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土遺址保護加固

土遺址保護加固

發布時間: 2021-01-01 03:29:21

❶ 半坡遺址的文物保護

2001年5月,舊大廳屋頂朽木產生自燃,並在隨後數天內又陸續在其它部位出現自專燃現象。一個月屬後,半坡博物館便向省文物局呈送了一份《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報告》,申請拆除舊的保護大廳並重建新大廳。當年11月份,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作出同意批復。
在遺址大廳重建工作開始之前,為了有效保護半坡遺址不受損壞,2003年3月,文物部門按科學規范的保護程序,對半坡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回填保護。在對遺址進行全面調研後,對坍塌、掉落及嚴重風化部位進行了修補,對全部遺址進行了防霉加固處理,並先後兩次對遺址覆蓋表面用有機硅作了防水處理。
據西安市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的專家介紹,從遺址覆蓋至今,技術人員對遺址進行了跟蹤監測保護及雨雪天後的處理工作,分別挖開兩處,對遺址覆蓋土是否滲漏做了觀測評估,發現有少量雨水滲入現象,但都沒有傷及遺址。
2006年,填土清理完成,半坡遺址重新開放。 半坡遺址保護性回填和回填土清理在全國史前遺址中是首次實施。對與觀眾闊別3年的遺址重新清理,富有探索性,同時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為將來的遺址保護積累了經驗,對土遺址保護有著重大意義。

❷ 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是什麼專業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成立於1989年。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最早設立的文物保護技術本科專業。本專業是一個文理交叉、理工滲透,現代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知識相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

培養既掌握數理化和歷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識,又掌握文物材質分析、文物修復技能,能在博物館、考古研究與文物保護機構從事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土遺址保護加固擴展閱讀:

主幹課程:

文物保護導論、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普通物理學、中國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史、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科技考古學(國家精品課程、陝西省精品課程)、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修復與保護實驗、古建保護與維修、文物分析技術、文物與環境等。

就業前景: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環保、建設、公安、海關、旅遊及科研、高校等部門,從事教育、科研、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

❸ 我們應怎樣保護文物

縱觀古文明的載體——文物,令人擔憂。由於受環境污染的影響,以及保護不當等因素,一些「祖傳秘方」在失傳。文物在出土前的腐蝕非常嚴重,研究文物的腐蝕機制,保護文物是化學工作者的責任。

文物的種類繁多,范圍甚廣。按照化學成分分類,可以分為金屬類文物、無機非金屬類文物、有機質文物。包含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保護好出土文物對研究各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文化、科技、生活特性有重要意義。因此,文物的保護實質上就是對文物負載的花紋、圖案、形狀、成分及記載的歷史事件、人物、科技、文化等的保護,從而使文物有較高的資料價值、珍藏價值和藝術價值。發掘文物,研究其腐蝕環境,做出適當保護,方能讓一些「祖傳秘方」重放光彩。

一、文物的腐蝕

出土文物,經過考古、化學工作者的精心處理,直接入庫由博物館保存即可。文物的腐蝕主要在出土前,由於自然的侵蝕、損壞而破壞文物的原貌。這時,文物多存在於大氣、土壤、海水(沉船事件遺留物)中,其腐蝕相當復雜,現分類簡介。

1.金屬文物的腐蝕

金屬文物包括金、銀、銅、鐵、錫、鉛的器皿,大氣對它們的腐蝕與大氣的成分有關。主要的腐蝕物有硫化物,SO2、SO3、H2S等;氮化物,NO、NO2、NH3、HNO3;氯化物,Cl2、HCl,有機氯化物等。這些因素作用於文物,腐蝕的速度決定於各地域、各時期的濕度、溫度、降雨量、日照量等。一般地,在文物上肉眼可見液膜的稱為濕大氣腐蝕;肉眼難見液膜(實際存在液膜)的稱為潮大氣腐蝕;無液膜的腐蝕稱為乾燥大氣腐蝕。大氣腐蝕的實質是化學腐蝕和微電池腐蝕,最為厲害的當數濕大氣腐蝕。

埋藏於土壤中的金屬文物腐蝕取決於土壤的特性,土壤的多相性、毛細管多孔性、不均勻性和相對固定性等特性,文物在土壤中主要是構成宏電池腐蝕。包括了距離宏電池腐蝕,如橫埋在土中鐵器構成:鐵|土壤(Ⅰ)|土壤(Ⅱ)|鐵;局部不均勻性宏電池腐蝕,主要是透水性、透氣性引起的,如銅器構成:銅|土壤C(O2)|土壤|C(O2|銅;埋沒深度不同、氧氣濃度不一,因而產生邊緣效應也可以構成宏電池腐蝕,如:金屬(Ⅰ)|土壤|金屬(Ⅱ),等等。

2.無機非金屬文物的腐蝕

石刻、石雕、石窟寺、陶、瓷、玉器、壁畫、泥塑及土遺址等都屬無機非金屬材質。其腐蝕形式主要是風化、縫隙腐蝕、孔蝕、晶間腐蝕。風化指晶體性物在大氣中逐漸失水、變質、分解、碎裂;縫隙腐蝕指異物或結構的原因使文物產生縫隙,縫內溶液中有關離子無法遷移、擴散而造成的腐蝕;孔蝕與縫隙腐蝕相似,孔內或斑點內溶液中離子無法遷移而致。其結果小孔不斷推進,文物碎裂;晶間腐蝕指不同非金屬材料晶界區發生的變化,通常表現為對濕度、溫度的不同傳導而產生的物理性能變化。如,南方常年氣候曖、濕,石刻表面易生長地衣苔蘚,加上根的劈裂,發生化學腐蝕和生物風化;各種不同程度的酸雨和孔隙水、毛細水、凝結水中溶解的CO2、SO2、O2、NO2等使石刻表面剝蝕,表面的紋、圖似粉、片、粒等小物體脫落。85年連雲港市11次測酸雨中,有8次酸雨pH<5.6,該市孔刻山石刻雖是花崗岩質,也出現剝落現象。

3.有機質文物的腐蝕

有機質文物包括紙品、紡織品、竹木漆器以及皮革、骨片和建築物等等。其腐蝕包括生物腐蝕、化學腐蝕和光解腐蝕。有機質文物主要成分是纖維、蛋白,吸水潮濕滋生細菌,使纖維、蛋白被細菌降解為小分子物質,從而破壞文物的紋、色、材質,表現得糟朽,這就是生物腐蝕。化學腐蝕與有機質的吸水性極有關系,由於纖維、蛋白中羥基、羰基、肽鍵等的極性而吸附水溶脹,同時,無機離子、酸、鹼、鹽更方便地溶解吸附於其中,使纖維、蛋白隨時間而老化、分解。如纖維的吸水、溶脹過程:

雜質促使纖維、蛋白改變結構。如,酸、鹼都能使纖維中的β—1,4—苷鍵分解,也能使蛋白中肽鍵水解而變脆、變硬、變糟、變朽。同時,溶脹水及其中雜質會使文物上有色的圖、字、紋擴散而失真,因為有機質文物上所用顏料(如:赤黃、茜草、茜素等)均取自天然植物,很易受化學環境和細菌的影響。

有機質文物的光解也非常嚴重,長期的紫外線輻射能使纖維、蛋白、有機染料光解。文物的物理性能、機械性能變差。如,染料中的—OH、—SH、—NH2等基因耐光性均很差,纖維中的β—1,4—苷和蛋白中的肽鍵也會受光影響。見表中的光波和化學鍵能的關系。

在光敏劑(如FeII、III,MnII,施膠劑,木質素,游離氯等)引發下,或直接受紫外線照射,纖維、蛋白發生分解。如:

分子鏈逐漸變短,聚合度降低,或者產生交聯現象。無定形區域增大,球晶纖維,球晶蛋白出現,根本地破壞文物。

可見,,文物的腐蝕主要與化學環境和文物材質有關,了解其腐蝕機制以便將出土文物保存。

二、文物的保護

各類文物出土時經去泥、清洗、除銹、防護處理後,入庫由博物館保存。其原則是針對各種材質文物的腐蝕機制,在不影響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小腐蝕的進程。其不足在於不能根本上杜絕文物繼續腐蝕,防護層需定期塗刷。現就一般文物保護中化學問題進行討論。

1.金屬文物

金、銀、銅器皿隨其腐蝕不同而採用不同的保護方法。金器一般只用2%NaOH或1%HNO3清洗表面的石灰質、沉積物,對鎏金金器則用酒石酸鉀溶液溶去內層浮起銹,浮起嚴重者必須在顯微鏡下手工剔出;銀器銹斑中有AgCl、Ag2O、Ag2S等。嚴重黑膜者用軟布蘸CaCO3—水漿或NH3·H2O—C2H5OH、稀Na2S2O3等擦洗。然後,用浸過10%Pb(OAc)2的絹綢隔絕空氣保存在室溫下,無H2S、O3的環境中;銅器上銅銹成分較復雜,常包括Cu2O、CuCl、CuCO3、Cu(OH)2、CuCl2·3Cu(OH)2、Cu2(OH)2CO3等。用NH3·H2O、鹼性甘油(12g NaOH、4mL甘油、100mL水組成)、鹼性酒石酸鉀鈉(5g NaOH、15g酒石酸鉀鈉、100mL水組成)、H2SO4—K2Cr2O7、六偏磷酸鈉、EDTA鈉鹽等物質中任一種除銅銹。也可用10%NaOH和適量的Zn、Al粉調為糊狀敷於銹部位,還原後洗凈。表面刷上苯駢三氮唑,在銅表面形成
「何尊」銅器經此處理至今完好無損,其過程如:

鐵器的腐蝕尤其復雜,銹的成分有氧化物硫化物、硫酸鹽、磷酸鹽等。出土時手工清除大銹塊,進一步用10%HOAc(加入0.1~1%的CrO42-、Cr2O72-、PO43-、吡啶、烏洛托品中任一種做緩蝕劑)除銹。如,H3PO435份,丁醇5份,乙醇20份,對苯二酚1份,水39份組成的除銹劑同時還兼有表面磷化防銹功能。也可用草酸鈉、EDTA鈉鹽、葡萄糖酸鈉等有機絡合劑除銹。如鐵器出土時很脆弱,則先用30~40%的聚丙烯酸樹脂乳液在10~20mmHg下浸滲,固化加固,進行表面處理,其方法有4種:(1)緩蝕保護法:亞硝酸二環己胺10份,碳酸環己胺10份,水5份,HOAc160份,聚乙烯醇縮丁醛5份調配而成的緩蝕樹脂塗刷。(2)磷酸鹽保護法:用10%H3PO4浸泡。(3)鞣酸鹽保護法:鞣酸200份,乙醇150mL,水100mL混合液反復塗刷6次。(4)表面封護:經上述任一方法處理後,浸入熔融的微晶石蠟中,不冒泡為止。取出用毛刷沾石墨粉擦去表面蠟質。

錫、鉛器皿銹蝕較輕。一般錫器表面呈暗灰色、白色,即SnO、SnO2銹。以Zn、Pb作陽極,10%NaOH作電解質還原即可,同前蠟封處理。鉛器表面氧化膜結構細密,同時也是保護層。如要特殊處理,先用1.2mol·L-1HCl浸泡至不冒泡,再用蒸餾水(煮過)浸泡數次,浸入25倍體積的1.2mol·L-1NH4OAc溶液中lhr。取出後再用蒸餾水浸泡數次,然後用乙醇、丙酮溶劑乾燥,蠟封處理。

2.無機非金屬文物

石刻、石雕、壁畫等非金屬文物的保護主要是及時修復受損的紋、字、畫等,恢復文物的原貌。然後,塗上防紫外線的保護膜,多用不飽和聚酯樹脂。對已受損、開裂的文物應該用樹酯粘合、加固。如聚甲基丙烯酸樹脂、聚醋酸乙烯脂乳液、聚乙烯醇縮丁醛乳液等。1986年,浙江省椒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挖出了被日軍打碎的「汪精衛夫婦跪像、像志碑」殘片。用粘合劑修復,保存了這一愛國主義教材。陶、瓷器皿一般不受腐蝕,受損殘片可用環氧樹脂粘合。

3.有機質文物

(1)綠色植物標本:浸入10%的Cu(OAc)2—HOAc溶液中,加熱升溫到85~90℃。待標本變綠後,取出漂洗干凈,用5%甲醛或70%乙醇保存,也可干制保存。對薄嫩的葉、莖,則浸泡在由乙醇100mL,水100mL,36~38%的甲醇11mL,甘油5.5mL,乙酸5.5mL,CuCl222g所組成混合液中3~5天即可。其原理如下:

處理好的綠色標本塗上CMC-Na+膜加以保護。

(2)紙質文物:出土時須經過脫酸、殺菌、塗膜後才能收藏保存。脫酸的方法較多,分為濕法脫酸和干法脫酸兩大類,濕法脫酸是將紙質品浸入鹼性溶液中,或將鹼性溶液噴灑在紙質品上。常用鹼液有Ba(HCO3)2、Ca(HCO3)2、Sr(HCO3)2、Mg(HCO3)2等飽和溶液。干法脫酸是鹼性物質熏蒸。如,NH3、碳酸環己胺、嗎琳、二乙基鋅等。常用量為:NH3:H2O(1:10),密閉24~36hr.紙質品pH降為6.8~7.2,碳酸環己胺浸在葯紙上每隔50頁插入書中,密閉兩周;嗎琳則用真空薰蒸10min;二乙基鋅的使用也在真空中,用於大量處理,但必須注意安全。脫酸處理常同時起到殺菌作用,只需在紙品表面噴上CMC-Na+液膜,即可提高機械性能和耐光性能。

(3)竹、木、漆器:出土時自然乾燥會發生乾裂、收縮變形,須用化學方法脫水定形。常用方法有醇醚法、聚乙二醇法、硅有機聚合物法等。醇醚法最簡單,先用乙醇連續浸泡文物,不斷更換新鮮乙醇,使其中乙醇濃度升高,H2O比例下降。再用乙醇浸泡換出乙醇,乙醚易揮發,不致引起細胞壁的潰陷。最後,用有機單體(如乙酸乙烯酯)滲入器壁,在60Co放射源的照射下,聚合加固。再用環氧乙烷、CS2等薰蒸殺蟲、殺菌即可保存。

(4)紡織品文物:保護包括清洗、漂洗、除蟲、糟朽加固等步驟。先用過硼酸(1%)清洗,其過程為:

NaBO2·3H2O·H2O2→NaBO2+3H2O+H2O2

釋放出的H2O2不超過0.7%,不會損傷織物。其次用還原性的Na2S2O4、NaHSO2·CH2O·2H2O(甲醛化次硫酸鈉)結合5%HOAc漂
用環氧乙烷薰蒸除蟲,作用於細菌、害蟲體內的蛋白質中—SH、OH、—NH2、—COOH等活性基團,起到殺蟲、殺菌效果。最佳使用條件為:相對濕度為25~50%,54℃。最後,選用5%尼龍的乙醇溶液、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5%聚乙烯醇縮了醛乙醇溶液等塗刷保護層加固。馬王堆出土的「泥金銀火焰紋印花紗」採用生絲膠加固保護,效果很好。皮革、骨片文物的保護方法和步驟與此相似。1976年出土的婦好墓中的象牙器皿碎片,即是用1~3%的三甲樹脂丙酮溶液補缺、粘合的。

古建築文物的保護,大多採用修復加固法而非重建法。一般用不飽和聚酯配成加固劑使用。如,十三陵中的長陵棱恩殿的加固即是用307#樹脂和181#樹脂按3:1混合後,加入2%的O.P.(過氧化二苯甲醯),0.2%的萘酸鈷調配好後可使用於整個建築部件,固化後,用地板黃、土粉調入環氧乙烷樹脂,刷在表面,保持原色。該處理還兼有防潮、防白蟻、防火作用。

總之,出土文物的保護是一項艱巨任務,很多新材料、新技術會很快引用到文物保護上。如,有良好性能的有機硅樹脂、14C斷代、X—衍射物相分析、掃描電鏡、電子探針等已逐漸應用於文物分析、保護上。得以將祖先留下的文明更完善地保存和發展。
您還可以到網上搜索專業的貸款網站,里邊會有很多貸款產品供您選擇。例如在網路中搜索「金融e站」,然後訪問這個網站,里邊就會有全國各地很多貸款產品和信息提供給您,選好了您需要的貸款,直接在線申請或者打電話聯系就ok了。

❹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的主要課程

文物來保護導論、無機化學及實自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普通物理學、中國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史、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科技考古學(國家精品課程、陝西省精品課程)、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修復與保護實驗、古建保護與維修、文物分析技術、文物與環境等。

❺ 關於文物保護學科都牽涉到哪些學科內容

文物保護學科所需要的知識不僅包括理科知識(如化學、物理、生物、地質等),也有文科知識(歷史、考古、藝術等)。除要求學生掌握化學類專業所具備的數、理、化、計算機、外語知識與能力外,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各類文物的修復與保護的基本方法,以及有關的考古學、博物館學等基礎知識,初步具備從事文物保護研究與實際工作的能力。
主要課程:文物保護導論、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普通物理學、中國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史、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科技考古學(國家精品課程、陝西省精品課程)、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修復與保護實驗、古建保護與維修、文物分析技術、文物與環境等。

❻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53年至1955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李良姣、李全慶、梁超、何鳳蘭、姜懷英、汪德慶、李竹君、賈瑞廣。
山西永樂宮建築群搬遷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58年至1964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杜仙洲、金榮、王仲傑、劉世厚、陳長林、李惠岩、呂俊嶺、張中義、陳繼宗、王真、梁超、趙仲華、賈瑞廣、張智、崔淑貞、秦秀雲、王德慶、律鴻年、姜懷英、何雲祥、黎輝、張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護維修、復建工程
實施時間:1985年至1992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張之平、楊新、賈克儉、袁毓傑、閆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雲岡石窟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74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姜懷英、賈瑞廣、蔡潤、李哲元及雲岡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79年
項目主持人:羅哲文;結構設計人:崔兆忠;設備設計人:白麗娟;參加人員:傅連興、陶宗震、楊玉柱、李建勛、張思信等。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楊新;參加人員:崔兆忠、孔祥珍、袁毓傑、顧軍。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80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李全慶、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楊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寧寺大乘閣落架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63年至1999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李全慶、李方嵐、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主持人:孔祥珍。參加人員:袁毓傑。
河北定州開元寺料敵塔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95年至2001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張立方、孫剛、甄文宜、鮑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地保護規劃與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李宏松、顧軍、陳超平、葛川、王金華、劉忠平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門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陽橋修復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楊玉柱;參加人員:許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繕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1981年至1982年
項目主持人:梁超;參加人員:楊新、孫致雲等。
寧夏拜寺口雙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6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參加人員:賈克儉、袁毓傑、閆明、孫燕英等。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勘測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8年至1981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玉柱、賈瑞廣、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爾寺建築群一期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6年
項目負責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招君、劉江、顧軍、李宏松、王金華。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負責人:蔡潤、王志良。
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8年至2006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顧軍、劉江、王磊、李宏松、胡源、喬梁。
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項目
實施時間:1994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李宏松;參加人員:王金華、陳超平、胡源、魯民、何流等。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
實施時間:1994 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張同生;參加人員:楊新、袁毓傑、莫濤、閆明、顏華、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楊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護維修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子項負責人:丁燕、袁毓傑、閆明;參加人員:張秋艷、永昕群、查群、楊招君等。
湖南嶽陽樓基礎滑坡治理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5年
項目負責人:李竹君;基礎抗滑工程設計:馮麗娟。
青海塔爾寺大金瓦殿維修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參加人員:章忠民。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設計研究院負責地質及基礎勘察。
西藏布達拉宮維修保護工程
第一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賈瑞廣、袁毓傑、陳超平、許言、莫濤。
第二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顏華、袁毓傑、莫濤、閆明、楊招君、楊新、劉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蘇聖佑廟維修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丁燕;參加人員:永昕群、閆明、顏華、陳超平。
福建泉州德濟門遺址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主持人:查群;參加人員:付清遠、王志良。
天安門城樓、城台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2003
項目負責人:張之平
故宮中和殿區古建築群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丁燕、肖東、閆明、顏華、袁毓傑。
甘肅天水伏羲廟文物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2年8月
項目主持人:沈陽;參加人員:肖東等。 寧夏西夏陵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1999年至2000年
項目負責人及文本編寫人:付清遠;審定人:王景慧、黃克忠;參加人:高洪莉、趙中樞、張文奇。
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黃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6年
項目負責人:沈陽;參加人員:王金華。
內蒙古阿爾寨石窟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7年
項目負責人:王金華;參加人員:付清遠。
內蒙古大窯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負責及編寫人:馮麗娟;顧問:張森水;審定人:付清遠,參加人員:葛川、汪英華。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規劃編制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陶剛、高洪莉。 1.國家科技支撐課題
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京杭大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孟憲民
2.國家級其他項目
清代建築世家樣式雷族譜校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崔勇
瀕危館藏壁畫搶救工程-館藏壁畫保護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郭宏
南方地區貼金彩繪石刻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詹長法、王金華
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文化遺產災害風險評估及防災體系建設—不可移動文物地震風險評估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珍貴古籍及文物資料搶救保護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赫俊紅
新疆出土文獻的保護與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劉紹剛
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項目二期(茶膠寺)
實施時間:2005年至2014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3.國家文物局課題
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第一階段要求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碳酸鹽石質文物劣化定量分析與評價系統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文化遺產資源特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於 冰
新疆且末古國出土玻璃的科學分析與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成倩
文化遺產保護公眾參與機制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1年
課題負責人:劉愛河
可移動文物標准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高峰
4.國家文物局委託課題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代碼編制規則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李戰崎
成立國際標准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的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范佳翎
館藏鐵質文物保護技術手冊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建設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術與工藝科學化問題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梁宏剛
古建築木構穩定性分析與安全性評定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保存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古代發明創造數字展示項目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5.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按主要研究領域分類)
5.1岩石類(含石窟類)課題
(1)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金箔的破壞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田興玲
(2)安岳石窟圓覺洞地質條件及病害研究
實施時間:2007.12-2008.12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3)河南龍門石窟潛溪寺石窟岩體構造特徵及滲水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6
課題負責人:張兵峰
5.2廣西花山岩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岩畫滲水病害熱紅外成像探測及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7.9-2009.9
課題負責人:吳育華
(2)三維激光掃描和GIS技術在野外大型岩畫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實施時間:2008.5-2009.11
課題負責人:黃玉琴
(3)石灰岩質文物裂縫注漿材料及工藝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周 霄
(4)廣西花山岩畫顏料脫落及褪色病害保護修復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孫延忠
(5)花山岩畫環境監測方法與指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劉意鷗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與遺址加固修復中的應用研究實施時間:2010.2-2010.12
課題負責人:李 黎
5.3木構建築類課題
(1) 應縣木塔斗栱靜動力荷載下力學性能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2)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二期工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顏 華
(3)應縣木塔二層明層傾斜變形及其對整體結構安全影響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4)古建築木材橫紋承壓增強加固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5)遼代木構建築大木結構研究
實施時間:2008.3-2010.3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6)木結構建築不完全落架維修方法研究—以奉國寺大雄殿為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雪瑩
5.4大運河相關課題
(1)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導則及實施方案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2)大運河淮安段遺產本體調查方法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於 冰
(3)大運河揚州段水利遺產真實性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崔 明
(4)大運河遺產可持續發展利用研究—以淮揚區段和南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趙 夏
5.5土遺址類課題
(1)南越王宮署土遺址保護材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雲峰
(2)北方地區非露天條件下既有土遺址加固材料保護效果評估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5.6高句麗壁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高句麗墓葬壁畫製作材料分析與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成 倩
(2)高句麗墓葬壁畫微生物的檢測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琴雅
(3)高句麗墓葬岩土結構前期調查與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9.9-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 川
5.7金屬類課題
(1)室外鐵質文物保護材料長期有效性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1.8
課題負責人:沈大媧
(2)滄州鐵獅子加固方案支撐節點部位應力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0.7
課題負責人:永昕群
(3)高度礦化青銅器腐蝕特徵與成因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張治國
(4)浙江甌海出土西周時期青銅器腐蝕與土壤環境關系研究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馬菁毓
5.8其他研究領域課題
(1)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建築保護修復史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屬和木質文物保護前期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12
課題負責人:李乃勝
(3)南海諸島文物考古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范伊然
(4)天津近現代工業遺產評價與保護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王晶
(5)國保單位申報標准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劉文艷
(6)義大利文化遺產登錄制度與我國國保單位評審制度對比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王樂樂 科研期刊:
《出土文獻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工程與科技保護專著:
《西藏布達拉宮修繕工程報告》
《周薩神廟(世界遺產柬埔寨吳哥古跡)》
《大足石刻保護》
《中國古代建築——薊縣獨樂寺》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1-4)》
《天衣有縫-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中國文物保護修復技術》
基礎工作類專著: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新中國出土墓誌》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
譯著: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國外文物保護科技編譯參考》
《國外文物保護機構介紹》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文物保護研究論著:
《內庭圓明園內工諸作現行則例》
《壬寅消夏錄》
《文物保護科技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國出土墓誌》
《銀雀山漢墓竹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
《張家山漢墓竹簡》
《吐魯番出土文書》
《敦煌懸泉月令詔條》
《尹灣漢墓簡牘》
《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
教育培訓主要出版物:
全國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長培訓班講義;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
東亞紙質文物保護——第一屆東亞紙張保護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修復理論——中文版;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三、卷四;
天衣有縫——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屆「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評選結果揭曉,我院《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兩部圖書從全國164種入圍圖書中脫穎而出,分別評為「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和「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最佳譯著」獎。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獲2002年國家古籍整理圖書二等獎
《睡虎地秦墓竹簡》——獲首屆全國古籍圖書一等獎
《吐魯番出土文書》——1999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第二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頒發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頒發的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199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1992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獲得江蘇古籍圖書二等獎
工程項目: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獲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護科技進步二等獎。
風化石質文物的滲透加固——1992年4月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獲得2002年優質工程獎第一名
獲得2000年香港十大優秀建築獎
獲得美國建築學會亞洲惟一大獎(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畫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山東臨沂金雀山帛畫揭裱技術——獲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獎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木、漆器脫水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吉林集安長川一號高句麗墓壁畫保護——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出土彩繪陶俑的保護處理方法—北周李賢墓彩繪陶俑保護方法的研究——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北周李賢墓壁畫的揭取和修復新技術——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AC—I型防紫外線膠片的研製與應用——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❼ 誰知道14項文物保護行業技術標准 的具體內容和啊

標准名稱
1 WW/T0034-2012 古建築保護工程施工監理規范
2 WW/T0035-2012 田野考古制圖
3 WW/T0036-2012 田野考古出土人類內遺骸DNA獲取技術容規范
4 WW/T0037-2012 古建築彩畫保護修復技術要求
5 WW/T0038-2012 乾燥類土遺址保護加固工程設計規范
6 WW/T0039-2012 土遺址保護試驗技術規范
7 WW/T0040-2012 土遺址保護工程勘察規范
8 WW/T0041-2012 室外鐵質文物封護工藝規范
9 WW/T0042-2012 碳十四年代測定考古樣品採集規范
10 WW/T0043-2012 碳十四年代測定骨質樣品的處理方法
11 WW/T0044-2012 田野考古植物遺存浮選採集及實驗室操作規范
12 WW/T0045-2012 碳氮同位素食性分析 骨質樣品採集及實驗室操作規范
13 WW/T0046-2012 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檢測 氣體擴散采樣測定方法 第1部分:甲酸、乙酸的測定
14 WW/T0047-2012 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檢測 氣體擴散采樣測定方法 第2部分:氨的測定

❽ 大河村遺址的遺址保護規劃

所在地區:河南 鄭州市
編制單位: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編制時間:2011-01
編制人員:郭黛姮,賀艷,肖金亮,崔利民,周立,孫闖等
項目規模:172公頃
委託單位:鄭州市文物管理局
空間布局:以大河村現有仰韶文化房基F1~4遺址保護房、文物庫房和既有考古探明區域為中心,在保護范圍內設核心展示區,在建設控制地帶內設置保護與研究中心、旅遊服務區、行政管理區,為遺址保護提供管理、研究、展示服務場所;利用城市規劃的公共綠地作為大河村遺址展示的補充地塊,設立場景復原區。
設計特色:大河村保護規劃對遺址現狀進行詳細調研,並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不觸及文物本體的情況下,對大河村仰韶房基遺址F1-4進行全面掃描。掃描工作數據客觀、全面、詳實,為日後的本體保護及保護房的建設奠定基礎。規劃中分別針對已發掘遺址、地下遺址以及出土文物提出保護措施,並針對需要提出建立考古遺址保護與研究設施、文物陳列館。
大河村保護房方案是在原有仰韶遺址保護建築的基礎上的改擴建設計。新建保護房以仰韶房基遺址展示棚為主體,通過休息廳與已建文物庫房連接,形成一組集考古挖掘、遺址現場展示、文物陳列展示為一體的文物保護建築。保護房在設計構思上汲取大河村出土文物特色,在功能上切合土遺址保護原則,並通過大跨度屋架的結構處理,實現立面的自由布置,以適應不斷發展的考古發掘需求。
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本著保護第一;持續考古、動態保護、動態開放和可持續發展原則,以 「星空下的村落」為理念,在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完善遺址的展示與闡釋內容;加強大河村遺址的考古、研究和保護工作;根據不同的考古情況和遺址保護情況,制定若干保護展示規則。

❾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專業介紹

考古學專業
北京大學考古學科創建於1922年,現今作為國家該領域唯一的重點學科,擁有一批學術造詣深、教學水平高的教授和副教授,考古教學和科研水平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力,被譽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和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中心。本專業具有文理交叉性質,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廣泛的人文科學知識和一定的藝術修養,能夠進行考古學和文化遺產學的初步研究。畢業生既能夠從事考古、文物和博物館工作
博物館學專業
博物館學專業創辦於1988年,該專業依託於首都北京為數眾多的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和高水平的專家隊伍,現擁有一座現代化的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與國內外博物館學界有著廣泛的交流和密切聯系。專業注重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的結合,除了博物館學的理論課程外,還開設了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藏品管理等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此外,文物研究、文物保護、工藝美術等方面的課程,更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博物館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除了進入各級政府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工作或成為各類博物館的業務骨幹外,還可以繼續攻讀博物館學及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
文物保護專業
文物保護專業方向是我院適應國家文物事業的需要而創辦的按專業對待的專業方向,主要培養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專門人才。本專業方向擁有自己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實驗室配備有多種分析儀器及研究設備,具有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專業科研成果豐富,所承擔的古代竹簡的保護、土遺址防風化保護、文物風化機理及保護材料、脆弱紡織品保護加固材料等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急需解決的課題,有的課題已有突破性的進展。本專業方向招收理科考生,畢業生既能夠在國家文博系統從事文物保護和修復等專業技術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還可以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考古學專業(文物建築方向)
文物建築專業方向是應國家文物事業的急需於1998年設立的專業。主要培養文物建築保護、維修以及研究方面的專門人才。該專業具有文理交叉性質和實踐應用性強的特點,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建築學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要掌握一定的歷史學、考古學和文物保護的方法和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藝術和美學修養。畢業後能夠從事文物建築的保護維修、方案設計和施工管理等工作,並為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畢業生除了可以繼續攻讀文物建築方向的研究生外,還可以選擇到國家文物部門所屬的古代建築研究所、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等工作單位。
舊石器考古與古人類學(含動物考古)
主要研究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特徵、古人類的體質特徵和發展以及人類生存環境變遷對文化發展的影響等,研究早期人類的歷史。舊石器考古需要利用地質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一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的邊緣學科。
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
新石器時代考古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革命、農業起源、文化體系、社會復雜化、文明和國家的形成的研究等;夏商周考古的主要內容有:中國早期王朝的形成、夏商文化研究、西周文化研究、東周文化研究、中國青銅時代的技術與藝術、中國政治等級制度形成和發展的考古學觀察等。
漢唐考古
中國大一統帝國形成的考古學觀察、秦漢至南北朝考古材料的分區分期研究、秦漢都城與陵墓、戰國至南北朝的非佛教藝術等。隋唐五代考古材料的分區分期、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動、考古材料反映的隋唐社會制度、人類行為和思想觀念。實物材料與文獻材料結合去探索這一輝煌時代的歷史。
宋元明考古
宋元遼金考古材料的分區與分期、宋至明清的都城與陵墓、手工業遺存與宋至明的社會經濟、藝術成就和組織結構等社會問題。
佛教考古
通過對中國佛教石窟、印度佛教石窟、犍陀羅與秣荼羅藝術、佛教寺院遺址、漢文佛教典籍的分析與研究,補充和推進中國佛教史。
中外文化交流考古
研究對象主要為青銅時代直至鄭和下西洋的外來文化、宗教、藝術。有四門主要課程:一、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二、西域藝術考古;三、外來宗教考古;四、碑銘所見中外文化交流。這些門課程以中外史料和考古發現為依據,討論絲綢之路重大考古發現以及海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較為系統的知識。
陶瓷考古
中國古代瓷窯遺址的分布規律;中國古代陶瓷器的製作工藝;中國古代陶瓷器在國外的發現;外國(主要是韓國、日本)陶瓷考古概要;陶瓷考古研究的新成果。
田野考古學
田野考古學是獲取考古學研究資料的基本方法,內容包括如何通過調查和發掘等方法獲取考古學資料,以及通過地層學、埋藏學、和沉積物學解釋遺址堆積物形成過程的研究方法。
博物館學
把握現實社會發展對博物館形成的挑戰和機遇,跟蹤國際博物館學發展趨勢,深入系統學習和研究博物館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博物館主要業務工作的指導思想、規范、技術和發展熱點,探討博物館為社會及社會發展服務的途徑和手段,掌握適應當代博物館狀況和發展條件的博物館學理論和工作方法。
博物館藏品研究
結合考古學研究和古代文獻,吸取傳統古器物學的合理成分,從文化意義、性質和社會歷史功用以及形制演變等方面分門別類地研究玉器、青銅器、印章、碑帖、陶瓷器和書畫等古代文物,並涉及文物鑒定。
中國古代建築
建築考古學與建築史學專題研究、遺產地保護規劃設計、傳統建築修繕與復原設計。
科技考古
考古年代學(測年技術的精確化和測年手段的多樣化)、碳十三與人類食譜及農業起源、元素及同位素分析在考古中的應用、冶金考古等。
文物保護科學
文物腐蝕劣化規律的研究;文物保護材料的研究;文物保護技術的研究;文物保護基礎理論及文物保護原則。

❿ 誰知道有哪所學校開有文物保護專業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文物保護專業方向是我院適應國家文物事業的內需要而創辦的容按專業對待的專業方向,主要培養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專門人才。本專業方向招收理科考生,本科生畢業後還可以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本專業方向擁有自己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實驗室配備有多種分析儀器及研究設備,具有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專業科研成果豐富,承擔的古代竹簡的保護、土遺址防風化保護、文物風化機理及保護材料、脆弱紡織品保護加固材料等項目是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急需解決的課題,有的已有突破性的進展。

(10)土遺址保護加固擴展閱讀

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系統的文物鑒定和保護修復知識,能在政府所設文物管理部門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及藝術品經營等單位從事管理、研究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

培養要求:

文物保護的目的是防止文物古跡因自然力作用所造成的破壞,而文物的構成材料包羅萬象,保護文物需要採用多種自然科學的方法,文物修復人員又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藝術修養,所以,文物保護科學不僅是交叉學科,也是綜合學科。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