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山文化遺址
Ⅰ 邑蜀文化,發源地
蜀文化「蜀文化」作為一個地域文化概念,專指以四川成都平原、岷江流域為中心的源遠流長、傳承至今、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繼新津寶墩、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等成都平原古城遺址發掘之後,2003年,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
蜀文化
者基本結束了對岷江流域阿壩州茂縣縣城附近的營盤山遺址的發掘考古工作。從發掘的情況看,營盤山遺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遺物總數達1萬件,發現了長江上游地區最早和規模最大的陶窯址和近6萬座規格各異的石棺葬。此外,考古人員在營盤山遺址周圍還發現了數十處時代相近或略有差異的中小型聚落遺址,大致分布在四川松潘縣、黑水縣、茂縣、理縣、汶川縣境內岷江及其支流兩岸的河谷台地上,它們共同構成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遺址群,這是整個岷江流域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時代最早、文明內涵最為豐富的大型中心聚落,代表了5000多年前整個岷江流域文明發展的最高水準。這個遺址比距今4500年左右的寶墩、距今4500-3200年的三星堆、金沙遺址早。營盤山遺址既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岷江流域時代最早的古遺址的典型,也是蜀文化產生的歷史見證。它以事實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成都平原、岷江流域就有一支與中原文化有別的、地方特色濃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營盤山遺址不僅將蜀文化的歷史淵源推進至5000多年前,而且以事實表明,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
Ⅱ 長江流域有哪些原始文化遺址
長江流域分布著很多新石器時期的原始文化遺址,它們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比如彭頭山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寶墩文化、營盤山文化等。
Ⅲ 甘肅天水的文化
天水大地灣遺址 大約8000年前,一批中華先民生活在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地區(包括天水市的五縣兩區)和隴南地區的禮縣西和等地,他們創造了古老的大地灣文化,接著他們中的一部分遷入現在的陝西,形成了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嶺文化,大約1000年之後,大地灣文化、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嶺文化先後轉化為仰韶文化極重要的分支——半坡文化,半坡文化從陝西的關中地區向四面八方擴展,當它到達陝西、山西、河南的三省交界處時,在半坡文化的刺激下,仰韶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廟底溝文化興起,並取代了先前的半坡文化佔了統治地位。 發源於天水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其時空和內涵在我國史前考古文化中體量最大、最豐富,影響最廣泛、深遠。是我國遠古文化的核心和主幹。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是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中又以後者傳播最廣、影響最巨,它以晉南、豫西、關中東部為核心,西至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東臨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及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北達遼寧內蒙的紅山文化,都是其影響范圍。這種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有些考古學家把馬家窯文化和紅山文化當成了仰韶文化的變種。 大地灣遺址不僅是仰韶文化的源頭,而且還囊括了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晚期文化也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的最高成就。 天水大地灣遺址與四川三星堆文明的關系 岷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以營盤山遺址為代表),和以三星堆為代表古蜀文明(以三星堆為代表)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淵源關系。而 根據目前取得的實物資料分析,營盤山大型遺址群歷經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以波西遺址為代表的遺存為第一階段,文化面貌與營盤山遺址有一定差異,受到了天水一帶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外來文化因素占據較為明顯的主體優勢。 第二階段是以營盤山遺址的主體遺存為代表,當時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遺址數量眾多,外來文化因素、主要是天水一帶仰韶文化的影響仍然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第三階段的遺存以沙烏都遺址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遺物與成都平原各史前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寶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現出濃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階段岷江上游地區的本土文化因素已勝於外來文化因素,從而使四川古文明占據了優勢地位。 另外,大地灣遺址、營盤山遺址、三星堆遺址都有硃砂塗紅現象。這種現象最早在大地灣遺址中出現,所以應是大地灣文化影響的結果。 天水大地灣遺址與裴李崗文化的關系 裴李崗系統(和大地灣文化一樣距今8000年左右)一度曾被誤認為是仰韶文化的前身。但隨著對裴李崗系統尤其是賈湖遺址的研究逐步深入,學術界認識到將裴李崗系統看成是仰韶文化前身的觀點是不正確,雖然仰韶文化的確有部分文化要素來自裴李崗系統,但裴李崗系統是包括大汶口文化在內的海岱地區考古文化的源頭。仰韶文化真正的源頭是我國西北天水一帶的大地灣文化。 不過根據考古發現,裴李崗文化和大地灣文化之間似乎有一定的聯系,都發現了三足缽和彩陶,只是裴李崗系統把三足缽發揚光大,形成了鼎文化圈(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而大地灣文化把彩陶發揚光大,形成了彩陶文化圈(即仰韶文化)。 後來,裴李崗文化受到發源於天水的仰韶文化的擠壓,便進入了山東等地,形成了大汶口文化,並對後世的殷商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地灣遺址與馬家窯文化的關系 在甘肅省東南部的大地灣文化興起了2000多年之後,甘肅省的中部地區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區出現了馬家窯文化。它繼承了仰韶文化彩陶的製作技藝,並推陳出新,造就了彩陶文化的另一個高峰。以至於有些人將它叫做甘肅的仰韶文化。 其實,根據考古發現,馬家窯文化是在甘肅東南部仰韶文化的刺激下形成的,它始終與甘肅天水大地灣一帶的仰韶文化處於對峙狀態。另外,從人種上來說,它們兩者的區別也是較大的,天水大地灣人有點像現在中國的南方人,而馬家窯人與華北人接近。 天水大地灣遺址和大溪文化的關系 大家熟悉的長江流域古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然而,長江流域真正的強勢文化是大溪文化,它是從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和彭頭山文化演變而來,它曾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其彩陶圖案以魚為主,而天水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比半坡遺址更生動地反映了魚圖案的整個演變過程。 有人說湖北的炎帝傳說可能與仰韶文化對大溪文化的影響有關。 天水大地灣與紅山文化的關系 距今5500年後,發源於天水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相遇,很快,在紅山文化早期出現具有後岡一期文化特徵的「紅頂碗」,此後,紅山文化大幅度吸收仰韶文化的先進因素,特別是廟底溝類型的花卉紋彩陶圖案,形成具南北兩種文化因素的自身文化特徵。後者的證據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地區桑乾河上游的蔚縣西合營鄉三關村附近,發現的一群具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特徵的遺址中,也不時有篦點之字紋陶等燕山以北地區紅山文化因素出現,特別是發掘到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繪玫瑰花卉圖案彩陶盆與紅山文化繪龍鱗紋圖案彩陶罐在這里有共存關系,表明紅山文化在它的晚期向南擴展,並在桑乾河上游一帶與仰韶文化相遇。遼西地區作為5000年古國象徵之一的紅山文化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就是這一文化交流的成果。
求採納
Ⅳ 營盤山文化有哪些重要意義
營盤山文來化是我國21世紀重源大考古發現之一。2000年以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阿壩州文管所、茂縣羌族博物館等文博部門對岷江上游地區進行全面、細致的考古調查,共發現84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及遺物採集點。自2003年開始,在營盤山遺址進行為期3年的正式考古發掘,獲得了非常豐富的實物資料,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跡。發掘結束後,組織各種規模、各種專題的專家論證研討會,對考古成果進行科學研討並以權威認證。同時,營盤山遺址申報了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首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營盤山文化遺址被評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Ⅳ 營盤山文化遺址在什麼時候被評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營盤山文化是我國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2000年以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阿壩州文管所、茂縣羌族博物館等文博部門對岷江上游地區進行全面、細致的考古調查,共發現84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及遺物採集點。自2003年開始,在營盤山遺址進行為期3年的正式考古發掘,獲得了非常豐富的實物資料,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跡。發掘結束後,組織各種規模、各種專題的專家論證研討會,對考古成果進行科學研討並以權威認證。同時,營盤山遺址申報了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首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營盤山文化遺址被評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Ⅵ 巴蜀文明源頭的營盤山文化遺址包括哪些內容
營盤山文化是發現於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鳳儀鎮境內營盤山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距今5500年至6000年。該遺址是岷江上游地區發現的地方文化類型遺址中面積最大、遺存最為豐富的遺址,它代表了5000年前藏彝走廊地區文化發展的最高水準。
營盤山遺址群不僅將巴蜀文明的歷史淵源推進至6000年前;也更為探索輝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源頭提供了新的線索。
營盤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遺物包括四川地區發現的最早的陶質雕塑藝術品,國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人工使用硃砂的遺物,長江上游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及規模最大的陶窯址等,是弄清古代文化傳播、民族形成、遷徙、交融、以及與成都平原和三星堆聯系的橋梁。
營盤山又名紅旗山,也稱為雲頂山,位於茂縣縣城南,系岷山山脈老人山在西南麓向岷江河谷延伸部分的二級台地,南北走向,南窄北寬,形似馬蹄。岷江從東北面、背面、西面三面呈幾字形將營盤山環抱。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營盤山山腳下老寨溝住著一個道人,他養了一條石龍,石龍吃喝的是沙溪的沙水和路邊的黑石。老道來了後,老寨溝就改名叫老道溝了。石龍溫順慈愛,經常呼風喚雨為營盤山一帶造福。
河的對面是老鴰溝,也有一個道士,養了一條白龍,白龍嫌老鴰溝的螃蟹少,吵著跟道士要飯吃,道士只好打造一個特大號的甑子給它甑飯吃,老鴰溝前面就取名為飯甑子了。
只要白龍喊餓,就興風作浪,危害一方百姓,下北街一年都要被水淹幾回;白龍吃飽喝足後,還經常飛過河與石龍爭斗。
有一天,它們約定在龍王廟前決斗,石龍過江後,就留下了一座大水壩。白龍張牙舞爪撲上來,石龍義憤填膺迎上去,兩個拼殺得飛沙走石,天昏地暗。
經3天苦戰,石龍體力不支,悲壯而亡,龍袍留在老道溝化為龍鱗石,角甩向河口化為龍石包,龍身拋在河邊化為馬腦灘。
而白龍因為作惡多端,被石龍的師父鎮壓在了營盤山下岷江的江底。
岷江上游地區共發現80多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及遺物採集點。其中在營盤山遺址獲得了非常豐富的實物資料,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跡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殉人坑5座、灰坑80餘個、灰溝4條、窯址及灶坑等,還在遺址中西部發現一處大型的類似於廣場的遺跡。
其中,灰坑的平面形狀有橢圓形、長方形、扇形等種類,一些灰坑底部及四周採用卵石壘砌而成,推測應是進行石器加工的場所或有其他用途。個別灰坑內還發現塗有鮮紅色顏料的石塊,可能具有某種宗教含義。
而大型廣場遺跡的硬土面之下發現有多座奠基性質的殉人坑,表明這里應是舉行祭祀等重大活動的場所。
從遺址內發現的相關遺跡和遺物中,可以推測營盤山先民以定居農耕業為主要生活方式。遺址內圓形袋狀灰坑應為用於貯藏糧食或其他物品的窖穴,表明當時農產品的數量已較為豐富。
營盤山文化遺址的陶器中有相當數量的酒具類器物,如製作精美的彩陶壺、彩陶瓶、杯、碗等,據此推測營盤山先民可能已掌握了釀酒技術並開始進行生產。
同時,狩獵、採集和捕撈業也是營盤山先民以農耕業為主業的經濟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補充內容。岷江彎曲的河道形成了較大面積的回水灣區,河水流速減緩,其中的淺水區域是理想的捕撈作業場所。遺址出土有數量豐富的狩獵所用的石球、磨製精細的石質和骨質箭鏃等遺物。
營盤山文化遺址中還有數量眾多的細石葉、細石核及小石片石器,質地以黑色及白色半透明的燧石、白色的石英和透明的水晶為主,細石器製作工藝成熟,選材精良。
細石器多為復合工具的組成部分,常用來剝離加工獸皮,細石器工藝與狩獵、畜牧經濟有密切聯系。另外,遺址中還有亞腰形的打制石網墜,當為捕撈漁業的實物例證。
營盤山遺址的細石器及小石片石器具有地點集中化的特徵,未經使用的成品石器、半成品石器和加工殘片,多在幾處填土呈灰黑色的大型灰坑內出土。
在營盤山遺址的灰坑底部發現有塗抹紅色顏料的石塊,經測試其成分以硃砂為主,另在部分陶器內壁也發現有同樣的紅色顏料,應為調色器的遺存。表明營盤山先民有尚紅習俗,硃砂的具體用途可能與塗面、刷房等活動有關。這也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使用硃砂塗紅的實例。
營盤山遺址的陶器、玉器、石器、細石器、骨器、蚌器等類遺物總數近萬件。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為主,從陶質陶色來看,以夾砂褐陶、泥質褐陶、夾砂灰陶、泥質紅陶、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為主。
其中夾砂陶可分為夾粗砂和夾細砂兩種,以陶胎夾有顆粒粗大的片岩砂粒的陶片最具特色。其中彩陶器的器形有盆、缽、罐、瓶等,彩陶均為黑彩繪制,圖案題材有草卉紋、變體鳥紋、蛙紋等。
人祭制度和獵頭習俗是營盤山先民精神生活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遺址中部地帶發現了一處面積不小於200平方米的類似廣場的大型遺跡,堅硬的踩踏層之下發掘出4座人骨坑,其中3座均保存有一具較為完整的人骨架,應是具有奠基性質的人祭坑。
另一座僅見一件人頭,該頭骨已不見顱頂及上頜部分,剩餘顱身及下頜部分,這種現象可能與原始社會常見的獵頭習俗有關。在遺址中部偏東的房屋密集區附近也發現有5座奠基性質的人祭坑。
Ⅶ 長江流域分布著哪些原始文化遺址
長江幹流和支流流經我國廣大地區,橫跨我國西部、中部和東部共計19個省、市版、自治區。長江權流域雨量豐富,氣候溫暖濕潤,農作物生長期長,非常適合人類生存。因此,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長江流域分布著很多新石器時期的原始文化遺址,它們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比如彭頭山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寶墩文化、營盤山文化等。
Ⅷ 營盤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好耍嗎
那得看你怎呢么想了,如果是去感受那種古跡的魅力自然是好玩的。
營盤山遺址是一處自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代的文化遺址,由於該遺址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區發現的地方文化類型遺址中面積最大、考古工作規模最大、發現遺存最為豐富的遺址,故命名為"營盤山文化"。
營盤山遺址出土的文物包括四川地區發現的最早的陶質雕塑藝術品,國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人工使用硃砂的遺物,長江上游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及規模最大的陶窯址等,是弄清古代文化傳播、民族形成、遷徙、交融、以及與成都平原和三星堆聯系的橋梁。
營盤山遺址被專家評為打開研究古蜀文化的"金鑰匙",對探討古蜀文化與馬家窯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被公布為第五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2002年12月,營盤山遺址被四川省納入第五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首次列入全國重點大遺址科研項目;2004年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名單。
Ⅸ 營盤山文化遺址有哪些重要意義
營盤山文化是發現於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鳳儀鎮境內營盤山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6000年至5500年。該遺址是岷江上游地區發現的地方文化類型遺址中面積最大、遺存最為豐富的遺址,它代表了5000年前藏彝走廊地區文化發展的最高水準。營盤山遺址群不僅將巴蜀文明的歷史淵源推進至6000年前;也為探索輝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的源頭提供了新的線索。
Ⅹ 營盤山文化遺址的發現代表了什麼
營盤山文化是發現於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鳳儀鎮境內營盤山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回,距答今約6000年至66600年。該遺址是岷江上游地區發現的地方文化類型遺址中面積最大、遺存最為豐富的遺址,它代表了5000年前藏彝走廊地區文化發展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