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阿古城遺址
『壹』 世界文化古跡有哪些
新世界七大奇跡
新「世界七大奇跡」:中國長城、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秘魯馬丘比丘城堡、埃及吉薩金字塔、古羅馬斗獸場、印度泰姬陵。
★中國長城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貳』 古城遺址的山東濟南
位於濟南市槐蔭區段店鎮古城村東。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2米,主要為商周時期遺存。保存較好。遺址地望與歷代文獻記載之祝阿故城相符,是濟南市商周時期的重要遺址之一。
『叄』 陝西歷史遺跡
大明宮遺址,大雁塔,青龍寺
重點文物
陝西境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延安革命遺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漢至宋 漢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興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牆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漢至近代 西安市
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銅川市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豐鎬遺址 周 西安市長安區
阿房宮遺址 秦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西安市
大明宮遺址 唐 西安市
黃帝陵 黃陵縣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臨潼區
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西漢 興平市
霍去病墓 西漢 興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禮泉縣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 唐 乾縣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 唐 咸陽市
陝西境內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事變舊址 1936年 西安市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藍田縣
周原遺址 西周 扶風縣、岐山縣
司馬遷墓和祠 西漢至宋 韓城市
陝西境內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瓦窯堡革命舊址 1935年 子長縣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1937-1946年 陝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縣
鍾山石窟 北宋 子長縣
昭仁寺大殿 唐 長武縣
西嶽廟 明至清 華陰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遺址 東周 鳳翔縣
秦咸陽城遺址 戰國至秦 咸陽市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唐至元 銅川市
長陵 西漢 咸陽市
杜陵 西漢 西安市長安區
橋陵 唐 蒲城縣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戶縣
陝西境內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臨潼區
鄭國渠首遺址 戰國 涇陽縣
魏長城遺址 戰國 華陰市、大荔縣 、韓城市
統萬城遺址 十六國 陝西省靖邊縣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 麟游縣
灞橋遺址 隋-元 西安市
華清宮遺址 唐 西安市臨潼區
武侯墓 三國 勉縣
泰陵 隋 咸陽市
永陵 西魏 富平縣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縣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縣
西安鍾樓、鼓樓 明 西安市
水陸庵 明 藍田縣
延一井舊址 清 延長縣
陝西境內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甜水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大荔縣
花石浪遺址 舊石器時代 洛南縣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縣
康家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商 西安市
櫟陽城遺址 戰國至漢 西安市
京師倉遺址 西漢 華陰市
良周遺址 秦、漢 澄城縣
東渭橋遺址 唐 高陵縣
玉華宮遺址 唐 銅川市
西漢帝陵 西漢 咸陽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
三原城隍廟 明 三原縣
鳩摩羅什舍利塔 唐 戶縣
公輸堂 明 戶縣
倉頡墓與廟 明、清 白水縣
泰塔 北宋 旬邑縣
香積寺善導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隍廟 明、清 西安市
白雲山廟 明、清 佳縣
八雲塔 唐 周至縣
涇陽崇文塔 明 涇陽縣
彬縣開元寺塔 北宋 彬縣
韓城普照寺 元 韓城市
韓城文廟 明 韓城市
韓城城隍廟 明 韓城市
黨家村古建築群 明、清 韓城市
耀縣文廟 明 銅川市耀州區
澄城城隍廟神樓 明 澄城縣
鎮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陽宮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戶縣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縣
洛川會議舊址 1937年 洛川縣
楊家溝革命舊址 1947~1948年 米脂縣
陝西境內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龍崗寺遺址 舊石器時代至漢 南鄭縣
石峁遺址 新石器時代 神木縣
石摞摞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佳縣
李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鄉縣
北首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寶雞市
東龍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漢 商洛市
橫陣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陰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澗縣
梁帶村遺址 周 韓城市
楊家村遺址 周 眉縣
法門寺遺址 南北朝至清 扶風縣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縣
秦東陵 秦 西安市
張騫墓 漢 城固縣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倫墓和祠 清 洋縣
精進寺塔 唐至宋 澄城縣
長安聖壽寺塔 唐 西安市
長安華嚴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壽聖寺塔 唐 合陽縣
昭慧塔 唐 高陵縣
開明寺塔 唐 洋縣
大秦寺塔 宋 周至縣
太平寺塔 宋 岐山縣
武陵寺塔 宋 永壽縣
神德寺塔 宋 銅川市
法王廟 宋至清 韓城市
北營廟 元 韓城市
五門堰 元 城固縣
吳堡石城 明至清 吳堡縣
周公廟 明至清 岐山縣
榆林衛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張良廟 明至清 留壩縣
扶風城隍廟 明至清 扶風縣
玉皇後土廟 明至清 韓城市
玄武廟青石殿 明 合陽縣
慶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陽文廟 明 咸陽市
盤龍山古建築群 明 米脂縣
姜氏庄園 清 米脂縣
豐圖義倉 清 大荔縣
靈岩寺摩崖 漢至民國 略陽縣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縣
楊珣碑 唐 扶風縣
萬安禪院石窟 宋 黃陵縣
易俗社劇場 民國 西安市
渭華起義舊址 1927年 華縣
吳旗革命舊址 1935年 吳起縣
保安革命舊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縣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韓城、榆林、漢中、咸陽。
『肆』 揚州的名勝古跡及介紹
1,揚州漢陵苑
揚州漢陵苑,又名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是於1979年發掘於高郵市高郵湖西新區神居山的一號西漢墓葬,其木梓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黃腸題湊」,並出土金縷玉衣殘片。
2,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泰安鎮,是江淮平原上自然生態環境保持最完好的一塊平原—湖泊類型的濕地景觀,為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級森林公園。
3,茱萸灣風景區
茱萸灣風景區位於揚州東首灣頭鎮,面積約50公頃,北接邵伯湖,西瀕京杭大運河,東連仙女鎮。茱萸灣2011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4年獲評江蘇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4,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區西北郊,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
5,何園
何園,坐落於江蘇省揚州市的徐凝門街66號,又名」寄嘯山莊「,是一處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被譽為「晚清第一園「,面積1.4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何園由清光緒年間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濤大師疊山作品。
『伍』 青丘這一地名記載於山海經中的哪一部
1、奢比屍國《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郁州,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 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2、青丘國《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黃帝殺之於青丘.」 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東衛80公里. 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註:「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系. 根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谷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 3、黑齒國《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雲:「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註:「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 光緒《縣志》載:界牆城,即紀鄣城.「界牆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註:「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 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台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紀國姜姓為炎帝後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後以國名\\\\\\\"紀\\\\\\\"為氏. 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證據如下: 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後裔包括在海岱地區的後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訁夭】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杜注稱:「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山東濟陽縣劉檯子西周墓出土了屬於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後,姜姓.盡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歷史上從未有紀國之姜為逢伯陵之姜的記載或傳說. 第二,根據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後裔受封的紀國,也只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有兩個紀國的話).關於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國名記載:「炎帝後,姜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後,周封國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從姜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左傳??隱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紀國為姜姓所建,並見於《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里處,有舊城遺址,紀侯台遺址等.己侯鍾便出土於紀侯台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出土了一批紀器.據壽光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姜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於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姜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樣,《山海經》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姜,紀障紀國為帝俊之姜,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麼,紀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春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等周王室或其諸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
『陸』 世界七大古跡是哪七大啊
世界七大古跡即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跡,分別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
1、埃及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是七大奇跡中最古老,也是惟一一處保存得相對完整的遺跡,我們至今仍未揭開它的全部秘密。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
2、巴比倫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建造的。見過巴比倫空中花園的作家們都將它描述為一座層疊的平台建築,每一層上種植了棕櫚和其他樹木。
這座神話般的建築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他的一個妃子修建的,大約120米見方,高出地面20多米。據說它要由奴隸們轉動機械裝置從下面的幼發拉底河裡抽上大量的水來灌溉花園里的花草。
3、阿爾忒彌斯神廟
克羅伊斯所建造,他是古希臘呂底亞的國王。神廟里供奉著生育和多產女神阿爾忒彌斯。公元前356年神廟被燒毀。
神廟建築以大理石為基礎,上面覆蓋著木製屋頂。整個建築的設計師是Chersiphron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內部有兩排,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約12至18米高。神廟的底座約為60乘120米。原廟毀於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後建起的廟於公元262年再罹火難。
4、奧林匹亞宙斯神像
宙斯神像是古希臘雕刻家菲迪亞斯的傑作。他用象牙來製作宙斯神像的軀體,用黃金製成宙斯神像的長袍。
宙斯是希臘眾神之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Olympia)城,第一個奧林匹克運動會(公元前776年)的就是在此地舉辦。
5、摩索拉斯陵墓
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陵墓約45米高,底座上部呈階梯形的金字塔狀,卡里亞王國摩索拉斯國王的塑像可能矗立在頂端。陵墓毀於公元三世紀的一次地震中。
這座偉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築由兩名希臘設計師設計,外面裝飾以奇異的雕刻花紋。甫一建成就聲名遠播,公元15世紀初毀於大地震。現在倫敦大英博物館
6、羅德島太陽神巨像
這座巨像建在羅德市港口的入口處。它是古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的青銅鑄像,高約33米。巨像鑄造完工後過了56年,毀於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
這座巨像其實是希臘人的太陽神及他們的守護神赫利俄斯(Helios),由建築師Chares設計,經過十二年的興建,羅德島巨像於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共高33米,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以後更被用作燈塔。
7、亞歷山大燈塔
遵照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國王)的命令,亞歷山大城的法羅斯燈塔於公元前300年建在一座人工島上,它至少有122米高,用閃光的白色石灰石或大理石建成。
當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的高度當之無愧地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他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跡
『柒』 用以下詞語描述一段古代印度文明的文字
古印度文明發源於印度河,恆河流域,是佛教的誕生地,也是佛教創始人人喬達摩·悉回達多的故鄉,他(喬達摩·悉達答多)後被人們稱為釋迦牟尼。印度的佛教在阿育王時期達到鼎盛,並開始對外傳播。古印度人民還發明了0-9的記數符號,後被阿拉伯人傳播到世界各地,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古印度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 摩亨佐達羅遺址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