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遺址的讀音

遺址的讀音

發布時間: 2020-12-31 19:48:08

『壹』 遺跡近義詞

遺跡的近義詞
[讀音][yí jì]
[解釋] 前人留下的痕跡
[近義]古跡遺址陳跡

『貳』 「遺跡」的拼音是什麼

【讀音】:yí jì

『叄』 遺址 拼音

yi(二聲) (三聲)

『肆』 遺跡的拼音是什麼

遺跡
【拼音】:yí jì
【解釋】:1.亦作「遺跡」。亦作「遺跡」。指留下的腳印。2.指古代或舊時代的人和事物遺留下來的痕跡。3.猶遺墨。4.謂行人遺棄腳印,毫不在意。比喻極端鄙視。5.謂忘乎形跡。6.見「遺跡」。
【例句】:明健飛)崢嶸歲月,留下了哪些革命遺跡;撫今思昔,紅色景區經歷了何等巨變——尋訪紅色地標,宣傳革命歷史。

『伍』 請問有沒有人知道阜新的查海文化遺址的「查」字讀音是「cha」還是"zha" 謝謝了

查」字讀音是「cha

『陸』 查海遺址的 查 字怎麼讀

査 作為人名的時候讀 zha (一聲)

『柒』 確認地名中的堡的讀音時,應遵循什麼原則

堡的讀音有三種:
bǎo,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建築物;古代指土築的小城。現在外國地名專一般都讀這個音屬,如愛登堡、君士坦丁堡、勃蘭登堡等。是「burg」的音譯。
bǔ,指有城牆的村鎮,泛指村莊(多用於地名)。山西和陝北大部分的地名讀這個音,如楊家堡、辛堡、瓦窯堡、吳堡等。
pù,古同「鋪」,驛站(今用於地名),如有很多在古官道邊上的村莊叫十里堡(鋪)、五里堡(鋪); 另外北京地區的地名讀這個音,如北京豐台的馬家堡等。

『捌』 什麼叫歷史遺跡(定義)

歷史遺跡是指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痕跡。

遺跡:

讀音:í jì

近義詞:遺址。

出處:明代 歸有光《項脊軒志》:「瞻顧遺跡。」

白話釋義:明代 歸有光《項脊軒志》:「觀望遺跡。」

遺跡分類:包括遺址、墓葬、灰坑、岩畫、窯藏及人類活動所遺留下的痕跡等。

其中遺址又可細分為城堡廢墟、宮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廟址等,還包括當時的一些經濟性的建築遺存,如山地礦穴、採石坑、窯穴、倉庫、水渠、水井、窯址等;防衛性的設施如壕溝、柵欄、圍牆、邊塞烽燧、長城、界壕及屯戍遺存等也屬此類。

(8)遺址的讀音擴展閱讀:

一般地說,遺跡是經過人類有意識加工的,因而能夠反映當時人類的活動。遺跡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古代居址能夠提供關於研究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生活狀況方面的完整的、重要的資料,據此可以闡明這一遺址當時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特徵和內容。

發掘古代墓葬,可以研究不同種族的體質特徵,了解古代埋葬風俗及墓葬形制;同時通過隨葬品可以了解古代工藝水平及社會經濟生活與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情況。通過各種遺跡及遺物的綜合研究,對於了解古代社會的發展史有很大幫助。

人類的歷史與地球的歷史緊密相連。地球的外觀和地貌,就是人類生活的環境。

地質遺跡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保護好這些遺跡是人類的責任。正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樣,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球只有一個,了解地質環境的過去、現在,正是為了預測未來,保護地質遺跡則是這種探索的基礎,而建立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最好方式。

『玖』 遺跡的讀音是什麼

遺跡的讀音是 yí jì
指古代或舊時代的人和事物遺留下來的痕跡。

『拾』 古漢語文字的讀音是怎麼確定下來的

文字起源於象形,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就有了史學界公認的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這是一個陶文,在許多陶器上都刻有此符號。有專家將其釋為「旦」,即在泰山上點燃聖火以祭祀從東方升起的太陽。近來,有學者把它釋為「炅」。① 然而,這種只在大汶口文化期出現的族徽文字只是作為一種部落圖騰的符號來供人崇拜,根本沒有漢字的特徵。可能這種系統的文字早就失傳了。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可知的最早的雛形是甲骨文。目前,我國的甲骨文發現地數量最多的有三個地方:一是河南安陽小屯;二是陝西周原遺址;三就是在山東桓台的史家遺址。三個遺址,河南小屯的甲骨數量最多,但年代已經是商代晚期;周原遺址也出大量甲骨,可是更是晚至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而山東桓台的史家所出甲骨文為岳石文化晚期,雖然字數少,且不釋,但在年代上要早於殷墟所出甲骨。②由此,我們可推想,漢字體系很可能形成於山東,以後逐漸傳播到其它各個地區。然文字體系已經確立,且與現代漢字具有傳承關系,那它必有其原始讀音。而我們現在正是要研究漢字的讀音的由來以及 如何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大凡上古漢語,無非是五種基本音:喉音、舌音、牙音、齒音以及唇音,而沒有現在的鼻音。這是音韻學家所歸納的5種上古基本音。依此可知,我們的祖先的語言也無非是這5大類發音。這是由人類或某一人種的生理特徵所決定的。

中國古代給難字注音一般用直音和比況的方法。即分別是以一個與難字同音的字標注之和以一個讀音相近的字作參照,說明某字讀音與此字相像的注音方式。③這種注音方式的局限性大的大,遇到讀音怪僻的難字則無法。大概於東漢末年,出現了反切。即用兩個字,取第一字的聲母與第二字的韻母來注音。當然,取兩種單音節來標注一個字,就容易多了。但是,古代的注音無論是哪種方法都不能全面地詮釋上古讀音的規律。所以,我們在這里就不討論反切以及古代注音問題。

要研究漢字讀音,必先追溯其起源。首先就要談談漢字是先有讀音還是先有文字。其實,這個問題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把視野擴大到全世界則不難發現:各個民族幾乎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而真正有文字的卻只佔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那些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都是些大國強國。而那些小部族則只保留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從這一點上,我們似乎可以了解到人類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但有沒有特殊情況,則無從知曉。

以上是我們對漢字以及漢字讀音的基本認識,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漢字的讀音起源和理據。

二、上古音的確定

凡例:

首先,在論述之前,筆者先進行一個凡例說明。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不用國際音標注音,而用漢語拼音形式。古音者皆依據並模仿閩南語音。但由於有的音用漢語拼音無法拼出,就引進了「[]」,該符號內的字母發英語音標的音。如:「[e]」和「[ng]」,還有英語音標「з」和「ae」;「—」在標音之後,表示發音短促。若與「——」相遇,則作「__——」;「( )」內表示字母與標調一致;「:」表示緩音或與前音隔開並拉長音,若後加大寫字母則代表其與前面字母不能相拼而要隔開並拉長音,且輕輕發尾音。如「da:N」;「<」代表小口音,即比前面字母正常發音的開口要略小;「>」代表大口音,即比前面字母正常發音的開口要略大;「&」代表連接一個字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古音;「~~~」表示拉長音;「…」表示聲音漸漸變弱;如果「~~~」與「…」同時存在,則標為「~~…」以示區分。

根據筆者的反復研究,可以將漢字的理據劃分為以下幾類:

1、法自然之聲

這是模仿自然界萬物的聲音而約定俗成的讀音。它可分為兩類:

① 模仿萬物固有之聲 比如「也」字,其古音讀若à…、yā或ā。很明顯,「也」字是古漢語中十分常見的語氣助詞,其古音讀起來如同今天我們的口語中的「啊」、「呀」等。再如「亞」字,其古音讀若ā~~…,很有意思,啞巴所發出的聲音正是像ā~~…這樣的聲音。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啞」字,左邊形旁表屬性,為人口發出的聲音,右邊的「亞」為聲旁表音,「啞」字讀音正是模仿啞巴的發聲所定下的。其實,我們今天還存在著用此種方法造字的傳統。比如許多被發現的化學新元素,「鎂、鈣、鋇、氦」等就是例子。

②根據會意所模仿之聲 有些會意字亦表現出自然界固有的聲音。下面列舉「害」與「毅」為例,闡釋其音源。先看「害」字,《說文》雲:「害,傷也。從宀、從口、豐聲。」金文「害」字作害,下為一「口」,上為舌頭之象形,中間一橫表示舌頭被割掉的意思。「害」其發音源自無舌之人的「嘿嘿」聲。④可見,「割舌」是「害」字的原始含義,其後才引申出「傷害」、「害處」的意義。再看「毅」,《說文》:「豙,豕怒毛豎也,從豕辛。」其中,「豙」是「毅」的初字,金文作毅。古人以木杈將野豬按倒在地,會在木杈與豬脖子之間迅速綁上一段橫木棍,形似「辛」字形。「豙」的發音,可能來自套上這種械具後,豬的尖聲嘶鳴,且持續時間會驚人地長久。所以《說文》釋為「豙,有決也」,就是堅毅的意思。⑤這些原始讀音都是源自萬物在某些情況下所發出的聲音。

2、聲韻母合音

當然,光模仿自然界發出的聲音來傳達信息顯然是不夠的。在表達一些較復雜的概念時往往不能夠形容出來。於是就迫切地需要用到非自然音來表達抽象或無法用自然音來形容的語音。

有一類字是由兩個字組成,而取前一字的聲母與後一字的韻母拼起來,正好是這個字的讀音。如:「就」字,左邊的「京」的聲母j與「尤」的韻母ou相拼讀成jiu;「費」字上的「弗」的聲母f與下部的「貝」的韻母ei組拼為fei;筆者經過考證,試將「告」字的音源解析如下:告,本意是祭祀時的禱告。自甲骨文到楷書,字型都是從牛,從口。從金文來看,告作告。下面的口與獨體的「口」字字型完全一樣。「牛」的古音讀若gǔ,其同族詞「梏」gù仍較好地保留了原始讀音。「口」的古音讀若kào或k(зˋ),而「告」的古音讀若g(зˋ)<,很顯然,「牛」的古聲母與「口」的古韻母相拼,與「告」的古音正相匹配。依照此法,「和」字與「告」字的構字原理及讀法如出一轍。還有「不可」[叵](「可」字反寫)、「不用」[甭](二字組合)、「之於」[諸]和「何不」[盍](借字表音)等,都是把常用二字短語快讀,使之成為一個新字的讀音。近現代亦有新造漢字運用此法,如:羥。它在現代漢語中被視為合音字。「羥」實為「氫氧」二字去氣字頭後合為一體,可稱合文。合文在商周時代就已經出現。如下圖所示:

「羥」的讀法為「氫氧」快讀,即依此法。大約古代的合文亦是雙字連讀。用這種方法來定讀音的字並不多。

3、切音字

與合音字相反,即一個字(或一個單音詞)的讀音由於緩讀而切割成兩個音節。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句龍」是由「共」衍變而來。即「共」——「句龍」。句龍後成為姓氏。這是利用語法類推作用證明的。現代漢語中這類切音字也不少。如「胡弄(哄)」、「窟窿(孔)」等,也是切音現象。

4、同源字、同族詞

要想確定更多的漢字讀音的規律,光靠上述的方法是完全不夠的。必須要有雄厚的國學基礎知識才能將其闡釋清楚。下面,我們引進同源字的概念來破解比用上面的方法破解的多得多的漢字字音。王力說:「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叫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為中心,而以語音得細微差別(或同音)來表示相近或相關的幾個概念。」

依據此原理,我們將同源字劃分為音義皆近、音近義同和義近音同的三組同源字。

①音義皆近。在上古時期,婦女都是以制陶和紡線織布為主業。「陶」字在金文中就是一個人在專心制陶的樣子,作「陶」。此字為「陶」之初文;「專」字在金文里被寫成「專」,為人用手在紡錘上專心紡線之會意。本義是紡線,引申為專心干某事。二者意義十分接近,都有專心致志地生產製造的意思。「陶」字與「專」字的古音相若,從現代漢語讀音中,「專」字的一個同族詞「摶」讀為tuán,與今音「陶」音亦相若。且「摶」含義便是摶土製陶,與「陶」的意義相關。再如,介、甲和革字。「介」古音gài—;「甲」古音gā—;「革」古音g[ē]—,讀音皆近。《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杜註:「介,甲也。」又《史記·韓非子列傳》:「急則用介胄之士。」或謂「介胄」即「甲胄」。由上可知,甲、介二字同源。上古時的甲衣不是像後來的鎧甲一樣為全金屬甲片連綴而成,而是用犀牛等猛獸的皮做成革後再製成甲衣。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皮甲胄。《楚辭·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說明當時的甲衣確為犀牛等野獸的皮革製成。可見,原始甲衣的材質屬性是革。這便是甲與革意義相近的證明。

②音近義同。《周易·大有》:「公用亨於天子。」這里的「亨」的意義一般寫作「享」。甲骨文、金文的亨與享字形完全相同,所以在古文獻中被訓為「獻」的含義時二字互通,意義完全相同。而亨的古音為hiàng,享的古音為hi(зˋ)[ng],讀音相似。「開」與「啟」意思完全一樣,「開」古音kā:i & kūi,「啟」古音k[ē],二者音近。像這類同源字,古文獻里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它們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通假字。

③義近音同。我們可以舉「原」與「元」,「國」與「郭」的例子。「原」為泉水從山崖下流出的象形。本義指水源,即水流初始。這個意義後被寫成「源」。實際上,「原」為「源」的本字。只是後來「原」有了很多引申義,所以加了三點水用來專門指水源或源頭。「元」是個指事字。古文為一個人的象形,在其頭部加了一個指事符號。其本義是人頭,後來引申為「開頭」、「第一」等含義,如「元月」、「元旦」、「元首」等。這恰恰與「源」字的本義接近。都有起始的意思。再說讀音相同,且古音亦相同。可視為同源字。「郭」與「國」雖然現今讀音不同,但古音卻完全相同。此外,「郭」與「虢」二字相通,且讀音亦同。古時候一座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曰城,外城曰郭。而「國」有時候也當外城講。如《莊子·秋水》:「搜於國中三日三夜」。這里的「國」即外城,而不是國境線以內的區域。由此可知,郭與國是同源字。此外,「人」與「仁」,「侵」與「沁」也屬於這類同源字,研究方法大致與上面類似,故不再贅述。

④漢語同族詞概念

另外,還要補充一點,就是有些學者還使用「同族詞」等作為術語闡釋其概念。其實,有很多同族詞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一組聲旁相同的形聲字。例如,「桓」「宣」「洹」「垣」「恆」「亘」可視為一族,都有環繞和環狀的意義,只是形旁代表其屬性罷了。這是以形容性詞作為聲旁的一組同族詞,被稱作同義義衍同族詞。屬於此類的再舉一個睛字。眼目中的黑色部分就是「睛」。「青」古代有黑色的意思。「漘」亦作「滣」是水邊的意思。如果將河流看作嘴,那麼水邊的陸地就是嘴唇。這正是利用了形象的比喻將意義轉化後所造的詞。這在學術上被稱為類義義衍同族詞。此外,還有反義義衍同族詞和同義素義衍同族詞。以上都是義衍同族詞系列。還有義衍類轉同族詞系列(即分為「名—動」類轉、「名—形」類轉、「動—形」類轉、「實—虛」類轉以及與*S-前綴相關的同族詞等)。這些是意義相關的同族詞,它們分屬不同的語法類別或有不同的語法意義。還有一種是音轉形式相同的多組同族詞。這類現象被稱為音轉同族詞。它又分為單層聲轉、單層韻轉、多層聲轉和多層韻轉。⑥其分類極其細致,要論述起來會需要大量篇幅,而本文主題不需對此進行詳解,只需闡明各系列同族詞的分屬,最重要的是說明它們的語音是相同或相近(聲母相同或韻母相同)即可。若有欲知其詳細內容者,請參看張博《漢語同族詞的系統性與驗證方法》,筆者不再贅述。

像這樣的形聲字在漢字六書中佔了絕大部分。幾乎自中古以來所造的新字都是形聲字。由於形聲字數量眾多,且千篇一律,故不再舉更多的例子。不過還有一種現象是古音相同,今音不同,而在古文字中都包含有同樣的聲旁的字,可視為「古代的形聲字」。舉個最典型的:董dàng、重di(зˇ)[ng] & dǐng、動、陳dǎ:N & dǐ:N、東 dāng & d(зˉ)[ng]。其古音皆相近,意義各不相同。但文字中都帶有「東」。東的金文寫成東,而重的金文為重,還有一款更明顯——,為一個人背著一捆東西的樣子。本義是負重或重物。背著的東西恰恰就是「東」。其它的「陳」(兩款 陳敶)「董」「動」皆從「東」或「重」,自然都與東有關。「東」有專家認為是玉米一類的農作物。除了東和重以外,其它都是形聲字。且這些字的古音都驚人地相似。

三、通假字歸納

前面提到了通假字的現象,有很多通假字其實也是後來的同族詞、同源字。通假字也與古漢語讀音密切相關。下面我們就總體地歸納通假字的各種類別。

1、在缺少形聲字概念時古代的一字多義現象和文字所含引申意

這種形式的通假字是最為常見的現象。基本可以理解為讀音相同或相近,古文獻為獨體字而引申義頗多。後來為了區別其本義(有的是引申義)而多加形旁以專門表示其單獨一個含義。在同族詞中也不乏少數。如:反—返、原—源、縣—懸、知—智、粥—鬻、道—導、女—汝、冬—終 等等。

2、異體字

異體字就是讀音與意思全都一樣,只是文字字形不同的兩個或多個字。又稱異文。有些異文系先秦諸國文字的寫法相異而形成。它們有的是形旁不同;有的聲旁不同;有的多加了形旁;有的少了形旁;有的亦形亦聲;有的甚至字形完全不同。比如:氣—炁、上—尚、於—於、毋—無、葷—獯(古音相通)、蒍—薳(中原與楚文字的差異)、厥—氒、率—帥等。楚簡中有一款「謀」字,作。即從母從心,母亦聲。形旁為心,重在說明謀為心理活動;以母為聲,則是其受地域語言文化的影響。現在還有很多方言「謀」「某」「母」語音相仿或讀音不分的。以上屬於字形完全不同。和—龢(亦形亦聲)。淹—淊(聲旁不同)。形旁不同的在出土古文獻中常常有,如:上博楚簡的《詩論》,將「頌」寫作「訟」;欲字在出土的楚簡帛中寫作,從心從谷,也有在谷字下加走之底的,而現代雖然也有一種寫法「欲」,但實為少數;出土的青銅器的銘文上有「唯」作「隹」;「作」作「乍」;「徒」作「土」;「滕」的右下角「水」作「火」;「邾」去掉邑旁加入一個蜘蛛的象形作形旁;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其銘文「勾踐」作「鳩淺」。「踐」「淺」二字形旁不同。這種現象在出土文獻中數量極多,被稱做偏旁互換。如:木和禾,人和刀,皿和血,殳和文,舟和凡,月和肉等;在兩周金文中的「率」字多加了走之底,更形象地說明「率」的運動性;楚簡里有一款「仁」字,從千(人)從心,突出了「仁」是一種心理狀態。這是多加了形旁。雲夢秦簡中將「何」作「可」,戰國青銅兵器銘文「趙」作「肖」。

這是缺少形旁。此種通假字不見於任何傳世古文獻典籍中。

3、古音相同或相近,今音完全不同且字型不同

亡—無、塞—息、夏—雅、旅—魯、倍—背

① 亡—無 傳世典籍都有例子。見於《列子》等有「亡以應」句式,《呂氏春秋》作「無以應」。出土的三孔布「無終」(春秋時的地名)作「亡冬」。「亡」「無」二字古音極其相近。之所以通假,可能和「諸侯異音」有關。

② 塞—息 在湖北枝江百里洲發現的息國青銅簠中,銘文「息」作「塞」(底部作「共」)。⑦塞、息二字古音相同,皆讀若s[ē]—;

③ 夏—雅 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的《詩論》部分,「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而在發現楚竹書之前,「夏」「雅」二字已經證明古文互通。

④ 旅—魯 古音皆為l(зˉ)—,《尚書·旅獒》篇有學者認為其中的旅國就是魯國。

⑤ 倍—背 古音相同,可互通。《史記·項羽本紀》中有「倍德」一詞,即當「背德」講。而《爾雅·釋器》有「肉倍好謂之璧」的說法。此處的「倍」則是大於的意思。

4、古代錯別字

這是由於古代讀音相同或相近,或者字形十分接近而在文獻中誤寫導致以訛傳訛的現象,約定俗成後被當作了通假字。

如:《左傳·襄公八年》:「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其中「杖」通「仗」,「老」通「勞」。「老(勞)」是使動用法,即使楚國勞頓。「勞」與「老」上古讀音相同,讀若lāo。但是研究「勞」與「老」二字各有各的含義,且甲骨文何金文都有「勞」字,不存在假借的必要。或許這也是《左傳》對此字約定俗成留下的永久性謬誤吧。至於字形接近而被誤寫的最有名的是《呂氏春秋》中記載的「魯魚亥豕」的例子。即把魯字寫成魚,把亥字寫成豕字。反映出這兩組字在古代字形相若,很容易混淆而被寫錯。類似這種錯別字在出土竹簡中非常容易看到,因為那畢竟是由一個人長時間手寫而成。

四、漢語音的變異

前文一再強調古音與今音是有所差別的。那麼語音具體是如何變異的呢?一時說不清,而且就連上古音轉變為中古音的具體過程也全無資料,無從考察。自秦漢以後,由於北方戰亂頻仍,漢民族逐漸向南遷徙。第四世紀,北方大族和流民大批南下,吳方言不能不大受影響。江西和廣東的客家,也是這個時候由中原南遷的。粵方言區的漢族人民入粵的時期更早,秦始皇略定揚越,發卒五十萬戍五嶺。從此以後,漢族在廣東發展起來了。就語言方面來說,離開中原越早的,保存古音越多。六朝以後,漢語方面更加分歧了。北方是漢語的策源地,北方的漢語無論在語音、語法、詞彙各方面都發展得最快。周德清《中原音韻》等書批評切韻系統為「吳音」,以為不是中原舊韻,實際上不是這樣:越是離開中原遠的,越能保存「中原舊韻」,而北方話反倒先發展一步,不能保存「中原舊韻」了。⑧也就是說,我國南方地區還保留了許許多多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的中原古音。說到這兒,我們不得不談談保留古音的條件。在傳統典籍中,有些文字在語法里有不同於普通時候的語音,這種讀法叫做訓讀。如:「妻」作動詞時讀qì;「葉」當地名講時讀shè;「夏」當地名講要讀jiǎ(陽夏)等等。有些姓氏的讀音也與普通時候的語音不同,如「仇」讀qiú;「賈」讀jiǎ;「蓋」讀gě;「單」讀shàn等。最後是古代專有人名和各種稱謂。如:漢朝有人名酈食sì其jī;匈奴王稱謂是單chán於;卿大夫的封地叫采cài邑等。它們都與後來的北方話相去甚遠。然而我們在談到專有名詞時,仍然要念這些音。這些讀音雖然也不是標准古音,卻與後來的北方音比起來更接近古音。那麼,北方音為什麼也能相對保留一點古音成分呢?

「中原舊韻」在南方各地均有分布,且語音系統繁多,差別甚大。無論從語法還是從語音上都不同程度地接近古音。而北方語音之間則沒有南方語音之間的差別大。那是由於歷代統治階級都以中原為其政治文化中心,語言具有趨同性。它們逐漸被北方少數民族語音所打亂而變得不純正了。由於北方少數民族得漢化運動興起,各民族都開始學習漢語。但是誠如一個外國人初學漢語一樣,剛開始學得漢語音並不純正,可能還會帶點「胡腔」。尤其是在「五胡亂夏」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但畢竟胡人是統治階級,它們學習漢文化、漢語已經很不容易,不會由於語音不正而一心學到與漢人的一樣。所以多多少少保留了他們的語言習俗。比如有些聲母與韻母相拼讀音很不順口,還有漢語的入聲胡人讀起來很不習慣,於是他們就按照他們的語言習俗更改了漢語本身的讀音。而在階級底層的漢人卻無法糾正其錯誤,反倒由於要與胡人進行社會經濟文化交流而被迫學習他們的不純正的漢語。就這樣一代一代以訛傳訛地把帶有「胡味」的漢語保留下來。最後,在北方的漢人就忘記了自己以前的「中原舊韻」了。而那些在口語里不經常說的詞(一般是專有名詞)就可以順理成章地保留古音了。舉一組同族詞來證明一下:

元 完 黿 沅 院 阮 頑 寇 冠 玩 皖 刓 浣 莞

上面的一組同族詞都是以「元」為原始的聲旁。「元」古音讀若 gзǎn & k(зˉ):。後者在古音里也很少見,「元」的一個同源字「寇」其語音淵源就來源於此,它基本保留了古音的原樣。甲骨文里有「寇某」的說法,即攻擊侵略某地的意思。這個字在古文獻里用的頻率不高,可能就是因為用的人少而使之變異較小。下面我們主要談一談它的重要讀音gзǎn。很明顯,「阮」「莞」「冠」組與其古音最為接近。那是因為「阮」是漢族姓氏(聲母變為r,是地域方言作用),「莞」分別有地名、植物名和上古書面用語三種含義三種讀音,但讀音都與古音接近;「冠」是古代貴族才能戴的帽子。這些詞在口語里都用得極罕見;「浣」(聲母變異)次之,其聲母變為h,h為喉音,發音極輕。在某些方言里管洗衣叫「浣」,這雖然是口語,但不大眾化;「皖」「完」「玩」「頑」「刓」組再次之,乾脆連輕音h都消失了。其中「皖」是地名(安徽安慶一帶)。這些字有的雖有可能在口語中用到,但民間用的較少,似乎更多應用於官方話和書面用語;而「元」「沅」「黿」「院」一組秉承上一組音,把w音訛變為yu音,這在韻母音變異中最為廣泛。除「沅」外,其餘在民間口語或地域方言中應用最廣泛,所以與古音相去甚遠。而「沅」只是一個特例。沅江地在湖南,可能由於唐宋時代北方移民來到這里按照他們的習慣稱呼江名,遂約定俗成了。

前面講到有很多組同源字內部之間讀音差異較大,為了能更加清晰地勾勒出其變異規律,筆者經過細心整理,現將漢語同族詞的標准語音的變異規律列出如下:

注意:以下標音中,不標注今音。只標注古音、方言音及訓讀音。

1、 漢語同族詞聲母變異規律舉例:

m—b組 一部分唇音(b)轉換為鼻音(m)

古今音對照: 滿buàn 曼bàn 美bì 母biù,木b(зˉ)— 末buà & b(aeˋ)—T 未同源妹b[ē]— & bī,這一組與「本」字今音聲母相同。且它們分別指整棵樹、樹梢、還沒到樹梢和樹根,都與樹有關,讀音相近,是組同族詞。「盟」與「冥」古為通假,都讀若bǐng。

今音對照: 綿——帛 密——必 秘——秘(多音)

廣東方言與古音對照:望móng——b(зˉ)[ng]~~~ 無mǔ——bǔ~~~

英語語音與漢語譯音對照:孟加拉國——Bangladesh

m—w組 今音對照: 妹——未 邁——萬 芒&氓——亡&望

江浙吳方言與今音對照:萬mò

廣東方言與今音對照: 無mǔ

q—k組 古今音對照:漆kī、犬k(aeˋ):n、啟k[è]、區k(зˉ)、 曲kiāo & k[è]— & kiào… 奇kiā

訓讀與今音對照:恪què

b—f組 今音對照: 貶——乏&泛 包——枹 卜——赴 跋——黻 撥——發 福——逼 坂——反 巴——肥 不——否 薄——縛

古音與同源字對照:武bù——賦 (無、舞、武、巫古音接近,且聲母都是b)

專有地名讀音與今音對照:費bì

j—g—h組 古今音對照:間gàn 角gà:K 介gài— 金gī:M 加 & 家——gā 甲gā— 行giǎ:N 久gù— & giù— 君&軍gūn

今音對照:既——概 窖——告——浩 菅——官居——古 粳——更 緘——感——撼 戛jiá——嘎 &戈(古代「戛」通「夏」,「戛」在甲骨文中正像一個面貌猙獰執戈作戰的武士形象)戔——戈 亘——洹 緱——侯 奸——干 巨——櫃 軍——葷&渾 金——淦 高——蒿 講——覯&媾 高——毫&豪 古——胡&涸 圭——街 艱——漢 舸——何

訓讀與今音對照:句gōu 革jí

訓讀與古音對照:其jī——gī 夏jiǎ——gā 車jū——gī

古音與同源字音對照:魚gǐ——薊

x—h組 與上面一組息息相關。

古今音對照: 咸há:M 夏h[ē]: 許hi:ā 喜hì匈hiōng 血h[ē]— & hз[è] 學hà— 希hī 享hi(зˋ)[ng]

今音對照:許----滸 下——嚇hè 咸——憾 宣——桓 獯——葷(通假字對照) 行xíng——珩héng

英語語音與譯音對照:希特勒——Hitler

j—q—x組 古音對照:胥qì 象qīng~~~

今音對照:煎——前 己——起 基——其 君——群 劑——齊 漆——膝 沁——心 句——劬 聚——取 接——妾 堇——勤焦——瞧&樵 卷——圈 竣——悛 緘——咸 檢——險 昔——籍&借 雞——蹊——奚 棲——西

訓讀與古音對照:車jū——qiā

訓讀與今音對照:且jū

g—q組 其實可以把它與j—q—x組和j—g—h組聯系起來。

古音對照:奇gǐ 羌giū

今音對照:龜——龝 甘——鉗 感——針 & 葴 苟——劬 & 朐

多音對照:龜guī——qiū

sh—x—s組 古今音對照:心shīn 紹xiào 悉sh[è]—K 象shāng: 西sāi & s[ī:] 是s[ī:] 甚sà— 夕sh[è]—

今音對照:曬——西 少——小 肅——蕭 夕——飧 & 夙 廈——夏 梢——肖 濕——顯

上古同音字今音對照:息——塞 s[ē]

鄂西方言與今音對照:些suō

江西方言與今音對照:水xù 書xū

x—zh組 可附屬於上一組。

今音對照:肖——趙

s—ch—sh組隸屬sh—x—s組

古今音對照:產sà— 山sā:N & sзā:N

今音對照:產——薩

er—n—j組 古今音對照:二n(зˉ)<:[ng] & j<ī 爾nī: & j<ì 耳jì— & nì & niǎ 而jǐ

今音對照:爾——你 貳——膩 而——耐 耳——聶 二——廿 兒——郳

訓讀與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