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山游記
① 石門山一日游300字游記
居石門勝境四十餘載,少時曾多次登山遊玩,摘野果,賞桃花,牧牛羊,勝境伴少年,無憂成長。辛酉年夏離家二十九載,歷兩局十單位,創業孟子故里。
石門山位於曲阜以北沿104國道25公里處,原名龍門山,因山有二峰對峙,狀如石門,故名石門山。右側的勝涵峰為群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龍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門月霽為勝景。
拾級而上,過山門見《桃花扇》碑刻,立於碧水清池南岸,距記載孔尚任隱居時寫成,流傳後世,現遺跡尚存。孔尚任字聘之,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孔子六十四代孫。三十五歲前隱居石門,結草廬三間,名「孤雲草堂」,後受康熙賞識,步入官場。罷官後重回石門山,直至去世。孔尚任一生坎坷跌宕,詩集《湖海集》、《岸堂集》、《長留集》等傳世不衰,其代表作就是文學巨著《桃花扇》。《桃花扇》,共四十齣,分上下兩卷,是一部忠於史實的優秀歷史劇。文中用史實的觀點,圍繞李香君、侯方域兩人悲壯感人的離合愛情故事為引線,暢揚強烈的正義感、愛國心和高尚的情操,以及憤世嫉俗的難能可貴的民族氣節,得到名人墨客的大肆渲染,從此孔尚任聲名大作。並同當時戲曲名著《長生殿》,堪稱傳奇劇本中的雙璧,使中國古典戲曲創作達到了巔峰。《長生殿》創作者洪升和孔尚任便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譽。石門山附近,距市區15公里處有石門書院,為曲阜舊時四大書院之一。舊為佛、道、儒三教之堂,孔尚任曾於書院修禪悟道。
② 李元陽的游記山水
李元陽是古代雲南最著名的山水詩人和游記作家。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酷愛遊山玩水的李元陽「以外艱(父喪)去任,遂里居不出。」以後的30多年間,他首先將他的居住地改造成為一個園林,以便悠遊林下、寄情山水。他於宅後作「默游園」,郭外作纓江、艷雪二亭台,鑒湖、綠野二樓,日夕讀書論道其中。其讀書亭近中溪,自題對聯:「花間鶴是仙都送;階下泉從雪澗來。」有友贈聯雲:「一人林下烹仙茗;萬卷堂中聽響泉。」接著便四處出遊,足跡幾達半個雲南。
省城昆明是李元陽訪古探幽的重點。他從高泛舟滇池,被周邊的湖光山色所陶醉,深情地寫下了:「不到昆明三十年,重來今日已皤然。擔頭詩卷半挑酒,水上人家都種蓮。山色滿湖能不醉?荷香十里欲登仙。碧雞岩畔堪題字,好把滇歌取次鐫。」太華山(昆明西山)的羅漢岩(龍門所在地)特別險奇,《一統志》載:「在太華右,卓立海岸,其南峭壁千仞,常繞白雲;其北迤邐幽奧,相傳為梁王避暑宮。」李元陽泛舟滇池後,登山漫遊羅漢岩,被羅漢岩的險奇所吸引,寫下了一首長達200多字的古體詩《羅漢岩》:「湖山飛岩映波綠,石壁插水山不足。艤艇躋攀到上頭,下見湖光洗寒玉。寒玉洶涌動席前,二十萬頃涵雲煙。冥冥一鶴飛不去,天際迴翔似有緣……」西山諸峰中,還有一座山峰「狀若耳竅,因名進耳。」進耳山上有一座環境清幽的進耳寺,李元陽漫步在進耳寺里,口佔了一首七律:「江海閑身得漫遊,蓮宮一榻喜清幽。湖窺水鑒頻疑曙,風度岩廊易作秋。千里遮圍山勢合,孤帆迢遞海門收。禽魚上下應無數,獨羨安眠沙際鷗。」「螺峰擁翠」是明代昆明的六景之一,螺峰山也名圓通山,山下有元代古剎圓通寺,山上亭台樓閣隱現在茂密的樹林中,是文人墨客重九登臨的首選之地,也是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的重要場所。一生禮佛並寫過許多禪詩的李元陽,曾多次到圓通寺朝拜。有一次,他朝拜畢佛祖,從圓通山南麓陡峭的石壁下登山,被陡峭、多姿的石壁所打動,不禁寫下了一首七絕:「鐵壁蜷然擁紺宮,曲崖石磴穿玲瓏。何年脫下蒼龍骨,至今鱗甲生秋風。」
嵩明葯靈山,又名秀崧山,海拔2627.4米,是一座風光旖旎、生長著300多種葯材的名山,山上有一座很有名氣的何有庵。李元陽有感於庵主「白齋師」的為人,特寫了一篇《嵩明何有庵記》。該記在稱頌了「白齋師」的為人後,還對何有庵的環境和設施有所記錄:「按狀,庵跨崧山,前為樓閣奉彌勒像,後為觀音殿,左為茄藍殿,右為祖師堂,金碧丹堊,在翠煙碧瀾之上。左山為蟠尾,凡三。顧右,則海子三隱三現。」
家鄉大理,更是到處都留有李元陽的足跡。他泛舟洱海,觀察之細,令人贊嘆。白天的洱海是:「洱波三萬頃,輕舟泛長風」;夜晚的洱海是:「不見波跳險,但聞搖櫓聲。漁燈在一舍,斗柄正三更。」;晴天的洱海是「琉璃瀉萬古,灝氣開鴻蒙。風恬水無波,一鏡涵虛空。澄明萬象麗,照耀金銀宮。中流棹謳發,心與境俱融。」;陰雨的洱海是:「風輕雨細一江浪,鳧沒鷗興幾葉舟。」居住在蒼山中溪旁的李元陽,對蒼山的描寫就更多,更細膩了,從宏觀上看蒼山是:「點蒼山勢若游龍,深入煙霞第幾重?二十四峰青欲滴,中間一朵白芙蓉。」(《游蒼山背白石岩》);從微觀上看蒼山「玉帶雲」是:「蒼山多白雲,鮮妍逗高岊。風吹雲縷分,如絲又如纈。悠揚出崦嵫,縈回戀□嵲。暫開非有祛,才定翻成掣。翩然鵬翼垂,郁彼隼旟揭。來封隱士廬,占斷蒼虹穴。色形稍染日,石礙疑堆雪。須臾風候殊,變態不容瞥。但見翠微間,玉英紛點綴。逢迎似袂連,接續如牽紲。一帶縆山腰,玉光同皎潔。橫亘百里長,延緣渾如截。曙色慾曈曨,見者為擊節。方輿富偉觀,此境真奇絕。傳圖反見疑,欲說難為舌。漢家禪五陵,茲山方隔別。留與山中人,晨夕自怡悅。」(《點蒼山夏秋有白雲如帶,橫亘山腰,世稱奇絕》)。蒼山馬龍峰和聖應峰之間的「清碧溪」,是蒼山的一個著名景觀。那裡,自上而下有三潭清澈、甘洌的泉水,稱為「水疊三潭」。李元陽曾三次探訪這個名勝,並寫過一篇《游清溪三潭記》。他在這篇游記中說,清碧溪之水「明瑩不可藏針」,水底青綠黑白的石子「麗於寶玉」;還說,若有樹葉落到潭中的水面,就會有小鳥立即飛到水面用嘴叼去;「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鴉碧色,上潭水光鸚綠色。」
漾濞縣境內,蒼山龍泉峰與玉局峰西麓,有聞名遐邇的石門關。李元陽游覽石門關,被石門關的險峻和奇景所震撼,曾寫下《石門山行》、《游石門關記》等詩文。《石門山行》是一首七言古詩,該詩長達210字,將石門山的險峻和奇異景觀寫得淋漓盡致:「石門倚天千仞青,花源崖夾春冥冥。芝牆瑤洞杳莫測,羽衣金節藏仙靈。仙人乘鸞從此去,石扇千年永不扃。上有五城之絳闕,雨暘祈報稱明馨,我來窺門入不得,遙尋石磴迂游軿。須臾得到洞天上,拜謁虛皇禮列星。萬丈鐵崖無尺土,淄泉直落聲丁丁。青冥下視不見底,白晝倏忽生雷霆。……」
劍川西南2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佛教名山石寶山。李元陽曾兩次到此訪古探幽,第一次是嘉靖九年(1530年),李元陽陪同被謫戍雲南永昌的四川狀元楊慎一道登山;另一次是32年之後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元陽與弟李元和等人重遊。兩次游覽石寶山,李元陽都寫有詳細的游記,第二次游覽時,他還在石寶山的崖壁上題了這樣一首詩:「劍海西來石寶山,凌風千仞猿猱攀。岩唇往往構飛閣,石窟層層可閉圜。恍疑片雲天上落,五丁把往留人間。霜痕雨溜石色古,璆琳琅玕何足數?老藤穿石掛虛空,欲墮不墮寒人股。」
賓川雞足山海拔3240米,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明代時有大小佛寺、庵院100多所。李元陽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游雞足山,寫有長達2400多字的《游雞足山記》,對雞足山的風光、佛寺、僧人有較詳細的記錄。李元陽游雞足山,還寫有一首五言古詩《同諸人渡榆水上雞足山大頂》,這首長達260字的詩描寫了他與諸人登雞足山時所見到的許多景觀:「乘興訪名山,發掉榆河涘。蘭舠辭碧波,躍浪看鱣鮪。……突見華首門,下拜斯為美。古松千尺強,馬遠畫中似。檜枝如建纛,半被雷火死。排空羅漢壁,嵌洞援藤藠。……」
李元陽的山水詩清新、雋永,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他曾說:「古今游觀題詠,不在園苑則在宮觀,不在宮觀而在岩洞,皆以山水形狀之變無窮,故章句之變亦無窮。然寄墨於園苑者以年計,寄宮觀者以世計,寄岩洞者與山河同其永矣。」李元陽的游記大多景不虛設,必在寫景中搖盪胸次,寫出生生不盡的意來。如游雞足山天柱峰普光殿,見大殿恢宏,不由得生出了「追維存歿」之情來,「恨歿者長往,存者不再見矣。江山千古,登眺須臾,勝跡既留,音容在目。」(《游雞足山記》)李元陽游記的另一特點是文有賦心,但又脫去漢代大賦不厭其煩的長篇鋪敘、堆砌辭藻的惡習,而具有六朝抒情小賦清新明麗的特點。如《翠屏草堂記》篇幅短小、文辭清麗,就體現了抒情小賦的特徵。有人認為,李元陽的游記宗法於柳宗元,且得其神髓,如果就其風格的瘦削、幽遠,藝術上的融情於景、鋪排收結來講、李元陽的確是學柳而得柳。不僅如此,李元陽的游記也於法外創新,如風格的峭潔就甚於柳宗元。
③ 明朝雲南作家李元陽的一篇游記文章
《清溪三潭記》、《游花甸記》、《游石寶山記》、《游石門山記》
清溪三潭記
溪在點蒼山馬龍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嘗游焉.嘉靖辛丑,郡守楊公、邛崍祠部許公玉林,招予復至溪上.丙辰,又有郡馬公元岡、貳守任公積齋深窮其源.源出山下石間,涌沸為潭,深丈許,明瑩不可藏針.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綠白黑,麗於寶玉,錯如霞綺.才有墜葉到潭面,鳥隨銜去.灘三面石厓,其凈如拭,纖塵不住,觀玩久之.乃側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傳杯,不覺盡醉.右崖有「禹穴」二字,楊公所刻.出潭東行,見石上流泉,漸靡成渠,最滑不可著足.有輕躡者,輒失腳落.中潭深二丈許,以水明見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測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鴉碧色,上潭水光鸚綠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麗.
予每一至溪上,縠紋璧影,印心染神.出溪雖涉塵世,而幽光在目,累月不能忘.綠溪而出,水之所經,因地賦形,圓者如鏡,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態,皆可亭以賞其趣.馬、任二公,嘗建濯纓亭,今廢矣.此溪四時不竭,灌潤千畝,人稱為德溪雲.
④ 清朝著名文學家,作家是誰
清朝文學家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錢塘人。 其文別具特色,是描寫景物,敘事記人的散文高手。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龍眠愚者等,漢族,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畫家、哲學家、科學家。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翰林院檢討。為復社成員,有「明季四公子」之稱。明亡後,為僧,法名弘智,發憤著述致力於思想救世的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粵難」被捕,十月,於押解途中逝於江西萬安惶恐灘。學術上,方以智家學淵源,博採眾長,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一生著述400餘萬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數十種,內容廣博,文、史、哲、地、醫葯、物理,無所不包。
曹雪芹(1724—1764年2月1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省豐潤縣。清初,入滿洲正白旗籍。中國清代著名作家,長篇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 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尚任自幼聰慧,熟讀經史,好詩文,通音律。父親的好友賈鳧西,對他從事戲劇創作影響頗深。雖高才博識,但屢試不中,便捐納了國子監生,三十五歲之前隱居石門山中。康熙二十一年 (682年),應衍聖公孔額所之請,出山為其夫人治喪。後主修《孔子世家譜》,訓練禮生、樂舞生,在把孔時做贊禮,還選聘工匠,監制禮樂器、舞器、祭器達數十種。他日夜忙碌一年有餘,因辦事認真,才能出眾,成績卓著,受到孔毓圻的贊常。
劉鶚,祖籍江蘇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於江蘇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於新疆迪化。劉鶚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他學識博雜,精於考古,並在算學、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被海內外學者譽為「小說家、詩人、哲學家、音樂家、醫生、企業家、數學家、藏書家、古董收藏家、水利專家、慈善家」,被稱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通才」。他創作了《老殘游記》,被稱之為「文學家」,因為他拓印第一部甲骨文字的《鐵雲藏龜》,被稱為「古文字研究家」,又因為他引進外資,創辦實業,而被人稱為「實業家」。他所著《老殘游記》備受世人贊譽,是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又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
李寶嘉,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江蘇常州人,生於同治六年(1867),死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享年四十歲。李伯元是個多產的作家,他構思之敏,寫作之快,是極為少見的。他先後寫成《庚子國變彈詞》、《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中國現在記》、《活地獄》、《海天鴻雪記》,以及《李蓮英》、《海上繁華夢》、《南亭筆記》、《南亭四話》、《滑稽叢話》、《塵海妙品》、《奇書快睹》、《醒世緣彈詞》等書十多種。其中《官場現形記》更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吳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歲。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洪升:(1645-1704)清浙江錢塘人。康熙七年國子監生。二十八年,因在「國喪」期間演所著《長生殿》斥革。晚年醉酒登船,落水死。以詞曲著名,《長生殿》外,有《四嬋娟》等,另有《稗畦集》、《續集》。 高旭
高旭,近代詩人。字天梅,號劍公,別字慧雲、鈍劍。江蘇金山人。出身大地主家庭。南社創始人與「三巨頭」之一。就稟賦本性而言,高旭的文人氣質與名士脾氣都相當濃厚。作為著名的「南社四劍」之首,高旭日常「以劍自隨」,一生慣愛倚劍命名。他用過的與劍有關的名號包括江南快劍、鈍劍、帝劍等。1912年以後,高旭對政治頗多參與,被選為眾議院議員。1923年因捲入曹錕賄選事件大受世人譏責,廿年老友柳亞子都不承認。經此連番打擊之後,高旭悲不自遣,兩年後鬱郁而終。
紀昀,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紀昀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間輯修《四庫全書》,他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四庫全書總目》200卷,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巨著。
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學家。字朝宗。商丘(今屬河南)人。少年時即有才名,參加復社,與東南名士交遊,時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陳貞慧為明季四公子。侯方域擅長散文,代表作有《李姬傳》。時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為清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傳記,形象生動,情節曲折,均有唐代傳奇筆法,具有短篇小說特點。其論文書信,或痛斥權貴,或直抒懷抱,都能顯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暢恣肆的特色。也能詩。著作有《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
顧炎武,中國明末清初學者和地理學家。平生學風嚴謹,學識淵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學、歷史學、哲學、經學、音韻學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經世致用,凡社會風俗,民生利弊,必親歷體察;於地理考證,不完全依賴文字記載,而重視實地調查。
蒲松齡(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學家、短篇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人,蒙古族。蒲松齡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學識淵博,19歲即考得全縣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後參加科舉考試,屢考不中,盡管其學識名聞鄉里,但追求功名卻始終沒能如願。直到71歲,才按例補為貢生。蒲松齡一生屢試不第,貧困潦倒,後人用8個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讀書、教、著書、科考。
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衡陽(今屬湖南省)人。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曾積極組織抗清斗爭,失敗後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後,更名隱居,潛心著述。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安徽桐城人(今屬桐城市區鳳儀里)。方苞生於江蘇六合之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成桐城三祖。官至禮部右侍郎。苞生於江蘇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曾任太僕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貢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備道,明末,因避亂寓居江寧(今南京)。祖父方幟,曾任蕪湖訓導,後調任興化縣教諭。父仲舒,國子監生,家境日落,後入贅江蘇六合縣留稼村吳勉家;生3子:長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高鶚(約1738—約1815):清代文學家。字蘭墅,一字雲士。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祖籍鐵嶺(今屬遼寧)。
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朏明,一字東樵,浙江德清人。為清朝沿革地理學開山之一,代表作《易圖明辨》。
呂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思想家、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出版家。字庄生、又名光綸,字用晦,號晚村,別號恥翁、南陽布衣、呂醫山人等,暮年削發為僧,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浙江崇德縣(今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人。順治十年應試為諸生,後隱居不出。康熙間拒應鴻博之徵,後剪發為僧。死後,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屍,子孫及門人等或戮屍,或斬首,或流徙為奴,罹難之酷烈,為清代文字獄之首。呂留良著述多毀,現存《呂晚村先生文集》、《東庄詩存》。
毛奇齡(1623~1716) 清代學者、文學家。曾名□,字大可,又字於一、齊於,號秋晴,又號初晴等等,以郡望西河,稱西河先生。蕭山(今屬浙江)人。明末廩生。他曾任清代翰林院檢討,是《明史》的纂修官。他的學識淵博,能治經、史和音韻學,擅長散文、詩詞,精通音律,並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他在書法藝術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齡的書法,骨力駿健、筆勢挺拔,儒雅清奇、個性強烈,是文人書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齡於公元1716年去世,經年94歲,他的學生將他所著的文章編輯成集,分為《經集》和《文集》二部。《四庫全書》中收錄他的著作多達數十部。
納蘭性德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為詞壇一說而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滿漢融合的時期;他貴族家庭興衰關聯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以及侍從帝王,卻嚮往平淡的經歷,構成特殊的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在研究納蘭性德和他的作品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在近距離上涉及清代初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由此不難看到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義。
錢謙益(1582-164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唐甄
唐甄(1630~1704),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論家。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唐甄塑像亭。四川省達州(今達縣)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清順治十四年 (1675)中舉人。曾在山西長子擔任過10個月的知縣,因與上司意見不合被革職。後曾經商,因賠本乃流寓江南,靠講學賣文維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潛書》。
萬斯同(1638~1702)清初著名史學家。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謚貞文先生,漢族,浙江鄞州人。康熙間薦博學鴻詞科,不就。精史學,以布衣參與編修《明史》,前後十九年,不署銜,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吳梅村
吳梅村又名吳偉業(1609—1672),明末清初詩人,字駿公,號梅村,又號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舊史氏等。太倉城廂鎮人,復社重要成員。
⑤ 徐霞客游廬山記中 石門山有什麼特點
徐霞客在他的游記當中用了描寫的表現手法以及誇張和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了祖國的名山大川的特點
⑥ 曲阜一處景點的游記
石門山一日游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10月6日天剛亮,我們包裝車間員工便集合在公司東大門,准備參加由車間工會小組組織的石門山一日游活動。
入秋的清晨感到絲絲的涼意,但擋不住我們出去遊玩的熱情。七點多鍾大巴車准時從公司出發,一路北行,大概過了半個多小時,一座高聳挺拔的大山便映入眼簾。遠遠望去山上枝葉繁茂、鬱郁蔥蔥,一派生機昂然的景象,早晨空氣中一層薄薄的霧氣還未散去,把整座大山點綴的好像蒙著細紗的姑娘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汽車沿著起伏的山路一直向上爬行,不一會便到了出腳下,下車後班長叮囑完需注意事項後,大家便一同向山上出發了。
石門山位於曲阜城東北25公里處,現為國家森林公園。石門山原名龍門山,因山有二峰對峙,狀如石門,故名。右側的勝涵峰為全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龍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門月霽為勝景。石門寺西北處為孔尚任隱居處,戲曲名作《桃花扇》據說就是在這里完成的。沿著山上的石階我們向上頂爬去,越向上走山勢越險峻而沿途的風景也越顯美麗,途中還不時的拍照留念。大概經過一個小時間的時間,我們便爬上了山頂。
臨近中午我們驅車返回,每個人臉上都有了一絲疲憊,但大家談論起爬山的經過時還是抑制不住心中的興奮,你一言我一語的談論著山上的美景。公司工會能夠組織一次這樣活動,充分體現了公司關愛員工的企業理念。平時大家沒時間,基本上都是三點一線的忙碌著,很少有機會能像現在這樣聚集在一起遊玩,此次活動不僅放鬆了心情,也增進了同事之間感情,而且還增強了團結合作精神,今後大家將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去。
⑦ 明朝雲南作家李元陽一篇游記文章叫什麼
《清溪三潭記》、《游花甸記》、《游石寶山記》、《游石門山記》
⑧ 江西省有哪些旅遊景點
江西省旅遊景點有滕王閣、龍虎山、鄱陽湖、井岡山、婺源等。
1、滕王閣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於中國江西省南昌市贛江畔。屢毀屢建,今日之滕王閣為1989年重建,與古貌相比更為氣派。滕王閣座落於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
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里以上。
4、井岡山
井岡山,革命歷史輝煌,自然風光絢爛,紅綠輝映,融為一體,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聖地和5A級旅遊景區。井岡山,以其輝煌燦爛的革命歷史,鑄就了蜚聲中外的「紅色搖籃」。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這里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0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從這里走向勝利。
5、婺源
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是鑲嵌在黃山-景德鎮-廬山國際旅遊黃金線上的一顆綠色生態與古文化明珠。她東連浙江衢州、南通上饒、西接景德鎮、北臨黃山,古為文風鼎盛之所,今為交通皖、浙、贛三省要地。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三一分田,半分水路與庄園」之稱。
旅遊安全注意事項:
1、提前買好往返車票
外出旅行一定要規劃好路線,提前准備好往返路線的車票。
2、保證手機電量充足
外出手機是唯一可以聯系家人的工具,一定要保證隨時聯系,避免特殊情況聯系不到造成麻煩。
⑨ 四年級的游記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的大足等縣境內,這里素有「石刻之鄉」的美譽。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於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余尊,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北2公里處,始刻於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62年)結束。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共51種,以當時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為主。它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不同於中國早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精細、技藝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中國公元8世紀至14世紀時,民間佛教信仰及石刻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公里處,始刻於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題材主要以佛教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