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嶺遺址
1. 中國有多少古代和遠古史前文化遺址
原始人遺存抄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襲猿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舊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2. 宜城歷史
宜城是楚國故都、宋玉故里、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積淀豐厚、人文資源薈萃。在楚文化的挖掘、研究、開發、利用上獲得很大進展。
宜城是全省十大文物縣市之一,星羅棋布的各類文物遺址藏量豐富,300多個文物景點縱橫交錯。楚文物遺址60多處,其中新石器時代20多處。從文物集結趨向看,大致可分為三大塊。一是以楚皇城為中心的東周文物群。圍繞楚皇城,分布著小胡崗遺址,羅家崗遺址,桐樹園遺址,古樓崗遺址,陶家塌遺址,赤湖崗遺址以及母年山古墓群等30多處東周遺址。二是以漢水流域宜城段為主線的古文化集結帶。這里有代表屈家嶺文化的八角崗遺址,廟兒崗遺址;有代表石家河文化的趙家崗遺址和窯坡遺址;有殷商文化內涵的對面山遺址;有堆積東周文化遺跡的肖家嶺遺址等。三是以蠻河流域為依傍的古村落群。這里有象徵原始農業文化的大墳場遺址,張家坑子遺址,上劉家營遺址,顧家坡遺址,毛家窪遺址等;有代表東周文化的楊家台、雷家崗、郭家崗遺址,上泉遺址、胡家莊遺址、郭家湖遺址等;有反映東周喪葬禮俗的鳳凰山古墓群、陶家窪古墓群等。幾十年來,先後在這些地方出土文物9000餘件,其中1989年在羅家崗出土的大型東周車馬坑,是當年湖北省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市博物館收藏的戰國銅敦(對)、銅蓋豆和漢代玉人,系國家一級文物。
3. 中國史前文化的列表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按年代分:
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
這個年代的文化: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頂洞人
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時期。
這個年代的文化:大地灣文化 仙人洞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 廟底溝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嶺文化
金石並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邦國、刻骨文等城市國家和成熟文字。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
青銅時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 岳石文化四壩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夏家店文化 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和台南左鎮人等
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 舊石器時代--金取遺跡、和米ヶ森遺跡等
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和三內丸山古跡等 舊石器時代--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
新石器時代--櫛目文土器時代、無文土器時代等
4. 結合四川成都三星堆遺址,試述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的地位
這個一般人回答不上來
5. 范里鎮的歷史
據清乾隆.光緒版《重修盧氏縣志》記載;戰國時越大夫范蠡輔越滅吳,功成後隱退,泛舟游歷名山大川時,曾在此居住,尚有范蠡湖遺址,因名「范蠡」,建國後人們為了簡便,漸寫成「范里」。200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范里鄉撤鄉設鎮。范里鎮轄范里、新莊、澗底、留村、骨垛溝、骨垛、楊家岔、苗村、車寨、南蘇、澗東、大原、廟子、前窯、大峪、陽平、南溝、柳泉、三門、干溝窯、王窯、秋樹嶺、三門嶺、白王溝、碾子溝、馬跑泉、小嶺壕、何窯、後嶺、陽坡根、東道溝、劉家嶺、王灣、里鋪、馮家嶺、南庄、廟坪、西庄、樓房、孟窯、清澗、柏坡、察家骨、東嶺、窯上、關道46個村民委員會,367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
6. 屈家嶺文化遺址主要有哪些
屈家嶺文化遺址范圍很廣,主要有京山屈家嶺遺址、荊州陰湘城遺址、石首走馬嶺遺址、鍾祥六合遺址、天門鄧家灣、譚家嶺和肖家屋脊遺址等。
這些遺址,同樣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生活在漢水中游地區。
屈家嶺人生活場景圖
7. 楚國發源地
楚國的發源地丹陽
丹陽:楚始都
《史記•楚世家》載:「熊繹當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據《漢書•地理志》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荊蠻,為楚子,居丹陽。」古今的大部分楚辭學者、歷史學者以此為主要依據考證認為,熊繹為楚始封君,丹陽為楚之始都。那麼,丹陽在什麼地方呢?古今學者對此分歧很大,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說。
1、當塗說。此說源於漢代的班固。他在《漢書•地理志》中解釋「丹陽屬丹陽郡」時說:「楚之先熊繹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在該著後的總論又說:「吳地斗分壄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這里的丹陽就是指長江下游的今安徽當塗縣東,與今江寧縣接界處的小丹陽。譚介甫《楚的開國史》認為:「楚到山東後,由於周族的發展,楚又被迫遷徙到今江蘇丹陽,丹陽這個名稱也是楚遷移時帶來的。」這里的「江蘇丹陽」也是指安徽當塗之丹陽。早在北魏時期,此說即已被酈道元《水經注》所駁斥。《水經注》卷三十四說:「《地理志》以為吳子之丹陽。……尋吳、楚悠隔,藍縷荊山無容遠在吳境,是為非也。」此後,宋王茂《野客叢書》、明方以智《通雅》、清顧炎武《日知錄》、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清宋翔鳳《過庭錄》等等,紛紛駁斥當塗說。近幾十年來,從考古情況看,此說沒有證據,而且作為楚始都亦不可能遠在吳境,因此,當塗之說幾乎無人再提了。
2、秭歸說。《山海經•海內南經》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東晉郭璞注此說:「今建平郡丹陽城秭歸縣東七里,即孟塗所居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篇》引東晉袁山松《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又說:「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間,蓋為征也。」酈道元不僅較詳細描述了秭歸丹陽城的地理位置,而且說「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間」。
郭璞、袁山松、酈道元均主張楚都丹陽在湖北秭歸縣境內。歷代許多方家均從此說。如:南北朝陳顧野王《輿地誌》說:「秭歸縣東有丹陽城,周回八里,熊繹始封也。」此說唐代最盛,唐魏王泰《括地誌》說:「熊繹墓在歸州秭歸縣。」並說:「歸州秭歸縣丹陽城,熊繹之始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說:「(丹陽)在秭歸東七里,楚之舊都也。周成王封熊繹於荊丹陽之地,即此也」;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南蠻列傳》說:「周成王封楚熊繹,始居丹陽。今歸州秭歸縣東南故城是也。」到了宋代,「秭歸說」仍久盛不衰。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說:「丹陽城在秭歸東三里,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周十二里」;宋祝穆《方輿勝覽》說:「丹陽城即楚王城,今長寧千戶所是也」。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秭歸為長寧縣。另外,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羅泌《路史•國名紀》等也沿襲此說。
但「秭歸說」中又有長江南北兩說之分。酈道元《水經•江水注》說:「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此處意指丹陽在秭歸長江北岸;而王象之《輿地紀勝》、祝穆《方輿勝覽》所指「楚王城」位於秭歸長江南岸,今人楊寬《西周時代的楚國》贊同此說。贊同長江北岸之說的當代學者亦不乏其人。劉彬徽則主張江北說,他根據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江隊試掘秭歸長江北岸鰱魚山遺址情況,在《試論楚丹陽和郢都的地望與年代》一文中說:「此地西距秭歸7.5里,位於長江北岸,與《水經注》所記的丹陽城位置大體相符(距縣城七里)。」劉彬徽認為長江北岸的鰱魚山遺址是楚始都丹陽。文必貴《秭歸鰱魚山與楚都丹陽》一文亦認同此說。
3、枝江說。此說最早始於漢代。唐張守節在《史記•楚世家•正義》中引東漢穎容《春秋三傳例》之說:「楚居丹陽,今枝江縣故城是也。」漢末三國時人宋衷注《世本•名篇》亦說:「丹陽在南郡枝江縣。」南朝劉宋裴珚《史記•楚世家•集解》引東晉徐廣之說:「(楚丹陽)在南郡枝江縣」。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說:「枝江,侯國,本羅國,有丹陽聚。」當代學者中,贊同此說者較多。如:黃盛璋與鈕仲勛《楚的起源和疆域發展》(5)一文說:「從荊山與郢的位置來考察,枝江說法較為合乎事實。……楚都丹陽應即在此,它介於荊山與郢(紀南城)之間,楚沿沮、漳水上游往下游發展,經過這里,最後才到江陵的郢,而江陵亦為沮水會江之處。」俞偉超通過實地考察後,在《關於楚文化發展的新探考》(6)一文中說:「感到還是枝江之說可能性最大。……楚文王時,就把都城遷到了郢(今江陵紀南城)。楚人把都城東徙江陵,顯然是為了控制江漢平原,便於北進到河南南部。」高應勤與程耀庭的《談丹陽》和高應勤的《再談丹陽》,亦力主丹陽為枝江之說。
4、丹淅說。此說又稱「丹淅之會說」、「淅川說」,以楚丹陽在漢江最長支流、流經陝豫鄂三省交界地帶的丹江北岸與淅水交會處。以其在丹、淅二水合流之處,故稱「丹淅之會」。其具體位置在今河南淅川,故又稱「淅川說」。今存最早的說法始於唐代。唐初的司馬貞《史記•索隱》注釋《史記•韓世家》「(韓宣惠王)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於丹陽」時,釋「丹陽」說:「故楚都,在今均州。」丹淅之會在唐代初年屬於均州,此「故楚郢」,即指丹陽而言。清代宋翔鳳在批駁「秭歸說」、「當塗說」的基礎上,斷定楚丹陽在丹淅之會。他在《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中說:「戰國丹陽在商州之東,南陽之西,當丹水、淅水入漢之處,故亦名丹淅。」今人呂思勉《先秦史》說:「宋翔鳳謂丹、淅二水入漢處,與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辭於晉,以楚、鄧並舉者相合,其說是也。」童書業在《呂氏春秋研究》一書中說:「《史記》謂熊繹後丹陽,據宋翔鳳考證,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間。」顧鐵符在《周原甲骨文「楚子來告」引證》一文中也認為:「關於丹陽究竟在哪裡的問題,爭論了一千好幾百年,至今還沒有得出結論。在這許多不同的主張中,……丹淅說雖然提出比較晚,可是從各方面的條件來看,……在幾種說法中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處。」此外,馮永軒《說楚都》、張西顯《淺說楚都丹陽在淅川》、石泉與徐德寬合著的《楚都丹陽地望新探》、羅爾綱《楚建國考》等,均力主此說。
孫重恩、黃運甫《楚始都丹陽考辨》、裴明相《楚都丹陽地望試探》、《再論楚都丹陽》等,均認為楚丹陽在今淅川下龍寺城。
5、遷徙說。首創楚都丹陽遷徙說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釋「歸州秭歸縣」時說:「楚熊繹初都丹陽,今縣東南故城是也。後移枝江,亦曰丹陽。」同時釋「荊州枝江」時又說:「江陵枝江,古之羅國,漢舊縣。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亦曰丹陽。其舊丹陽在今巴東郡。」按照杜佑的說法,楚舊都丹陽在秭歸,後遷都枝江時仍沿襲舊稱丹陽,楚文王再遷江陵,稱楚都為郢的同時亦曰丹陽。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說:「蓋諸侯遷都,常仍舊名,故有兩丹陽。」此處的「兩丹陽」,就是分別指秭歸、枝江。清宋翔鳳《過庭錄》主張楚之丹陽先在淅川,後遷南漳。
在當代學者中,主張遷徙說的不乏其人。如:張正明《楚文化史》認為,楚丹陽原在淅川,後遷至南漳。
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丹陽郢都考》說:「楚丹陽當先於鬻熊時在淅川,後於熊繹時遷至今南漳縣東北。」
石泉與徐德寬合寫的《楚都丹陽地望新探》根據陝南商洛地區古代記載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遺存的古文化遺址,推論西周時代的丹陽先在陝西商縣,爾後遷至河南淅川。
劉彬徽《試論楚都丹陽和郢都的地望與年代》一文認為,楚國初封之丹陽在秭歸,熊渠時遷至枝江,仍稱丹陽。
顧鐵符《楚三邑考》一文認為,楚都丹陽的地點應先在丹淅,後遷荊山。
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一文認為,楚都丹陽先在淅川後遷秭歸、枝江。
河南淅川位於豫、鄂、陝三省邊陲,丹江口水庫貫穿該縣大部分縣境。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有「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的記載,所謂的丹淅就是指當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體方位是指淅川境內旁及西峽、商南的漢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達三晉,順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漢。故而,這里有陸通秦晉、水達吳楚之稱。
我們知道,楚國是在江漢地區發展和強大起來的,但它的主源卻不在江漢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來,他們的一支在上古民族沖突的旋渦中,在敵對勢力的壓迫和打擊下,逐漸南遷,在西周初年遷移到豫、鄂、陝邊陲的丹淅流域,並建都丹陽,最終得以發展強大。
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的活動,給這里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遺物,可幾千年來它們一直都沉睡在地下並不為人所知,40多年前國家在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庫,使丹淅流域方圓幾十公里的區域被大水淹沒,成了一望無際的丹江口水庫庫區。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丹江口庫區水位的不斷變化,使這些沉睡幾千年的遺址遺物得以重見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當時的淅川縣倉房公社(現為倉房鎮),丹江岸邊下寺龍山附近發掘24座春秋時期的楚國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產工具和玉器等各類文物達8000餘件,在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號墓,該墓為楚令尹(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稱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後的漫長時間里,他的整個家族也都葬在這座龍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個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數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藝之先進、銘文之豐富,為國內同類楚墓所罕見,其中很多器物後來都成為「全國之最」。下寺嶺楚墓的發掘,一時間轟動了全國,使人們重新審視楚文化,開始把尋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這里。
1990年—1992年間,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嶺、徐家嶺等地發掘了10餘座楚國貴族墓葬群,出土文物達2000多件。這是繼下寺春秋楚墓群發掘之後,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獲,再一次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92年,該墓地的發掘還被評為當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先後幾次的考古大發現使丹淅流域成為世人關注的一個新的焦點,後來,考古工作者為了對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個全面了解,先後對該地區的楚墓葬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共在這里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墓群28處,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嶺、徐家嶺、毛坪等諸多墓區,總數已達2000多座,而實際上卻遠遠超過此數,因為還有許多墓葬及遺址已葬身水底而無法統計。
一座座貴族墓地的發掘,一件件驚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庫區域已成為研究楚文化繞不開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丹江口水庫很可能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楚國最初的封地丹陽,而當地老百姓世代傳稱的龍城,極可能就是楚國始都。龍城到底是不是楚國始都,楚人是否從此起步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創造出浪漫瑰麗的楚文化,成為楚國早期歷史研究的熱點問題。但也有其他種種說法,現在我們根據《史記》、《漢書》等古文獻記載,再結合考古學上的巨大發現,以及該地區所處重要的地理位置來看,這個地區作為楚國早期都城丹陽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於其他任何一種說法。
8. 求湖北地區的太古文明!!
戰國時,今荊州市江陵縣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
約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堯時為樊國。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時為鄂國。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時為楚之別都。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懷王封其弟啟為鄂君,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縣,屬南郡。
(這是我網路的,具體你還是去大學的圖書館查查,或者歷史學教授)
下面是我從豆丁網上找的湖北的史前文明詳細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湖北的史前文明
一.舊石器時代 建始直立人遺址 位於建始縣高坪鎮麻扎坪村。原稱巨猿洞,俗稱龍骨洞。1968年至2000年間曾在此進行了9次發掘,發現早期直立人牙齒化石5枚和石器、骨器,同時發現包括步氏巨猿在內的80多個種屬的哺乳動物化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遺址為東西向穿山洞,海拔750米,洞長120米,高6—7米,寬2—15米。洞內為早更新世堆積,東洞發掘區剖面自上而下可以分為13層,直立人牙齒化石分別出自東洞的第八層、西洞的第八層和西支洞的第五層。距今約120-250萬年,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直立人與巨猿共生的化石點,對研究巨猿的生存、遷徙和滅亡以及巨猿與人類發展譜系提供了寶貴資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鄖西猿人遺址 位於鄖西縣城東10餘公里安家鄉神霧嶺東坡。俗名白龍洞。距今約50萬至100萬年,為我國8處猿人遺址之一。1976年、1977年在此發現8枚猿人牙齒化石和猩、犀、熊、獾、鹿、牛、豪豬、鼠狗、大熊貓、劍齒象、劍齒虎等20多種動物的牙齒、頭角、骨骼、糞便化石。後來,又發現了一批人工鑿痕的打制器和用火的跡象,被稱為「鄖西猿人文化」。白龍洞內景物壯觀,穹窿式、攢尖式、藻並式景物互相接連,上懸千姿百態的「石鍾」、「石乳」、「石幔」、「石佛」,各種景象栩栩如生。
學堂梁子遺址 位於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先後發現兩具早期人類頭骨化石,發現石製品300多件,主要是以當地礫石為原料製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狀器和刮削器等,並出土似手斧的兩面器。還發現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20餘種。命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距今100萬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鋪猿人遺址 位於鄖縣梅鋪龍骨洞。1975年在此發現三枚猿人牙齒化石20多種動物化石。經鑒定為早期猿人,命名為「鄖縣亞種」。距今100萬年----60萬年。
長陽人遺址 位於長陽縣城西南45公里大堰鄉。為一海拔約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約2米,闊約6米,平面呈不規則狀。1956年以來先後發現人類的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經鑒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徵。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餘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龍洞遺址 位於鄖西縣香口鄉。2004年在香口鄉黃龍洞發現四枚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晚期猿人,距今10萬年----4萬年。
雞公山遺址 位於荊州市荊州城小北門外4公里處的郢北村雞公山,是一處距今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居址和舊石器時代加工場遺址。遺址內文化層厚達1米多,由於遺址周圍系純粘土層,沒有岩石,可見其加工石料來自遠處。遺址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由5個礫石圍成的圓形石圈和腳窩等居住遺跡,石圈直徑約2米,其內放置有少量尖狀器和砍砸器。據推測,石圈應是當時人類居住的圓形窩棚的遺跡。遺址中還出土有石製品數萬件,石器類型以小型刮削器為主。此外,在遺址的南部還發現有一處石器製作場所。雞公山遺址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平原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遺址。現已在原地建立了遺址博物館,面積達1200餘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秋木溝遺址 位於鄖西縣河夾鎮小秋木溝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曾在此發現4件石器,其中有1枚高約10厘米的錐形石質砍砸器,重約700千克,3枚石英質的刮削器,重約100千克。
古犀牛洞遺址 位於神農架紅坪。為舊石器時代遺址。古犀牛洞海拔2000多米。1996年發掘,為舊石器遺址。共出土各種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實物1000多件,在出土的動物化石和骨骼殘骸中,有犀牛、大熊貓、野牛、斑鹿、水鹿、劍齒象、獼猴、豹、狼、獐、麂、豪豬、竹鼠、羊、熊等。其中,犀牛已被拼出8個個體,劍齒象也已拼出6個個體。另外,出土的舊石器有20餘件,如砍砸器、刮削器、石錘以及石葉、石片等。這些舊石器大多以黑色燧石為原料,也有少量以英砂岩為原料的,多為擊打加工而成,該洞的發現對鄂西北古人類活動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樟腦洞遺址 位於房縣白窩鄉棗陽村。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遺址出土石製品二千多件,以中小型者為主,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和鑽具等,以邊刃刮削器數量最多。 此外在清江兩岸,還發現了距今九至十二萬年的鰱魚山遺址和距今十三萬年左右的伴峽小洞遺址。這兩處都發現了人類的用火遺跡和珍貴的舊石器,還發現了距今二萬七千年的榨洞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發掘了三萬多件文物。
二.新石器時代 屈家嶺文化遺址 位於京山縣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嶺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廢墟的遺址。發現於1954年。面積約40萬平方米。距今已有4800餘年,為我國最早的古城遺址之一。遺址中發現有多處房屋、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士遺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具有獨特的風格。此外,該遺址中還發現有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的出現,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當時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屈家嶺遺址發現的文化遺存因其具有的濃厚地方色彩,被命名為"屈家嶺文化"。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於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雕龍碑遺址 位於棗陽市鹿頭鎮武庄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年代為距今6000年左右。發現於1957年,1990~1992年間進行了發掘。遺址中發現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遺跡,並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動物骨骼數千件。其中不少器物是同時代其它遺址中所沒有的,尤其是一幢類似現代單元房並配有拉門的房屋基址,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在世界古遺址中也屬罕見。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南北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石家河遺址 位於天門市石河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距今4000~5000年。石家河遺址發現於1957年,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由三房灣、譚家嶺等數十處遺址構成。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從相當於大溪文化階段開始,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個基本連續的發展序列。遺址群的中心為一座由城牆、城壕和外圍台崗構成的古城。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藝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有銅塊等,證明石家河文化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石家河遺址群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陰湘城遺址 位於荊州市馬山鎮北約4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該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城址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跡,城濠內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跡和文化遺物。其中出土的漆木鉞柄,是目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惟一的一件保存完好、且色澤艷麗如新的漆木器,使長江中游漆工藝的時代提前了2000多年。此外還發現了大型分間房子,為研究當時城內居住形式、房屋建築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門板灣遺址 位於應城市西南約3公里處,是一個以城址為中心,城外分布有數個半從屬聚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的中部,有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內東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濠溝。城址內發現大型房屋建築,面積為115.5平方米。房屋內分四室,外有走廊,門窗等皆保存較好。房子周圍有由圍牆構成的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門板灣遺址的城牆與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築皆保存較好,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罕見。
走馬嶺遺址 位子石首市焦山河鎮走馬嶺村與滑家當鎮屯子山村的交界處,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古城址,東西最大長度370米,南北最大寬度300米。城垣自上而下以黃、褐、灰白粘土夯築。在東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兩端分別築有城門。在城內發現有面積達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積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間式中型房子和面積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土城垣包含物多為屈家嶺文化早期的陶器殘片,且被屈家嶺文化晚期灰坑和墓葬所疊壓,由此推斷該城始築於屈家嶺文化早期。走馬嶺屈家嶺文化古城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能夠確認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原始社會晚期城址之一。走馬嶺遺址的發現為長江中游地區早期城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關廟山遺址 位於枝江市問安鎮關廟山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00至4000年,是長江流域同年代文化遺址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遺址。遺址現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址10座,另有瓮棺等遺跡。房址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地面建築,房址內有坡頂、竹骨泥牆、隔牆等遺跡。小型房基面積35平方米,中型房基面積52平方米。磨製石器品種多,製作精細,多為斧、錛類工具。陶器有口徑達76厘米的陶盆、蛋殼胎彩陶,還發現有陶鼓、陶搖鈴等陶質樂器。大型陶盆、蛋殼胎彩陶的出現及內黑外紅的燒造工藝,均表明關廟山陶器製造工藝的領先地位。遺址中豐富的大溪文化遺存,基本上包括了該文化的各主要階段,對研究大溪文化的內涵、特徵、分期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家垸遺址 位於沙洋縣五里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垣保存完整,平面為梯形,東西牆各長640、南牆400、北牆00米,西牆緊鄰東港河,並引東港河水環繞城址一周為護城河。南北城牆的中部各有一缺口,但還不能肯定就是當時的城門。西牆中段偏北至城的東南隅有一古河道,情形和下面介紹的石家河城址相似。城內採集到大溪、屈家嶺和少量石家河文化遺物,故城址的年代總不越出這個范圍。
陶家湖遺址 位於應城市區西約18公里的四龍河中游。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池呈橢圓形,南北最大距離約5000米,東西寬850米,總面積約67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築,殘存城垣高出地面1~4米,城垣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南部有大面積台地,在此地面發現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認定為屈家嶺文化時期。
雞鳴城遺址 位於公安縣獅子口鎮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96年發掘。東西400、南北50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外有護城河,唯東牆中段不知何時何故斷缺,城垣平面近似一個C字。城內中央有高出周圍1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台地,上發現大量紅燒土堆積,當是遺址的主要居住區。以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雞嶺遺址 位於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金雞嶺村。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計有墓葬12座,瓮棺葬(兒童或嬰兒墓)15座,房屋10座,窯6座,溝25條,灰坑52個;共出土文物七百多件,其中石器類有刀、斧、鑿、箭簇等,陶器類有鼎、瓮、罐、盤、杯、碗、缽、器蓋等,玉器類有玉環等。其中紅釉陶鼎、蛋殼陶碗、穿孔石刀堪稱同時期器物中的精品。該聚落由生活居住區和制陶作坊區組成。在生活居住區發現1號房基全部由石塊砌成,房基結構為較規整的長方形,面積近150平方米。這種大型石砌房基在整個長江中游同時期都屬於首次發現。 城背溪遺址 位於宜都紅花套鎮。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6900年前。1984-1985年發掘。出土陶器和石器1630件。石器有打制、琢制、磨製,以打制的刮削器最多,此外有砍砸器,打制石斧,磨製石器有斧、錛。 陶器採用泥片貼塑法製作。陶系主要是夾砂夾炭紅褐陶,少數灰褐陶和泥質陶,一部分器表施紅衣,胎黑色。多數陶器有紋飾,以淺而錯亂的繩紋為主,細繩紋、印壓紋、刻劃紋等少。器形主要有釜、缽、碗、支座等。此外出土的稻穀殼是湖北最早的成熟稻作農業的證據。
後港遺址 位於沙洋縣後港鎮城河村。1983年發現,2007年發掘。面積為100萬平方米,為大型城址,且護城河、城壕、城垣保存比較完整。僅次於天門市石家河城址,屬於石家河文化。
店子頭遺址 位於巴東縣官渡口鎮肖家坪村。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達7000平方米。1994年發現,1998年發掘。分為9個層位。器形陶器類有罐、釜、支座、碗、鑿、砍砸器、穿孔石飾、石片等;發掘出一些獸骨,可辨認的動物有豬(牙)、羊(牙)、鹿(牙、角)、魚(腮、鰭)、大型動物碎骨、犀牛骨(牙)等。在遺址中清理出兩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
官莊坪遺址 位於秭歸縣香溪鎮官莊坪。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1994~2000年進行了6此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共發現灰坑27個、灰溝3條、墓葬6座、房基4座。其中屬於新石器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灰坑5個,房基1座;屬於二里頭時期的墓葬4座、灰溝1條;東周時期灰坑19個,房基1座 、灰溝1條,墓葬2座;屬於宋、明時期的灰坑2個、灰溝1條、房基2座。新石器屈家嶺文化遺存中灰坑都是不規則圓形淺底,遺物以泥質灰陶碗、盤、豆及夾砂黑陶罐、鼎等為主。房基僅發現柱洞及墊土層。其中77號墓(距今4000年前),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以大熊貓作為殉葬品的墓葬。
楠木園遺址 位於巴東縣官渡口鎮楠木園村。海拔110~140米,面積逾100000平方米。遺存的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碎骨,其中以魚的鰓蓋為主,獸骨也占相當比重。遺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有斧和刀,石核、石片略少。陶器以飾繩紋的夾砂深褐色陶為大宗。器類有圜底釜、支座、平底缽、圈足碗、壺等。這類遺存中的釜、支座與城背溪文化同類器接近,其年代略晚於城背溪文化或與城背溪文化晚期同時代。
神農洞 位於隨州市東北60公里歷山。傳神農氏誕生於此,故名。昔日穴口上建有神農廟,內塑其像,常年祀之。後屢修屢毀,僅存神農洞。洞口「方一步」,洞內可「容數人立」,壁石凝蒼顯綠,極具古色。
相關鏈接 1.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2.新石器時代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1956年在長陽紗帽山發現距今10萬年古人類化石,命名為「長陽人」1970年在建始龍骨洞發現六枚猿人牙齒化石,經鑒定屬「步氏巨猿」距今250萬年----200萬年。1975年在鄖縣梅鋪龍骨洞發現三枚猿人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早期猿人,命名為「鄖縣亞種」。距今100萬年----60萬年。1976年在鄖西縣神霧嶺(俗稱白龍洞)發現八枚猿人牙齒化石,距今100萬年----50萬年。1989.1990年在鄖縣曲遠河口出土了兩具完整的顱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距今100萬年。2004年在鄖西縣黃龍洞發現四枚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晚期猿人,距今10萬年----4萬年。據以上考古成果梳理出鄂西猿人發展層次即從建始人-----鄖縣人-----鄖縣亞種人----鄖西人----長陽人------鄖西智人這一脈胳,進而推斷出鄂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並早於黃河文明。
9. 長沙的景點
一、公園類
1、巴溪洲水上樂園
巴溪洲位於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面積大概是1200多公頃,和橘子洲差多大小,或者大一點,島上在枯水期可以上島,豐水期不能直接上島,島上風景秀麗,可以聽見輪船轟鳴聲,和水花滔滔聲,是一個露營休閑的好地方。
地理位置: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
交通線路:乘坐938到終點站坪塘下車,再步行40分鍾到達目的地。目前還沒有直達巴溪洲的公交,最好自駕過去。
2、柏樂園
柏樂園是湖南首家游樂綜合體、中國大型漁文化主題游樂園,由湖南省柏樂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投資興建,2014年10月18日開園迎賓;總規劃面積260萬平方米,第一期投資10億元、開發面積70萬平方米,由「陸地游樂、水上樂園、動物王國、親子體驗、購物美食、酒店會議、水鄉古鎮」七大版塊組成;擁有25個大型機動游樂設備、18個互動體驗項目、108艘遊船、1座動物園、1個4D環幕影院和6棟共500個床位的賓館、160多個餐館及商鋪,可滿足不同年齡層次遊客的需求,是旅遊度假、娛樂休閑、商務會議的首選之地,更是團隊拓展、學生活動、親朋聚會的最佳場所。 柏樂園是政府指定的「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學生課外活動基地」。
地理位置:長沙市望城區喬口鎮
交通線路:長沙市區去喬口,可到汽車西站轉918到望城汽車站,然後再到望城汽車站轉W101到終點站喬口漁都,下車後沿著馬路直走200米就到柏樂園了
3、斑馬湖
斑馬湖生態公園景區地處望城區城東部,由高塘嶺鎮人民政府於2006年至2007年投資近3000萬元建成,公園佔地面積27公頃,其中湖面面積12.6公頃,護坡綠化面積7公頃,山體植被7.74公頃。園內樹種豐富,喬、灌木及水生植物超過60種,新種植大小苗木10餘萬株。傍湖設置了公園廣場、觀景台、環湖通道、竹園、假山等。建成後的斑馬湖生態公園結束瞭望城區城無公園的歷史,是長沙地區第一個濕地公園。公園的建成,有效提升了縣了品位,提供了居民的休閑去處,斑馬湖廣場舞台的搭建和活動的主辦,充分活躍了居民文化生活氛圍,打造了一個風光秀美、融山水洲城於一體的水上樂園。
地理位置:望城縣高塘嶺大道(近雷鋒東路)
交通線路:918路 w116路 w204路直達
4、百果園
百果園始建於1998年,佔地面積1100畝,隸屬湖南省農業廳,是國家農業部和省政府共同投資建設的國家級種苗龍頭,又是我省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生態環境美、觀光休閑配套全的現代農業高科技生態觀光園。自建園以來獲得「國家種苗龍頭基地」、「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湖南省五星級休閑農庄」、「湖南省休閑農業示範點」、「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全省綠化先進集體」、「長沙市十佳鄉村旅遊點」、「長沙市五星級農庄」等榮譽。
地理位置:望城區雷鋒大道七公里處
交通線路:乘坐W204、W201、918、W111直達百果園
5、東湖濕地公園
東湖濕地公園總面積近1000畝,其中水面450畝,分兩期建設。其中,對市民開放的主要是項目一期,建設內容包括主入口廣場、近300畝水面湖面清淤、駁岸及水生生物種植、水秀、景觀橋、2.4公里環湖游道和親水平台等。市民可在公園體驗到綠坡柳岸、霞飛鷺棲的濕地原生態風情。
地理位置:望城區雷鋒大道七公里處
交通線路:乘坐W204、W201、918、W111直達百果園
6、楚家湖公園
楚家湖位於長沙市開福區北部金霞經濟技術開發區,倚長沙南北主幹道芙蓉北路,背靠秀峰山,前臨撈刀河。因明代湖畔有楚姓官員府宅而得名楚家湖。
地理位置:開福區北二環一段169號
交通線路:乘坐149到終點站楚家湖公園下車後過馬路,穿過堤亞納灣別墅區,可到達楚家湖公園
7、蝴蝶谷生態主題公園
光明村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鋪鎮,屬於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於2010年被評為「湖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在「光明蝶谷」品牌下,規劃結合地形環境、農業產業布局和項目引進情況,推出「五穀、八景」作為光明村鄉村旅遊的主要景區。
地理位置:長沙市望城光明村蝴蝶谷
交通線路:汽車西站交通樞紐,靠西邊玉蘭路那裡有個站牌可以乘坐W202公交車。到站公交站牌是光明村路口下。然後坐5到8元摩的到光明蝴蝶谷。
8、湖南民俗文化村
湖南民俗村位於湖南烈士公園東北角,薈萃湖南省5個民族的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居建築於一園的文化游覽區,佔地4萬余平方米,安排了土家族、侗族、苗族、白族、瑤族5個村寨。
地理位置:湖南烈士公園東北角
交通線路:112、113、131、136、146、150、168、203、303、358、901、111、113、131、136、146、168、171、803、19、156、705、812
9、華雅閣
地理位置:長沙市雨花區萬家麗中路二段81號
交通線路:公交站台:.石壩路口,途經公交線路:66、121、147、156、160、802、810
10、婚慶園
瀏陽河婚慶文化園,是由國家房地產開發一級資質企業郡原地產與長沙市芙蓉城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斥資15億精心打造的集婚慶、旅遊、休閑、娛樂等特色為一體的湖南首家一站式休閑娛樂綜合體。
地理位置:芙蓉區瀏陽河大道二段305號
交通線路:405路終點站(荷花路東)就是婚慶園
11、火車頭公園
不想出遠門,在慢步江灣百米之內就有文藝范十足的火車頭文化藝術公園,隨時來觀摩火車藝術,這樣的文藝范在長沙不多見。它曾經是親歷長沙73年倉桑巨變的長沙老火車南站,現在搖身一邊成了工業鐵路遺址公園與懷舊廣場,變為湘江風光帶一大景觀。在這里,你可以感受舊時光在你身邊流淌,有很多新婚夫婦來這里拍攝婚紗照哦!
地理位置:長沙市湘江中路與殷家沖路交匯處往東300米
交通線路:乘坐公交車,到達南郊公園後,往湘江邊的方向直走,然後再往步行街的方向(北)直走700左右即可。不要過馬路,火車頭公園在馬路的右邊。
12、橘子洲
橘子洲位於長沙市區中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眾多沖積沙洲之一。橘子洲,西望嶽麓山,東臨長沙城,四面環水,綿延數十里,狹處橫約40米,寬處橫約140米,形狀是一個長島,是長沙的重要名勝之一,也是國家AAAAA(5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凝望著滔滔北去的湘水,青年毛澤東在長沙橘子洲頭揮筆寫就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長沙》,抒發了心憂天下、濟世救民的壯志豪情。洲以人傳,詩壯名城。[1] 橘子洲介名山城市間,凌裊裊碧波上,被譽為「中國第一洲」。
地理位置:桔子洲頭2號
交通線路:旅3區間線、地鐵2號線直達橘子洲頭,附近的公交站台是橘子洲大橋西、太平街口
13、烈士公園
烈士公園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區東北部的瀏陽河畔,總面積153.3公頃,窪地造湖,湖中築島。公園由紀念區、游覽區兩部分組成。烈士公園是長沙市最大的公園,是座集紀念、游覽和娛樂的綜合性公園。
地理位置:開福區營盤東路85號
交通線路:111路 113路 131路 136路 146路 168路 171路 803路 旅3路112路 113路 131路 136路 146路 150路 168路 203路 303路 358路 901路 19路 156路 705路 812路113路 131路 203路 303路
14、麓谷公園
麓谷公園位於麓谷科技新城,是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2000年起集中開發建設的科技新城區,科技新城的發展定位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生態環境為特色、兼具城市功能,並簡稱為「麓谷」。在「麓谷」中心區,長沙高新區投入近7000萬元建成了麓谷公園,公園內有舉辦各種集會活動的大型廣場,有供市民休閑的園林場地。生態景色、人文景觀構成詩情畫意,十分宜人。長沙市旅遊局已把此公園作為「喜看今日長沙」的一個重要景點,天氣好的時候,婚紗攝影是一道很不錯的風景。
地理位置:嶽麓區麓龍路209號
交通線路:乘坐W204、W201、918、W111直達百果園
15、嶽麓山瀑布
春夏雨水多的時候,如果碰到暴雨天氣,連續下3個小時以上的暴雨,嶽麓山愛晚亭附近以及麓山沁園裡面及附近的小曦都會有小瀑布景觀出現,限時供應!就上長沙網首度曝光,2天內各大網站媒體紛紛轉載上頭條。
地理位置:望城區雷鋒大道七公里處
交通線路:乘坐132路 202路 305路 309路 315路 325路 902路 903路 908區間線 立珊專線 旅1路路到嶽麓山南下車,往愛晚亭方向走
16、梅溪湖
梅溪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梅溪湖是一片低窪地,溪、河、湖、塘眾多。如今,梅溪湖國際新城是長沙大河西先導區開發的重點片區,總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東至西二環,西至雷鋒鎮,北起楓林路,南至桃花嶺、象鼻窩。以三環線為界分為東(一期)、西(二期)兩片區。2012年8月,梅溪湖國際新城(一期)已初具規模。
地理位置: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梅溪湖路
交通線路:乘坐908、211、207直達梅溪湖
17、南郊公園
長沙南郊公園位於長沙市南郊新開鋪,佔地36公頃,1965年5月1日建成開園。該園前身是1958年開始籌建的橋頭公園,後改作南郊苗圃,經過26年封山育林,形成森林綠化覆蓋率為92.57%的森林植物公園,享有「綠色明珠」的美譽,同時有多達65個248種的樹木16700多株(叢),園內最有特色的植物有活化石銀杉,黑松以及粉丹竹是從廣州移植過來的,經過了多年的馴化,育樹成林,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植物景觀。
地理位置:長沙市南郊新開鋪
交通線路:乘坐17路 23路 63路 68路 122路 150路 152路 811路 905路 908西線 912路 穿梭巴士2號線直達南郊公園
18、梅嶺公園
梅嶺公園位於梅溪湖西北角,面積約450畝。它以梅花為主題,共設密林體驗區(觀光步道、休息平台、小型健身廣場)、休閑文化區(景觀步道、台地式花台、休閑草坪)、入口景觀區(景觀步道、入口廣場、休閑草坪)、休閑娛樂區(休閑娛樂草坪、兒童體驗區)4個區。
地理位置:嶽麓區楓林三路騎龍路口
交通線路:w115路直達,乘坐315路; 902路; 913路; w106路到楓林路麓雲路口下車,過馬路再直走300米可到梅嶺公園
19、千龍湖國家濕地公園
千龍湖原為格塘水庫,位於長沙望城區格塘鎮,是一座平原型調蓄水庫,總佔地面積12000畝,擁有2800畝廣闊水面和400畝湖心半島,水庫總庫容量102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7萬畝,水域寬廣,水質良好。
地理位置:長沙市望城區格塘鎮
交通線路:到望城汽車站轉W102路車直達千龍湖
20、青竹湖
長沙青竹湖生態科技(產業)園地處長沙大城北的核心區,屬長沙市開福區政府直接管轄。於2002年12月啟動建設,2003年6月湖南省民政廳批准析置成立青竹湖鎮,2005年6月正式批准設置為長沙青竹湖生態科技(產業)園,與青竹湖鎮合署辦公,副縣級機構,實行園區帶鎮體制,按照"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方式運作。園區整體規劃達27.3平方公里,下設6個社區和3個村,常住人口約1.4萬人.
地理位置:開福區撈刀河鎮青竹湖大道太陽山村
交通線路:到汽車北站轉129路直達
21、施家港水上公園
施家港水上公園又名岳北漁場水上公園。公園東接瀟湘大道景觀道,位於濱江新城中部,總用地面積186畝,其中水面達140畝,其餘為綠化面積,是典型的水上公園。
地理位置:嶽麓區瀟湘北路和含光路交叉口向南200米
交通線路:乘坐811到施家港公園公園站台下車即可
22、湖南省森林植物園
湖南省森林植物園位居省會城市---長沙,於1985年成立,為公益性科研事業單位,隸屬於湖南省林業廳,1994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准為湖南省野生動物救護繁殖中心。建園以來,在上級領導的正確指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園職工艱苦創業,與時俱進,逐步將我園建成集科研生產、科普教育、生態旅遊、運動休閑於一體,突出動植物特色的綜合性植物園。
地理位置:長沙市雨花區植物園路111號
交通線路:7路 16路 17路 23路 102路 120路 123路 140路 147路 152路 209路 210路 502路 702路 703路 801路 802路 806路 穿梭巴士2號線到省植物園下車,再行走300米左右
23、思邈公園
思邈公園位於圭齋路、瀏陽河路、瀏大公路交叉處以及濟川河與瀏陽河的交匯處,園中有一座山,叫做孫隱山,山下存有升沖觀、洗葯橋、洗葯井遺跡。公園總佔地 5萬平方米,整個公園集紀念、攬勝、休閑於一體,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營造了一幅「山橋相映,二水縈繞」的立體山水畫卷,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地理位置:圭齋路、瀏陽河路、瀏大公路交叉處以及濟川河與瀏陽河的交匯處
交通線路:從長沙去瀏陽:搭公交到汽車東站轉去瀏陽的車。2路車的起點站就是思邈公園,18路車經過思邈公園
24、石燕湖生態公園
石燕湖位於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交匯處,景區佔地面積 10平方公里。距長株潭三市10—20公里,它是國家旅遊局首批評定的AAAA級旅遊景區、湖南省首家野生動物園、湖南百景、湖南省十大水體旅遊景區、國內專業的拓展訓練基地、群眾賽龍舟基地,是長沙市民最受歡迎的十佳旅遊景區之一。景區群山環抱,碧水如玉,峰巒秀削,芳草鮮美,古干虯枝,綠蔭匝地。景區四周環繞著鬱郁蔥蔥的原始次森林,除水面以外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八萬個以上,被譽為「湖南九寨、人間瑤池」,「都市人綠藍色的夢幻」、「長株潭三市綠色中心公園」。
地理位置:長沙市長沙縣跳馬鄉石門村
交通線路:1:坐星沙到石燕湖中巴:途徑星沙汽車站-維漢中學-泉塘-紅旗路口-高橋-香樟路口-雨花區政府-環保工業園-白田鋪-班竹塘-石燕鋪-石燕湖; 2:從汽車南站坐摩托車(15元左右); 3:汽車南站坐到柏嘉白中巴車,到石燕鋪下車,再坐摩托車到石燕湖
25、桃花谷
灰湯桃花谷地塊位於灰湯鎮東鶩山景區,地理優勢極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地塊地形以自然林地與農田為主。本區域內整體朝向為南北向,地形成山谷狀。本地塊水資源豐富,大小不一水潭與農田、溪流瀑布分割整個地塊。桃花谷秉承灰湯核心理念:寧靜、溫馨、生態、自然,採用現代公共空間的設計手法,在展示灰湯歷史基礎上結合桃文化營造生態自然的桃園仙境。
地理位置:寧鄉縣灰湯鎮東鶩山
交通線路:長沙汽車西站有直達灰湯鎮的客車,09:00-17:00,半個小時一趟,下車後可步行前往灰湯東鶩山。
26、桃花嶺公園
桃花嶺景區是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桃花嶺公園規劃面積約4360畝。桃花嶺公園中包括洪寺庵水庫、臘八寺遺址等重要景觀節點,分為五個分區。公園入口區寓意「粉桃迎客」,以大面積桃林、草坪以及人工水景湖營造城市自然公園景區入口;景觀跌溪區為「林澗探蹤」,打造自然疊水景觀;景觀水庫區利用水庫湖面和綿延的山脈,使之成為公園最具特色的景觀;特色水景區則結合層層分布的人工魚塘,打造一處現代桃園密境。公園內設置四種游覽體驗路線,分為景區主要道路(機動車和人行)、公園游覽線路、濱水游覽線路和山林游覽線路。游步道依據現狀道路進行整合,總長達23公里。
地理位置: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嶽麓區梅溪湖街道
交通線路:乘坐207路、w107路、w201路、211路直達桃花嶺公園(有的公交車報站是:近湖四路口)
27、桃子湖公園
桃子湖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天馬山景區的鳳凰山與湘江之間,因湖邊有桃林而得名,歷史上是嶽麓山風景區的一大名勝。古人曾將它與杭州的飛來峰相比,稱之為飛來湖。
地理位置:長沙市嶽麓區桃子湖路與瀟湘中路交匯處
交通線路:1、乘坐:132路、202路、908區間線、旅1路、旅3區間線到桃子湖下車
2、乘坐:315路、318路、318路區間線、325路、903路到桃子湖路口下車
3、乘坐:26路快線、63路、106路 、152路、202路、318路區間線、811路、902路、908區間線、913路、旅1路、旅3區間線到湖南大學下車。
28、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為長沙重要名勝,也是長沙僅存的古城標志。
地理位置:長沙天心區天心路3號
交通線路:乘坐公交122路、167路、171路、202路、311路、314路、402路、406路、803路、908路直達天心閣
29、王陵公園
長沙王陵公園又叫望月公園,坐落在長沙市河西榮銀北路與咸家湖路交匯處,與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毗鄰。公園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西漢長沙王吳芮家族墓群聞名遐爾,因而公園初建時得名--王陵公園。
地理位置:嶽麓區咸嘉湖路4號
交通線路:317路直達王陵公園。附近有5個公交站,分別是望月湖小區(471米)、四水廠(565米)、望月湖(610米)、英才園(774米)等。
30、望江公園
望江公園位於天心區南湖新城,佔地面積約為16000平米,西鄰湘江大道,東為居住區中建江山壹號項目和金域南外灘,北靠規劃的橘洲灣路,南臨規劃的都江路。市民們駕車從湘江大道猴子石附近由南往北行駛,幾分鍾便可到公園。 這里原來是一山體,由於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雜草叢生。為讓周邊居民有個優美的生活環境,天心區政府決策籌集資金建設社區公園,預計投資1000萬元。
地理位置:長沙市天心區湘江中路
交通線路:乘坐公交到杏花園下車,往江邊直走就到望江公園了,望江公園就在江邊,保利國際廣場的對面。
31、曉園公園
曉園公園位於長沙市五一路長島路口,東臨長沙火車站,南鄰五一東路。佔地面積約4公頃,於1986年建成開放,是古城長沙新辟的游覽憩息的理想園地。
地理位置:長沙市芙蓉區五一大道70號(火車站)
交通線路:乘坐104路、111路、113路、117路、118路、12路、202路、312路、317路、401路、405路、803路旅、1路、立珊線
32、湘江風光帶
地理位置:湘江風光帶中沿湘江南起規劃中的長沙湘江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長約26公里
交通線路:地域較廣,風光帶景點集中地是大學城周圍,可以查詢地圖站台到:湖南大學、天馬山東皆可。
33、西湖公園
長沙西湖公園(又名咸嘉湖公園、西湖公園)位於長沙市河西城區的中心腹地,屬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的三級景區。長沙西湖文化園南與嶽麓山山水相連,西、北與龍王港風光帶唇齒相依、東與湘江濱水區隔路相鄰,東北角與王陵公園兩兩相望,西南角和規劃中的石佳嶺公園相連。南臨楓林路,西北以龍王堤為界,東至濱湖路,地塊呈扇形,規劃總面積約130公頃。
地理位置:嶽麓區楓林一路與譚石路交匯處北
交通線路:公交乘坐6路 12路 18路 63路 303路 309路 312路 314路 315路 325路 902路 903區間線 908區間線到省人防辦下車,地鐵乘坐2號線到西湖公園下車
34、星月島婚慶主題公園
星月島坐落於長沙市唯一的民族村——漢回村,位於開福區東郊,距長沙市繁華商業經濟中心之一的伍家嶺僅20分鍾車程;北三環穿村而過,離全省最大的航運碼頭——霞凝新港和新火車北站僅10.3公里,距黃花國際機場只有25分鍾車程。
地理位置:長沙市開福區撈刀河鎮漢回民族景區
交通線路:到汽車北站乘坐149路車到鐵爐寺下車,然後步行2公里到達目的地,或者導航自駕去。
35、秀峰山公園
公園採用自然式布局方式,將地形與功能布局合理結合,即以金霞景觀塔為中心,布局文化活動、生態山林、休閑游樂、兒童娛樂、園務管理5個功能區,建設金霞邀月、輝印山青、登銘環秀、竹隱清源、雙橋拱月、平湖飛舟、林蔭童趣、枕水悠居8個景觀節點,形成人文景觀與山林景觀兩條景觀帶,將公園建成開放式生態城市公園。
地理位置:開福區芙蓉北路與興聯東路交匯處東北角
交通線路:乘坐812路、218路直達
36、徐特立公園
徐特立公園是為紀念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而建的一座紀念性公園。公園位於長沙縣星沙鎮,在星沙大學城中央,毗鄰長沙師范學院、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長沙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其前身為星沙生態公園,後改建為徐特立公園並於2005年8月正式向公眾開放,成為長沙市尊師重教基地。 該公園突出紀念和緬懷的主題。徐特立公園正門朝南,映入眼簾的是高達5米的徐特立銅像。
地理位置:長沙縣龍喜路(近特立路)
交通線路:乘坐127路、703路、503路、808路、星2路、星沙204路直達
37、洋湖濕地公園
長沙洋湖濕地公園,簡稱:洋湖濕地公園。位於湖南長沙市洋湖大道以北,瀟湘南大道東線以西、靳江河以南、以東,總佔地面積5.2平方公里。於2010年7月29日正式開工建設。2014年竣工,是長沙城區最大的濕地公園。國家4A級景區 。
地理位置:長沙市洋湖大道以北
交通線路:乘坐4路 26路快線 207路 318路區間線 直達
38、園林生態園
長沙園林生態園總體規劃建設2000畝,長沙園林生態園一期已建成1014畝,規劃為三個功能區:一為休閑游覽區,主要有人湖、祭刀閣、盆景園;二為休閑度假區:由生態賓館、休閑會所、度假別墅、頂級私家菜館等構成;三為休閑運動區,由山地高爾夫球場、休閑運動館、戶外拓展、野炊、露營、垂釣等構成(會務接待)。
地理位置:開福區撈刀河鎮羅漢庄和伍家嶺村
10. 衡寶戰役遺址在哪裡
湖南省邵東來縣靈官殿
1949年10月5日晚自,中路軍主力停止於衡寶線以北。但其第45軍第135師因在前進中未接到命令,已進至衡寶公路以南,楔入白崇禧部縱深。6日,白崇禧發現解放軍第135師攻佔其側後要點靈宮殿後,集中數個師向第135師猛烈攻擊,該師在極困難情況下,激戰竟日,終將敵人擊退。當日,西路軍進逼寶慶,東路軍威脅韶關,白崇禧感到形勢對其十分不利,遂於午夜下令所部向廣西方面撤退。
「在祁東境內的三個晝夜激烈戰斗中,在黃土鋪、張飛嶺、土地堂、鹿門前、桃子園、老屋塘、嚴家廟、松山嶺、臘沖山、玉峰山、茅草嶺、七星嶺、井沖山、秋塘坪、壽岺沖、炳溪沖、珍珠塘、廖家嶺等地發生大小戰斗20來次,其中最為慘烈的要數鹿門前、桃子園、土地堂、黃土鋪和七星嶺、玉峰山一帶的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