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震雷宗遺址

震雷宗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31 18:45:49

1. 新編戶縣十二景

草堂千年學堂,祖庵重陽宮,戶縣中樓,王平墓,朱雀森林公園,渭灃公輸堂,高冠瀑布,戶縣農民畫,戶縣天橋,玉蟬渼碧湖,澇河垂釣,甘河武城廟

2. 王者榮耀震雷削剛走,寒夜再次推出封魔斬組合,這次是哪幾個英雄搭配

在王者榮耀當中我們都喜歡研究一些奇奇怪怪的陣容,網路上一些很火的陣容仔細的去研究,會覺得他們居然還異常的好用,就比如說前一陣子非常火爆的震雷削。很多人都喜歡用這一套陣容上分,但是震雷削剛剛被人克制,又出了一個新的陣容叫做封魔斬,封魔斬陣容主要由三位英雄組成,他們分別是白起,亞瑟還有凱,這三位英雄都是傷害非常高的。


但是玩這個陣容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釋放技能的時機,不應該一股腦的放出去,應該等亞瑟打完一套以後,白起再沖上去控住敵人,然後凱皇在接一個二技能就可以直接將敵人帶走了。說實話這個套路還是非常厲害的,因為它跟震雷削的陣容非常相似,只是將典韋換成了凱皇而已,這兩個英雄傷害都是非常高的,凱的傷害可能會更高一點,這就是為什麼這個陣容那麼火爆的原因。

3. 世界上有哪些充滿宗教色彩的遺跡

南太平洋波納佩島的東南側有一個名叫泰蒙的小島,在這個島延伸出去的珊瑚礁淺灘上矗立著一座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縱橫交錯壘起的高達4米多的建築物,遠遠望去怪石嶙峋,還以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傑作,近看又彷彿像是一座座神廟。這就是南?馬特爾遺跡,傳說這是居住在波納佩島上歷代酋長死後的墳墓,大大小小共有89座,散布在長達1100米、寬450米的太平洋海域上,它們之間環水相隔,形成了一個個小島。從高空俯瞰,猶如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似的,故而人們又把它比喻為太平洋上的威尼斯。

當地人把這些巨大的石造遺跡叫做南?馬特爾,按波納佩語有二個意思,一個意思是「集中著眾多的家」,另一個意思是「環繞群島的宇宙」。這些遺跡一半是浸在海水之中,為此,人們只有在漲潮時才能駕著小船進入,退潮時,遺跡周圍露出了一片泥濘的沼澤地,小船隻能靠在附近,但根本進不去。

與同在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上的石像遺跡相比,南馬特爾遺跡鮮為人知,它那充滿了離奇的傳說,更使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令人困惑不解。

有關埃及古代陵墓,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莫過於「法老的毒咒」了。

無獨有偶,在南太平洋波納佩島的南?馬特爾遺跡也發生了類似的怪事。據當地人說,這些古墓的來歷,從無文字記載,完全是靠口授,從酋長的世系中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只有酋長和酋長的繼承人才知道,而且口授的內容禁忌向外人泄漏,否則就將遭到詛咒,死神將降到他們的頭上。

在日本佔領期間,東大教授杉浦健一利用佔領者的權勢,強迫酋長說出古墓的秘密。幾天以後,酋長遭雷擊身亡。那位杉浦教授回到日本後,正打算將記錄的古墓秘密整理成書出版,還沒等書寫成就突然暴死。後來杉浦家族委託一位對印加人有研究的泉靖一教授繼續整理出版,奇怪的是,泉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從此再也無人敢去完成死者的這一遺願。

類似的怪事,早在1907年在德國統治南洋群島時也發生過。據說波納佩島第二任總督伯格對南?馬特爾遺跡發生了興趣,根據酋長的口授對伊索克萊凱爾酋長的墓進行發掘,可是下令還不到一天,就應驗了不吉的預言,總督突然暴死。19世紀德國考古學家卡伯納兩次來波納佩群島發掘文物,結果同樣遭到了極悲慘的下場。

這里變化無常的氣候,也使人驚恐不安。70年代,日本海洋生物學家白井祥平曾來此調查。事後他回憶說:「在陽光燦爛的一天下午,我們一行三人駕著機動船來到了一個當地人叫做南?杜瓦斯的小島,只見眼前矗立著一座用玄武岩石柱壘起的猶似神廟的建築物,石牆分內外兩層。正當我們從外側繞到內側時,突然周圍陰沉下來,我抬頭仰望了一下天空,剛才晴朗的藍天已消失,自己頭頂上籠罩著一塊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黑雲,並且很快向四周延伸,接著電光閃閃,雷聲隆隆,瓢潑大雨劈頭蓋臉地澆下來,我被這突然變幻的天氣驚呆了。直到同行的人大聲呼喚,我才從沉思中驚醒,發覺自己還傻獃獃地淋在雨中,大約過了5分鍾,驟雨過去了,天空又立刻放晴。傍晚,我向哈特萊酋長談起午後在墓地的糟遇,他不禁放聲大笑,連連說:「這兒連一滴雨都沒落下」。

上面所說的幾個例子,莫名其妙的暴死、變幻莫測的天氣,更使南?馬特爾遺跡籠罩著一種神秘的色彩。

近年來,不少歐美學者來此調查,大家都對這項宏偉工程是用人力完成表示懷疑。據調查,整個建築用了大約100萬根玄武岩石柱,系從該島北岸的採石場開鑿,加工成石柱後用筏子運到這里。專家們估計,如果每天有1000名壯勞力從事開鑿,那麼光是採石需要655年,加之,還要用人力加工成五角形或六角形稜柱需要二三百年,最終要完成這項建築的話,需要1550年的時間。

現在,波特佩島上有人口2.5萬人,而南?馬特爾遺跡建造的古代,人口還不到現在的1/10。據此,1000名壯勞力的人數差不多是動員了全島所有的勞動力,何況,為了確保生存,還得抽調一部分人去從事農業勞動,因此專家們設想這項工程很難是憑借人力完成的。

有的考古學者認為玄武岩是岩漿冷卻的火成岩,試圖將建造遺跡用的五角、六角形石柱解釋是冷卻凝固成型的。但是,從實際石柱的表面來看,很難解釋是自然成型的。

另一方面,美國的一調查小組曾用碳14對遺跡進行了年代測定。結果表明南?馬特爾遺跡是在距今近800年前,即公元1200年左右建造的。公元13世紀初是薩烏魯魯王朝統治波納佩島時期。所以調查組設想環繞波納佩島的南?馬特爾遺跡也許是作為該王朝的要塞修建的。薩烏魯魯王朝創始於公元11世紀,在經歷了200多年的繁榮時期後滅亡了。因此,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就完成南?馬特爾建築,怎麼也不能使人相信。南?馬特爾建築也就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有不少學者對南?馬特爾建築遺跡之謎早就開始著手研究,提出了眾多的假說。

1869年,駐印度的英國軍官詹姆斯?拉奇伍德從一位高僧珍藏多年而從未向外人顯露的幾個泥塑板上破譯出其中的記載:遠古的太平洋上存在著遼闊的第六大陸,它包括東到夏威夷群島,西到馬利亞納群島,南到波納佩群島和庫克群島的廣大區域,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距今約5萬年前,繁榮一時,在1.2萬年前因大地震而沉陷海底。拉奇伍德經多年考察認為,現今南太平洋上的無數島是第六大陸的殘骸,而南?馬特爾遺跡就是泥塑板上記載的第六大陸文化中心的七城市之一——罕拉尼普拉。

長年從事波納佩島與第六大陸關系研究的詹寧不同意拉奇伍德的說法,認為第六大陸的真正文化中心是在現今夏威夷島東北五六公里的地方。但他十分重視拉奇伍德破譯泥塑板上所記載的內容的價值。他認為,泥塑板所記載的是2萬年前古印度的歷史,文中記述了當時已有像今天的飛機那樣能在空中飛行的機械,與古印度梵語敘事詩「摩訶波羅多」中的記載相似,也可解釋南?馬特爾島上流傳的巨石建築是外來的阿迪兒法伊兄弟用咒語驅動巨石飛來的神話。他認為第六大陸的文明和科學與今天的科學不同,有控制重力的能力,今天印度瑜加行者能使身體漂浮在空中的能力也包括在第六大陸文明之列。

由此,美國反重力工程學專家戴維認為通過反重力工程學的研究,也許可以揭開南?馬特爾巨石建築之謎。並根據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導出的音叉裝置提出的聲共振作用產生反重力的假說,企圖以此來說明南?馬特爾巨石建築的巨石是利用反重力控製法空運來的。他還指出阿波羅計劃的登月艙裝著的火箭只是為擺脫月球的重力,是一種軍事上需要的偽裝,而與此同時也使用反重力裝置。

盡管假說眾多,但也矛盾重重,疑點密布,可信度不高。研究發掘者暴死之真正原因是什麼?第六大陸是否真正存在過?在南?馬特爾的建造年代上哪家之說較為可信?這一切都有待進一步揭開!

4. 世界7大奇跡是哪7大

世界七大奇跡(舊)名單如下:

1,埃及金字塔(The Pyramids of Egypt)。

2,宙斯神像(The Statue of Zeus)。

3,羅德港巨人雕像(The Colossus of Rhodes)。

4,摩索拉斯陵墓(The Colossus of Rhodes The Mausoleum at Halicarnassus)。

5,阿耳忒彌斯神廟(The Temple of Artemis (Diana) at Ephesus)。

6,巴比倫空中花園(The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

7,亞歷山大燈塔(Lighthouse of Alexandria)。

世界七大奇跡(新)名單如下:

1,中國萬里長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

2,約旦佩特拉古城(Petra Jordan)。

3,巴西里約熱內盧基督像(Christ Redeemer Brazil)。

4,秘魯馬丘比丘遺址(Machu Picchu Peru)。

5,墨西哥奇琴伊察瑪雅城邦遺址(Chichen Itza Mexico)。

6,義大利古羅馬斗獸場(The Roman Colosseum Italy)。

7,印度泰姬陵泰姬陵(Taj Mahal) 。

(4)震雷宗遺址擴展閱讀

七大奇跡是公元前3世紀(中國戰國末期,秦始皇尚未統一中國),腓尼基(現在的黎巴嫩、敘利亞沿海一帶)的一位旅行家安提帕特(antipater)列舉出來的。

後世人反復沿用,也就流傳開了。不過現「七大奇觀」中有六個由於地震,火災,戰爭等因素被損毀,只有埃及胡夫金字塔得以保存至今。由於古代奇跡大多已經毀滅,後人又提出了世界新七大奇跡。

新七大奇跡」評選活動由民間組織「新七大奇跡基金會」發起。通過互聯網,電話及手機簡訊等投票方式,從21處世界名勝中選出7處作為「新七大奇跡」。

組織者稱,超過9000萬人投票參與了評選。此次評選雖然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權威機構認可,但至少是對古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5. 請幫我搜索一下家鄉的橋的歷史和故事的資料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市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
安平橋
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
這事讓一位在此修煉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後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於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後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今的「龍湖」和「虺(hui)湖」。「龍湖」是黑龍住過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龍睡過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這兩堆土就成了現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煉。
若干年後,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沖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後它們又卷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於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於建造起來了。
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隻,相邀而來。於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泉州洛陽橋 傳說故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由於橋坐落在古時萬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萬安橋」,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洛陽橋位於泉州鯉城區與惠安縣交界處,橫跨洛陽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粵、閩北上京城的陸路交通孔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

洛陽橋是中國歷史上一座最偉大的石橋,這么巨大的建築工程,牽動了千千萬萬過往行人的感情,對倡導修橋的郡守蔡襄無不產生敬仰之情,歷代人們竟相歌頌、贊美。一些建橋時的佳話、事跡,逐漸被加工為優美而神奇的神話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

傳說一
相傳一千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荒村的古渡,名叫"萬安渡"。這里水深浪急,過往船隻每遇狂風則檣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無數渡客葬身魚腹。原來這是江妖水怪在興風作浪。當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時,曾掏出腹中腸肚拋入洛陽江中,不料年深月久,這些腸肚變成了龜精、蛇怪,常在洛陽江中攪浪掀波。

這一年娘家惠安的蔡襄母親盧氏,在臨盆前從娘家回來,路過萬安古渡。這時,天已是傍晚了,最後一趟渡船已離岸向江心劃去,盧氏急忙大聲招呼,船夫聽到岸上有婦人呼叫,就把船掉回岸,讓婦人上船。之後船又駛至江心,忽然龜蛇兩怪浮出水面,頓時狂風呼嘯,濁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噬的危險,這時,忽然空中傳來一聲呼喊:「蔡學士在此,水怪不得無禮」,剎時風平浪靜,渡船沖開波浪向對岸劃去。

全船人都感到慶幸,知道這是托蔡學士的福,但當船主問遍船上所有的人,竟無一人姓蔡,只有一個懷胎的婦女夫家姓蔡,大家認為該夫人腹中之兒,將來也許就是蔡學士。盧氏笑著許願:「如果將來真的生男,長大後官居學士,一定叫他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橋,以保萬代平安。」她回到楓亭婆家不久,果然生下一男,取名蔡襄。

傳說二
蔡襄自幼聰明靈利,七、八歲就能熟讀五經。有一天深夜,蔡襄正在書房內讀書,突然天上傳來陣陣雷聲,令人恐懼。當蔡襄推開窗戶向外觀看時,只見雲中有一個人身雞公頭的巨人,一手握斧頭,一手捏盤子,不時用斧頭敲擊鑿子,發出震雷的聲音。他正看得入神,忽見一粒米不知從那裡飛到書桌上,他揀起那顆米,突然那顆米對他講起話來了:「蔡學士,快救救我。」原來他是八仙之一的呂洞濱,因犯了天條,玉皇大帝大怒,派遣雷公來打死他,因此變成一粒米,逃到蔡襄的書房中來了。雷公知道蔡襄將來是學士,擔心打了呂洞濱,會傷蔡襄,掉頭便回天庭復命去了。呂洞濱見雷公去了,就現出原形,感謝蔡襄救命之恩,並贈送一付筆墨給蔡襄,叮囑如遇困難,可用這付筆墨寫字,自會逢凶化吉,得心應手。

傳說三
大約十年後,蔡襄入京應試,登進士甲科,宋仁宗皇帝見他才華橫溢,又有一手好筆法,便留他在宮中,封他為端明殿學士,委託他教授太子。蔡襄從老家接來父母,有一次他見母親盧氏流淚,便忙跪在母親膝前問原因,盧氏把20多年前在萬安古渡許下心願未酬之事說明。蔡襄答應她一定在皇帝面前請求,到泉州做官,然後籌建那座橋。可是皇帝很器重他,不肯輕易讓他離京,太子見他悶悶不樂,神色憔悴,就送一罐蜂蜜給他調養,並在御花園設宴解愁。蔡襄看到螞蟻在爬,靈機一動,借詞支開太子,他用毛筆蘸著蜂蜜,在皇帝經常來往的御花園路邊一顆芭蕉葉上寫了「蔡襄、蔡襄,本府作官」八個大字。不久芭蕉葉上蘸蜜的地方爬滿螞蟻,組成了八個字。後來皇帝走過來,蔡襄忙轉入蕉樹後,仁宗皇帝見芭蕉葉上螞蟻組成字,感到驚異,不禁脫口念道:「蔡襄、蔡襄,本府作官」。蔡褒連忙閃出來,跪在皇帝面前說:「謝旨隆恩」。仁宗皇帝一時弄不清是怎樣一回事,蔡襄便把母親20多年前的許下的心願,奏稟聖上。仁宗很受感動,且已開了金口,不便挽留,只好命令蔡襄到泉州當知府。

蔡襄到泉州上任後,立即召集屬僚鄉賢商議倡建洛陽橋,並親自到萬安古渡視察,又貼出興建洛陽橋的告示,下令招募造橋工匠,籌集建橋資金。百姓聞訊奔走相告,歡呼雀躍,一時工匠四至。開工那一天,江岸人山人海。可是,由於洛陽江"水闊五里","深不可址",一船船石料拋下江中,霎時被洶涌的江濤卷得無影無蹤,龜精蛇怪拚命地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幾艘木船。

橋工們努力了幾個月,只因風緊浪急,海潮洶猛,橋基建不起來,蔡襄為此坐立不安。一天他突然夢見觀世音菩薩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於是用呂洞賓送給他的筆墨,寫成一封給海神的公文,要求海神幫助擇定下基的日子興造橋基,他打算差一個人前往海神處投納公文,要求回復。於是召集衙門里的差役,問誰能下得海?其中有個姓夏名得海的公差,吃酒醉了,迷糊中聽不清事情的要領。以為是叫他的名字,就冒冒失失地回答說:「小人夏得海。」蔡襄即把此事交給他去辦,等到夏得海酒醒,才知惹了大禍,茫茫遠海,人神鼻途,向哪裡去找海神呢?無法子,上官已命,不敢違抗,只得硬著頭皮,與老婆孩子訣別,買酒狂飲,身帶公文醉卧在海灘之上,准備潮至時被淹死。

不料一覺醒來,潮已退去,摸身邊的公文,竟變換為另一個信套,就胡弄地帶著此信向蔡襄交帳。蔡襄打開一看,裡面只有一「醋」字,別無他話。蔡襄正為橋基難奠愁眉不展,一見"醋"字,頓然大悟:這"醋"字拆開來不就是"廿一日酉時"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時辰!蔡襄轉憂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門頭張貼布告,諭令洛陽江兩岸民眾和工匠,火速做好奠基的准備。廿一日酉時,洶涌的海潮果然退盡,整個江底裸露無遺。

蔡襄親自指揮數千工匠拋石奠基、砌築橋墩,洛陽江畔車水馬龍,穿梭不息。一座座堅固的橋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築第四十六座橋墩時,江邊的石頭已經用盡,如果不能趕在海水退潮三日的期限內把最後一座橋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嘯而來,就會沖毀橋基,前功盡棄!就在緊急關頭,恰巧八仙中的呂洞賓駕雲漫遊經過這里,他深為蔡襄建橋的非凡氣魄所感動,不慌不忙地飄落萬安山上,輕輕把拂塵一揮,頓時漫山頑石皆點頭。又一揮,山上所有的岩石躍然而起,再一揮,一塊塊大石全變成"豬母",成群結隊奔下山來,跑到海灘,紛紛跳進建造橋墩的江底。轉眼間,這些"豬母"又都化作大石頭層層堆疊起來。有一隻"豬母",不小心跌傷了一條腿,走得慢,落在後頭,趕到江邊時,最後一座橋墩已經造好了,它只好卧在旁邊,成為一塊軀體肥碩的"豬母石"。

傳說四
為了鋪築三百六十丈長、一丈五尺寬的大石橋,急需把數以萬計的巨大石板架在橋墩上。這個時節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裝運石料,因此施工進展緩慢。蔡襄為此十分著急。一天深夜,蔡襄心慮著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想著想著,不覺伏在案上睡著了。夢中忽見一位白發仙人,指點他差人到清源山麓請"三人一目仙"幫助。蔡襄一覺醒來,將信將疑,傳喚衙吏夏得海速往清源山下去探尋個究竟。

夏得海急忙趕到清源山,等候了大半天,也沒碰見什麼"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將近黃昏,忽見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以手搭肩魚貫而來,為首一個,只睜著一隻眼睛,另一眼瞎;其餘兩個,雙目皆盲。夏得海不禁又驚又喜: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嗎?慌忙拔腿奔了過去,一把攔住,苦苦懇求。那三個乞丐見他十分誠懇真摯,也就應允了。其中一個口中念念有詞:"洛陽江頭,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飲酒"說罷,三個乞丐忽地全睜開了眼睛,原來竟是呂洞賓、李鐵拐和張果老。三仙哈哈大笑,像一陣風飄然而去。夏得海嚇得目瞪口呆,趕緊回來報知蔡襄太守。數日之後,果然在洛陽江畔一口古井中,噴泉似地湧出許多杉木,蔡襄和造橋工匠喜出望外,拊掌贊嘆不已。建橋民工到口井中汲水,一股酒香撲鼻,水喝到肚裡頓覺止飢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個痛快,而這口井從不幹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稱為"酒井"。

傳說五
有一天,蔡襄發現洛陽江中每一塊礁石中,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牡蠣叢,心想要是使牡蠣繁生把橋基和橋墩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該有多好呵!驀然間,江上颳起一陣巨風,刮雨似的把滿江的牡蠣叢全都吹到洛陽橋墩上,彷彿打上無數鋼釘,使雄峙江上的石橋更加堅不可摧。蔡襄驚奇萬分,抬頭一看,只見南海觀音立在雲端微笑道:"學士苦心,精誠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南海觀音接著又說:"建此長橋,已花金錢一千萬兩,財庫業已匱乏,待我幫你籌足資金,爾後再叫八仙助你除妖,永絕後患!"

說罷,南海觀音倏然化作一位絕色美女,泛舟洛陽江邊,聲稱誰若能用金錢投中她,她願嫁與為妻。一時,沿江兩岸人頭攢動。人們圍觀煙波江上花容月貌的女子,爭相投擲金錢。那些平日貪財如命的富豪子弟,不惜拋擲千金萬銀。金錢雨點般落在小舟上,卻無一人能投中。小舟天天滿載金錢而歸,紈絝子弟則垂頭喪氣敗興而回。就這樣,又籌集了一大筆資金,用於建造長橋兩面三刀翼的扶欄,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獅二十八"。

眼看凌波長橋即將竣工,潛伏江底的龜精、蛇怪不肯甘休,它們糾集洛陽江上游的九十九條蛟龍,掀起狂風惡浪,張牙舞爪,直向石橋撲來。張果老騎著驢子,把作惡多端的龜精踩成一團爛泥。李鐵拐打開火葫蘆,葫蘆中立即噴吐出一股濃煙烈火,把那九十九條蛟龍活活燒死。這時天上出現彩虹,江上波平如鏡,岸上弦歌聲聲。洛陽江兩岸人民喜氣洋洋,敲鑼打鼓,歡呼歷經七年終於建成的跨海長橋。沿江兩岸的人民為了紀念蔡襄倡建洛陽橋的功績,特地在橋南建起一座"蔡襄祠",並塑像立碑。

傳說六
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

傳說七
附近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義波的和尚,竭盡心力募集建橋資金,受到不少朱門豪富的刻薄嘲笑。他辛辛苦苦地把俯首討來的每一個銅錢都用在造橋事業上。無論嚴冬酷暑,這位僧人總是不辭辛勞四處奔波,熱心為民工燒茶、送飯,還時常上芒鞋山採集草葯,為患病的工匠治療。有一回,由於連日風雨,伙房裡的柴草都燒光了。臨時從山上砍下的柴草,濕漉漉的也燒不著。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長橋,義波僧悄悄地掩上了伙房的門,毅然把自己的雙腳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燒飯。說也奇怪,義波和尚的雙腳頓時象兩根熊熊燃燒的薪木,升騰起熾烈的火焰。當他的雙腳燒成灰燼時,伙房裡一大鍋、一大鍋的飯都煮熟了。造橋工匠無不感動得流下熱淚。後人作詩贊頌義波僧的高風義舉:「為架虹橋甘捨身,代薪雙膝泣鬼神。釜底熾火紅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洛陽橋北有「真身廟」遺址,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橋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6. 柳州城的文物古跡分布

施州建治源於後周。前代在這一地區也曾設官建治,但僅是置於治所,在四川巫山、湖南沅陵、湖北荊州等「郡」轄下的「縣」級行政單位。自後周起,始在當地設「州」級單位,下轄「郡」、「縣」,並為後代因襲。施州的設置,使該地逐漸成為湘鄂川黔邊境地區重鎮。清《太平御覽》載:「北周建德二年,酋長向鄒四人相率內附,置施州。」「北周建德二年」即公元573年。另據《恩施縣志》載:「東晉末,恆元子誕竄蠻中,自稱施王,築城監施水,號施王,子孫襲王,至後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乃施王屯餘地。」「施王屯」又名蠻王寨,位於恩施城西2公里瓦店子,坐落於山間坪壩之中,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臨施水有一出口。山如刀削,兩相傾斜,形如開然城牆。本世紀60年代以來,出土了大量瓷片、陶片和鐵器。隋唐五代各朝建治名稱更迭無常,宋設施州並創建土城,元仍其舊,明設施州衛,清設施南府,歷經1000餘年,逐漸形成了以恩施作為鄂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宋淳祐三年五月(公元1243年)庚子,詔施州築土城及關隘60餘所,地址即今象牙山及瑞獅岩,因山為之。南宋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郡守謝昌元移州治於柳州城。《恩施縣志》載:「謝昌元開慶元年四月乙酉知施州,自備緡錢百萬,米麥千石,築郡城有功,詔轉一官。」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遷因原址。相傳在遷州址時,有人曾將恩施城、大龍潭、柳州城的土各一升,進行稱重比較,結果恩施城的土最重,加之臨清江,故決定遷回現址。
柳州城內遺址保存較多。城內眾多。城內眾多山峰、山岩、溝槽名稱,尚有舊施州城之格局。如:北門溝、南門槽、將軍岩、玄武峰、朱雀峰。有許多山岩,當地民稱雅名。如「獅搶寶」、「龍戲珠」、「崖勒馬」、「鳳朝陽」、「鹿含花」、「雞冠岩」、「老鷹岩」等。現南面建築的城牆、飲馬池、雲台觀、寶塔,山頂的校場壩和點將台,東面的城門舊址尚可辨識。東北有縣崖絕壁自成城牆,西南人工砌成的城牆保存較多,城牆垛保存仍有。點將台有一似圓形壘砌的台基,台上有大量素麵筒瓦。校楊壩尚有鐵柱一根,相傳是當年演武廳旁的縻馬樁。城內原建有寺廟兩座。雲台觀為五進七殿,供大小佛像60餘尊,殿前有六角亭、戲樓、看台等,有柱聯「白雲瑞雪兆州地,玉竹蒼松滿舊城」。雲台觀大約在1956年左右才予拆除。今恩施市二中退休教師王壽襄老家即在柳州城天池嶺,在他孩提時代,曾跟其善大叔(廟里和尚)去過雲台觀。去的那天,正值中秋,天晴,見有大約300餘香客坐在石桌旁看「人大戲」——《漢宮秋》。雲台觀後有一壁岩叫打兒岩,岩下有一古槽,求子的人在廟里燒香許願後,再到廟後撿石塊拋向石槽,若打中了便認為許願靈驗,即可生子。打中幾次石塊,便認為可得幾子。尼姑廟建在天池嶺(又名天竺山),為四合院式廟堂。西樓是尼姑室,東殿供佛像20餘尊,西廂是香客憩息之所。原廟旁鑼石和鼓石之間,立有清宣統年間《重修尼姑廟記》石碑一塊,廟毀後多年不見。1985年,王壽襄在一農戶牆基上尋得。碑文共300餘字,形容了天池山、柳州城等處山巒起伏錯落、山泉清純的勝景,記載了先年李氏於此修建尼姑祠樂善好施及清宣統年間當地百姓捐資重建尼姑廟經過等。尼姑廟於1948年才拆除。
在南門口城門處,有「漸入佳景」石刻4字。南門關外,摩岩題刻一處,碑文為:「宋咸淳丙寅季冬(即公元1266年),郡守張朝寶平削險巉,拓砌此路,以便行役。」說明了當年建州城之狀況。《恩施縣志》載:「張寶臣,咸淳初知施州,開拓險徑,人皆便之。」張寶臣即張朝寶,寶臣一或為字,一或為號。位於州城村二台坪的西瓜碑,是以高4米、寬3.5米、厚3米的自然砂岩削麵鐫刻而成的。刻銘框高1.49米,寬1.85米。全文如下:
郡守秦將軍到此栽養萬桑諸果園開修蓮花池創立接客亭及種西瓜西瓜有四種內一種雲頭蟬兒瓜一種團西瓜一種細子兒名曰御西瓜此三種在淮南種食八十餘年矣又一種回回瓜其身長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帶過種來外甜瓜梢瓜有數種咸淳五年在此試種種出多產滿郡皆與支逸其味甚加種亦遍及鄉村谷刻石於此不可不知也其瓜於二月盡則以種須是三五次垵種恐雨不調咸淳庚午孟春朐山秦
□伯玉謹記
地處地鄂西地區的恩施自治州,在今天來講,西瓜種植僅為小部分地區,而史志中更少見記敘。清代湘鄂川黔邊等縣撰修的地方誌中均無有西瓜一名的記載,僅有民國7年(公元1918年)卷永禧所著《施州考古錄》,曾記錄了這一塊有關西瓜種植史的碑文資料。解放後,恩施州、市文博工作者對西瓜碑進行了數次調查,發現該碑刻保存完好。它不僅對鄂西南山區瓜果種植史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是鄂西南、湖北省乃至全國都屬罕見的並且最早的、完整的西瓜碑刻,明確記載了西瓜種類、種植方法、引種路線等情況。1988年,恩施自治州博物館館長鄧輝所撰《鄂西南西瓜種植史小考》一文在《農業考古》上發表後,1990年《今日中國》將該文以日文譯介到國外;1997年,《人民日報》海外版、《法制日報》、《科技日報》、《文匯報》、《中國文物報》、《湖北日報》等數十家報刊又都相繼刊載、轉載恩施市委宣傳部全平的《恩施南宋西瓜碑》一文,再度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注。
碑文所提秦將軍,應為1270年左右知施州。城內原建有將軍基墓。於今50年代修東風水庫時廢。據咸豐《覃氏族譜》稱:原世居恩施椅子山,元時遷咸豐。椅子山秦將軍墓是其族祖宗。覃與秦為同音借用。
位於距七里鎮1公里處通天洞內的石刻,與恩施州公安局汽車駕駛培訓學校和七里鄉中心小學毗鄰。通天洞系一天然石灰岩大溶洞,坐東朝西,洞體形似張開的蛤蟆口。洞門呈半圓形,高約30米,寬約40米,因洞內正中頂部有一直徑約2米的竅孔直通山頂,可見雲天,故名通天洞。《恩施縣志》載:「通天洞在城東10里,其洞寬敞,上有石竅通天,內有田、有溺愛、有古碑。元、明時人多題詠,即木杪仙人洞。」明代詩人沈慶有詩詠:「勝日尋芳跡,山中洞府寬。碧桃千樹古,流水一溪寒。火伏丹應結,雲凝龍沿蟠。登天知有路,即此跨青鸞。」詩人劉子歷亦作詩雲:「一竅中通小天,旁開門戶揖群仙。金丹合就懸鍾乳,玉粒收成廢石田。殘榻欲醒盧氏夢,斷碑猶記至元年。游來似作尋遊客,洞中桃花莫浪傳。」通天洞造型獨特,猶如人工雕鑿一般。洞底部有兩子洞,可供出入,洞左側有清泉湧出,涓涓泉水長年不幹。每當正午太陽當頂時,陽光穿過山洞竅孔,形成一束大光柱,直射洞內田中,十分壯觀。原洞內有宋代以來碑刻詩文眾多,惜已廢。今僅存記載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郡太守王次疇侍親游覽該洞盛景的碑刻一塊。清代詩人彭人檀《題木杪仙人洞》詩亦提及此事:「木杪仙人洞,出城東七里余。宋寶祐元年,清江郡守王公次疇侍其親,挈僚佐一游,稱『洞府窈深奇怪,不類人間世』。」現碑刻長80厘米,寬60厘米,碑文共89字:
寶祐元年歲在癸丑郡太守潼川王次疇侍親游木杪仙人洞約貳車開封趙興端郡從事重慶焦震雷清江令忠南青陽龍孫法曹橡眉山蔡昌文偕行洞府窈深奇怪不類人間世親年八十步履如飛觀者矚目莫春十有二日
在西瓜碑所處的二台坪,尚存現代文物州城養豬場遺跡,保存有養豬用大池塘一座,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尤為珍貴的是豬場石大門保存較好,拱形門額上雕刻「農業學大寨」5字。兩旁石門柱上雕刻「以糧為綱,全面發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1975年4月8日」。石門旁刻方形石碑一塊,文為「毛主席語錄:養豬業要有一個大的發展。」
柳州城附近,還有寨溝魏晉南北朝崖墓、陽鵲壩清代黃氏墓群、活龍溪洪憲元年墓等重要文物點。根據《恩施縣志》關於「清江縣在衛城東十里」和「馬公泉」等記載,沮江縣舊址也應在通天洞一帶。

7. 雲南的風景名勝有哪些

1、三江並流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之間。三江並流的上部在西藏東南部,下部分在雲南省。



4、騰沖地熱火山風景名勝區

主要景點有:大滾鍋、黃瓜箐、鼓鳴泉、珍珠泉、眼鏡泉,美女池等。大滾鍋從縣城驅車往西南行24公里,登上山坡,只見熱氣裊裊,淡淡的硫磺味撲鼻而來。

坡頭灌木林中有一眼硫磺塘沸泉,呈圓形,直徑約6米,深1.5米,周圍用8塊半圓形石板圍成,終年熱波噴洶,氣浪騰騰,水溫高達96.6℃,俗稱「大滾鍋」。

5、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葫蘆島,中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和風景名勝區。

8. 求 晉江 惠安 泉港的宗教遺跡呀!比如什麼寺廟或者其他的遺址名稱 有介紹更好! 急求!

泉州經濟: 2006年,泉州實現地區GDP1900.76億元,增長15%,創1999年以來新高,經濟總量連續8年位居福建首位。財政收入185.0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佔全部工業的比重從2001年的36.3%提高到77.5%。 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達到496家,比上年增加113家。下轄的晉江、惠安、石獅、南安、安溪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所有縣(市)進入全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 五大傳統產業 紡織服裝、建築建材、工藝製品、食品飲料、機械製造等。 五大新興產業 石油化工、修船造船、汽車及配件、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2006年泉州實現工業總產值3491.67億元,重工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五個基本」 至2012年,泉州將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億噸大港,基本建成文化旅遊強市。 「228」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整合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爭取用5年時間,培育紡織服裝、石化2個產值超千億元,鞋業、建材2個產值超500億元,電子信息、汽車及配件、修船造船、工藝製品、食品飲料、五金水暖、包袋製品、機械製造等8個產值超100億元的產業集群,力爭至2012年產業集群總產值超5000億元。 打造「億噸大港」 立足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定位加快構建設施完善、輻射力強、功能齊全、服務一流的泉州現代化港口體系。計劃至2012年,實現港口年吞吐量1億噸集裝箱200萬標准箱,建設萬噸級以上泊位37個。 煉化一體化項目 是由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與埃克森美孚公司、沙特阿美公司合資,投資350億元,在福建煉化公司現有400萬噸煉油基礎上擴建800萬噸/年和新建80萬噸/年乙烯工程。項目首期於2008年建成試投產,2009年全面投產。 中化重油加工 由中化國際石油公司投資177億元,在湄州灣南岸石化基地泉惠石化工業區內,建設包括500萬噸/年重油深加工及配套碼頭、倉儲物流設施。 泉州文化及其發展 當辭舊迎新的鍾聲響起之後,泉州迎來了新世紀又一個新年。伴隨著時代前行的步伐,泉州的文化事業呈現出一番繁榮的景象。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稱。這里曾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對外通商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琳琅滿目,民風習俗情趣獨具,文化藝術絢麗多姿。這里璀璨的文化充滿著無窮的魅力。泉州是中國第一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了約佔全省三分之二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文化工作在全省舉足輕重,在全國地級市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於是人們在贊嘆泉州輝煌燦爛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泉州文化發展情況. 關鍵詞: 名勝古跡 名風習俗 文化藝術 名城 歷史文化 綜述 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 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經過長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地方戲曲由成熟,而趨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現了諸如鄭成功等許多吒風雲的時代英雄人物,促進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對台灣的傳播和影響,同時期封建 政權實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體現出本土特色,地方戲曲等又有了新的發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無數英才俊傑,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從唐至清一千多年間,見載史書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們中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歐陽詹、王慎中,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李贄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俞大猷,政績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現了新的景象。「五四」運動後,群眾性文化迅猛發展,首先是學校,而後走向社會。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泉州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起而應之,掀起了群眾性的文化運動。特別是「9.18」事變後,泉州人民同仇敵愾,進步團體不斷舉辦各種活動,舊劇改革尉為風氣,救亡戲劇不斷上演,抗戰歌曲響徹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譜寫了革命文化光輝篇章。 閩南方言 泉州方言(即泉州話)分布在今天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區、晉江、南安、石獅、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和清蒙科技工業區等縣(市、區、管委會),其使用人口達658萬多人。泉州方言是閩南方言的一個分支。 閩南方言是一種超地區、超省界的漢語方言。它主要通行於閩南地區、粵東的潮汕地區和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海南省和廣東的雷州半島一些地區以及浙江、江西、廣西、江蘇和福建的中部及東北部地區,也有講閩南方言的。千餘年來,閩南、潮汕一帶有不少人出洋謀生而相繼向外移居。人語相隨,今天的東南亞諸國,有相當一部分華僑和華裔仍然以閩南方言作為他們的交際工具。 閩南方言分布這么廣,究其「正宗」,應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廈門地區,而泉州方言則是早期閩南方言的代表。這是由泉州在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地位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泉州是閩南開發最早、同時也是福建開發較早的地區。早在唐代,它的經濟已經十分繁榮,泉州位居當時其他五個州府(福州、建寧、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來,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貿易達到鼎盛時期,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成為海上絲綢緞之路起點。泉州因此而成為閩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泉州的主導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權威性,不斷地影響著漳州和閩南各地的方言土語。以泉州音為標准音的梨園戲這一閩南最古老的劇種和南音這一著名的古老曲藝,從誕生起到20世紀的今天,都沒有因為閩南標准音的轉換而受到影響,泉州人黃謙編寫於清嘉慶年間的韻書《香音妙悟》一直被當作閩南各地韻書的藍本。由此可見,泉州音在歷史上的影響之大。 廈門話正好是泉漳之間的一個土語,正所謂有「半漳半泉廈門腔」。鴉片戰爭之後,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的廈門被開辟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從而逐漸成為閩南對外貿易和進出海外的中心。廈門話也因此逐漸擴大影響;廈門音終於取代泉州音,成為閩南話的代表。 宗教文化 泉州城北清源山,秦漢時就有方士、隱者的活動。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宮觀白雲廟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時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創建延福寺。 唐景支二年(711年),泉州設置,經濟發展,海外貿易逐漸發達,為多種宗教在泉州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大批道教宮觀我佛教寺院相繼創建。佛教在泉州的傳播過程中,不斷與泉州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 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伊斯蘭教和摩尼教也傳入泉州。五代時,閩王政權推崇倡導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達到鼎盛階段。 宋代,最高統治者確立以儒、道、釋合一為格局的中國文化傳統。限制道教、佛教勢力的發展,嚴格僧尼的剃度制度和道士的受籙制度,這樣反倒提高了僧尼、道士的素質。所以宋代出現不少著名高僧和道士,也出現了不少著名的佛教、道教著作。 宋佑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海外貿易十分活躍,社會繁榮,文化發達。佛教寺院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因此出現歷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橋、造塔盛事,泉州開元寺著名的鎮國塔、仁壽塔,以及著名的洛陽橋、安平橋,就是宋代僧人發起建造的。宋代,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傳,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凈寺。 元代,元廷對各門宗教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可以自由傳播,天主教和印度度也在元朝前期傳入泉州,多種宗教在泉州共存並傳播。這與元代泉州成為世界最大貿易港的地位是相適應的。 穆聖的後裔典·烏馬兒,景教徒喬治·闊里吉思,相繼擔任福建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駐扎泉州;對泉州伊斯蘭教、景教的發展影響極大。泉州港主馬八兒國挹伯魯馬爾,在泉州建造印度教濕婆神廟。泉州城內有三座歐洲人興建的華麗的天主教堂。泉州伊斯蘭教清凈寺增至六七座。元廷派遣「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的高級僧官西雷蒙駐扎泉州。管領泉州路景教僧官吳咹哆呢思,住持興明寺。泉州開無寺有三千多僧人。 這一切表明,元代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輻射點。 元末,朝廷內訌,泉州港成為爭奪的焦點,出現長達十年的「亦思巴奚」戰亂,直至元亡。明初,泉州又出現盲目的排外運動,各門外來宗教受到嚴重摧毀。明末,天主教再度傳入泉州,但因不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於乾隆年間被禁絕。鴉片戰爭後,根據不平等條約,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對泉州教育、衛生帶來影響較大。清末,日本教也傳入泉州。 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泉州的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成立了種自的宗教組織。「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一切宗教活動。1978年以後,泉州的各門宗教相繼恢復宗教協會。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 中國之最在泉州 【伊斯蘭教聖墓 唐】豐澤區靈山 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聖跡 伊斯蘭教聖墓: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在清源山風景區靈山景區內.明代何喬遠《閩記》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仁謁、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卒葬靈山。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現存兩墓並列,墓蓋用花崗岩雕刻,墓後倚山建馬蹄形迴廊,高約3米,迴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梭子,古建築專家稱為梭形柱 ,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廊內有歷代石碑5方,正中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輝綠岩碑刻,記述兩位先賢在法厄福爾時代(學者考證:「法厄福爾系古代阿拉伯對唐朝皇帝的稱呼」)來到這個國度;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來此墓祭告行香後屬下為之立的記事碑,上刻「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撫蒲和日記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圍還有一些歷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斷。 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塊,風吹欲動,手推能晃,俗稱「風動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逑 」三個大字。這塊風動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風動」。 伊斯蘭教聖墓已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跡。 【千年古桑 唐】鯉城區開元寺內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樹齡1300多年. 唐代桑樹: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位於泉州開元寺甘露戒壇的西南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開元寺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當時,此地原是一片大桑園。傳說有一天,桑園主黃守恭夢見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黃宇恭說如果桑樹會開蓮花,他就獻地結緣。不幾天,滿園桑樹果然開放雪白的蓮花。黃守恭只好把這片桑園施捨出來,由尊勝院匡護大師主持建寺工程。寺也因此得名「蓮花寺」。至今寺內的這株老桑樹,干分三叉,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桑樹開蓮花」雖屬傳說,但這寺卻因之被稱為「桑蓮法界」。 【老君造像 宋】 清源山老君岩-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老君岩:道教老君造像,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佔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群,規模宏大,蔚為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保存至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很多學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現在老君岩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熱點。法國學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在老君岩題言:「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象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國著名規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清凈寺 宋】 鯉城區塗門街 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清凈寺,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位於鯉城區塗門街中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凈寺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形式建築的。劇門樓北牆的阿拉伯碑刻記載,寺又名「艾蘇哈卜大寺」。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門樓、奉天壇和明善堂。大門樓的外觀具有傳統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築形式。大門朝南,高12.3米,基寬6.60米,門寬3.80米,用輝綠岩條石砌築,分外、中、內三層。第一、二層皆為圓形穹頂拱門,第三層為磚砌圓頂。樓頂為平台,四面環築「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牆左右嵌有二方陰刻「月」、「台」石刻,為伊斯蘭教徒「齋月」用以望月以便確定起齋日期,整座建築造型巍峨壯觀。「奉天壇」是穆斯林禮拜的地方,現僅存四圍石牆。壇的屋蓋明代年間倒塌,殿內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崗岩的殘礎。入東牆尖拱形正門,看西牆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龕,龕內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名石刻,保存完好。寺的西北角為「明善堂」建於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壇禮拜殿屋蓋倒塌後,教徒們便移此做禮拜。在門摟的東側「祝聖亭」內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凈寺的碑記,是研究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物證。寺內有明成祖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頒發保護清凈寺和伊斯蘭教的《敕諭》石刻一方,極為珍貴。 清凈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在伊斯蘭世界也是有數的古寺之一。清凈寺是我國與阿拉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祈風石刻群 宋】 南安豐州九日山 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 祈風石刻群: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九日山景區內,堪稱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遠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創建延福寺。晉人衣冠南渡,聚居晉江的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望遠,因此山名九日。 九日山以「山中無石不刻字」飲譽宇內。自唐至清摩崖石刻達75方,其中海交祈風及市舶司事石刻l3方,記載了從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年-1265年)海舶冬季遣舶祈風和夏季回舶的祈風情況,由太守親臨主持,儀式隆重,市舶提舉及其他官員參加,向海神通遠王祈祝「蕃舶」一帆風順,來往平安。當時海湖漲滿金溪,百舸雲集沿岸,旌旗蔽空,鼓樂喧天,人馬車轎,連綿數里,昔日祈風場面,十分壯觀。 這些屆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也是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氏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從而領略到泉州在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應有地位。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來泉州考察,各國專家學者對此勝跡贊嘆不絕,並留下了考察記事品刻,又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洛陽橋 宋】 惠安洛陽 我國現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橋 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郡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年-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王之琦修復;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 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天後宮 宋】 鯉城區天後路 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 媽祖 天後宮又名天妃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妃宮為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行宮。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天後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據《泉州府志》載:「是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以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欽賜媽祖廟額「順濟」為名,稱「順濟廟」;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兩次冊封媽祖為「天妃」,媽祖神格提高,「順濟廟」隨之易名「天妃宮」;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鄭和出使西洋路經泉州,曾奉旨修廟。此地昔日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官府曾在此為商舶出洋舉行祭海大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後」,自此,天妃宮改稱為「天後宮」;清道光年間(公元1830年-1850年)加封媽祖為「天上聖母」。 天後宮歷代均有修復。目前,除較完整地保存有雄偉的大殿、後殿等古代建築外,近年來,在政府及海內外信眾的熱心資助下,已經陸續修復了山門、戲台、鍾鼓樓、東西長廊等建築,並將繼續復建梳妝樓。宮內的「閩台關系史博物館」收藏陳列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和民俗文物。 歷史上,由於媽祖故里莆田隸屬泉州管轄,也由於泉州在宋元時期為世界最大的對外貿港口之一,泉籍移民常由此廟迎接媽祖赴海外奉祀,媽祖信仰隨泉州外交往的發展、海交貿易的興盛、移民熱潮的興起而遠播台、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地,影響深遠。因泉州古稱溫陵,故有「溫陵媽祖」之稱。 【安平橋 宋】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交界處 我國現存最長的古石橋 安平橋: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又名「五里橋」)位於泉州城南三十公里的安海鎮,橫跨海灘,與對岸的南安水頭鎮相接。據《泉州府志》記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築品橋,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趙令衿成之」。此橋工程前後歷時十三年方告落成,是一座用花崗岩構築的梁式長橋。 安平橋落成後,令衿親自寫記曰:「其長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廣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在橋的東、西和中部,還建有五座「憩亭」,兩側設有扶欄,還有石塔、石將軍等文物。橋中段的「水心亭」;俗稱「中亭」,是從前五亭僅存的一座,但亦幾經重修,現存為清代的建築。亭的周圍保存著歷代修橋碑刻十三座。亭上石柱,刻有古代無名氏所撰之對聯,下聯為「天下無橋長此橋」,既括了安平橋長度冠於古代橋梁之首。安平橋的橋墩有長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種形式,橋基則採用「枕木卧基法」,以砂為基底,枕木交叉相疊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橋墩,與洛陽橋筏形基礎迥異,有所創新。 自南宋建橋以來,雖經十餘次的重修,但舊的不斷破損,橋板斷折,橋墩倒塌,傾斜。1980年國家撥出專款進行全面修復,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橋恢復了歷史的面貌。 安平橋規模之宏偉,工程之浩大,結構之壯美,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 【東西塔 宋】鯉城區開元寺 我國現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東西塔: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開元寺內。 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寺廟規模宏偉,佔地面積7.8萬多平方米。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和東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於世。為全國重點丈物保護單位。 座落在開元寺中兩側的雙塔,東為「鎮國塔」,高48.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東、西兩塔是我國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對石塔。 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為木塔;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易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l238年——1250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為木塔;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1189年)易為磚塔;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兩塔塔座均作須彌庄形,塔每層開四門設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外有平座扶欄,遊人可環塔遠眺近矚。塔頂有剎,剎尖高托澳金鋼葫蘆,映日閃閃發光。八條鐵鏈從塔剎上盤斜系於八個角脊,每個角脊下還懸掛小銅鍾,全塔共四十個。塔心為八角形實心體,每層修有樓梯,供遊客上下。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計八十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塔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傳圖,故事多取材於佛經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然後用繪畫雕刻的手法表現出來,更顯得生動、精緻、珍貴。 東西兩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獨特標志和象徵。 【草庵摩尼教寺 元】晉江羅山華表山 我國僅存的摩尼教寺廟 草庵摩尼教寺: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位於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的。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立。唐武後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與此同時,有摩尼教高僧呼祿法師傳教入閩居泉,卒後葬清源山南麓。明初,由於明太祖嫌其教義上逼國號,遂擯其徒,毀其宮,摩尼教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僅存的珍貴史跡。 草庵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故名。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檐下用單挑出拱。正廳內依崖鑿一圓形佛盒,直徑1.9米,圈內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佛身高1.52米,寬0.83米,面容圓潤,眉毛隆起,散發披肩,顎下二條長須,臉、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色調構設,風格迥異.背雕毫光四射紋飾,世稱「摩尼光佛」。在20世紀80年代初,此地曾發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磁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 草庵摩尼教寺引起了世界學術界、宗教界的巨大興趣。1987 ..

9. 求常州哪裡好玩景點排名,哪些比較推薦

常州好玩的景點有:環球恐龍城、常州中華恐龍園、淹城野生動物世界、天目湖山水園、中國春秋淹城旅遊區。其中推薦參觀游覽的景區有:環球恐龍城、天目湖山水園、中國春秋淹城旅遊區。

1、環球恐龍城

淹城位於常州市南面,距市區約七公里是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據說,這也是世界上公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面積約0.6平方公里,迄今已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

3000年的風風雨雨,留下來的都是造化的傑作。客觀存在有的是江南水鄉充盈清澈的碧水,有的是沃野上千年遺留下來的幾何圖形般的豐碑,以及許多蘊藏在地下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涉足其間,猶如進入世外桃園,給人古老、幽靜、深厚的感受。

10. 什麼是充滿宗教色彩的遺跡

南太平洋波納佩島的東南側有一個名叫泰蒙的小島,在這個島延伸出去的珊瑚礁淺灘上矗立著一座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縱橫交錯壘起的高達4米多的建築物,遠遠望去怪石嶙峋,還以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傑作,近看又彷彿像是一座座神廟。這就是南·馬特爾遺跡,傳說這是居住在波納佩島上歷代酋長死後的墳墓,大大小小共有89座,散布在長達1100米、寬450米的太平洋海域上,它們之間環水相隔,形成了一個個小島。從高空俯瞰,猶如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似的,故而人們又把它比喻為太平洋上的威尼斯。

當地人把這些巨大的石造遺跡叫做南·馬特爾,按波納佩語有二個意思,一個意思是「集中著眾多的家」,另一個意思是「環繞群島的宇宙」。這些遺跡一半是浸在海水之中,為此,人們只有在漲潮時才能駕著小船進入,退潮時,遺跡周圍露出了一片泥濘的沼澤地,小船隻能靠在附近,但根本進不去。

與同在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上的石像遺跡相比,南馬特爾遺跡鮮為人知,它那充滿了離奇的傳說,更使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令人困惑不解。

有關埃及古代陵墓,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莫過於「法老的毒咒」了。

無獨有偶,在南太平洋波納佩島的南·馬特爾遺跡也發生了類似的怪事。據當地人說,這些古墓的來歷,從無文字記載,完全是靠口授,從酋長的世系中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只有酋長和酋長的繼承人才知道,而且口授的內容禁忌向外人泄漏,否則就將遭到詛咒,死神將降到他們的頭上。

在日本佔領期間,東大教授杉浦健一利用佔領者的權勢,強迫酋長說出古墓的秘密。幾天以後,酋長遭雷擊身亡。那位杉浦教授回到日本後,正打算將記錄的古墓秘密整理成書出版,還沒等書寫成就突然暴死。後來杉浦家族委託一位對印加人有研究的泉靖一教授繼續整理出版,奇怪的是,泉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從此再也無人敢去完成死者的這一遺願。

類似的怪事,早在1907年在德國統治南洋群島時也發生過。據說波納佩島第二任總督伯格對南·馬特爾遺跡發生了興趣,根據酋長的口授對伊索克萊凱爾酋長的墓進行發掘,可是下令還不到一天,就應驗了不吉的預言,總督突然暴死。19世紀德國考古學家卡伯納兩次來波納佩群島發掘文物,結果同樣遭到了極悲慘的下場。

這里變化無常的氣候,也使人驚恐不安。70年代,日本海洋生物學家白井祥平曾來此調查。事後他回憶說:「在陽光燦爛的一天下午,我們一行三人駕著機動船來到了一個當地人叫做南·杜瓦斯的小島,只見眼前矗立著一座用玄武岩石柱壘起的猶似神廟的建築物,石牆分內外兩層。正當我們從外側繞到內側時,突然周圍陰沉下來,我抬頭仰望了一下天空,剛才晴朗的藍天已消失,自己頭頂上籠罩著一塊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黑雲,並且很快向四周延伸,接著電光閃閃,雷聲隆隆,瓢潑大雨劈頭蓋臉地澆下來,我被這突然變幻的天氣驚呆了。直到同行的人大聲呼喚,我才從沉思中驚醒,發覺自己還傻獃獃地淋在雨中,大約過了5分鍾,驟雨過去了,天空又立刻放晴。傍晚,我向哈特萊酋長談起午後在墓地的糟遇,他不禁放聲大笑,連連說:「這兒連一滴雨都沒落下」。

上面所說的幾個例子,莫名其妙的暴死、變幻莫測的天氣,更使南·馬特爾遺跡籠罩著一種神秘的色彩。

近年來,不少歐美學者來此調查,大家都對這項宏偉工程是用人力完成表示懷疑。據調查,整個建築用了大約100萬根玄武岩石柱,系從該島北岸的採石場開鑿,加工成石柱後用筏子運到這里。專家們估計,如果每天有1000名壯勞力從事開鑿,那麼光是採石需要655年,加之,還要用人力加工成五角形或六角形稜柱需要二三百年,最終要完成這項建築的話,需要1550年的時間。

現在,波特佩島上有人口2.5萬人,而南·馬特爾遺跡建造的古代,人口還不到現在的1/10。據此,1000名壯勞力的人數差不多是動員了全島所有的勞動力,何況,為了確保生存,還得抽調一部分人去從事農業勞動,因此專家們設想這項工程很難是憑借人力完成的。

有的考古學者認為玄武岩是岩漿冷卻的火成岩,試圖將建造遺跡用的五角、六角形石柱解釋是冷卻凝固成型的。但是,從實際石柱的表面來看,很難解釋是自然成型的。

另一方面,美國的一調查小組曾用碳14對遺跡進行了年代測定。結果表明南·馬特爾遺跡是在距今近800年前,即公元1200年左右建造的。公元13世紀初是薩烏魯魯王朝統治波納佩島時期。所以調查組設想環繞波納佩島的南·馬特爾遺跡也許是作為該王朝的要塞修建的。薩烏魯魯王朝創始於公元11世紀,在經歷了200多年的繁榮時期後滅亡了。因此,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就完成南·馬特爾建築,怎麼也不能使人相信。南·馬特爾建築也就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有不少學者對南·馬特爾建築遺跡之謎早就開始著手研究,提出了眾多的假說。

1869年,駐印度的英國軍官詹姆斯·拉奇伍德從一位高僧珍藏多年而從未向外人顯露的幾個泥塑板上破譯出其中的記載:遠古的太平洋上存在著遼闊的第六大陸,它包括東到夏威夷群島,西到馬利亞納群島,南到波納佩群島和庫克群島的廣大區域,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距今約5萬年前,繁榮一時,在1.2萬年前因大地震而沉陷海底。拉奇伍德經多年考察認為,現今南太平洋上的無數島是第六大陸的殘骸,而南·馬特爾遺跡就是泥塑板上記載的第六大陸文化中心的七城市之一——罕拉尼普拉。

長年從事波納佩島與第六大陸關系研究的詹寧不同意拉奇伍德的說法,認為第六大陸的真正文化中心是在現今夏威夷島東北五六公里的地方。但他十分重視拉奇伍德破譯泥塑板上所記載的內容的價值。他認為,泥塑板所記載的是2萬年前古印度的歷史,文中記述了當時已有像今天的飛機那樣能在空中飛行的機械,與古印度梵語敘事詩「摩訶波羅多」中的記載相似,也可解釋南·馬特爾島上流傳的巨石建築是外來的阿迪兒法伊兄弟用咒語驅動巨石飛來的神話。他認為第六大陸的文明和科學與今天的科學不同,有控制重力的能力,今天印度瑜加行者能使身體漂浮在空中的能力也包括在第六大陸文明之列。

由此,美國反重力工程學專家戴維認為通過反重力工程學的研究,也許可以揭開南·馬特爾巨石建築之謎。並根據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導出的音叉裝置提出的聲共振作用產生反重力的假說,企圖以此來說明南·馬特爾巨石建築的巨石是利用反重力控製法空運來的。他還指出阿波羅計劃的登月艙裝著的火箭只是為擺脫月球的重力,是一種軍事上需要的偽裝,而與此同時也使用反重力裝置。

盡管假說眾多,但也矛盾重重,疑點密布,可信度不高。研究發掘者暴死之真正原因是什麼?第六大陸是否真正存在過?在南·馬特爾的建造年代上哪家之說較為可信?這一切都有待進一步揭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