實施編制土城鎮《總體規劃》、《古鎮保護規劃》、《生態建設發展規劃》、《旅遊發展規劃》等四個規劃投入18萬元,地形測設投入7萬元,道路硬化22萬元,靚麗工程12萬元,排污溝治理改造12萬元,修建垃圾中轉站5萬元,購置垃圾運輸車4萬元,增設垃圾箱20個2.4萬元,維修四渡赤水紀念館投入20萬元,古建築維修保護40萬元,青杠坡烈士陵園建設20萬元,共計投入163萬元。
土城文化內容豐富,革命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為保護好現有的歷史風貌,委託重慶大學編制了四個規劃,方案充分考慮土城風貌及文化氛圍的保護和營造,其中文化建設是一系統工程,對重點內容濃墨渲染,如四渡赤水、青杠坡戰斗等對所有文化的打造,創精品,樹品牌,以國家級的水平打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力爭早日列入國家級革命歷史文化名鎮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