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村河遺址
㈠ 漢代的社會結構是什麼
漢代的結構是郡、縣、鄉、亭、里,而後是聚、落
不信請看:
河南三楊庄遺址再現漢代百姓生活
(2006-03-03)
--------------------------------------------------------------------------------
第三處庭院的最後清理。
漢長安城、洛陽漢河南縣城,通過它們,我們得以窺見漢朝官方歷史的一角,不過漢代農民的生活一直是未解之謎。直至2006年2月20日,中原大地河南傳來的消息,讓謎底即將揭開: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三楊庄黃河故道中發現一處西漢晚期規模宏大的漢代村落遺址。
如同義大利的「龐貝古城」,三楊庄遺址也是因為突發災害而被完好地保存,當時的生活場景因此被「凝固」下來了。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漢代村莊遺址,成為國內近兩年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漢代村莊「破土而出」
這一重大遺址的發現,起因於河南內黃縣當地對硝河的疏浚。村民們原本是挖河道,但卻挖出數量眾多且分布規律的完整瓦片。於是村民立即向縣文物局報告。
接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兩處瓦頂建築遺存進行清理,並確認這些遺存均為漢代宅院建築遺址。隨後,為保護已清理出的兩處遺存,當地水利部門在原開挖渠道南側50米處開挖新渠。不料,新挖的渠道內又發現兩處庭院遺存及漢代墓葬。兩次發掘,總面積9000平方米,包含古道路、庭院圍牆、廁所、樹木殘存、田壟等遺跡以及車轍和牛蹄的痕跡。沉睡了2000多年的漢代村莊,在歷史進程中沒有受到任何干擾,如今竟然露出了原貌。
據史料考證,在我國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每改道一次,都會淹埋大量村莊和農田。後代人又在被淹埋的村莊上繼續建設新的村莊。如今,開封「城壓城」就是例證。三楊庄地處黃河故道,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這些遺址在今天的地平面5米以下。漢代農村場景歷歷在目。目前,三楊庄漢代農田和庭院建築遺址有7處庭院基址得到確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只對其中4處進行了部分發掘。
遺址價值多元並蓄
三楊庄漢代聚落遺址具有多學科特別豐富的信息和重大的研究價值。「這次發現對研究經濟發展、當時社會結構的發展、農民生活的變遷以及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都有幫助。」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高崇文說,「這是國內的第一次發現,怎麼強調它的意義和價值都不過分。」
價值之一,首次再現了漢代農村的真實景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著名漢唐考古學家徐蘋芳指出:「漢長安城使我們對漢代城市有了基本認識,但漢代農村是什麼樣子我們不清楚,文獻記載也不清楚。三楊庄漢代遺址出來後,給我們展示了漢代農村社會,因為以前從來沒有發現過這么大面積的漢代建築實物和面積這么大、這么規整的田壟。」
價值之二,為研究漢代的基層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絕好的實物資料。「漢代的結構是郡、縣、鄉、亭、里,而後是聚、落;聚和落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還不清楚。而三楊庄遺址正好在這個關鍵點,往上推,可以知道井田制是怎麼回事,往下推,又能知道庄園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三楊庄遺址又恰逢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各種學說的轉折期。因此,它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社會的變革,探討漢代家庭、家族關系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價值之三,首次揭示了漢代中下層民眾生產、生活狀況,填補了考古學研究的空白。比如,有專家說,原以為漢代農民是「緊鄰」,現在才知道是「近鄰」,各處宅院之間並不緊靠,而是相隔不等距離。更令今人驚訝的是,漢代農民的生活環境原來那麼宜人:寬敞的宅院建在田地中間,宅院周圍又是高大的樹木,人們在家中即可養蠶紡織。
此外,這也是我國首次發現漢代農田實物,為研究漢代農耕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並為漢代黃河治理和河道變遷等黃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考古資料。
亟須制定遺址保護方案
「抓緊制定遺址的保護規劃非常必要。不能只把庭院的保護做完就可以了,還要保護廣袤的田地遺跡。」徐蘋芳建議,「對於以後的發掘,首先要搞清總范圍有多大;其次,要搞清房屋的內部結構;第三,在發掘過程中,像糞便、廁所、垃圾堆、土樣等都要廣泛采樣。這樣,漢代人到底吃什麼,得的什麼病,都能搞清楚。另外,田壟、泥土也要化驗,他們種的什麼,種植特點是什麼,肥料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都會弄清楚。」
對遺址的保護工作,具體應如何展開?劉慶柱認為,應先蓋保護棚展示,以後再建遺址公園,讓人看到當時的基層社會結構。「現在內黃三楊庄附近土地不貴,多是沙化土地,如果國家加大投資力度,結合早期的二帝(顓頊、帝嚳)陵,這里的遺址保護、展示、利用會非常有前景。」劉慶柱說,「目前大遺址保護的基本上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真正反映社會生產基本單位的很難找到,現在找到了,千萬不能放過!」
那麼,目前的保護工作進展如何呢?通過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研究員孫英民的介紹,我們得知,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正在制定初步的保護方案與規劃。根據專家建議,三楊庄遺址將與二帝陵和附近4萬多畝的槐樹林相結合,整體進行保護展示規劃。目前初步決定在遺址設立大型保護展示棚,展示將分為地上展示和地下展示兩部分。其中,地上展示以復原的房舍、莊稼地、家居、樹種為主,形象直觀地反映漢代基層面貌。
㈡ 周漢河的介紹
周漢河發源於正定抄縣西北部的西漢、東漢、周家莊、曲陽橋一帶,一處發源於周家莊西北的周泉,另一處發源於西漢村東南處的韓泉。為古代周河、漢河、柏棠河、護城河、東大道河等河疏浚相連而成。上游為周河、漢河兩支,到雕橋村北二河匯流,各取一字,為周漢河。 周漢河是正定縣境內一條排泄泉水及瀝水的主要河道。緊靠滹沱河東行,繞縣城西、南、東三面。由固營村南出境入藁城市黃庄,經南屯、前堤里村南,九門村西,只照村西南匯入滹沱河。流域面積106.1平方公里,河長35公里。
㈢ 樓蘭文化的樓蘭遺址
(1)官衙
「三間房」是並排的三間房子,是樓蘭城中兩座土坯建築之一,是城中規格最高的建築,可能是當時的官衙。自從斯文·赫定發現樓蘭古城並在三間房的牆角下發掘出大量珍貴的文書以後,來自日本的橘瑞超、英國的斯坦英都曾在這里大肆挖掘,並將文物帶運出國。這些文物後來被博物館收藏,由專家進行研究,並在國際上興起了『樓蘭學』的熱潮。」
(2)民居
由紅柳、蘆葦搭建而成,如今屋頂、四壁不存,但從殘留的牆根可以看出當時的布局。
(3)佛塔
大約10米高的佛塔,是樓蘭城中最高的建築。 1934年5月,一支探險隊在樓蘭庫姆河邊紮下營地。他們要尋找隱藏在庫姆河流域的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兩個月中,羅布「獵駝人」奧爾得克等人一次次搜尋都勞而無功。就連奧爾得克本人都猜測,古墓已讓十幾年間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給淹沒了,或者是被某次強烈的黑風暴重新埋葬了。月底,探險隊向更靠近羅布荒原西南的綠洲帶挺進。
不久,他們發現了一條流向東南的河流。它有20米寬,總長約120公里,水流遲滯,一串串小湖沼被蘆葦、紅柳環繞。它是庫姆河復甦後出現的新河,歷史不足10年。在他們沿這條河流進入沙漠前,臨時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小河」。「小河」東岸4-5公里,有一個渾圓的小山丘。遠遠看去山丘頂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極近,一株連著一株,互相支撐著。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髏、被支解的軀體、隨時絆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織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打開棺木,嚴密的裹屍布一碰就風化成粉末了。揭開覆蓋在面部的朽布,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像著了魔法剛剛睡去,臉上浮現著神秘會心的微笑。這就是傳說中的「樓蘭公主」或「羅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長發披肩,身材嬌小,身高僅5.2英尺。
在10×16平方米的山頂,有彩繪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柵欄,真人一樣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築)。專家認定,它絕不是為普通樓蘭人修建的,而是一處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專家力盡艱難險阻到達了羅布荒漠。他們意外地看到了一些類似廢棄的城牆的痕跡,無所遮掩地袒露於黃天之下。在一個百歲羅布老人的指引下,證實這是一個已成為廢墟的羅布人的村莊。
小河也許是一個樓蘭古遺址———古城居民們的公共墓地。經過近百年來探險家、考古家們的忙碌,已在羅布荒漠發現了許多大規模的墓葬及隨葬物品。那麼,在沉寂了千年的樓蘭荒漠里,會不會隱藏著類似秦始皇陵兵馬俑那樣世間少有的曠世傑作或未被發現的奇跡? 位於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現,古墓有數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並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 經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個民族哪個部落的墓地?為何葬在這里?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陽當做圖騰建造此墓還是有別的意義……20年過去,仍是個不解之謎。羅布泊文明和樓蘭文明之間近2000年的斷裂又是怎麼一回事?也許待太陽墓之謎解開也便有了結論。
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為印歐人種的「樓蘭美女」。發現了近10處古代人類遺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銅器碎片、三棱形帶翼銅鏃、獸骨、料珠等人類遺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蓋的黃土地表面。還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這清楚地顯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樓蘭,自新石器後期、青銅時代直至漢代前期,的確曾綠草萋萋,森林覆蓋率達到40%。
㈣ 我們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大河鎮劉家溝劉氏追尋一下祖籍是哪裡。是那劉氏那支派字為九朝應天國,元劉修...
根據任丘市農村下面這位朋友提出的問題可以歸納如下:
任丘市共轄6個鄉(鎮,談堡,青塔,根,七間,北漢村),9個鎮(岸,石門車狀態,兩爪,Lvgong堡,長豐苟各庄,繼電器,麻家塢鑫)的三個辦事處(新華路,永豐路,西灣路),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轄413個行政村。
新華路辦事處
任丘市新華路辦事處位於市區,任丘市委,市政府和華北油田管理局機關所在地。 ?39平方公里,人口380萬和633萬公頃耕地的總面積。整個地方下轄24個行政村分別是: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第六街,東關西關南關,北關,前村,陳場,安田,東冷卻器北各庄,徐庄大橋,燮流場,石虎,西涼,魯各庄,殷端,北小征南小征。在
西環路辦事處,
任丘市西環路辦事處設在任丘市西城鄉結合部,橫跨南北的106國道,毗鄰津保路。近年來,辦事處相鄰的城市任丘,華北油田和106國道,津保路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現金行政區域?2160公頃,與一個人口超過20000人,耕地19688英畝。轄12個行政村,泗縣,宋庄,前長洋淀後,長海南五里楚庄蕭樓,長洋淀庄大於,小於庄愚蠢的一對庄,白塔,。
永豐路辦事處位於河北省任丘市華北油田腹地,毗鄰任丘站辦事處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鋁,橡膠,陶瓷等系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在南郊永豐路辦事處全國各地。 ?14.15平方公里總面積和總人口10619人,轄12個行政村。村南,東里村,北村,在村子裡,白色的墓,易初蓮花,郝店季度,姜庄,永豐,林庄太平庄。
任丘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濟開發區,是一個由省政府批準的省級開發區,於1995年設立,規劃面積?2.05平方公里。 1997年5月,開發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區域功能的產業和商業,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公安機關設置。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努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開放,按照國際慣例,開發活動,在任丘市新興工業園區的發展定位為繼續規范。
目前的發展區下轄的四個行政村五里鋪,巴厘島屯,東八村,西八村。
岸鎮岸鎮位於任丘市城市9西南部,道,省道津保南線的兩側。西,高陽,安新縣搭界任丘市西大門。面積?54平方公里。 ?44451英畝,總耕地面積,人口34713人。這個鎮的農業經濟傳統農業。一共有24個行政村,分別是:岸邊的一個村莊,兩個村,三村,四村北一村,北二村南曹口村,郭媛村,虎湖邊村,通過村,一個小關村皇家五寸照惡存劉污寸,謝家塢村段兀存,莊家營村,陳英村,郭郢村,石家營村,龐營村,東辛庄村,古縣村西古縣村。
石門鎮
石門鎮,位於任丘市8公里,南,雙方的京九鐵路貫穿南北的106國道,毗鄰華北油田。主導產業的摩托車鏈輪和各種其他工業輪轂行業,該產品已達到130餘種型號。鏈輪生產自1968年以來,石門鎮,現在的鏈輪銷售總額佔90%以上,全國的市場銷售鏈輪及鏈輪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年產值超過6億元。現在全鎮3.9萬人口,面積?4951公頃耕地,共32個行政村。分別是:北石門,石門南付村軍營村,東辛庄東王莊磨盤街,馬村,歷史的村莊,撥片,BOM,潘村,張村,翟村,崔珠盎,玉庄,東,西BOM,北BOM領域田村,覃村,郭村SIM位置,護目,崔村,龐許庄,殷佐,西辛庄,王果庄,西李庄關張,東關張。
路公共進步,一個總面積?53平方公里的,與位於任丘市呂公眾進步的東部,總人口為36000。毗鄰津保路路躺在路,大河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鎮轄28個行政村。分別是:北頭,南頭,東庄,南庄,北南宋庄南王莊,袁庄,前李花,李花後,晏卡興家李家屯宋家屯,梁家村,北宋村,北王莊南十里庄,北十里庄陳,畢業於村,楊村籍凸蒽,吳突嗯,永光村,張祚,周村,張庄,北羅得西亞。
長豐鎮的
位於長豐鎮30公里的,河間,大城,文安東任丘市任丘市四縣的交界處,天津,保定,廊坊,滄州市的包圍圈中心站內津保高速公路東到西,東廊泊公路津保高速公路交叉點位置,交通便利。區?78.6平方公里,包括47600英畝耕地面積,總人口41,130人。自改革開放以來,長豐人根據本地實際,以市場為導向,銳意改革,不斷進取,開辟了一個獨特的農業產業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先進的跨越式發展。現在全鎮有32個行政村的管轄權。富煤,郝村,東,西郝村,北張村南張村,金源村,楊屯坑口村,hujiacun黃庄邵庄,長豐袁庄劉村,崇村,王莊,大街,西楊屯,東楊屯,高屯蔡村,孫庄,前街,返回街,五街,田口村,漢街,寇亨邢航,王杭汽長豐的東庄,長豐南庄,長豐北庄。
茅洲城
茅洲城位於北京和天津的腹地,美麗富饒的中國北方明珠白洋淀邊。 ?的58.96平方公里,人口2.4萬人,總面積106國道貫穿全鎮,交通十分便利。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國內外遊客參觀白洋淀的乾隆水上公園,500畝的野生蓮,沙灘,和3000萬美元的年收入。湖水產養殖面積10000畝,盛產魚,蝦,蟹,去耦,菱角和蓮花的功能配備。食品茅洲鎮水鬼子植物,水鬼子「系列產品,原材料,生產的白洋淀特產的四個連續寫入標題,河北省著名的食品。圍繞旅遊業的發展,目前正在建設的國道106至白洋淀的專用公路和大型現代化旅遊碼頭以北2公里的茅洲城闕寺,鎮的歷史古跡車狀態的古城牆和顓頊城遺址。現在,茅洲鎮有30個行政村的管轄權。:龐臨河,臨河小臨河,楊臨河,韓國的城市,村,東角的一家店,兩店,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四店古老的國家,都營,塔前塔後,口,李莊子,王莊子,李一,李二,李,黎光從,4東七里,七里,南七英里以西的城市,西北方的城市。
SIM繼電器鎮
SIM卡的繼電器鎮位於任丘市南河間市接壤,西與鄰近的高陽華北油田腹地的最南端,在106國道,京九鐵路交叉通過的石頭躺在路新惠路穿鎮而過,東,西,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水,電,通訊設施,並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目前司法管轄區面積為55平方公里,耕地,與66570英畝總人口38185人,共25個行政村。:陳邊緣,邊緣,前景,背景,南新,北新陶庄,張庄,劉庄,惠伯口,郭口,而渡輪,南馬庄,陳庄,鐵匠,北馬,團東王,西王集團,張石,邊防,劉店,南支,佩里,謝庄。的
梁趙鎮
梁釗位於東任丘市城東大城縣北文安縣三輪摩托車製造業的第一支柱產業的城市。轄鎮人口3.9萬人,面積73平方公里,7.2萬畝耕地,共23個行政村。:梁趙趙,唐,??失誤,東魯,北陸,南梁,南路,西羅,西新莊東段的一部分,是羅河,辛「安渡庄燕家務,東江,王仙庄,北研發服務,佛羅倫薩的作品。
溝鎮
郭台銘城市的北大門,然後三個區,甚至每個鎮位於4個縣,跨國公路,西白洋淀。鎮轄人口為2.7萬,總面積?60.3平方公里(表面積),耕地34935英畝,共20個行政村:郭台銘村,村,庄,王各庄,東,董卿河口,馬趙趙崢,棕油,東,西,黃大釗,大劉,仁趙趙,高,劉,日期,日期,日期。...... />麻家務鎮
麻家塢鎮位於任丘市10公里,距城市的東南部,地跨東地區津保路,沿江路,從北到南。Renma龔路火車站,和便利的交通。「的古洋河流量通過相通的白洋淀鎮的12個村,35KV變電站是坐落在的古海洋表面,足夠的電力供應。面積??70.2平方公里的,豁免的人口為36,400人,獲豁免一共有24個行政村。:一村,二村,3個村,殷村陳庄,郎庄,南,北馬,李昕,留在村子裡,齊停泊劉泊,孟庄,南楊各庄南昌分公司,盧庄,郭庄5個碼頭廣場,北,北,北,大樹,小學科。
說話的爆響的
參數爆響位於任丘市東部城市6公里,是坐落在市區,的交叉點區域的油區,在京九鐵路,津保公路交叉穿境而過。優秀的位置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的經濟發展,鄉鎮的高飛行的翅膀。管轄權超過33,000人口,5.8萬畝耕地,21個行政村,八村,李家村,魏村,西南庄大街庄苑庄,三芳村不斷的練習,三個英雄村,野王莊,孫家塢村,東大碼頭,小門村,東八村西,村的方式,一個大牌子,石村,陳村永興村,田村,東長洋村,東張各庄。
<BR青塔鄉,燕嶺路/青塔鄉位於河北省任丘市西西部的「珍珠」中國北方白洋淀,西部106國道,107國道以南7公里,貫穿全境,優勢明顯,交通便利, ,衛生潔具,醫療設備,鄉鎮工業主導產業。小鎮有一個人口2.8萬,耕地50000畝,16個行政村。:檔案館,雙塔,張各庄,藍,綠兩個邊各庄,有一半的店,田哥庄,白陽,天門,陳王莊,趙店,後趙,趙樓,樓2。的
北辛庄鄉,中國北方明珠白洋淀西部
根鄉,近年來,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根鄉逐步發展蔬菜生產,特色種植業,林業育苗,肉雞養殖,澱粉生產作為農業產業化的主導模式。鄉任丘市,北面的2.5公里的城市,靠近城市的,佔地49平方公里,總人口2.8萬人,現在全鄉有22個行政村管轄。:袁林河,北辛庄,領導者,高良姜林河,大唐頭,百頭任何河口,河口,鄧河口,東李各庄,李各庄西,南香城店,北香城店,司馬庄,前庄,南上代表河,北林江安河,北代表河,東靠河,虎,牛村的代表。
七房鄉
7房鄉位於「珍珠」中國北方白洋淀,資源豐富,環境優美,一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在7個鄉鎮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充分發揮在湖邊的優勢,密切關注特殊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並逐步使全鄉形成沿著牛湖中和魚,蝦,鴨和孵化南部,北部建材,中央座椅箔編織成的世界「的產業格局。現在各鄉鎮人口22,706人,23455英畝,白洋淀葦田的開發和利用水面20000畝,18000畝耕地,是眾所周知的魚米之鄉。全鄉轄14個行政村分別是:劉庄,梁溝,梁溝,梁溝三梁溝鑫孔,七間,西大碼頭,西碼頭,的西部碼頭西大悟,郝各庄,三各庄,3個集體墳墓。
北漢鄉
任丘市北漢鄉南部。北和華北油田總部毗鄰接壤的巨石高速公路橫貫東,西,河間市,南九鐵路縱穿南北,鄉政府西106國道5公里,市區以南10公里,優越,交通便利。全鄉總人口2.7萬,總面積42平方公里,面積達5.9萬畝耕地。轄28個行政村,分別是:前庄前庄南郭村,魏庄,劉店,大李庄,小李庄,南郎諸盎,後面注釋後,蘇家莊,完整的家庭壯族,回族趙范庄的解決方案Zhuangzhong堂梨,後,佟梨,東吳村西吳村,老河頭,趙戈,以及對保羅的了解,和庄,張虎庄,黃土GE起來,吳家圪達。
的村
位於村任丘市區東北20公里,遠離城市,西部106國道,東臨的北京京廣鐵路和管道深圳高速公路,從北方和南方的領土各地,位於北京經濟圈腹地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鄉,總人口3.6萬人,總面積?81.4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主要有:西方村,村東,西黃,東黃東,西八角八角形,前國王有關,經過約,新莊,王各庄,我基地南嶺市,北陵市東陵市,西陵詩市,史庄,張庄,將房子店,北蘆庄,蘇軍事庄壯,侯疙瘩。
回復,希望能幫助你!
進一步的含糊之處,請訪問「相約任丘油田吧。地址%CF%E0%D4%BC%C8%CE%C7 %F0%D3%CD%CC%EF。「目標=」_blank「> http://post..com/f?kw =%CF%E0%D4%BC%C8%CE%C7%F0%D3 %CD%CC%EF 只要你問的問題,對方必須返回給你一個滿意的答復,我查閱相關資料和:任丘圖(以上完成非官方情報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是假的,我我怕我不負責的話)!
㈤ 漢江為什麼又叫襄河呢
作為襄陽本地人氏,對古籍、方誌也略知一二。但漢江過襄陽城後,在襄陽市區、老襄陽縣西部(今襄城區)、襄陽轄地宜城市境內,的確有“襄江”之說,也多稱“大河”,“襄河”之稱倒是未曾聽過。當然不能叫“襄水”,那是襄城內南渠舊稱,襄陽就因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而非因漢江而得名。
可以確定的是沒有“襄河”的叫法,古志上也沒有。不知在荊門市民間有沒有這個叫法。
㈥ 酒泉漢唐歷史文化遺址景區簡介
酒泉地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甘肅省張掖地區,西鄰新疆,南望祁連,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並與蒙古國交界。北有北山山地南有祁連山,中部有河西走廊疏勒河谷地;北山山地風高沙大,形成典型的戈壁景觀;中部河西走廊北勢平坦、光熱充足;南部祁連山,終年積雪形成特有的冰川地帶,北山山區冷溫帶乾旱區。年平均氣溫5-8℃無霜期140-160天,年日照時數為 2800 -3300小時,年降水量50-200毫米。疏勒河下游,安西和敦煌一帶,年平均氣溫為8-10 ℃, 無霜期為15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為3200小時,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
酒泉地區轄敦煌市、玉門市、酒泉市三市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安西縣和金塔縣4個縣、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總面積的42.5%,有漢、回、蒙、 哈薩克等24個民族,1996年全區人口88.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3.55萬人,該地區是全國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行政公暑駐地在酒泉市。
酒泉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分布廣。現有5個較大的成礦帶, 分布於河西走廊南北兩山中,共有礦點572處,其中經國家儲委認可的礦床92處,有礦種48種。金屬礦藏主要有金、 銀、銅、鐵、鉻、鎢、礬、鉛、鋅等。其中,塔爾溝鎢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大道爾吉鉻鐵礦儲量為全國第三。非金屬礦藏主要有石油、石棉、煤炭、菱鎂、螢石、芒硝、石英、石灰石、大理石、磷、原鹽等。
其中石棉儲量全國第三。菱鎂儲量為全省第一,已探明酒泉盆地石油儲量2.05-2.34 億噸, 泥炭儲量108.7萬噸,粘土儲量1000萬噸。據所探明礦種儲量分析,全區優勢礦藏有鉻、釩、鎢、金、 菱鎂礦、石棉和水泥灰岩8個礦種,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種有石膏、芒硝、大理石板材及其它建材等。 煤炭資源較豐富,總儲量為5億噸,集中分布在北部驥山、駝馬灘,金屆溝一帶。
酒泉地區河流屬內陸河,有疏勒河、黑河、哈爾騰河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有15條,水資源總量為53億立方米,年徑流量為32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量為23億立方米。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利用程度中等,河川徑流引用率為59.1%,開發潛力大。全區水能資源蘊藏量為66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8.8萬千瓦。區內熱量豐富,日照充足,太陽年輻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45-154千卡,年日照時數為3033- 3317小時,溫差大,光質好,光能資源豐富。同時,風能是該地區的重要能源之一,安西、驥山、玉門鎮一帶風速大於3米/秒,日數在200天以上,風能利用價值大。
酒泉地區土地總面積為1912.27萬公頃,人均22.2公頃。土地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率很低。 已利用的耕地、園地、林地、草地559.67萬公頃,占總面積29.3%。全區有耕地面積11.13萬公頃, 果園面積1.23萬公頃,林地面積4.86萬公頃,草地面積463.6萬公頃。在末利用的土地中,宜林荒地13.5 3萬公頃,宜農荒地18.6萬公頃,宜牧條件較好,有著巨大的土地可開發資源。
酒泉境內遺留著大量古絲綢之路上獨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古跡,已查明的文物點有1153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點11個,省級208個。主要有酒泉市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西漢酒泉勝跡, 魏晉地下墓壁畫,明長城與烽火遂,鍾鼓樓、酒泉公園;花海的干海子候鳥自然保區;安西的榆林窟、漢長城;特別是敦煌市的莫高窟以其燦爛的藝術光華舉世聞名,加之該地的鳴沙山,月牙泉等一系列景點使她成為全省旅遊事業的龍頭。1996年,酒泉地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4.5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3.9 萬人次,旅遊收入5368萬元,比往年增長6%。
㈦ 霸王墳古墓群的西楚霸王之墓
項羽自刎烏江,《史記·項羽本紀》(下簡稱「本紀」)有載: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羽自刎以後,漢將爭奪項王屍骸,或有自相殘殺者死數十人。王翳勢強,得項羽頭顱,呂馬童與楊喜呂勝楊武等四將,各得一體,持向漢王前報功。漢王命將五體湊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
據《史記》記載,項王戰敗自刎烏江,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劉邦,只有魯縣不降服,他們不相信項羽已死。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兵臨城下,「猶聞弦誦之聲」。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便取項王頭顱給魯人看,守城李將軍自刎,魯地父老投降。因為當初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且谷城一帶又是項羽的根據地,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現在位置,並建祠堂以祭祀。漢王親自發喪,慟哭離去。此事也見《本紀》(另《資治通鑒》中與《本紀》所記同):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另外還有兩地稱有霸王墓者,一是安徽省和和縣烏江鎮鳳凰山,附近還有虞姬墳,傳說在項王自刎後葬於此,又因是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墓成後有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擴建。後屢遭兵燹,大部建築物被毀。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毀。1984年重建享殿五間,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橫匾,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丹、書法家林散之、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等題寫的楹聯等。所見項羽陵墓呈橢圓形,砌以青石。墓上蒼松翠柏,鬱郁蔥蔥。墓前有明萬曆和州知州譚之風「題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時有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等也曾於此處憑吊題詩。
一是曲阜五泉庄墓,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個別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
那麼,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墓究竟是哪兒呢?筆者認為我們還是應該依據最早的史料探討真正的項羽墓,而最早的史料就是《本紀》了,即「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明確指出項羽是葬於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進一步說明項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記》作者司馬遷距楚漢戰爭時間較近,也應最詳實。 《史記》中的「谷城」,就是後來的谷城,今平陰縣東阿鎮,非是今之東阿縣。《辭海》記:「春秋時齊國谷邑,秦代稱為谷城,也稱小谷,明洪武八年後設東阿縣」。漢時置谷城縣,與東阿並立兩縣,同屬東郡,北齊時省谷城入東阿縣(今舊縣鄉北東阿鎮)。隋開皇16年,由原東阿縣析置陽谷縣,是取原東阿縣界故陽谷亭為名。陽谷亭春秋時期為齊國之陽谷邑,址在今王古店村東(按:應為「陽谷店」,「王古店」是訛稱)。因地處谷山(又稱谷城山、黃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駐地北)谷城(今東阿鎮)之間,故稱陽谷,陽谷、谷城非一城也,更異於湖北襄樊市之谷城縣。歷史上由於黃河泛濫改道,東阿縣治也數次挪移,明洪武8年移至谷城。歷史上記載項羽墓在谷城的較多,如三國魏時王象、劉劭等編纂的《皇覽》
項王冢在東郡谷城東去縣十五里。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八濟水篇:
又北過谷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谷城縣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縣有黃山台。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城西北三里,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皇覽》雲冢去縣十五里,謬也。今彭城谷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冢,非也。余按史遷記,魯為楚守,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於谷城,寧得言彼也。濟水又北徑周首亭西……又北過臨邑縣東,……濟水又北徑平陰城西。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
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記項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項羽墓在蘄縣東七十里,漢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濟北谷城有項羽冢,此又有墓,按《漢紀》,斬羽東城,楚悉定,獨魯不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雲雲。《項羽傳》,楊喜等五人,各分其一體,豈此葬其體,谷城葬其頭也。
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
《史記》漢高祖以盧貢禮葬項王谷城,即「濟北谷城」。
清代洪亮吉游谷城謁項羽墓,也有一篇《東阿縣西楚霸王墓記》
予以屠維之歲始夏之月,夜抵東阿縣於舍第。及長白謬君尋西楚霸王之墓。維時暑目傾谷,美風滿山。元扃既臻,雙壟兀雲。尋碑讀之,雲有李將軍從王死,實附葬焉。嗟呼,史遷不亂,其名列五代並遺其說,獨使天橫之客揚義魄於車湖,彭越之臣振哀聲於西日,予實恨焉。且夫世之謂大王者,徒以淮陽。舊漢范增本楚生簡賢之名,虞兮一致駿焉。———楚邦遺臣,獨高埋舄之誼,大王之愛士至矣,將軍之報主忠矣。是知之崛起得死士而能,然一人從之,較興王而裂矣,天之知也,人何恨焉。於是索此村酒,敬奠英魂。昭臣主之大綱,破古今之殊說。可知無松濯濯,不偃漢家之大風。是為記。
上述史書所記谷城、項羽墓,其地理位置與現在相符。《東阿縣志》亦有:
漢項羽墓 在縣城南,漢高帝既滅楚,魯猶為項羽守,乃將項羽頭示魯兵,乃降。遂以魯公禮葬於谷城。皇覽曰:「谷城縣東十五里有項羽冢」。《水經注》曰:「谷城西北三里有項王之冢在焉。石碣具存」,《皇覽》所雲非也。《述征記》雲在谷城西北三里,蓋本之《水經》雲。《漢書》注,宋自以宋叫谷熟縣,為項王葬所,非是。
另外,《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東阿縣志》言項王墓「在縣城南」,魯西的「谷城」之稱明清時已不復存在,所以說在「縣城南」。今項羽墓附近的古谷城遺址(按:王古店村東),就是周漢時期的谷城城邑遺址。《縣志》所指「《皇覽》所雲非也」,應是依據晚期的谷城地理位置判斷古時谷城位置,真正「非也」。
谷城,歷史上較為有名,戰國時齊國襄公與其異母妹文姜(原魯桓公之妻)淫亂的醜事就曾發生在這里,二人曾在這里游樂月余,魯庄公32年春,魯庄公發丁夫為管仲在這里築城,作為他的私邑,稱小谷。魯僖公元年和3年,魯僖公先後兩次會齊侯、宋公、江國人、黃國人在谷城結盟,商議討伐楚國。11年夏,魯僖公和夫人姜氏在這里會見齊侯。28年春,齊國因為楚國攻取谷城之故,聯合晉國抗楚。此年4月,晉、楚戰於城濮,楚國大敗。晉國軍隊谷城停留數日而還。魯文公17年6月,魯文公與齊侯盟於谷城。七月,魯文公從谷回國。
魯宣公14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谷城。並會見晏桓子,與他談論魯國禮樂。魯成公17年11月,齊國大夫崔杼以谷城反叛。秦始皇帝時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谷城屬濟北郡。漢高祖12年,丞相張良跟從皇帝過濟北,得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
我們現在仍能看到這個谷城遺址,它位於舊縣鄉王古店村東1000米處,基本呈方形,東西800米,南北900米。其東、南、北三面環山,有東西向的兩條山水溝在遺址內穿過。土質為山間黃粘土與坡積物混合土,文化層厚在1.5米~4.5米之間。地表暴露物有夾砂瓮罐陶殘片、夾砂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片、豆盤、紅燒土塊及大量蚌片,並有殘存較大灰坑,為商至漢遺址。這個遺址約是春秋時期的「小谷」。在項羽墓附近,也是一個古代商至漢遺址區,東西80米,南北150米。為山間台形地,文化層厚約6米。地表暴露物有蚌片、夾砂紅褐陶鬲足、泥質灰陶瓮罐口沿等,部分飾繩紋。證明這一帶早期就是人們的生活居住區,同時也證明了歷史上的谷城的真實存在。舊縣鄉項羽墓的存在,並非歷史非言,不過埋葬的只是項羽頭顱。古時若人身首異處,則以頭葬為准,舊如兵神蚩尤冢,蚩尤杯黃帝大敗以後,被押到黃帝軍中夔鼓下殺死,為了預防他變成妖精,黃帝就把蚩尤的身體肢解,分處安葬,以防他在地下造反。所以今天山東鄆城、山東巨鹿縣、河北成安、山西運城都有蚩尤冢。但歷代史記多人為在「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因為這里埋葬的是他的頭顱,古時人們常於十月祭祀蚩尤。他處為其肩髀等,則沒有祭祀。樓蘭古城還出土有所謂木屍,死者只余頭顱,身軀及下肢用木頭雕成,木棍代替雙臂。這是遠里家鄉之人若客死異鄉,親友只能把人頭帶回家鄉,然後以樹木製成身軀安葬,是以頭為重,代表著人的靈魂。所以說這里就是項羽的真實墓葬。至於漢高祖劉邦也仰慕項羽是英雄,給他是否配有完身,則不得而知了。
至於安徽和州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與當時項羽自刎烏江、魯城(曲阜)難下有關,已有先人指出其兩墓地為項羽「衣冠冢」,則非為項羽真實墓葬。這是後人為紀念或據傳說故事臆會而空穴來墳,舊縣鄉霸王墓才是正說。另如唐代程咬金,死後葬余陝西,陪葬昭陵,但他的家鄉就有他的墓臧,在臘山村附近,只不過是埋葬他的衣冠罷了,也時其後認為紀念他而修建的。 今東平縣舊縣鄉一帶東阿等曾是項羽的根據地之一,因為東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逾趙魏,南距大河」,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群雄爭霸,多佔取東平,楚霸王項羽就是把東平即魯西南一帶作為根據地之一,橫掃中原。
項羽名籍,始皇十五年(前232年)出生在今江蘇宿遷市,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其祖父項燕,在秦朝為官,其季父是項梁。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相羽見秦王,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足見項羽雄心大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項梁、項羽叔父二人於會稽起事,隊伍逐漸壯大,圖謀霸業,扶立楚國舊子熊心為懷王。一路北征,進於齊魯。首先攻佔亢父(時屬東平無鹽縣地),又和齊將田榮、司馬龍且的軍隊一起去援救東阿(屬東平地),在東阿大敗秦軍,並擊破東阿附近的秦軍。東阿一戰使楚軍力量壯大的起始點,楚軍遂在東原一帶屯兵駐城,作為根據地,兵出四擊,攻擊秦軍。項梁欲聯合齊軍西進,但田榮因齊國故相田角之故不肯發兵,於是項梁派沛公劉邦和項羽另外去攻打城陽,屠戮了這個縣。繼續西進,取濮陽,攻定陶,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復回頭攻打外黃。
在定陶戰斗中,即二世皇帝三年(前217年)十月,項梁死,楚懷王任命愛將宋義為上將軍,以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發兵援救趙國,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號稱卿子冠軍,項羽稍不得勢。部隊進發抵達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進。項羽認為趙國情況危急,「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應該立即戰斗,宋義則認為不如座山觀虎鬥,勝敗屬誰對楚軍都有利,並蔑語項羽:「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不聽指揮者皆斬,以此威脅項羽。宋義較自私,因齊國無相國,憑楚軍之威派其子宋襄去齊國任相,親自送到無鹽,飲酒高會。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我們合力攻秦,他卻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秦取趙國,勢會更強。定陶暫敗,懷王坐不安席,集全軍於宋義一人,『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十一月某日清晨,項羽突進軍帳,斬其首,對外則言宋義合齊反楚,懷王暗令我誅之。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都言開始是相家立楚,今又平亂,遂擁護項羽為代理上將軍。於是項羽擁權,派人去追趕宋義的兒子,追至無鹽,把他殺了。楚懷王無奈,讓項羽作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都歸屬項羽。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統率諸軍,名揚諸侯。項羽激勵楚軍,使「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士,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渡漳河,破釜沉舟,大敗秦軍。項羽居諸侯之首,召見諸侯將領,他們入軍門時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後來項羽攻下秦朝咸陽都稱,廢懷王自己稱王,分封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後來項羽又憑借東原之地,平叛齊亂,收取齊魯全境,進而把山東作為中原地區最大的根據地。劉邦離楚稱漢王後,楚漢相爭,在東原附近也經過數次戰斗,如公元前205年,項羽引兵「至城陽(今菏澤),進谷城,至濟北戰田榮」,後又「大破漢軍,漢軍皆走,項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但由於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最終敗於劉邦。高祖劉邦五年(前202)年自刎烏江(今安徽和縣),年僅31歲。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
歷代文人騷客及行政官員也多有前來憑吊者,如南北朝時庾有吾、宋王爾梅、明趙邦彥、清顧炎武等,其中明代詩人張方處有《項王墓詩》二首,一為:「百二秦關王氣孤,八千橫掃仗昆吾。山圍鏵領荒墳在,水繞清溪故國無。花草千年迷往事,精靈異代想圖雄。李君節義邱山重,春史無名問老夫」。清代進士德清人俞樾在《項王墓》詩中亦有「已置頭顱生贈客,還留魂魄戰死神」之句。每至清明時節,鄉人亦聚此拜祭。
項羽起於民間,三年滅秦,分封王侯,自號「霸王」,勢位雖短,但「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故事也歷代流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頌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愛江山更愛美人的故事被中外文人譜寫成《霸王別姬》千古絕唱。政通人和,文化興盛,在我們以文物帶動旅遊,以旅遊促進經濟,深入挖掘東平古代歷史文化之機,名人文化效應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
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河口市區南約16.5公里處仙人渡安家崗村漢水東岸的岡地上。分布范圍約25萬平方米。1992年10月文物部門已發掘了其中的三座土坑豎穴木槨墓,出土有大量青銅器和珍貴的竹簡,時代為戰國中、晚期,屬典型的楚墓。墓地現仍存有四座較大的封土堆,底徑約20~40米,高約3~8米。其中位於南部的雙冢子較大,當地人俗稱霸王墳。周圍還有許多戰國時期的中小型楚墓。
㈧ 內黃縣的旅遊觀光
三楊庄遺址位於河南省內黃縣梁庄鎮三楊庄遺址,是中國發現的唯一一處保存完整、內涵豐富、價值巨大、影響深遠的大規模漢代農耕聚落遺址,是中國第一次發現漢代村莊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一五」大遺址保護項目、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被譽為「中國龐貝古城」,被列入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該遺址因黃河泛濫,被淤沙深埋地下,古道路、庭院圍牆、瓦屋頂、廁所、樹林殘存、田壟等遺跡以及車轍和牛蹄的牛蹄的痕跡,都保存完好。並出土大量的石臼、石磨、石磙及「貨泉」銅錢和「益壽萬歲」瓦當等反映當時生產、生活的文物,遺存的發掘整理,形象直觀地揭示了漢代的庭院和農耕布局,為研究漢代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遺址大面積的展示了漢代建築實物和規整的田壟,成組的的庭院布局及其附屬設施、大面積的農田及耕作原貌,首次再現了漢代農村的景象,揭示了漢代中下層民眾生產、生活狀況,為研究漢代的基層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絕好的實物資料,填補了考古學研究的空白。
商中宗陵是商朝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墓,也是中國唯一的一處商代地上王陵。商中宗陵漢代建陵,唐代繼修,宋代開寶七年重修,明、清又多次增建。1986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區內現存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廟碑銘並序》,螭首龜趺,通高6.45米,寬1.6米,厚0.59米,是河南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其雕刻精湛,書法剛勁,碑文記述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內黃槐林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以防風固沙為主要目的的植樹造林活動,現已形成12萬畝規模,集中在縣南二帝陵區和縣西老塔坡。槐林環抱,二帝陵和唐塔顯得更古樸典雅。三春時節,槐花盛開,幽香撲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調,也是蜜源,趕蜂人匯集在這里,蜂群嚶嗡,以釀制的槐花蜜而聞名。夏秋時節,蟈蟈潛伏草叢,鳴唱此起彼伏。
千年棗園千年古棗園在六村鄉千口村,緊臨湯濮鐵路。古棗園佔地面積500畝,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樹圍在170㎝左右,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抗日戰爭時期,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早期共產黨人,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盪,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現古棗樹仍長勢喜人,成了戰爭風雨的見證。
大興寺塔位於內黃縣城西南17.5公里處,因地屬裴村,俗稱裴村塔。該塔建在大興寺遺址上,東南倚大沙崗,西傍鸕鶿坡(今稱老塔坡),四周萬畝森林環護,該塔建於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將近1400年的歷史。經過多次地震和洪水沖擊,仍巍然屹立。
無梁殿位於內黃縣城西南25公里高堤鄉嘴頭村西。原為玄武帝廟大殿,因建築無梁而得名,它不僅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而且對研究建築物的抗震、抗洪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棗林公園棗林觀光公園在後河鎮西乜固村,是一處集文化知識性、生態休閑性、趣味觀賞性、參與互動性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景區。內黃大棗林分布在衛河以南12個鄉鎮,連片成林,面積42萬畝,是名副其實的棗鄉。內黃種植大棗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內黃大地棗林似海,綠意盎然。各鄉鎮中,面積產量以後河鎮為最大,居中國鄉鎮之首,素有「中國紅棗第一鎮」之稱。內黃棗林,發展,形成獨特的農業間作模式,成為安陽市「特色農業縣」。
顓頊帝嚳陵簡稱二帝陵,是上古時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2000年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庄鎮境內。
上古時代,顓頊帝嚳二帝在內黃建都立業,黃河古道上留下了燦爛的華夏文明。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發現,後經對陵墓區和祭祀區上面厚厚的積沙進行初步清理,元、明、清歷代御祭碑碣165通展現於世人面前,中軸線上御橋、山門、陵冢、拜殿等唐至清代12處建築和基址也連續被發現。二帝在內黃建業定都後,完成了華夏文化統一大業,然後通過頻繁的社會交往和生存斗爭,最後融合為一體,形成為華夏族群,同時也產生出大量的姓和氏。在梁庄鎮曹李庄村東開挖引黃工程中新發現的一塊唐開元二年的墓誌上有明確記載,一位姓竇的官太爺就把自己的墓地選在了二帝陵的旁邊。
四·一二」革命紀念地在內黃縣城南20公里處的白條河園林場東,有一處為蒼松翠柏所掩映的革命紀念碑亭,亭內聳立一通3.35米高的紀念碑,這便是《四·一二陣亡將士暨殉難同胞之公墓碑》,紀念公墓碑記載著1941年4月12日,侵華日軍糾集日偽1.5萬餘人,對內黃沙區革命根據地抗日軍民實施血腥大屠殺的野蠻暴行。為悼念為國捐軀的將士暨死難同胞,1942年5月,晉、冀、魯、豫邊區黨委率第二十、二十一專區各界,於「四·一二」一周年之際,在此處隆重召開紀念大會,並刻此石碑,建立公墓,以此作為「四·一二」革命紀念地,教育後人以史為鑒,勿忘國恥,勵精圖治,強我中華。這里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㈨ 遵義漢代遺址
赤水河黃金灣漢代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村新陽組,是貴州赤水河流域規模最大的一處兩漢時期古遺址,於2009年被發現,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進行搶救性發掘。
赤水河黃金灣漢代遺址發掘面積580餘平方米,清理出兩漢時期的墓葬、房址、灶坑、活動面、灰坑、灰溝等眾多遺跡,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石器、骨器、漆器等大量遺物,為貴州赤水河流域漢代考古學研究的突破。
㈩ 安定區的古跡
甘肅定西市名勝、古跡
定西市
安定區
巉口村、朱家莊漢代村鎮遺址和墓群
岷縣
大崇教寺 在岷縣城東南20公里的梅川鄉馬場溝北面的半山腰。原寺建於北魏。明宣德元年(1426年)拓建。建築規模宏大,寺外築高5米、厚3米的院牆,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主要建築坐北朝南,前後6殿、兩側2殿,前殿寬33米,進深35米,雄偉壯觀。殿前兩側鍾鼓樓相對,鍾鼓樓前又有宣德四年所立「御制大崇教寺碑」兩通。一為漢文,一為藏文,大小造型內容完全一致。碑身高2.55米,寬1.2米,厚0.47米,碑冠高1.25米,通高4.7米。
渭源縣
灞陵橋 在渭源縣城南門外百米的清源河上。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後被洪水沖毀。1919年仿蘭州興隆山卧橋改建。橋長44.5米,高15.4米,跨度29.4米,面寬6.2米,配有欄桿扶手。橋底部以每排10根粗圓木並列11組,從兩岸橋墩逐次遞級,凌空懸卧,橋身高聳。兩端建有檐式四角橋頭屋,橋上廊房每間3米余,對柱,共13間64柱,灰瓦頂,純木結構,精巧美觀。
鳥鼠山 在渭源縣城西南7.5公里。沿蜿蜒曲折、陡峭峻拔的山路向西,至渭水源頭南谷。峭壁下有三眼清泉,名「品字泉」,滾滾渭水從這里流出鳥鼠山麓。泉旁矗立禹王廟。品字泉又稱禹王神地。這里山深林密,動植物資源豐富。重陽登鳥鼠山的風俗延續至今。
品字泉 在渭源縣城南鳥鼠山上。為渭水源頭,有「隴湫靈屏」之譽,為「渭源八景」之一。《尚書·禹貢》載「大禹導渭自鳥鼠洞穴」即今之鳥鼠山。
首陽山 在渭源縣東南蓮峰鄉享堂溝村。山峰蒼翠,盛產薇蕨聞名古今。山出五峰,窟洞滿岩,廟宇櫛比,松柏掩映,為渭水源頭名勝。史載商代遺民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但其確切位置,歷有爭議,山西、河南均有首陽山。蓮峰的五台下立有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首陽山辨碑」,碑文為楊愨所書,筆法遒勁,碑石細膩。山腰有夷齊墓,土冢兩座,青松環圍,前有磚牌坊,內嵌砌石碑。1933年建造。山上建有夷齊廟,又名清聖廟,正中大殿五間,殿前有五間二層樓房,東西設廊房,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院內立清陝甘總督左宗棠撰文並篆額的《新建首陽清聖廟碑》等碑石。
伯夷叔齊墓 在首陽山腰。山峰疊翠,盛產薇蕨,山坳青松十數,掩映夷齊孤墳。墓葬地前有享堂溝小河溝,背靠首陽山峰。土冢墓兩座,呈饅頭形,墓前有磚牌坊,內嵌砌石碑。坊門磚鐫刻對聯:「滿山白薇味壓珍饈魚肉,兩堆黃土光照日月星辰。」橫額:「高山仰止」。石碑上刻有「商逸民伯夷叔齊之墓」字樣,上鐫「百世之師」四篆字,系清代陝甘總督左宗棠所書。碑上建有碑亭,坐北朝南,高5米,寬2.1米,厚1.2米,內嵌石碑。伯夷與叔齊兩兄弟是商孤竹君之子,曾力勸諫武王伐紂,以為不仁。商滅,兩人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山西永濟首陽山和河南偃師首陽山亦有伯夷叔齊墓。
首陽山辨碑 在渭源縣城南約15公里的連峰山五台下的山溝里。俗名碑灣。明崇禎二年(1629年)勒石。碑額飾祥紋,中方篆書「首陽山辨」四大字。碑背面亦有碑文,額刻篆書「改建首陽山清聖祠碑記」。碑文為楷書,考證天下三首陽,唯此處為首陽。該碑書法精勁,碑石質細,刻功精良。
隴西縣
威遠樓 在隴西縣城內十字街中心。建於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至正元年(1341年)「設置銅壺滴漏,夜擊更鼓」。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懸「鞏昌雄鎮」匾額。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廢五楹為二十四柱,建磚基三層木樓,座基高11米,樓高15米,通高26米,四周飛檐,雕梁畫棟,歇山頂,20里外可遙見。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加修葺,移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鑄銅鍾於樓上,無事報時,有事報警。登樓俯瞰,九里城郭在目,隴山渭水,盡收眼底。
保昌樓 在隴西縣南安鄉火焰山峴口台地上。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為三層木樓,長寬各10米,高約14米,一、二樓為正方形,三樓為八角攢尖頂,共有迴廊柱32根,斗拱52朵,二、三樓均有樓梯雕欄、扶手、寺花窗欞、雕梁畫棟,集清代北方建築藝術精華於一樓。
通渭縣
戰國秦長城遺址
李家坪宋通渭寨、雞川城遺址
漳縣
汪氏家族墓群 在漳縣城東南2公里的徐家坪。建於蒙古海迷失後元年(1249年),止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汪世顯(1195-1243),鞏昌鹽川鎮(今漳縣)人,曾任蒙古便宜都總帥,領秦、鞏等二十餘州事。其後人襲領此職,歷5代,在元「為官者一百八十餘人,其中王者三人,公者十人」,明時仍為隴上顯族。已發掘墓葬為東西向仿木磚結構單室墓,分疊澀攢尖頂和拱頂兩種,四壁鑲有畫像磚。同時出土元、明、清各代瓷器等珍貴文物700餘件。
貴清山 在漳縣城南35公里。其間群山環抱,山上青松白樺,山間流泉飛瀑,紅牆碧瓦,交相輝映。自古被譽為「貴清仙境」。頭峰古松參天,鬱郁蔥蔥,俗稱「禪林」,有木構天橋與中峰相連。中峰與西方景之間為千仞深澗,「斷澗仙橋」凌空飛架,橋初建於明隆慶年間(1567-1572),後雖經17次重修,仍可見當年風姿。橋長13米,寬1.65米,高2.3米,兩端各建引橋一間,長1.25米,橋頂為重檐歇山式。西方景意為「西方勝境」,為全山最佳處,現存有土木結構的閻君殿、祖師殿、百子宮、釋迦殿和菩薩閣,內有清代大小泥塑像37尊。
南谷瀑布 在漳縣城南約40公里。瀑布寬約5米,高近50米,自北崖絕壁石罅中傾瀉而出,形似素練懸於天上,幾里之外可聞吼聲。周圍石林峙立,儼如斧劈;崖巔松林蔥郁。
臨洮縣
馬家窯遺址* 在臨洮縣城南10公里洮河西岸、巴郎坪瓦家坪上。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還有更晚期的寺窪文化。下部疊壓著廟底溝類型文化層。南北寬約280米,東西長350米,巴廊溝從遺址中穿過。房屋有方形、圓形,多為半地下穴式,居址旁有公共墓地。隨葬彩陶較多,佔百分之三十。底色橙黃,表面光澤,多施黑彩,以線條為主。石器有石鏟、石刀、石鐮、石摩等,也有盤狀器、鏟形器、磨製較細,還出現了銅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